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疗法不良反应

四季养生疗法饮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四联疗法不良反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我们常说的四联疗法的不良反应其实里面是指的三种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这三种药物在治疗疾病上面是非常多见的。四联疗法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见的是食欲缺乏、消化不良、黑便、舌头变黑等等,这些都是四联疗法的不良反应。

其实四联药物就是由三类药物构成,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

先来说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酸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对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建议长期的服用,这是因为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长期的抑制胃酸,从而导致患者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一般四联药物的使用周期在10-14天。后期的抗溃疡治疗周期在3月左右。

胃黏膜保护剂也被叫做铋剂,常用的有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因为铋剂中含有金属元素,所以在服用后出现黑便、舌头变黑等情况,但是这类情况会在停药后逐渐消失,患者不必担心,而且在服药铋剂时,不建议同时服用牛奶、浓茶等。

抗生素主要使用的有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等,对于某些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应该进行更换,尤其是阿莫西林过敏患者,还有就是在服药抗生素时是需要严格禁止饮酒的,可以在停药后的1周饮酒,防止双硫仑反应的发生。

Ys630.com相关知识

四联疗法过后胃难受


四联疗法其实在治疗疾病里面也是会带有一些不良反应的,如果有患者在通过四联疗法之后出现胃部难受的情况可以稍作休息的,如果持续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建议联系自己的医生进行咨询和诊断,看是否通过再次治疗来进行来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对于已感染人群来说,一定深有体会。那么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你知道吗?

为了逃避胃酸的腐蚀,它藏在了胃粘膜和碱性粘液层之间。同时幽门螺杆菌还产生一种叫脲酶的物质,这种物质产生碱性物质——氨(NH3),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还可以产生空泡毒素,这是一种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可以造成胃粘膜细胞的死亡。碱性黏液层被幽门螺杆菌破坏,加上空泡毒素对胃粘膜细胞的毒害作用,造成了胃粘膜或十二指肠粘膜的坏死,形成炎症,更严重损伤则可以导致消化性溃疡,引发上消化道出血。长期的慢性损伤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久而久之则会导致胃癌。溃疡、消化道大出血和胃癌,是幽门螺杆菌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

因此,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安全起见,除了存在抗衡因素,大多数感染者都应该进行根除治疗。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除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服药后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进而造成根除率一直不太理想。究竟是放弃治疗,还是继续用药,何去何从?成为了困扰着很多患者的难题。

首次根除失败,后期的根除会难上加难,因此,一旦用药,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确保一次根除成功。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的情况,建议可以配合食用清幽咀嚼片,清幽咀嚼片是专门针对抗生素药物的不足而研制的生物型健康食品,咀嚼片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可帮助修复受损粘膜,同时调节胃肠道菌群,减轻幽门螺杆菌及抗生素对胃部造成的伤害。

其实,不仅是在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时,很多患者甚至在根除成功后,打嗝、暖气、头晕、恶心这些症状依旧存在。这些都是由于,药物只能消灭损害胃健康的“元凶”幽门螺杆菌,却不能及时有效的修复受伤的胃。所以,在进行药物根除的同时,配合食用生物活性咀嚼片,从根本上改善胃健康不可少。

此外,很多感染者在幽门螺杆菌根治一段时间后,体检时竟又检出Hp阳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幽门螺杆菌未彻底清除,“隐藏”一段时间后又死灰复燃;二是幽门螺杆菌极易传染,新的菌株又从口而入导致其重新被感染。因此,在食用清幽咀嚼片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幽门螺杆菌易感人群适用牙膏——清幽牙膏的使用,从源头上杜绝菌从口入,真正远离幽门螺杆菌,养护胃肠健康。

胃溃疡四联疗法怎样?


胃胀、胃痛、吐酸水,服药后不见好转,怎么办?该病由脾胃湿热引发,从而引起烧心、恶心等症状。那么我们不妨来尝试一下四联疗法,这种方法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一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效果比以往更加完善。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组合成的四联疗法可有效的治疗胃溃疡并祛除幽门螺杆菌。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无外乎西药和手术两种: 西药止胃痛作用较强,可治标不治本,根治效果差,愈后易反复;手术疗法具有创伤性,可引发多种并发症,风险较高,适用于癌变恶化的患者。因此,中药疗法也是治疗慢性红斑型胃窦炎的重要手段。

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应注意的是:留心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枸橼酸铋钾可引起头痛、头昏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甲硝唑可导致恶心、口腔金属异味;阿莫西林和四环素可引起腹泻、恶心和过敏性荨麻疹;红霉素除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呋喃唑酮可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有了胃病应积极配合医生合理用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胃胀、腹胀时要少吃,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工作或劳动要适度,可以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跟朋友沟通,天气变化应及时添加衣物,特别要注意胃部的保暖,保证合理的睡眠,胃部病症的痊愈需长期坚持。

五联疫苗不良反应有什么?


现如今为了能够防止各种疾病的出现,孩子在刚出生后便已经开始注射疫苗了。可以说疫苗的种类有很多,打完疫苗后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出现的异常反应也是存在区别的,那么五联疫苗不良反应有什么?宝妈们只有了解这个问题,才能做好正确的应对措施。

五联疫苗是指含有五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用于预防多种疾病(比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

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好,有些人的体质就稍微差一点,五联疫苗的副作用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体质好,对于他来说副作用可能就小一点。但是,有些人体质差一些,副作用的反应就会大一些,但是总的来说,五联疫苗的副作用都是在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刚打完五联疫苗,人可能会心情烦躁,并且人有一点没精神,大便比较多。此外,还会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倦怠和发痒等症状,有时候还会持续低烧,这些症状在打第二针之后比较明显。这些副作用也是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大概会持续三四天,一周以后就没有事情了。这些症状都是疫苗所带来的反应,接种者大可不必担心。

五联疫苗一共需要接种四针,没针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据了解,儿童应该在2、3、4或3、4、5月龄分别进行三针基础免疫,然后在18月龄再注射一针加强免疫。各位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打疫苗的时间,由于宝宝们的抵抗力不是很强,因此更应该格外注意。

以上就是对五联疫苗不良反应有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般来说孩子打完疫苗之后出现发烧的现象属于正常,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的消退了,如果持续发烧不退,就必须要咨询医生,不能让孩子的健康状况受到丝毫的威胁。

五联疫苗不良反应明显吗


给孩子注射疫苗是很重要的事情,家长们不仅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以便能有效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还需要在注射完成后做好观察,不管是出现发烧还是其他的不适现象,都要及时咨询医生做好相应处理,那么五联疫苗不良反应明显吗?

