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的原因

2019-10-15

头晕针灸的部位

针灸养生的作用。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头晕针灸的部位”,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头晕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会有很多原因存在的,但是对于头晕出现以后最好的方法就是针灸这个部位的,从而让自己赶紧到不是那么头晕的,不过要根据自己不同的病情原因来针灸不通过的穴位,这样的话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治疗,不会出现任何的副作用,而且针灸的时候要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态。

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优势,根据不同证型,具体取穴如下:

1、气血不足型:可取穴头部的太阳、头维、百会,或后枕部的脑户、玉枕、脑空、翳风;远端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以及太溪和太冲穴,作为益气养血的治疗;

2、肝阳上亢型:此类病人一般性格急躁,头痛时常面红耳赤,除针刺外采取于太阳或双侧太冲穴放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达到气随血泻从而止痛;

3、肾虚型:可取穴肾俞、命门、腰阳关,或双腿上的太溪、昆仑、涌泉,以补肾强体;

3、瘀血型:可选用膈俞、血海、风池等活血化瘀的穴位。

颈椎病头晕又叫颈性眩晕,是因为颈部的因素造成了头晕的症状。对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针对颈椎的原发病灶的治疗,一般选用天柱、风池、夹脊穴、大椎、肩井等穴位;另一方面针对头晕的治疗,一般选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太阳、印堂等穴位。

其实,在中医临床当中,对于头晕症状的不是特别严重的患者,除了施用药物进行治疗外,通常开可以选择施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在使用针灸治疗头晕时,通常选用风池穴这个经验特效穴最为治疗疾病的主穴。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方凹陷处,约于风府穴像持平;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祛风、益气等功效,对于机体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头痛症状有显著的疗效。临床治疗头晕症状的具体操作手法为:在人体的后颈部定位风池穴,然后进行术前消毒,接着手持毫针,向鼻尖方向以斜刺的进针手法进针0.5寸,亦或采用风池透风府的平刺手法进针,并通过适度的提插捻转等晕针手法,待腧穴部位得气后,留针十五分钟。

Ys630.com相关知识

头晕针灸什么穴位


二、头晕针灸要注意什么三、头晕针灸有何禁忌

头晕针灸什么穴位

1、头晕针灸哪些穴位

中医专家指出,针灸治疗眩晕的特定养生穴位,主要包括四神针、太阳、印堂、合谷。针灸时,嘱患者仰卧,穴取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4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针灸治眩晕常用的养生穴位取穴方法。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直刺0.8~1寸,要有一定深度,以针感向眼内或目上放散为佳,如针下有硬物感为针尖到达颞骨,可将针退出两分。

印堂穴:两眉头的中间。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直达鼻根部,出现酸胀感。

四神针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针均向外平刺。

2、头晕针灸穴位根据病情来选择

2.1、气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2.2、肝阳上亢

主证:头晕目率、泛泛欲吐、腰膝酸软、舌红脉弦。

治法;取肝胆两经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2.3、痰湿中阻

主证:头晕目率、胸痞欲呕、纳差、心烦苔厚腻、脉滑。

治法:和中化浊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3、缓解头痛的其他方法

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头晕针灸要注意什么

应在休息、进食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引起晕针。晕针的表现是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晕针患者一般平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一般针后2小时不要着水,以防感染。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消失。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头晕针灸有何禁忌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

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

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

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1、如何防止针灸晕针

1.1、心理预防

1.1.1、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1.1.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

1.1.3、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它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

1.2、生理预防

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2、晕针发生的常见原因

2.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酒后针刺也容易导致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2、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其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3、针灸时晕针有什么症状

3.1、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3.2、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3.3、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着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针灸时晕针如何处理

如果出现晕针的状况,应该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不能针灸的人群

1、白血病人群。

2、体质虚弱人群,体质决定了他们能承受的刺激不能过强,所以可以尽量采用卧位。

3、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人群,这类人群不宜马上进行针灸,要待恢复后再针灸。

4、患有自发性出血或因受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若一定需要使用针灸的办法时一定要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

5、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部位的人群可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是临床上针灸的消炎效果很好。

6、进针时有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人群,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症状一定要退针。

7、小儿囟门未闭合人群,头项部腧穴不宜用针刺。除此以外,因为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8、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9、凝血功能障碍人群,如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类人群的凝血时间较长,或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易流血不止,因此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不适宜实施针灸。

