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

2019-10-13

前尿道狭窄手术

【www.ys630.com - 男性怀孕前养生】

前尿道狭窄这种情况是因为泌尿系统受到了感染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尿路结石导致的,所以对于前尿道狭窄的原因,大家应该要清楚,然后根据发病原因去治疗。一般对于前尿道狭窄的情况,都是需要进行尿道内切手术清除尿道中的堵塞废弃物或者切大前尿道口,让尿道保持通畅的情况。

手术治疗

(1)

后尿道狭窄的处理:尿道损伤后尿道狭窄的处理以3~6个月为宜。根据损伤的程度可选用以下的手术方式:

1)

尿道内切开术(可选择):用尿道手术刀(冷刀)或激光切开狭窄处瘢痕,扩大尿道内径后留置导尿管。适用于狭窄段较短1cm,瘢痕不严重的患者。如果2次内切开效果不佳,应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

2)

尿道吻合术(推荐):取会阴部切口,切除狭窄段及瘢痕,将尿道两段端端吻合,适用于狭窄段2cm的膜部尿道狭窄。采用分离阴茎海绵体中隔、切除耻骨下缘或切除部分耻骨等方法可将狭窄段更长的后尿道狭窄进行尿道吻合术。操作时应尽量切除瘢痕后并使尿道两断端无张力对合缝合。耻骨上膀胱造瘘对于引流尿液,及手术中寻找近端尿道十分有益。

3)

尿道拖入术(可选择):适用于无法进行尿道吻合的患者,切除狭窄端尿道后,将远端尿道游离,使其适度拖过近端狭窄段,固定于或用牵引线将其通过膀胱固定于腹壁。缺点为可以引起阴茎短缩和勃起时阴茎下曲。

4)

尿道替代成形术(可选择):较长段尿道狭窄或闭锁。应用带蒂皮瓣及游离移植物修补缺损的尿道。

Ⅰ. 带蒂皮瓣:

常用阴茎、会阴皮肤。皮瓣需要有良好的血液供应,毛发、结石、憩室形成是其并发症。远期尿道再狭窄发生率仍较高。

Ⅱ. 游离移植物:

各种自体粘膜、皮肤、组织工程材料(去细胞基质)适合进行长段狭窄的尿道成形重建。

(2)

前尿道狭窄的处理:尿道损伤后狭窄的处理时间以伤后3个月以后较为适宜。短段的累及尿道海绵体较浅的前尿道狭窄(1cm),特别是位于球部的尿道狭窄可尝试运用内镜经尿道内切开或尿道扩张治疗(推荐)。

对于致密的累及尿道海绵体较深的前尿道狭窄或者是内镜经尿道内切开或尿道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采用开放的尿道成形手术进行治疗(推荐)。因为对内镜经尿道内切开或尿道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再反复地采取这两种治疗的有效性很低且医疗经济效益很差,反复的内切开还有可能使得患者最终需要实施更复杂的尿道成形术。对于球部小于2cm的尿道狭窄,瘢痕切除吻合术是较为适合的治疗方式(推荐),该治疗方式的成功率可高达95%。而对于阴茎部尿道和长度较长的球部尿道狭窄( ﹥2cm) 不推荐采用简单的端端吻合术,因为这样会导致患者勃起的下弯和疼痛,对于该类患者建议采用转移皮瓣或游离移植物的替代尿道成形术(推荐)。不建议对于损伤性尿道狭窄患者使用尿道内支架治疗[88](不推荐)。

相关阅读

包皮手术后尿道分叉


包皮过长是现在很多男性都有的问题,而且还会给男性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包皮过长的话,就非常容易产生污垢,从而导致男性身体出现炎症。所以很多男性都会去做包皮手术。但是不少人发现在进行完包皮手术之后出现了尿道分叉的现象。那么,包皮术后尿道分叉是怎么回事呢?

包茎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它非常容易造成包皮垢的滋生,从而导致龟头炎等疾病的发生,这会严重的影响男性的生殖健康。所以如果我们有这种情况,应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手术,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减少细菌的滋生,而且对于预防多种男科疾病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做完包茎手术后尿分叉是怎么回事呢?造成包茎手术后尿分叉的原因非常多,它既有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原因而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病理性原因而导致。所以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后,我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应该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再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尿道口粘连而造成的,那么我们不用过于担心,这种情况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身体的恢复,这种症状会自动的消失。但如果是由于病理性原因而造成,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那么包皮手术后尿分叉应该怎么办呢?患者在经过检查之后,如果发现这种症状,是由于炎症感染而造成的,那么我们则要及时的服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治疗,这样才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还应该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平时应该经常使用清水清洗尿道,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细菌滋生,对于病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的护理,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辛辣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

总之,包茎手术后尿分叉的原因非常多,所以如果患者长期出现这样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疾病隐患。如果是由于病理性原因而造成的,那么我们就要及时的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使身体尽快的恢复正常。

直肠前突手术后遗症


如果患有了直肠前突手这种疾病的话,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不尽、排便间隔时间长、小腹下坠感以及腹胀的症状,所以很多的患者会选择手术进行治疗。现在手术治疗直肠前突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仍会出现一些后遗症——便秘。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直肠前突被认为是出口处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女性因产伤、会阴软组织松驰而使盆底直肠阴道膈薄弱,排便时直肠向阴道侧膨出引起直肠下段生理弧度的改变,可造成排便障碍。但是,直肠前突与排便障碍存在必然联系吗?是不是必须手术?手术能达成什么目标?笔者依据26年肛肠外科经验做浅要分析。

直肠前突主要症状为便秘、排便困难、便后有残便感,结合指诊检查及排粪造影检查即可诊断。国内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方分为经直肠手术修补、经阴道手术修补、经会阴手术修补。

一、

手术指征是:①有典型的临床表现;②排粪造影,有典型的X线表现;③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直肠前突15~20mm;④结肠运输试验功能正常或轻度延长

,⑤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查正常。

二、

手术治疗方式可分为经直肠手术修补、经阴道手术修补、经会阴手术修补。经会阴手术,因不经直肠和阴道,可降低术后感染率。但该术式不能切除直肠内的多余的黏膜以及治疗肛管和直肠病变。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肛管直肠合并症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直肠前突又称直肠膨出,是后盆底松弛性疾病,后盆底是指自宫颈环至会阴体部分,包括主骶韧带、阴道顶端结构、直肠阴道筋膜、会阴体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直肠前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口梗阻型便秘,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为75%~81%,但有些人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其确切发病率并不清楚。

预后

部分患者经过合理用药可使大便通畅,局部症状得以缓解,如用药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后需要注意防止复发。

预防

1.

