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什么是佛系养生 > 导航 > 什么是佛系养生

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

什么是佛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养生常识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一语点醒梦中人

一位师兄携妻拜访一位法师。这是一对在修行上很精进的夫妇。

妻子说:一次跟老公发了脾气,之后马上认错了,可是随后的生理期,肚子还是疼的不行,就打电话给他的老公诉说。

丈夫在修行上极为精进、认真,接了电话,认真地想了想师父教他的。

然后对妻子说:你忏悔的不到位,忏悔时没有跪下,也没有流泪。

这个时候旁边的师父忽然对这丈夫说:这个是我教你的吗?你是不是最近自己去外面另外拜了师父?

那位师兄本来就老实,被师父一说,立时坠进了云里雾里,不敢说话了,我也吓的不敢接话,不明白师父什么意思。

心想,师兄说的确实是师父教的啊!

师父见他实在愚钝,只好自己说出来:我教徒弟的是,管好自己,谁让你们拿着去管别人啦!管好自己,你让老婆生气了,你就要忏悔!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学佛一世,学成了魔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太重要,太深刻了。

很多佛教徒,学了佛经和教义,你怎么不知道礼让啊!学到最后,看什么都不顺眼,学佛一世,学成了魔。

这种情况,在我们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开始学佛的时候,知道不要贪恋表扬,要受得住批评。

结果听妈妈每次做完事情后自我夸奖,就皱鼻撇嘴,心里嘀咕,觉得妈妈这样是折自己福报。

后来发现是自己愚痴啊,妈妈是因为没人表扬才自夸的,我后来试了试,我要是先表扬了,妈妈就开始谦虚了。

很多人习惯就是拿着这些理教,去管别人:你怎么还不念佛啊!你怎么没还吃肉啊!你怎么不知道孝顺啊!你怎么不知道礼让啊!

学到最后,看什么都不顺眼,学佛一世,学成了魔。

摄心,永远摄住的是自己的心

昨天见了大表姐。大表姐在年前见过一位师父,她听了师父的教导回家以后立刻开始找好处,管理自己的脾气,家庭关系也有了一些改观,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如意,来找我说。

跟我说了她怎么保持好心态,但是姐夫偶尔还是怎么招惹她,儿子还是怎么不孝顺。

她就跟姐夫说:我现在修行了,我都不想跟你生气,你就别惹我了!

跟儿子说:你要知道孝顺,你要是不孝顺,自己工作和婚姻都不会顺利!

我听的哈哈哈大笑。说她,嗯不错,你这个佛学的,继续下去,基本就可以成魔了!一辈子这么学下去,就可以把自己学进地狱啦!

表姐那个一脸冤枉!我把师父的理论重复了一遍,告诉她:姐夫没有改变,是因为她改变的不到位。

她其实改变自己也是一心为了要改变别人,这个出发点就是不对的。一点点要改变别人的心思都不能有。

摄心为戒,摄的从来都是,也永远都是我们自己的这颗心。

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

修行中的很多人,都忙不迭的把自己想要改变的家人拉到师父面前,希望他们听了师父的指点,能够改变。

但在我看来,这样做的师兄,还想着错误都是别人的,要别人听了以后改变,要想自己彻底转心,想要改善家庭关系,难呐!

退一步讲,改变自己都那么难,何况改变别人!你何必不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

师父教的,其实很简单,也很难——只管自己,错儿全是自己的,100%是自己的。你给别人留10%都不行。共勉啊!

延伸阅读

走路是门大学问,走适合自己的健康路让别人说去吧


走路是门大学问

走路也有学问?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觉得很无趣,走路哪有那么多事,谁不会走路。但事实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养生的学问可多着呢,这走路就是其中之一。别人的路,未必适合你,同样,你的路别人也不能够效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行走是人类最好的补药。”这是西方医药鼻祖希波克拉底的一句格言。的确,走路也是一门养生之道;多走路,好处多。中医认为,人在走路时,全身七经八脉都跟着一起活动。走路可以活动关节、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镇定神经系统、锻炼腿肌、腹壁肌、心肌,并能锻炼大脑皮层,使脑细胞更活跃,还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不信?看看这里:

1.防心脏病

步行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著名心脏病学家怀特博士就首创了以走路作为心脏病和心梗病人康复治疗的方法。

2.防大脑萎缩

研究表明,保证每周步行不少于9.6公里,不仅可以增加大脑体积,还能有效预防大脑萎缩、老年痴呆,也会让记忆力出现问题的几率降低50%。

3.防糖尿病

其实控制糖尿病并不难,若能一星期坚持3天,每天在30分钟内步行3公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坚持4天,可降低 33%;每周5天,则能降低42%。