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好,有些人的体质就稍微差一点,五联疫苗的副作用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体质好,对于他来说副作用可能就小一点。但是,有些人体质差一些,副作用的反应就会大一些,但是总的来说,五联疫苗的副作用都是在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五联疫苗是指含有五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用于预防多种疾病(比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

五联疫苗一共需要接种四针,没针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据了解,儿童应该在2、3、4或3、4、5月龄分别进行三针基础免疫,然后在18月龄再注射一针加强免疫。各位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打疫苗的时间,由于宝宝们的抵抗力不是很强,因此更应该格外注意。

刚打完五联疫苗,人可能会心情烦躁,并且人有一点没精神,大便比较多。此外,还会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倦怠和发痒等症状,有时候还会持续低烧,这些症状在打第二针之后比较明显。这些副作用也是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大概会持续三四天,一周以后就没有事情了。这些症状都是疫苗所带来的反应,接种者大可不必担心。

在得知五联疫苗不良反应吗这个问题之后,家人们在看到孩子出现一些异常反应时,也就不用太过担心了,一般来说发烧现象还是很正常的,不过观察一段时间后就会自行缓解和消退了,如果高烧不退或是有其他异常反应,必须要尽快解决。

法乐四联症


【概述】

法乐四联症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居首位。1672年Stensen,1777年Sandifort,1783年Hunter,1839年Hope,1866年peacock等先后报道本病。1888年Fallot报道55例并详细描述本病的病理解剖特征,即①肺动脉狭窄,②心室间隔缺损,③升主动脉开口向右侧偏移和④右心室向心性肥厚。此后本病即被命名为法乐四联症。1944年BlaloCk和Taussig认识到四联症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肺循环血流量不足,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导致紫绀和死亡。并据此创用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分流术,以增多肺循环血流量,改善血缺氧。继而potts,Glenn,Waterston等又先后在临床上开展各种体肺分流术。1948年Brock和Sellors对四联症病人施行闭式手术,直接切开漏斗部或肺动脉瓣狭窄。1954年Scott,1955年Lillehei,Kirklin,Kay等先后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下开展四联症心内直视根治性手术。

【治疗措施】

四联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施行外科手术,增加肺循环血流量,改善血缺氧或作心内畸形根治术。40多年前法乐四联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是施行体循环-肺循环分流术,以减轻血缺氧,改善症状,延长寿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进入临床应用后,四联症根治术即逐渐替代姑息性的体、肺分流术,且治疗效果日益提高,但对婴儿幼童病例采用分期手术亦即先施行分流术,再施行根治术或一期根治术意见尚不一致。有的主张临床上呈现明显症状的四联症病人,不论年龄大小均宜施行一期根治术,这样可避免承受两次手术的危险性。早期手术尚可防止右心室肥厚和流出道狭窄程度加重。另一部分外科医师认为出生后3个月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为25~67%,远高于体-肺分流术,而延迟到1~2岁以后则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因而主张分期手术。6个月到1岁的病例先施行体-肺分流术,长大后再施行第二期根治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根治术死亡率已较前降低,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前倾向于根据病人年龄和病变的病理解剖学形态,制定手术方案。婴幼儿根治性手术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手术年龄宜在6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婴儿如病情严重急需手术治疗者,应先作姑息性体-肺分流术。但如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病变经造影检查属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发育良好,且因漏斗部痉挛引致反复缺氧性发作者则可给予心得安等药物治疗,待病人长大到6个月以上再施行根治性手术。6个月以下病人经选择性右心室造影显示右心室流出道或肺动脉狭窄病变为漏斗部弥漫性发育不良,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总干或分支狭窄,需用织片跨越瓣环作缝补扩大术者,由于根治性手术死亡率高,宜先施行姑息性分流术,待长大后再施行根治性手术。

手术操作:

体肺循环分流术:在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施行血管吻合术,使部份体循环血液分流入肺循环,从而增加肺循环血流量,提高动脉血氧含量,使血缺氧得到改善。临床上表现为紫绀减轻,活动能力增强,血液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升高。施行体-肺循环分流术可应用体循环动脉或上腔静脉,由于静脉压力低,血流速度缓慢,易于形成血栓,致血管腔堵塞,因此,治疗法乐四联症均应用体循环动脉与肺动脉作吻合术。手术方式有下列数种:

1.Blalock-Taussig手术1945年Taussig与Blalock首次报道应用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与肺动脉作端侧吻合术治疗3例临床上呈现严重紫绀的法乐四联症,取得良好疗效。以后即将应用主动脉弓分支与肺动脉作吻合术的体、肺循环分流术,称为Blalock手术。1971年Taussig报道近100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人施行体、肺循环分流术的远期疗效。选用锁骨下动脉,手术死亡率最低,又可避免结扎颈总动脉或无名动脉后,可能发生的脑部并发症。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病例最好选用起源于无名动脉的锁骨下动脉,因为在吻合术后切断并向下方翻转的锁骨下动脉根部与无名动脉形成直角,较易保证血流通畅;而应用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的锁骨下动脉作吻合术,则切断的锁骨下动脉向下方翻转时,易在其根部产生扭曲,影响血流通畅。

为了使体循环血液可以经吻合口分流入两侧肺组织获得氧合,宜用锁骨下动脉近段切端与肺动脉切口作端侧吻合术。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血缺氧加重。病人仰卧,术侧背部稍垫高,从胸骨缘到腋前线作第3肋间或第2肋间前胸切口,为了改善暴露可切断肋软骨1根,进入胸膜腔后,将肺组织推向下方,检查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认为长度及大小合适后,切开纵隔胸膜,游离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利用右侧锁骨下动脉作吻合术者,需结扎切断奇静脉并将上腔静脉向前内侧牵引,以便于显露右肺动脉和无名动脉。在锁骨下动脉根部放置无创伤血管钳,阻断血流后,在胸腔顶部结扎锁骨下动脉的远段。为了增加近段锁骨下动脉的长度,亦可分别结扎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胸廊内动脉,甲状颈干等分支。切断锁骨下动脉,修剪切端的血管外膜组织。游离肺动脉,在其近段放置无创伤血管钳,肺动脉远端则可用粗丝线分别绕置其分支,以阻断血流。将锁骨下动脉近段切端向下方翻转,使之与肺动脉相靠近,注意避免血管方向扭曲。在肺动脉壁相应部位作横切口,切口可略大于锁骨下动脉切端的口径。以细弯针、5-0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后壁,吻合口两端各加间断缝线一针结扎固定,然后连续或间断吻合口前壁(图1)。吻合完成后,依次取除绕置在肺动脉远段分支阻断血流的缝线,肺动脉近段血管钳,检查吻合处无出血后,再放松取除锁骨下动脉根部血管钳,此时在肺动脉上可扪到震颤,病人紫绀亦有明显改善。放胸腔引流管1根,创口分层缝合。锁骨下动脉长度不够,施行锁骨下动脉-肺动脉直接吻合术难度大,或吻合口张力太大者可用一段直径5mm的Gortex人造血管,两端分别与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作端侧吻合术。

