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的手法 > 导航 > 中医养生手法

中医整脊正骨手法

养生的手法。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医整脊正骨手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中医整脊正骨疗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用来治疗脊椎类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人们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同时对于这些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律失常、耳聋、胃脘痛等症状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中医整脊正骨疗法的步骤以及方法!

手摸心会

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拔伸牵引

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旋转屈伸

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提按端挤

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摇摆触碰

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挤捏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折顶回旋

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推拿按摩

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相关阅读

中医正骨的手法


骨骼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都是依靠骨骼而支撑起来的。大家在骨折之后都需要将骨头矫正过来并进行固定,从而帮助骨骼快速恢复。中医在正骨方面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而且也十分有效。不仅可以降低人们的疼痛感,同时还可以让骨骼在最快的时间内长好。那么,中医正骨的手法是怎样的呢?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侧扳复位法

俯卧位,嘱患者全身放松,医者站于患侧一方。一手放在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在棘突旁。用掌根部或拇指紧紧顶住棘突向健侧推的同时,放在健侧肩部的手成相反方向的推扳。脊柱不伴后凸畸形者,患者上身不要回旋,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度,一般均要过度矫正。扳住稳定一分多钟,如手感腰部滑动及“咕喽”、“咕咚”声响,即已还纳。如一次没有成功,还原后再扳一次。病程远可连续施法三四次。

2、手、肘压法

患者俯卧位,肌筋放松,医者站患侧一边。用前臂平面鹰嘴骨处,放患处两椎体之间下压,由轻到重,以能忍耐为度。每次重压1分钟。松懈1次患部周围的组织,重者可连续施法3次。陈旧性也可在一助手握双踝向下牵引的同时腰部加压,此法能加大椎间隙,使纤维环产生一种弹性回旋力,即可使髓核还纳,纤维环复原,远离神经根。

3、旋转复位法

患者坐在特制的“A梯形治疗固定座”上,医生一手从患者患侧的腋下穿过,经过后颈部,用手把住患者健侧的肩部,此时嘱患者向健侧方弯腰,放松肌筋。医生的另一手拇指或掌根部,推住偏歪的棘突。此时,医生放在肩部的手,在椎体边沿呈相对定位时大回环旋转,同时放在棘突的手用力推偏歪的棘突,进行拨正。旋转至患侧后方时,此时医生的两手形成对抗的推板,造成后伸位即算1次。视病情可连续施法3次,推棘突的手,如有“咕喽”或滑动感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只能向患侧旋转,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中医正骨手法有哪些


很多人可能在生活当中,不注意就会容易导致骨折骨碎或者是骨裂,以及脱臼的现象,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带来比较大的疼痛感,所以说必须注意及时的治疗,那么在现在的生活当中,除了你所认识的一些治疗方法之外,中医正骨手法是现在比较流行的。

1、 摸法:用摸法作初步的诊断,以手触病患者的伤处,这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裂纹或是脱臼和有无并发症,然后再根据伤情进行治疗。自从正骨科采用X光摄影以后,以断定病伤上更稳妥确切了,用X光和摸法的判断互相印证,给予正骨科的帮助很大。

2、 接法:使已经折断骨合拢起来,整复如初。骨的跌伤错落形象不同,有断离分开的,有折断后缩下去的,有粉碎凌乱的,更有断离突起的。这时就要根据病状,实用独特手法逐渐把新断折骨接合,使下陷部突出,突出部平下来,粉碎骨部慢慢完整。

3、端法:用手把握着应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使脱臼的关节不偏不倚地复回原位。

4、提法:将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复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气,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5、按摩法:如果软组织受伤,局部麻木,血行迟滞,气血不通,机能障碍等病,用手往下压慢慢按摩,使瘀闭阻塞气血部位畅通,消失臃肿,更可以帮助循环。

以上就是中医正骨手法介绍,看了上面所介绍的这些正骨方法,那么就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都能够引起重视,而在生活当中,最好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应该注重自己的健康,不要经常去做那些危险,或者是一些容易产生意外的动作。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中医正骨 刮目相看


中医正骨通过非手术疗法,应用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符合现代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治疗,又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手法复位 中医正骨采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使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尤其是老人和小儿、耐受力较差的骨折、关节脱臼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骨折可以不损伤骨膜,骨折愈合有效血运来自骨膜,这就加快了骨折愈合时间,一次复位成功,可避免二次手术;较之内固定手术省时、省钱、省痛苦。尤其是现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是在高精尖设备下完成,成功率高,可视下操作,复位准确,断端实行高强度化夹板固定,稳定牢靠,解决了传统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小叶柳木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形式灵活,最低限度保持骨关节活动度,通过伤肢肿胀的情况调整外固定系带使局部压强保持在8克,这样既能有效固定骨折端使其避免移位,又能保证受伤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小夹板固定的另一优势在于更换灵活方便,使患者感到轻松自如,便于观察局部情况。

外敷膏药 在受伤的部位外敷膏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接骨续损的作用,使伤肢局部情况迅速改善。中医疗伤强调内外兼治,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损,晚期培补肝肾。

中医的“捏脊”疗法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父母必学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本文导读:小儿捏脊方法可以治疗小儿腹泻、食欲不振和精神不振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我们都知道 是药三分毒 ,小宝宝生病了,父母往往不怎么敢孩子吃太多药,这个时候就可以试试中医捏脊的方法,像婴儿腹泻、不爱吃饭都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来缓解,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用捏脊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这在古代中医有关文献中早有记载。由于此种疗法操作简单,易学易会,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药物,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医师、推拿师多数会用此法来治疗一些儿科病症。只要病症适宜,手法应用适当,还真的有神奇疗效,堪称中医儿科一绝。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小儿捏脊疗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种手法的巧妙组合,并作用于小儿腰背脊柱两侧肌肉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捻边向枕部推动。