4.防下肢静脉血栓

步行的过程就是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这就如同液体泵一样,使血液由肢体远端回流到心脏,而且足踝部充分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

5.减少颈椎病

步行并伴以抬头挺胸、颈部后伸、肩背肌肉活动,有助于缓解长期伏案导致的颈肩背部肌肉、韧带、关节的疲劳,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6.有益肠胃

走路使肺的呼吸量加大,增强肺功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

目前,世界上正在掀起一场行走革命。在很多国家,人们已经把行走作为21世纪人类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的健身法宝。尽管具体方法各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健步走,行走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

据调查,人们平常走路的速度、姿势都太随意,只有6%的人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也就是说,还有94%的人平时白走路了。

正确地走路是,上体伸直,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过于用力,心情舒畅,步伐轻松,飒爽英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面将正确走法归纳为四个要点。重要的是四个方面的动作要协调成一个动作。

1.上体伸展

上体笔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这样,脊柱伸直,轻微呼吸时,腹部稍有起伏。

首先,下巴突出、抬高头,气力充实。其次,两肩向后拉,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

需要指出,即使两肩向后拉,也不要有意用力向后拉,而是自然向后。脊柱伸直后,就可调整全身的姿势,并使身体维持平稳。无论用多大劲走,都要采用这种姿势。轻微呼吸时,腹部略有起伏。

最后一点,在走时胸和腰感到位置稍微提向前方。这样有利于迈大步,而且腿部有从后面反弹过来的感觉。这种姿势走起来很帅,易于坚持。

2.伸直膝盖

展开膝盖,并非僵硬、不灵活,而是使伸直的膝盖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行走。膝关节伸直了,步伐变大。大步走必须伸直膝盖。至于步幅到底多大,应使你觉得舒服为好。

伸直膝盖有个窍门。伸直膝盖走时,上体稍向前倾,好像要倒下来似的。后腿蹬,这样前腿膝盖自然伸直,步子也迈得大了。此外前脚向前迈出时,同一侧腰也好像向前运动,腰与腿要有效配合。

3.脚向正前方迈

上体伸展,膝盖伸直,走起来脚自然向前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后腿要伸直。腿伸直,膝盖伸直,前脚自然向正前方迈。

前脚向正前方迈出,脚的内侧足迹形成一条直线。一般人们总觉得脚尖多少有点向外撇。有时为追求速度,向外撇点很有必要。有的人慢步时也脚尖外撇,俗称八字脚,这样走较稳定。

前脚向正前方踏出的动作和后脚重心转移是有一定关系的,当脚跟着地,身体重心在整个脚掌上滚动,由脚跟移向脚尖,后脚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脚趾为中心踢出,形成前脚向正前方踏出的动作。脚掌的其余部分发挥弹力的作用,使步行圆滑、流畅。步子迈大了,你就能掌握昂首挺胸,有韵律走的要领了。

4.摆胳膊

摆胳膊对走也很重要,时常会看到一些人,走路时,两手插在衣袋里。这种走法不对。这样走两肩收拢,走起来松松垮垮。

胳膊摆得好坏,还要看手与脚的动作是否同步。因为在走这个动作中,手与脚,或者说胳膊与腿有密切关系。

胳膊与腿的动作也是相互关联的,右脚向前迈出,左手向前摆。其中,特别是当膝盖伸直,脚向正前方迈时,与脚的动作相对应,胳膊自然摆出。

如果摆的比肩还宽,膝盖易弯曲。摆动时,大拇手指似触非触衣服为佳,在不受力的状态下,胳膊摆动时,肘部分自然伸与折。

正确的走路姿势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身体也能够充分的得到锻炼,本来一天就很辛苦,千万别让自己的路白走,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才行。

做自己的主人别拿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


万不要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所有问题都应该自己寻找答案,所有的解答都藏在问题里。拿着别人的地图,怎能找到自己的路?

