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谈舌养生 > 导航 > 中医谈舌养生

中医舌诊 口舌味觉的突然改变当心疾病缠身

中医谈舌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医舌诊 口舌味觉的突然改变当心疾病缠身”,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舌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酸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其实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的,但是其实对于每个人的口舌爱好我们并不是很了解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口舌的味觉变化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出现影响的,我们应该要重视的下面详细介绍下的。

中医认为,口舌的味觉可作为诊病的重要参考依据,《三因方》说:“夫口乃一身之都门,出入营养之要道。”明代研究舌诊的申计垣说:“舌通各经内脏,内脏有病属寒属热与舌之味觉有特殊象征。”

1.转酸:肝胆之热蚀脾

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大多由于肝胆之热侵蚀脾脏后形成,而且很多人还可能出现舌苔薄黄、食后腹胀、恶心,甚至出现胸闷肋痛等症状,这预示着你可能患了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好做全面的胃部检查。

2.转甜:脾热酶的分泌异常

一般来说,脾热口甘,因此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觉口甜。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内糖分亦升高,也常会出现口舌发甜。

3.转苦:肝胆湿热或胃热

口苦的人大多因为湿热引起,多见于肝胆湿热和胃热,一般是由于胆汁反流造成,因此首先应检查胃和胆囊有没有问题;部分喜欢夜宵的人或过食辛辣食物也会出现胆汁反流造成口苦;而老年人因为胃动力差,也容易出现口苦。

4.转辣:肺热或胃火上炎

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有麻辣感的人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大多还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5.转咸:虚火上浮、肾阴不足

口咸与肾有关,大多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造成的,有的还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长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或口腔溃疡等病症。

口淡

口淡无味、饮食不香、食欲差,多是脾胃虚寒或脾虚失运。有时感冒的人也会出现口淡无味,是外来的风寒邪气影响了脾的功能,疏解感冒,口淡就痊愈了。

ys630.coM延伸阅读

警惕 莫名出汗当心疾病来侵害


导读:中医讲究的就是望闻问切,我们热的时候会出汗,冷的时候也会出汗,那么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出汗吗?出汗对人体是有好处还是坏处呢?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说的吧!

莫名出汗当心有病

在中医上,多汗症可分为全身多汗和局部多汗。

全身多汗,一般是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如果你稍微活动,就满身大汗,要当心是不是身体出现毛病了。通常情况下,全身多汗可能有以下几种病症发生:

一是低血糖症:

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功能亢进:

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三是糖尿病:

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四是嗜铬细胞瘤:

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会出现多汗。

局部多汗,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你要一一对照着看看。

一是自汗:

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二是盗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

三是鼻汗:

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四是额汗:

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五是半边身汗:

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六是劳心汗:

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七是会阴汗:

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八是腋臭汗:

汗臭如狐骚气味,由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九是半边头汗:

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十是手足心汗:

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

舌诊见微知著 针灸防微杜渐


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鲜明,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病情浅深、预后好坏都能较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正如《笔花医镜望舌色》所说:舌者心之窍,凡病俱现于舌,能辨其色,证自显然。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

中医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三个方面。临证发现,当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了证的表现,而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舌象已有变化。此时通过舌诊可以观察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的变化。证已现,病未成,它包涵了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和一些疾病的发病初期。

既然通过舌诊可以发现体内发生的某些异常变化,那么应用何种方法来干预这种异常,使其转为正常呢?中医针灸疗法具有高效和便捷特点,在治未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多年开展舌诊和针灸相结合的治未病研究,发现当各种致病因素使机体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而病象尚未显露时,舌象已经出现异常,这时针灸疗法可以促进病人向健康态转化,也就是在防微杜渐阶段可以发挥明显的干预作用。

