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秋养生 > 导航 > 夏秋养生

夏秋之交 谨防什么病?

夏秋养生。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夏秋之交 谨防什么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肺炎秋燥症

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气管炎

秋季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它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因此要针对气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这也是诱发气管炎的病因之一,故应避免与过敏源接触。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肺结核

秋季户外活动多,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传染性结核病人有近距离接触引起感染。因此,当出现脸红、低烧、乏力、盗汗、咳嗽、吐痰等情况时,应提高警惕。要树立不随地吐痰传播疾病的意识,尽量减少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久留,工作和生活区要保持通风,减少居住拥挤。有传染性结核病人的家庭或群体也不要恐慌,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就能避免感染。患者的用品和卧具,在阳光下直射5分钟即可杀死病菌,患者的痰可用纸巾包起而后烧掉。胃肠炎症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秋季也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防止腹部受凉是预防胃肠炎的重要措施。还要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同时还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并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劳累过度。关节炎

入秋之际,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有关节炎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以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炎发作有积极作用。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皮肤感染

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被蚊虫叮咬之后切记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感冒

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感冒的预防,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至关重要;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另外,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手指还要远离眼睛和鼻子。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

yS630.Com相关推荐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今年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比去年少了一半,但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因为今年夏季高温来得较晚,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延迟了一个月。

手足口病发病也有大小年之分,今年发病数比去年低了一半。妇儿医院感染科主任佟建宁说,今年医院已接诊手足口病患儿2300余例。虽然发病比去年明显下降,但今年的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截至目前,妇儿医院已经接诊300余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40余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

据了解,今年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增多,与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流行有关,根据疾控部门的统计,今年的手足口病患儿中,75%感染的就是EV71病毒。今年手足口病患儿长疱疹的情况不如往年典型,给医生的诊断增加了难度,接诊中还发现有的患儿在耳廓周围生出了疱疹,这需要家长对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多加注意。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目前每天新发手足口病患儿40余例,按说8月手足口病发病会出现明显下降,但今年至今还没有看出来下降的趋势。佟建宁提醒,手足口病每年5月至9月流行,手足口病发病和气温关系较大,今年春季至夏季气温持续偏低,夏季气温升温又比去年晚了一个月,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也往后延迟了一个月。

据了解,进入6月以来,妇儿医院进入门诊高峰期,7月一个月门诊量就达到了12万,是今年迄今为止接诊患者最多的一个月。现在主要担心医生长期得不到休息会病倒,希望接诊高峰早一点结束。妇儿医院门诊部刘主任提醒,复诊的家长不必扎堆上午看病,下午病号少,等待时间也短。此外,家长看完病后根据医嘱观察孩子的病情,不必反复就医。

5月大男婴染手足口病 致脑炎昏睡险丧命

有一个危重手足口病的孩子已经出现脑干脑炎,需要马上抢救!近日,市妇儿医院感染科接诊了一名5个月大的男婴,经过检查确诊是手足口病,但他的症状非常严重,因此感染科的医生立即联系医院重症监护室实施对接,救助这名男婴。妇儿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李晶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实施急救。很快,5个月大的男婴小明被医护人员推到重症监护室,实施抢救。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经过5天的急救,患上手足口病的5个月大男婴小明(化名)脱离危险,转危为安。

市妇儿医院专家表示,近段时间,随着气温的回升,手足口病患儿门诊量和住院患儿不断增加,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患儿也随之增多。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仅需对症处理就可康复,但危重型患儿可出现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危及生命,或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球麻痹,瘫痪,颅神经受损等,可致死或致残,部分患儿病情发展变化极快,数小时导致脑干损害或者肺出血等而死亡,无经验家长或者医护人员容易忽视。

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每年5-9月间流行,今年流行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病情凶险,进展急骤,患儿脑干受到影响,神经源性肺水肿来势迅猛。这给我们的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青岛市卫生局定点收治单位,我们结合去年的诊疗经验,临床专家查找了国内外大量文献,总结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复旦儿科医院、盛京医院等成熟的诊疗方法。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一个月接诊1023例

据省卫生厅发布的消息称,今年6月份,我市手足口病达到了1023例,与5月份发病相比,增加了600多例。在临床中,医护人员还接诊过成人患病传染孩子的情况。专家表示,人体在感染手足口病病毒之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所谓显性感染是指在感染病毒之后出现了临床症状;隐性感染则是指在感染病毒之后没有任何的主观症状和临床体征,但是在咽部、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粪便中可以检出病毒,也就是说他是带(病)毒者,可以传染给其他人。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人体都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在病毒再次侵袭人体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较大年龄儿童和成人在感染后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一般也比较轻。家庭内幼儿之间的传播率为84%,成人之间感染率为43%,远远高于人群中的感染率(26%)。最近的研究也表明,EV71家庭接触传播率是52%,儿童传染父母的概率是41%.

