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运动养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 导航 > 中医养生方法学是什么

中医退热方法是什么?

中医运动养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医退热方法是什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很多地区的天气都开始转暖,所以很多人都脱掉了厚厚的衣服患上了比较轻薄的衣服,但是每天早晨以及晚上的温度依旧很低,这样比较大的温差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了感冒发烧的情况,让身体感觉到非常的难受。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医当中,退烧的方法具体都有哪些呢?

先确定孩子的状况。

体温不是很高,测量值大概在37.5-38.5,我孩子有一次到39度。

如果不是摸到身体可能都不知道发烧了。全身不怎么出汗,当然如果出汗就不会 发烧了。

物理降温

用毛巾给孩子额头前胸后背手心脚心都擦擦,隔一会儿就擦一次,物理降温。普通的自来水就可以了,酒精有的孩子会过敏,而且有些过激。

睡觉的时候毛巾放额头,热了就再过过水,多换几次,睡觉的时候也给他擦擦身体。

多喝开水,让孩子多喝略热一点的温开水,如果肯喝姜汤 可以喝一些,发烧主要是让体内的热散出来,发发汗。

可以给他喝些去火的凉茶,金银花茶之类。如果最近饭吃得不是很好,可以喝健儿清解液。

给孩子捏捏脊背,大椎的位置也捏捏,如果红紫色就确定是体内有热。

拿着孩子小手搓搓他的手心,天门穴自下而上推拿,合谷穴(俗称虎口那个地方)的位置多捏捏。还有曲池穴多搓搓,脚心涌泉穴揉若干下

做完这些,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恶化的状况,退烧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看孩子抵抗力,我孩子一般两天会彻底退烧,恢复如初。

Ys630.com相关知识

总结中医退热13偏方


本文导读:发烧发热时,退热是很重要的,中医对退热有自己的辩证治疗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退热13偏方。


发烧发热是最常见的日常小疾病,中医对发热的治疗有很多研究,针对各种发热症状提出了治疗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退热的方法总结。

1、辛温发表

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2、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3、清解少阳

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4、清气分热

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5、通便泻火

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发热,治以宣腑通便为主,代表方:如大承气汤,主药为大黄,可广泛应用,也可加减配伍灵活应用。

6、温阳散寒

临床常用于有发热而阳气虚者,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7、祛暑化湿

用于暑热季节感寒发凉,感冒无汗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黄连香薷饮。

8、养阴清热

功能养阴清热,添水以制火,适用于外感热不退而阴虚者,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9、辛凉解表

有退热与解毒作用,为治发热之常用方法,又适宜于外感温病初起,代表方为银翘散。

10、清热化湿

其退热作用不明显,但其治疗对长期低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常可取效。代表方:三仁汤。

11、滋润肾阴

适用于外感后期,低热不退,有肾阴虚症状者,或热不退而津液已伤者,代表方:加减复脉汤。

12、益气升阳

用于阴火上冲,中气不足,长期低热法, 取甘温除大热 之意,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退热方法,发热的表现症状不同退热方法也不同,学学中医退热方法可以更好的治疗发热病。

中医常用的退热法


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热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的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热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

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退热栓禁忌都是什么?


家里如果有一个小孩子的话,身体上出现任何的问题都是需要引起家长特别关注的,因为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孩子如果真的患上一些疾病,治疗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就拿发烧来说,小孩子发烧与成年人不同,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用儿童退热栓来治疗。那么,退热栓禁忌都是什么?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天,发热持续未缓解,应及时就诊。

3.含对乙酰氨基酚。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

4.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功能主治

解热镇痛,利咽解毒,祛痰定惊。用于小儿发热,惊悸不安,咽喉肿痛及肺热痰多咳嗽。

规格

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50毫克,人工牛黄5毫克

用法用量

直肠给药。一至三岁小儿一次1粒,一日1次,三至六岁一次1粒,一日2次。

不良反应

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禁忌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消炎退热合剂是什么


消炎退热合剂是由陕西中医学院制成的一类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消炎、退热、消肿,其中主要成分是蒲公英这类中药,主要是用于呼吸道感染发炎、咽喉炎、感冒的情况,也可以配合其它消炎药一起服用,药性比较温和,副作用较少。建议服用此药物的患病人群详细参考说明书服用。

消炎退热合剂的主要功效是消去炎症,通过去除炎症来降低体温。再加上,消炎退热合剂是中成药,药性温和,副作用少,适合多种人群服用。

感冒发烧是人体常见的不适,市面上也有很多种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那么也属于感冒退烧药物的消炎退热合剂的效果怎么样?

