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怎样通过穴位来镇痛的

如何通过饮食来养生。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针灸是怎样通过穴位来镇痛的”,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摘要: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有14条看不见的经络,能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是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经络是病邪由体表进入体内的途径,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通道。故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经络,或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外界致病因素也可通过经络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相关阅读

针灸是怎么通过穴位镇痛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经络是病邪由体表进入体内的途径,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通道。故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经络,或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外界致病因素也可通过经络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针灸如何通过穴位镇痛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解读针灸如何通过穴位镇痛


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针灸镇痛有奇效


养生导读:针灸有镇痛、麻醉的神奇功能,有些没有做过针灸的人,都担心那长长的针扎下去,会很痛,这是一个误会。针扎下去,不是痛的感觉,而是酸、胀、麻,这种感觉对本身有病痛、有疾病的病人来讲,反而会有一种舒适感。

一、针灸有镇痛、麻醉功能吗?

针灸不但不痛,它还有一个主要的用途,是镇痛,所以可以用于麻醉。针灸可以镇痛麻醉的机理,已经在现代医学研究上得到证实。研究发现,针从穴位上扎下去,人体内会自动产生一种脑啡肽类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镇痛作用,而且人体自动产生的这种物质,虽然剂量很小,由于它是内源性产生的,所以镇痛效果非常好,也不会造成药物依赖。当然这只是针刺镇痛的机理之一,另外针刺还有很多作用,包括局部消炎、改善循环和代谢等等。


针刺作用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对针刺不敏感,导致镇痛不全,这个就比较危险。西医麻醉通常是根据人的身高体重等测算出麻醉剂量,每个人需要多少麻醉剂量,都可以算出来。但是这个也不完全准确,比如对我个人而言,根据我的状态算出来的麻醉剂量是麻不倒我的,医生只有采用其他的方式补充麻醉。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复合麻醉,就是中医针麻和西医麻醉相结合,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麻醉剂量,提高安全性。这种复合麻醉现在温州、上海等部分医院有实施。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过针灸疗法针刺穴位,可改善气血运行状态,使经络通畅。那么,针灸是如何通过针刺穴位镇痛的呢?



二、针灸如何通过针刺穴位镇痛?

经络表面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或者电磁能。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在疼痛专科的日常诊疗活动中,针灸治疗是常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现代科技也已证实针灸疗法具有镇痛效果。各种疼痛尤其是长期不愈的疼痛性疾病不妨试试针灸。



三、针灸确实起到了减轻疼痛的效果

人们造访医家最常见的理由可以说是疼痛,从不算病的牙痛、普通的感冒到恶性肿瘤等等,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疼痛有关,医学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与病痛的斗争史。但由于以前一直将疼痛视为某一疾病的症状来认识,而没有横向地对疼痛的机理和治疗进行研究,导致了临床上对疼痛患者的忽视。直到十年前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中才开始出现疼痛专科。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如头痛、肩背痛、腰腿痛、关节痛等,其病因非常复杂,既可以是躯体疾病所致,也可以由精神因素引起,也有许多患者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


对慢性疼痛如不加以及时治疗,常常容易陷入疼痛的恶性循环状态,使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而长期持续的疼痛,又可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发废用综合征,乃至丧失生活能力。

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患往往以疼痛的部位确立诊断,如头痛、腰痛和腹痛等,认为疼痛的主要成因为自然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经络气血周流不通畅。针灸治疗疼痛自古有之,它在中医四诊八纲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针灸治疗手段,驱散外邪,调整脏腑,疏通经络,消除疼痛的病因,从而使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恢复平衡。

怎样通过洗澡来缓解腰痛


养生导读:工作一天,回家后腰酸背痛,如果置之不理,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时间久了还很容易落下腰病。小编推荐一套洗澡时做的操,教你怎样通过洗澡来缓解腰痛。

腹部:两脚分开站稳或屈膝坐在浴缸里,大口吸气,令腹部鼓起,再大口吐气,令腹部瘪下,重复做10遍;然后用力收缩腹部,维持30秒。这套动作能锻炼腹肌,有利缓解因腰腹肌不强壮引起的腰痛。