男性直肠前壁组织较致密,女性直肠阴道隔较薄弱易形成直肠前突,故直肠前突是女性出口梗阻的特有X线征象,治疗以疏通排出道为主,即解决直肠黏膜脱垂,直肠瓣过宽,内括约肌失弛缓,肛管狭窄后直肠前突减轻甚至消失,便秘症状缓解。

2.

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粗纤维的食品,多饮水,坚持每天睡前取蜂蜜2匙冲开水150~200ml代茶饮,晨起空腹喝淡盐水1杯,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的营养,选择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青菜、鱼、蛋等,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胆管良性狭窄


【概述】

指胆管损伤和复发性胆管炎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诊断】

1.病史与症状

有胆道、上腹手术(外伤)史,或反复发作胆管炎史。①术(伤)后24小时内出现梗阻性黄疸,或引流口溢出大量胆汁,或术(伤)后早期无症状,数周至数年后有间断性上腹钝痛、发冷发热、黄疸、大便灰白等。②急性发作时可有夏科三联征。③慢性者则有长时间黄疸,不规则热型,发热后黄疸加深,胆汁性肝硬化。或有胆管炎而无黄疸。严重者病情发展快,迅速恶化,出现ACST、败血症等。

2.体征

①发作期上腹压痛。②黄疸。③肝肿大、压痛。④可有门脉高压症的征象等。

3.辅助检查

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化验呈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受损重,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培养可呈阳性。②逆行胆道造影、pTC、ERCp,可显示狭窄部位、形态及范围。胆管未显影,不能除外胆管狭窄。有时静脉胆道造影,也可显示病变胆管。③B型超声可示狭窄近端胆管扩张、或(和)结石的声像图。

【治疗措施】

所有患者均应手术治疗,对少数全身情况差者宜先积极非手术治疗(见胆管结石与胆管炎),以作好术前准备。

1.对早期新鲜胆管伤,狭窄段不长,可对端吻合,支撑引流1年以上,但远期效果多不满意。不能对端吻合者,条件允许,可行各种类型的胆肠吻合,但以胆管空肠Roux-Y吻合多用。

2.对损伤性狭窄的晚期患者或胆道炎症所致的原发性胆管狭窄者,也行胆肠吻合术,解除胆道梗阻(见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3.对肝门处狭窄,尤其是双侧肝管开口狭窄,应解剖肝门,显露狭窄处以上2cm肝管,或作肝方叶部分切除显露。切开时应跨过狭窄上下端,必要时予以整形,扩大胆管腔,甚至需要切开胆(肝)总管、左或(和)右肝管,与Y型空肠侧-侧或端-侧吻合,要求尽可能取净近端胆管内结石,提高手术效果。

4.肝外胆管狭窄者,可用带血管蒂游离空肠或胃片予以修复。

5.对原发性胆管狭窄、肝脏病变局限、严重者,可行肝部分切除,常为肝左外叶切除。

6.如多处病变、伴有结石、肝实质损害严重,单纯胆肠吻合不能达到目的时,则需采用上述联合手术。

7.极少数确定性修复不可能时,狭窄段可用U形管长时间支撑固定,或采用各式气囊导管扩张狭窄段胆管。

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健康大家都是向往的,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周围的人健健康康的,可是很多疾病的出现却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有的疾病是后天形成的,而有的疾病却是先天的,肺动脉瓣狭窄就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疾病,可是对于肺动脉瓣狭窄很多人的了解都不多,本文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肺动脉瓣狭窄的常识吧。

肺动脉瓣狭窄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这种疾病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到底什么是肺动脉瓣狭窄?动脉瓣狭窄既肺动脉口的狭窄,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其中90%为瓣的狭窄,即三个肺动脉瓣增厚,交界处融合心脏收缩时,由于瓣膜打不开,而呈园顶征。心脏杂音是主要体征,心电图表现右室肥厚,心脏X线片示肺血少,右心扩大,肺动脉段垂直样扩张,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肺动脉瓣狭窄可根据右室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分为轻,中,重。压差0.75千帕(超过1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肺动脉瓣狭窄,压差10-50毫米汞柱为轻度狭窄;左室收缩压水平50为中度;大于左室收缩压水平为重度。

除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之外,患儿临床症状很轻,有时可有运动后气喘等。重度病人因右室、右房压力升高使房间隔上的卵圆孔捡开,出现右房的血流入左房,而表现口唇及指趾甲青紫。重度狭窄患者亦可伴有心力衰竭,如浮肿、腹水、肝大等。

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倾向于球囊导管成形术。扩张术使粘连的肺动脉瓣撕开,而解决了狭窄问题,除个别病例失败外基本成功,再狭窄率极低,因此目前基本替代了手术治疗。只有瓣膜发育不良、瓣环过小的病例,可能需手术治疗。

看了本文的介绍大家对肺动脉瓣狭窄这种疾病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吧,总的来说肺动脉瓣狭窄危害性很大,不过对于肺动脉瓣狭窄广大患者还是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只要治疗及时患者还是能恢复健康的。

食管瘢痕性狭窄


【概述】

食管疤痕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吞服强碱或强酸引致食管化学性灼伤,愈合后疤痕组织收缩,食管腔狭窄。此外,胃食管返流性食管炎形成溃疡和疤痕收缩。以及食管创伤和手术后亦可产生疤痕狭窄。

