养生 > 中医养生 > 大众养生 > 导航 > 寒地养生

复方地茶酒(烧伤)

【www.ys630.com - 大众养生】


[配方]绿茶、黄岑、黄柏各100克,冰片30-50克,80%酒精1000毫升。
[制法]将前3味研细.与冰片一起置容器中,加入80%白酒,密封,浸泡3天后,过滤去渣,取汁,贮瓶备用。
[功用]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主治]烧伤。
[用法]外用。先用0.1%新洁尔灭液清洗创面,并去除水泡.污皮及污物,继用清毒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然后以消毒纱布试干创面水伤,铺垫消毒被单。此时创面外涂以1%达克罗宁液(总量不超过1克)以减疼痛,2-3分钟后,喷酒或以外涂擦此药酒(液),以制痴。早期,每隔2~4小时喷涂药液三次,并用烧打或电吹风将创面烤之,以促进药痴的形成。待成痴牢固后,每日喷涂药液1—2次。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为避免创面长期受压,在治疗期间应经常翻身,一般2—3小时1次。对痴下有感染或积液者,需随时清创引流,反复涂药定痴。

ys630.COm精选阅读

烧伤


烧伤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见到的一种突发症状,往往是被高温的液体、气体或金属接触到,并引起了严重的组织损害,比如皮肤或皮下组织受伤。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的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还应尽量远离这些过热的物体。

临床表现及分类

1.Ⅰ度烧伤

又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的一部分,但生发层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跃,常于3~5天内愈合,不留瘢痕。

2.浅Ⅱ度烧伤

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乳头层。由于生发层部分受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亦不留瘢痕。

3.深Ⅱ度烧伤

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及皮肤附件,愈合依赖于皮肤附件上皮,特别是毛囊突出部内的表皮祖细胞的增殖。如无感染,一般需3~4周自行愈合,常留有瘢痕。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度,深的则临界Ⅲ度。

4.Ⅲ度烧伤

又称焦痂性烧伤。一般指全程皮肤的烧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损,创面修复依赖于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

5.Ⅳ度烧伤

烧伤深及肌肉、骨骼甚至内脏器官,创面修复依赖于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严重者需截肢。

6.浅度烧伤

创面在伤后21天内自行愈合的烧伤,包括Ⅰ度烧伤和浅Ⅱ度和部分较浅的深Ⅱ度烧伤。

7.深度烧伤

创面自行愈合需要21天以上的烧伤。包括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烧伤、Ⅲ度烧伤和Ⅳ度烧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深Ⅱ度烧伤表皮发白或棕黄,去除坏死皮后,创面微湿或红白相间,感觉迟钝,可见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一般需3~4周愈合,Ⅲ度烧伤局部表现可为苍白、黄褐色、焦黄,严重者呈焦灼状或炭化,皮肤失去弹性,触之硬入皮革,干燥无渗液,感觉差,需要手术植皮治疗,愈合后有瘢痕。

8.中度烧伤

成人烧伤面积在11%~30%之间(小儿5%~1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下(小儿5%以下),并且无吸入性损伤或者严重并发症的烧伤。

9.重度烧伤

成人烧伤面积在31%~50%之间(小儿16%~25%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20%之间(小儿10%以下),或成人烧伤面积不足31%(小儿不足16%),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②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③中、重度吸入性损伤;④婴儿头面部烧伤超过15%。

烧伤急救

烧伤急救原则~迅速脱离致伤源、立即冷疗、就近急救和转运。

1.热力烧伤

包括火焰,蒸气、高温液体、金属等,常用方法如下:①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湿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以免着火或衣服上的热液继续作用,使创面加深。②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③就地打滚压灭火焰,禁止站立或奔跑呼叫,防止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④立即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的现场,以免发生吸入性损伤和窒息。⑤用不易燃材料灭火。⑥冷疗。

2.对于化学烧伤

烧伤严重程度酸碱的性质、浓度及接触时间有关,因此无论何种酸碱烧伤,均因立即用大量清洁水冲洗至少30分钟以上,一方面可冲淡和清除残留的酸碱,另一方面作为冷疗的一种方式,可减轻疼痛,注意开水用水量应足够大,迅速将残余碱从创面冲净,头面部烧伤硬首先注意眼,尤其是角膜有无烧伤,并优先冲洗。

3.电烧伤

急救时,应立即立即切断电源,不可在未切断电源时去接触患者,以免自身被电击伤,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心外按压等处理,并及时转送至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

如何预防

灭火战斗中出现烧伤情况一般有:火焰烧伤;液体、气体、固体等高温烫伤;化学烧伤;电烧伤等。任何致伤从接触人体到造成损伤,均有一个过程,只是时间的长短不一而已。因此,现场抢救要争取时间,常用方法如下:

1、当衣物着火时应迅速脱去

或就地卧倒打滚压灭、或用各种物体扑盖灭火,最有效是用大量的水灭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以防头面部及呼吸道吸入火焰损伤。

2.当气体、固体烫伤时

应迅速离开致伤环境。

3.当化学物质接触皮肤后

(常见的有酸、碱、磷等),其致伤作用与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关系。故受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的衣服迅速脱去,并用大量水冲洗,以达到稀释和清除创面上的化学物质。磷烧伤应迅速脱去染磷的衣服并用大量水冲洗创面,或将创面浸泡在水中隔绝空气并洗去磷粒。如无大量水冲洗,可以用多层湿布包扎创面,使磷与空气隔绝防止磷继续燃烧加重损伤。禁用含油质敷料包扎,以免增加磷的溶解和吸收。

4. 当触电后应立即关闭电源

将伤员转移至通风处,松开衣服。检查发现呼吸停止时,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跳动时,施行胸外按压,呼吸心脏均停止时,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并及时送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结语:烧伤往往是跟意外事故联系在一起的,总是具有突发性,但是对人体的损伤却是相当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对于烧伤的救治,要根据其受伤的程度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平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和一些较热的物体,预防为先。

复方地锦片的功效与作用


有人想知道复方地锦片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实复方地锦片的作用和功效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主要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处方】地锦草166两4钱,辣蓼166两4钱,车前草54两4钱。

【制法】取地锦草、辣蓼各33两,车前草11两,共为细粉。取地锦草等3味下余药料,用煮提法提取二次,合并浓缩为稠膏约77两,取地锦草等3味下余药料,用煮提法提取二次,合并浓缩为稠膏约77两,取地锦草等细粉,与上项稠膏搅软,制颗粒,压片,包淡红色糖衣(胭脂红、滑石粉各适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主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每服3-6片,温开水送下,1日3次。

【摘录】《中药制剂手册》引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方

中药方剂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前景,疗效的提高,副作用的进一步减少都昭示着其正确性。我们相信类似于复方地锦片等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一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小儿烧伤


【概述】

小儿是指12岁以下的儿童,小儿烧伤多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特别是1~4岁小儿。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解剖、生理方面未臻成熟,烧伤以后,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死亡等。