臀部:坐在浴缸里,两腿伸直;弯起一条腿,缓缓向胸口收,以大腿后侧有拉伸感为宜,维持10秒,左右腿各做3遍。这套动作能放松臀部肌肉,尤其适合长期伏案工作的人。

背部:屈膝坐在浴缸里,双手抱住两脚腕,上身缓缓倒向膝盖,以腰背有拉伸感为宜。保持该姿势10秒,连做3遍。这个动作有利于舒展背部肌肉,缓解因弯腰驼背、久坐不动引起的疼痛。

原来洗澡也是可以缓解腰部疼痛的,如果你也有腰痛的情况,那可以试试以上的几个方法哦。

怎样准确找到针灸穴位


二、针灸穴位的作用1. 疏通经络2. 调和阴阳3. 扶正祛邪三、针灸有什么副作用1. 感染传染病2. 晕针引起昏迷3. 扎伤内脏

怎样准确找到针灸穴位

1、针灸可以通过找反应准备找到穴位

身体有异常时,穴位上便会表现出各种反应,比如: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有点刺激,皮肤就会刺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点;

温度变化:和周围的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前,用手压压、捏捏皮肤,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这里是穴位的准确位置。

2、针灸要准备找到穴位要记住尺寸

中医里有“同身寸”之说。意思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是“一寸”;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尖算起的第二关节的宽度是“两寸”;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

还有,如果知道身体中哪一部位有什么骨骼,对于确定穴位的位置也很有帮助。比如低头时,脖子后部正中对突出的凸骨,就是第七颈椎,紧接着的凸骨是第一胸椎;两边肩胛骨的最下端跟第七胸椎骨的突起在一条线上;要左右两侧突出的骨头,也就是系腰带的地方,跟第四腰椎的突起在一条线上。

3、针灸可利用特殊姿势确定穴位位置

有些穴位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姿势来定位置,比如找曲泉穴的时候要屈膝,位于屈膝时膝内侧的横纹端;取曲池穴时需要我们屈肘,位于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后5分处。

4、针灸可通过体表的标准找穴位

我们人体有很多标志,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体表标志来找穴位。

4.1、以头部为例,头部有五官、发际和眉毛,寻找印堂穴可以根据眉毛来来找,印堂穴位于两眉的中间。

4.2、以上身为例,肚脐、胸部、乳头、胸骨都是标志性的地方,可以根据这些位置来找穴位,比如肚脐与剑突之间的中点是中脘穴,两乳头之间是膻中穴。

4.3、以背部为例,背部脊椎棘突、肋骨是标志性的地方,很多穴位是根据脊椎、腰椎来定位的,比如我们的大椎在第1胸椎和第7颈椎之间。

针灸穴位的作用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有什么副作用

1、感染传染病

在一些针灸减肥场所是没有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穴”的基本原则,用完后立即丢弃;也没有必要消毒设备,要是使用非一次性的针灸针,那么每扎过一个穴位,就应该将针收起浸泡,再进行高温高压消毒,这样才能杜绝传染病通过针灸针传播。仅靠消毒液浸泡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情形,感染传染病的危险相当大。

2、晕针引起昏迷

没有效果最多是浪费了钱财,耽误了时间,最可怕是扎出事”来,这也是针灸减肥常见的副作用。在进行针灸减肥时,腹部的针不能进得太深,否则可能会伤到脏器。尤其是对腹壁薄年轻女性,更应多加注意。另外,针灸师还应该有处理诸如晕针、弯针、滞针、折针等异常现象的能力。没系统学过解剖学、针灸学,匆忙上阵的针灸师”,或许会对以上情况根本没有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不仅让人怀疑,还未免让人害怕。

3、扎伤内脏

没有效果最多是浪费了钱财,耽误了时间,最可怕的是“扎出事”来。在进行针灸减肥时,腹部的针不能进得太深,否则可能会伤到脏器。尤其是对腹壁薄的年轻女性,更应多加注意。