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一般从骶椎两侧捏向枕部为一遍,连作5遍为一次,可以视其小儿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进行。

小儿捏脊体位很重要


在给小儿作捏脊治疗时,应首先选择好小儿的体位。体位应舒适自然,安静不动或动作不很大又便于操作,最好是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龄稍大一些的可趴在床上。治疗前操作者应洗净双手,将小儿的上衣松开或脱去,暴露整个背部。但要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小儿受凉。捏脊完后不要马上进食更不要喝冷饮。在捏脊时手法一定要做到轻柔和缓、灵活、自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前进的速度和手法的频率不应太快。捏起的皮肤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肤太少,小儿会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疗。在给小儿运用捏脊疗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自己手法是否正确,轻重是否适宜,待熟练后再给小儿捏脊。如果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或皮肤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不用药物而且比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它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能力等作用。特别在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医学工作者通过实验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和加强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对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尿频、咳喘、夜啼等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当小宝宝患有以上病症时,家长不妨试一试捏脊疗法,它将会使小宝宝早日康复。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家有宝贝的父母可以跟中医学一学捏脊的方法,然后自己在家为宝贝捏脊。

中医正骨疗法怎么回事


中医在治疗疾病上,都是有很多方式,而且对中医治疗方法选择,也需要根据自身疾病需求,这样对缓解自身病情才会有很好帮助,有很多人对中医治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选择它之前可以先对它进行认识,使得使用的时候都是可以放心进行,那中医正骨疗法怎么回事呢?

中医正骨疗法怎么回事: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它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捏,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

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这些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汉族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在对中医正骨疗法怎么回事认识后,使用中医正骨疗法的时候,使得要按照中医做法进行,不过中医正骨疗法在使用的时候,患者要对自身情绪进行调整,治疗过程中身体不要过于紧张,否则对疾病治疗没有任何帮助,这点也是要注意的。

中医正骨法的原理是什么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者颈椎病大家应该都陌生了,在我们生活中这是两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是也就是这两种疾病让很多朋友感觉痛苦不堪,因为腰椎和颈椎是我们身体上很重要的两个部分,如果接受手术治疗,很容易导致危险的出现,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在我们中国有一种治疗这个疾病的方法就是正骨法,但是很多人感觉很陌生,所以今天我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汉族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捏,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通过这些手法,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来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颈椎病、腰椎病问题。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它是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医这些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汉族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中医正骨是我们中国独创的一门手法,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更重要是它有些巨大的医学价值,可以帮助很多朋友缓解病痛的折磨,恢复身体的健康,但是现在很多诊所因为利益的驱使,随意使用正骨方法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微笑的出现,所以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去一些正规有资质的地方,进行详细有效的治疗。

中医头部按摩手法


中医头部按摩手法

1、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按摩印堂穴

1.1、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或者躺在床上。

1.2、放松神经,然后伸出双手,用拇指按住太阳穴,然后四指并排地按住额部,由下往上地从眉毛上端开始推向额部。

1.3、按摩的力度应该是从轻到中等,然后按摩30次,直到额部局部微微发红为止。

2、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按摩前额

2.1、处于放松状态,伸出双手,双手拇指按住太阳穴,然后弯曲食指,其余三个手指呈握拳状态。

2.2、然后用弯曲后的食指第二指节的外侧按摩额头,从额部中间逐渐想外按摩到太阳穴。

2.3、然后又重新回到额部中间进行下一次按摩。

2.4、一边按摩额部中间的时候一边用拇指进行太阳穴的按摩。

3、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推前额

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前额正中皮肤,以指根带动指尖两手分别向左右两旁做抹法,至眉梢处再推回前额中央。注意力量不宜过大。

4、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摩掌熨目

两掌互相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两眼上,使患者有温热的舒适感。重复操作3至5次,对于用眼疲劳,视力不佳者可多做几次。

5、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疏通经络

用两大拇指指端沿头部经络线依次点按。自头发发际前沿正中开始到发际后沿正中为正中线;正中线旁开一横指为第二线;自额角处开始,平行于正中线至发际后沿为第三线;自太阳穴(定位见上)开始绕耳廓至发际后沿为第四线。如遇痛点可适当做局部的反复弹拨,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头部按摩的好处

1、头部是人体活动最重要的部位,管理着人的思维、运动、语言、平衡等功能。

中医学认为,头为十二经络的会聚之处,百脉所通,对于控制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当各种原因导致头部的神经、血管、脑膜等组织受到不良影响,就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多种不适,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做头部的保健按摩,可以促进清阳上升,百脉调和,清醒头脑,增强记忆,又能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状况,使人精神振作,容光焕发。

4、头部按摩还可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神经血管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感冒等症。

5、经穴按摩头部,可以促进清阳上升,百脉调和,清醒头脑,增强记忆,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面神经麻痹、感冒及神经性头痛等疾病。

6、古人对头发的养生有丰富的经验,认为“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对身体有益处,可防止头发脱落,清醒头脑,增强记忆,提神等。

头部按摩后的注意事项

关于头部按摩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简单的列举几点,一按摩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症状的产生。二进行按摩的人,手的指甲不要太长,避免产生意外刮伤事件。三被按摩者,应该放松,不要过于紧张。而在进行头部按摩以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刚刚做完头部按摩,头部的皮肤,毛孔及穴位都处于开放状态,这个时候不要马上进行淋浴,或者是洗头。因为在这种时候,外部的韩剧很容易通过头部的皮肤,毛孔及穴位进入到人体的体内。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病变。最好再进行按摩过后一到两个小时以后,在洗头或是洗澡。

中医整脊正骨手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