【诊断】

食管疤痕狭窄病例均有吞服酸性或碱性化学品,食管炎或食管手术病史,然后呈现吞咽困难症状。

食管钡餐造影X线检查可显示狭窄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因苛性化学品灼伤造成的食管狭窄常呈现食管腔狭小,狭窄段长,边缘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食管壁僵硬,钡剂呈粗细不等的影像进入胃部,或食管腔高度梗阻,钡剂不能通过。食管炎引致的狭窄常位于食管下段,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病程长、狭窄程度重的病例,上段食管可能扩大。手术后食管狭窄,则食管腔常呈局限的环状狭窄。

食管镜检查可窥见食管腔狭小,食管壁为疤痕组织所替代。食管化学性灼伤后12~48小时内,早期作食管镜检查虽可明确灼伤的诊断和病变范围,但此时食管壁因急性炎症和水肿,组织脆弱易因检查此致食管穿破。灼伤后2~3周施行食管镜检查有助于了解食管腔是否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食管癌手术后病例食管镜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鉴别因癌肿复发引致的狭窄。

【治疗措施】

家庭和工作场所应对腐蚀性化学品作特殊标记,单独妥慎存放,严格管理,防止发生误服事故。

吞服碱性或酸性化学品后立即对食管造成损害,服用食醋或苏打水等抗撷剂已不能起中和作用。催吐药或洗胃可加重食管损伤,不宜采用。食管灼伤后早期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能预防或减轻感染和炎症反应,减少日后瘢痕形成。早期经鼻腔放置胃管,既可用以喂饲食物,又可支撑食管腔。灼伤后2周左右经食管镜及X线食管钡餐检查显示食管腔形成狭窄者,可经食管镜试行食管扩张术,适宜作食管扩张术的病例需定期多作扩张术。狭窄程度重,狭窄段范围长的病例经食管镜作扩张术难于获得成功。由于进食困难,往往需先作胃造瘘术。事先吞咽一根粗线,如能经胃造瘘口将粗线引出体外,则可在粗线导引下作逆向食管扩张术。未能作扩张术的病例则需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后,施行手术治疗。食管化学性灼伤往往造成食管长段狭窄,且胃也大多同时受累,甚或造成瘢痕挛缩,难于施行高位食管胃吻合术。手术治疗方式通常采用结肠替代食管。经腹中线长切口进入腹膜腔,选用右侧结肠替代食管者,通常需结扎、切断回结肠和结肠右动脉,保留结肠中动脉作为右侧结肠的血供来源。在结扎回结肠动脉和结肠右动脉之前,应先用无创伤血管钳暂时阻断血流,观察10分钟。如盲肠血供正常,则可结扎、切断前述两支动脉。如暂时阻断血流后,盲肠的血液供应是否充足存在疑问,则宜仅结扎、切断回结肠动脉,数周后待血管吻合弓进一步发展后再作结肠代食管手术。切除阑尾,在回盲部近端约1cm处切断回肠,缝合远段切口。在血管起始部位结扎、切断回盲动脉和结肠右动脉并切开肠系膜,但应注意保护血管吻合弓勿使受损伤。游离升结肠及右侧横结肠后,将右侧结肠经小网膜切口放入胃的后方,再经用手指从腹部和颈部切口钝法分离的胸骨后隧道提入颈部。胸骨后隧道应有足够的宽度,以免压迫右侧结肠的血供。经颈部切口游离食管。切断颈部食管后,远段切口分两层缝合,近段切口与盲肠作吻合术。在适当部位切断横结肠,近段切口与胃前壁吻合。回肠近段切端则与横结肠远侧切端作对端吻合术。

(1)食管切除范围 (2)右半结肠血供

(3)食管结肠,结肠胃、回肠结肠吻合完成

胃的幽门部如有瘢痕病变,则需作幽门成形术。未曾做过胃造瘘术的病人宜附加胃造瘘术,分别经胃造瘘口于胸骨后结肠段内及胃内放入导管,用以术后减压。结肠段减压有助于提高游离段的存活率。放入胃内的导管术后数日可用以饲食。颈部需放置引流,术后数日拔除。术毕宜拍摄胸部X线片,明确胸膜无破损。

【病因学】

食管化学性灼伤在儿童病例大多由于误服家用酸性或碱性化学物品,成年人则大多因企图自杀所致。

【病理改变】

吞服苛性化学品后,食管组织即受到灼伤。损伤的轻重程度与吞服化学品的种类、浓度、数量以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系。碱性化学品引致组织液化性坏死,并可穿透入食管壁深层组织,严重者可造成食管壁全层溃烂穿孔。酸性化学品引致组织凝固性坏死,对食管组织造成的损坏程度一般较碱性化学品轻些,但高浓度酸性化学品亦可产生重度损坏。胃粘膜对酸性化学品比较敏感,空腹接触强酸后造成的胃粘膜损坏,往往较食管更为严重。苛性化学品在食管自然狭窄部位停留时间一般较长,因而在这些部位造成的损坏程度也较重。

食管化学性灼伤引致的组织损坏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一度灼伤病变仅限于食管粘膜层造成充血、水肿和上皮脱落,修复愈合后不形成疤痕组织,或仅有少量疤痕组织,食管腔可不发生狭窄。二度灼伤食管组织损伤范围深达粘膜及粘膜下层,形成溃疡,灼伤后2~3周生长肉芽组织,愈合后形成疤痕引致食管腔狭窄。三度灼伤则病变累及食管壁全层甚至食管周围组织,常引致食管穿孔和急性纵隔炎。胃食管返流引致的食管疤痕狭窄常发生在食管下段长期发炎和溃疡的基础上。手术后食管疤痕狭窄发生在食管和胃肠道吻合口部位,在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生长而形成环状疤痕狭窄。