10、糖尿病人群,该类病人血糖高,若是形成哪怕是针灸针眼小的伤口,也不易愈合,且不注意处理针口和控制饮食,可能会引起针口感染。

针灸晕针是何原因 晕针怎么处理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导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智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艾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然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呢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让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在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如何预防针灸时晕针


导读:如何预防针灸时晕针?晕针是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那么如何预防针灸时晕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预防针灸时晕针

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疾病和日常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尝试针灸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晕针却成为很多人针灸时的最大困扰。有些人还没等医生进针,就头冒冷汗、面色苍白、站立不稳,严重的则丧失意识、昏倒在地。还有的晕针现象发生在医生进针几分钟之后,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瞬间晕厥。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防范: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如何防范针灸时晕针?下面为大家介绍如何从心理和生理上防范晕针。

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1)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3)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那么针灸时为什么会晕针?针灸时晕针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针灸时晕针的原因

1、心理因素

主要见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过晕针史的患者。针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引起患者的痛觉反应,从而使肌肉收缩,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出现呼吸加快、出汗、晕厥等症状。

2、生理因素

疼痛由身体表面或深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它是身体对有害物刺激所发出的警告反应。当一个人极度疲劳或虚弱,身体的抵抗反应和控制反应降低,于是对很小的刺激也会产生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应,就比较容易发生晕针。

3、体位因素

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取平卧位进行针灸时,晕针发生率较低;而取坐姿接受针灸时,晕针发生几率则大大增加。其原因是坐位时血流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4、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如果之前有晕针的经历,一定要在进针之前告知医生,医生会在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预防晕针的发生。

以上就是一些针灸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针灸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头晕可以针灸的吗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在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如果还是不能得到适当的休息,第二天就会感觉头晕,老是集中不了精神来工作。其实头晕的发病原理是非常复杂的,而引起头晕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朋友就提出能否用针灸来缓解,因此头晕可以针灸的吗?面对大家提出这个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其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的疗效。鉴于此,近年来,我院在发挥中医特色,依据中医、中药理论广泛开展中医、中药治疗眩晕,制定合理方剂,研制了清脑醒脑丸这一科学配方中药,加以针灸治疗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32~80岁。真性眩晕:梅尼埃病12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脑干梗死2例。假性眩晕:脑血管眩晕15例、颈源性眩晕18例、高血压病引起22例、其他11例。

1.2诊断标准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做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3治疗方法

运用清脑醒脑丸配合针灸治疗。清脑醒脑丸制备:纯中药配方,天麻、龙骨、白术、怀牛膝、阿胶、龟板、白芍、玄参、代赭石、麦芽、钧藤、火麻仁、菖卜、远志、茯苓等15种名贵中药,经制剂室提炼去渣制成蜜丸,每次2丸,每日2次。

针灸治疗。本组主取风池、风府、天柱、太阳、百会、四神聪、解溪。

随症加减。气血不足:加心俞、脾俞、足三里;痰湿中阻:丰隆、中脘;肝阳上亢:肝俞、肾俞、阴郗。

随着我们对上述几段文字内容的深入了解,相信广大朋友们对上述疑问心中也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但我也想再多说一句,头部的神经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在针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专业机构进行操作。同时也不要胡乱服用一些西药,这样不仅会导致抗药性,同时对我们的脑部神经也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头晕能够针灸吗


相信很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感冒之后都会有头晕的现象,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头晕的发病原理也是多种多样比较复杂的。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朋友一旦发生头晕的现象就立即服药,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我们应该找到病根,从而对症下药。那么头晕能够针灸吗?,对大家提出了这个疑问,接下来的时间就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

眩晕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如心脾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肝肾阴精亏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跌仆所致头部损伤,瘀血阻滞等。这里仅选择急重常见的痰浊中阻所引发的眩晕加以论述。该证多因恣食肥甘或劳倦太过,七情过极等损及脾胃,健运失司,中阻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中医专家指出,针灸治疗眩晕的特定养生穴位,主要包括四神针、太阳、印堂、合谷。针灸时,嘱患者仰卧,穴取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4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针灸治眩晕常用的养生穴位取穴方法。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直刺0.8~1寸,要有一定深度,以针感向眼内或目上放散为佳,如针下有硬物感为针尖到达颞骨,可将针退出两分。