专家表示,成人隐性感染者大量存在,不少成人进行咽拭子检测时会出现病毒阳性情况,但往往自身没有发病,而携带者很可能成为社会隐性感染渠道。由此可见,家庭成员之间均可相互传染。由于成人感染EV71病毒隐性携带比例大,而成人活动范围广,传播范围大,增加了防控难度,因此成人手足口病防控不可忽视,应加大对成人病例的管理力度,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打点滴时全身抽筋 3岁男童疑似手足口病致死

从13日下午到医院就诊,至14日晚上8时许,潮州籍3岁男童张某泽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医院初步判断是疑似手足口病致死病例。据了解,在7月30日,我市发生了今年首例疑似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昨日傍晚,市人民医院发布新闻通稿称,8月13日下午,患儿因发现皮疹及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到该院儿科门诊就诊,当时医生以皮诊查因:手足口病?给予抗病毒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突然发生抽搐、心跳呼吸停止,该院已反复组织全院会诊抢救及请外院相关专家会诊指导治疗,经积极抢救无效于8月14日20时55分宣告患儿临床死亡。

事后,该院医务科工作人员及时介入、组织抢救并与家属沟通,在警方的见证下,对当时未输注完毕的物品进行封存。患者死亡后,其病历也被及时封存。医院于8月15日早上再次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目前患者死亡原因未能完全明确,反复建议家属通过死因鉴定明确死因及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医疗过程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如果诊治过程中存在过错,该院将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记者了解到,经过协商,市人民医院已与家属达成初步共识,由家属申请司法鉴定机构对孩子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医院将积极配合。

夏秋之交 家长更要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可诱导病发,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医生建议要防止手足口病要尽量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果孩子被感染,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五步洗手法 防手足口病

卫生监督部门提示说,手足口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常见传染病,市民在加强个人卫生的同时,不可过度恐慌。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卫生监督人员推荐了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医生建议要防止手足口病要尽量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果孩子被感染,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五步洗手法 防手足口病

卫生监督部门提示说,手足口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常见传染病,市民在加强个人卫生的同时,不可过度恐慌。

卫生监督人员推荐了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症状及诊断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手足口病就是口蹄疫吗?

(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01.

夏秋之交警惕孩子患手足口病

(二)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三)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四)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五)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六)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大家对于手足口病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您对手足口病或者口蹄疫有何疑问,可以用摇篮网内的各种工具和小编联系。

夏秋之交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体内湿热,有哪些症状?

最近几天,我嗓子很难受,总感觉喉咙里有痰却咳不出来,还觉得浑身黏糊糊的,医生说我体内有湿了。有没有什么办法祛湿呢?近来,本报接到多名读者的电话,咨询湿热天气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从中医角度讲,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武月萍博士说,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

体内湿热,如果只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时,通过以上调理就会有所好转,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调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医辨证施治后再调理。

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夏秋之交预防高温疾病不能忘


夏秋之交预防高温疾病不能忘。尽管现在已经立秋了,但是天气依旧炎热,高温作业和室外作业的人还是应该做好预防的准备。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天气原因生病是可以预防的。天气炎热时你只需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如何,如果感觉很不舒服,那么赶紧离开现场。到凉快一点的地方,简单做一下自我调节,让身体得到恢复。症状严重的,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病症一:热晕厥

昏厥主要发生在高温天气室外作业的人,通常在最初几天内都在炎热的太阳底下暴晒过。

原因:即将处于停顿状态后,突然立即活动或长时间站立导致腿部积血。

症状:头晕,视野狭窄,皮肤苍白,虚弱,脉率下降等。

治疗方法:移动到阴凉的地方,把腿抬高并及时补充水分。

病症二:热衰竭

心血管系统不堪重负而无法继续工作,身体能源耗尽。

原因:在炎热或潮湿的的环境中锻炼,严重脱水。

症状:疲劳,烦躁不安,恶心。

治疗方法:转移到阴凉处,抬高腿,用冰袋进行冷敷并及时补充水分。

病症三:热痉挛

主要是剧烈运动期间或之后发生的痛苦的肌肉收缩。

原因:肌肉疲劳,水和钠严重损失。

症状:脱水,抽筋,疲劳。

夏秋之交治腹泻如何用药


本文导读:现在是属于夏秋交替的季节,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腹泻。那么腹泻的原因是什么呢?腹泻要如何用药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暑湿腹泻:葛根芩连片(丸)

