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导航 > 中暑养生

中暑养生

2019-10-12

针灸治疗中暑

【www.ys630.com - 针灸养生】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针灸治疗中暑,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概说】
中暑是以壮热,烦闷恶心,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的夏季急病。多由于夏季酷热或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所致。本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

【病因病机】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依临床表现可分为轻证和重证两类。

【辨证治疗】
(一)轻证
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二)重证
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其他疗法】 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相关阅读

中暑的针灸和刮痧疗法


【概说】

中暑是以壮热,烦闷恶心,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的夏季急病。多由于夏季酷热或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所致。本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

【病因病机】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依临床表现可分为轻证和重证两类。

【辨证治疗】

(一)轻证

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二)重证

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方义: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其他疗法】

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针灸治疗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服咼斜。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见症方面有很大区别,前者多由面神经炎所引起,后者可因脑血管病或脑肿瘤等引起,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辨证治疗】
临床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继之面都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闭合不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至向健侧,食物常嵌在齿颊间,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处方:阳白 四白 攒竹 下关 颧髎 巨髎 地仓透颊车 合谷 足三里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平坦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风池、翳风、外关。
方义: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经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翳风、风池、外关能祛除少阳之风邪止痛;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均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经气。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觉等面瘫后遗症。


2、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100mg或B12100ug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3、穴位贴敷
将马钱子锉成粉,约1-2min,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隔2-3日更换一次,一般须更换4-5次。
【附注】
1、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咱,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次。

针灸治疗疟疾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 ;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附注】
针灸治疗疟疾,以间日疟效果较好。

针灸治疗近视


针灸治疗近视

1、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规律

针灸不仅对假性近视有效,对真性近视也有一定效果。疗效与疗前视力有关,疗前视力好者,疗效好,差者疗效低,普遍认为0.1~0.3视力为一分界线。病程增加,则痊愈率下降,但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屈光度增加,疗效也降低。年龄愈小,治愈倾向越大,以10岁以下患者最为显着。和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的是,发现不戴眼镜的近视眼患者,治疗效果要比戴眼镜者的效果好一些,且有显着差别(p0.001)。另外,对于有遗传的近视眼者来说,治疗的效果较差。

2、中医治疗近视的方法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防治近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针灸诸法中,以梅花针叩刺与耳穴压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人们还发现,从针刺此穴开始到退针之间的30分钟的过程中,视力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针刺对近视眼的疗效迅速而确切。耳针疗法:用耳针防治近视是近几年来国内广泛应用的有效疗法之一。耳针疗法种类很多,用于防治近视眼的方法有:耳穴针刺、耳穴埋针、耳穴贴压、耳穴按摩4种。穴位按摩方法:通过选经取穴,采用穴位按摩,刺激眼部周围神经感受器和末梢血管,有效改善眼部周围血液循环和内神经调节,改善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恢复眼肌的生理调节并加有麝香透皮吸收,从而获得局部和全身综合调整,以恢复眼球的正常生理功能。该方法简便易行,保健效果确切,改善提高视力,保健效果明显。

近视的原因

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发育因素:婴 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 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速,以后即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D,可到 20D~25D或30D。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此种近视到晚年可发和退行性变,因此视力可逐渐减退,配镜不能矫正视力。很少在 出生时就有近视眼,但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

预防近视的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因素:教室光线要明亮,桌面、黑板不要反光过强,左右两侧都应有窗户,不要太高、太小,以坐在教室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窗外为宜,并定期调换坐位;孩子在家的书桌应放在外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前方,光线要柔和,如为白炽灯,最好为25~40W之间,位置以不直接照射眼睛为宜;电视距离眼睛最好在3m以上。

2、改变游戏方式:现代城市儿童游戏方式多以室内自娱式为主,如个人玩具、游戏机、电脑、电视等,已很少见儿童自发的室外集体游戏,如捉迷藏、攻城堡等,这样孩子在已少得可怜的一点课余时间里也几乎足不出户,每天很少有机会能脱离视近环境。

3、改革教育制度: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岁到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因教育制度的问题,这期间正是学习压力最重、功课最忙、作业最多的时期,使青少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近视状态。

预防近视吃什么水果好

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电视屏幕,过度用眼,则视网膜感光所依靠的关键物质维生素A大量消耗,眼睛感到干燥、疼痛、怕光,甚至视力下降。此时就需要食用可提供大量维生素A的番木瓜。 2、猕猴桃

猕猴桃又叫毛桃、藤梨,营养极为丰富。猕猴桃病虫害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极少数没有农药污染的无公害果品之一。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叶酸的含量较高。它的维生素C含量比柑橘、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水果中名列前茅。猕猴桃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促进铁的吸收和储存,并能阻断某些致癌物的形成。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叶酸:叶酸是构筑健康体魄的必需物质之一,能预防胚胎发育早期的神经管畸形。叶酸缺乏还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等症状。

针灸治疗水肿


【病历病机】

(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

(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 于肌肤而水肿。

【辨证治疗】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复溜 关元 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 脾 肾 三焦 膀胱 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针灸治疗 腰痛


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
主穴:阿是穴
1.寒湿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重着,痛连臀国,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
【处方】命门、大肠俞、阴陵泉、委中
2.湿热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处方】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3.瘀血腰痛
【诊断要点】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处方】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4.肾虚腰痛
【诊断要点】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
【处方】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
肾阳虚:关元、气海
肾阴虚:绝骨、照海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腰椎、骶椎、肾、神门
头针:取穴:下肢感觉区、足运感区。方法:1.5寸毫针沿皮刺入,捻转1~2分钟,然后通以电针,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
皮肤针:取穴:阿是穴、委中。方法: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再拔以火罐。