【临床表现】

吞服酸碱等苛性化学品后,口、咽、胸骨后有时上腹部立即呈现烧灼痛并有流涎、恶心、呕吐、低热、烦躁不安,病人拒绝进食。灼伤程度轻者数日后粘膜水肿逐渐消退,能开始进流质食物。如灼伤程度较重并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疤痕组织,则在灼伤后数日水肿,痉挛消退,吞咽功能一度暂时改善,2~3周后疤痕组织收缩,造成食管腔狭窄,又呈现吞咽困难症状,并因此而出现消瘦、脱水等征象。严重灼伤引致食管穿孔或胃穿孔的病例,则在灼伤后早期即呈现休克、高热、急性纵隔炎和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化学品吸入喉部引致喉水肿,则临床上呈现呼吸困难。胃食管返流引致的食管疤痕狭窄,往往有长期食管炎病史,食管粘膜形成溃疡后,可能有少量呕血。食管狭窄部位在食管下段,范围比较局限。手术后食管狭窄则常在术后2~3周开始呈现吞咽困难症状。

椎管狭窄的药物


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天生的,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会感觉到任何的症状表现,等到一定时间以后患者才会感觉到疼痛的,主要就是发生在中年人身上的,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站立起来的,所以说就只能是采用药物治疗,若是病情相当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需要手术方式来治疗。

治疗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椎管狭窄症好发于40~50岁之男性,尤其是腰椎4~5和腰5骶1最多见,除了腰椎之外,椎管狭窄也常发生于颈椎,和其它的疾病相比,椎管狭窄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有病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一侧或两侧根性放射性神经痛,然而对于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在发病初期就开始治疗,就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因而人们要谨慎的对待这种疾病。

多数椎管狭窄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都能缓解。部份病人随年龄逐渐增高,经腰推节段稳定性的自身重建,症状也可缓解。非手术治疗多数病人采用此法治愈或好转。

对不典型的病例首先应采用非手术疗法,如卧床休息、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应避免着凉与过劳,以促进神经刺激之症状恢复。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典型病例,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以全椎板截除,彻底减压为主。所谓彻底减压是指在截除椎板时不但要够高够宽,而且要解除椎体后部(椎管前部)和侧隐窝的增生骨质,以便彻底解除马尾及神经根的一切压破。

1.休息与功能锻炼疼痛严重者,卧床休息,以缓解症状;症状缓解后应配戴腰围下床活动,酌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调节新陈代谢及巩固疗效。

2.推拿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选用,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法操作。

3.针灸电针、银针、耳针、艾炙、拔火罐等。

4.理疗热敷、超短波、低中音频、特定电磁波、多功能频谱、激光等,有改善局部血循环作用。

5.牵引慢性腰劳损、椎间盘突出病人,可采用骨盆水平牵引。

6. 痛点及穴位封闭药物可选用当归、丹参注射液或2%普鲁卡因2~4ml加入强的松龙25mg。5~7天一次,可连续3~4次。压痛点明显病人,治疗效果好。

肛管狭窄的偏方


实际上很多的肛肠疾病都有可能会导致肛管狭窄,比如肛周、直肠周围脓肿、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都有可能会造成肛管狭窄,而且还有会因为一些手术创伤也会有可能,而且女性分娩伤同样也会导致,可见会导致肛管狭窄的原因其实是有很多种的,所以说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格外的重视,下面就看看治疗偏方。

1、红枣红糖煮南瓜

[组方]鲜南瓜500g、红枣20g、红糖适量。

[制法]南瓜去皮,切成小方块,加入红枣、红糖,清水煮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空腹时食用更佳。

[适用]术后气血两虚、体质虚弱者。

2、黑芝麻豆奶

[组方]黑芝麻30g、黄豆粉40g。

[制法]黑芝麻用微火翻炒至熟,研成细粉备用,将黄豆粉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调拌成稀糊状,浸泡30分钟,小火煨煮至沸,用纱布过滤收取豆浆,再加入锅中,用小火煨煮至沸,调入黑芝麻粉,拌和均匀即成。

[用法]早晚分服,服时可酌加红糖。

[适用]手术后气血两虚,肝血不足者尤适宜。

3、黄芪鲈鱼汤

[组方]鲈鱼1条(200g)、黄芪30g、怀山药30g、陈皮6g、生姜4片。

[制法]将鲈鱼去杂洗净切成块。黄芪、山药、陈皮洗净,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煨1小时即可。

[用法]饮汤食肉。

[适用]健脾益气,开胃和中,手术后病人恢复体质尤为适用。

其实最健康有效的治疗肛管狭窄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所以是手术之后肯定是要注意做保健和调理的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辅助康复,很多时候其实其实偏方就是达到这样的一个治疗效果。

肺动脉口狭窄


【概述】

肺动脉口狭窄指右心室漏斗部、肺动脉瓣或肺动脉总干及其分支等处的狭窄,它可单独存在或作为其他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如法乐四联症等。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左右,肺动脉口狭窄以肺动脉瓣狭窄最为常见,约占90%,其次为漏斗部狭窄,脉动脉干及其分支狭窄则很少见。各类肺动脉口狭窄其胚胎发育障碍原因不一,在胚胎发育第6周,动脉干开始分隔成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在肺动脉腔内膜开始形成三个瓣膜的原始结节,并向腔内生长,继而吸收变薄形成三个肺动脉瓣,如瓣膜在成长过程发生障碍,三个瓣叶交界融合成为一个圆顶状突起的嘴状口,即形成肺动脉瓣狭窄。在肺动脉瓣发育的同时,心球的圆锥部被吸收成为右心室流出道(即漏斗部),如发育障碍形成流出道环状肌肉肥厚或肥大肌束横跨室壁与间隔间即形成右心室流出道漏斗型狭窄。另外胚胎发育过程中,第6对动脉弓发育成为左、右肺动脉,其远端与肺小动脉相连接,近端与肺动脉干相连,如发育障碍即形成脉动脉分支或肺动脉干狭窄。

【治疗措施】

轻度肺动脉狭窄病人临床上无症状,可正常生长发育并适应正常的生活能力可不需手术治疗,中等度肺动脉狭窄病人,一般在20岁左右出现活动后心悸气急状态,如不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出现右心衰竭症状,从而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对极重度肺动脉狭窄病人常在幼儿期出现明显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在幼儿期死亡。

