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中药材 > 导航 > 养生中药材

中药材通人情,需知“七情配伍”

养生中药材。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药材通人情,需知“七情配伍””,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中医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ys630.coM延伸阅读

名贵中药材储藏方法需知


人参:可用炒糯米覆盖,置于密封的玻璃瓶内。

冬虫夏草:用透明玻璃纸封固,置于盒中,周围放少许丹皮可防虫。或放在生石灰箱内,可避免生虫和受潮。

麝香:该品有浓烈香气,存放时将麝香用油纸包好,放入玻璃或瓷性容器内密封。忌与其他药物共存,以防串味,最好冷藏保存。

牛黄:可用紧口小瓶盛装,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失散。

蛤蚧:易霉蛀,易脱尾巴,贮存时可放入花椒,用适当的容器盛装后,置于生石灰箱内或干燥通风处,并注意保护好尾巴,因为蛤蚧的尾巴为主要药用部分。

鹿茸:用细布包好,放入樟木箱或生石灰箱中密封贮存,最好放入少许花椒防蛀。鹿茸粉应用瓷瓶盛装。

三七:在支根折断处易生虫,且虫孔很小,一般很难发现。贮存时放入布袋置于木盒内,再放在生石灰缸中,既保干燥又防虫蛀。

藏红花:放入密封的小瓷缸内,置于阴凉处保存。

调和七情,和悦人生


调和七情,和悦人生

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人有“外感”与“内伤”之说。“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温、燥、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当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就是人的情绪。人对周围的事物,在态度上总会有一定的反应,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摄,不使其失控,是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生命活动本于阴阳,只有协调阴阳,使其保持平和,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始终都贯穿着阴阳二气的作用。生命活动是以阴精阳气为基础的,人的生理功能虽然复杂多变,但都可以概括为阴精和阳气的矛盾运动。因此,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阴精与阳气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生、长、壮、老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由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阳气,和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益寿延年。因此,七情不协调,甚至失控,就会精神不正常,引起阴阳失去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清朝的养生家石成金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以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求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情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由此看来,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祖国的养生之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了七情调摄方法,它不仅有现代医学的心理疗法,而且还有七情互相调摄的独特方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认为:“以悲治怒,以怆恻尖楚之音成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之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自目,易之视之。”七情互相调摄的实际医案在历代医案中都有所见。通过对七情的不同刺激,可恢复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淡七情,和悦人生,就可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我国中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你不知道的中药“药物七情”


中医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天麻与什么药材配伍


天麻是很常见的中药,天麻比较适合煲汤,可以和很多的中药材搭配在一起,不仅功效多,口感也非常的好,很多人虽然知道天麻是中药比较名贵,可是在生活中很少用,第一次选料搭配上也自然找不到正确的搭配方法,除了咨询医生,还要知道关于天麻本身也有很多的效果。

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

天麻15克,川芎60克。

②用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

偏正头痛,眩晕欲倒。--摘自《元.御药院方》

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

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叶适量。

②用法:

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

具有熄风止痛功效。主治偏正头痛及首风眩晕。--摘自《本草纲目》

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

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

②用法:

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药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饮之。

③主治:

满头作痛。--摘自《元.御药医方》

天麻洗药方

①成份:

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

水煎,洗之。

③主治:

前额头痛。--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

①成份:

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

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

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天麻杜仲酒

①成份:

天麻、杜仲、木瓜各50克。

②用法:

以白酒500克浸渍。

③主治:

以天麻祛风止痛,杜仲强筋骨、止腰痛,木瓜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筋脉拘挛。

金枣化痰丸

成分:

天麻7钱,胆南星、半夏(制)2钱,白附子1钱,全蝎1钱,轻粉1钱,朱砂2钱半,雄黄1钱,麝香3分,珍珠5分,枳实1钱半,硼砂1钱,金箔20片(为衣),槐角7钱,金枣33个。

功效:

小儿急惊,痰壅。

用法与用量:

浓煎薄荷汤化下。

中医养生话“七情”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 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药材辣根


中药,来自于中国五千多年,先人们汇聚的精华,也是一大神奇的存在。林间,山中,小路旁,只是不起眼的一朵花花草草,或许它就是可以减缓你病痛的药物。世间的一切生物都带着神秘的影子,却总有它存在的理由,大自然的奇妙创造,一物的出现,另一物必也随着存在,让你体会世间的奇妙和大自然的惊艳创造。

《本草纲目》,中国的医药学经典,汇聚了中药材的药物效用,这本承载着中国人民智慧与历史创造的宝典,记载着关于药物的神奇妙用。关于辣根,下面来了解了解关于它的记载。

辣根,落叶小灌木,高20-30cm。根茎横走,黄白色。茎有数分枝,枝条柔软。茎皮灰褐色或灰白色,有皱褶。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全缘,上面被短绒毛,基部楔形。花两性,淡黄白色,多4朵腋生;花被呈短筒状,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8,2轮,分别着生于花被筒中部;花盘环状;子房无毛。果实幼时绿色,成熟时鲜红色或红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生于海拔550-1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下及林缘。

辣根的化学成分是长白瑞香含瑞香素,具有有镇静镇痛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活动减少;大剂量则使动物出现睡眠及麻醉状态,瑞香紊与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合用,能使清醒动物进入深度睡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减少耗氧量。瑞香素亦具有抗凝血、降血脂和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之抗炎等作用。

中药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成就,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史书上留下了宏大的一抹靓丽色彩,在岁月的洗涤中生生不息,弥漫着希望与骄傲。这恢宏的一页仍待着我们去继承与创新,在历史的车轮中,随着转动前进,发展,生生不息。