印堂穴:两眉头的中间。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直达鼻根部,出现酸胀感。

四神针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针均向外平刺。

以上几段简短的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上述疑问,在此我希望朋友们都能够看明白,同时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当然我也想再多说一句,在生活中既然我们不能避免头晕的发作,但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发作的原因,同时一定要让我们的脑部得到适当的休息,这样对头晕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偏头痛针灸部位


偏头痛在发作的时候患者就会感觉到头部某一个部位传来剧烈的疼痛,而且走路的时候头痛的程度就会更加的严重,但是有一些病情症状不是那么严重的患者只要休息一下就会好转的,只不过容易复发的,所以说就可以采用针灸来改善疼痛的,使得偏头痛的情况不会再次的发作起来的。

1. 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长期以来,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认同,针对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有所开展,如都梁软胶囊 。一项 Meta 分析表明,头痛宁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比西药单纯治疗效果好,与西药合用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头痛,一般应在疼痛发作之初、痛势未甚时及时治疗,效果往往更佳。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制订治疗计划 , 按疗程治疗。推拿对偏头痛有一定疗效。头面部和颈项部的不同穴位推拿按摩常常可以缓解疼痛。

2.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偏头痛的心理治疗主要基于行为治疗,包括放松、生物反馈及认知治疗。放松疗法主要目的为降低身体各种系统的激活及促进身体放松。生物反馈是使患者能明确清醒地感受,从而清醒地控制及改变到其身体功能。通过使用各种仪器,感受衡量肌张力(肌电图生物反馈疗法)、皮肤电阻(电皮生物反馈疗法)或周围体温(温度生物反馈疗法)来测量、放大并反馈躯体信息给患者,从而达成由生物反馈促进的放松。认知疗法通过指导患者更好地处理与头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及其他伴随心理疾患来治疗反复发作的头痛。

通常在以下情况可考虑行为治疗:①患者希望获得非药物治疗;②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者有药物禁忌证;③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较差;④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⑤频繁或较大剂量使用镇痛剂或其他急性期治疗药物;⑥具有明显的生活应激事件或患者缺乏合适的应激处理能力。

2. 外科治疗:有研究提示卵圆孔未闭 (pFO) 与伴有先兆的偏头痛之间存在关联。偏头痛患者经皮 pFO 封堵手术对偏头痛预防发作的疗效存在争议。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偏头痛已受到临床关注。

什么是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

正常的针刺,患者除在进针时稍有轻微的疼痛外,针刺局部或身体上可有酸、麻、重、胀或舒适的感觉,一般人都能接受。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时,才属于晕针。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加上针刺时患者饥饿,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质虚弱,又采用了站立、坐姿的体位所致。针灸医生针刺手法太重、诊室环境不好、闷热或寒冷也是引起晕针的原因之一。

发生晕针时,只要及时拔去患者身上的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和保暖,或给患者饮温开水,晕针现象一般几分钟就可消失。对出现晕厥的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神阙等穴。必要时配合现代急救措施,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月经不调针灸什么部位


二、月经不调的危害三、月经不调的症状

月经不调针灸什么部位

1、月经不调针灸的穴位

穴位: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加足三里、脾俞;血虚加脾俞、膈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气郁加太冲、期门;血热加行间、地机;血寒加灸归来、命门。

具体的操作方法:诸穴以常规操作为主。脾俞、膈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气虚或血寒者,可在腹部穴位加灸。于月经来潮前5-7日开始治疗,行经期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起针灸,隔日一次,直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

2、月经不调针灸的注意事项

在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和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进行针灸;年老体弱者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最好选择卧位,因为这样更加容易选择穴位;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针灸;皮肤出现感染、肿瘤等等部位不能够进行针灸;

针孔处皮肤应保持洁净。一般针后2小时不要着水,以防感染。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3、月经不调的原因

情绪、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环境及气候骤变、性生活的频繁还有营养不良的饮食又或者某些药物及疾病就是常见月月经不调的病因。

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这是常见的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

女性长期肥胖的结果将导致机体内分泌与新陈代谢失常而引起月经失调、月经稀发、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同样属于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