(一)手术指征 ①病人虽症状,心电图也无明显异常改变,右心导管检查示右室收缩压在8.0kpa(60mmHg)以上,或跨瓣压力阶差大于5.3kpa(40mmHg),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示瓣孔在1.0~1.5cm属中度狭窄应考虑手术。②无症状但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劳损,X线片示心脏有中度增大者。③有症状心电图及X线均有异常改变者,手术年龄以学龄前施行为佳。④症状明显有昏厥发作史属极度狭窄者,应在婴幼儿期施行手术以减轻右心室负荷。

(二)手术方法 肺动脉瓣狭窄过去一般都在中度低温下(30~32℃)施行直观视膜交界切开术,低温方法简便,对体内生理功能的紊乱较少,术后恢复顺利,但由于低温仅能提供安全安全循环阻断时限6~8分钟,心内操作必须仓促完成,且无充裕时间对心内畸形进行探查和纠治。近年来体外循环日臻完善,心肌保护和手术技巧的进展使心内直视手术更为安全,因而肺动脉口狭窄手术一般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纠治术。

1.低温下肺动脉瓣直视切开术 仅适于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且病情较轻而无继发性漏斗部狭窄和其他伴发心内畸形。

气管插管麻醉后,将病人泡入冰水中行体表降温,待鼻咽温度降至35℃时出水,擦干身体,体温将继续下降至32~30℃。

病人取仰卧位,胸骨正中切口纵向锯开胸骨,切开心包后进行心外扪诊,在肺动脉根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按压该部可扪及增厚发硬融合的瓣膜,右室呈明显肥厚增大,检查完毕后分别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绕阻断带,于肺动脉前壁上、下端及两侧置4针牵引缝线,钳夹部分肺动脉前壁纵向切开肺动脉前壁,麻醉师行几次过度换气后,分别束紧上、下腔静脉绕带,阻断腔静脉血流,待心搏6~8次将心腔余血排空后放开肺动脉钳,吸净肺动脉内血液,用拉钩牵开肺动脉切口显露肺动脉瓣及瓣环,认清瓣膜的融合脊,用剪开或小刀从瓣孔沿融合脊向瓣环处逐步剪开到达肺动脉壁,用食指经切开的瓣孔探查右心室有无肌肉肥厚和狭窄,心内操作完成后提起肺动脉壁的牵引线,开放上腔静脉阻断带,恢复辅助呼吸待血液由肺动脉切口涌出,排尽右室内残留空气后钳夹肺动脉切口,用细线缝合切口,待半分钟后再放松下腔静脉阻断带,手术即全部完成。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反应性高血压,待血压及心率恢复正常后缝合心包切口,心包内及胸骨后置多孔引流管,如术中发生心室颤动应迅速切开狭窄瓣膜后作心脏按摩和电击去颤。

2.体外循环下直视纠治术 适合于各类肺动脉口狭窄的治疗,病人体位、胸部切口和心脏大血管解剖步骤均如低温直视手术,在3mg/kg肝素化后,于升主动脉插入动脉灌注管,经右心耳和右心房分别插入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后开始血液降温,按心功能状况和病变复杂程度,将病人鼻咽温度降至32~28℃间,主动脉阻断后在升主动脉根部快速注入冷心停搏液,心包腔用冰水浇注,心脏表面用小冰袋局部降温保护心肌,然后阻断上、下腔静脉绕带,切开肺动脉或右室,施行肺动脉瓣直视下交界切开术和/或漏斗部肥厚肌肉切除术流出道扩大补片来。

漏斗部肥厚肌肉切除应包括隔束、间束和部分室上嵴垢肥厚肌肉,心内肥厚肉柱应予以切除,以疏通流出道,但需避免切断邻近乳头肌、圆锥肌和调节束,疏通后的流出道直径成人应大于1.7cm,儿童应大于1.4cm左右,否则应用心包片裁剪成一个梭形补片以扩大流出道,狭小的肺动脉瓣环亦应切开直至右室流出道,然后用织片或心包片予以扩大。跨瓣环补片会产生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后可能产生右室衰竭。为避免产生严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可采用带瓣叶补片扩大肺动脉瓣环,避免因瓣环扩大而导致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术毕右室和主动脉根部分别插针排气,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必要时电击去颤使心脏复跳。待复温至35℃,心搏有力和血压稳定后停止体外循环,先后拔除上、下腔静脉插管和动脉灌注管,按每公斤体重鱼精蛋白4.5cm静脉滴注以中和肝素。

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效果:术后併发症,除一般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外主要有两点:其一肺动脉口狭窄解除后,肺循环血容量明显增多,因此应根据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适当补足血容量,以避免术后低心排血症,必要时静脉内滴注多巴胺和西地兰等强心升压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过渡至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二如流出道狭窄解除不彻底,右室压力仍高,术后容易引起右室切口出血,且易产生右心衰竭。

本病手术死亡率较低,一般在2%左右,手术效果满意,术后症状改善或完全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

【病理改变】

病理解剖:肺动脉瓣狭窄:三个瓣叶交界融合成圆顶状增厚的隔膜,突向腔内,瓣孔呈鱼嘴状,可位于中心或偏向一侧,小者瓣孔仅2~3mm,一般瓣孔在5~12mm左右,瓣叶交界融合处,常留有一个略隆起的脊跡,大多数病例三个瓣叶互相融合,少数为双瓣叶融合,瓣缘常增厚,有疣状小结节,偶可形成钙化斑,肺动脉瓣环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右心室因血流梗阻而肥大,可产生继发性右心室流出道肥肉肥厚性狭窄和右室扩大而引致三尖瓣关闭不全。

脉动脉总干可呈现狭窄后梭形扩大,常可延伸至左肺动脉,肺动脉总干明显大于主动脉。

漏斗部狭窄 呈现两个类型:第一类为隔膜型狭窄,在圆锥部下方,右心室流出道形成一个室上嵴坏蛋壁束间的纤维肌肉隔膜,把右心室分隔成为大小不一的两个心腔,其上方壁薄稍为膨大的漏斗部称为第三心室,下方为肌肉肥厚的右心室,二者间隔膜中心有一个狭窄的孔道,大小约在3~15mm之间,这类隔膜型狭窄常与动脉瓣膜狭窄同时共存,称为混合型狭窄。第二类为管道型狭窄,主要表现为右心室流出道壁层弥漫性肌肉肥厚,形成一个较长的狭窄心腔通道,这类型狭窄常伴有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总干发育不良,故无肺动脉狭窄后扩大。

