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脉道养生 > 导航 > 中脉中脉科技中脉养生

中脉中脉科技中脉养生

2019-10-12

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脉道养生。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朝是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经脉)会合于肺,即脉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流均须流于肺。 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类经》)。

说明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肺和血液运行有什么关系呢?肺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即助心行血的作用。这种助心行血的作用是肺主气功能的一种表现。肺在真气生成过程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起来称为 宗气。宗气积于胸中,有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以助呼吸,贯通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作用。

由此可见,肺助心行血的作用是通过宗气来实现的,肺气有贯通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在生理或病理上的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气和血的关系上,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利,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气虚,心阳不振,心的血脉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ys630.coM延伸阅读

何谓“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 ,一是指肺在真气生成方面的作用。

(1)肺司呼吸: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作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所以说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肺是怎样司呼吸的呢?肺气通于鼻(《灵枢脉度篇》),咽喉二窍,同出一脘 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 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 乃粮运之关津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则会厌即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腔,遂呛而咳矣。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入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龠(《医贯》)。从上述可知,鼻、咽喉、气管、肺构成了呼吸系统,中医称之为肺系。肺及其辅助结构如鼻、咽喉等一起完成呼吸运动。说明中医对气管、食道、会厌等器官的位置、结构,呼吸及进食时彼此之间的协调运动,肺脏本身的位置,呼吸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还需肾的协作。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之说。

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因病邪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则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则指肺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所谓真气,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受于天),脾吸收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肾中精气相结合,共同组成人体中的真气以充养机体。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 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赖于肺。故曰 :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若肺气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浊,机体不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真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运动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终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何谓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肺脏的功能减弱,治节无权,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卫外不固等临床表现的概称。本证多由秉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 :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舌肿质淡苔白,脉虚弱。肺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有所区别,必须加以辨析。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 清肃无权而成咳嗽,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可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 ,肺气上逆所致。《证治准绳》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若自汗病中见肺气虚证,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若虚劳病中见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嗽,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 积虚成损,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总之,肺气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素问 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 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十药神书》),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讲,肺阳虚证是指肺脏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则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胖淡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秉赋不足,或积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虚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肺气阴两虚证可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阳损及阴;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致肺气阴两虚。若肺阴本虚,久咳久喘,进而耗伤肺气,亦致肺气阴两虚之证。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兼见咳嗽少痰,咽干,声音嘶哑 ,甚则痰中带血,舌红脉细等,与单纯肺气虚证不难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亦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亦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 肺气亦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 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 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肾不纳气证与肺气虚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证多由久病喘咳,肺损及肾,金不生水,气不归源,肾失摄纳所致。如由肺气虚证发展而来者,除有喘促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等肺气虚证的表现外,尚有动则气喘,咳则遗溺,或见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等肾气虚而气不归元、肾失摄纳等临床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虚证有明显的区别。

何谓“肺主通调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脾、肺、肾以及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

肺通调水道的机制,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肃降,就是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宣散,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皮肤水肿、无汗等症状;失于肃降,水液不得通调,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可见汗的分泌和小便的通利与否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密切关系。当肺失宣肃而出现水肿时,可用宣肺利水法治之,亦称提壶揭盖法。

肺之宣肃失调,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饮,可致短气、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故善治痰饮者必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肺气顺,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

何谓水寒射肺证?


水寒射肺证是指寒邪和水气侵犯肺脏而出现的肺气失宣,寒水逆阻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由宿罹痰饮或水肿,复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面色苍白或晦暗,形寒肢冷,甚则胸满息促,不能平卧,头晕目眩,面目浮肿,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水寒射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疗亦不尽相同,必须加以分析。如饮证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表现以悬饮为特点者,则胸胁胀满,咳唾,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此由饮倚胸胁,水邪迫肺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治宜攻逐水饮,体强者用十枣汤(《伤寒论》),体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临床表现为支饮者,则咳喘胸满, 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则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此由饮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若水肿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特点为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气促怯寒,腰部冷痛,此由肾阳衰微,水气上逆于肺所致,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若癃闭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 ,临床特点为小便量少,甚至无尿,面色白光白,神疲腰痛, 头晕泛恶,气喘胸闷,此由肾阳衰微,尿毒内攻,迫水逆肺所致,《景岳全书癃闭》曰: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治宜温阳益气,利尿降逆,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若喘证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特点为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浮肿,舌质淡,脉沉细,此由肾阳虚而水逆,上凌于肺所致,治当纳气归肾,温阳行水,方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



总之,水寒射肺证主要是见于水气为患的疾病中,或阳衰阴盛,水势泛溢而上射于肺,或寒水积滞体内而为外寒引发。病之本责之脾肾,病之标在于肺。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常伴见两种情况:一是水气上逆,停聚胸膈时,每累及心阳,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而心悸;二是脾肾阳虚,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为痰,而出现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寒痰阻肺见症。