2.potts手术 即降主动脉-左肺动脉侧侧吻合术。1946年potts,SmitH,Gibson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于3例法乐四联症病人因而得名。在此之前,Gross与Hufnagel以及Blalock与park等人,曾对实验动物施行这种手术,由于手术中需完全阻断降主动脉血流造成脊髓缺血,往往引致后肢麻痹,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严重并发症,potts,Smith等创制环状动脉钳,在降主动脉上放置这种主动脉钳,既可以阻断部份主动脉壁供作吻合术,又可保持降主动脉血流通畅,脊髓的血液供应不受影响。

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缺氧。患者取右侧卧位。左胸后外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将左肺向前下方牵拉,解剖肺门,游离左肺动脉,并显露其分支,然后切开纵隔胸膜,游离主动脉弓下方的上段胸降主动脉。此时常需结扎切断肋间动脉1~2支,以便于放置环状主动脉钳,夹紧降主动脉前内侧部份血管壁供作吻合术。在左肺动脉的近段和远段分别绕置一根缝线阻断肺动脉血流,将缝线缚扎于环状主动脉钳上,使肺动脉与降主动脉互相靠拢。修剪已被钳夹的部份主动脉壁和左肺动脉的外膜组织,用尖锐的刀刃在钳夹的降主动脉壁中部作长约6mm的纵切口,再在已被阻断血流的左肺动脉中部作相应的长度相近的切口,在切口的两端用细弯针5-0缝线缝合主动脉壁和肺动脉壁,在血管壁外结扎缝线,然后连续缝合吻合口后壁,缝针穿越全层血管壁,使之互相对合。缝线到达切口下角时,在血管壁外与固定缝线相结扎后,再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吻合口前壁。吻合口全部缝合完毕后,依序取除绕置在左肺动脉远段、近段缝线。如果发现吻合口缝线区出血,可用纱布轻压止血或另添加1~2针,认为止血妥善后,缓慢地松开主动脉环状钳,检查吻合口无出血后,再取除环状钳,此时在肺动脉上可扪到血流通过吻合口产生的强烈震颤。胸膜腔内留置引流管1根,分层缝合胸部切口。potts吻合口由于根治术时难于拆除,现已很少采用。

3.Waterston手术 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吻合术 Waterston于1962年报道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吻合术。此后Cooley, Hallman、Edwards等相继于1966年也报道施行这种手术的临床经验。

全身麻醉、注意避免缺氧。半侧卧位、右胸前外第3肋间切口进胸,将右肺向后方牵引,在膈神经前方纵向切开心包膜。分别在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以及升主动脉内侧解剖游离肺动脉。于右肺动脉近段和远段,分别绕置阻断血流的粗缝线。提起升主动脉,用直角无创伤血管钳部分夹住升主动脉后壁,阻断血流。在钳夹的升主动脉壁中部用尖刀作长约5mm的纵向切口,然后收紧绕置在右肺动脉近,远段的缝线阻断血流,在与主动脉切口对应部位于右肺动脉前壁作横向切口,用细弯针50或6-0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后壁和前壁(图4)。吻合完成后,依序取除绕置右肺动脉远端缝线、近段缝线及升主动脉钳,稀疏缝合心包切口。右胸内留置引流管1根,分层缝合胸壁切口。

在上述三种体-肺循环分流术中,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者为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优点是锁骨下动脉口径有限,吻合口不会过大,以致肺循环血流量过多,引起肺过度充血和肺水肿,日后施行根治术时拆除,缝闭体-肺分流吻合。亦较简便。应用降主动脉或升主动脉与肺动脉作吻合术,易发生吻合口过大,或吻合的血管对合不良,产生扭曲、血流不畅或堵塞不通。且日后施行根治术时拆除体-肺分流吻合口操作难度甚大。因此,近来已很少应用potts手术和Waterston手术。

体肺分流术的手术死亡率较低,6个月以下婴幼儿手术死亡率为3~6%,出生后1个月内施行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吻合术后症状缓解期可维持1年半左右。童年病人分流术后缓解期则可维持多年。上海中山医院1953年为1例13岁病孩施行左锁骨下动脉-左肺动脉端例吻合术,术后38年仍维持良好疗效。

四联症根治术:

儿童病例需在体外循环结合25℃低温下施行手术。婴幼儿病例则可采用深低温体外循环和停止灌注的方法施行手术,先经体表降温,待鼻、咽温度降到24℃左右施行剖胸术,建立体外循环,通过血流降温进一步将鼻咽温度降到18℃左右,然后停止体外循环进行心内操作,心内直视纠治术结束后,再恢复体外循环作血流复温,待鼻咽温度升高达35℃,直肠温度到达28℃以上,心脏搏动恢复后停止体外循环。

前胸中线切口,纵向锯开胸骨,切开心包,显露心脏后,注意观察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总干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病变情况。比较升主动脉与肺总动脉外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有无异常走向的冠状动脉分支。解剖游离升主动脉,经右心房、右心耳切口放入上、下腔静脉引血导管,升主动脉插入给血导管,左心房或左心室放入减压管,建立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后通过血液转流降低体温到25℃左右,心包腔内放置冷生理盐水作局部深低温。钳夹升主动脉,于冠循环内注入冷心脏停搏液。根据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情况选择右心室切口。如肺动脉瓣环和肺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无明显狭窄,仅需解除右心室漏斗部狭窄,则选用右心室流出道横切口或斜切口。如需切开肺动脉瓣环或肺总动脉,用织片跨越瓣环作缝补扩大术,则选用右心室流出道纵切口,必要时将切口延伸入肺总动脉甚肺动脉分支。冠状动脉前降支异位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病例,则宜在前降支下方作斜向切口或游离前降支后,在其下方作纵切口。

解除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多见的典型四联症,狭窄病变仅涉及漏斗部及/或肺动脉瓣,而瓣环和肺动脉无病变者则切开右心室,显露右心室腔后,切断漏斗部右心室游离壁与室上嵴之间的肌束,用手术刀部分切除流出道左侧壁肥厚的隔束心肌,注意避免切穿心室间隔,再切除肥厚的壁束心肌,注意避免切断三尖瓣的乳头肌。再部分切除室上嵴和右心室前壁增厚的心肌。经右心室切口检查肺动脉瓣,用钳子撑开瓣口即可剪开融合的瓣叶交界。瓣口狭窄呈漏斗状者,可剪除漏斗的顶部。如经右心室切口难于显露肺动脉瓣则可在肺动脉瓣环上方另作肺动脉纵切口显露瓣膜,切开瓣膜交界狭窄后,用宫颈扩张器通过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测量内径。婴幼儿病例体重在12kg以下应能通过10mm的扩张器,儿童病例,应能通过14mm扩张器,成人应能通过17mm扩张器。否则,需用跨瓣织片缝补扩大瓣环或肺动脉总干。