患者胃肠遭受暑热湿邪侵害后引发的腹泻,表现为烦热口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重者每天达十多次,粪便带有黏液脓血,恶臭难闻,小便短亦,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宜表里双解,清热止泻。

中成药:服用葛根芩连片(丸),该药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清热解毒、燥湿透表、止泻止痢,适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也可选用香连丸、连蒲双清片、克痢痧胶囊等。

伤食腹泻:保和丸

患者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致使胃失和降而引起的腹泻,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反酸,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腐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中成药:服用保和丸,该药由焦山楂、炒六神曲、制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炒麦芽组成,开胃消食、理气和中、导滞止泻,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肠炎等。也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消积口服液、枳实导滞丸等。

脾虚腹泻:参苓白术丸

患者脾胃素来虚弱,食欲不振,神疲倦怠,大便时溏时泻,若饮食稍微不慎,或吃了难以消化的油腻食物,则脘腹胀满不舒,溏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中成药:服用参苓白术丸,该药由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炒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补气益肺,健脾和胃,除湿止泻,适用于慢性结肠炎等。也可选用人参健脾丸、补脾益肠丸等。


患者多因受空调冷气侵袭,加上贪吃冰镇冷饮食品或生冷不洁食物导致的腹泻,表现为胸膈满闷,呕吐恶心,脘腹胀痛,肠鸣漉漉,泻下清稀如水样大便,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濡缓。治宜外解表寒,内化湿邪。

中成药:服用藿香正气片(水、软胶囊或滴丸),该药由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组成,疏散风寒、化湿和中、扶正祛邪,对夏日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等,有很好疗效。也可选用六合定中丸、午时茶。

夏秋之交 你的身体吃得消吗?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天气虽然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但昼热夜凉的气候,易使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夏困秋乏现象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中医调理十分必要。但调理关键是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

国家级名中医汤金土教授说,夏季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入难敷出,人的阳气特别虚,到了夏末秋初,极易出现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倦怠等虚症。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调理身体,人体就会发生状况,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

因此这个时候如果进补调理得当,不仅可以调理虚损,还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最佳办法就是采取先清解,后补益的中医清补调理。

所谓清补,就是指先把体内产生的毒素、油腻清除,保证全身通畅,再服用一些养阴生津、滋阴补肾的补品。大部分传统的滋补佳品,如人参、鹿茸等都因为性热上火而不宜服用。汤金土教授说,中医清补调理一般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并在补气生津之时,注意健脾胃,从而达到体内阴阳虚实的平衡。

知名老中医,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康健教授强调,人的身体,有如一口井,夏末秋初,外面环境虽然还是很热,但有些人体内是寒的。此时,对于一些身体虚困的人,如果能及时调理受补,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两位老专家认为下列三类人此时急需中医调理:

女人

女性朋友在夏末秋初的不适症状可能更多,伴随中医所讲的各种虚症,包括:气虚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气促;血虚头昏眼花、失眠多梦、面黄色斑、易脱发、月经不调;脾虚贫血、身体发胖或消瘦、肢冷乏力、肠胃不好、便秘或便溏;肺虚虚喘咳嗽、反复呼吸系统感染、易感冒;肾虚腰酸背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因此及时科学的中医调理显得尤为迫切。

中老年人

在夏季,中老年人容易出现气虚、阴虚或者气阴两虚的症状。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属于气虚症状;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耳鸣健忘、烦躁失眠等属于阴虚症状,阴虚的主要表现一是形体消瘦、心烦气躁同时脾气不大好;经常口渴、喜欢喝冷饮;盗汗、手足心发汗冒热;小便黄且舌头红、大便干燥、便秘;脸色常发红发烫;睡眠不好等等。中医一般采用健脾养胃,解暑散热,生津止渴的清补调理。

