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运动疗法 > 导航 > 中医养生疗法

中医养生疗法

2019-10-12

中医的“捏脊”疗法

中医养生运动疗法。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面对中医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医的“捏脊”疗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捏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ys630.coM延伸阅读

捏脊疗法 治小儿腹泻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或外感时邪所致,临床可分为伤食泻、惊吓泻、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小儿秋季腹泻以脾虚泻最为多见。小儿腹泻除有大便不正常外,还可出现许多兼加证:如发热、呕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厌食、面黄、疲乏无力等。

对于小儿腹泻,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膏药贴脐、饮食疗法及推拿捏积等方法治疗。吃中药需要请大夫根据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贴脐的膏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种,可酌情选用。腹泻小儿的饮食疗法,可选用山药、生薏米、莲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烂,其米汤也可给小儿频频饮之。

采用推拿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积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揉脐:脐即肚脐,医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积:捏积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腹泻的小儿在腹泻时,特别强调要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在平时应注意不要伤及脾胃,应尽力避免食用冰凉的食品,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食用味道过重的食物,随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等。要让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小儿遗尿的针灸疗法捏脊疗法按摩疗法


小儿遗尿这种病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小儿患有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否则以后的影响很不好。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治疗小儿遗尿的几种针灸疗法,赶紧跟着三九养生堂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疗法

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为主穴,三焦俞、委中、委阳、三阴交、阴陵泉为配穴。每日选配穴各1~2个。易汗加肺俞、尺泽。

捏脊疗法

患儿裸露脊背,腑卧床上,医者先用手掌按摩背部,然后沿小儿脊柱自长強穴开始,用两手食指及拇指将皮肤提起,沿督脉上升,边推边捏至颈部风府穴,反复五遍。

每遍捏推三下时,将两手之间的皮肤向上提一下(走三提一),当推至风府穴时,再用两拇指在每个椎棘突处按摩三下,尤在肾俞、关元俞、膀胱俞重点按揉。每日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按摩疗法

1.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即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于每日下午进行,7日为1个疗程。

2.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0次。于每日下午进行,7日为1个疗程。

足浴疗法

配方1

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6克。将上药浸泡30分钟,适量加大水量,煎葯取汁,待药温适宜,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2日1剂。功效补肾止遗,适用于肾虚所致的小儿遗尿。

配方2

车前子、淡竹叶、灯心草、通草各10克,将上药浸泡10分钟,适量加大水量,煎葯取汁,待药温适宜,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适用于心经热盛所致的遗尿。

针灸疗法

辨证

1.肾阳不足

睡中遗尿,醒后方觉。面色咣白,小便清长而频数,手足发凉,腰膝酸软,舌淡,脉沉迟无力。

2.肺脾气虚

睡中遗尿,醒后方觉。尿频而量不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声怯,大便溏薄,舌淡,脉缓或沉细。

治则

健脾宜肺,温肾固摄。

针灸

取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阴陵泉。毫针刺、用补。

结语:看完了以上推荐的几种能够治疗小儿遗尿的中医针灸疗法的相关文章,相信你对治疗小儿遗尿的的中医针灸疗法的治疗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但是如果宝宝身体太过虚弱还会不太建议用这样的方法哦!

捏脊治病的穴位,小儿捏脊可以治什么病


捏脊治病其实主要针对的是小儿,小儿不好带,总是爱哭闹,吃饭不香,其实都是身体抵抗力不好,免疫力地下引起的,而通过捏脊的方式,则能改变这些现状,让小儿变得越来越强壮,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不了解捏脊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到底应该怎样捏脊,捏脊治病的穴位是哪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些问题。

捏脊治病的穴位

捏脊治病主要需要掌握穴位,如果能够把指法和穴位掌握到位,就能够达到治病的目的,捏脊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方式,尤其是小儿肠胃不好,可以采取捏脊的方式来改善。那么,捏脊治病的穴位到底是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细的部位。

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捏脊的穴位是指“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小儿捏脊可以治什么病

1.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2.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3.夜啼、睡眠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在家给宝宝捏脊的步骤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5.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给宝宝捏脊要注意事项