习惯自己思考

至今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我鲜少问别人意见,都尽量自己去找答案,因为别人给的答案不一定对自己的问题有效,所以我除了思考、研究、观察、实验之外,还会大量看书、上网搜信息,让自己成为自己问题的唯一解答者。所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种:

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决定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全权的决定。因为自小父母与老师就帮他们把生活与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长大成人,发现自己可以做决定时,却开始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有错、会受伤、会失败,所以拿着自己的问题到处去问人,病急乱投医,到处拿别人的药方来医自己的病,就像是拿着指往别人家的地图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样荒谬。

“创意”是一种态度

一种对生命的主动、积极、自主、负全责的态度,“创意”不是某类行业、某项职业或是某种环境,不要做一个“老跟别人要现成答案”的人,这样就像“老吃成药却不自己想办法改善体质”,久了自己都失去自愈力。我自己就是个不爱向人要现成答案的人,因为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所有的解答都藏在问题里。我当然也希望读者、学生也都是自己探索答案的主动者,如果我轻易地给了答案,就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

千万不要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锋部队,请去探寻自己知识与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走出不一样的第一步。

冲动是魔鬼!,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工作了,不得不面对的关系就是上下级。这时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小纠纷,甚至小的争吵,训斥。当被训斥的时候,往往内心很不甘,很生气。但是此时一定要冷静,不要冲动。

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即使自己做错了,当被训斥的时候,同样会生气,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性,这时候,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这时候,阿Q的精神胜利法很奏效,你可以在心里发泄你的情绪,把对方贬得一文不值,但一定不要行动。

其次,这段时间过去了,还是很生气,你可以找个地方发泄,去操场上痛痛快快的跑上两圈,或者打一场球,或者去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大声的呐喊,发泄出自己心中所有的不满。

再者,你可以找一个人倾诉,当然,此时找一个同仇敌忾的相互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你就得到了放松,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就慢慢的得到了释放,记住,一定不要憋在心里,因此,长期的压抑很有可能让自己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力下崩溃。

之后,你也可以听听音乐来缓解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出去走走,散散心,找到问题出在哪,是自己做错还是误会,如果真的是上司不计,那么你不必自责,也不必懊恼,当你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换一条路。如果自己错了,以后避免同样的错误。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一个人,心越静,身体越柔软,能够感知和捕捉到的东西就越多。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也能够感知到外界人事物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最适宜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生活。

1

健康就是“平常”,“中和”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

那什么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

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与自己、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

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

比如说,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

还有“不及”。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

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

所以,学了中医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

以前老师教给我一个看病的诀窍:一个病,西医不知道是什么,中医也看不出是什么原因,你也不知道怎么治的时候,怎么办?调常。

每次病人来复诊的时候,要问他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这个时候,人体本来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你的秋千正在被人为扰乱,甚至停摆!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

2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草药就能改变很多。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所有的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么来的。

3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这样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4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5

精微感知力-虚己的功夫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前者是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静坐、站桩、太极……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

我记得大学碰到某些课实在没意思,又不能离开,就坐在那里玩:放松下来,把手指轻轻放在足三里,放几十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玩的心态。

“玩”,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标,往往会错过。

手指放在那里,刚开始没感觉,穴位下面凹凹瘪瘪的,这就是“虚”;放一会之后,就开始“突、突、突”地跳,“经气已至”,气血开始感应了;过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慢慢地开始起伏、开阖。

它会不断蓄势,有时候,会觉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顶,而到一定时候它会沿着胃经,顺着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脚脖子那儿,下不去了,为什么呢?那里是关节,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气,所以要打通关节。

再放一会儿,它继续蓄势,“嘭”,通到脚底了。原来身体里的寒气啊,热气啊,“呼、呼、呼”地出来了。

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直接能够知道。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当时还帮一个老师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他后背艾灸膀胱经穴位,做到某个点,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涌,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

这种感觉,说明是实,“实则开”。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自然会向外扩散。虚是什么感觉?艾灸悬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把你的手,其实是艾条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艾灸师“虚己忘我”的状态。如果艾灸师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强,虽然专注,但执着、用力,就感受不到这些了。

针也是这样,学针灸,可以常常空出一个小时,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扎上之后,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一层层的涟漪散播出去,自己身体哪里堵塞、哪里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

别人春困你却失眠 可能是这6种食物吃多了


春天,天气逐渐转暖,睡眠也变得好了。当然白天还很容易出现疲倦、困乏、精力不足等现象。更可以说春天你想失眠都困难。但是却真的有一部分人,别人睡不够,他却睡不着。

为何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呢?别怪季节,只能说你的饮食错误了。

6种食物吃多,加重失眠!

1.咖啡因饮料

春困又要开始了,赶紧备上一大包咖啡、茶等。这样未雨绸缪的结果是睡不着!

