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夏至节气的养生 > 导航 > 夏至节气养生

夏至节气防病保健

夏至节气的养生。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正确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夏至节气防病保健》,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夏至在24节气中排序第十,为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一天。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防病保健

心肌梗死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太热或者太冷,都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加重心脏的负担,而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情绪急躁,也是容易犯病的原因之一。此外,夏季气温高,人们往往利用空调把室内的温度降至十几度以避暑,长期待在空调屋内对人身体不利,还可能出现空调病。

防心肌梗死

心肌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危及生命。预防心肌梗死应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稳定的情绪:紧张、激动、愤怒、抑郁等情绪会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诱发心肌梗死。

◎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气温急剧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因,有心脏病的人应注意保护身体,使体温平衡。

谨防空调病的发生

夏至时节,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这会带来新的隐患——空调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第二,冷热交替,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空调病的发生。下面介绍几种预防空调病的方法。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温差太大容易引起感冒。

◎活动四肢: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心脑血管病人不要长期呆在空调

房里:心脑血管病人和老年人抵抗力差,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容易诱发疾病。

延伸阅读

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


养生导读: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人体阳气达到最旺,这时冬病夏治最合宜,节气艾灸是其中一种方法。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你知道怎么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夏至节气艾灸养生保健的注意事项。

夏至节气艾灸正当时

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理论,夏至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故夏至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独特艾灸养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艾灸是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

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而夏至日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做艾灸,根治冬病的效果能达到最佳。

艾灸的科学原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足三里施灸时,发现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的改变。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着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总之,现代科学实验已证实,艾灸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家庭以隔物灸、悬灸为主

按照传统的中医记载,艾灸的主要灸法为发泡灸。这是一种直接灸的方法,也称为疤痕灸。用艾绒制成艾柱,点燃后直接贴在患部或体表穴位,待艾条烧完,皮肤表面会灼伤、起泡、渗液。此方以轻度烫伤达到排除虚寒、温补阳气的目的。

专家表示,古书有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想要身体健康,可以长期艾灸足三里穴,保持穴位长期发泡渗液。发泡灸虽然药力较猛,但不仅会灼伤皮肤,还会留下疤痕,操作的难度较大。另外,关节、面部、四肢等很多部位都不适合直接灸。因此,不推荐家庭采用发泡灸的方式。

隔物灸、悬灸的方式更适合家庭采用。专家表示,所谓隔物灸,是将艾柱点燃,放在姜片、蒜皮、盐或者药饼上,再灸于患部或穴位之上。这种做法既可以防止烫伤,隔物还有加强疗效的作用。梁文说,姜片有发散作用,外感艾灸时常用;蒜片有解毒作用,皮肤长疮、有炎症时常用;隔盐灸治疗脾胃疾病时最常用;药饼则是用各种中药配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有不同的加强功能。

悬灸是点燃艾条,悬在患部或穴位的皮表上方,通过热力传导刺激,实现艾灸的效果。专家表示,艾条在穴位或患部上方打转,称为回旋灸,适合整个区域的艾灸;艾条在穴位上方不断地做拉近拉远的动作,称为雀啄灸,适用于单个穴位的灸法;针对整条经络线,艾条在皮表上方沿着经络线来回缓慢移动,可以达到刺激效果。

大暑节气的防病保健


每年的公历7月22日前后为大著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著正值“中仗”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此时全国各地温差不太大,基本都在30°C以上,有些地区的气温会高达40°C。这个时间段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此时,天气炎热,雨水也不少,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防病保健

中医认为,夏天的阳气旺盛,有冬天常见病的朋友此时通过治疗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加免疫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的次数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冬季好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阳虚证,有此种病的朋友不要错失良机,宜在大暑时节加紧治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又称为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顽症之一。哮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人群,对人危害很大。夏季缓解支气管哮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生姜刮痧:就是用生姜当刮痧工具,刮胸部的膻中、天突穴,颈项背的风府、风池和背部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刮时要有一定的力度,每个穴位刮3分钟左右,以皮肤发红为宜。坚持在三伏天中每天刮治1次。

◎穴位敷贴:白芥子20克,延胡索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成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圆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每个伏天贴1次,每年3次,连续贴3年。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而形成的慢性炎症。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夏季缓解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

◎三伏灸+贴法:即三伏天隔姜艾灸,后用姜汁生白芥子粉穴位贴敷法。初伏选肺俞、咳喘穴;中伏选脾俞、大椎、风门、膻中、关元穴;末伏选肾俞、足三里、丰隆穴。每伏治疗1次,连续治疗3年,对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效果较好。