儿童

炎热夏季易使儿童得暑热症。主要表现为夜间多汗、心烦急躁,睡眠不宁,容易兴奋。采取中医调治不仅可以益气养阴生津,还能祛湿,即清理胃肠道,健脾和胃。

当然,夏秋之交,还要将心情平静下来,防焦戒躁,始终保持遇事不怒的气度。在生活起居方面,要做到既有规律,又不苛求,饮食清淡、营养充足。为了保证足够的休息,每天的午睡则是不可少的。午睡时间不宜过长,15分钟至1个小时以内为宜,这样既有助于机体疲劳状态的消除,又可避免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

经验丰富的两位老中医,汤金土教授和吴康健教授提醒大家,夏秋之交的中医调理,一定要掌握适应,谨慎视自身状况有所选择,不要盲目跟风进补,最好还是向医生详细咨询,针对自己的体质来制定科学的进补、中医调理方法。

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冻


中医有一个有意思的养生防病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季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祛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减轻或不发作。

中医养生还教导人们要春捂秋冻。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阐明了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要冻的环境原因。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春季升温,秋季降温)。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节升降温特急,使得室内气温变化因房屋热惰性而远远落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因而达到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外出归来,从室外(特别是暖热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长,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生病。秋季情况相反,因室内暖,进屋后宜少穿衣,即冻。

实际上,我国古代深宅大院内夏季中还可保持相当大的室内外温差。从高温下走进阴凉的室内,也很易得病。古代称为阴暑。从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症状看,还是很难受的。而这种病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不会发生,因为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在自然情况下只有我国才有。由此可以说,因我国特殊气候而形成的中医和养生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内涵,而我国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夏秋要防三种“传染病” 谨防炭疽杆菌


立秋之后,各种传染病疫情多发。北京市卫生局健康播报近日提醒,北京市已进入乙脑高发期,希望大家做好防范措施。8月12日,辽宁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传来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据辽宁省卫生厅通报称,截至13日晚8时,共报告30例,其中临床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27例,无死亡病例。8月12日,国家卫生部披露,不久前蜱虫病研究又有新进展。研究人员发现,病人如果处于急性期,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如何能远离这三种病?本报特别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兴旺教授,为我们介绍应对方法。

要防蚊虫叮咬

据北京市卫生局健康播报介绍,乙脑又叫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乙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两季流行,高发期为79月份,潜伏期一般为421天。

李兴旺教授指出,乙脑是人畜共患疾病,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宿主,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传播乙脑的蚊种主要为三带喙库蚊。乙脑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目前还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避免蚊虫叮咬进行预防。

要防皮肤破损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据调查,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

李兴旺教授指出,炭疽杆菌一般都是深藏在土壤里,食草动物如牛、羊等进食时很容易接触到或吸入土壤中的细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感染。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动物先被炭疽杆菌感染,然后再感染人。

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方式。病菌从皮肤小伤口进入体内,经1236小时局部出现小疖肿,随后形成水泡、脓肿,最后中心形成炭色坏死焦痂。病人有高热、寒战症状,轻则23周自愈,重则败血症死亡;肺炭疽主要是吸入炭疽芽孢所致,多发生于毛皮加工人员。初期呈现感冒症状,之后会发展成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及全身中毒症状,23天内死于中毒性休克;肠炭疽多因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所致,如牛羊肉串等。有连续性呕吐、便血和肠麻痹,23天死于毒血症。

防住炭疽病,要经常对牲畜进行检疫,严格隔离并治疗病畜。个人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对于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皮肤溃疡愈合,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死亡后要实行火葬;接触者医学观察8天,可以用药物预防。

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


有些疾病属于冬病夏治,意思就是说,这种疾病在夏季的时候治疗会起到非常好的治疗结果,而这样的疾病就是呼吸科的疾病,这种疾病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老年人,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出现弄巧成拙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会让我们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影响。

事实上,冬病夏治就是因为因为冬季寒冷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在冬季的时候病情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像这样的疾病,患者可以选择食用调制和补养的方法来治疗,这样才能让我们达到治愈的效果。那么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冬病夏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选择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在夏令三伏天进行调治。因寒冷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的病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

妇科病: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经过辨证后属于虚寒因素所致的妇科病,冬病夏治会有独到效果。女人月子没坐好,身体会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邪。女性产后,气血两虚,容易受寒邪。如果出汗多,月子坐得不好,就会伤及阴血,建议夏季喝中药汤调养。

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妇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治疗很多慢性妇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有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

有关什么病适合冬病夏治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在我们的生活中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非常多,我们需要多加的了解,这些疾病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对待,最好滴选择在夏季治疗,这样才能起到非常好的治疗结果,是让我们早日脱离疾病伤害的重要因素。

养生 夏末秋初吃什么最好?