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


二、常用的针灸穴位三、针灸的禁忌穴位

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

1、针灸穴位的深度怎样把握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

2、针灸穴位的体位方向

针灸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俞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3、针灸穴位的作用

3.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3.2、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

1、三阴交穴:针对妇科病皆有效,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2、足三里穴:人体保健第一要穴,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前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的位置。

3、膻中穴:“捶胸顿足”延年益寿,位置:膻中穴位于我们身体的正中间上面,具体在第四根肋骨,两乳头连线的中间点的位置。

4、关元穴:对症阳虚畏寒、宫寒不育,位置: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古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之说。

5、涌泉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位置:位于足底部,脚趾向下弯时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

针灸的禁忌穴位

1、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推荐阅读:针灸去掉秋季火气疗效看得见 失眠怎么办?针灸疗法也有效

3、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

痛风怎样通过中医来进行治疗


很多人都不知道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往往等到生病以后才后知后觉得进行大补或治疗。当然大多人都相信中医这种博大精深的医疗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根治很多的疑难杂症。那么痛风怎样通过中医来进行治疗呢?今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家可以用山楂、葛根、车前子等天然中草药泡茶喝,每日一杯,可以帮助身体排除过多尿酸,让痛风不再来。

当湿度保持在40%~50%时,不但嘌呤值正常,尿酸不堆积,最重要的还可以保护关节不磨损,所以在家中摆放一些吊兰、绿萝、滴水观音等大叶植物吧。

每日将当归、三七、伸筋草、藏红花加入到45°热水中,泡脚15分钟,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坚决不给痛风发生的机会。

抗击痛风,要注意让体重维持在标准范围内。告诉你一个既可以护腰,又有助于脂肪燃烧的简单方法:双脚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微微屈腿。上半身以腰部为轴,用头部带动整个颈部,以最大限度扭动,然后转换方向即可。

周末,不妨利用清晨时分骑15分钟单车,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

我平时治痛风的方子

自从前几年治家父的痛风后,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碰到了一些病例,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痛风的一个基本方子。用这个方子治痛风,效果还是不错的,正常的话二剂就可以见效,五剂大效,十剂就可以基本痊愈,二十剂就应该可以痊愈了。

方子的组成是这样的:土茯50,银花藤30,威灵仙15,地龙15,僵蚕10,苡仁50,黄柏12,苍术15,牛膝15,乳没12,当归12,丹参15,白芍30,木瓜15,泽泻10,茯苓30,汉防已15,元胡10,白芷10,丹皮10,甘草6。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对痛风怎样通过中医来进行治疗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中医来治疗的。而且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对于通风来讲一定要多注意饮食,要多喝水这样对病情是有很大帮助的。

怎样通过按摩穴位治疗秋冬咳嗽?


干咳咽痒,按摩列缺和照海

干咳或咽痒,往往肺阴不足的表现,治疗时一方面要止咳,另外一方面还要滋阴,前者治标,后者治本,所以列缺与照海两穴合用,就是标本同治的方法了。

因列缺位于窄小的骨缝中,所以治疗时需将拇指立起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五脏的功能中,肺主气司呼吸,而肾主纳气,以引气归元,肾气不足时多有咳、喘等逆气之症。加上列缺与照海两穴都是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照海通于阴跷脉,而两条奇经又会聚于咽喉处,因此两穴形成了一对儿经典的组合。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功效就是止咳,所以单纯性的咳嗽,没有其他症状时,只按列缺就可以缓解咳嗽的症状了。怎么找这个穴位呢?将两手虎口交叉,手腕要伸直,将食指点在手腕的侧面,可以感觉到食指下面的骨头上有一个明显的纵向裂隙,这里就是列缺穴,名字够形象吧。

照海又怎么取呢?沿内踝尖向下循按到内踝的末端,可以感觉到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骨缝,即为照海穴,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