【诊断】

1、小儿烧伤面积估计

由于小儿不断生活发育,身体各部位体表面所占的百分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动。特点是头大,下肢短小。关于不同年龄的小儿体表面积估计法较多。在我国比较通用的成人九分法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实用公式:

头颈为 9 (12-年龄)

双下肢为46-(12-年龄)

另外,手掌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小儿手指并拢的手掌大小,也是整个体表面积的1%。可以用于小面积烧伤的面积测定或作为九分法的补充。

2、小儿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

由于小儿在解剖生理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于创面、休克、败血症等刺激反应与成人不同,抵抗力也有较大差异,对于同样面积的深度烧伤,小儿休克、败血症、死亡发生率均较成人高,因此小儿严重程度的分类和成人不同。目前临床上多采用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讨论通过的分类法: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Ⅱ度烧伤或5%以下的Ⅲ度烧伤。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或5%~10%的Ⅲ度烧伤。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占25%以上或Ⅲ度烧伤在10%以上者。

但第三军医大学烧伤防治研究所在1976年总结了724例小儿烧伤,发现不同面积烧伤的休克发生率、败血症及死亡发生率均有所不同,并提出了小儿烧伤分类法的建议:

轻度: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烧伤。

中度:总面积在10%~29%Ⅱ度烧伤或5%以下的Ⅲ度烧伤。

重度:总面积在30%~49%Ⅱ度烧伤或5%~14%的Ⅲ度烧伤。

特重度:总面积在50%以上的Ⅱ度烧伤或15%以上的Ⅲ度烧伤。

凡有以下征象者均为严重烧伤:①头面颈部烧伤;②会阴部烧伤;③吸入性损伤;④手烧伤。

【治疗措施】

由于小儿在解剖、生理、心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治疗上就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治疗措失

1、因为小儿在解剖、生理、心理等方面发育不成熟,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差,而且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对病情较重程度估计及治疗应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小儿烧伤急救,要求积极稳定。

2、小儿复苏补液在其质和量方面有其特点:①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在补液时,输液量就相对较大,尤其是伤后头8小时,所以在早期复苏补液时输液速度上应多加注意。争取既能合理补充液体,又不给病儿心、肺、脑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肺、脑水肿等。②小儿烧伤后,水电解质易发生比例失调,肾脏浓缩稀释及对钾的排泄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在补液时一定要注意所补液体的张力,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陫调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碱失衡及水中毒等。③因为小儿烧伤以后食欲差,进食少,创面大量渗出,虽早期补液张力较大,但在疾病修复过程中仍易发生血内电解质成分及蛋白成分普通低下的情况,所以应继续加强补液纠正,改善食欲,增加消化系统方面营养供给,从根本上消除电解质紊乱。

3、小儿烧伤后创面处理非常关键,在创面处理时,一定要轻柔、快捷、彻底,避免不良刺激及再损伤。在态度上温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使病儿感到亲切,为以后的治疗打下基础。

4、小儿烧伤修复过程中,营养供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在治疗上应针对病儿营养状况、摄食及消化能力、饮食爱好、年龄等特点精心计算,选择营养丰富、花样齐全,色香味合适的食品,鼓励进食。如果不能进食者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可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少量多次输鲜血或白蛋白。

5、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易发生高热、惊厥等,应加强预防或控制。

6、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间,功能部位的深度烧伤、烫伤或电伤要妥善处理,以免形成瘢痕,影响功能,妨碍发育,造成畸形,给病儿带来终生痛苦。

7、小儿心理发育不成熟,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发现心理问题,积极消除病儿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创伤,培养和树立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特别是因深度烧伤而致残、毁容的刚懂事的孩子。

8、注意后期锻炼。出院后治疗是住院治疗的延续,对功能部位的修复至关重要。烧伤愈合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主动锻炼。小儿怕疼或因其它原因不愿锻炼,医生和家长应予说服指导。否则,某些部位会由于不锻炼,长期废用而畸形,功能出现障碍。

9、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创面感染和败血症发病率较成人高,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创面处理和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感染发生。

10、小儿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小儿各器官对药物的承受能力,给药前应精确计算。

二、创面处理

小儿烧伤创面的处理,基本与成人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儿皮肤娇嫩且薄,附件少,创面一经感染很容易加深。但小儿生长能力旺盛,只要处理恰当,有效地防治感染,创面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例如小儿深Ⅱ度创面如无感染,一般2周内可基本愈合,在成人则需3周左右。

2、小儿体温受环境影响,在气温较高时,包扎面积太大,易发生高热,甚至抽搐。故应多采用暴露疗法。但小儿多不合作。当烧伤面积较小时,尤其在四肢,采用包扎疗法,可便于护理和保护创面。对采用暴露治疗者,应适当约束固定。

3、小儿皮肤薄,自体皮供皮的厚度不超过0.3mm。在切取自体皮时,应尽可能薄些。植皮区要妥善固定,给予约束,以保证植皮的良好固定和生长。

4、创面用药时应注意:①由于小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相对地较成人为大,药物浓度不宜过高,使用面积不宜过广,以免引起药物吸收过多中毒。②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应妥为保护,尤其是使用浓度较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以免药物刺激正常皮肤引起皮炎、湿疹或糜烂,甚至引起脓皮症,增加创面处理的困难。

5、创面在愈合过程中,皮肤瘙痒明显。在此期间,应注意对患儿采取制动措施,并设计保护刚刚愈合的创面,防止被患儿抓破,造成感染或遗留疤痕。

6、颜面、手及其它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应在休克期顺利度过以后,病情稳定的状态下,尽可能采取早期切痂植皮术。大面积Ⅲ度烧伤的小儿,更应早期切痂植皮。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注意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尽可能防止出血过多,缩短手术时间,保证输液与输血。

7、小儿皮炎薄嫩,对疼痛刺激耐受性差,清创时要轻柔,有耐心,把创面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

【临床表现】

一、小儿烧伤休克

1、由于小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更不完全,而且从事体表面积单位计算,总血容量相对地比较少,因此小儿的调节机能以及对体液丧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成分丢失,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重。烧伤休克发生率也较成人高。一般情况下,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者就有发生休克的可能。

2、小儿头面部烧伤容易发生休克:这是由于小儿头部面积相对较大,组织较疏松,血运丰富,渗出较其它部位多,且头面部肿胀易于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而缺点。

3、休克发生率与年龄有关: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调节机能及对体液丧失的耐受性也逐步增强。对烧伤面积超过40%的病儿,休克发生率都很高,但烧伤面积在40%以下的病儿,其休克发生率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在4岁以上和年龄在4岁以下的小儿休克发生率明显不同,年龄越小休克发生率越高。

