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与饮食调养 > 导航 > 中医养生辨证方法

脾虚湿困的中医调养与辨证治疗

【www.ys630.com - 中医养生与饮食调养】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体质都偏向一点亚健康的状态,有些人有点脾虚或者肾虚,那么脾虚湿困的症状是什么呢?什么是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症状

即湿困脾土。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什么是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是中医病名,即湿困脾土。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中医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为主,方剂可以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霍香正气丸加味等治疗。

脾虚湿困病理

脾虚湿困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停聚,临床以脘腹满闷,泄泻,浮肿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痰饮、呕吐、泄泻、黄疸、水肿,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疾病。

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与脾运化水湿功能攸关。若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甚或呕吐、泄泻太过,则损伤脾气、脾阳,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低下,水湿停滞,形成脾虚湿困证。

脾虚湿困的症状表现

脾虚湿困证的临床表现为饮食减少,上腹部满闷,大便泄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至引起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临床辨证时必须进一步区分脾虚是脾气虚还是脾阳虚;湿邪是寒湿还是湿热。脾气虚主要症状有腹胀,食后尤甚,饮食减少,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脉缓而弱,舌质淡嫩等。又脾气主升,脾气虚则气虚下陷,可兼见久泻不愈、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而脾阳虚的主要症状,是在脾气虚见症的基础上,兼见腹中冷痛,喜热喜按,畏寒肢冷,妇人白带清稀量多,脉沉迟无力。脾阳气亏虚湿邪困阻者,一般为寒湿,也有湿邪久居化为湿热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泄泻,腹胀,腹痛,其大便粘稠不畅,或腹中痞满,黄疸,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或数。

脾虚湿困的治疗,总宜健脾利湿

若为脾气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如脾阳虚湿困,方用实脾饮温阳利水;若为湿热困脾,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连、黄芩或越鞠丸、保和丸等健脾化湿清热。

脾虚湿困食补法

一般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处方:参苓白术散。药物:莲子肉30克,薏苡仁30克,砂仁10克,桔梗15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人参15克,甘草10克,白术20克,山药30克,陈皮10克,大枣5枚。

ys630.COm精选阅读

肾虚脾虚如何治疗,中医教你饮食调养


肾脏和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两个器官,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生。脾虚则饮食精华不得吸收,肾无精华所藏。因此,肾和脾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肾虚可能会引起脾虚,脾虚也有可能会导致肾虚。那么肾虚脾虚应该如何治疗呢?

一: 男人肾虚如何补

1: 补肾仍然是男性的“重头戏”。肾虚的男性多表现为腰酸、肢冷、腿软、性功能减退、耳鸣等症状,冬季饮食进补应以补肾固阳,养血固精为本。

2: 进补原则:对于肾虚的男性,进补应多吃鱼、虾、牡蛎和韭菜等食物。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牛磺酸、精氨酸和锌,动物的鞭和甲鱼也是补肾的上佳选择。冬季应该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性非常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食物,适当摄入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橘子、柿子等,以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

3: 食疗方案: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二: 男人脾虚如何补

1: 气温骤降,脾受寒困,脾不运化,或素体脾虚。

2: 进补原则:脾虚的男士应以补阳运脾为主,多吃性温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以及鳝鱼、鲢鱼、鲤鱼、带鱼、虾等水产类。山药、大枣、莲子富含淀粉,轻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在肉类的摄入上,应该选择细纤维的鱼肉为主。

3: 食疗方案:在保证每日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多喝山药粥、大枣粥、鲫鱼汤、鲤鱼汤。

三: 其实饮食对人体健康来

还是很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饮食合理了,多吃一些补肾健脾的食物,就能让身体更加的健康,反之饮食不合理就会出现健康隐患。

什么是脾虚?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脾虚,是人们身体不健康的一种状态,在生活中,导致脾虚出现的因素是多种的。那么,什么是脾虚?中医如何治脾虚呢?

