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导航 > 针灸养生

针灸养生

2019-10-12

针灸治疗泄泻

针灸养生。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针灸治疗泄泻”,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概说】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疾病。其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长短,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会失常所致。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等疾病。

【病因病机】
(一)急性泄泻
1、寒湿:寒湿侵及肠胃,脾胃升降失司,水湿下注大肠而泄泻。
2、湿热:夏秋季节伤于暑热,留于肠胃,传导失常而泄泻。
3、伤食:暴饮暴食,或食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肥甘,致食滞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二)慢性泄泻
1、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留于肠胃而成泄泻。
2、肾虚:肾阳不足,无以温化,水湿内停而作泄泻。

【辨证治疗】
(一)急性泄泻
1、寒湿
主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
主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象滑数或弦。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湿证针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处方:天枢 足三里
随证配穴:寒湿:加中脘、关元;湿热;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内关、梁门。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针灸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二)慢性泄泻
1、脾虚
主证: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
主证: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腹胀,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处方: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地机
随证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肾虚:肾俞、太溪。
方义: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有调肠止泻;天枢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大肠 胃
方法:轻刺激留针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枢 关元 大肠俞 小肠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

yS630.Com相关推荐

治疗泄泻的龙眼姜茶


泄泻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加以制止严重的设置会导致人出现脱水,因此在生活中想要保护身体健康,对于泄泻就要重视起来,而小编今天带来的便是治疗泄泻的茶饮,以及帮助我们治疗泄泻的偏方。

龙眼姜茶

原料

龙眼肉5g、生姜3g、红茶3g。

用法

用龙眼肉、生姜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

功能

益脾温中止泻。

用途

脾虚泄泻、腹冷痛。

治疗泄泻的偏方

1、醋蛋治腹泻法:将110~220克食醋倒入锅中进行加热,打入1只鸡蛋,待熟后趁热食蛋饮醋,每天1次,可治腹痛、腹泻、急性肠炎等。

2、补充益生菌,如宝贝乐益生菌,它具加强、修复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并能固定、清除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适用于各种腹泻。

3、醋豆腐治腹泻法:适量豆腐加醋煮熟服食,或加红糖水煮沸10分钟后服食,均可治久泻不止

4、醋盐止吐泻法:取少许的醋,再加盐煎服,也可止吐止泻。

5、大蒜明矾治婴儿腹泻法:将2瓣大蒜,捣烂去渣取汁;再将1粒黄豆大的明矾研末,与蒜汁调匀,每日1剂,可治婴儿腹泻。

7、胡椒红糖治腹泻法:夏季因饮食、受凉而引起的腹泻,可用热红糖水送服4粒胡椒,每日3次

8、淮山药粥治腹泻法:将50克淮山药打碎,加100克大米煮粥,加盐或白糖后服食,可治脾虚泄泻。炎症腹泻者忌服,脾虚腹胀者慎用。

9、黄豆绿豆治腹胀法:取黄豆、绿豆各35克,一同炒黄,研成细末,每次服2~3克,每天3次,可治腹部胀满。

10、荔枝干红枣治腹泻法:将15枚去皮核的荔枝干、4枚去核的红枣加水煎服,可治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腹泻、老人五更泻等症。

11、栗子粥治腹泻法:将10枚栗子去壳除衣,与100克大米一起加水煮粥。只要吃后不觉腹中胀满,即可经常服用,对脾肾阳虚引起的腹泻、便溏有一定疗效。大便干结难解者忌服食。

12、萝卜叶桔皮治腹泻法:用120克新鲜白萝卜叶、30克干桔皮煎汤,浓缩至2小碗左右,每日2次,每次1小碗,连服2~3日,可治腹泻。

结语:治疗泄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保护身体,让危险远离,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出现泄泻时不妨试一试上述这些偏方,当然了,治疗泄泻也别忘了龙眼姜茶哦,因为它的功效很好,可以轻松止泻。

治疗经行泄泻的简便方法?