彻底解除右心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狭窄是提高法乐四联症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肺动脉瓣环狭小,右心室流出道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肺动脉总干或其分支狭窄,甚或双瓣叶型肺动脉瓣等情况下,施行漏斗部切除及/或肺动脉瓣切开术仍未能解除右心室排血梗阻,术后右心室压力仍然异常升高,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存在压力阶差,易发生右心衰竭,术后死亡率高。用跨瓣环织片作缝补扩大术能较好地解除梗阻性病变,但手术造成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使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大,收缩期喷血分数减小,运动耐量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高,远期疗效亦欠满意。因此不宜常规作跨瓣环织片缝补扩大术。跨瓣环织片缝补扩大术的适应证应根据术时和术前选择性右心室造影检查见到的病变情况,测量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的内径,以及术毕测定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率和肺动脉压力,作出决定。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率超过0.70,肺动脉压力低于3.3kpa(25mmHg)者,则需作织片缝补扩大术。补片材料以心包片外衬涤纶网片最为适宜,既具有一定牢度,又可防止渗血。漏斗部发育不良及或肺动脉瓣环狭小的病例需延伸右心室纵切口跨过肺动脉瓣环到达肺动脉总干外径最宽处。备好椭圆形补片,其长度可按右心室到肺动脉切口的长度修剪,补片宽度则以缝补后肺动脉环的外径不超过升主动脉外径的75%为宜。心内操作结束后,先用5-0prolene缝线褥式缝合固定补片的顶端与肺动脉远侧切口后,再将织片与肺动脉、肺动脉瓣环及右心室切口边缘作连续缝合。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或肺动脉瓣环高度狭窄病例缝补方法是:切开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环及肺动脉总干用形似十字形补片作缝补扩大术。

左肺动脉起始部狭窄:通常伴有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总干狭窄。在缝补心室间隔缺损后,延长右心室漏斗部纵切口跨越肺动脉瓣环、肺动脉总干、左肺动脉狭窄段及左肺动脉近段,然后用织片作缝补扩大术(图8)。伴有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者,则在缝补扩大肺动脉瓣环、肺动脉总干和左肺动脉后,从肺动脉总干侧壁切下右肺动脉,纵向剪开右肺动脉前壁越过狭窄段,并切开右肺动脉近端用另一块锥形补片缝补扩大右肺动脉切端,再将已扩大的右肺动脉切端与肺动脉总干作端侧吻合术。

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单独存在的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比较少见。缝补扩大操作技术也较简易,从肺动脉总干切下右肺动脉,纵向切开右肺动脉狭窄段及近段右肺动脉前壁,用织片缝补扩大后与肺动脉总干作端侧吻合术。

(1)切下右肺动脉 (2)纵向剪开右肺动脉,用心包片缝补扩大

(3)右肺动脉与肺动脉总干作端侧吻合术

肺动脉闭锁:肺动脉闭锁病例需用一段带主动脉瓣的同种升主动脉。同种升主动脉外径用于婴儿病例为14~18mm,儿童为22~25mm,将同种主动脉置放入流出道远端与肺总动脉作对端吻合术,近端的后壁与右心室流出道缝合,再用心包织片覆盖,缝补流出道切口和同种主动脉前壁(图11)。另一种方法是用带瓣管道远端与肺动脉总干作端侧吻合术。近端与右心室流出道作端侧吻合术。

缝补心室间隔缺损:妥善解除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即可缝补心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病例心室间隔缺损面积较大,直接缝合易于撕裂,因此需用补片作缺损缝补术。用牵引缝线或小拉钩将漏斗部间隔向上牵拉,心室切口下缘向下牵拉,即可充分显露缺损。辨认三尖瓣隔瓣叶,主动脉瓣环,瓣叶和传导组织所在部位。His束从心室间隔缺损后方纤维三角区边缘穿出,靠近心室间隔的左心室面向前行到达缺损后下方的心肌嵴,按心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涤纶或聚四氟乙烯补片,补片宜比缺损稍大一些,用两端各有小弯缝针的4-0或5-0prolene缝线,先用1根缝针缝补缺损下缘中点处,缝线穿过补片后在距缺损边缘心室间隔肌部约4~5mm处进针,缝线不可环绕心室间隔缺损边缘,亦不可穿越心肌过深,以免损伤传导组织。由此向后将织片与三尖瓣隔瓣叶基部连续缝合,再向上与无冠瓣下方的右心室心肌、主动脉瓣环相缝合,补片与主动脉瓣环缝合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主动脉瓣叶,然后向前到达心室上嵴。缝合时将心室上嵴稍向织片下方牵拉,可增大流出道。此时用缝线另一头缝针从缺损下缘中点第一针进针处起,在距缺损边缘4~5mm处向前向上连续缝合,到达圆锥乳头肌上方,即不再存在损伤传导束的危险,可以环绕缺损边缘作连续缝合,到达心室上嵴处,结扎两根缝线,完成心室间隔缺损织片缝补术。缝合右心室切口。漏出道狭窄已妥善解除者,右心室横向或斜行切口用缝线连续缝合两层。未跨越瓣环的右心室纵切口宜用织片缝补,以免直接缝合造成漏斗部口径减小。为解除肺动脉瓣狭窄的肺动脉总干纵切口,亦宜用织片缝补以扩大血管腔。放松升主动脉阻断钳,心脏恢复跳动,收缩期血压12kpa(90mmHg)以上,体温升到35℃以上,停止体外循环。测右心室、左心室及肺总动脉压力。从上腔静脉、肺动脉和体循环动脉抽取血液送作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测定。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压比值在0.70以上,右心室、肺总动脉压力阶差越过8kpa(60mmHg),肺动脉收缩压低于3.3kpa(25mmHg)或心室间隔仍有左至右分流,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值为2∶1者,则均应考虑继续在体外循环下进一步解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狭窄。缝闭心室间隔缺损,术毕注意创口止血。分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和左心房压力。注意肤色和周围循环状况。记录出入水量、尿量和纵隔心包引流量。注意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血容量。常规给予洋地黄、抗生素、利尿剂和促进凝血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早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出血、房室传导阻滞、低心排血综合征、心力衰竭、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引致呼吸衰竭等。

【病因学】

1970年Van praagh等认为四联症的胚胎发育障碍是由于肺动脉圆锥远段或右心室漏斗部发育不全,未发生反向倒位,于是主动脉瓣保持胚胎期位置,处于肺动脉瓣的右侧,漏斗部间隔亦即壁束在正常发育时行走方向应为向后向下向右,而四联症病人则其走向改变为向前向上向左而止于圆锥前壁,这样当圆锥部近段与心脏融合后即产生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同时由于漏斗部间隔位置向前向上因而未能在心室间隔的上方占居隔束左前上支和右后下支之间的空隙,于是在漏斗部间隔亦即室上嵴的后下方形成巨大的心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圆锥发育不良又引致主动脉开口移向右侧,骑跨于心室间隔缺损的上方。