1.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2.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3.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5.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 ②要捏捻,不可拧转。 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6.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

上面已经详细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捏脊治病,希望大家详细掌握捏脊治病的穴位,如果家中有不喜欢吃饭的孩子,身体素质不好的孩子,试过很多药物或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那么可以尝试用捏脊治病的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况,也许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腰肌劳损怎么办 中医捏脊可治疗


在中医儿科,有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捏脊,通过提捏小儿脊柱两旁的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湖北省中医院推拿康复科主任赵焰说,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背部疾病。其中,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肌劳损,功效更为显著。因为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来治疗腰肌劳损,着重刺激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等背俞穴。

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捏脊,疗效较好。先趴在床上露出背部,身体放平,尽量让肌肉放松。然后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腰椎两旁的皮肤、肌肉,再用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往前推,一松一紧,慢慢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每次从下往上捏6遍,每日两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赵主任强调,小儿皮肤娇嫩,捏脊时应轻柔,以免造成皮肤破损;成人背肌较厚,肌肉紧绷,不易提起,故力度应稍大。总之,应视患者背肌松软程度而选用适当力度。

此外,捏脊还可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等症状。对成年人脏腑虚弱、功能失调也有很好的疗效。如有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对于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用。

父母必学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本文导读:小儿捏脊方法可以治疗小儿腹泻、食欲不振和精神不振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我们都知道 是药三分毒 ,小宝宝生病了,父母往往不怎么敢孩子吃太多药,这个时候就可以试试中医捏脊的方法,像婴儿腹泻、不爱吃饭都可以通过捏脊的方法来缓解,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用捏脊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这在古代中医有关文献中早有记载。由于此种疗法操作简单,易学易会,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药物,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医师、推拿师多数会用此法来治疗一些儿科病症。只要病症适宜,手法应用适当,还真的有神奇疗效,堪称中医儿科一绝。

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

小儿捏脊疗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种手法的巧妙组合,并作用于小儿腰背脊柱两侧肌肉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捏边向枕部推动;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从骶椎两侧边捻边向枕部推动。

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操作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一般从骶椎两侧捏向枕部为一遍,连作5遍为一次,可以视其小儿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进行。

小儿捏脊体位很重要


在给小儿作捏脊治疗时,应首先选择好小儿的体位。体位应舒适自然,安静不动或动作不很大又便于操作,最好是伏在大人的身上或大腿上,年龄稍大一些的可趴在床上。治疗前操作者应洗净双手,将小儿的上衣松开或脱去,暴露整个背部。但要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小儿受凉。捏脊完后不要马上进食更不要喝冷饮。在捏脊时手法一定要做到轻柔和缓、灵活、自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前进的速度和手法的频率不应太快。捏起的皮肤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肤太少,小儿会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哭啼,不愿接受治疗。在给小儿运用捏脊疗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自己手法是否正确,轻重是否适宜,待熟练后再给小儿捏脊。如果小儿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或皮肤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不用药物而且比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它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能力等作用。特别在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医学工作者通过实验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提高小儿免疫功能和加强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对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尿频、咳喘、夜啼等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当小宝宝患有以上病症时,家长不妨试一试捏脊疗法,它将会使小宝宝早日康复。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捏脊的基本手法,家有宝贝的父母可以跟中医学一学捏脊的方法,然后自己在家为宝贝捏脊。

捏脊治婴幼儿腹泻的方法


本文导读:捏脊,是小儿推拿术中的一种,它可以防治小儿疾病,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方法及腹泻的捏脊方法。


小儿捏脊是小儿推拿术中的一种,它适合半岁到7岁的宝宝,它可以帮助宝宝房子防治多种疾病,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小儿捏脊治疗腹泻的方法。

小儿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 疳积 之类病症,所以又称 捏积疗法 ,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小儿捏脊的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捏脊治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 泄泻 范畴。捏脊疗法对缓解婴幼儿腹泻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患儿俯卧,医生以两手拇指、食指顶住病儿皮肤,自长强穴(尾骨部)沿脊柱两侧至大椎穴(平肩处)提拿皮肉,中间不要脱手,连捏3~5遍,每日1次。