(1)中成药

①参苓白术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②温脾固肠散,每服6克,日服2次(上方适用于脾虚有湿而作泄者)。

③附子理中丸,每服6克,日服3次。

④肉果四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⑤四神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虚不固而泻者)。

⑥柴芍六君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郁脾虚作泻者)。

(2)简便验方

①补骨脂、赤石脂、党参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而作泄者)。

②五味子、吴萸各10克,干姜6克。水煎服(适用于五更腹泄者)。

③炒白术30克,炒山药15克,砂仁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运者)。

(3)饮食疗法

①薏苡仁、芡实各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②党参、炙甘草各30克,生姜20克,大枣30枚,白术、茯苓各40克,黄酒1500毫升。煮数沸去渣,每服30毫升,日服2次(适用于脾虚为主的腹泻)。

③山药粉、莲子粉各30克,熟鸡蛋黄3枚,白糖适量。煮粥食用。

④肉桂粉2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煮粥食用(上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而作泄者)。

(4)外治法

①大青盐500克,川椒、丁香各30克。炒热后熨腹部。

②五倍子研粉,醋调敷脐(上方适用于脾肾两虚者)。

③肉桂粉,黄酒调敷脐。

④吴萸、白胡椒各等分为末,黄酒调后敷脐(上方适用以肾虚为主者)。

(5)针灸疗法

①体穴:足三里、阳陵泉、天枢、关元、命门、脾俞、肾俞、膈俞。每次取3~4穴针刺,或配用艾灸。

②耳穴:肝、脾、肾、大肠、小肠、腹。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治疗下痢泄泻的曲末酒


下痢泄泻这种症状一定要尽早的进行治疗,否则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下痢泄泻的药酒治疗方以及下痢泄泻的病因病机,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普济方》。

【配方】

曲末。

【制法】

用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温情醇酒令至熟,和曲末一升。

【主治】

治久冷痢不纯白者,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

【用法】

空腹顿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时,捣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调和如常食之法,惟须稠,勿加盐,以水和面二升作淳饼,极烂煮之,干漉,热内蒸蒜,臼中相和,一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少食余食,以此法治,不过两日,无有不瘥。

下痢泄泻的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中主脏在脾,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1.感受外淫

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3.情志不舒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均可致肝脾失调,易形成泄泻。

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6.中气下陷

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以上的这几种药酒配方对于治疗下痢泄泻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哦!

治疗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经行泄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多数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的。一般这种症状我们都回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但是其实中医方剂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经行泄泻有哪些方剂吧?

经行泄泻病因

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病机

1.脾气虚

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2.肾陌虚

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治疗经行泄泻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

肝气虚寒。

治法

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方名

术苓固脾饮。

组成

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用法

水煎服。

出处

《辩证录》卷十一。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经行泄泻的相关治方剂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行泄泻的症状表现很明显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希望以上介绍的方剂能给大家带来相应的帮助。

针灸治疗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服咼斜。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见症方面有很大区别,前者多由面神经炎所引起,后者可因脑血管病或脑肿瘤等引起,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辨证治疗】
临床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继之面都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闭合不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至向健侧,食物常嵌在齿颊间,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处方:阳白 四白 攒竹 下关 颧髎 巨髎 地仓透颊车 合谷 足三里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平坦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风池、翳风、外关。
方义: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经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翳风、风池、外关能祛除少阳之风邪止痛;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均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经气。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觉等面瘫后遗症。


2、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100mg或B12100ug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3、穴位贴敷
将马钱子锉成粉,约1-2min,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隔2-3日更换一次,一般须更换4-5次。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咱,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针灸治疗疟疾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 ;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附注】
针灸治疗疟疾,以间日疟效果较好。

针灸治疗近视


针灸治疗近视

1、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规律

针灸不仅对假性近视有效,对真性近视也有一定效果。疗效与疗前视力有关,疗前视力好者,疗效好,差者疗效低,普遍认为0.1~0.3视力为一分界线。病程增加,则痊愈率下降,但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屈光度增加,疗效也降低。年龄愈小,治愈倾向越大,以10岁以下患者最为显着。和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的是,发现不戴眼镜的近视眼患者,治疗效果要比戴眼镜者的效果好一些,且有显着差别(p0.001)。另外,对于有遗传的近视眼者来说,治疗的效果较差。

2、中医治疗近视的方法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防治近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针灸诸法中,以梅花针叩刺与耳穴压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人们还发现,从针刺此穴开始到退针之间的30分钟的过程中,视力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针刺对近视眼的疗效迅速而确切。耳针疗法:用耳针防治近视是近几年来国内广泛应用的有效疗法之一。耳针疗法种类很多,用于防治近视眼的方法有:耳穴针刺、耳穴埋针、耳穴贴压、耳穴按摩4种。穴位按摩方法:通过选经取穴,采用穴位按摩,刺激眼部周围神经感受器和末梢血管,有效改善眼部周围血液循环和内神经调节,改善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恢复眼肌的生理调节并加有麝香透皮吸收,从而获得局部和全身综合调整,以恢复眼球的正常生理功能。该方法简便易行,保健效果确切,改善提高视力,保健效果明显。