【病理改变】

四联症的两个主要解剖异常,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和心室间隔缺损均颇多变异。

⑴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瓣和肺动脉正常 ⑵瓣膜部狭窄,引起漏斗部继发性肥厚

⑶漏斗部狭窄,肺动脉发育不良

⑷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发育不良,漏斗部继发性肥厚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可位于漏斗部,肺动脉瓣膜部,肺动脉瓣环,肺动脉主干或肺动脉分支,有的病例可以两处存在狭窄。

漏斗部狭窄:四联症病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漏斗部狭窄。大多数病例漏斗部狭窄与肺动脉瓣膜狭窄合并存在。漏斗部狭窄是由肥厚的壁束、隔束和室上嵴所造成。漏斗部狭窄与肺动脉瓣之间往往形成大小不等的第3心室。漏斗部狭窄位于右心室流出道远侧,靠近肺动脉瓣者则第3心室小;漏斗部狭窄位于右心室流出道近端则第3心室腔大,并有纤维环状入口。有时漏斗部发育不良呈现弥漫的长而细的管状狭窄,但无第3心室。

肺动脉瓣膜部狭窄:四联症病人75%呈现肺动脉瓣膜部狭窄。瓣膜多为双瓣叶型,瓣叶增厚,活动度受限制,瓣口狭小。

肺动脉瓣环:四联症病例肺动脉瓣环均比主动脉瓣环小,但瓣环狭窄较为少见。漏斗部弥漫性发育不良,呈现细长管状狭窄的病例,肺动脉瓣环亦狭小。有时由于心内膜下纤维病变引致瓣环增厚而产生狭窄。

肺动脉总干:四联症病例肺总动脉均比主动脉小。右心室漏斗部弥漫性发育不良的病例,往往肺总动脉短,向后方移位分为两支肺动脉,其口径可减小到为主动脉的50%。极少数病例在肺动脉瓣环上方血管壁局部高度增厚,形成局限的瓣上狭窄。

肺动脉及其分支:左肺动脉大多呈现为肺动脉总支的直接延续,而右肺动脉则与肺动脉总干形成90角。狭窄可位于肺动脉分叉部。左右肺动脉近段往往发育不良,口径较细,亦可呈现局限性狭窄。严重者一侧肺动脉或其分支管腔闭锁伴单发性或多发性狭窄,肺动脉近段缺失则较多见于左侧。肺部血供来自未闭的动脉导管、升主动脉、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分支,或来自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的分支。

四联症病例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狭窄病变的部位、形态等变异情况对外科纠治术时操作的难度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和疗效影响很大。最多见的单独漏斗部狭窄,以及漏斗部和肺动脉瓣膜部合并狭窄,经过手术治疗,狭窄可获得较好的解除,治疗效果良好。并有肺动脉瓣环及/或肺动脉总干狭窄者,纠治术时需缝补扩大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损坏肺动脉瓣的启闭功能,手术死亡率较高。右心室流出道弥漫性发育不良、肺动脉闭锁或缺失则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疗效欠满意。

心室间隔缺损:典型的四联症病例,心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下方,并涉及心室间隔膜部。由于圆锥部间隔与漏斗部间隔未能在同一平面对拢而形成。一般心室间隔缺损面积较大,位置靠前,缺损后上缘为漏斗部心肌褶,靠近主动脉无冠瓣及/或右冠瓣,后缘为三尖瓣前瓣叶与隔瓣叶的基部和右侧纤维三角。有时在右纤维三角与前瓣叶基部之间亦有心肌组织。缺损下缘为隔束的右后支,缺损的前缘为隔束的左前支。漏斗部室间隔缺失的病例则心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下方,缺损后缘与三尖瓣瓣环之间可能隔以宽2~5mm的心肌束,主动脉瓣环与肺动脉瓣环之间仅隔以薄而窄的纤维脊索。少数病例在主动脉瓣下方缺损之外另有一个心室间隔肌部缺损。

主动脉:四联症病例主动脉位置向前向右移位,起源于两侧心室,骑跨于右心室的部分一般占主动脉口径的50%,主动脉根部比正常增大并呈顺钟向转位,致使无冠瓣基部向右向上移向心室间隔的后上缘。右心室流出道弥漫性发育不良,漏斗部间隔小,肺动脉开口向左移位者主动脉右位及骑跨更为明显。约25%的病例呈现右位主动脉弓,10%的病例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降主动脉。肺动脉闭锁的病人常伴有动肺导管未闭。

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往往纤曲扩大,增大的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常斜向跨过右心室前壁。手术时作右心室切口应注意避免受损伤。极少数病例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右心室流入道增大,心室间沟向左移位,心室呈顺钟位旋转,左心室转向后方。右心室壁肥厚,左右心室厚度相近,右心室肉柱增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减少,并因心肌长期缺氧射血功能减弱。

传导系统:窦房结和房室结位置正常,房室束从无冠瓣基部穿过右纤维三角区紧靠心室间隔缺损的下缘或偏左侧向前行,到达左室面,发出分支。主动脉根部顺钟向转位和骑跨程度显著的病例,心室间隔缺损后下缘肌肉组织不发育,房室束位置较浅,接近右室面仅覆盖以主动脉瓣环与三尖瓣基部汇合形成的致密纤维组织,缝补心室间隔时易受损伤。如缺损后下缘肌肉组织较多,突起于右纤维三角之上则房室束位置较深,靠近室间隔脊的左心室面缝补心室间隔缺损时则不易受到损伤。

其它心血管畸形:四联症病例可并有动脉导管未闭、右位主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左上腔静脉、冠状动脉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迷走锁骨下动脉、肺静脉异位回流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四联症的主要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以致右心室压力升高,肺循环血流量减少,梗阻程度严重者右心室压力可升高到与左心室压力相等的水平。当心室收缩左心室排血入主动脉的同时,右心室也经心室间隔缺损排血入主动脉,产生右至左血液分流。肺循环血流量减少和右至左血液分流引致体循环血氧含量降低,组织氧供不足,出现紫绀和慢性血缺氧,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显著增多,肺循环血流量减少还促进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右心室流出道中等度梗阻,右心室压力升高不太严重则可呈现双向分流。梗阻程度很轻则肺循环血流量减少不明显,经心室间隔缺损的血流方向主要是左至右分流,血缺氧程度轻,临床上可不呈现紫绀,称为无紫绀型四联症。