什么是脾虚?

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中医辨证减肥治疗方


中医对于肥胖的认识早有记载,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

1. 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2. 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3. 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 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5. 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为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气阳虚,或气阴虚,病在脾、肾、肝、胆及心、肺,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有兼血瘀、气滞者。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错杂,故症候复杂多样。临症时应详案症候、舌、脉,抓住重点,审证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精心遣药,职守善变,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以下介绍中医减肥的几种方法。

(一) 化湿法:用于因脾运不健,聚湿而为肥胖。症见腹满、苔腻、脉沉细。

(二) 祛痰法:用于痰浊肥胖。症见气虚胸闷、嗜睡懒动、苔白腻舌胖、脉滑。

(三) 利水法:有微逐与推逐之分。症见肥胖浮肿、少尿、腹胀、苔白、脉细沉。

(四) 通腑法:以轻泄为主。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所致肥胖。症见实证肥胖,大腹便便,大便干结,行动不便,动则喘息,苔黄厚,脉实。

(五) 消导法:用于食欲无进型肥胖。症见肥胖懒动、腹满积食、苔白。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麦芽。合而为三仙饮,对营养过剩性肥胖有一定效果。

(六) 疏肝利胆法:用于胖肥,兼用于肝郁气滞或血瘀等症。症见肥胖兼有胁痛、急躁、眩晕、倦怠、腹胀、舌苔黄质红、脉弦。常选温胆汤、疏肝饮(柴胡、郁金、姜黄、薄荷)等。

(七) 健脾法:肥胖以健脾补胃为正治法。症见脾虚气弱,胃纳减少,体倦胖而无力,苔白质淡,脉细弱无力。常用方如参术白术散、异功散等。

具体你该用什么药方,最好还得面诊才行,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很多人每次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不想看西医,虽然说西医治病的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对人体的副作用伤害也是挺大的,如果选择药物不合理的话,那么伤害也就更大了,所以说很多人在治病的时候都会选择利用中医疗法来治病,中医治病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每个人到医院去都必须要做这个中医辨证,然后才能治疗,那么这个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中医辩证疗法”以“滋阴生津、清胃泻火、行气消积”三管齐下治疗的方法,通过清胃热、养胃阴、疏气机、消食滞的综合治疗;有效祛除体内湿毒热邪,滋阴生津改善胃肠功能。有效的改善口臭、口干、口苦、胃脘隐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肠燥便秘、舌苔厚、口腔炎症溃疡胃火、肝火过旺、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胃肠道疾病等症状。在去除口腔疾病的同时,调理肠胃去除、清理肠毒,主要从以下

四大优点编辑

1.绿色天然 无副去除

纯天然植物提取,不含任何激素和重金属成分,安全有效,无副去除。

2.独特配方,去除彻底

多种名贵产品材配伍,配方独特,标本结合,根治口臭疾病。

3.先进技术 国际领先

超浓缩萃取技术,纯度高,国际领先,从根本上调理,杜绝反复发作。

4.权威验证 解决率高

经过上万例临床验证,解决率高达99.85%。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什么叫做中医辨证治疗了吧,中医辨证治疗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在选择中医治疗的时候只有通过了辨证之后我们才能够给自己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来治疗疾病,大家选择辨证的时候千万要记得一些事项我们必须要注意,辨证的话也必须要到专业的中医药做辨证。

汗症中医辨证治疗


出汗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当我们大量运动时会出很多汗,排除水分的同时散发大量热量维持正常体温。其实我们睡觉时也会在不断排汗,只不过比较少所以你们没有发现。适当出汗有利于排毒,增强代谢,但有一部人排汗不正常,中医对此研究很深,可以从出汗的各种症状来判别身体健康状况。