咳嗽痰白,按摩大椎穴

很典型的风寒咳嗽,一般发生在冬天,特点是咳嗽,咽痒,咳痰清稀,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舌苔白等,要想防止风寒咳嗽,一定要加强抵御寒气的能力。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这里是人体所有阳经汇聚之处,阳气聚集。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以皮肤发热发红这度,帮助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如果能洗上热水澡,那么就用热水多冲冲这个部位吧,哪怕只用热气腾腾的毛巾晤晤大椎,都能抵御寒气的侵袭。当然,中医的特色还是在于治未病,与其生病后想办法解决,还不如彻底杜绝疾病的发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咳嗽的麻烦,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好好爱护你的肺,比任何有效的治疗都要好上千万倍。

咳嗽痰黄,按摩痰黄

说明是肺热之证,选择的穴位当然要有泻肺热的作用,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两穴都有泻肺热的功效。

鱼际穴位于手掌大鱼际部的中点处,靠近第一掌骨的边缘,点此穴时,拇指要立起用指尖用力点按,更易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少商是手太阴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掐之可泄肺中之热。由于穴区窄小,不好用力,故改用指甲掐按,疼痛感较其它穴位为甚,甚至会出现灼热痛感,均属正常。

除掐按外,还可用三棱针刺血,而刺血的方法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特别有趣的是在哪一侧少商刺血,几乎同时,同侧的咽喉疼痛就会明显缓解。注意这两个穴位在刺激时手法一定要重一些,因为轻柔的手法为补,而重刺激的手法则有泻的作用。

针灸的由来是怎样的


对身体的调理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穴位对身体进行针灸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很好得改,但是很多在平时身体出现问题想要针灸的时候总是会担心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针灸是有很悠久的历史的,下面一起了解下针灸的由来是怎样的。

针灸的由来是怎样的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科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上面就是对针灸的由来是怎样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针灸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并且对身体的一些疾病调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好穴位,最好能到正规的中医院进行针灸调理身体。

厌食的针灸穴位


厌食的针灸穴位

1、厌食的针灸穴位

常用的穴位是四缝。治疗时每次仅取一侧中指四缝穴,消毒后,医者以左手固定并充分暴露穴区,右手迅速点刺,挤出少量黄白色黏液,并以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症情较重者可加刺足三里穴,刺至得气后不留针。隔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治疗。临床病例显示,治疗3次左右,90%以上的患者有明显效果。

对于症状较轻或有先兆症状欲作预防的小儿,可用耳穴贴豆的方法,常用的穴位有脾、胃,偶尔也可配用神门和迷根穴。每次取一侧穴,以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日按压2~3次,每次按压半至1分钟。按压时注意手法不可过重,以免造成皮肤破损。两侧穴位交替治疗,2~3日换贴1次。

2、厌食怎么诊断

症状体征

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拒食,常伴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病史

有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检测

有条件者,可作微量元素检查,常伴有铁缺乏、锌缺乏。

3、厌食的临床表现

胃伤则不纳,脾伤则不运,故患儿不思进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厌食症如何预防

1、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抓起

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因为相关的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而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

2、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因为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家长要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品种、尽量不要千篇一律,要荤素搭配。动物食品含锌较多,须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3、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

创造好的吃饭气氛。要使孩子在愉快心情下摄食。即使有几次小儿进食不好,也不要着急,不要威协恐吓小儿进食,也不要乞求小儿进食。一餐不吃、不必顾虑,也不要再用零食补充,下餐饿了自然会吃。当孩子不愿吃某种食物时,大人应当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引导他们品尝这种食物,既不无原则迁就,也不过分勉强。

4、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则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多半也是个厌食者。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

5、积极治疗引起厌食症的根源

如因为某个疾病引起的厌食,原发病治愈后,食欲自然会增加。

厌食食疗方

厌食方1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

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厌食方2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

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厌食方3

鲜麦冬500克,白蜜适量。将鲜麦冬捣汁,人白蜜,隔水加热至饴糖状。每眼2--3七匙,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固体虚所致之厌食。

厌食方4

炒扁豆、党参、玉竹、山栀、乌梅各等分,白糖适量。各药加水同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服。

