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健康养生护理老人的方法及语言。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不同人群的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路上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ys630.COm精选阅读

讲解: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支招:老人的黄昏心理调适方案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冲破心理羁绊 黄昏也美好


先来看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前不久,美国有关部门对100余名65岁以上的丧偶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重新结婚者心情舒畅,疾病减少,延缓了衰老。而没有再婚,一直孤身生活的老人,却心情抑郁,落落寡欢,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同龄的再婚老人。

由此看来,老年人同样需要爱情。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丧偶老人都有重新结婚建立新家庭的愿望。丧偶老人的再婚率在西方国家很高。在我国,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老人再婚率也呈逐步提高之势,但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老人的再婚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差距还很大。那么,丧偶老人在面对黄昏恋时,究竟会“遭遇”到哪些心理问题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心理专家。据了解,在黄昏恋过程中,老年人一般会出现如下一些心理: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传统的“好女不二嫁”、“从一而终”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至今仍束缚一些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因而在丧偶后不愿再恋爱结婚,觉得再恋爱就是大逆不道。记者所在的善南小区就有这么一位徐姓老太太,中年丧夫,含辛茹苦的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后,已年届六十有余,日子过得清闲起来。不久,徐老太太迷上了练太极拳,是同一个小区的一位丧偶的黄老头“感染”的,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也发生了“感染”,黄老头向她表示了“那方面”的意思,徐老太太自然心领神会,但她思考再三,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与黄老头逐渐疏远起来……她曾经对一位同性知己说,黄老头知疼知热的很善解人意,是个理想人选,但自己却老是担心别人会说“自己老不正经”,也恐怕儿女们反对,就只好“熄”了那个念头。

“看破红尘”不愿再恋

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婚姻基础不牢靠、夫妻多年感情不和的丧偶老人身上,他们原本的婚姻生活就不幸福,对再婚已无兴趣,甚至厌恶婚姻生活,希望就这么一个人永远孤独下去。

记者在前几年采访时就接触过这样一个事例:原峄庄乡某村有一位姓张的退休老教师,因和原先的妻子缺乏感情基础,两人整天吵闹。妻子死后不久,张老师也退休了,因为张老师各方面的条件在农村来说都是不错的,再加上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为他上门“续弦”的很多,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这位退休的张老师说,在感情上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到了这把年纪,已完全对幸福婚姻失去了奢望。“文化人”都是这样一个心理,农村的其他丧偶老年人就可想而知了。

怕子女干涉

有的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后,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想重新再找个老伴,但又怕子女横加干涉而不敢提出,因而深感烦恼。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媒体上已不鲜见,在我们身边也是时有所闻。究其原因,除了子女们的不通情达理外,一个根本的因素还是老年人自身上的懦弱。

“对比效应”影响再婚

丧偶老年人再次恋爱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尤其是与过去老伴感情甚笃者),而且总是觉得不如过去的老伴好,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再婚。

此外,还有怕社会偏见、因财产和经济原因对再婚顾虑重重,等等。对于以上老年人再婚的种种心理问题,该如何调适,才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再次燃起爱的火花呢?有关专家建议: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因一次婚姻挫折而抛掉晚年幸福;做好子女的心理工作,让他们理解老人,再孝顺的子女,也不及伴侣照顾周到。

消除对比效应,多看再恋爱对象的优点和长处,尽快缩短彼此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在财产方面,如子女无干预,两人财产共同使用也无妨,也可采取婚前财产公证。

总之,丧偶老年人一定要对未来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要敢于冲破一切思想的藩篱,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晚年幸福。

老人出现黄昏心理怎么办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说得好:“草随风动,权随职走,退休离职,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懊恼失意的。”记住他们的话,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场”吧。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关门养老,困守斗室的消极养老,自然禁闭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创大业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们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怀旧回归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常沉缅于对已往的追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怀旧情结。有过多坎坷经历的老年人,其思绪会集中于过去艰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绪满肠;有过戎马生涯的老年人,则对战争的残酷而伤感悲哀,忧心忡忡……

分析与调适:老年人有许多反常的心理,如记不得最近的事,偏记得很久以前的事;记不得快乐开心事,偏记得悲观伤心事。中医认为,“思则气结”,过份的怀旧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你可以回忆战争年代生龙活虎的场面,或打了胜仗凯旋时的欢快情景;你可以仔细咀嚼“不幸中的万幸”和“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话,这样可以冲淡你的愁绪,感到幸福的存在。

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分析与调适: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遐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用颓废无为的心态对待夕阳生活,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针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分析与调适: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很低调,心境较灰黯,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终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无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自信是人的半个生命,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精神不老,只有这样,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分析与调适: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叶剑英老前辈曾经有诗云:“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现在,许多老年人都以“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你不妨走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分析与调适: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不孝,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其实,老年期还有一大片生活的蓝天任人去翱翔,我们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劳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收藏、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慢慢淡化。

如何克服黄昏恋的心理障碍?


黄昏恋又称中老年恋爱。黄昏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青春时代未解决好个人问题,到中年遇到合适的才谈恋爱;另一种是中老年丧偶或离婚后再成家进行的恋爱。

1.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丧偶的中老年羞于再恋爱成家。

2.克服阻碍黄昏恋的不良心理因素。

(1)“看破红尘”不愿再恋。一般发生在多年夫妻或家庭感情不和睦的丧偶者身上。他们对再婚已无兴趣,甚至厌恶婚姻生活,希望一个人了此残生,就是子女帮其找老伴也不愿意。

(2)怕子女干涉。

(3)“对比效应”影响再恋成婚。丧偶中老年人在再次恋爱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而且总是觉得不如过去的老伴好,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

(4)怕社会偏见影响恋爱。

(5)因财产和经济原因,对再恋顾虑重重。中老年再婚,一般都有一些财产和金钱,结合后,二人的财产与金钱的处理,是一个很敏感而现实的问题,许多中老年人在再次恋爱时,都是因这一具体问题谈不好而告吹的。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这些问题的处理更为敏感和突出。

对上述心理障碍的克服:

1.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因有一次婚姻挫折而抛掉终身的幸福。

2.要做好子女的工作,子女应该体贴老人,理解老人。要知道,再孝顺的子女,也不及伴侣的照顾周到。

3.要消除消极的对比效应,多看到新伴侣的优点和长处,尽快缩短与新伴侣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

4.社会要理解老人,关心老人。中老年人丧偶后,如能情投意合再组建幸福家庭,是一件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减少社会问题的大好事,应予支持。

5.进入黄昏恋的中老年人,在财产方面,如双方子女无干预思想,两人又情投意合,共同使用并无妨。否则,可采取现在进行的婚前财产登记手续,做到所有权分明、共同使用。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如果老年人对这些变化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失落感、孤独感、怀旧心理、衰老感等。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防治对策。


4种情绪困扰老年人


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现4种不良情绪。心理上首先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其次是孤独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第三,有些老人还会出现“怀旧心理”,喜欢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最后,老年人还容易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另一方面来自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心理问题有迹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就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其实,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有迹可循的,一些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老人心理疾病的苗头。


首先是情绪改变。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会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其次是记忆力减退,出现疑病症状。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风烛残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最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常担心钱财被偷等。


环境是重要诱因


居住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首先是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


其次是家庭矛盾。与空巢现象相对的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婆与媳妇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会引起子女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最后是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经济收入较之前锐减,部分老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这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勤学好问,防治心理疾病


身体无病并且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宜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要“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即使我们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试着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健康养生护理老人的方法及语言”专题。

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