消炎退热合剂为中药制剂,没有很大的副作用。效果是不错的。可能会使体温过低,时刻测量体温。消炎退热合剂的主要成分: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

蒲公英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可治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甘草还有抗炎,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大青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紫花地丁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腹泻,目赤,喉痹。由此可见,消炎退热合剂的主要功效是消去炎症,通过去除炎症来降低体温。再加上,消炎退热合剂是中成药,药性温和,副作用少,适合多种人群服用。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消炎退热合剂采用多种具有抗炎解毒功效的中药材有机组合而制成,消炎和退烧的效果良好,而且副作用并不常见。

中医高效退热常见方法有三种


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热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的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热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

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中医针灸入门方法是什么?


中国的中医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今天,人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广中医文化,中医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悉的中医针灸,针灸的好处也很多,比如可以疏通经络,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等等,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如何扎针灸,所以下面介绍针灸的入门方法。

中医针灸入门:

一步,要学习中医的相关基础课程。比如说《人体解剖学》《经络学》《针灸学》等这些最基本的课程都需要全面学习和掌握。这些对基本的理论掌握了,才能够明白中医的一些基础架构和思维方式,接下来做其他的事情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第二步,针灸一定要记住穴位。记穴位,就跟平日学习外语背单词一样,可能会令人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又容易忘记。但是穴位是必须要记牢的,所以大伙在这方面一定要加把功夫,认真记住各个穴位,千万勿要搞混淆了。

第三步,拜师学艺。如果是想要自学的话,其实学习针灸并非那么容易,而且如果自学不到位的话,就很容易在日后针灸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事故,所以建议如果真心想学好针灸的话,找专业人士帮助入门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步,开始练习进针。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开始练习进针了,此时可以先在棉球或者纸球上好好练习一番,待有感觉了、熟练了后,才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此时若是害怕的话,不妨求助自己的师傅,这样就不用担心针灸不到位,或者针灸会疼了。

第五步,学习用针灸解决病痛的问题。做到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如果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做不到辩证诊断病情的话,是很难到达治疗这一步的。所以,刚开始入门的朋友,请注意多跟自己的师傅旁观学习,注意做好笔记,这样才到某天自己单独实现针灸治病的理想。

学习中医针灸,除了要拜师学艺外,还应当多交一些对中医感兴趣或者在中医方面比较有研究和权威的朋友。要知道,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交流,个人是很难进步的。交际圈太窄,而且没有相应的中医文化氛围影响,会让进步非常的小,甚至是眼光狭隘哟。因此,想学好中医针灸,请记得多交几个对这方面研究比较深的朋友哟。

学习中医针灸,还应当多阅读一些专门的著作和书籍。如果不尽量拓宽知识面,以及深入学习在中医方面的知识,是很难体会到针灸的精髓的。学无止境,除了实践外,学习前人留下来的宝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时间和金钱方面比较宽裕的话,还可以多报读一些中医针灸方面的兴趣班。这类兴趣班通常在一些中医药大学都会有的。只有系统的学习了,才能对中医针灸有很深入的了解。学习针灸不是单枪匹马闯关就行了,这需要走出去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学习中医针灸,要做好稳扎稳打的准备,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冒进。毕竟如若太过急躁的话,则容易学不到精髓,这样只学到了皮毛的话,对作用也是不大的,也不利于日后去当医生救治病人。

中医体质测试方法是什么?