此外,调整饮食对防治婴幼儿腹泻也很重要。一般轻度腹泻仍可喂母乳,但应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如牛奶喂养,应将牛奶比平常更稀释些,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稍大的幼儿,应给易于消化的粥类。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6~8小时,使胃肠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捏脊的方法及腹泻的捏脊方法,捏脊对宝宝很有好处,爸爸妈妈们可以学一学,睡前给宝宝捏一捏,宝宝会很舒服的。

中医整脊正骨


如今,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骨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骨痛、骨刺痛、骨偏斜等,这些症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而整脊正骨,就是一种可以调整人的骨头,使之恢复正常的一种治疗方式。下面,就对整脊正骨这种中医上比较流行的治疗方式进行介绍!

一、基本内容

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按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

如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冯天有提出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问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确诊。

二、适应症

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整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痈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

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

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三、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

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

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椎伤损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

孩子脸上长白斑脾胃虚弱 捏脊来治疗


本文导读:孩子脸上长白斑,可能是身体缺少必要的微量元素、脾胃虚弱,治疗的话可以试试捏脊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介绍。


有时会发现有些孩子的脸上会有白斑,很多妈妈都以为孩子脸上白斑是长癣了,其实很多时候是以往内孩子体内缺乏微量元素或是肠道有蛔虫,这个时候可以试试捏脊的方法。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闹闹今年3岁,脸上起了很多大小不等的白斑。当时家人以为孩子脸上长癣了,就到药店买了外用药,但是擦了近一个月也不见效果。

后来,家人带着闹闹到一家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找主任看病。医生诊断宝宝是由于体内缺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或者肠道有寄生虫造成的。他说,孩子面部出现淡白色的粗糙斑块,许多家长或医生会误认为是一种 癣 ,其实多是因脾胃虚弱所致,这时候,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进行捏脊。

捏脊方法很简单,让孩子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家长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每天早晚三分钟即可。

对于这种症状,现代医学多认为患儿是由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所致,因此家长也可带孩子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查,看看孩子缺什么,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为宝宝补充锌制剂、铁制剂、多种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如果患儿除了面部白斑外,还出现腹痛、消瘦等症状,应考虑肠道蛔虫等寄生虫作怪,要尽快对患儿进行驱虫治疗。


除了面部白斑外,还有些儿童面部表现为白光白色。一般来讲,儿童面部以红润有光泽为主,可是有些儿童却面色整体发白无光泽。此类患儿多有出汗、虚胖、大便稀等症状,这主要是肺脾气虚所致,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吃一些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等健脾补肺的中成药。

从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孩子脸上有白斑不一定是长癣,有可能是体内缺乏微量元素,要注意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同时可以结合捏脊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整脊正骨手法


中医整脊正骨疗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用来治疗脊椎类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人们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同时对于这些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律失常、耳聋、胃脘痛等症状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中医整脊正骨疗法的步骤以及方法!

手摸心会

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拔伸牵引

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旋转屈伸

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提按端挤

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摇摆触碰

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挤捏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折顶回旋

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推拿按摩

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中医捏手指消浮肿


导读:浮肿、眼袋、抬头纹爱美的你怎么能够容忍这一切呢?那么如何才能够消除浮肿、眼袋、抬头纹呢?中医按摩手指帮助你对抗浮肿、眼袋、抬头纹。

夏日手指按摩去浮肿放松筋骨

浮肿的原因有很多,过度劳累、饮水过多、肾功能不良、荷尔蒙失调等都能造成浮肿。

时尚夏日,怎能允许手部的缺失,这次就介绍一套随时随地动能练习的消除手部浮肿的保养按摩法。让你的手指也充满丰富的表情!

拉伸运动,让手指深层筋骨得到放松拉伸。

手指由于离心脏较远,是血液循环比较难达到的部位,这部分的新陈代谢较慢,很容易血液流通不畅。而且我们通常都会弯曲用手去抓握东西,不会经常做延展手指的动作,使手部肌肉僵硬。

下面我们利用橡皮筋进行手指按摩,虽然动作简单,但可以拉伸深层的手部筋骨,很好的预防浮肿,如果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1、用橡皮筋将大拇指、中指、小指套住,手指伸直。

2、慢慢的张开五个手指,手指外张、加大每个手指间的距离,可以感觉到,手指间的筋骨被拉伸。

以上2个动作就像跳舞前得拉筋联系,属于热身动作,要好好的练习哦。

消除手部浮肿的按摩 让指尖变得美丽

手部按摩,可以使手部线条变得越来越美丽,筋骨变得柔韧。并且可以改善手掌心凉的症状,简单的动作,带给你一整天的好心情!

