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什么是养生呢 > 导航 > 中医怎样养生

中医怎样养生

2019-10-13

中医怎样号脉呢

什么是养生呢。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医怎样号脉呢”,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中医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只需要通过号脉就可以发现身体中的疾病,不过号脉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要对患者的气血在脉管中的流动状况进行观察和判断,然而再通过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最后才会得出结论,很多人对中医号脉都非常的好奇,那么中医怎样号脉呢?

第一,中医怎样号脉呢?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二,根据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还要根据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把脉里,把手腕寸口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脏器,我们手指按压的也就是这三个部分。(关的位置就是掌下的那个骨头,寸尺分别在前后。)另外不论左右手,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脉,可以从手背方向穿过,也就变成握腕的状态,这时手指的位置是刚刚好的。然后我们要熟记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有一说法是右手为肺脾命,这个命是指命门,也就是肾火。相对应的这种情况下,左手的肾就是指肾阴。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号脉能看出来寒气重吗


中医号脉能看出来寒气重吗

1、中医号脉能看出来寒气重吗

可以。

中医把脉寒气的脉象是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2、如何判断自己身上有寒气

2.1、容易疲劳

有寒气一刻不想动,会感觉到疲劳,身体过多的虚弱。

2.2、害怕寒冷

有寒气会手脚冰凉,四肢非常冷,即使穿着棉衣,也感觉手脚冰凉。

2.3、拉肚子

有寒气肠道一般不健康,容易拉肚子、腹泻,每天一到时间点就要拉肚子,在冬天更要注意。

2.4、月经紊乱

女性则需要关注月经,如果月经紊乱需要多注意,月经总延迟,伴随血块,出现痛经,需要看医生。

3、中医号脉的原理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如何正确号脉

1、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2、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3、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4、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

5、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

中医号脉的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早晨空腹号准最准确。每天早上太阳刚升起来、人们刚起床、在没有吃任何东西的时候号脉最佳。这是因为太阳刚刚升起,阳气刚刚进入体内,人体在夜晚的阴气也渐渐退去,此时人体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各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

晚饭过后,胃肠道开始运动,此时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会使脉象发生变化,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而如果做过某些活动再来号脉,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也会使切脉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诊断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一般的,这些情况下,脉的快慢、力度、绷紧程度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中医怎样把脉呢


中医在世界医学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医注重养生和调理。在中医上,把脉是看病的重要环节。而中医的把脉有四个要素,分别是望、闻、问、切。而如今随着西医的发展,很多朋友一般看病都会选择看西医,对于中医的了解越来越少,而有些朋友对于中医怎样把脉这个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

中医中把脉是个艺术。望闻问切四门手艺的门道很深。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对于中医怎样把脉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看了以上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了。把脉关键是感受脉象的跳动,根据脉象的变化而判断病情。虽然说如今中医不及西医发达,但是中医的文化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发扬。

中医怎样补肾水呢


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每天都是需要补肾的,肾的好处与坏处与我们的衰老速度及寿命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怎么补肾好呢,补肾的方法有哪些呢,为了能够帮助大家走出生活当中补肾错误的误区,接下来的文章就来带着这些疑问,跟小编看一下接下来的文章当中的介绍吧!

补肾秘方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衰老程度、速度、寿命的长短等很大的程度上和我们肾气强弱有关系。

年轻的人,肾气旺盛,到了老年,肾气衰竭,就显得比较苍老了,正如我国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所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这里的下元,即指先天元气,而元气藏于肾,元气亏,即肾气虚,故人体变老。那么又有哪些偏方、验方能够保养肾气呢?

年轻的人,肾气旺盛

方一

麻雀1只,粟米50克,葱白、白酒各适量。将麻雀去毛取肉,切碎,炒熟,放适量白酒煮少时,再加水,下米煮粥,粥将成时人葱白再煮1-2沸即可,每日2次。

麻雀又称为家雀、老家贼,它是温性的食物,具有益精,暖腰膝,缩小便的作用,是增强男子机能常用的食物。

方中以麻雀为主,辅以粟米健脾养胃,濡润宗筋;葱白辛温,振奋阳气;又得酒助,助肾兴阳,以增强麻雀的作用效力,四物相合而成益肾之方。

原方用于“脏腑虚损,羸瘦,阳气乏弱”之症。经常食用本品可增强体制,对男性,女子阴冷。不孕皆有调养之用。《养老奉亲书》也载有此方。

本品性质温热,阴虚内热者忌食。

方二

粟米50克。粟米淘洗干净,放人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熬至粥成。

粟米淘洗干净,放人锅中,加清水,旺火烧沸

本方有益肾补虚,清热利尿功效。适用于虚弱劳损,脾胃虚热,泄泻下痢,热淋。

本方出自《本草纲目》、《医通》、《调疾饮食辨》等,原方用于“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热痢,热淋”,为补虚清热常用方。

久病失治,耗损肾虚,则见虚损;脾胃虚热,运化失常,则见泻痢;下焦虚热,膀胱气化不利,则见病淋。法宜益肾补虚,清热利尿。本晶单用粟米一味,益肾补虚,清热利尿,方简力专。本晶以清补见长,诸虚热者皆可食用。

补肾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不是大家一定都要根据合适自己身体方式来了只进行补肾,对于中医怎样补肾水,以上的文章为大家做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对此有了一定相关的了解。

中医怎样看舌苔呢


很多中医看病都会看舌苔,如果一个人得病了之后,舌苔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的,不同的颜色形态,发生的疾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舌苔能够辨别人体得了什么样的疾病,那么舌苔是一种中医术语,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来更好的为病人诊断疾病,那么从中医方面的角度考虑怎么样看舌苔好呢?