在当下的生活中,中医受到了好多人的青睐,其实中医体质也是有很多种的,根据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和生活方式不同,体质自然表现的也会不同,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体质测试。

中医体质分以下九种:血淤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体质也不同,认清自己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

体质判定

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中医常用三种退热法


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热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的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热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

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

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

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

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中医养生肺的方法是什么


肺是很重要的器官,生活中应该重视养肺,尤其是在天气变化无常的季节里,人们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利用中医方法能够很好的养肺的,选择中医养生能够很好的保养肺,也能给抵御外界病菌的侵入,只有正确的养肺,才能够保证身体健康的,现在也有不少的中医养肺方法,下面就和朋友们进行一下分享。

第一,就是情绪要开朗。这一点很重要,因肺气虚容易引起悲伤,而悲伤又会直接影响到肺,因此要戒忧。中医提出『笑能清肺』,笑能令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申展,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缓解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和肾气相通,并且促进食欲。早上锻炼,若可以开怀大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的『清气』,呼出废气,加速血液循环,以至于达到心肺气血调和的功效,保持人的情绪稳定。

第二,注意呼吸。肺是主全身呼吸的一个器官,肺主全身之气,其中一个就是呼吸之气。要通过呼吸吐纳的方法来养肺,怎样呼吸呢?有种方法:使呼吸节律和宇宙运行、真气运行的节律相符,也就是要放慢呼吸,一呼一吸要尽可能地达到6.4秒。要常常做深呼吸,将呼吸放慢,这样能够养肺。

《黄帝内经》还介绍了一种呼吸的方法,叫闭气法,就是闭住呼吸,叫『闭气不息七遍』。这类闭气的方法有利于增强我们肺昀功能。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可能停止到您不能忍受时,再呼出来,这样反复七遍。

第三,注意饮食的调养。多食一些苞米、西红柿、大豆、黄豆,梨或者其它水果,有利于养肺。秋令养肺最主要,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会伤肺。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特别是中秋过后,风大,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所以秋天饮食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适当多食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白木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少食辛辣燥热和助火的饮食。饮食要清淡。

养肺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应该多注意生活保健,比如心情方面要注意开朗,多注意呼吸新鲜的空气才能够促进肺部的健康养生,利用中医方法养肺才能够更好的强身健体,日常还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希望上面的方法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养生。

中医夏季养生方法是什么呢


夏季养生是很重要的,起到的保健功效也是很大的,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的,而且选择在夏季养生的话,选择中医效果会更好一些,那么不同的体质养生方法也有所不同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针对性的养生才能够发挥养生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呢,用什么样的方法养生最好一些呢?

中医养生的概念

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七类:平和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阳热质。

一、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没有品种上的禁忌。

二、痰湿质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担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三、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四、气虚质

此类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五、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六、湿热质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七、阳热质

此类人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调养应以生津养阴为主。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黄瓜、苦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以上介绍了七种不同体质的人类,同事中医的养生方法也各有不同,在养生的时候,都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办法,这样对身体才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时也会减少身体的很多疾病,也会起到不错的延年益寿的功效的,对一个人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的。

中医湿疹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湿疹是一种皮肤方面的疾病的,其实就在我们平常的时候就可以见到湿疹的患者,如果是一旦发生湿疹的话就会感觉到自己全身上下都特别的难受的,并且自己的皮肤上面特别的干燥,没有一点水分的,而且摸起来的话还会觉得特别的瘙痒,如果是痒的特别厉害的话很多患者都会将自己的皮肤抓破的,这样的话就会引起感染的情况发生,所以尽量的不要用手去挠的。

内治疗法

湿疹的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常用的有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剂。对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作静脉封闭。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

局部疗法

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外用药物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

急性湿疹 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当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的霜膏和湿敷交替使用。

亚急性湿疹 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含有皮质类固醇的乳剂和糊剂等。为了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在前述药物中加入新霉素等抗生素。

慢性湿疹 常用糠馏油、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也可将这类药物制成硬膏或涂膜剂。此外,对限局肥厚性损害尚可用皮质类固醇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一般4一6次为一疗程。

最好还是采取局部的治疗方法,可以内外进行调理的,不光是要运用一些外用的软膏涂到自己的皮肤上面,也可以采取一些药材进行服用的,这样的话才可以让自己的湿疹的更加快的,不会引起复发的情况,大部分来说这种药材只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可以见效的,很好的去缓解患者痛苦。

中医退热方法是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