针灸治疗 中风


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后病情趋向稳定,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及早进行针灸治疗。
辨证治疗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1.肝肾阴亏,风阳未平
【诊断要点】 半身不遂,神志有时欠清,烦躁不安,面红口干,失眠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弦数。
【处方】 肝俞、肾俞、太溪、行间、神门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嗜睡,呼以能应,痰多而粘,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苔白或黄或浊腻,脉缓而滑。
【处方】 脾俞、中脘、阴陵泉、天枢
3.心脾俱虚,气血两亏
【诊断要点】 肢体软瘫或麻木,倦怠嗜睡,精神萎顿,心悸易惊,夜寐不安,纳呆食胀;舌淡,脉细弱。
【处方】 心俞、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对症治疗,常用穴如下:
(1)上肢瘫:肩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大杼、尺泽、曲泽
(2)下肢瘫: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悬钟、昆仑、三阴交、丘墟
(3)吞咽困难:廉泉、扶突、风池、合谷
(4)失语: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针灸治疗落枕


落枕是在睡眠后发生的一侧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患部酸楚疼痛,重者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臂扩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辨证治疗: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

1.太阳经病变

【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项背,头部俯仰受限,不能左右回顾,项背部压痛明显。

【处方】后溪、昆仑、天柱、大杼

2.少阳经病变

【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肩臂,颈部不能侧弯和左右转动,颈侧部压痛明显。

【处方】悬钟、外关、风池、翳风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颈、颈椎、肩、神门、压痛点

皮肤针: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肩井、肩外俞。方法:自上而下,自内向外进行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然后拔以火罐。

中医偏方治疗中暑


夏天到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如果不注意对于身体的保养,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中暑,因此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下中暑的症状、中暑的原因、中暑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知道怎么治疗它。

中暑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中暑的治疗方法

1、炎热的夏天,清爽冰凉的西瓜是解暑必备物品。用一个西瓜加上四到五个西红色,把西红柿的皮去掉,然后分别把西瓜和西红色榨汁,混合在一起之后可以在里面加入一点白糖,有很好的解暑效果。

2、中暑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用新鲜的荷叶、金银花、扁豆花和丝瓜皮、银耳、竹叶和琼脂混合之后加水熬煮,煎成药水之后把药渣去掉,这些物品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口服一两次就会治愈了。

3、再或者是可以用金银花和菊花解暑,把金银花和菊花洗干净,放到锅里面放水熬煮,大概半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把药汁倒出来,然后放一点白糖在里面,搅拌均匀可以冻在冰箱里面,成冰之后吃掉。

中暑的原因

是指人在高温(气温34℃以上)或强辐射(特别是湿度大、无风)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

正常人体温能够维持在在37。C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如果外界温度过高,大于人体温度,人体的散热功能就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时,体内就会有大量的热蓄积,即感到头晕、发热等一些中暑现象,那么这就是中暑。

结语: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出现中暑的症状,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妨试一试上文中小编教给大家的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疾病来说,效果显著。

针灸治疗咳嗽


【概说】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其发病原因,有外邪侵袭,肺气不得宣畅而咳嗽;也可由肺脏的病变,或其它脏腑有病,影响肺脏所致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患。

【病因病机】
(一)外感: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呼吸,一旦遭受外邪侵袭,肺卫受邪,肺气壅遏不宣,肺气失其清肃,因而引起咳嗽。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人体所受外邪各异,因而临床上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两类。
(二)内伤:由于肺脏功能失调,或他脏有病,累及肺脏而致的咳嗽为内伤咳嗽。常见的有肺燥阴虚,肺失清肃之咳嗽;脾阳不振,聚湿为痰,痰浊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所致之咳嗽;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灼金伤肺之咳嗽;有肺肾阴虚,肺失宣降,清肃无权,而导致咳嗽。

【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寒
主证:咳嗽喉痒,痰液稀白,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
2、风热
主证: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表证,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风寒咳嗽针灸并用;风热证只针不灸,以宣肺解表。
处方:列缺、合谷、肺俞。
随证配穴:咳嗽伴咽喉肿痛:少商;发热恶寒:大椎、外关。
方义: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取肺之络穴列缺,大肠之原穴合谷,以散风祛邪,宣肺解表;肺俞为肺这背俞穴,功可通调肺气,加强宣肺解表之效;咽喉肿痛,少商放血以泄肺热;发热恶寒用大椎、外关以退热解表。


(二)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
主证: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取背俞和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泻兼施,并可加灸,以健脾化痰。
处方:肺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尺泽、丰隆。
方义:肺俞、脾俞补益肺脾之气,以增强肺这宣降,脾之运化功能;中脘、足三里健脾胃以化痰浊;尺泽泻肺以止咳,丰隆化痰以降气。诸穴共收健脾化痰止咳之效。
2、肺燥阴虚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鼻燥咽干或咽痛,或痰中有血丝,甚则咳血,潮热,颧红,舌红苔薄,脉象细数。
治法:取肺之俞、募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益阴润燥,清肃静肺气。
处方:肺俞、中府、列缺、照海。
随证配穴:咯血加孔最、隔俞。
方义:肺俞、中府,俞募穴相配,以润肺调气;列缺为肺经络穴,通于任脉,以清肃润燥止咳,配照海养阴生津以清利咽喉;孔最为肺之郄穴,主治急症;隔俞血会,功专止血,两穴相配,以止咳血。诸穴共奏益阴润燥,清肃肺气,止咳止血之效。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肺、气管、神门、脾
方法:取双侧,中等刺激,留针10-20min,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并可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
2、皮肤针
取穴:颈背部督脉、膀胱经、喉两侧。
方法:轻或中度叩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针灸治疗中暑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