针灸处方可根据虚实证型,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有的病人经一两次治疗,舌象即可恢复正常,同时机体症状明显改善。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是指高明的医生当疾病微显端倪时,即能及时发现而给予早期治疗,将疾病扑灭于萌芽状态,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当前我国医改的一个重点是让老百姓少生病,中医称为治未病,舌诊与针灸相结合具有明显的简便验廉的诊疗特点,体现了治未病的特点,但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辨证准确,只有辨证准确针灸才有效果,对于舌诊不易确定的证型仍需四诊合参。二是针灸取穴要少而精,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既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又易于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在生病的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很多情况下,医生会让我们把舌头伸出来看看。其实这就是在舍诊。舌诊时需要看舌头的颜色,还有舌头的形状等等因素,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医学术学问。下面就好好来了解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舌诊的论述在医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如《紊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因手少阴心经起于心,挟咽喉,因心有病,面引起舌卷不能言的症状。《素问热论篇》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面渴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病,舌干已而嚏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是说人体感受寒邪,表证未解,化热入里,舌干是里热的征象。舌干已是里热已退,律液恢复,病愈的表现。

《索问剌热篇》说:肺热病着,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是将舌上黄身热作为表证未解,化热人里的质证。《索问大奇论篇》说: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是根据舌体运动是否灵活,和有无语言障碍来撰断病情的轻重和恢复的时间长短。《灵枢热病第二十三》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是因里热面造成的舌烂。如热仍不退,病情就要加重并危险。《灵枢剌节真邪第七十五》说: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偏。是邪热既盛,又不汗出,热不得外泄,而舌焦唇撰。《难经二十四难》说: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是因厥阴肝经气绝,面出现的卵缩舌卷。

《内经》虽然没有将舌诊做为专题论述,但从散在的各篇有关舌诊的内容可以着出,不同的疾病在舌上有它不同的反映,心病可以引起舌卷和语言障碍;邪热亢盛可以引起舌干、舌烂;表热传里舌苔变黄;肝经气绝引起舌卷;并以舌干已津液恢复为热病病愈的恢据;以及舌的运动是否灵活来推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情况。说明从那个时代起,已经注意到舌的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张忡景对舌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亦有关于舌诊的论述。例如:《伤寒论》130条: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指出舌苔滑是阴寒内盛的征象,治宜温里回阳,而不可用攻伐剂。《伤寒论》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是太阳病汗、下后,伤及津液,所以舌上燥。《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舌上干燥为表证误治,邪热人里,里热炽盛的表现。《伤寒论》221条:阳明病心中懊脓,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根据舌上是否有苔而决定可否应用栀子豉汤。《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是根据白苔来鉴别邪在步阳而不在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病者腹满,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将黄苔做为里实证可下之的主要指徵之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肝中寒者,舌本操。因肝脉循喉咙之后,络于舌本,寒郁化热,故舌本干燥。《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是将舌燥做为里热白虎汤的主要指徵之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指出舌青是瘀血的表现。

从以上的条文可以者出,张仲景不但将舌苔的变化,做为辨证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他将舌质与舌苔加以区别开来,所以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说:舌苔之名,始子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请之胎。张仲景的这一贡献无疑对后世舌诊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指出的滑苔主阴证,舌燥主热,黄苔主里热实证,舌青主瘀血,这些见解,现在者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张仲景论述的舌苔种类和内容不多,但可以证明他是从实践观察中得来的,并将舌诊具体运用到辨证论治中去,有时甚至做为辨证的主要侬据,为后世舌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代医家对于舌诊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发展,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中藏经》(托名华佗)对心肝脾肺肾五脏病证在舌诊上的表现都有论述。如《中藏经-风中有五生死论》说: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肝》说:肝中寒,舌本燥。《中藏经论胆》说:胆胀则舌下痛。《中藏经论心》说。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肾》说:肾生病则口热舌干。《中藏经论脾》说:脾病则而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中藏经论三焦》说: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基本是沿袭《内经》、《难经》而来,且有所补充。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主要是论述脉学的理论,在这部著作中载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如《脉经卷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载: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不喑舌转可治。《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载: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就是《内经》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三肝胆部第一》载:徽涩为瘼疭挛筋,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是《难经》有关舌诊的内容。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载: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是《伤寒论》有关舌诊韵内容。《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载:肝中寒者,舌本燥。是《金匮要略》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载:足少阴之脉,是动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是《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有关舌诊的内容,还有如《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载: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脉阴实是肾阳亢盛,肾阴受劫,故舌苔干燥。《脉经卷三心小肠部第二》载:心象火,与小肠合为府,其喉舌。是说舌是心之外窍。《脉经卷四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载:病人肉绝,耳干舌皆肿。是说舌肿是危重的证候。《脉经卷四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载: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代脉主脏气虚,舌焦干黑是阴液枯竭,故属危重之候。《脉经卷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载: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是说脾病所引起舌的变化。《脉经卷七病不可下证第六》载:伤寒发热,头痛耳黄,舌上苔滑,烦躁,脉滑实。伤寒发热耳黄,脉滑实,属阳黄,阳黄是湿热为患,滑苔是湿邪的表现。