夏秋之际应该如何合理调理和搭配饮食呢?专家提醒读者,夏季我们要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而立秋后天气干燥,切勿进补,早餐最好喝上一碗粥,能够滋润身体,益于养生。

1.夏秋交替的时候应该吃些什么好?

在夏秋交替这个季节,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顿顿大鱼大肉。应该平补,由于天气干燥,可以吃一些清爽润肺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水加冰糖等。要注意平衡饮食,注意蔬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腻的食物。老人由于脾胃功能下降,所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而且要少食多餐,这样才不至于让胃肠负担太重。

2.脸上长了好多青春痘,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满脸长痘之人,或者患疮痛肿毒之人应忌羊肉、蟹、虾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夏季要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菊花等,而在立秋之后则应该少吃瓜类食品,初秋羊肉不宜多吃,谷类食物则应该占日常饮食的绝大多数。

3.小孩不好好吃饭应该怎么办?吃些什么东西好?

小孩吃一些软的食物,即易消化、吸收好的食物。因为小孩的脾胃娇嫩,所以不要吃太硬的东西。家长要帮助孩子控制食物摄入量,否则吃太多容易引起食火。少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使用一些芝麻、蜂蜜、枇杷等甘润的东西。

4.这种季节应该如何补钙?

人体中的钙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慢慢流失,补钙应该从中年就开始补。最普通的方法就是喝牛奶,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而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但是切忌不要空腹喝。有研究证明,钙在酸性环境下易吸收,所以补钙可以同时喝一些橙汁,而且睡前补钙效果要更好一些。一些钙片中加入了镁,这是因为镁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同时镁还具有稳定神经的作用,所以睡前服用可以令睡眠质量更高。

5.脑血管病人在这个季节里应该如何调理饮食?

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取,不能吃油过多,要多吃鱼和鸡肉,因为它们相对于猪牛羊肉来说肉质比较细腻。但是如果是吃鸡肉的话,则最好去掉鸡皮,因为鸡皮中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多吃对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

夏秋养生大不同


 《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期根”的养生原则,至今仍在应用。要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人体的正气首先取决于先天禀赋(即从受孕到出生时先天身体状况)的强弱,同时也有赖于后天的养护。对于后天的培补和养护,主要的通过养护脾胃,提高脾胃的运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从而达到强壮五脏六腑的功能。此外,要注意适当补充益髓添精的食物,饮食要有节制和规律,要顺应四季养生的要求,不要过度疲劳,既不可过度劳心,也不可过度劳力。这样气血才能旺盛,精气充足,阴阳平和而不易生病。尉主任说,夏季应该养阴,秋季应该养阳,养生应该因季节而异。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的心脏和小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旺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壮实,同时也可以减少夏季的多发性疾病。在起居时间上不要熬夜,早早起床,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睡卧时,不要头枕冷石、铁物取凉,如不注意可损及眼目;也不能露宿室外,以免生癣或生面风;保持适当的室温,空调温度过低会阻遏身体阳气的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可多做一些户外运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活动来适应夏季时令特点。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以避免被暑邪所伤。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虽自觉很热,喜欢吃冷食吹空调,但应有节制。在饮食上应注意慎、戒油腻厚味和粘腻食物,宜减少苦味食品,多吃辛味食品以养肺脏,不要吃太饱,更不可暴饮冰水饮料和冷冻瓜果。三伏以后不宜多吃冷饮、凉粉、冷粥,饱腹受寒,肠胃必病。
立秋以后,秋天就开始了。到了“处暑”是炎热即将过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时节。在“五行”中属金,与人体的肺和大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收敛,不可放纵,这样才能收敛神气,不使其过于耗散,从而减少秋季疾病的发生。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晨起可以在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比较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操等,喜爱跑步的也要像初春一样减少活动量,游泳也应适当减少。不能使身体出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自然规律,肺脏就会受伤,到了深秋或者冬季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或者腹泻。秋季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又干燥,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多过早的增加衣服,使内热不得宣散,且秋季不宜发汗和催吐,这样会消耗津液使脏腑不安。秋季肺气旺,饮食应当减少辛味食品以防助长肺气,宜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养,避免肺旺而伤肝。宜食润肺食物如梨水、梨膏、鲜荸荠、麦冬、藕等润肺,香蕉、柿子、菠菜、松子、鲜杏仁、花生、南瓜子、银耳、木耳、银鱼、蘑菇、芝麻以润燥。