4、小儿烧伤休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原发性休克较多见,特别是头面、会阴等疼痛刺激敏感部位的烧伤。以后则转为继发性休克,常表现出: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或惊厥,尿少或无尿,四肢厥冷,而色苍白,发绀,毛细血管充盈迟缓、严重者全身皮肤蜡黄、并有花纹出现,脉搏快而细弱,可以增至每分钟180~200次以上,血压变低弱最后测不出来,继之心音变钝,心经减慢,最后出现循环呼吸衰竭。

小儿烧伤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易用,如尿量,精神状态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其次是参考血压、脉搏等。在观察精神状态时,应注意不同年龄表现也不一样。1岁以内多表现嗜睡。1~4岁多兴奋、躁动不安或反学常的安静。以后逐渐转入昏睡。4岁以上者则异常兴奋,多表现紧张和多话。

5、小儿高血压:小儿烧伤后约20%的病例有明显的血压上升,其原因不明,常在伤后7~10天出现,有时到植皮后才逐渐下降。大多数患儿没有症状,有时可出现头痛,甚至精神错乱。

二、小儿烧伤感染与小儿烧伤败血症

小儿免疫功能不足,皮肤薄,躁动,休克发生率较高,因此创面脓毒症发生率高。败血症是小儿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40.6%。败血症发生时间有71.4%是在伤后15天内。

(一)小儿烧伤创面脓毒症

⑴创面局部变化:①新鲜的创面颜色变暗,部分溃烂,有时有出血点,或有溃疡面。②新鲜肉芽创面质地变硬,色泽变黑或变紫,基底化脓或创面边缘突然呈刀切样凹陷。③创缘周围正常皮肤有红肿热痛等炎症浸润现象。④有时创面上可见点状或小片状的坏死斑。⑤组织水肿不消退,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水肿。

⑵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表现基本与成人相同。一般表现高热、寒战、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在晚期发生毒性休克。

(二)小儿烧伤败血症

⑴体温:小儿体温易受换药、环境等影响,单纯发热难以说明问题。但持续高热在40℃以上,特别是骤升或骤降到正常或正常以下,其有诊断价值。体温持续不升常常是严重败血症病情重笃的表现。年龄较大的小儿,发热之前或发热过程中可能出现寒颤,有时一日数次。婴幼儿可能出现抽搐。

⑵心率:小儿心率不稳定,任何外界刺激均可使其增速。但心率超过160次/分时,应引起注意。如果超过200次/分,尤其伴有节律不齐、心音强、奔马律、期前收缩或原因不明的骤然增快等,更具有诊断参考价值。

⑶呼吸:烧伤败血症,小儿呼吸增快出现较早。有时尚有呼吸状态的改变,如呼吸紧迫或停顿等。常常并发肺部感染或肺水肿。

⑷精神症状:6个月以内的婴儿,表现反应迟钝、不哭、不食,重者呈昏迷或浅昏迷。2岁以内,表现为精神萎糜、淡漠、嗜睡、易惊醒或梦中惊叫、哭闹。有时也表现为兴奋,烦躁、摸空、摇头、四肢乱动甚至惊厥。3岁以上表现为幻觉、妄想或贪食等类似成人的败血症表现。

⑸消化系统症状:腹泻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一日数次或数十次。还表现为厌食、呕吐、肠鸣音亢进,重笃者出现肠麻痹,严重脱水和酸中毒。

⑹皮疹:皮疹、瘀斑、出血点、荨订疹等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且多见于婴儿。

⑺创面:表面为上皮生长停滞,加深、创缘陡峭,肉芽组织污秽、晦暗或出现坏死斑。绿脓杆菌败血症所致的创面灶性坏死和正常皮肤出现性坏死斑较多见。

⑻化验;比较突出的是血中白细胞数目增高较剧,一般在20109/L以上,有时可达30~40109/L,并有中毒颗粒和空泡。

三、小儿吸入性损伤的特点

小儿吸入性损伤,如有气道梗阻或下气道损伤者,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气管内插管时,导管应放在咽和气管水肿区,以防气道梗阻,导气管经鼻到咽和气管者损害较小。因小儿颈短,小儿气管切开拓位置应比成人低,以在第四和第五环气管软骨间为好。

【并发症】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烧伤中比较常见,发生率大约为20%。大多发生于婴幼儿。

1、发病原因

⑴内因: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较低,抗感染能力低;由于各种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因而对食物的耐受性差。另外,小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再则,小儿神经发育不成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亦较差,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小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较成人低(尤以IgM及IgA为甚);胃肠道分泌型IgA亦较低,防御感染的能力较差。

⑵外因:①烧伤以后,创面液体大量渗出,血容量下降,机体神经、分泌系统兴奋,重新调整全身合器官供血量,使胃肠道血供减少,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另外,烧烫伤发生后,局部剧痛及精神上的打击也影响着胃肠消化功能。②饮食因素。小儿烧伤后,往往食欲及消化功能减退,尤其是婴儿,常需改用人工喂养,一时多不能习惯。天有时为了适应烧伤后大量消化功能减退,于给小儿增加营养,致造成喂食过多、食物配制不当或时间安排过紧等,以致胃肠负担过重,影响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泻和(或)呕吐。③肠外感染。肠外感染中较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是败血症、严重创面感染及严重毒血症。其次是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这主是要由于毒素影响人体的调节机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机能失调所致。④肠内感染。与一般肠道感染一样,主要由于食物、食具不洁及抵抗力下降所致。但在小儿烧伤的特点是有时致病菌系由创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所致;有时则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所致的菌群失调引起。⑤其它因素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2、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血细胞。重者大便也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症等一系列水与电解质平衡的系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呈现中毒症状,如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3、防治

⑴重点在于预防。采取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的方法,预防败血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应将小儿的喂养作为烧伤后一项重点治疗护理工作,有专人高剂。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小儿胃肠道能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地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儿饮食量。

⑵细致分析发病原因,并进行处理。如属于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是菌群失调症,则应调整抗菌素;如系喂养不当,应予纠正等。

⑶合理调节包修饮食: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①轻度者:适当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牛奶可稀释成1∶1或1∶2。并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是量或牛乳浓度。如未见改善,应考虑短期禁食并输液。②重度者:应禁食,并进行静脉输液,一般12~24小时。然后依情况先从流汁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牛奶量应比正常量少1/2~2%。每4~6小时一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之间补充。牛奶以脱脂牛奶为佳,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切忌猛增。如情况不能改善,需要禁食时间较长时,可考虑采用静脉高价营养注射以被补充之。

⑷抗生素治疗: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救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尤其是轻症,仅用支持疗法常可痊愈。一般认为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使腹泻量减少,缩短大便排菌时间。侵袭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肠炎缺乏特效疗法,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不需要应用抗生素。

⑸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根据病儿脱水的程度、性质、选择补液的种类和张力,调整好扩容阶段、补充累积损失为主阶段和维持补液阶段的输液速度。并注意纠正酸中毒,合理补充钾、钙、镁。