《脉经卷七病可水证第十五》载: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从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实,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而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复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脉洪大滑数与舌燥都是重热亢盛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载:吐舌下卷者死。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

吐舌多见于热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因此多为危重证候,舌边有津液为阴津来复,病有转机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载: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一旬死。热病脉大,舌焦,为邪热亢盛,阴液已竭,脉时时小绝,为正气欲脱之象,故主危证。《脉经卷八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载:邪人于脏,舌即难言。中风不语为邪人于脏之中风重证。《脉经卷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载: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为浮寒。咳嗽苔滑为表证之咳嗽等等。

王叔和之《脉经》无疑是以论脉为主,但在所有有关舌诊的内容中,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脉象,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将脉诊与舌诊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脉诊与舌诊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舌诊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舌诊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例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舌肿候》说;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骨蒸候》说:皮蒸舌上白。《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湿蜃候》说:蜃病之候,齿无色,舌上尽白。《诸病源候论卷九热病候》说: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舌焦黑者死。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卒被损瘀血候》说:瘀血舌青口燥。《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胎动候》说:胎动不安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话;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候》说:少阴受之,口热舌干而渴。《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结胸候》说:脏结病,舌上白苔者滑,难治舌上不苔者,不可攻之。《诸病源候论卷八坏伤寒候》说:面正赤,燥齿黄焦。《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难子死腹中候》说: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诸病源候论》继承了诺唐以前的舌诊经验,还将舌诊应用于妇女妊娠,并根据舌质的表现来判断产妇和胎儿的生死。

《千金方》中记载有关舌诊的资料,更为全面,如《千金方卷二。于死腹中第六》说:妇人难产,而青舌赤,母死于活。《千金方卷五-癖结胀诸第七》说:小儿胎寒偃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千金方卷十五热痢第七》说:下利舌黄燥而不褐,胸中实。《千金方卷十八九虫第七》说:伤寒齿断元色,舌上尽白。《千金方卷十七肺痈第七》说:舌上胎滑,此为浮寒。

结语:看人的舌头,就能观察出病症,这个道理在中医学中还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在看舌头的时候,观察舌头的色泽、还有舌头的形态变化,帮助诊断与治疗,方法简单又有效。可谓是十分深邃的一门学问。大家可以多多了解!

中医面诊透视你身体的疾病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
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现代面诊研究
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手脚麻木经常麻木,当心疾病来敲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手脚麻木是肢体运动神经受损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大多是由于颈椎病、腰椎病、风湿类风湿、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那么手脚麻木都分哪些情况呢?

1、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

如果是一侧的手臂、手指麻木,那可能是颈椎病引起,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麻木,同时伴有颈肩部的酸痛、僵硬等症状。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受寒、枕头垫得过高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

2、上肢和腿麻木当心腰椎病

腰椎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它是由椎腰椎病变引起的上肢麻木和腿麻木,这种四肢分散麻木出现的情况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压迫神经可导致人体行动不便,甚至大小便失禁等。这种是属于腰椎病的范畴,根据情况需要到腰椎专科就诊,拍ct或者核磁共振,由专家确诊之后制定治疗方案。

3、手指麻木无力或是腕管综合症

腕管综合征是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腱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

