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用药材 > 导航 > 火罐柿子的功效和作用

常用火罐法的操作流程和特点

养生常用药材。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常用火罐法的操作流程和特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附于皮肤上的罐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时使用。看看常用火罐法的操作流程和特点。

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附于皮肤上的罐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时使用。单独使用时称为单罐法,多罐同时使用时称为多罐法。采取单罐法还是多罐法一般由病变的范围来决定。

若病变范围比较小,或压痛点只有一点,即可用单罐法。如胃痛可在中脘穴拔罐;偏头痛可在太阳穴拔罐;牙痛在颊车穴拔罐;软组织扭挫伤在阿是穴拔罐;痈切开或自溃后在患部拔罐排脓等。

若病变范围比较大,或疼痛敏感点较多,可采取多罐法治疗,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吸拔数个乃至十数个火罐。如某一肌束劳损疼痛,可按照肌束的位置或形状吸拔多个火罐;如某脏腑或器官瘀血疼痛时,可按该脏器的解剖学位置对应的体表纵横并列吸拔多个火罐。

火罐法排气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施术部位和体位灵活运用。火罐排气法一般采用闪火法、投火法和贴棉法3种,其中闪火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投火法和贴棉法适用于侧位和横拔位。

(1)闪火法:用镊子夹酒精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操作时要注意蘸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随酒精流溢烫伤皮肤;火焰也不宜在罐内停留时间太长,以免罐具过热而烫伤皮肤。

(2)投火法:是指将点燃的小纸条或酒精棉球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纸条未燃的一段向下,可减少烫伤皮肤。此法适用于侧向横拔,不可移位,否则会因燃烧物下落而灼伤皮肤。WwW.Ys630.cOM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左右的棉花一块,不用太厚,略浸酒精,贴在罐内壁上中段或底部,点燃后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也多用于侧向横拔,同样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伤皮肤。

ys630.coM延伸阅读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水罐法


水罐法,是先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纸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处点燃,在火焰旺盛时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在应用贮水罐时,若应拔部位不在侧面,操作者手法又不十分熟练时,应先设法使患者的应拔部位调整为侧位再拔罐(以免拔罐时水液漏出),待吸拔后再恢复到舒适体位(应防止在活动中因肌肉过度牵拉而脱罐)。但必须使罐底朝上,这样温水才能充分浸渍于受术的皮肤表面,发挥其温暖的刺激作用。之所以用温水,主要是在拔罐刺激的同时,以其温暖水汽来增强对局部的刺激,若温水过少,温暖刺激的时间就短,效应就差。小抽气罐的体积小,很适宜于头面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施术,但吸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量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应就更明显,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温水罐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实类病证,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行。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可润柔皮肤,不致发生局部疼痛或减轻疼痛。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

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种。

(1)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

(2)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

(3)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的寒、湿、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实证逆经走罐;虚证顺经走罐。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症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和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子疗法。多用于痹证,刺血拔罐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1、罐的种类:

临床上常用罐有三种: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①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个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内,置于应拔部位,用火点燃,将制度迅速扣下。

②水煮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清水煮成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液内煮15分钟左右,用镊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内药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本法配合药物加强疏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和某些软组织病证。所使用的药物多为疏风活血通络的中草药。

3、起罐:

拔罐时,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瘀血时,将罐取下。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若罐大而吸附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火罐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走罐:亦称推罐。即先在施术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润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变部位,往返推动,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②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或充血为度。

③刺络拔罐: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5、适应范围:

拔罐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痹证(如腰腿痛、肩背痛),胃肠道疾患(如胃痛、腹痛),肺部疾患(如咳嗽、哮喘)。

刺络拔罐法适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某些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

6、注意事项:

①患者体位要舒适,根据部位选用大小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较丰满,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火罐脱落。

②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轻巧,做到稳、准、快,才能将火罐拔紧,否则影响疗效。

③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④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⑤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后,覆盖敷料,以防感染。

常用药罐法有何疗效新特点?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常用药罐法有何疗效新特点?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


很多人都在医院见过吸痰器,一些做完手术的人可能会有痰液排除,但是因为不能随意动身体就会通过吸痰器来解决。如果想在家里用吸痰器的话就要掌握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_吸痰的详细步骤,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下吸痰器的技术以及操作步骤,有需要的可以来学习一下。

一、目的

吸痰术(sputumsuctioning)是利用负压的作用,经导管将气管内的痰液及误吸的呕吐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患者因气管阻塞而造成的呼吸困难、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多用于危重、年老、昏迷、全身麻醉后未醒等因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会厌功能不全,不能将痰液咳出及将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的患者。

二、评估

1.