⑹除能肯定系非肠道感染或饮食失调所致的轻度腹泻,可考虑应用小量止泻剂,如复方樟脑酊、氢氧化铝等收敛剂。其它情况忌用。

⑺可应用调脾胃、清理湿热的药物治疗,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或针法与炙法合用。

二、猩红热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临床表现

⑴体温:突起高热,一般在39~40℃以上。

⑵皮疹:发热1~3天后,先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出现,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散性细小丘疹,大小约1mm左右。初起稍平,以后稍隆起,扪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褪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并有环口苍白。数日后皮疹隐退,随后脱皮(脱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有些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极似荨疹,皮疹一般持续1~2天,最长4~5天,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他面完全愈合。有草莓舌者较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这一点似与典型猩红热有所不同。

⑶中毒症状:除高热时,小儿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惊厥,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为重。

⑷咽部症状:一般较轻,不表现呼吸道症状。

⑸创面改变:发疹时可见到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或呈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⑹化验检查:白细胞上升,在1~2万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治疗

⑴一般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有中和毒素作用。

⑵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一般根据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度选药。

3、创面处理

清除感染源是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等。

三、高热

烧伤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烧伤小儿体温超过39℃者也十分常见,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体温持续在39.5℃以上,就要积极寻找发烧原因,进行紧急处理,以免延误并发症的治疗或造成其它严重后果。

1、发烧原因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易因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发生高烧。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⑴创面感染:常表现局部潮湿、积脓或有臭味等,早期创缘峰窝组织炎明显,严重的表现为创面脓毒症。

⑵败血症: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烧常常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应予注意。除高热外,一般多有败血症的其它症状。

⑶创面包扎过多过厚,致散热不良,特别是夏天。一般改为暴露疗法后,体温可迅速下降。

⑷换药热:常因换药面积太大,致使毒素吸收较多所致。这种高烧多为一次性,与换药有明显的因素关系。

⑸环境温度过高:多见于夏天或冬季保暖温度过高时。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但有时也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⑹合并肺部感染者: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急、肺部有湿罗音等。X线透视多可证实。

⑺合并颅脑损伤:是指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中枢性高热。

⑻输液输血反应:多为一过性,持续4~6小时。若是严重血液污染所致,则可能有持续高热。

⑼过敏性反应:由某些药物过敏引起。

⑽药物热:尤其多在持续应用大量抗菌药物以后出现。

⑾脱水热:主要是高渗性脱水,系脑脱水所致。除高烧外,有时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后,症状可以缓解,体温下降。

2、预防及治疗

⑴小儿高烧重点在于预防。针对引起高烧的各种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避免高热发生。如病儿已出现高热,应细致研究发生的原因。针对相应原因采取适当措施。不要盲目依赖抗生素治疗。

⑵降温处理:在未找到高烧原因以前或虽找到原因,但体温一时难以下降时,应采取降温处理,以防发一惊厥等严重后果,常用降温方法有两类。①物理降温。其方法:a、温水擦浴:多用于高热初期伴有寒战时。由于此时不宜用冰水降温,故采用温热毛巾擦洗。b、冷敷或酒精擦浴:寒战消失后,即可采用冷敷、冰袋(放在大血管处)或用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为止。c、冷盐水灌肠:1岁幼儿用50~100ml,3岁幼儿用300~600ml,并可在盐水中加水合氯醛、阿斯匹林等,剂量可与口服量同。d、新针或穴位(曲池)封闭。②烧伤小儿体质虚弱,使用退热剂要特别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好也可减量使用退热药物,如阿斯匹林,安痛定等。③镇静止痉剂:小儿高烧,尤其是突发高烧,容易发生惊厥,故宜同时应用镇静止痉剂,防止惊厥发生。如应用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也可使用冬眠合剂。如已发生惊厥,则应迅速采用措施。除应用抗惊厥药物外,要注意迅速降温。

⑶中医中药:根据病情辩证应用。

四、惊厥

惊厥是大脑功能暂时失调的现象。易发生于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如持续较长,可使脑组织缺氧,造成脑损害,也可因惊厥引起窒息而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处理,及时抢救。

1、病因

烧伤小儿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高烧:以6/12岁~3岁小儿多见。常于发烧开始时出现,次数一般不超过2~3次,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烧退惊止。②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小儿败血症所致惊厥,多系中毒性脑病,其惊厥常持续较长时间,可达数天。同时伴有其它败血症的中毒表现,如神志昏迷、谵妄、烦躁不安等;③脑缺氧与脑水肿。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较多见于严重高渗性脱水,血钙过低于与水中毒;有时代血糖、酸中毒、酮症等也可引起惊厥。营养不良的小儿更易发生。⑤尿毒症。⑥药物过敏或副作用:如抗生素过敏或中毒等。⑦癫痫。⑧破伤风。⑨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多发性脑脓肿、脑出血坏死、脑膜脑炎、颅内出血或积液等。

上述诸原因中最常见的为:高热、败血症,脑缺氧和脑水肿,以及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2、诊断

方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出现典型的症状,一般诊断无困难。但有时,特别是早期,症状可能有差异。如仅见一肢抽动。或一肢抽动后变为另一肢曲动;有时短暂出现于一侧口角、眼角抽动,颈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因此必须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时防治,不要等到大发作时才诊断,这样不仅处理困难,而且会延误时机,诊断的别致方面是要明确病因。

3、急救处理

⑴控制惊厥:①针刺激法:针入中、百会、涌泉、十宣、合谷、内关等,在2~3分钟内不能止惊时,应迅速选用下列药物。此法适用于药物暂时缺如时。②止惊药物a、安定0.2~0.3mg/kg/次(或1mg/岁)一次量最大不超过10mg,直接静注,速度为1mg/分。新生儿破伤风时剂量可高至1~2mg/次,静脉缓注。本药显效快,1~3分钟可发挥作用,但作用时间短,必要时20分钟后可重复用一次。本药有抑制呼吸、心跳和降低血压三弊,尤其对用过巴比妥类药者,更应注意,备齐复苏措施。b、副醛:5%制剂0.1~0.2ml/kg/次肌注,最大量不超过5ml。或0.3~0.4ml/kg/次加等量矿物油保留灌肠。本药安全效速,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有呼吸道疾患者忌用。c、水合氯醛(10%)50~60mg/kg/闪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d、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本药为基本抗原惊厥药,兼有阻止产热作用,但生效慢,肌注后20~60分钟才能达到脑内药效水平,可用做维持治疗,巩固疗效。e、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或硫喷妥钠:该药在上述四类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阿米妥钠5mg/kg/次,硫喷妥钠10~20mg/次,用10%葡萄糖稀释成1%溶液,以1ml/分速度静注,惊止立即停注。硫喷妥钠最大量不过300mg,静注时不要搬动头部,以免引起喉痉挛,一旦发生应立即将头后仰,托起下颌,以防舌后坠,并肌注阿托品解痉。应用止惊药时,注意勿在短时间内反复用多种药,使用两剂药之间应间隔一定时间,避免两药协同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③对新生儿惊厥首先应查明原因,给予病因治疗,如一时难于查明原因,可根据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采用急救措施。常见原因有以下3个:①低血糖,②低血钙,③维生素B6缺乏或依赖。