进行手部按摩,搭配护手霜或者是精油,可以起到滋润皮肤呵护手部得作用,让你获得有透明质感的润滑双手哦!

1、用一只手去按摩另一只手的每根手指,由手指根部开始向手指间进行按摩。按摩的过程中轻轻的拉伸手指,配合揉捏的动作。将手指筋骨糅开。

2、用一手的中指和食指,弯曲,去夹另一手的每个手指,手指根部夹起,慢慢的拉伸至手指尖。5个手指逐次拉伸,感受到手指被拉长、筋骨得到舒展。

3、两手手掌合十,手指并拢,手掌A向手掌B施加力,让B手掌向后弯曲。手掌感觉有些疼痛为宜,然后在用手掌B向手掌A施加压力,此动作重复数次,感到筋骨有被充分拉伸即可。

4、两手手指互相交叉、手掌互握,手指用力、指间互相施加压力,刺激手指,有利于血液的流通,加速手部代谢,通过练习可以明显的感到掌心变热。

5一手握拳,一手张开,用握拳的手A去施加力与手掌B,有些人会听到骨头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反方向同理,两手掌轮换。注意不要用力过度。

6、将其中一只手掌张开,在手腕上方、大拇指根部下方,手掌心突起的一部分处,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反复按摩,可以很好的刺激手掌穴位。

7、食指与大拇指手指根部交汇处为穴位处(俗称虎口),沿着骨头的走向施加力进行刺激按摩,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浮肿。

8、一只手握拳,如图所示,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背,从手指根本开始向手腕进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血管容易浮肿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9、最后,按摩小手臂,大拇指放于手腕处,其余四指放于手臂反面,由手腕开始向肘关节进行推进按摩,注意过程中手指不要离开手臂、保证整个按摩连贯、流畅。

除此之外,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饮食结构,多吃姜蒜等有改善过寒体质的事物,可以有效的提高新陈代谢,多吃水果蔬菜,其中含有的钾元素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帮助改善浮肿现象。

手指按摩消除双下巴

1、指压穴道:指压的位置,并没有正统经络的穴道可按,但是可以从下颚角开始到下颔骨着手,也就是抬头时下巴与脖子交汇处那块骨头。沿下颌骨的骨侧边缘,从左至右、由下往上,是消除下巴赘肉最有效的部位。

2、指压方法:四指并拢,指尖朝上,大拇指放在颏下(下颌骨与肌肉交接之处,颌骨边缘)。

3、用温水洗脸后再用凉水泡脸3分钟,温水冷水交互洗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消除浮肿。

4、洗脸后,在浮肿的眼皮等眼部区域涂上眼部精华,然后在脸上拍上爽肤水并均匀涂上滋润日霜,伴随轻淡的香气,每天带来清爽美丽的开始

常捏脊 打不通任督二脉也益寿


导读:前阵时间,打通任督二脉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很多人都抱着看笑话的眼光来对待此事,不过今天小编要和你说说,即使咱打不通任督二脉,也有方法能让你延年益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穴位按摩法能帮人长寿呢?

常捏脊 打不通任督二脉也益寿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主角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便可增进武功、脱胎换骨。任督二脉是否可以打通暂且不说,但是具有养生保健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据史料记载,人体的任督二脉确是两条涉及强身健体的经脉,但若想将此二脉打通,必须打通任督二脉之间的断脉,才能使气血畅通无阻、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据考证,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成功地打通了任督二脉,那就是印度的静树大师。而在中国武林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成功地打通过任督二脉。