4、单侧肢体麻木可能是脑梗先兆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那就要警惕是脑梗的先兆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同时还可能伴随言语障碍、半侧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紧急就医。

5、对称性麻木应防糖尿病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异常。

6、麻痛不止小心肿瘤

老年人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持续不能缓解,还要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肿瘤晚期远隔部位效应影响,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因此,未查出常见原因者,一定要做全面检查,比如肝、胃、血液等,女性需要特别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

中医诊幼儿疾病 观指纹辨寒热


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在给幼儿诊断疾病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就是望指纹。

指纹其实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看指纹是传统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用于3岁以下的孩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郝宏文对《生命时报》记者解释说,想要通过指纹辨别疾病,先要了解虎口三关。正常孩子的指纹,颜色应该是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生病以后,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浮在表浅病轻,反之病重。如果指纹清晰,孩子的病情就比较轻;若指纹已沉到肌肤之内,说明病情较重。比如孩子刚感冒,指纹是清晰可见的,如果已发展到气管炎、肺炎,指纹就可能看不太清楚了。

纹色辨寒热。如果孩子外感风寒,指纹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指纹呈现紫色,病属热。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

轻推指纹看虚实。指纹色淡,用手推后消失,过一会儿才出现的孩子,多是肺虚、脾虚,孩子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或便秘。推一下指纹,没有明显变化,多为实证,或病邪停留在体内。

指纹长短反映病情轻重。病情较轻,指纹较短,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到了气关,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中医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中医辨证,舌诊知识大全,收藏一下吧!



何为正常舌象?舌诊的原理和内容是什么?

正常舌象为舌质柔软、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自如、颜色红活润泽,近似于淡红舌;舌苔厚薄适度,紧覆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湿适中,近似于薄白苔。舌通过经络与心、肝、脾、肾相贯通,其它脏腑也间接通过经络与舌相联系。因此,脏腑精气由血脉上营于舌,所以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病邪的表里深浅、疾病的寒热、病情的轻重缓急等变化,都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舌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反映不同脏腑的疾病。舌尖属心肺,候上焦的病变;舌根属肾,候下焦的病变;舌中部属脾胃,候中焦的病变;舌边属肝胆,候肝胆的病变。

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与舌苔两部分。舌质即舌体。舌苔为舌体上面附着的由胃气熏蒸而成的苔状物。望舌质要注意舌体的颜色、形状和动态的变化,望舌苔要注意观察苔的颜色、润燥和质地的改变。

舌头

舌质的异常变化有哪些?其临床意义如何?

望舌质应注意观察颜色、形状、动态三方面的变化。

1、颜色

淡白舌:舌色浅于常舌为淡白舌。若兼舌体瘦薄,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若兼舌体胖嫩、边有齿印,为阳虚寒湿内盛、水湿内停。

红舌:舌色红于常舌为红舌。若舌体胖胀而色红,为实热内盛;舌体瘦薄而色红,为阴虚火旺。

绛舌:舌色深红为绛舌,主内热深重。

紫舌:舌呈紫色为紫舌。绛紫千枯少津,为热极伤阴、血滞不畅淡紫或青紫而湿润,为阴寒内盛、血脉凝滞;舌有紫色斑片或斑点为紫班舌,主内有瘀血。

舌诊大全

2、形状

胖大舌:舌体增大为胖大舌。轻者稍大于常舌,重者胖大满口,活动受限,妨碍言语,舌边有齿印。舌质胖嫩色淡,为胖嫩舌,是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痰湿内盛;舌质肿胀、深红而少津,为心脾热盛、热毒深重;舌质胖胀、青紫色暗,多为中毒。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变薄为瘦薄舌。若舌淡而瘦薄,为阴阳两虚,红绛而瘦薄,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而深的沟裂为裂纹舌。裂纹的形状不一,有纵行、横行、斜行沟裂,形成井形、爻形等不同形状。若舌质红绛而裂纹,为热盛伤津、阴精耗伤淡白而裂纹,为血虚失养,老年人见裂纹活为阴亏,常人见裂纹舌为禀赋异常。国齿痕舌:舌边有齿印为齿痕舌。若兼淡白湿润而胖嫩,为脾虚寒湿内盛,红绦胖胀而少非,为内热深重。