【临床表现】

四联症最常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紫绀和血缺氧。呈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和轻重程度取决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和肺循环血流量的多寡。出生后短期内由于动脉导管尚未闭合,肺循环血流可来自未闭的动脉导管,因此临床上常不呈现紫绀。绝大多数病例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动脉导管闭合后才开始出现紫绀,并逐渐加重。但如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病变程度严重,如肺动脉闭锁、流出道弥漫性发育不良,以及漏斗部、肺动脉瓣环、肺动脉瓣膜多处重度狭窄,则出生后即可呈现紫绀。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轻,右至左血液分流量少的病例,紫绀程度轻,如心室水平血液分流以左至右为主则可不呈现紫绀。进食、哭闹,活动时紫绀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儿童病人喜采取蹲踞体位。蹲踞可减少下肢静脉回流量,增高体循环阻力,从而使肺部血流量增多,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紫绀和呼吸困难得到减轻。漏斗部狭窄病例发生漏斗部痉挛时,狭窄加重,肺血流量突然减少可引致缺氧性发作,呈现呼吸困难、昏厥和抽搐,严重者可以致死。气候炎热和体温升高时更易发作。发作时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常减弱或消失。吗啡0.2mg/kg肌肉注射,或心得安每日2.5mg/kg可缓解缺氧性发作。少数病例因心室间隔缺损较大,出生后1~2月肺血管阻力降低时,左至右分流量增多导致肺循环充血,临床上可呈现心力衰竭症状。但出生6个月后紫绀即逐渐加重。紫绀程度重,红细胞显著增多的病例,脑血管可能形成血栓引致偏瘫或脑脓肿。在身体失水的情况下脑血栓更易发生。年龄较大紫绀严重的病例,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丰富,一旦发生破裂可引致大量咯血。

体征:体格生长发育较慢。面、唇、舌、眼睑结合膜等处明显紫绀。儿童病人杵状指(趾)很常见。心浊音区不扩大,左前胸可隆起。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听到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产生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可伴有震颤。狭窄程度重,右心室排送入主动脉的血流量增多,肺动脉血流量相应减少则杂音响度减轻,历时短。肺动脉闭锁病例收缩期杂音可能消失而被侧支循环或动脉导管未闭产生的连续性杂音所替代。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减弱或正常,有时可为主动脉瓣第2心音传导来的单一响亮的心音。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典型四联症病例显示心脏不增大,肺野异常清晰,血管影纹稀少。肺动脉总干较小者,心脏左缘平坦或凹陷。如第3心室较大则心脏左缘肺动脉段突出。由于右心室肥厚致心尖向上翘起。在后前位X线照片上心影呈靴形。约1/4病例主动脉弓位于右侧。

心电图检查:显示右心室肥大和劳损,电轴右偏。右侧心前区导联R波显著增高,T波倒置。一部分病人第I和第Ⅱ导联显示右心房肥大的高尖的p波。左前胸导联不显示Q波,R波电压低。

右心导管检查:右心导管检查显示右心室压力增高,可到达左心室压力水平。心导管可从右心室直接进入主动脉说明存在心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狭窄显示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呈现收缩压力阶差。分析压力曲线形态可判明狭窄的部位、类型和有无第3心室。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一般在89%以下,运动后进一步降低。

经右心导管于右心室和肺动脉内分别注射指示剂,在周围动脉记录指示剂稀释曲线可显示右心室注入的指示剂提早出现,且曲线降支呈现双峰的右至左分流曲线。于肺动脉注入指示剂则记录到正常曲线。

超声心动图检查: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四联症的诊断很有价值。可直接显示右心室壁明显增厚;右心室流出道呈现管状狭窄或形成第3心室;肺动脉口狭窄;肺动脉口径比主动脉细小;心室间隔回声中断和主动脉前壁右移,骑跨在心室间隔的上方。

选择性右心室造影检查:法乐四联症病例决定手术治疗之前必需作选择性右心室造影术。于右心室腔内放入心导管注射造影剂,连续X线拍片检查可显示肺动脉和主动脉同时显影和主动脉骑跨程度,与此同时造影剂从右心室经心室间隔缺损进入左心室。造影检查尚能显示右心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了解肺动脉发育情况和测量肺动脉总干和升主动脉的直径,计算两者的比值。

逆行主动脉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发育情况和主动脉瓣启闭功能。McGoon测量左、右肺动脉和膈肌平面降主动脉直径,如左、右肺动脉直径之和与降主动脉直径之比大于2.0,则说明肺动脉血流无梗阻。

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重度紫绀病例红细胞计数可达1000万,血红蛋白258%,红细胞压积一般为50~70%,但亦可高达90%。

【预后】

法乐四联症病例的预后决定于右心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狭窄的轻重程度,以及肺部侧支循环的发育情况。未经手术治疗的极少数病例虽然可能生存到40岁以上,但绝大多数病人在童年期死亡。据Bertranou等的资料,66%可生存到1周岁;49%生存到3岁;24%生存到10岁;而20岁时仍生存者则仅在10%以下。常见的死亡原因有血缺氧引致的脑血管意外,脑脓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性心力膜炎等。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狭窄病变逐渐加重和肺动脉分支血栓形成,肺循环血流量减少,紫绀和血缺氧的程度逐渐加重。肺动脉闭锁的病例预后最差,由于肺的血供主要依靠动脉导管,动脉导管闭合时则可因严重血缺氧引致死亡。出生后1年内死亡率为50%,3年为75%,10年为92%。但如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侧支循环丰富,则可延长生存期。

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较过去逐渐降低,现约在5~10%左右。影响外科疗效的因素有手术时年龄、体重、紫绀程度、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类型、肺动脉,肺动脉瓣环和左心室发育情况;是否曾施行体肺分流术;根治术时是否需应用跨瓣环织片或带瓣管道;心内畸形纠治是否妥善,是否饼有其它心脏血管先天性畸形等。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紫绀消失,活动耐力增大,能参加正常学习或工作。术后10年,20年的生存率约在90%以上。但如并有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残留心室间隔缺损,右心室高压(收缩压超过9.3kpa,70mmHg)等情况,则影响功能恢复,晚期疗效欠满意。

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需要怎么用药?