病理生理:不论那种类型的肺动脉口狭窄,均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腔内压力增高,增高幅度与肺动脉口狭窄程度成正比。肺动脉内压力则保持正常或稍有下降,因而右室腔与肺动脉内存在跨瓣压力阶差,其压力阶差随着肺动脉口狭窄程度而增大,如跨瓣压力阶差在5.3kpa(40mmHg)以下属于轻度肺动脉口狭窄,则对右心排血影响不大,当跨瓣压力阶差在5.34~13.33kpa(40~100mmHg)之间属于中等度肺动脉口狭窄时,右室排血开始受到影响,尤其运动时右心排血量降低,当跨瓣压阶差大于13.33kpa(100mmHg)以上则右室排血明显受阻,甚至在静息时,右心室排血量亦见减少,右室负荷明显增加。长而久之,将促使右心室肥大,以致右室心肌劳损,右心室腔扩大导致三尖瓣环扩大,产生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继而右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肥大,当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压力时,在伴有房间隔卵圆窝未闭时,即可引起血液从右心房分流入左心房,在临床上出现中央性紫绀,长期右心室负荷增加,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和下肢浮肿等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男女之比约为3∶2,发病年龄大多在10~20岁之间,症状与肺动脉狭窄密切相关,轻度肺动脉狭窄病人一般无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症状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劳动耐力差、乏力和劳累后心悸、气急等症状。重度狭窄者可有头晕或昏厥发作,晚期病例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的症状,如并存房间隔缺损或卵圆窝未闭,可见口唇或末梢指(趾)端紫绀和杵状指(趾)。

体格检查 多数病人发育良好,主要体征是在胸骨左缘第2肋骨处可听到Ⅲ~Ⅳ级响亮粗糙的喷射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左颈部或左锁骨下区传导,杂音最响亮处可触及收缩期震颤,杂音强度因狭窄程度、血流流速、血流量和胸壁厚度而异。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常减弱、分裂。漏斗部狭窄的病人,杂音与震颤部位一般在左第3或第4肋间处,强度较轻,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可能不减轻,有时甚至呈现分裂。

重度肺动脉口狭窄病人,因右心室肥厚可见胸骨左缘向前隆起,在心前区可扪及抬兴趣样冲动感,三尖瓣区因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在该处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当心房内血流出现右向左分流时,病人的口唇及四肢指(趾)端可出现紫绀笔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

X线检查:轻度肺动脉口狭窄胸部X线可无异常表现,中、重度狭窄病例则显示心影轻度或中度扩大,以右室和右房肥大为主,心尖因右室肥大呈球形向上抬起。肺动脉瓣狭窄病例扩大的肺动脉段呈圆隆状向外突出,而漏斗部狭窄病人该段则呈平坦甚至凹陷,肺门血管阴影减少,肺野血管细小,尤以肺野外围1/3区域为甚,故肺野清晰。

肺动脉瓣狭窄X线表现 心影轻~中度扩大,心尖呈圆钝向上抬起,肺动脉段外隆,肺野清晰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视狭窄程度而异轻度肺动脉口狭窄病人心电图在正常范围,中度狭窄以上则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劳损和T被倒置等改变,重度狭窄病例可出现心房肥大的高而尖的p波。一部分病例显示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瓣狭窄病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瓣叶开放受限制,瓣叶呈圆顶形突起瓣口狭小,并可查明右室流出道肌肉肥厚和右心室和右心房扩大的程度。

根据临床体征、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的肺动脉口狭窄不难作出初步诊断,但对某些病例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或鉴别诊断的需要,了解狭窄程度和伴发的心脏畸形,有助于正确的手术选择,有必要作右心导管或右室造影检查。

右心导管和选择性右室造影检查:正常右心室收缩压为2.0~4.0kpa(15~30mmHg)舒张压为0~0.7kpa(0~5mmHg),肺动脉收缩压与右心室收缩压相一致,如右心室收缩压高于4.0kpa(30mmHg),且右室与肺动脉收缩压阶差超过1.3kpa(10mmHg)即提示为能存在肺动脉口狭窄,跨瓣压力阶差的大小可反映肺动脉口狭窄的程度,如跨瓣压力阶差在5.3kpa(40mmHg)以下为轻度狭窄,肺动脉瓣孔约在1.5~2.0cm左右;如压力阶差为5.3~13.3kpa(40~100mmHg)为中度狭窄,瓣孔约在1.0~1.5cm;压力阶差在13.3kpa(100mmHg)以上为重度狭窄,估计瓣孔为0.5~1.0cm。右心导管从肺动脉拉出至右心室过程中,进行连续记录压力,根据压力曲线图形变化和有无出现第三种类型曲线可判断肺动脉口狭窄系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或漏斗部狭窄或二者兼有的混合型狭窄。

选择性右心室造影不必作为常规检查,但对某些疑难病例为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了解狭窄部位和程度,可结合右心导管检查行右室造影术。于右心室内注入造影剂,在肺动脉瓣部位造影剂排出受阻,瓣膜融合呈圆顶状突入肺动脉腔内,造影剂经狭小的瓣口喷射入肺动脉后呈扇状散开,漏斗部狭窄则可在右心室流出道呈现狭长的造影剂影象。

颈椎管狭窄症


【概述】

构成颈椎管各解剖结构因发育性或退变因素造成骨性或纤维性退变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者为颈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最常见,其次为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最少见。椎管狭窄首先见于1900年Sachs和Fraenkel描述采用两节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报道,颈椎管狭窄是后来逐渐认识到的概念。Arnold等于1976年将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诊断】