常见异常舌苔及解析

舌苔白厚

调理原则:少食寒凉节制饮食坚持锻炼

显示病症: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病尚在表,还未里传,且病邪较轻,脏腑之气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

若舌苔发白变厚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痰湿较重,要引起注意。

舌苔发白表明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冰箱里的水果、蔬菜,常喝冷饮造成的。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舌体胖大,舌苔白厚多见于身体肥胖、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水肿、痰湿内盛的患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也常见厚白腻苔。

黄白色舌苔黏厚

调理原则:饮食清淡健胃消食

显示病症:如果舌头上看到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黏厚厚,不易刮去,口中有一种又酸又臭的秽气味道,同时胃口不好,大便干燥。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过多,脾胃消化功能差或发生紊乱引起的,老百姓管它叫积食。

舌苔发黑

调理原则:积极治病谨遵医嘱

显示病症:极热和极寒都可引起黑色的舌苔,当然,染色舌除外。生活中,如果吃了某些药品或食物,往往也会使舌苔变色,但这些均不属于病苔。一般来讲,染苔的色泽比较鲜艳而浮浅,而病苔不易褪去,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区别,千万不要将正常的舌苔误认为病苔而虚惊一场。

以上讲述了舌苔的几种颜色代表的疾病,每个人平时也会经常的生病,如果知道通过舌苔来辨别疾病之后,那么就可以经常的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变化,看看到底是出现了哪一方面的病症,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够尽快的找到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

中医怎样补肾精呢


日常生活当中中医传统的养生文化,把身上看的非常重要,肾脏的结合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的肾脏是我们的命门,如果生长出现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会存在于相关的并发症影响,那么对于中医怎样补肾精才是最好的,如果补充自己的身上才能够还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把“肾”看得非常重要,它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肾”只是泌尿器官不同,认为“肾”的作用影响着我们身体的许多系统,如神经、消化、呼吸、生殖等。古方中医养生介绍古人有“肾气盛衰关乎生长壮老已”,也就是说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与否,以及寿命长短都与“肾”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阴肾阳来源于肾精,肾精充足,阴阳平衡则健康无病。

肾藏的精,一个是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遗传有很重要的关系。肾藏的另一个后天之精,则来源于饮食营养和药物的补充。

所以历代医家养生必重补肾,尤其重视补肾填精、平衡阴阳。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肾阴肾阳双补的肾气丸,宋代医家钱乙减去肾气丸中的补肾阳药,发展成为专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补肾当以补肾精为主,平衡肾之阴阳等。

反观今日补肾养生往往被曲解,有的滥用补肾壮阳药求速效,其实纯用壮阳药易伤肾阴,造成口舌生疮、口鼻出血,高血压患者还容易诱发脑血管病;还有的把补肾阴药当成了养生之品,其实补肾阴药长期服用会损伤肾阳,使肾阴肾阳失去平衡,出现怕冷、阳痿等病变等。

肾精是精气神之根本

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精神”、“精气神真好”的口头语蕴含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真谛。道家提出“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面“精”是精气神的根本,所以中医学强调“善养生者,必宝其精”,肾精是精气神的根本,精化气,气化神,肾精充足才能气充神旺,身体健康而尽享天年。

肾精不足是亚健康与疾病的源头

那么肾精不足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肾精亏虚不能营养脑髓骨骼,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腰酸腿凉、牙齿松动、骨质疏松,老年脑萎缩等;肾精亏虚不能生血,常见脸上没有光泽、指甲苍白、头发脱落、慢性贫血等;肾精亏虚,男子可以出现阳萎早泄、精少不育、女子经少不孕或性冷淡等;肾精亏虚影响肾功能,常见夜尿多、下肢水肿。

一项大样本调查显示亚健康30项主要表现:记忆力减退、用脑后疲劳、思维效率低、耐力下降、虚弱、易感冒、头晕、目眩、腰膝酸痛、脱发等,这些均为肾精亏虚的表现。许多研究显示肾虚是导致心脑血管病、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慢性疾病发病之因。补肾填精,平衡阴阳,不仅可以改善亚健康状态,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治本之策。

肾脏就是有作为我们身体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也是作为的命脉,如果肾脏的虚弱和肾脏的亏虚,会影响到严重的营养不良,大脑的活力吗,从而造成脑供血不足,听力下降,腰酸背痛,牙齿松动都是肾脏虚弱的原因。

中医怎样号脉呢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