中药材赤芍


在使用赤芍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区分赤芍与白芍之间的区别。因为赤芍和白芍作为两种相似的种药材,对人体所起到的药效却是不一样的。而赤芍作为一种在大部分地区山坡上都分布有的中药材,所以日常生活中赤芍也是比较常见的。对赤芍不太了解的人就应该来熟悉的关于赤芍的相关药理作用。

赤芍又叫木芍药、草芍药、红芍药、毛果赤芍等,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赤芍与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热吐衄。赤芍与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热毒壅盛,痈肿疮疡。

赤芍与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不过赤芍不能与藜芦同用。血虚者慎服。

赤芍入药的历史悠久,在许多古时候的药经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例如,《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等。

中医养生之“七情五志”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药材怎么保存 中药材的保存方法


本文导读:中药材怎么办?短时间内不能服用完的中药一定要注意保存,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药材的保存方法。


中药材的保存方法

中药材如果不注意保存方法,很容易让中药原本的功效降低、甚至发生霉变,因此,短时间内服用不了的中药材要注意保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材的保存方法。

一、干燥

中药材的含水量超过15%时,容易发生虫害、霉变等变质。故对含水量高的药材,要借高温、太阳、风、石灰干燥剂等力量.选用晒、晾、烘、微波、远红外线照射等方法,将含水量降到15%以下.

目前.降低中药材含水量最常用方法是:把药材摊在席子上,摆在太阳下晒。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架子把草席架空。对于一些含水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如贝母、百合、延胡索等,应先用开水烫煮或蒸.再在太阳下晒。有些药材不耐久晒,如麻黄,久晒后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减少,应放在通风的室内或遮荫的棚下阴干。此外,有些高价药材容易生虫、发霉,如人参、虎骨等,应密封保存,用石灰保持药材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药材在于燥前都要充分散开.使其干燥均匀,避免局部含水量超标发生霉变。同时为了保持药材的纯净度,干燥室应清洁通风,干燥器械要干净无污染。

二、合理贮藏

贮藏中药材时要注意以下六点:

1、低温

霉菌和害虫在1 0℃以下不易生长,且泛油、溶化、粘连、气味散失、腐烂等药材的变质反应在低温时也不易发生,所以将药材放在阴凉干燥处(如冰箱),有利于保存其有效成分。

2、避光

像花叶类那种在光照时容易起变化的药材,应贮藏在暗处及陶瓷容器、有色玻璃瓶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分类

根据药材特点分类保管,如刺猬皮、瓜萎等肉质、甜香的药材易生虫,应放在熏库;远志、半夏等易霉变,应注意通风、日晒。另外,剧毒药材更应贴上醒目的标签,专人保管,防止误用中毒。

4、密封

种子类药材(白扁豆、麦芽、薏苡仁等),密封保存可防止老鼠撕咬;容易风化(芒硝等)和挥发(冰片等)的药材,密闭保存可避免有效成分丢失。密封时,将药品放在干净的玻璃瓶中后,盖严瓶盖,用蜡转圈滴在瓶口处封严就行了。另外,陶瓷罐、真空袋也是不错的密封容器。

5、合藏

将花椒与有腥味的动物类药材(鹿茸、地龙等)一起存放,可防止动物类药材虫蛀变质;将泽泻与丹皮放在一处,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易变质。


对桑螵蛸、露蜂房等动物药保存前要蒸熟,避免虫卵孵化;同时可用化学药物熏杀害虫,通常保存少量的药材时可将硫磺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熏蒸,保存大量的药材时可喷洒氯化苦熏蒸。

中药材怎么保存?上面就为大家介绍了中药材的保存方法,保存中药材要注意干燥、避光、低温密封等,千万不要随意放置。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 七情伤五脏


本文导读:七情对我们的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会直接伤及五脏,影响脏腑气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七情对五脏的影响都有哪些。


人有七情六欲,这所谓的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情对我们的脏腑都有关系,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一种情绪时间过于长久都会伤害身体。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 七情内伤 。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因此,若脏腑组织或气血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如《素问 调经论》说: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 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类经 疾病类 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七情内伤不仅多损伤心肝脾三脏,而且还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现原先所患病证的临床症状。

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内伤影响脏腑之气的运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素问 举痛论》说: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二是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了解七情活动对病情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把握病情发展变化,采取全面正确治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上面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人有情绪很正常,但是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要让它持续太久,就算是大喜也要注意控制。

调和七情 和悦人生


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人有外感与内伤之说。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温、燥、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当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就是人的情绪。人对周围的事物,在态度上总会有一定的反应,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摄,不使其失控,是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生命活动本于阴阳,只有协调阴阳,使其保持平和,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始终都贯穿着阴阳二气的作用。生命活动是以阴精阳气为基础的,人的生理功能虽然复杂多变,但都可以概括为阴精和阳气的矛盾运动。因此,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阴精与阳气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生、长、壮、老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由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阳气,和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益寿延年。因此,七情不协调,甚至失控,就会精神不正常,引起阴阳失去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清朝的养生家石成金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以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求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情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由此看来,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祖国的养生之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了七情调摄方法,它不仅有现代医学的心理疗法,而且还有七情互相调摄的独特方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认为:以悲治怒,以怆恻尖楚之音成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之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自目,易之视之。七情互相调摄的实际医案在历代医案中都有所见。通过对七情的不同刺激,可恢复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淡七情,和悦人生,就可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我国中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药材通人情,需知“七情配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