解剖学和影像学上的颈椎管狭窄,并非一定属于临床上的颈椎管狭窄症,只有当其狭窄的管腔与其内容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研究表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之所以出现临床症状,通常的原因是合并有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管狭窄症可合并各种颈椎伤病,故颈椎管狭窄无论是发育性还是退变性的,都可能是与一种和几种颈椎伤病共存的病理变化。当具有这种病理解剖基础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常由某一其他病因所诱发。如果病因是颈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而压迫颈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则为颈椎病。也即颈椎病是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和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共存的。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同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共存。应明确:(1)骨性或纤维性增生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的管腔狭窄可确定为颈椎管狭窄;(2)只有当狭窄的颈椎管腔与其内容物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3)椎间孔狭窄亦属于椎管狭窄的范畴,临床表现以根性症状为主;(4)颈椎管狭窄和颈椎病并存时,诊断上应同时列出。对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查体和影像学检查,通常不难。

病史 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慢,逐渐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症状。往往从下肢开始,双脚有踩棉花的感觉、躯干部束带感。

体征 查体见患者有痉挛步态,行走缓慢,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重者出现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

X线平片 目前公认的诊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方法主要有两种:(1)Murone法,即利用颈椎标准侧位X线平片测量椎体后缘中点与椎板、棘突结合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即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为发育狭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此径又称发育径,因C2~7的所有径线中,此径最小,它更能表明椎管的发育状况;(2)比值法,即利用椎管矢状中径和相应的椎体矢状中径之比值,3节以上的比值均小于0.75者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侧位片显示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发性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关节突增生等。

CT扫描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CT见硬膜囊及颈脊髓呈新月形,颈脊髓矢状径小于4mm(正常人6mm~8mm),蛛网膜下腔细窄,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见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黄韧带肥厚可达4~5mm(正常人2.5mm)、内褶或钙化,椎间盘不同程度膨出或突出。颈脊髓受压移位及变形,颈脊髓萎缩表现为颈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宽度正常或相对增宽。颈脊髓内可出现囊性变。CT尚可通过测量椎管与脊髓的截面积来诊断椎管狭窄,正常人颈椎管截面积在200mm2以上,而椎管狭窄者最大为185mm2,平均要小72mm2,椎管与脊髓面积之比值,正常人为2.24∶1,而椎管狭窄者为1.15∶1。

MRI检查 表现为椎管矢状径变窄,颈脊髓呈蜂腰状或串珠样改变。T2加权像上可见象征伴随着颈椎管狭窄的软组织水肿或颈脊髓软化的髓内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的横切面图像上定出颈脊髓正中矢状径距和左右最宽横径,求积仪测算出颈脊髓横截面积等均小于正常值。

脊髓造影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表现为,蛛网膜下腔普遍狭窄,背侧、腹侧的多水平压迹于正位片上碘柱呈洗衣板样。退变性颈椎管狭窄表现为,蛛网膜下腔部分或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者呈现串珠状改变,颈后伸时梗阻更明显,前屈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完全梗阻较少见,正位象碘柱呈现毛刷状,侧位象呈现鸟嘴状改变。

对颈椎管狭窄症的确诊,影像学检查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X线平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故强调对颈椎侧位片测定的完整资料应包括:(1)发育性椎管矢状径;(2)椎体矢状径;(3)功能性矢状径Ⅰ:椎体后下缘到下位脊椎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4)功能性矢状径Ⅱ:下一椎体后上缘至自体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5)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6)动态测定颈椎过伸、过屈位功能矢状径Ⅰ和Ⅱ值。功能矢状径反映颈椎管退变状况。

【治疗措施】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法往往症状获得缓解。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症状较重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借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做到哪里压迫在哪里减压,有针对性的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原则。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

前路手术

前路减压手术分为两类:一类为摘除椎间盘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彻底刮除;另一类是摘除硬性突出物减压,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间盘连同骨赘一起切除,或将椎体开一骨槽,并同时植骨。

后路手术

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可分为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和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1.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一般切除椎板不超过3个,术中切断束缚脊髓的齿状韧带。脊髓受挤压较为明显时,可以不缝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个光滑而松懈的脊髓包膜。

2.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适用于发育性的或继发性的颈椎管狭窄患者,其颈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或在10mm~12mm而椎体后缘骨赘大于3mm者,或脊髓造影显示颈脊髓后方有明显压迹且范围较大者。一般切除颈3~7的5个椎板,必要时还可扩大切除范围。如关节突增生明显压迫神经根时,则应部分切除关节突。本术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后颈脊髓后移可间接缓解颈脊髓前方的压迫。但由于术后疤痕广泛形成和收缩,导致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满意,而远期常可症状加重,还可因颈椎后部结构切除广泛而发生颈椎不稳,甚至前凸或后凸畸形。

一侧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该手术目的在于即能解除颈脊髓压迫、扩大椎管,又能保留颈椎后路大部分稳定结构。手术要点:椎板切除范围从棘突基底部至外侧关节突基底部保留关节突。纵向切除长度为颈2~7。该术式能保证术后颈椎的静力和动力学稳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扩大的椎管容积。CT检查证实,术后硬膜囊从椎体后缘向后移动,脱离椎管前方的致压物。术后形成的疤痕仅为新椎管周径的1/4。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鉴于预后路全椎板切除的许多弊病,各国学者进行了各种椎板成形术。由于日本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较高,成人X线普查为1.5%~2%,所以日本的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岩崎洋明提出一种改良的椎板减压术,称之为椎板双开门椎管扩大术。1984年宫崎在此基础上提出椎板双开门及侧后方植骨术。实验研究证明,开门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大而呈椭圆形,疤痕组织较少与硬膜粘连,故不致压迫脊髓。由于保留了椎板,可以进行植骨融合术,使椎管的稳定性增加。

1.单开门法:将椎板向一侧翻开并将其悬吊于下位棘突尖部,即所谓单开门法。开门的方向根据症状而定。通常取颈部后正中切口,暴露颈3~7椎板,剪去下两个棘突,每个棘突根部打一孔,在铰链侧小关节内缘的椎板处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做一纵行骨槽,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对侧椎板相应位置全层咬开椎板,向铰链侧开门约10mm,将每个棘突用丝线悬吊缝合固定于铰链侧的肌肉和关节囊上,用脂肪片盖住骨窗。