四气五味要讲究
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认为,药、食都有“四气五味”,运用这一理论,就产生了“药食同用”的实践,不仅药物有毒有害,食物同样有毒有害,只不过是害处小到不足以引为人们的重视而已。尉教授指出,任何一种食物或者药物都存在着利和弊,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四气”是指食物(或者药物)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又叫“四性”。凡是寒性、凉性的食物都有利于热性疾病,如:苦瓜性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热病或者暑热烦渴,肝热引起的目赤痛。藕性凉,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喜饮或血热引起的吐血、便血。西瓜性寒,能清热解暑,利小便,用于受暑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黄。寒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如苹果,香蕉都属于凉性水果,都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热伤阴津出现的发热口渴。凡属于热性、温性的食物对寒热病症有好处。如:羊肉、狗肉性温,都有温中暖肾的作用,可用于脾肾虚寒出现的腹痛少食,腰膝痿软,阳痿。鹿血性热,能大补精血,壮阳气,止血,用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引起的心悸短气,周身乏力,吐血,鼻血,月经过多。“五味”是指酸、辛、苦、咸、甘五种味道,味道不同作用就不同。酸味能收能涩,如樱桃能滋养肝肾而止泻;杨梅和胃止泻;石榴能止腹泻、痢疾。辛能散能行,如葱白、香菜能散风寒;砂仁、桔皮能行气调中。苦味能泻火,如苦瓜能清热解暑,解毒。咸味能软坚润下,如紫菜、海带都能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瘰疬。甘味能补虚,如龙眼肉能补脾胃,养血安神;大枣可补脾胃,养气血。
中医理论认为,“四气五味”把握不当会损害身体健康。尉教授说,“四气”如果应用不恰当,就会使脏腑的阴阳寒热失去平衡,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食物的温度也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如果冷饮吃多了会损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使人感觉精力不足,面色欠润,目下发青,小儿可出现消化不良(疳积)等。过凉的食物还可以损害牙齿,使牙齿早脱,饮食过热、过烫可损伤食道;冷热食物交替食用,对脾胃、牙齿损害更大,最终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人体以五脏为核心,统管着皮、肉、筋、脉、骨(五体)和耳、眼、鼻、舌、口(五官),食物的五味能使五脏阴精充足,保持着五脏功能的平衡。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同时也要避免五味所伤。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多食多用,过多食用反而会伤及五脏,偏食也会导致五味失衡,使五脏的阴阳失衡而发生疾病。食物之间在搭配上也有相宜和禁忌,搭配不当不但可以削弱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甚至还可以对身体造成损害。

饮食要相宜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需求。饮食要与自身禀赋体质相适应,不同的体质对于饮食的需求也就有所区别,不能千篇一律的对待,同样年龄段的老年人,有的在盛夏季节,仍喜食热性食物,穿较厚的衣服也不觉得热,这是禀赋阳气虚弱的缘故。这些人要经常食用一些温热性的、有补益阳气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鹿肉海参等等。有些老年人在严寒的冬季都觉得心中怯热,口干,口渴喜吃冷食,这是禀赋阴虚内热的缘故,要经常食用一些偏凉性,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猪脊髓、燕窝、鸭肉、鲈鱼、银鱼、墨鱼、鲍鱼、山药、百合等。同是中年人,有的耐寒冷而不耐炎热,喜凉,喜冷食,时常吃一些去火药才觉得舒服,这属于热性体质的人,平时宜吃一些偏于凉性,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大麦、荞麦、粟米,赤豆、绿豆、白菜,芹菜、灰菜、黄花菜、竹笋、莴笋、茭白、藕、冬瓜、西葫芦、黄瓜、丝瓜、苦瓜等。相反有的人能耐炎热而不耐严寒,喜吃温热性食物,若感受寒凉或吃了寒凉食物后常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出现腹泻。

青年时期食物宜广而杂,力求营养全面而丰富,中年以后饮食相对清淡一些,油腻厚味食品必须减少,尤其要尽量少吃大鱼大肉。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弱,活动消耗相对减少。消化、解毒、吸收能力也随着下降。为了适应这一生理特点必须饮食清淡,多用流食,食量宜少,可以适当加餐。要做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切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忌饮白酒,药酒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进补,各种补品最好请营养师指导使用。

降雨比较多时,湿气较重,一些年轻女性容易长青春痘,还有一些上火、口舌生疮等症状出现,适宜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利湿)、山药(健脾)等。

夏秋之交 谨防什么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