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心理养生 > 导航 > 美好的养生

美好的养生

2019-10-06

冲破心理羁绊 黄昏也美好

【www.ys630.com - 心理养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不同人群的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冲破心理羁绊 黄昏也美好”,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先来看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前不久,美国有关部门对100余名65岁以上的丧偶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重新结婚者心情舒畅,疾病减少,延缓了衰老。而没有再婚,一直孤身生活的老人,却心情抑郁,落落寡欢,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同龄的再婚老人。

由此看来,老年人同样需要爱情。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丧偶老人都有重新结婚建立新家庭的愿望。丧偶老人的再婚率在西方国家很高。在我国,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老人再婚率也呈逐步提高之势,但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老人的再婚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差距还很大。那么,丧偶老人在面对黄昏恋时,究竟会“遭遇”到哪些心理问题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心理专家。据了解,在黄昏恋过程中,老年人一般会出现如下一些心理: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传统的“好女不二嫁”、“从一而终”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至今仍束缚一些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因而在丧偶后不愿再恋爱结婚,觉得再恋爱就是大逆不道。记者所在的善南小区就有这么一位徐姓老太太,中年丧夫,含辛茹苦的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后,已年届六十有余,日子过得清闲起来。不久,徐老太太迷上了练太极拳,是同一个小区的一位丧偶的黄老头“感染”的,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也发生了“感染”,黄老头向她表示了“那方面”的意思,徐老太太自然心领神会,但她思考再三,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与黄老头逐渐疏远起来……她曾经对一位同性知己说,黄老头知疼知热的很善解人意,是个理想人选,但自己却老是担心别人会说“自己老不正经”,也恐怕儿女们反对,就只好“熄”了那个念头。

“看破红尘”不愿再恋

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婚姻基础不牢靠、夫妻多年感情不和的丧偶老人身上,他们原本的婚姻生活就不幸福,对再婚已无兴趣,甚至厌恶婚姻生活,希望就这么一个人永远孤独下去。

记者在前几年采访时就接触过这样一个事例:原峄庄乡某村有一位姓张的退休老教师,因和原先的妻子缺乏感情基础,两人整天吵闹。妻子死后不久,张老师也退休了,因为张老师各方面的条件在农村来说都是不错的,再加上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为他上门“续弦”的很多,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这位退休的张老师说,在感情上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到了这把年纪,已完全对幸福婚姻失去了奢望。“文化人”都是这样一个心理,农村的其他丧偶老年人就可想而知了。

怕子女干涉

有的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后,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想重新再找个老伴,但又怕子女横加干涉而不敢提出,因而深感烦恼。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媒体上已不鲜见,在我们身边也是时有所闻。究其原因,除了子女们的不通情达理外,一个根本的因素还是老年人自身上的懦弱。

“对比效应”影响再婚

丧偶老年人再次恋爱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尤其是与过去老伴感情甚笃者),而且总是觉得不如过去的老伴好,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再婚。

此外,还有怕社会偏见、因财产和经济原因对再婚顾虑重重,等等。对于以上老年人再婚的种种心理问题,该如何调适,才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再次燃起爱的火花呢?有关专家建议: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因一次婚姻挫折而抛掉晚年幸福;做好子女的心理工作,让他们理解老人,再孝顺的子女,也不及伴侣照顾周到。

消除对比效应,多看再恋爱对象的优点和长处,尽快缩短彼此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在财产方面,如子女无干预,两人财产共同使用也无妨,也可采取婚前财产公证。

总之,丧偶老年人一定要对未来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要敢于冲破一切思想的藩篱,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晚年幸福。

ys630.coM延伸阅读

讲解: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支招: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方案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冲破心理羁绊 黄昏也美好》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心理养生”专题。

冲破心理羁绊 黄昏也美好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