⑵一般处理:取侧卧位,松解衣服及领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上下磨牙处安置牙垫,以防咬破舌,但牙关紧闭时不可用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严重者给气。高热者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创面要妥为保护,以免擦伤或加深。

⑶控制感染:感染性惊厥者,应选用适当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⑷病因治疗:如加强创面处理,及时引流消灭创面;积极治疗败血症,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如系缺钙,应立即注射10%葡萄糖酸钙,低血糖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并应继续找出发生缺钙或低血糖的原因,加以处理。如出现药物过敏或中毒现象,应及时停药。对癫痫小儿则应深入研究其发生的原因。脑水肿、破伤风者则按脑水肿、破伤风治疗方法治疗。

五、脓皮病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皮肤抵抗力低,平时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脓菌感染。而烧伤后,新愈合的创面或植皮后的上皮均极薄,抵抗力更低。如果这些创面周围欠清洁,极易因搔抓或被单衣服擦破而接触感染,造成极广泛的脓皮病。

对这种病例,全身抗菌素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一般外用药物也多难以奏效。重点应当放在皮肤的经常清洁与保护上,避免弄破或擦伤,预防此病的发生。如果已发生,则应及时处理,以免泛滥。除可根据细菌敏感度选用合适的外用抗菌药物外,最主要的仍是局部清洗,可以减少菌量,加速愈合。此外加强全身支持疗法,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相关药物】

1、小儿烧伤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用药,目的是使患儿安静;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分泌;对抗麻醉及手术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痛阈,降低新陈代谢和氧的消耗。麻醉前常用药物有阿托品、东莨菪碱、唛啶和鲁米那等。其剂量随年龄而增减,见表1。

表1 麻醉前用药剂量表(肌注)

2、小儿常用抗生素

⑴根据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选用抗生素,见表2。血中抗生素浓度应大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度5~10倍。

表2 各种抗生素常用剂量和副作用(静脉或肌肉注射)

⑵了解抗生素吸收、分布和排泄。有些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氯霉素),而青霉素、卡那霉素、头孢类抗菌素。红霉素等透过血脑屏障者较少。多粘菌素不透过血脑屏障。抗生素主要经肾脏排泄,尿液中含量高。

⑶凡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抗生素,最好不用多粘菌素或庆大霉素,选用其它抗生素,或者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适当的延长抗生素间隔时间。

3、解热镇痛药

⑴安基比林:婴儿0.015~0.06/次,幼儿剂量加倍。儿童为成人1/2~1/3的剂量,肌肉注射。

⑵小儿ApC:1Tab/次,3次/日,口服。

⑶消炎痛:每次0.5mg/kg,口服。

⑷鲁米那:口服剂量每次2~3mg/kg,注射剂量每次为5~8mg/kg。

⑸安定:每次0.2~0.3mg/kg,肌内注射。

⑹唛啶:1.0~1.5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

热烧伤


【概述】

烧伤可由热水、蒸气、火焰、电流、激光、放射线、酸、碱、磷等种因子引起。通常所称的或狭义的烧伤,是指单纯由高温所造成的热烧伤,在临床上常见。其他因子所致的烧伤则冠以病因称之,如电烧伤、化学烧伤等。

【治疗措施】

一.治疗原则

1.保护烧伤区,防止和尽量清除外源性沾染。

2.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或休克。

3.治疗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4.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并尽量减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5.预防和治疗多系统器官衰竭。

对于轻度烧伤的治疗,主要是处理创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并可使用少量镇静药和饮料。

对于中度以上烧伤,因其余全身反应较大和并发症较多见,需要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在伤后24~48小时内要着重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创面,除了防治感染以外,要尽力使之早日愈合、对Ⅲ度者尤应如此。如能达到这两点要求,则中度以上烧伤也能较顺利地治愈。

二.现场急救 

正确施行现场急救,为后继的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反之,不合理或草率的急救处理,会耽误治疗和妨碍愈合。

1.保护受伤部位 ①迅速脱离热源。如邻近有凉水,可先冲淋或浸浴以降低局部温度。②避免再损伤局部。伤处的衣裤袜之类应剪开取下,不可剥脱。转运时,伤处向上以免受压。③减少沾染,用清洁的被单、衣服等覆盖创面或简单包扎。

2.镇静止痛 ①安慰和鼓励受伤者,使其情绪稳定、勿惊恐、勿烦躁。②酌情使用安定、哌替啶(杜冷丁)等。因重伤者可能已有休克,用药须经静脉,但又须注意避免抑制呼吸中枢。③手足烧伤的剧痛,常可用冷浸法减轻。

3.呼吸道护理 火焰烧伤后呼吸道受烟雾、热力等损害,须十分重视呼吸道通畅,要及时切开气管(勿等待呼吸困难表现明显),给予氧气。已昏迷的烧伤者也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此外,注意有无复合伤,对大出血、开放性气胸;骨折等应先施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三.创面处理 

Ⅰ烧伤创面一般只需保持清洁和防避再损伤,面积较大者可用冷湿敷或市售烧伤油膏以缓解疼痛。Ⅱ以上烧伤创面需用下述处理方法。

(一)创面初期处理 指入院后当即处理,又称烧伤清创术,目的是尽量清除创面沾染。但已并发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治疗。使休克好转后方可施行。

修剪毛发和过长的指(趾)甲。擦洗创面周围的健康皮肤。以灭菌盐水或消毒液(如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灭芬等)冲洗创面,轻轻拭去表面的沾附物,已破的水泡表皮也予清除,直至创面清洁。清创除了小面积烧伤可在处置室内施行,一般均应在手术室内施行。为了缓解疼痛,先注射镇痛镇静剂。

(二)新鲜创面用药 主要为了防治感染,促使创面消炎趋向愈合。应根据烧伤的浓度和面积选择药物。

1.小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者,可在表现涂以碘伏或洗必泰等;然后吸出泡内液体,加以包扎。

2.较大面积的Ⅱ烧伤、水泡完整,或小面积的水泡已破者,剪去水泡表皮;然后外用湿润烧伤膏(中西药合制)或其他烧伤膏(含制菌药和皮质醇),或用其他制攻的中西药药液(可以单层石蜡油纱布或药液纱布使药物粘附于创面)。创面暴露或包扎。