在胃部会有一层自己的保护膜,一般的病菌很难侵入,幽门螺杆菌是唯一一种能够进入胃部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胃炎,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患上胃癌还有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所以患过胃病或者是有家人患过胃病的人一定要经常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刻进行治疗。

1、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天四次,三餐前半小时服用,第四次睡觉前服用。

2、阿莫西林每次750mg,每天三次,餐后半小时服用。

3、甲硝唑每次400mg,每天三次,餐后半小时服用。

4、奥美拉唑20毫克,晚上睡觉前服用一次。

感染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幽门螺杆菌症状有哪些表现就是这些了。

防治方法

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的细菌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往往能被消灭殆尽。他们建议,应当进行全民普查,至少应该对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杀菌治疗,这样有望控制胃癌。

检测方法

卡式呼气试验

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Hp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

非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踪两大类。

麻风疫苗不良反应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都会打一些疫苗,这些疫苗都能够很好的预防一些疾病,现在麻风,风疹都是很常见的传染性的疾病了,它的危害是很大的,患者会出现低热,咳嗽,皮疹等症状,如果能够对这一疾病做好科学的预防,就要在孩子出生后打麻风疫苗,那么麻风疫苗不良反应大家知道吗。

孩子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要打麻风疫苗,麻风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是一种可怕的传染性的疾病,要及时的做好预防,那么大家了解麻风疫苗不良反应吗,一般的孩子在注射这一疫苗后都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反应的。

接种疫苗后会有的不良反应

孩子在接受预防接种后,多数没有或有很轻反应。少部分孩子可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些属于正常反应,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局部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局部寒战、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这些情况一般都不需要治疗。只要让小儿多喝水并减少活动,过1~2天后,这些反应都会消失。

异常反应和上述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但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发生,发生的多少与疫苗种类和接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异常反应则包括以下三种:1)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过敏性休克;2)神经系统变态反应;3)晕针等。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家长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有无高度精神紧张及过敏体质。如果出现晕针或过敏性休克,应让病孩平卧,口服温开水或糖水,头部放低,还要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症处理措施。

儿童打疫苗后出现低热、针孔处红肿和硬结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已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间,超过5厘米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大。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时可涂龙胆紫药水。这些症状可通过热敷或自行在一天内消失。比如麻疹预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种者不会有特殊的反应,一部分的人会有1-2天的局部肿痛,约5%的儿童接种后1-2周,会产生红疹,5-10%的儿童在接种4-10天后发烧,轻的37~37.5℃,中的37.6~38.5℃。39℃以上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麻风疫苗不良反应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注射了麻风疫苗后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一般这样的现象在2天内都会自己消失的,一般的时候是不需要进行处理的,如果情况严重了,大家还是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治疗,避免一些更严重的后果。

肺炎疫苗不良反应


肺炎疫苗,顾名思义也就是用来防止人体感染肺炎疾病的疫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接种肺炎疫苗的,这也是为了自身健康的考虑的。接种肺炎疫苗对于一般人的健康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竟肺炎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所以一般人都会有患病的风险的。但是很多人在接种完肺炎疫苗之后会有一些不良反应的。

其实上面说到的人们在接种完肺炎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是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的,这也是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体体质是不一样而导致的,所以当大家在接种完肺炎疫苗之后,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之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必要的时候也是需要治疗的。

国内注册临床试验共计有592名受试者接种了本品,将局部反应、全身反应以及和本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合并分析后的安全性信息概括如下:

本疫苗与DTap分开接种时(297例),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依次为发热(37.5°C)和睡眠中断(26.60%)、易激惹(21.89%)、食欲下降(15.49%)和腹泻(14.81%),大多数症状为轻度,体温39°C发生2例(0.79%);接种部位的局部不良反应有红斑(11.11%)、硬结(7.74%)和疼痛(9.09%),直径2.5cm的红斑、硬结为1%。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第1剂接种后最高,第2剂和第3剂接种后不同程度减少。

本疫苗与DTap同时接种时(295例),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依次为发热(37.5°C)(28.81%)、睡眠中断(26.78%)、易激惹(26.44%)、腹泻(24.07%)和食欲下降(16.61%),大多数症状为轻度,体温39°C发生4例(1.36%);接种部位的局部不良反应有红斑(10.85%)、硬结(7.46%)和疼痛(11.86%),直径〉2.5cm的红斑、硬结为1%。以上不良反应同样在第1剂接种后发生率最高,第2剂和第3剂接种后不同程度。

身体各系统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或荨麻疹样皮疹血液和淋巴系统。非常罕见:局限于注射部位的淋巴结炎免疫系统反应罕见:过敏性/过敏样反应包括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面部水肿。

所以,通过上面文章的详细介绍,我们也就了解到了关于接种肺炎疫苗后的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了。其实关于接种完肺炎疫苗后的不良反应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却也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表现为:休克、呼吸困难、面部发生水肿等等,这些不良反应虽然正常,但是我们大家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一定要及时检查治疗才行的。

白芍的不良反应


白芍是一种中药,现在白芍经过了行业的加工后,制作成的不同的药剂,白芍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关节炎症,同时也能缓解许多的疾病,在用药方面只要按照一天用药2到3次左右,每次用药两粒的方法来服用,根据医生的嘱托,这样就可以轻松的达到治疗病情的效果。

白芍总苷胶囊吃后腹泻是怎么回事?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患病后,临床的主要正常表现为慢性、对称性,患者会出现关节病变、多滑膜关节炎等的症状,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治疗起来也是相当麻烦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比如白芍总苷胶囊等,但是有些患者用药后出现了腹泻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白芍总苷胶囊后出现了腹泻的情况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随着用药时间增加,不良反应就会自行消失,患者不必担心。白芍总苷胶囊用药后少数患者会出现大便性改变、如大便变软、变稀、大便次数增多或者是出现轻度腹痛的现象,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可以自行得到缓解。

白芍总苷胶囊是口服吃的一种药物,一般可以按照一天用药2-3次,每次用药2粒的方法来服用,或者是在医生的嘱托下用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患病后一般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晨僵,在患者早上起床后,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晨僵,在活动后晨僵会逐渐的减轻。这类人群患者在就诊的时候,有必要向医生讲明自己有没有晨僵的情况,看自己晨僵持续的时间是多长,这对于医生的判断你的病情和用药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期间,也有必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建议患者要多休息,平时要适度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避免在下雨天或者是天气寒冷的时候外出,造成感冒或者是风寒的侵袭。

胃炎四联疗法的正确用药量是什么?


