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传统运动养生的机理 > 导航 > 刮痧的好处和坏处

刮痧的作用和机理

传统运动养生的机理。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刮痧的作用和机理”,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或某处皮肤,通过良性刺激,使刮拭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痛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yS630.Com相关推荐

拔罐的定义和作用机理


一、定义

拔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拔罐疗法是以一系列特制的罐、筒等为工具,采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在人体表面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对局部皮肤形成吸拔刺激,造成体表局部充血或瘀血,并以此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

二、作用机理

1.机械刺激,温热刺激

拔罐疗法对皮肤可产生一种良性的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机械刺激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人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的血红蛋白释出,从而起到一种良性的刺激作用;温热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排除,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由于罐内负压、吸吮、熨刮、牵拉、挤压皮肤和浅肌肉层的良性刺激,包括局部暂时瘀血所形成的自血疗法,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在调节循环系统的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体内的免疫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低热不退等,有较好的疗效。有人对拔罐前后的患处局部组织作病理检查,发现拔罐前见到炎性坏死及炎性渗出物内细菌集落和角化上皮,而拔罐后见到皮肤上皮增生,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2.调整阴阳,祛邪扶正

拔罐疗法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作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如,拔关元穴可以温阳祛寒;拔大椎穴可以清泄阳热。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高血压等病可取大椎、肝俞穴,用三棱

针刺血后加拔火罐;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取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可见由于阴阳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拔罐疗法得以纠正,从而恢复机体阴阳新的平衡状态。

拔罐疗法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拔出体内的各种邪气,邪祛则正安。祛邪扶正的作用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拔罐方法以及经络腧穴的配伍应用来实现。如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可在疼痛部位(阿是穴)进行刺络拔罐,拔出病邪,则气血得以正常濡润而病自愈;荨麻疹的病人多因营血虚弱,卫外失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袭肌肤而引起,治疗时可在病变局部进行刺血拔罐,以祛除风邪,配合曲池、血海可调营扶正,邪气祛除,营卫调和,则病自愈。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刺血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而针罐及熨罐法的温阳扶正作用最佳。

3.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就会发生各种病变。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

艾灸作用机理探讨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灸法的药性作用
1.1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严寒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非凡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非凡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非凡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3.1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非凡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3.2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非凡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非凡关系。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非凡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实这一非凡途径的存在。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非凡途径。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非凡作用途径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熟悉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非凡作用、经络的非凡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拔罐法的作用机理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体阳气汇注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持续15分钟,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会出现紫红色、青灰色、淡兰色的斑印,过3~5天就可恢复正常。拔罐结束后,通过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帮助病人疏理经络,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我们推荐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坚持6~12个月,或于下一个发作季节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即使在发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药物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耳聋的作用机理


中医研究发现,针灸对于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那针灸治疗耳聋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先来看下一个采取针灸治愈精神性耳聋耳鸣的案例,在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下针灸治疗耳聋的作用机制。

在金融保险业工作的张海,突然患了神精性耳聋带耳鸣,和顾客交流听不清人家说什么,对此,张先生非常的着急,自己多年的饭碗就这样没有了?他在当地医院是做了很多检查,耳道、鼓膜都没查出毛病。打针、输液加吃药,个把多月过去不见好,听不清人说话还有耳鸣。他有个朋友之前做过针灸治疗耳鸣的问题,让他来试试。他就来扎针治疗了三次,居然神奇的恢复了听力!针灸养生表示:神精性耳聋可是和许多脏腑功能有关系,肝火旺了,肾虚都会有影响。中医讲盛则泻之,虚则调补。