本证通常应与水气凌心证、肾阳虚水泛证、寒痰阻肺证相鉴别。

水气凌心证与水寒射肺证:两证病理相似,症状迥异,常合并出现。在病理上,两证均为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潴留所致,水气上逆于肺,则为水寒射肺证,上逆于心则为水气凌心证。在病史上,两证均有饮证、水肿等水气病史。在症状上,水气凌心证的症状特点为心悸;水寒射肺证的临床特点为咳唾喘促。以此可资鉴别。

肾阳虚水泛证与水寒射肺证:肾阳虚水泛证系肾阳亏损,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亦影响脾的运化,致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缓。水寒射肺证则多由素体脾肾阳虚,水气停聚,复感寒邪, 寒邪引动内饮所致;亦可由肾阳虚水泛证基础上,水邪上凌于肺而发生,其临床特点为咳嗽气喘 ,痰涎多而色白,胸胁支满等。一为泛滥于肌肤,一为上泛于肺,此为鉴别之要点。

寒痰阻肺证与水寒射肺证:两证病因病理相互影响,临床表现相似,需严加鉴别。寒痰阻肺证多由风寒失治,寒入于肺腧,寒痰交阻所致,亦可由中焦虚寒及久病阳虚而寒痰上干于肺而致;水寒射肺证则多由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外寒引动,逆于肺脏所致。两者一为寒痰犯肺,一为寒水犯肺。在病理上,二者则可互相影响,寒痰阻肺证可累及肾阳不足而致水气泛滥,逆于肺脏; 水寒射肺证亦可因水饮聚积而演变为痰,出现寒痰阻肺见证。在症状上,寒痰阻肺证必咳嗽气喘,咯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水寒射肺证则无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寒痰之症,可资鉴别。

何谓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是寒邪与痰交并壅阻气道而出现的肺失宣降,寒痰扰肺的一组症状的概称。多由外感风寒失治;或胖人痰盛之体,罹感寒邪;或中阳不足,气不化津,寒痰内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而清稀,遇冷则甚,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寒痰阻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哮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 ,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暗带青,苔白滑,脉浮紧等冷哮等症状为特点,此由寒痰留伏,肺气闭阻所致,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利窍,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若胸痛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特点为胸中闷痛,痛时彻背,气短喘促,咳吐痰沫,此由寒痰结聚,肺气受阻,胸阳不展所致,治宜温肺化痰,通阳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若喘证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症状见呼吸喘促,咯痰白稀,喜唾,胸满呕逆,口淡纳呆,畏寒肢冷,此由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生痰,上干于肺所致,《仁斋直指方喘嗽方论》指出:惟失邪气伏藏, 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息。治宜温化寒痰,降气止咳,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又有寒痰阻肺证,常由风寒犯肺,或患有痰疾,复为风寒所诱发,故亦多见于风寒犯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中,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苔白滑等,治疗当在疏风散寒宣肺基础上,佐以温肺化痰之品。



寒痰阻肺证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常伴见两种情况:一是累及脾(子病犯母)而致运化失职,出现食欲不振,泛恶欲呕,大便溏薄,腹胀肠鸣等湿困脾胃之证;二是累及肾(母病及子)而致肾阳不足 ,出现腰膝酸软,夜多小便,气短而喘,痰有黑点,量多而稀,两足寒冷,甚则腹胀浮肿,黎明泄泻等症。

本证通常应与水寒射肺证、风寒犯肺证、肺阳虚证相鉴别。

水寒射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有相似之处,极易混淆,需加以鉴别。水寒射肺证多由素有水饮内停,外感寒邪,肺气失宣,寒邪引动水饮上逆所致。寒痰阻肺证多由风寒失治、寒入肺腧所致。若由中焦虚寒及久病阳虚导致寒痰上干的,尤易与水寒射肺证误诊。鉴别要点在于水寒射肺证,其标在肺,病变之本在脾肾,且有水饮为患病史;寒痰阻肺证,风寒为标,病变之本在肺脾。前者是在饮停胸胁或肾阳虚而引起浮肿的基础上兼见咳嗽、气喘、痰涎多而色白等肺经症状;后者则以上述肺经症状为主,且多伴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症。

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者存在着因果联系,临床表现亦常有同处,当须辨析。风寒犯肺证,由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所致,寒痰阻肺证除由中焦虚冷、寒痰上干或阳虚阴盛、寒痰贮肺而来的以外,多由风寒犯肺失于表散、寒入肺腧、凝痰阻络所致。故风寒犯肺证既可单独发病,亦可成为寒痰阻肺证的前期阶段或诱发因素。风寒犯肺证临床特点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清稀,苔薄白, 脉浮,进一步发展,则见气急,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症,转化成为寒痰交阻于肺的寒痰阻肺证。若素有寒痰,又感风寒,亦可在寒痰阻肺证基础上合并风寒犯肺证,临床上当鉴别。