含有咖啡因或茶碱的饮料只会让你神经更加兴奋,虽然不再春困了,但破坏了日常作息规律,失眠无可避免。

另外,含咖啡因的饮料对一些人并不能马上起作用,很可能会延迟或者是作用时间长,哪怕是早上喝,也会影响晚间的睡眠。

2.酒精饮料

喝酒确实会让你的大脑不清醒,昏昏沉沉,但不代表睡得好。酒精让人体入睡更容易,但是却难以进入深沉睡眠,同时还会多梦。

3.辛辣食物

在一项研究中显示,睡前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会很难进入睡眠或保持熟睡状态。另外,辛辣食物容易导致体温上升,以及让身体有燥热现象,降低睡眠质量。

但是现代人聚餐往往会选择在晚间,这样也加重了失眠的可能性!

4.油腻食物

睡眠,不仅仅是大脑神经系统在休息,同时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也需要休息。睡前食用太多油腻食物导致消化道得不到休息,同样影响身体其他功能,扰乱睡眠。

5.有饱腹作用的食物

古人说:胃不和寝不安。其意思是胃肠道不舒服,同样也睡不好。饱腹食物有粗粮、粗纤维蔬菜等,更容易导致肠道产生气体,有腹胀感。

6.利尿食物

利尿食物的危害是让你尿意充盈,打断睡眠,再次入睡困难与降低睡眠质量。

所以,别人春困,你却在失眠,这些都是吃出来的。当然,饮食不是失眠的唯一因素,压力大、身体疲惫过度等,同样会失眠。

那么,春天失眠咋办?

1.改变饮食

容易失眠的人,睡前除了要避免以上饮食之外,还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与新鲜蔬果。如可以多食用芽菜、苹果、香蕉以及高蛋白食物等。

因为春天人体最容易缺乏维生素B族,而出现睡眠质量低、皮肤粗糙不适,同时血液循环差也是睡眠质量低的原因。

2.多梳头

如果真的是因为精神压力大导致的失眠,那么不妨梳梳头吧!但前提是要把头发清理干净。

多梳头,有助于头部血液循环,减压与促进睡眠。

3.养肝

脾气差、生闷气,其实也是肝气郁结的一种表现,调理情绪、多去户外走走,也是一种养肝方法,避免肝气郁结而影响睡眠。

本篇文章版权归三九养生堂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熬夜的人都知道到了半夜肚子真的很饿,而且并不像吃清淡的食物。另外,晚上商家所售卖的夜宵往往是重口味以及肉类居多。

吃夜宵的人群分为两种,一种是熬夜肚子饿了,纯粹是为了填肚子与解馋。第二种是享受夜晚与美食,聊天、喝酒、撸串。

但是,随意的吃夜宵很容易招来疾病。

1.血脂高、血糖高

先不理论夜宵吃什么,但凡是晚上吃太多的食物,都容易加重血糖、血脂升高。而多数人的夜宵是肉类,脂肪与蛋白质会让总胆固醇明显的升高。而血脂高则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血糖高则容易破坏血管,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脂肪肝

蛋白质虽然是人体不可缺的营养物质,但是晚上食用太多会停留在肠道内,导致人体腹胀、放屁多。另外,营养过剩不仅引起肥胖,内脏也会肥胖。脂肪肝便是内脏肥胖的一种疾病。

3.肥胖症

吃夜宵容易导致肥胖,这几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并且肥胖往往与脂肪肝结伴而来。有数据显示约有30%-50%的肥胖症人群伴有脂肪肝问题。重度肥胖的人群脂肪肝发病率高达61%-94%。

3.胃病、口臭

撸串、喝啤酒不仅伤害胃黏膜,还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长期胃黏膜受损,胃炎、胃溃疡则发生。另外,不良饮食会导致胃热,而胃热是口臭的诱因。

4.胰腺炎

胰腺炎的发生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越是节假日越容易发生。大量的肉类夜宵刺激胰腺分泌消化液,当分泌过多又无法及时送至小肠中助食物消化时,便容易发生急性胰腺炎、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现象。

5.胆囊结石

经常食用高胆固醇夜宵刺激人体血脂升高,而肝脏分泌与合成的血胆固醇也会增高,胆汁得不到很好的稀释,便会产生胆结石。

另外,餐后4-5小时,是人体代谢钙的高峰时间,若此时人体处于睡眠中,尿液中的钙会停留在泌尿系统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便容易发生泌尿系统结石。

所以,夜宵好吃,但不能随便吃。吃夜宵最好能够选择清淡、低热量、低脂肪与低蛋白的食物。酸奶、低脂牛奶、热豆浆、粥与面条是最好的选择。最好能够避免火腿肠、方便面与烧烤类食物。当然,不吃夜宵才更健康。

本篇文章版权归三九养生堂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大家都知道蔬菜所含营养素,如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易被烹调破坏,生吃有利于这些营养成分的保存。但由于蔬菜品种的关系,有些蔬菜最好放在开水里焯一焯再吃;有些蔬菜则必须煮得熟透后再食用。