育龄期女性月经不调一般多是因为卵巢黄体功能不好,常表现为有周期,但是周期缩短,或者月经出血比较多。

月经不调的危害

女性月经不调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长时间的月经不调不仅会造成不孕,还会造成女性生殖系统的变化。

女性长时间月经不调会引起头疼、头晕、心悸、乏力等情况,长此以往,对女性伤害非常大。

月经不调会引起月经性关节炎、皮疹、哮喘、子宫内膜移位等多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留下隐患。

月经不调还会引起色斑、暗疮等。这些色斑、暗疮是机体病变的反映,不及早诊治,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月经不调的症状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指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由内分泌调节系统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是月经失调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约85%病例属无排卵性功血。

2、不规则子宫出血

这是一个临床症状,具体包括:月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或淋漓出血。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情况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闭经

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通常将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年过18岁仍未行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在月经初潮以后,正常绝经以前的任何时间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月经闭止超过6个月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4、绝经

绝经意味着月经终止,指月经停止12个月以上。但围绝经期常有月经周期和月经量的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以滤泡期缩短为主,无排卵和月经量增多。

月经不调困扰着众多女性,这种妇科疾病囊括了中青年妇女。造成月经不调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为职场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有的则是因为太爱美了,过度减肥导致营养缺失。另外,过度肥胖也是月经不调的原因之一哦。所以,女性应该保持健康适中的身材,不能过瘦也不能过肥。在治疗月经不调时,多数女性都愿意选择中医,中药、按摩、拨火罐、刮痧以及针灸都是非常不错的疗法。其中针灸的方法倒比较少女性尝试,因为怕痛。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医师会掌握好施针的力度,尽量放松,接受治疗。

带状疱疹针灸哪些部位


带状疱疹是一种影响着很多人的健康问题,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对于带状疱疹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上面的折磨,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会有传染给伴侣的可能性,所以要及时治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合谷(双侧)、支沟、阳陵泉(均用患侧),局部病灶采用围针,以病损大小决定围针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均用泻法。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近十年来,临床发现带状疱疹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艾滋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带状疱疹的几率更高,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恐慌,但绝大多数带状疱疹的出现与艾滋病无必然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对此病的一般性临床报道较多,但实验研究进展较慢,从而影响了新药开发的进度。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以筛选、开发出疗效更好的新药。

二、中成药

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后当晚疼痛可减轻,次日患处疱疹颜色变暗,3~5日可愈。

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一般服药后1~2天疼痛减轻或消失,2~3天疱疹开始消退,4~6天水疱变干结痂而愈。

冰硼散:取冰硼散适量,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症状。

三、外治法

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适量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一般半小时后热减痛止,1~2次疱疹可消退。

鲜马齿苋12克洗净,捣烂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大黄30克,黄柏30克,飞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大叶桉水煎制成10%溶液,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

用柿子液涂搽于皮疹及周围痛处,每日3次。治疗64例,结果平均3。2~4。7天皮疹消退,平均3~4天神经痛消失。

颈椎病头晕可以针灸吗


颈椎病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头晕的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因为颈椎压迫神经常常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引起头晕的症状,治疗的方法是比较多的,可以使用针灸的方法,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都能达到一定的作用,在进行针灸的时候,要对应相应的治疗的穴位。

颈椎病头晕可以针灸吗

⑴ 皮肤针:叩刺大椎、大杼、肩中俞、肩外俞,使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

⑵ 耳针:取颈椎、肩、颈、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肝、肾。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⑶ 电针: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大宗。每次选用2~4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分钟。

⑷ 穴位注射:取大抒、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用1%普鲁卡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0.5ml。

中药热敷

1、将防风、川芎、红花、赤芍、乳香、没药、牛膝、羌活、威灵仙等放入纱布包中,缝合药包后放入水中煮沸10分钟后取出,用毛巾包好放于颈部热敷20-30分钟,每日1次。2、将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获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等药物研成细末,调匀后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中,将棉布袋药物置于锅中烘烤,烤热后直敷患处30分钟,早晚各1次。3、将麻黄、归尾、附子、透骨草、桂枝、牛膝、白芷、荆芥、防风、木瓜、红花、干姜、艾叶、羌活等用醋水各半将药熬成浓汁,再将铁砂炒红后搅拌,随后将药装入布袋内,加醋适量后即发热,可敷于患处。

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头晕针灸的部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