3.Ⅲ烧伤表面也可先涂以碘伏,准备去痂处理。

注意:创面不宜用龙胆紫、红汞或中药粉末,以免妨碍创面观察、也不宜轻易用抗生素类,因为容易引起细菌耐药。

(三)创面包扎或暴露 创面清洁和用药后可以包扎或暴露。包扎敷料可以保护创面、防止外源性沾染、吸收一部分渗液和辅助药物粘附于创面。但包扎后不便观察创面变化、阻碍体表散热、并不能防止内源性沾染,包扎过紧可影响局部血运。暴露创面可以随时观察创面变化,便于施布药物和处理创痂。但可能有外源性沾染或受到擦伤。所以这两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肢体的创面多用包扎法,尤其在手部和足部,指与趾应分开包扎。躯体的小面积创面也可用包扎法,先将一层油纱布或几层药液纱布铺盖创面,再加厚2~3cm的吸收性棉垫或制式敷料,然后自远而近以绷带包扎(尽可能露出肢端),均匀加压(但勿过紧)。包扎后,应经常检视敷料松紧、有无浸透、有无臭味、肢端循环等,注意有无高热、白细胞明显增多、伤处疼痛加剧等感染征象。敷料松脱时应再包扎,过紧者稍予放松。敷料浸透者须更换干敷料,如无明显感染,其内层可不必更换。如已发生感染,则需充分引流。浅Ⅱ烧伤创面包扎后,若无不良情况,可保持10~14日首次更换敷料。深Ⅱ或Ⅲ的创面包扎后,3~4日应更换敷料,以观察其变化,或需作痂皮、焦痂处理。温度高的环境内不适用大面积的包扎。

2.头面、颈部和会阴的创面宜用暴露法。大面积创面也应用暴露法。所用的床单、治疗巾、罩布等皆需经过灭菌处理,病室空间应尽量少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在渗出期,创面上可用药物(制菌、收敛),定时以棉球吸去过多的分泌物,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形成厚痂。创面尽可能不受压或减少受压,为此要定时翻身或用气垫床等。在痂皮或焦痂形成前、后,都要注意其深部有无感染化脓,除了观察体温、白细胞等变化,必要时可用粗针穿刺或稍剪开痂壳观察。

3.全身多处烧伤可用包扎和暴露相结合的方法。

(四)去痂 深度烧伤的创面自然愈合的过程缓慢、甚或不能自僡。在创面未愈期间,不但病人痛苦、体质消耗,而且感染可扩展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这类创面自然愈合后形成瘢痕或瘢痕增生症(瘢痕疙瘩),可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碍。为此,应积极处理,使创面早日愈合。原则上,深度烧伤宜用暴露疗效,在48~72小时内开始手术切痂和植皮。面积愈大,愈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及早去除痂壳,植皮覆盖创面。

1.手术切痂和削痂 切痂主要用于Ⅲ烧伤,平面应达深筋膜(颜面和手背处应稍浅)。若深部组织已失活,一并切除。创面彻底止血后,尽可能立即植皮。削痂主要用于深Ⅱ烧伤,削去坏死组织,使成新鲜或基本新鲜的创面,然后植皮。在手、关节等部位的深Ⅱ烧伤,为了早日恢复功能,也可用切痂法。此类手术出血较多,在肢体上可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术前应准备足够的输血。切痂和削痂均要辨明坏死组织层次,否则影响植皮成功等。

2.脱痂 先保持痂皮表面干燥,尽可能预防痂下感染。等痂下组织自溶、痂壳与基底分离时(约2周以后),剪去痂壳。创面为肉芽组织,并常有程度不等的感染。用药液湿敷、浸洗等方法,控制感染和使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肉芽无脓性物、色泽新鲜、无水肿、触之渗出鲜血,即可植皮。此法是逐步去痂,称为蚕蚀脱痂法。为了减轻感染和加速痂皮分离,可在创面施用药物如抗生素、蛋白酶或中药制剂等,但尚未取得成熟的经验。脱痂法较切痂、削痂法简便,但难免感染和延长治疗时间,故不宜作为首选的去痂方法。

(五)植皮 目的是使创面早日愈合,从而可减少烧伤的并发症,利于功能恢复。所用的自体皮为中厚或薄层,制成大张网状,小片邮票状或粒状;导体皮取自新钱尸体(非传染、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致死者),新鲜使用或深低温保存待用;异种皮多取自小猪。自体皮移植成活后,其周缘上皮可生长。异体皮和异种皮在创面上移植成活后终将溶解,故适用于自体皮片不足时,用自体、异体皮相间移植法,在异体皮溶解过程中,自体皮生长伸展覆盖创面。历来,自体皮常取自大腿和腹部;现在治疗大面积烧伤时选用头皮,头皮真皮层较厚且血循环良好,可供重复取薄皮而不致影响本身功能。

大面积烧伤创面植皮所需的皮源常不足。故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人工皮研制。原材料为硅胶、胶原等,如我国的人工皮41型、T41型、南京Ⅱ号等,对切痂后创面起保护作用。另一新技术是取自体皮作培养,增容后用以代替先期移植的异体皮。

(六)感染创面的处理 感染不仅侵蚀组织阻碍创面愈合,而且可导致脓毒血症和其他并发症,必须认真处理以消除致病菌、促进组织新生。

创面脓性分泌物,选用湿敷、半暴露法(薄层药液纱布覆盖)或浸浴法等去除,勿使形成脓痂。要使感染创面生长新鲜的肉芽组织(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以利植皮或自行愈合。

创面用药:①一般的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用呋喃西林、新洁尔灭、洗必泰、优锁儿等,或黄连、虎杖、四季青、大黄等,制成药液纱布湿敷或浸洗。②绿脓杆菌感染时,创面有绿色脓液、肉芽组织和创缘上皮受侵蚀、坏死组织增多等改变,应作细菌学检查。可用乙酸、苯氧乙醇、磺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湿敷或霜剂涂布。③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 状菌、毛霉菌等)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重症病人,创面较灰暗、有霉斑或颗粒、肉芽水肿苍白、敷料民也可有霉斑,作真菌检查可确定。创面选用大蒜液、碘甘油、制霉菌素、三苯甲咪唑(clotrimazol)等;同时须停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

较大的创面感染基本控制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应及时植皮促使创面愈合。

四.全身治疗 中度以上烧伤引起明显的全身反应,早期即可发生休克等。因此必须在伤后重视全身治疗,已有休克等危象者更应在处理创面前先着手治疗。

(一)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主要方法是根据Ⅱ、Ⅲ烧伤面积,补液以维持有效血循环量。

1.早期补液的量和种类 国内、外研究者对烧伤补液疗法设计了各种方案(公式)、表二列出国内常用的方案。按此方案,一体重60kg烧伤Ⅱ面积30%的病人,每一24小时内补液量应为[60301.5(额外丢失) 2000(基础需水量)=4700(ml),其中晶体液1800ml、胶体液900ml和葡萄糖液2000ml。第二个24小时应补晶体液900ml、胶体液450ml和葡萄糖液2000ml(共3350ml)。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选用等渗盐水等。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但血浆不易得,可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相宜,但浓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2.补液方法 由于烧伤后8小时内渗出迅速使血容量减少,故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的1/2应前8小时内补入体内,以后16小时内补入其余1/2量。就扩充血容量而论,静脉补液比较口服补液确实有效。尤其对面积较大或(和)血压降低者,需快速静脉输液。要建议有效的周围或中心静脉通路(穿刺、置管或切开)。对原有心、肺疾病者,又须防避过快输液所引起的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输液种类开始选晶体液,利于改善微循环;输入一定量(并非全部估计量)晶体液后,继以一定量的胶体液和5%葡萄糖;然后重复这种顺序。5%葡萄糖不应过多或将估计量全部连续输注,否则会明显加重水肿。Ⅲ烧伤面积超过10%或休克较深者,应加输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硷化尿液。口服饮料(每dl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或加少量糖、香料等),可以引起补液作用,但要防避引起急性胃扩张。