本方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症。

厌食方5

鲜石斛12克,玉竹9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山药10克,甘蔗汁250克。前5水煎取汁,合甘蔗汁搅匀,代茶饮。

腋臭针灸穴位


腋臭针灸穴位

1、腋臭针灸穴位

穴位:肝俞、脾俞、关元、神门、中脘、丰隆、期门、丘墟。

方法:留针15分钟左右,隔五分钟捻转,提插一次,艾灸5-7壮(期门、丘墟穴除外)。15次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开始下一疗程。

功效:养阴清热,化痰逐瘀。

体针法

取穴:极泉、肩髃、肩井、太冲、支沟。

湿热盛者加内庭、阴陵泉。针刺用泻法,极泉用重度刺激,注意勿伤腋动脉,其余穴采用中度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火针闪罐法

取穴:少海、极泉以及穴位周围。

患者取仰卧位,先取双侧少海穴,在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放血3-5滴。然后再让患者双手抱头,露出腋窝,消毒后,用火针快速刺入极泉穴以及此穴周边上下左右0.8寸各1针。随后用闪罐法连续吸拔穴位及周边部位10-15次,并留罐30秒钟左右,后达到皮肤潮红的状态。每个7天治疗1次,3次为一个疗程。

2、腋臭的病因

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伴发,常见于足跖和趾间部位,因细菌分解汗液产生臭味。大汗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故大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在青春期出现,到老年可减轻或消失。由于细菌与大汗腺的分泌物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特殊臭味的形成。大汗腺导致的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有家族史。

3、腋臭的临床表现

臭汗症多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窝及女性乳房下方等,以足部和腋窝臭汗症最为常见。足部臭汗症常与足部多汗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夏天明显。腋窝臭汗症俗称狐臭,是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明显。少数患者的外阴、肛周和乳晕也可散发出此种臭味。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患者往往伴有色汗,以黄色居多。

如何预防腋臭

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衣服

夏季的温度较高,对于女性腋臭患者来说最好不要去选择一些丝质、紧身衣、牛仔类衣服等,导致皮肤与衣服紧贴,阻止了分泌液的挥发,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促使一些细菌滋生、分解,而产生特殊的异味加重。最好是选择宽松棉质的衣服。

2、减少对腋下皮肤的刺激

经常剃或拔腋毛,以免引起毛囊增生、肥大,如果大汗腺体肥大,可过多地分泌汗液及加大脂质类排泄渗出量。腋窝温暖潮湿,又不透风,容易孕育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分解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臭味更明显。

3、要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清洁卫生,常用肥皂清洗患处,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持皮肤干净。尤其是保持腋窝、会阴部、乳房等部位的清洁,每天要用肥皂水清洗。特别是在运动后要洗澡,清洁皮肤,勤换内衣,减少细菌繁殖。

中医偏方治疗狐臭

1、辣椒碘酒治狐臭法:将50克新鲜辣椒粉放入300毫升碘酒中浸泡15日。每日早晚先擦净汗渍,然后用此液涂抹患处,即可见效。

2、大田螺1个,放在清水中养至盖张开后,立即用针头将1粒巴豆放进田螺腔内,再将其置于杯中。约1小时后,田螺即化成水。用此水涂双腋部多次,可消狐臭。

3、胆矾1克,水粉1.5克,麝香0.5克,田螺2个。先将螺盖拔下,然后将上述3种药放入田螺内,置放一夜,螺肉即会液化成水,和此水搽腋下,一日2~3次,狐臭即会随粪便而出,有特效。

4、将食盐炒热后,装入纱布袋内,趁热扎好,反复摩擦双腋窝约5分钟,每日1次,连用5天。

5、艾叶20克晒干搓细,明矾20克(为末),食盐200克,将上物伴匀后放锅内加热,取出,用布包好夹在腋下即可,以不烫伤皮肤为度。5分钟后便无臭味,此方使用1次可保持1个月以上。不见效最好是手术。

针灸是怎样通过穴位来镇痛的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