患有胃炎的病人分为急性还有慢性的两种,急性胃炎的病人较轻的会有没食欲,肚子疼还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就会可能吐血,脱水等等,慢性胃炎一般是会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在进行治疗之前一定要检查清楚是急性还是慢性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更好的进行治疗。

(1)枸橼酸铋钾240mg+阿莫西林750mg+甲硝唑400mg奥美拉唑20毫克

(2)枸橼酸铋钾240mg+红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奥美拉唑20毫克

(3)枸橼酸铋钾240mg+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0mg奥美拉唑20毫克每日2次任选上述一组药物服用每种药物按以上剂量一日2次服(上下午各1次)一般抗生素治疗2周左右之后奥美拉唑继续服用1个月

症状体征

1、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3、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个别伴有黏膜糜烂的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治疗方法

急性胃炎

1、一般治疗: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2、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l日。解痉药:如颠茄8n堪11次,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

3、抗菌治疗:抗菌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是有争议的。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0.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但应防止抗菌素滥用。

慢性胃炎

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主张无症状者无需进行治疗。若有症状可参考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1、避免引起急性胃炎的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药物,如NSAID等。

2、饮食治疗:原则与溃疡病相似,多次少餐,软食为主,避免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更重要的是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多年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食谱。

3、药物治疗:Hp相关性胃炎需进行根除Hp的治疗。而其他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大多不能使胃炎逆转,因此主要是对症治疗。

病理病因

急性胃炎病因(35%)

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此外,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应激状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机体变态反应均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慢性胃炎病因(45%)

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专家指出,慢性胃炎病因医学临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

1、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食物及进食粗糙食物或吸烟等。

2、急性胃炎如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可转变为慢性胃炎。

3、胃酸缺乏。

4、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

针灸不良反应有什么


   针灸效果未必一定要“气至病所”。皮内针法(埋针)就是没有针感的针灸疗法。疗效反而比“气至病所”更大。多数同道多以为针灸“得气”才能见效,其实则不然。例如,对患者进行皮内埋针时,根本没有“得气”感觉。绝大多数却可以当面止痛,少数竟有一次治好永不复发的。但是针灸也有不良反应,下面我来介绍给大家吧。

   滞针

   滞针是指进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或无法进行。产生滞针的原因是肌肉收缩、大幅度的捻转行针或向单一方向捻针,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也可发生于病人体位的改变。

   一旦发生滞针,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即可消除滞针;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缓起出。

    疼痛

   (1)进针过程中

   进针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操作者进针手法不熟练,或针尖钝、带钩,或针体过粗所致,有时也发生于过度敏感的患者。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熟练而快速的透皮进针是无痛的。正确的操作技能和适宜的进针力度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一些装置可使进针容易而快捷,例如管针套管(将针固定于穴位上,轻拍入穴),以及“轻弹”技巧(一种进针方法,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持针柄,另一手的中指或食指轻弹针柄上端,使针尖轻触皮肤)。酸、麻、重的“针感”表明得气,要与痛反应相区别。

   (2)进针后

   针进入深部组织后发生的疼痛是由于触及了神经纤维的痛觉感受器,出现这种情况需将针提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后重新进针。

   当针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时产生疼痛,通常是由于纤维组织缠绕针身所致。应轻柔地前后捻转针使缠绕的纤维松解而缓解疼痛。

   留针时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病人移动体位造成弯针所导致,需恢复原先体位使之缓解。

   晕针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晕针。应在治疗开始之前将针刺的程序和由此产生的感觉向病人认真解释。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最好选择卧位,并用轻手法。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以及早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尤其在针刺能引起低血压的穴位时应特别注意,如太冲穴。

   晕针的先期症状包括感觉不适、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精神疲惫。可出现胸闷、心悸、恶心,有时呕吐,面色苍白,脉象虚弱。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病人紧张、饥饿、疲劳、极度体虚,不适的体位以及过强的手法引起。

   

   惊厥

   对所有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都必须询问是否有惊厥病史。对确实有此病史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发生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应将患者及时转送急救中心。

   以上就是针灸的不良反应,因为因针刺不合理,变成肺、心、肝等内脏毁伤情境均有发作。除此之外,银针放入人体穴位后,也许会碰破毛细血管,为此若在循环运用时,银针没有通过足够的高温高压消毒,病人间相当容易彼此传播血液类、乙肝等病种。所以应该在平时应该谨慎针灸。

 

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


二、打麻疹疫苗要注意什么三、麻疹疫苗的禁忌人群

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

1、打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接种反应就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内的烧灼感以及刺痛,个别的人还会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皮疹或者发热的现象。罕见的接种反应就是一些轻度的局部反应,比如硬结、红斑和喉痛、触痛及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极其罕见的有过敏反应、一过性的关节炎和关节痛。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一般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很少,个别人在接种6-10天可能出现发热、一过性散在皮疹和卡他症状等,持续不超过2天,一般不影响精神和食欲。当体温超过38.5℃,持续时间超过5天以上,或出现柯氏斑时,即认为是加重反应,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2、哪些人需要打麻疹疫苗

由于儿童是麻疹的多发年龄段,因此,接种为8月龄以上,未患过麻疹的人为主。通常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其对象是病人活动范围的易感者。流行地区接种率应在95%以上。接种时间愈早愈好,在首代病例出现后疫情尚未蔓延之前接种完毕。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因此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或终止流行。对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在麻疹感染后1-2天内接种疫苗可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使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减轻。

有注射过麻疹疫苗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不宜接种疫苗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但这种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2-3周,此后如再接触麻疹患儿又可再次感染。因此,若以后无禁忌的8月龄以上儿童必须接种各种麻疹疫苗。

3、打麻疹疫苗后如何护理

打完麻疹疫苗之后的反应。在打完麻疹疫苗的一个星期内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烧的现象,体温一般是在38摄氏度左右体温,不超过38.5摄氏度都不用服退烧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比较好,多给孩子喝一些温开水、或者是贴退烧贴等对于散热都是非常有利的。而发烧后出现红疹子也是很正常的,家长无需担心,做好护理的工作即可。

注意休息。打完麻疹疫苗后要在接种场所休息三十分钟才能离去。回家后要让孩子多休息,24小时内不要洗澡、游泳以免出现感染。

注意饮食。多喝水,最好是不要进食一些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以免引起过敏。即使在哺乳期间,妈妈们也不能吃这些食物,以免孩子吸收到这些食物的成分。

保持心情愉快。接种麻疹疫苗后要保持精神愉快,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宝宝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

家长要保管好预防接种卡,以免漏接种,要有始有终,定时接种。

还有就是麻疹疫苗是不能和乙肝疫苗同时进行接种,不然会出现一些干扰,影响免疫的效果。如果患有严重疾病、传染病、发热症状等患者不宜接种麻疹疫苗,要等痊愈后经过医生允许后进行补种。

打麻疹疫苗要注意什么

1、麻疹疫苗不能和乙肝疫苗同时接种,因抗原之间有干扰。麻疹疫苗联合免疫的问题,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据观察显示,麻疹疫苗可以和大数疫苗同时接种,而不会影响每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糖丸、百白破三联、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都可同时接种。

2、注射疫苗后两天内避免洗澡,以免感染。

3、注射后,应在接种场所休息半小时。

4、在注射麻疹疫苗前不要空腹。

5、避免剧烈活动,不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喝开水。

麻疹疫苗的禁忌人群

1、妊娠期的妇女。

2、对青霉素和鸡蛋有过敏史或类过敏反应者。

3、伴有发热的呼吸道疾病、活动性结核、血液病、恶病质和恶性肿瘤等。

4、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5、个人或家族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

四联疗法不良反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