病人的病情:危重、年老、昏迷、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会厌功能不全、误吸呕吐物等

2.

局部情况:口鼻腔有无异常、痰液性状,颜色,粘稠度,量等。

3

.

患者的呼吸及痰液阻塞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吸痰

三、用物

治疗盘、治疗巾、治疗碗2个(视需要)、一次性吸痰管(根据病情选择)、生理盐水一瓶、中心负压装置及负压瓶一套(内盛有100~200ml消毒液)、空瓶一个系上绳子或网套、小红桶(装吸痰管用)、开口器(视需要)、压舌板、舌钳(视需要)、气管内滴入溶液(按医嘱备)1瓶、无菌注射器(5~10ml)四、物品准备

在治疗室铺好无菌护理盘,标明时间,把无菌生理盐水倒入治疗碗内(吸口鼻腔碗放于靠近病人处)每日更换一次。

五、实施

操作步骤

1、

评估患者的呼吸及痰液阻塞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吸痰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洗痰目的和方法给病人翻身拍背祛痰

2、

备齐用物将瓶子系在床旁将压力表与中心负压系统连接→装上负压瓶→连接一次性吸引管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将吸引管头放进空瓶里打开无菌盘,检查吸痰管,撕开包装与吸引器连接,连接吸痰管,打开负压,试吸少量生理盐水

3、

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并使其张口,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用无菌持物钳(镊)夹持吸痰导管头端插入口腔咽部,打开负压,先将口腔咽喉部分泌物吸净,然后更换吸痰管,在患者吸气时顺势将吸痰管经咽喉插入气管达一定深度(约15ml),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每次吸引不超过10-15秒,连续吸引的总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4、

吸痰管推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

5、

上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后予加大吸氧浓度,一般给3分钟纯氧,吸痰前、中、后应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应,即立即停止操作。吸痰过程中,随时擦净喷出的分泌物,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同时注意吸出物的性状,量及颜色等,做好记录。

6、

吸痰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痰管放入小红桶内消毒处理。并将吸引管插入空瓶里。

7、

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改善,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物品

火罐法


一、闪火法:

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排气方法。先准备一头缠有小团纱布或脱脂棉的铁丝一根(如无,可用长镊子夹脱脂棉团),95%酒精一瓶,酒精灯一盏。拔罐时,左手执罐,右手执铁丝或镊子,先在95%酒精中将棉团浸湿,于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在罐内绕2~3圈,即将火退出,把罐扣在选择好的部位上。本法因无火在罐内,较之其他火罐法更为安全,且操作简单,可连续进行,特别适宜于拔闪罐、排罐。但应该注意以下几条:

(一)棉团蘸酒精时不可过多,以免火随酒精滴燃,烫伤肌肤。

(二)棉团在罐内加热时,不可过于靠罐口,造成罐口过烫,灼伤肌肤。

(三)手执罐具,要始终保持罐口朝下的方向,不可向上倾斜,以防热气上溢,影响吸拔效果。

(四)闪火法要求动作迅速熟练,充分掌握吸拔时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投火法:

系传统拔罐法之一。方法为一手执罐,一手执一张易于燃烧的纸条,将纸条燃者后,趁其燃得最旺盛时,迅即投入罐内,将罐扣于穴位之上。此法简便易行,吸拔力也较强。亦须注意:(一)因罐内有正燃着的物质,要采取横扣或侧扣的方式,以免燃物跌落,损伤肌肤。

(二)因纸条燃烧产生纸灰烟尘,易发生污染,故刺络拔罐或皮肤有破溃之处,最好不用此法。

三、架火法:

其传统方法是用易燃的软布,裹一枚硬币,将布的四角折转向上约一寸许,置于待拔的部位。拔罐时,只须把布角点燃,然后速扣罐在其上。目前,此法已很少采用。较常用之法是:先选圆形不易燃且隔热性好的物件,如青霉素的橡皮盖,姜片等,将其置于应拔的部位,上按一个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趁火势旺盛迅速扣罐。如在留针部位拔罐(即针罐),则可在针尾上套一酒精棉球,点燃拔罐。



此法吸力强,也较安全,但操作比较麻烦。同时,要注意扣罐正确,以免碰倒棉球,造成灼伤。

四、贴棉法:

亦称为贴火法。方法为:将脱脂棉撕成薄薄一片,浸润95%酒精后,粘贴于罐身凸出部内壁上,点燃后速吸拔于穴区。此法吸力强,操作也简便。但须注意:

(一)棉片上酒精不可浸涤过多,以免滴落燃烧灼伤肌肤。

(二)棉片不可贴于罐顶,以免拔罐因粘著不牢,脱落下来损伤肌肤。

五、滴酒法:

亦称滴酒精法。系在拔罐前,预先将95%的酒粗滴少许于罐内腰部,并加以滚动,使酒精均匀地附著于壁,然后将燃著的火柴投入罐内,迅速拔在穴区上。此法十分简便易行,但须注意:

(一)酒精不可滴得太多,亦不可滴在靠口边处,以免酒精流至罐口,在点燃时烫伤肌肤。

(二)燃着的火柴须向罐腰部斜投,避免吸拔时火柴脱落烧灼肌肤。

常用罐具及其特点


拔罐疗法所使用的罐具种类很多,按临床使用,一般分为传统罐具和新型罐具两大类。

传统罐具都是根据所用材料而命名,包括兽角罐、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橡胶罐、塑料罐、抽气罐、金属罐8种,分别由兽角(如牛角、羊角)、青竹、陶土、玻璃、橡胶、塑料、金属(如铁、铝、铜等)制成。目前,在民间和基层医疗单位仍普遍使用竹罐、陶瓷罐、玻璃罐3种,兽角罐在边远山区还有少数人使用;金属罐因导热快,太笨重,目前已被淘汰。

新型罐具又分为电热罐、磁疗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离子渗入罐等多种,但这些罐具因造价高,使用复杂,目前仅限于少数医疗部门使用,未能全面普及和推广。

(1)兽角罐:是指用牛、羊等兽角制成,顶端磨成一孔。用于吸吮排气。目前,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用兽角拔罐的习惯。

(2)竹罐:随排气方法不同,选材、制作也有区别。竹制火罐因用火力排气,须选取坚实成熟的老竹子来制作。老熟的竹材料质地坚实,经得起火烤而不变形、不漏气。竹制水罐,因要用水或药液煮罐,蒸气排气,要选择尚未成熟但也不青嫩的质地坚实的竹子制作。竹罐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打破。缺点是容易于裂漏气,不透明,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3)陶瓷罐:用陶土烧制而成,口底平正,里外光滑,厚薄适宜,此罐适用于火力排气法。

(4)玻璃罐:用耐热玻璃制成,腔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多用于火力排气法,特别适用于走罐法及针刺后拔罐法。其优点是造型美观、清晰透明,便于拔罐时在罐外观察皮肤的变化,从而掌握拔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缺点是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5)橡胶罐:用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橡胶制成。口径小至可用于耳穴,大到可以覆盖整个人体。其形状因临床需要各异。用于抽气排气法。优点是消毒便利,不破损,适用于耳、鼻、眼、头皮、腕踝部和稍凹凸不平等特殊部位拔罐;缺点是价格高,也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6)塑料罐:用耐热塑料压制而成。其规格型号与玻璃罐相似。优点是不易破损,轻便携带;缺点是不能观察罐内变化,并易老化变形。

(7)抽气罐: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制成,采用罐顶活塞来控制抽排气。抽气罐的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安全可靠,抽气量和吸拔力可控制;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罐体透明,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时间。抽气罐是对传统罐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是目前临床医生广泛使用的罐具,给拔罐疗法向家庭和个人自我保健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金属罐:用铜或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规格与型号要求一般与陶瓷罐、玻璃罐相似。用于火力排气法。其优点消毒便利,不会破损;缺点是制造价格高,传热快,容易烫伤皮肤,无法观察拔罐部位皮肤的变化。

另外,在没有专用罐具或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可用随手可得的代用罐进行拔罐治疗,如茶杯、酒杯、空药瓶、罐头瓶、碗等,只要口部平整光滑,能耐热,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器具皆可用来拔罐。

至于在传统罐具基础上,配合现代医疗技术研制成的新型罐具,因应用多限于医疗部门,在此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点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常用刮痧工具及其特点


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治病保健的效果。古代用汤勺、铜钱、嫩竹板等作为刮痧工具,用麻油、水、酒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取材方便,但目前已较少应用。现多选用经过加工的有药物治疗作用、没有副作用的工具,可以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