近视的原因

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发育因素:婴 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 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 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 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预防近视的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因素:教室光线要明亮,桌面、黑板不要反光过强,左右两侧都应有窗户,不要太高、太小,以坐在教室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窗外为宜,并定期调换坐位;孩子在家的书桌应放在外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前方,光线要柔和,如为白炽灯,最好为25~40W之间,位置以不直接照射眼睛为宜;电视距离眼睛最好在3m以上。

2、改变游戏方式:现代城市儿童游戏方式多以室内自娱式为主,如个人玩具、游戏机、电脑、电视等,已很少见儿童自发的室外集体游戏,如捉迷藏、攻城堡等,这样孩子在已少得可怜的一点课余时间里也几乎足不出户,每天很少有机会能脱离视近环境。

3、改革教育制度: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岁到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因教育制度的问题,这期间正是学习压力最重、功课最忙、作业最多的时期,使青少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近视状态。

预防近视吃什么水果好

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电视屏幕,过度用眼,则视网膜感光所依靠的关键物质维生素A大量消耗,眼睛感到干燥、疼痛、怕光,甚至视力下降。此时就需要食用可提供大量维生素A的番木瓜。 2、猕猴桃

猕猴桃又叫毛桃、藤梨,营养极为丰富。猕猴桃病虫害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极少数没有农药污染的无公害果品之一。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叶酸的含量较高。它的维生素C含量比柑橘、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水果中名列前茅。猕猴桃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促进铁的吸收和储存,并能阻断某些致癌物的形成。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叶酸:叶酸是构筑健康体魄的必需物质之一,能预防胚胎发育早期的神经管畸形。叶酸缺乏还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等症状。

针灸治疗水肿


【病历病机】

(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

(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 于肌肤而水肿。

【辨证治疗】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复溜 关元 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 脾 肾 三焦 膀胱 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针灸治疗 腰痛


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
主穴:阿是穴
1.寒湿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重着,痛连臀国,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
【处方】命门、大肠俞、阴陵泉、委中
2.湿热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处方】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3.瘀血腰痛
【诊断要点】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处方】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4.肾虚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
【处方】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
肾阳虚:关元、气海
肾阴虚:绝骨、照海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腰椎、骶椎、肾、神门
头针:取穴:下肢感觉区、足运感区。方法:1.5寸毫针沿皮刺入,捻转1~2分钟,然后通以电针,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
皮肤针:取穴:阿是穴、委中。方法: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再拔以火罐。

针灸治疗 中风


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后病情趋向稳定,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及早进行针灸治疗。
辨证治疗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1.肝肾阴亏,风阳未平
【诊断要点】 半身不遂,神志有时欠清,烦躁不安,面红口干,失眠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弦数。
【处方】 肝俞、肾俞、太溪、行间、神门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嗜睡,呼以能应,痰多而粘,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苔白或黄或浊腻,脉缓而滑。
【处方】 脾俞、中脘、阴陵泉、天枢
3.心脾俱虚,气血两亏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或麻木,倦怠嗜睡,精神萎顿,心悸易惊,夜寐不安,纳呆食胀;舌淡,脉细弱。
【处方】 心俞、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对症治疗,常用穴如下:
(1)上肢瘫:肩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大杼、尺泽、曲泽
(2)下肢瘫: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悬钟、昆仑、三阴交、丘墟
(3)吞咽困难:廉泉、扶突、风池、合谷
(4)失语: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针灸治疗落枕


落枕是在睡眠后发生的一侧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患部酸楚疼痛,重者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臂扩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辨证治疗: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

1.太阳经病变

【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项背,头部俯仰受限,不能左右回顾,项背部压痛明显。

【处方】后溪、昆仑、天柱、大杼

2.少阳经病变

【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肩臂,颈部不能侧弯和左右转动,颈侧部压痛明显。

【处方】悬钟、外关、风池、翳风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颈、颈椎、肩、神门、压痛点

皮肤针: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肩井、肩外俞。方法:自上而下,自内向外进行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然后拔以火罐。

针灸治疗泄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