以上为伤后48小时的补液方法。第3日起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

因为烧伤病人的伤情和机体条件有差别,补液的效应也不同,所以必须密切观察具体情况,方能调节好补液方法。反映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有:①口渴。②每小时尿量不足30ml(成人),比重高。③脉搏加快和血压偏低(或脉压减少)。④肢体浅静脉和甲下毛细血管不易充盈。⑤烦躁不安。⑥中心静脉压偏低。较重的、尤其是并发休克的烧伤病人,需留置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以便监测。此外,还需化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血pH和CO2结合力等。存在血容量不足表现时输液应较快,待表现好转时输液应减慢,直至能口服饮料维持。有时快速输液使血容量一时间过大(中心静脉压偏高),宜用利尿剂以减少心脏负荷。

(二)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烧伤后的全身性感染,少数在早期可能与休克合并发生(称暴发性脓毒血症),后果极严重;其余是至组织水肿液回收阶段(多在伤后48~72小时)较易发生;发焦痂分离或广泛切痂时,又容易发生。实际是在创面未愈时细菌均有可能侵入血流。特别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如深度烧伤范围大,白细胞和免疫功能降低,脓毒血症容易发生。表现有:①体温超过39℃或低于36.5℃。②创面萎陷,肉芽色暗无光泽,坏死组织增多,创缘炎症反应突然退缩,新上皮自溶等。③创面或健康皮肤处出现知斑点。④白细胞计数过高或过低。⑤烦躁不安、反应淡漠等嗜睡等神志失常。⑥休克征象。⑦呼吸窘迫急促、腹胀等。

1.防治感染必须从认真处理创面着手。否则,单纯依赖注射抗生素难以有效。

2.选用抗生素 ①伤后早期宜用大剂量青霉素G注射,可合用棒酸或青霉烷砜(内酰酶抑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常见的混合感染有效。②创面明显感染时常有为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可选用氮苄青霉素、甲硝唑、红霉素、林可霉素、头饱噻吩、头孢唑林等。③有绿脓杆菌感染时可选用羟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头孢磺啶、多粘菌素B等。选择抗生素注射注意病人的肝、肾等功能状态,以防大剂量用药产生更多的副作用。

清热解毒中药多有抗菌效能,此类注射制剂如四季青、三棵针、热毒清等也可选用。

3.免疫增强疗法 ①伤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②对绿脓杆菌感染可用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浆、联合绿脓相干菌素疫苗或联合疫苗(含金黄色葡萄球菌)。③新鲜血浆可增强一般的免疫功能。其他经生物学工程技术制造的免疫剂正在研究试用。

(三)营养治疗 烧伤后机制消耗增加,与受累面积、浓度、感染等的程度相一致。而营养不足可延迟创面愈合、降低免疫力、肌无力等,所以需要补充,已受到普遍重视。支持营养可经胃肠道和静脉,尽可能用胃肠营养法,因为接近生理而并发症较少。

因静息能量消耗明显增加,需要补充的总能量可达10500~1680kJ(2500~4000kcal),应分别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的50%、20%和30%。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应逐渐增量,开始时稍低于需要量,以防形成血糖过高(导致昏迷)和血脂肪酸过多。氨基酸合剂中宜增加精氨酸、谷氨酸胺和支链氨基酸。营养支持应延续到创面愈合以后一段时间。

五.护理 是烧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精心护理能促使烧伤较顺利治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中度以下烧伤者尤其重要。接治病人起就应重视心理治疗,消除其疑虑和恐惧,树立信心和配合治疗。要保持病床、用具和病室清洁。严格实施消毒灭菌工作和烧伤病室管理常规。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要有重点。例如:对面部烧伤者,应重视眼的护理、上呼吸道护理、口腔卫生和饮食等;对四肢关节和手的烧伤,应用夹板、绷带保持适当的位置角度,以利后期功能恢复。注意病人体重变化,对体重迅速降低者要实施胃肠要素营养或静脉高(全)营养。密切观察创面和全身变化(如体温、生命体征、液体出量和入量等),并详细记录作为调整治疗的依据。

六.器官并发症的防治 预防烧伤后器官并发症的基本方法,是及时纠正低血容量、迅速逆转休克、以及预防或减轻感染。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着重维护某些器官的功能。例如:出现尿少、血红蛋白或尿管型等,应考虑血容量不足、溶血或其他肾损害因子等,采取增加灌注、利尿、使尿硷化、停用损害肾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措施。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应积极吸痰和祛痰、选用抗菌药物、设法改善换气功能和给氧等。

【病理改变】

热烧伤的病理改变,取决于热源温度和受热时间。此外,烧伤的发生和发展还与病人机体条件相关。例如:某些衰弱的病人用40~50℃的热水袋时,不慎即可造成Ⅱ度烧伤,与组织对热力的传导良不有关。又如:小儿烧伤的全身反应,常比成人受相同面积(占体表%)和浓度的烧伤后严重。

病理改变,除了高温直接造成的局部组织细胞损害,为机体的各种反应所致。烧伤后机体反应可能释出:①应激性激素,由于疼痛刺激、血容量降低等,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等释出增加;②炎症介质,由于伤处组织细胞受损或加以沾染细菌,缓激肽、补体碎片(C3a、C5a等)、组胺、色胺等释出;③花生四烯酸由於磷脂酶等作用,变为前列腺素(pG)、血栓质(TX)和白三烯(LT);④各种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以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烧伤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如用糖皮质激素、消炎痛等药物,可减轻机体反应,但只可适当使用,否则反可增加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为了正确处理热烧伤,首先要判断烧伤的面积和深度,还要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和全身状态,应警觉并发症的发生。

一.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如上所述,这两个条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1.面积的估计 以烧伤区占体表面积%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几种估计方法。国内现有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后者用小面积烧伤。

新九分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别定为右干个9%,主要适用于成人;对儿童因头部较大而下肢较少,应稍加修改。具体方法见表一;并可绘制成图附于病历以标明。

手掌法是以伤者本人的一个手掌(指并拢)占体表面积1%估计。

2.浓度的识别 按热力损伤组织的层次,烧伤分为1、浅Ⅱ、深Ⅱ和Ⅲ。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痛,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①精选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②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南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因修复过程中间有部分肉芽组织,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Ⅲ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甚缓慢,须持焦痂脱落,肉芽组织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仅边缘有上皮,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造成畸形。有的创面甚至难以自愈。