很多人患了耳聋耳鸣后,吃了很多药都无法治疗,而最后采取针灸就治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现代医学按病变性质将耳鸣耳聋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按病变部位分为传音性聋、感音性聋与混合聋。针灸治疗,多为感音性聋,即神经性耳聋。它可因多种因素如噪音、感染、自身免疫等引起内耳螺旋器的毛细胞以及听神经或神经中枢发生病变,使声音的感受与传导发生障碍。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在于:针灸可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使耳内血液供应得到增强,改善了耳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这样有利于新陈代谢,减少病理产物对内耳神经的损害,同时又可使听神经末梢血氧供应增强,有利于损伤的神经元修复与再生;针灸可阻止或减轻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坏死,提高耳蜗机能,有利于听力的恢复;通过针灸对听觉中枢的作用,使其兴奋性增高,有利于与各级听神经之间联系及传导的恢复与建立,促使损伤的神经传导功能得以恢复;此外,针灸对失眠、外耳疾病,情绪紧张等病症的有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耳鸣、耳聋是听觉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一种症状。在针灸临床上,以神经性耳呜、耳聋较为多见。本病应用针刺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辨证施治:耳鸣、耳聋,起病有新久,病机有虚实。大抵暴发多实;渐起多虚;实证多因痰火,责之肝胆阳明。治宜清肝泄热,化痰降浊;虚证多因精血不足,责之脾肾,治以培补脾肾为主。

1、肝胆火旺

临床表现: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怒则更甚,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

证候分析:暴怒伤肝,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故见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肝胆火旺,故易怒;扰动心神,故心烦夜寐不安;怒则气上逆,故耳鸣、耳聋更甚;便秘乃肠中燥热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火旺盛之征象。

治疗法则:清肝泄热。取足厥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翳风 听会 太冲 中渚 阳陵泉

方义解释:手足少阳两经之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肝胆风火上逆,致使少阳经气闭阻,清窍失灵,因此取手少阳经之翳风、中渚,足少阳经之听会,配用阳陵泉,以疏导少阳经气,清泄循经之热;配用肝之原穴太冲,以清肝经之热而泄胆火。五穴合用,肝胆火清,少阳经气宣通而不闭塞,耳鸣、耳聋等自除。

临床加减:风池、听宫、外关可参酌配用。

2、痰火郁结

临床表现:双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头昏头重,胸闷脘满,痰多,口苦,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而腻,脉象弦滑。

证候分析:痰火上升,壅阻清窍,故双耳蝉鸣,头昏头重,甚则气闭而失聪;胸闷痰多,口苦,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均为湿热挟痰互阻之实症。

治疗法则:化痰清火,和胃降浊。取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强刺激。

针灸处方:风池 外关 丰隆 三阴交 翳风

方义解释:痰火郁结,壅塞清窍,治当清泄痰火为先。取风池、外关、翳风,疏调少阳之气闭,兼清其经热;丰隆清泻阳明胃腑之痰热;三阴交清热利湿,化痰。五穴合用,痰火降,清窍通,气闭开,病自除。

临床加减:听宫、劳宫、足临泣、阳陵泉可参配用。

3、肾精亏虚

临床表现:耳鸣或耳聋经久不愈,多兼头晕、目眩、腰酸、遗精早泄等症,舌质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精血不足,不能上充于清窍,以致耳鸣或耳聋经久不愈,甚则眩晕;肾阳虚亏,阴虚生火,火扰精室,则腰酸、遗精早泄等症;舌质红,脉细弱,乃肾精亏耗之症。

治疗法则:滋阴潜阳,补肾益精。取手少阳、足少阳、足少阴经穴为主。中刺激。

针灸处方:听会 外关 肾俞 太溪 关元

方义解释:肾开窍于耳,肾虚精气不能上输,故取外关、听会,疏调少阳经气;取关元益肾填精;肾俞、太溪调补肾气。肾气充足,自奏止鸣复聪之效。

刮痧疗法治疗甲亢的方法及机理是什么


刮痧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借助刮痧工具(光滑的苎麻、小蚌壳、硬币、铜勺柄、瓷碗、瓷酒杯、药匙、瓷汤匙等),对体表皮肤的特定部位,反复进挤、揪、捏、刺等方法,使皮肤表面呈瘀点、瘀斑状态,借对体表脉络的良性刺激,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祛湿、化瘀散结消瘿等功效。

基本方法是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磨擦。

刮治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钝缘面蘸取刮痧介质刮风池、风门、肾俞及膀胱经(风门至肾俞);挟人迎;点揉天突、内关、神门、手三里、太冲穴;刮阴陵泉、三阴交穴。在施行刮痧时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质硬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且注意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待皮下出现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每处可刮10次左右。

刮痧的作用和机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