凉拌吃会中毒的蔬菜

新鲜黄花、木耳不能吃

鲜木耳和鲜黄花菜含有毒素千万别吃。吃干木耳时,烹调前宜用温水泡发,泡发后仍然紧缩在一起的部分不要吃;干黄花用冷水发制较好。

煮熟才能吃的蔬菜

1、含淀粉的蔬菜,如土豆、芋头、山药等必须熟吃,否则其中的淀粉粒不破裂,人体无法消化;

2、含有大量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的扁豆和四季豆,食用时一定要熟透变色;

3、豆芽一定要煮熟吃,无论是凉拌还是烹炒。

适宜生吃的蔬菜

胡萝卜、白萝卜、水萝卜、番茄、黄瓜、柿子椒、大白菜心、紫包菜等。生吃时最好选择无公害的绿色蔬菜或有机蔬菜。生吃的方法包括自制蔬菜汁,将新鲜蔬菜适当加点醋、盐、橄榄油等凉拌,切块蘸酱食用等。

需要焯一下的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菜花等焯过后口感更好,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也更容易消化;菠菜、竹笋、茭白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也最好焯一下,因为草酸在肠道内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

大头菜等芥菜类的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甙,水焯一下,水解后生成挥发性芥子油,味道更好,且能促进消化吸收;马齿苋等野菜焯一下能彻底去除尘土和小虫,还能防止过敏。而莴苣、荸荠等生吃之前也最好先削皮、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再吃。

生熟搭配最有益

蔬菜生吃和熟吃互相搭配,对身体更有益处。如萝卜种类繁多,生吃以汁多辣味少者为好,但其属于凉性食物,阴虚体质者还是熟吃为宜。有些食物生吃或熟吃摄取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降低患前列腺癌和肝癌风险的番茄红素,要想摄取就应该熟吃。但如果你想摄取维生素C,生吃的效果会更好,因为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易流失。

饭后半小时是“养生黄金期”!做到了比别人长寿10年


一日三餐是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做到科学饮食、合理搭配,可以为健康加分。

若想把三餐的好处放大,抓住饭后半个小时尤为关键。饭后如果做了不正确的事,可能会发生危险;

相反,利用好这段时间做有益养生的事,对健康可谓事半功倍。

那么,三餐后半小时,分别适合做些什么?

早餐后半小时

【宜】

1、吃点水果

早餐后吃一点,水果是对早餐很好的补充。

最佳的选择是猕猴桃和草莓,因为这两种水果,维生素的含量非常丰富,早晨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提神醒脑,保证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2、按摩膝盖

从中医理论上讲,早晨7~9点主胃经,胃经在中医经络里被称作“长寿经”,经过膝关节。

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以使胃经通畅。

3、敲打小腿外侧

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有助延年益寿。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

饭后拍打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利长寿。

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或可换来20年长寿,何乐而不为?

【忌】

1、急于锻炼

很多中老年朋友习惯早上锻炼,但是,吃过早餐后,最好不要马上运动,不然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如果运动强度较大,还会引起腹痛或胃肠道疾病,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有危险。

午餐后半小时

【宜】

1、打个盹

午饭后半小时是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中老年朋友,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个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中午打盹可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即使只有十几分钟,效果也立竿见影。

2、伸腰、踮脚尖、深呼吸

“如果不能入睡,最好也要让嗓子休息下,特别是平时说话比较多的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体系,研究中心的诺尔曼·霍吉克颜指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伸伸腰、踮踮脚尖、做做深呼吸,都能提神醒脑。

【忌】

1、喝浓茶

不少中老年朋友喜欢喝浓茶,但是饭后喝浓茶,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茶叶中的物质,还会妨碍铁元素的吸收,长期养成饭后喝浓茶的坏习惯,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此外,饭后马上喝茶,大量的水进入胃中,还会冲淡胃所分泌的消化液,从而影响胃对食物的消化工作。

晚餐后半小时

【宜】

1、做点家务

这段时间不妨做点家务,比如洗碗或者整理房间,即可活动活动。又不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2、拍打经络

利用这段时间拍打经络,主要针对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间的部位,

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此,吃完饭从上到下轻轻拍打20分钟,可以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忌】

1、急于洗澡和泡脚

这样做会让身体体表血流量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则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建议最好先休息1~2个小时。

2、马上活动,如跳广场舞、打拳

为了避免出现身体不适,中老年朋友最好,吃完饭后过半小时再去。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什么是佛系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管自己,是佛;管别人,是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