1.刮痧板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工具。目前各种形状的刮痧板、多功能刮痧梳很多,有水牛角制品,也有玉制品。水牛角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加工简便。水牛角性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因此具有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药性与犀牛角相似,常为犀牛角的代用品。玉,性味甘平,入肺经,润心肺,清肺热。《本草纲目》认为:玉具有清音哑、止烦渴、定虚喘、安神明、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古人常将玉质品佩戴在手腕、颈部及胸部。水牛角及玉质刮痧板均有助于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水牛角和玉制品的刮痧板,刮拭完毕可用肥皂水洗净擦干或以酒精擦拭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最好固定专人专板使用。水牛角刮板如长时间置于潮湿之地,或浸泡在水里,或长时问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会发生裂纹,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刮毕洗净后应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内保存。玉质板在保存时要避免磕碰。

刮痧板一般加工为长方形,边缘光滑,四角钝圆。刮板的两长边,一边稍厚,一边稍薄。薄面用于人体平坦部位的治疗刮痧,凹陷的厚面适合于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适合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还有适合经络全息刮拭方法的刮痧板,一侧短边为对称的圆角,其两角除适用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外,更适合作脊椎部位及头部全息穴区的刮拭。

2.润滑剂

刮痧的润滑剂多用兼有药物治疗作用的润滑剂。以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作用,同时又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及渗透性强、润滑性好的植物油加工而成。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助于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植物油有滋润保护皮肤的作用。

刮痧时涂以润滑剂不但减轻疼痛,加速病邪外排,还可保护皮肤,预防感染,使刮痧安全有效。目前符合上述要求的润滑剂有活血润肤脂和刮痧活血剂两种。活血润肤脂的作用较为广泛,因为活血润肤脂为软膏制剂,不但润滑性好,而且涂抹时不会因向下流滴而弄脏衣服,容易被皮肤吸收,活血润肤作用持久,特别适合于面部美容刮痧,可作刮痧和美容护肤两用。

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一、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真空拔罐是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那么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选取适当大小的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将真空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部位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气;治疗结束时提一下罐顶活塞即可,每次治疗时间10分钟。在单人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

1、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在治疗中均应取双侧穴位。

2、选取适当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可分为坐位、仰卧、侧卧及俯卧位)。

3、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

4、将负压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内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

5、在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连接器安装方法:先将连接器一端的连接杆大头连接备用前嘴的大孔,再将另一端连接杆小头连接负压枪口,使之成为一体,然后前嘴与拔罐有活塞的一头套在一起,再将拔罐放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6、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一防漏气。

7、治疗结束时提一下活塞即可。

8、拔罐具使用后常规用消毒液,酒精棉擦拭。不可浸泡,水煮或高温处理等。

9、罐疗时拔不上,请检查拔罐内胶塞是否严封,负压枪和拔罐连接是否过紧,负压枪和拔罐是否垂直,负压枪和拔罐提拉时对皮肤压力是否过大。

虽然拔罐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自然疗法,但还是有禁忌,如心脏病患者、血友病、全身高度浮肿、患有皮肤病或伤口者等禁用拔罐;体质消瘦弱小、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使用拔罐时吸附力量宜轻;孕妇使用拔罐须谨慎。

那么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真空拔罐可不是随便就可以操作的。

二、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

1、选择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拔罐为佳。

2、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尤其对须宽衣暴露皮肤的患者应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3、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体脱落。拔罐使用罐体吸附数目多时,罐体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体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拉伤,或因罐体间互相挤压而致罐体脱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块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6、起罐后皮肤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可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增效乳或油,经几个小时或数日即可消除。

7、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如遇异常紧拉、疼痛或严重不适,应立即调整负压(拉动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稍放一点气减压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现晕罐现象参照本书异常反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8、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让患者休息,饮食、饮水后、酒醒后再行拔罐;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用轻手法。

拔罐不易过于频繁,对于起保健效果的拔罐一周可以选择1至2次,对于起治疗效果的拔罐则一周最多1次。同时,拔罐时的留罐时间不易过长,夏季留罐时间在10分钟左右,冬季在20分钟左右。家庭用的真空气罐吸附力不易过大,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三、拔火罐出现水泡是为什么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一般来说,拔罐出现水泡比较多的地方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中医拔罐常用针罐法有何新特点?


针罐法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中医拔罐常用针罐法有何新特点?

针罐法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此法也可先在待拔穴位上针刺得气后立即出针,在针孔处拔罐,可吸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此法可加大刺激量,提高针刺疗效,适用于顽固性痹痛证。也可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体表,使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后再拔罐,并留罐5~10分钟,适用于麻木、瘫痪等病证。

针罐结合,增强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如中医所指的痹证。如顽固性风湿痛、陈旧性筋骨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

常用火罐法的操作流程和特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