肺阳虚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性虽有区别,但临床表现易于混淆,须严格加以鉴别。肺阳虚证系由久嗽伤肺,病后伤气以致肺虚有寒酿成,临床上因其肺阳虚,气不化津,通调失司,津液反为涎沫,以吐涎沫,质清稀量多,不咳不渴为主要特点。又肺气不足则气短;水谷不为精微,则神疲而食少;清阳不升则头眩,卫阳不足则形寒;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故小便数或遗尿;气虚有寒则舌质淡,脉虚弱。这些表现可与寒痰阻肺证相区别。后者由于风寒失治,中焦虚寒,久病阳虚等原因致寒痰内生,贮于肺脏,病理特点为凝津为痰,不似肺阳虚证之津化为涎。寒痰阻肺证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咳嗽喘急,咯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而肺阳虚证则无此等症状,肺阳虚引之小便频数、遗尿,正为寒痰阻肺证所不具备。

何谓肺气阴两虚证?


肺气阴两虚证是肺气不足,津液消耗,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卫外不固,布津失常,肺气上逆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由久病耗损,邪退正伤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神疲乏力,面白,潮热颧红,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

肺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且多见于疾病后期,邪退正伤,或久病耗损,但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与治法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阴两虚证,多表现为咳嗽气短,神疲乏力, 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咳特点,此由久咳不止,肺脏气阴不足,清肃失司;或感受外邪,邪去正虚,气阴耗损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清燥润肺,方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若邪热未尽,气阴耗伤者,治兼清热,可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阴两虚证,常见喘促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尤甚,头晕,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气阴两虚,肺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治宜益气养阴定喘,方选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味。若于肺痨病中见肺气阴两虚证,每见咳嗽吐血,自汗盗汗,潮热颧红,面白,声怯气短,神疲,倦怠乏力等虚损特点,治宜养阴益气,方选月华丸(《医学心悟》)加味。肺痿病中见肺气阴两虚证,常出现咳吐浓唾涎沫 ,粘稠不易咯出,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皮毛枯萎等气阴不足,虚火内炽,肺失清肃特点,治当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方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总之,肺气阴两虚证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表现有所区别,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阴两虚证多见于久病耗损,体质虚弱;或热伤气阴,邪去正虚者,每于劳累后病情加剧,以喘咳气短 ,神疲乏力,颧红面白,潮热盗汗,口燥咽干为特点。多于夏季及秋季有所加重,系火热伤肺,火克金,以及燥热伤肺所致。

肺为娇脏,主皮毛,开窍于鼻。气阴两虚,正气不足,则易受外邪,常伴见畏风恶寒,发热头痛, 鼻塞不利,咽干疼痛等外感表证。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亦常伴见食少纳呆,腹胀飧泄等脾气虚弱之证,系肺虚,子盗母气,久病及脾所致。治疗时须兼顾脾胃,脾胃健则后天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虚自可得复。虚痨病中的肺气阴两虚证,若咳血不止,气阴愈伤,可发生阴竭气脱之证,临床表现为咳血不止,气息微弱,颧红烦热,甚至昏厥。急当益气固脱,方用大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本证通常与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心气阴两虚证相鉴别:

肺气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有一定联系。肺气阴两虚证常由肺气虚弱,阳损及阴发展而成。肺气虚则腠理不固,开合失司,或误投辛散,汗出过多,或过服温热,热盛化火, 均能损伤阴液,致肺气阴两虚证;亦可由肺阴虚,阴损及阳演变而来,故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上有所区别。从临床表现上分析,肺气虚证是单纯的肺气虚弱,不涉及阴液之耗损,故见喘咳气短, 声音低怯,自汗畏风,面白神疲等症;肺气阴两虚证则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颧红盗汗,声音嘶哑等肺阴亏损的表现。

肺阴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有联系,也有区别。肺阴虚证,病变日久,咳喘不止,进而耗伤肺气,阴损及阳,常可演变成肺气阴两虚证。从临床表现上看,肺气阴两虚证兼肺气虚和肺阴虚两组症状。除见干咳痰血,盗汗颧红等肺阴亏损的表现以外,应有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面白神疲等肺气不足之症,与单纯肺阴虚证,不难鉴别。



心气阴两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心肺同居于上焦,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心与肺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证可皆为气阴两虚,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其共同表现为:气短声怯,面白神疲,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但肺气阴两虚证,以肺脏表现为主,病变在肺,必见喘促,咳嗽咯血,痰多;而心气阴两虚证,以心脏表现为主,虚损在心, 必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结代等。据此可鉴别。

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