芒刺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为芒刺舌。芒恻舌多伴有舌红少津,为邪热亢监,芒刺越多,热势越重。若舌尖起芒刺,为心火亢盛,舌边起芒刺,为肝胆火盛1中部起芒刺,为大肠实热燥结。

舌诊大全

3、动态

强硬舌:舌体强硬僵直、屈伸不利、转动不灵,为强硬舌。轻者自感舌体不灵、语言不畅,重者语言奢涩,甚则舌强不语。若舌质红绛而强硬,为热入心包;胖胀而强硬,为痰浊内阻;偏歪而强硬,为中风。

痿软舌:否体软弱无力、伸缩不便、活动不灵、不易伸出口外,为痿软舌。新病舌绛F燥而痿软,为热盛伤阴、筋脉失养;久病舌红瘦薄少津而痿软,为阴亏全极,舌淡而痿软,为气血两虚。

颤动舌:舌体伸缩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为颇动舌,又称战舌。久病舌淡而微颤,为气血调亏;新病舌绛而颤,为热极生风。

吐舌与弄舌:舌体伸长、露出口外为吐下。报舌绛胖胀,为疫毒攻心、脾气败绝;正体仰缩不定,或舌尖上下左右舐唇,如同玩弄舌体,为弄否,为风痰上扰、小儿惊风或先天愚钝;舌红而吐弄,为热伤心脾。固歪舌:舌体偏向一侧为歪舌。有半身不遂者,舌体伸出,舌尖指向瘫侧,为中风偏枯,无半身不遂者,为风中经络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否体紧缩、不能伸长、活动不灵、语市不清,为短缩舌。舌淡或青紫而短缩,为寒凝筋脉;胖嫩而短缩,为痰湿内阻,红绦干燥而短缩,为热极伤阴。也见于先天畸形和聋哑病人。

舌诊

舌苔有哪些异常变化?其临床意义如何?

病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交相熏蒸而成的,病苔的产生,虽说明有邪气,也表明们川气,若胃气衰败,则不能生苔。故望正首川测知邪正的盛衰,病邪的性质、深浅、进退与胃气的有无。望舌苔,变补意观察芥的颜色与质地的改变。

1、苔色

苔色有白、黄、灰、黑四种,随病邪的性质与病情的改变而变化。热病苔色由白变黄,由黄转老黄、焦黑,为热势加重,反之,由焦黑变老黄、转黄、变白,为热势渐轻。临床根据苦色的转化,结合舌质和舌苔质地的变化,可判断病势的进退。

白苔:主病初起在表或轻证。有风、寒、热、湿、温之别,应结合舌质的颜色及舌面津液的情况综合分析。苔薄白而润,为外感风寒初起,或内伤病初期及轻证,薄白而F,为温热病初起伤率,白厚面腻,主湿邪、炭浊、食积白厚而千,为温热病初期伤津,苔白如积粉、颗粒分明,满布舌面,为疫病初起或外感醫湿秽浊之气。

黄苔:热证、里证。苔毒黄而润,为温病初起,表邪入里化热,津液未伤:薄黄而干,为里热伤排:黄厚而干,为里热炽盛,黄厚而腻,为湿热内盛,苔黄质红,为热在气分当黄质绛,为热在营血。

灰苔:苔灰而刑,主寒,灰苔粉腻,主疾湿:苔灰质红,主内热苔灰质绛而干,为内热炽盛。黑苔:省黑而滑润,为阳虚、阴寒,苔黑而干,布于舌根,质红瘦薄,主肾阴亏虚、阴虚内热。

2、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质地的润燥、腐腻、厚莓、有根无根、有无刺脱,以了解病势的进退、津液的盈亏、胃气的有无。