2.双开门法:切除所要减压的颈棘突,而后在正中部切断椎板,在两侧关节内缘,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去除外层皮质作成骨沟,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两侧均保留椎板内板,做成双侧活页状。棘突中间劈开向两侧掀开,扩大椎管将咬除的棘突或取髂骨,用钢丝固定在两侧掀开的中间部。

棘突悬吊法 显露方法同前,首先咬除部分棘突,使棘突部发缩短,在小关节内缘作双侧全层椎板切开,把最下端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去除,黄韧带亦去除。在靠近最下端的邻近棘突上做一骨槽。在最下端的棘突上用钢丝或丝线,同邻近棘突上骨槽缝合在一起,使之成为骨性融合,两侧放上脂肪。

【病因学】

根据病因将颈椎管狭窄症分为四类:(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退变性颈椎管狭窄;(3)医源性颈椎管狭窄;(4)其他病变和创伤所致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结核、肿瘤和创伤等所致的颈椎管狭窄,但上述各疾患均属不同颈椎疾患类别。

【病理改变】

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当遇某些继发性因素,如外伤、节段不稳,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特别是头颈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可能引起椎间关节较大的相对位移,椎间盘突出或破裂,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径的变化。这些瞬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储备间隙本来极少,脊髓或神经根不能耐受这种微小的内径变化而引起损伤。本世纪70年代以来,认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颈椎病性脊髓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临床资料表明脊髓型颈椎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占60%~70%。

2.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该病是颈椎管狭窄中最常见的类型。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逐渐发生退变。退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有密切关系。颈椎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头颅之间,活动较多。所以中年以后易发生颈椎劳损。首先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其次是韧带、关节囊及骨退变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隙不稳,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造成脊髓前方突出混合物压迫脊髓,肥厚的黄韧带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从后方刺激、压迫脊髓。如此导致椎管内的有效容积减少,使椎管内缓冲间隙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引起相应节段颈脊髓受压。此时如遭遇外伤,则破坏椎管内骨性或纤维结构,迅速出现颈脊髓受压的表现,因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更易受损而破裂。

3.医源性颈椎管狭窄

该症是因手术而引起。主要因(1)手术创伤及出血疤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囊粘连并造成脊髓压迫;(2)椎板切除过多或范围过大,未行骨性融合导致颈椎不稳,引起继发性创伤性和纤维结构增生性改变;(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4)椎管成形术失败,如绞链断裂等。

4.其他病变和创伤

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肿瘤、结核和创伤等。但这类疾病是独立性疾病,颈椎管狭窄只是其病理表现的一部分,故不宜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及其他感觉神经纤维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以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尤以手臂部多发。躯干部症状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谓之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大小便障碍 一般出现较晚。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体征 颈部症状不多,颈椎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轻压痛。躯干及四肢常有感觉障碍,但不很规则,躯干可以两侧不在一个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区域的感觉减退,而腰以下正常。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仍存在。肛门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显活跃或亢进,Hoffmann征单侧或双侧阳性,这是颈6以上脊髓受压的重要体征。下肢肌肉痉挛侧可出现Babinski征阳性,髌、踝阵挛阳性。四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出现较早、且范围较广泛,尤其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因病变基础为多节段之故,因而颈脊髓一旦受累,往往为多节段。但其平面一般不会超过椎管狭窄最高节段的神经支配区。

【辅助检查】

影象学检查:

一.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用比率法表示更为准确,因椎管与椎体的正中矢状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响。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此时可出现下关节突背侧皮质缘接近棘突基底线的情况。

1.椎体矢状径; 2.椎管矢状径; 3.棘突基底连线

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一般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曲度反张。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或广泛性增生,椎弓根变厚及内聚等。若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则表现为椎体后缘的骨化影。呈分层或密度不均匀者,与椎体间常有一透亮线,这是因韧带的深层未骨化所致。如果合并黄韧带骨化,在侧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区的骨赘,自上关节面伸向前下方,或自下关节面伸向前上方。脊椎关节病时表现为椎体边缘硬化及骨赘形成,而后侧方的骨赘可伸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小关节退行性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半脱位等。

二.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突出表现为,椎弓短小、椎板下陷致矢状径缩短,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正常,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CT显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并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内褶或钙化。脊髓萎缩则表现为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脊髓囊性变于CTM检查时可显影,囊腔多位于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块,其密度同致密骨,形态各异。骨块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完全的或不完全的缝隙。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明显骨化可造成脊髓受压,其厚度多超过5mm,呈对称的山丘状,骨化的密度常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黄韧带的关节囊部骨化可向外延伸致椎间孔狭窄。

三.MRI检查 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尤其当椎管严重狭窄致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能清楚显示梗阻病变头、尾侧的位置。但是MRI对椎管的正常及病理骨性结构显示不如CT,因骨皮质、纤维环、韧带和硬膜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骨赘、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也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因此,在显示椎管退行性病变及脊髓与神经根的关系上不如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显示脊髓的压迫移位,还可直接显示脊髓有无变性萎缩及囊性变。T2加权像能较好地显示硬膜囊的受压状况。

四.脊髓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发现多发病变,对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临床表现同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确诊,必须借助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80%患者可确诊,表现为颈椎管前壁呈条状或云片状骨化阴影,必要时加摄断层片多可确诊。CT扫描可确诊,并可观察和测量骨化物形态分布及其同颈脊髓的关系。对本病的诊断MRI从影像学角度上其图像不如CT扫描。

颈脊髓肿瘤 表现为脊髓进行性受压,患者症状有增无减,从单肢发展到四肢。小便潴留,卧床不起。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同时出现。X线平片可见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变薄、距离增宽,椎体或椎弓破坏。如瘤体位于髓外硬膜下,脊髓造影可见杯口样改变。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脊髓造影通畅。MRI检查可确诊,见颈脊髓呈囊性改变、中央管扩大。

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系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症状先上肢后下肢,呈进行性、强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及膀胱症状。椎管矢状径多正常,脊髓造影通畅。

前尿道狭窄手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