相传,静树大师生于与中国北宋同时期的印度,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30岁时投身于印度所罗门王教习武。静树大师一生跨越了中国的宋、元、明三个朝代!晚年曾只身一人登上珠峰。据静树大师的后代讲述,静树大师连续在珠峰上生活了百余年,每年只下山一次,每次下山只喝点水,即返回山上。如此这般,直至他最后一次上山,至今生死未卜。假设静树大师在最后上山那一年离开了人世,那么他前后共活了三百多岁。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位奇人。中国的武林师祖,明朝的金世义与静树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是朋友,互相崇拜,互相敬仰,但是金世义并没有机缘打通任督二脉。直到今天,很多东、西方的探险家、科学家攀登珠穆朗玛峰,表面上说是为了挑战人体极限,搞科研实验,其实,这其中有许多人是为了寻找群峰之中的静树大师或是他的骨骇,企图掌握打通任督二脉的秘密

据医学文献记载,打通人体任督二脉的阻碍叫做断脉!这条断脉位于人体的前胸剑突下,内至与此相对的后背胸椎内。此断脉的脉管内是一腔死血,脉管粗约1-1.5毫米,长约60-70毫米。断脉内的死血在人体处于胚胎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每个人都存在这一腔死血(牛、马、驴、猪、狗、羊也同样存在这一腔死血)。断脉内的死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直至55-60岁,这腔死血便不再增加了。所谓打通任督二脉,即是指抽出或逼出这一腔死血,使任督二脉之间的断脉贯通。那样的话,即可百病不生、长生不死。道理虽如此简单,但实施起来却难如登天。

据古代文献记载,没有任何一种方药是可以作用到断脉的,即使是运用内功其功力也循环不到断脉。因此,这条断脉是很难打开的,必须是在机缘巧合下,才有可能将其打通。而静树大师是如何打开任督二脉的,乃是千古之谜。虽然在我国正史记载中,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成功案例,但是据野史记载,通过某些手段将此断脉打通的人却不在少数,如扁鹊(97岁)、孙思邈(143岁)。那么,史料中所载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1、针刺

采用针刺的方法来打通任督二脉的风险极大。据史料记载,在与心相对的后背脊椎间,有一个极其细小的孔穴,用7寸长的针准确地刺入,即可触及断脉的尾端。但这样做,每天仅能从断脉中向外抽取一滴死血,否则人会即刻毙命。抽取死血时的疼痛如撕心裂肺般,需要九个月的时间才能将断脉中的死血抽净。而位于前胸剑突下的鸠尾穴,只有穴,没有位。就是说每个人鸠尾穴的位置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剑突短,有的人剑突长),所以不能在此处进针抽取死血,而且此处离心脏尖端太近,针刺容易致命,所以只能在后背脊椎间的孔穴处抽取死血。

在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为了寻找任督二脉间的这条断脉,曾进行了上千例的活体试验,但最终并没能找到这条断脉的确切位置。这是因为,这条断脉只要人体遭遇手术的创伤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人体的先天原气被破,这条断脉就会永远消失!

2、内功

导引任脉和督脉分别位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中医经络学认为,任脉主外,通大脑,主全身神经网络;督脉主内、主能量,通五脏六腑。任督二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的穴位,故古代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二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手足六阳经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时,就会流溢于任督二脉;相反,若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即任督通则百脉皆通,百脉若通,则人体全身的经络即会自动运转,人亦身轻如燕,行多少里路也不会觉得劳累;且不再需要用口鼻来呼吸,而是用全身的毛细孔来呼吸;人体内的任何毒素,均会自动从汗毛孔排出体外;任何虚亏的脏腑均会被自动填补恢复。

从道家导引养生保健的观点来看,所谓通任督即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普通人的寿命极限为一百二十岁,但只要以导引的方式锻炼内功,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就可以挑战寿命的极限。督脉起于会阴穴,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的百会穴,再由身前的任脉而下入丹田,此循环称为周天。而所谓逆的方向,即是指与上述经脉循行的途径相反的方向。经书上说:顺成人,逆成仙,只要锻炼得法,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行功者即可斡旋元气、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寿与天齐。

道家的导引养生保健内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谷精微)结合凝练成精,称为初关;此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的境界,可得道体。其中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内功之不易。至于借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关于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以外,正史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记载。

中医的“捏脊”疗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