Ⅰ烧伤容易识别。浅Ⅱ与深Ⅱ、深Ⅱ与Ⅲ的烧伤有时不易在伤后即刻识别。如作用于伤处的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的烧伤区之间可有移行部。表皮覆盖下的创面变化,一时未能看清。创面发生感染或者并发深度休克,可增加皮肤损害深度,致使Ⅱ烧伤后损害如同深Ⅱ,深Ⅱ者如同Ⅲ

二.烧伤严重性分度 为了设计治疗方案,特别是处理成批伤员时,筹组人力、物质条件,需要区别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我国常用下列分度法:

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另外,临床上还常称呼小、中和大面积烧伤,以示其损伤轻重,但区分标准尚久明确。故病历记载仍应明确面积(%)和浓度。

三.局部病变 热力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后,不同层次的细胞因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等发生变质、坏死,而后脱落或成痂。强热力则可使皮肤、甚至其深部组织炭化。

烧伤区及其邻近组织的毛细血管,可发生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等变化。渗出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果,渗出液为血浆成分(蛋白浓度稍低),可形成表皮真皮间的水泡和其他组织的水肿。

四.全身反应 面积较小,较浅表的热烧伤,除疼痛刺激外,对全身影响不明显。面积较大、较深的热烧伤,则可引起下述的全身性变化。

1.血容量减少 伤后24~48小时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丢失到组织间(第三间隙)、水泡内或体表外(水泡破裂后),故血容量减少,严重烧伤后,除损伤处渗出处,其他部位因受体液炎症介质的作用也可有血管通透性增高,故血容量更加减少。除了渗出,烧伤区因失去皮肤功能而蒸发水分加速,加重了脱水。

机体在血容量减少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降低肾的泌尿以保留体液,并产生口渴感。毛细血管的渗出经高峰期后可减少至停止,组织间渗出液可逐渐吸收。然而,如果血容量减少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则可造成休克。

2.能量不足和氮负平衡 伤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加速,出现氮负平衡。

3.红细胞丢失 较重的烧伤可使红细胞计数减少,其原因可能是血管内凝血、红细胞沉积、红细胞形态改变后易破坏或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可出现红蛋白尿和贫血。

4.免疫功能降低 伤后低蛋白血症、氧自由基增多、某些因子(如pGI2、IL-6、TNF等)释出,均可使免疫力降低;加以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作用也削弱,所以烧伤容易并发感染。

五.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 中度以上烧伤的严重性实际包含其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并发症甚至可使轻度烧伤病人发生危险。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则可促使烧伤病人顺利或转好治愈。为此,必须重视烧伤的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低血容量的表现,主要有口渴、唇干、尿少、脉率增快、血压偏低、红细胞比积增高等。如发生休克,可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出冷汗或肢端凉湿、脉搏细弱或触不清、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到、尿量甚少或导尿始能观测尿量、中心静脉压降低等。

烧伤容易并发感染,创面上的化脓易发现。坏死组织、焦痂下的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则可能被忽视。此时病人体温明显上升、白细胞及其中性百分率明显增多;但重病人的体温反可降低、白细胞可不增多或减少。应取创面分泌物和血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还要根据烧伤严重程序,监测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例如:对肾功能改变,除了计算每小时尿量,还要化验尿常规(含比重)、测定血/尿肌酐、血/尿钠等。对肺部改变,除了呼吸系统的理学检查,需要时摄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总之,要及时发现和诊断烧伤的各种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并发症】

1.休克 早期多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继而并发感染时,可发生脓毒性休克。特重的烧伤因强烈的损伤刺激,可立即并发休克。

2.脓毒症 烧伤使皮肤对细菌的屏障作用发生缺陷;较重的病人还有白细胞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减弱。故容易发生感染。致病菌为皮肤的常存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或外源性沾染的细菌(如绿脓杆菌等)。化脓性感染可出现在创面上和焦痂下。感染还可能发展成为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此外,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尤其在全身衰弱的病人,可继发真菌感染。

3.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 肺部感染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呼吸道粘膜烧伤、肺水肿、肺不张、脓毒症等。还可能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梗塞,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4.急性肾功能衰竭 并发休克前后有肾缺血,严重时肾小囊和肾小管发生变质;加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感染毒素等均可损害肾,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5.应激性溃疡和胃扩张 烧伤后发生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出血等,称为Curling溃疡,可能与胃肠道曾经缺血、再灌流后氢离子逆流损害粘膜有关。胃扩张常为早期胃蠕动减弱时病人口渴饮多量水所致。

6.其他 心肌功能降低,搏出量可减少,与烧伤后产生心肌抑制因子、感染毒素或心肌缺氧等相关。脑水肿或肝坏死也与缺氧、感染毒等相关。值得注意,烧伤的病死常为多系统器官衰竭所致。

烧伤酒


当紫芷酒
[药物组成] 全当归22g 西紫草19g 生白芷18g
[功能主治] 生肌活血、消炎止痛。主治烧伤。
[用法用量] 用棉棒蘸药液,涂于患处,每日四至六次。
[制备方法] 95%乙醇(酒精)200ml,将以上药物装入大口瓶中,然后倒人乙醇,盖住瓶口浸泡24小时即可使用。
[资料来源] 《山西中医》1990,6(2):56 枣黄液
[药物组成] 酸枣仁皮 黄柏等量
[功能主治] 收敛、消炎、镇痛,抗感染,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 暴露烧烫伤创面,有水泡者,剪除水泡,局部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待创面清洁后,用枣黄液直接喷洒,再用无菌纱布覆盖。每3小时喷洒一次,保持药液湿润。
[制备方法] 上药研粗末,泡在75%乙醇(酒精)中,使液面高出药末1cm为宜,一星期后滤去药渣,密封备用。
[资料来源] 《四川中医》1988,6(8):41 按:曾以本酒治疗一个7岁,上肢被开水烫伤,Ⅱ度烫伤占其体表面积4%。治疗二星期,皮肤创面无渗液及分泌物。二星期后痊愈,无瘢痕遗留,表面光滑,功能良好。 复方虎杖酒
[药物组成] 虎杖1500g 地榆1000g 黄柏500g
[功能主治] 消炎杀菌,收敛止痒,保护创面,预防感染。治疗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清除创面异物,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放掉水泡内积液,然后将本品喷雾在患处。首次喷雾时,患者疼痛可给予止痛剂。每隔10-20分钟喷雾一次,数次后自然形成药膜,然后适当减少喷雾次数。
[制备方法] 将上药粉碎成粗粉,用95%乙醇(酒精)渗漉,取渗漉液6L即可,用盐水瓶分装备用。
[资料来源] 《基层中药杂志》1999,(3):42
复方地茶酒(烧伤)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