◎拔罐疗法:取大椎、大抒、风门、肺俞、育肓、曲池、尺泽、合谷、天突穴,每次取3~4穴拔罐,留罐10~15分钟,10天1次。

小满节气的防病保健


小满是24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5月21日前后。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穂,籽粒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小满时节是从初夏向仲夏过渡的时期,气温明显增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开始茂盛、丰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长的旺盛期。正可谓:“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半收。”

防病保健

小满时节,天气炎热。此时人体出汗较多,过多的汗液破坏了人体皮肤的正常酸碱度,从而使皮肤抵抗外界细菌的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毛囊炎等皮肤病。这个时候高热潮湿,非常适合皮肤癣菌生长,也是湿疹的高发季节。

预防毛囊炎

毛囊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皮肤上的汗毛孔进入引起的,皮肤上可看到针头大的脓疱,如受到感染,可使脓疱增大。毛嚢炎好发于臀部、面部、头皮和四肢的皮肤表面,如果处理不好会留下色素沉着,从而影响面容。预防毛囊炎的方法有:

皮肤要清洁:清洗皮肤时一定要彻底,不要留黏腻物,出汗较多时,可多洗两遍。夏季头发不要用护发素、定型啫喱产品,面部不要用油脂过多的护肤品。

饮食要清淡: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喝酒,少吃油腻食物,多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

男性不要拔胡须:如果在拔胡须时损伤了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受到细菌的感染,就会引起毛囊炎。

防湿诊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所致的一种常见且伴有瘙痒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面部、耳周、腋窝、肘窝、阴囊、外阴及肛门周围等部位。湿疹的常见病因包括:过敏反应、外界的刺激及精神因素。夏季闷热,人容易流汗,因此常在皮肤的皱褶处,如腋下、胯下出现湿疹。夏季预防湿疹的方法有:

衣服宽松:应选择透气性好、宽松的纯棉衣物,切勿穿牛仔裤、紧身衣。

注意皮肤卫生:常洗澡,但勿用热水或肥皂洗澡、洗脸,不乱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惊蛰节气的防病保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前后。惊蛰前后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气温一般在4°C~5°C之间,最高气温为18°C~23°C,最低气温为-7°C~-3°C。虽气候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所以气候变化较大,有时降雨量很多,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较强,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乍暖还寒。此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苏醒,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卵化。

防病保健

春季惊蛰前后,有些人往往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偶尔一两次失眠不会有什么大碍,但长时间失眠会给身心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睡眠。此节气也是肝炎的高发期,我们对肝脏要小心呵护。

保证睡眠,提高抗病能力

经研究发现,晚上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人和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接触病毒后受感染的几率比其他人都要高。所以,我们要保证睡眠,提高抗病能力。睡眠受饮食、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曰常生活中要加以注意。

◎饮食因素:晚饭不要吃辣咸、胀气、油腻食物,睡前不宜饮酒。

◎情绪因素:人的精神、心理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干扰时,最容易导致失眠。所以,睡前不易争吵,不要想太多的事情,心情平和、安静,才能很快入睡。

◎环境因素:嘈杂、阴冷、空气不好的住房会影响人的睡眠。所以,卧室应经常开窗通风,睡眠时关闭光源、关掉电视、音响。

警惕肝炎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外出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要提醒广大朋友们,在外吃饭、留宿,可要注意预防肝炎的发生。以下几种方法供您参考:

◎防止病从口入:要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食不洁的食物,尤其不要吃没煮熟的肉制品、生猛海鲜,不到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

◎与肝炎病人接触要小心:接触肝炎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并可以注射丙种球蛋白,越早越好,最迟不超过接触病人后7~14天。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疲劳会破坏肌体相对平衡的免疫状况,使肝炎病毒有机可乘。

◎不要大量饮酒:大量饮酒会使肝脏负荷过重,引起肝炎的发生。

夏至节气习俗


二、夏至节气如何养生三、夏至节气养生的禁忌

夏至节气习俗

1、夏至节气习俗之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2、夏至节气习俗之饮食习俗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3、夏至节气习俗之各地习俗

3.1、北京:“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3.2、绍兴: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3.3、无锡: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节气如何养生

1、做好个人卫生:夏至之时,为顺应自然界阴盛阳衰的变化,适宜晚睡早起。炎热的天气容易伤气,汗泄过多的话,会让人头昏脑涨,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

外出的时候要避开太阳直射,采取防晒措施。中午应小憩一会儿,以保持充沛精力。由于出汗较多,所以要勤洗澡、勤换衣。

2、饮食宜清淡: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如油麦菜、莴笋、芹菜、苦瓜等苦味菜。

夏季出汗多,肌体盐分也会随之消耗得多,致使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夏至应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夏季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此生冷的食品不宜多吃,适量为宜,多吃会致使寒伤脾胃,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

夏至节气养生的禁忌

1、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2、忌冷水洗浴: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夏至节气防病保健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