(一)颜色变化

正常汗液应为无色透明,若汗液颜色发生变化时,多属色汗症。除内在病变外,药物、饮食、环境、情绪均可使汗液颜色变化。

1.黄汗:表现为汗出色黄如柏汁,染着衣被。好发于颜面、腋下、鼠蹊等处,常因营卫壅闭或湿热郁肤而致。根据舌脉及兼证,可选芪芍桂酒汤、加味玉屏风散化裁,以宣通壅闭,清热利湿。若腋汗色黄,伴有臭味者,可按腋臭论治。

2.红汗:表现为汗出色红或粉红而无其它症状。除应用碘化物、氯苯吩嗪(B663)、利福平等药物,可暂时出现红汗而不必单独治疗外,一般红汗多由心火内炽,迫汗外溢所致。根据“汗为心之液”的原理,可选用导赤散、导赤各半汤化裁,以清心导赤,引火下行。

3.棕汗:表现为汗出棕色或棕褐色。除经常便秘者,因肠道转输失职,实热外蒸肌肤发生棕汗,可用麻仁滋脾丸润肠通便。若伴有尿色变黑,鼻、颊、额及外阴皮肤呈青灰或黑褐色,耳廓软骨增厚呈蓝黑色者,称褐黄病。此系先天不足,禀赋素弱所致。目前尚无满意疗法,可试用覆盆子丸、助神丸化裁,以补肾填精,滋养先天。

4.血汗:表现为汗出带血,或血液色素混同汗液排出,亦称为脉溢。常发生于眼皮、前额、胸部、外阴等处。可见于鼠疫、血友病、败血症、紫癜、黄热病、月经异常等病症。多因热毒内盛,迫血妄行,或心气虚极,脉失收束所致。除治疗原有疾病外,根据舌脉及兼证,可选用消斑青黛饮,以凉血解毒,或脉溢汤化裁,以养心复脉。

5.其它:汗的颜色常可受药物、饮食、环境影响,如美蓝可使汗液呈青色,铜盐可使汗液呈青绿色,一般无需单独治疗。若皮肤或毛孔上有产色细菌或真菌,或衣被染料溶于汗液内,亦可产生蓝汗、紫汗、绿汗等,可统称为假色汗症。若选用清热解毒汤外洗,常收较好的疗效。

(二)气味变化

汗液的气味常与种族、年龄、性别、饮食及个体差异有关。

臭汗:表现为汗腺分泌有特殊的臭味,亦称“臭汗症”;若汗液分解后放出臭味,称“味臭汗症”。

1.腋臭:表现为腋下汗出,带有恶臭,味如野狐,常伴家族病史而累代不绝,女性多见,始于青春期。严重者可波及乳晕、脐周、前后阴部,外耳道多有柔软的耵聍。此系先天禀赋,秽浊内蕴,外发体肤。除勤于洗涤外,应治以芳香化浊。解毒除秽法。若外搽腋香散,常收卓效。

2.尿汗症:表现为汗液带有尿臊气,干涸后析出结晶如霜。常见于严重的尿毒症、糖尿病及痛风患者。此多属湿浊内盛,外蒸体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根据舌脉及兼证,可选氤氲汤化裁,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

3.足臭:表现为足部多汗,皮肤浸渍变白,伴有恶臭,触鼻难闻。可见于足部臭汗症、足癣、掌跖多汗症。此多因湿热内蕴,秽浊下注而成。除勤于洗涤外,可选三妙散内服,软脚散外搽,以清除湿热,芳香辟秽。

4.其它:汗液气味常受饮食、药物及某些疾病的影响。如服用含有麝香、白芷等药物,或葱、蒜、酒等辛辣厚味之品,汗液中常可有暂时异味,一般无需单独治疗。其它如某些温热病及尿毒症、糖尿病、肝昏迷患者的汗中,可各有其臭味。此常由秽浊毒邪,外发体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可根据舌脉及兼证,选用藿朴夏苓汤、白术苡仁汤化裁,以芳香化浊,解毒辟秽。

脾虚湿困的中医调养与辨证治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