厚薄:能透苔见质为薄苔,不能见质为厚苔。苔的厚薄反映病之轻重。薄苔,为初病、证轻:厚苔,为病重、邪已入里、宿食、癌浊。苔由薄变厚,为邪由表入里,病由轻变重,苔由厚转薄,为病由重变轻。

润燥:反映津液的盛衰。苔燥:望之千涸无津为燥苔。粗糙千涩,颗粒粗大为糙苔,主热病伤律,律不上承,舌淡苍白而燥,为阳虚不能蒸化律液上承于舌:苔润:苔湿滑润,为寒瑟、痰饮。

腐腻:苔颗粒粗大疏松,腐如豆造、易脱,为腐苔,主食积,胃有腐独之“个,舌苔粘腻秽浊、中厚边薄、不易刮脱,为腻苔,主混温、瘓饮、胃中湿热。国剥苔:苔的有无,反映邪气的盛衰和胃气的有无。舌面无苔,光滑如镜,为镜面舌,主胃阴虚,舌苔片状脱落,呈花斑状,为花剥舌,主青气阴两虚。

有根与无根:昔紧附舌面,与舌质如同一体,不易刮脱,为有根苔,主实证,为邪气虽盛,胃气尚足,苔松浮无根,极易刮脱,为虚证,胃气已伤。

舌诊

舌诊有何临床意义?

舌质重在反映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主要反映病邪的性质、深浅和胃气的有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排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现六淫之深没”。舌象的变化,有时则为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虚实寒热真假锴杂的证候,以及妇科、儿科病的诊断,舌诊更为重要。概括地说,舌诊的临床意义有如下几点。

1.反映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变的部位,

3.反映病邪的深浅,

4.排别病邪的性质

5.判断病势的进退。

如何望小儿指纹?

望指纹适于诊三岁以内的病儿。指纹为小儿食指掌面桡侧之脉络,此为手太阴肺经之支脉,放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意义。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横纹处为风关,第二节横纹处为气关,第三节横纹处为命关。诊察时要光线明亮。医者以左手拇、食二指轻持病儿食指末端,中指托于其后,用右手拇指在病儿食指掌面桡侧从指端向根部轻推数次,指纹即可显现,然后进行观察。望指纹要注意其色泽、长短与浮沉三方面的内容。正常指纹色略我而红活,隐现于风关以内。

1、色泽若色淡红,主虚证,见于血虚、脾虚、疳积等,色鲜红,为风寒外感,色绛红,主热证,见于内热,或外感入里化热;色紫黑,为热极,瘀血;色青,主寨积、疼痛、惊风。

2、长短指纹显现于风关,为病轻浅↓至气关,为邪入里,病深取,达命关,为邪入脏腑:透关射甲,为病势危重。

3、浮沉指纹浮露,为邪气在表,病轻浅;指纹深沉,为邪已入里,病深重。

望指纹是诊儿科病的常用方法,并以此代替切诊。

中医四诊的技巧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伸舌头时应该放松、自然,舌面充分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口外就可以了。

味觉突变 疾病先兆


一周前,长年卧病在床的胡老太太突然想起要吃红烧肉,而且非常着急。

女儿当天就炖了一大碗红烧肉,胡老太太高兴地吃了几口肉。女儿看了心里很高兴,以为母亲的病见好了呢。谁料到,第二天下午,胡老太太就去世了。

专家提醒,味觉改变很可能是人体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可以按以下提示,自己判断:

口苦

早晨起来如口苦尿黄,可能是肝热,可吃些蒿子杆或苦瓜。若同时伴有右肋饱胀,吃油腻食品或饱食后加重,可能是肝病或胆石症。

口甜

如觉得口中发甜,可能是脾热,应吃一些青菜清火,如果口甜还伴有口渴、多尿、多食,就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糖尿病。

口咸

由肾液上泛引起,如果伴有小便多、夜尿多、腰酸乏力、怕冷、手足发凉、舌苔白、脉沉无力,就应考虑肾气虚的可能,可以吃些金匮肾气丸,如不见效应到医院检查。

口酸

是肝气上溢的征兆,如有乏力、脉弱、情绪低落、不想吃东西等表现,可能是肝郁脾虚,可吃些健脾养肝的药,如香砂和胃丸,更年期妇女可吃加味逍遥丸。

口淡

多是脾虚,可用山药、白扁豆煮粥或做菜吃,如伴有乏力脉弱,可吃些人参健脾丸。

口腥

多为肺热先兆,如伴痰黄、痰多、口干,可吃一点鱼腥草、百合、枇杷、梨、杏仁之类以清肺养阴。

突然失味

老年人突然味觉丧失,可能是脑梗先兆,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此外,久病卧床的病人或危重病人,长期食欲不好,如忽然想吃东西,可能是回光返照的表现,应引起警惕。

眼睛血丝中医诊


如果我们的眼睛出现了血丝的情况,那么一般来说我们会选择一些热敷的方法进行缓解,除了热敷,我们还会使用一些眼药水。很少有人因为眼睛出现了红血丝就到中医馆进行治疗的。其实,对于中医来说,还是有很多的方法治疗这种情况的。那么,中医是怎么看看待红血丝呢?

眼睛红,血丝多是肝火旺的结果。熬夜者需要透支肝火来维持精力,导致肝火旺。肝开窍于目,所以熬夜后眼睛血丝多。 酒伤肝是因为酒性大热,造成大量血液向头面体表奔流,肝血因此也被透支,肝火亢旺,所以酒醉者常常面红,眼睛红。 如果既没饮酒,也没熬夜,眼睛还是常常血丝多,说明就是肝火过旺的体质。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

眼睛里的红血色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消除:

1、保证眼睛洁净消除红血丝

眼睛出现红血丝,大多是由于眼部受到各种病菌感染所致,使眼睛血管充血,所以,保证眼睛的洁净很有必要,平时注意不要用手去揉眼睛,因为手上带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均会感染眼部。另外,也要避免木屑、沙子、粉尘、眼妆残留物等进入眼睛,否则会导致眼睛受到刺激,被细菌感染而发炎,布满红血丝。

2、冷敷眼部消除红血丝

眼睛有红血丝的时候,可以采用冷敷的办法,使眼部周围的血管收缩,滋润眼睛,即可减轻眼睛红血丝的症状。具体做法是:闭上双眼,用冰冷的毛巾或者用毛巾包冰块,敷于眼部,时间为10-15分钟,一天2次。也可以使用专门敷眼睛的冰袋,在冰箱冰好后直接敷在双眼上,可以使眼睛得到舒缓。

3、避免眼睛疲劳消除红血丝

不要长时间面对电脑、电视,或者看书、写字等,这样会给眼睛带来很大的伤害,使眼睛过度疲劳,导致血管扩张,造成眼睛红血丝。这种情况下,只要让眼睛得到休息,即可减轻红血丝症状。所以,在用眼每一个小时就应放松休息一下,可以闭上双眼休息10分钟,或者多眺望远方,多眨眼睛等,均可缓解眼睛疲劳。

4、按摩眼周消除红血丝

每天按摩眼周10分钟,每天3-5次,或者做做眼保健操,可以按摩攒足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等穴位,这样轻轻按摩,能够刺激眼周的穴位,促进血液流动,有助于增强毛细血管弹性,减轻红血丝的情况,还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5、眼药水消除红血丝

用眼药水治疗眼睛红血丝也是一个有效办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有去除红血丝效果的眼药水。每天1-2次,每次1-2滴,即可缓解眼部红血丝的症状。注意滴眼药水之前,要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将手清洗干净,以免手部细菌进入眼睛内,发生感染。

6、补充类胡萝卜素食物

含有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对于消除眼部红血丝很有帮助而且还能保护眼睛视力,类胡萝卜素食物主要来自于橙黄色和绿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南瓜、韭菜、豌豆苗、油菜、荠菜、冬苋菜等,含类胡萝卜素丰富。还有杏、桃、橘子、柿子等水果也含有类胡萝卜素。

中医舌诊 口舌味觉的突然改变当心疾病缠身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