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女性养生壶煮什么区别 > 导航 > 养身和养生有什么区别

真武汤合五苓散有什么区别

春季女性养生壶煮什么区别。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真武汤合五苓散有什么区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真武汤和五苓散大家都并不是很熟悉,他们两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熟悉的人不能乱服用,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来,两者都是利水的,但是从中的功效和使用的方法还是有些许不同的,针对的病症也会有少许的不同,是要对症下药的。那么真武汤合五苓散有什么区别呢?

   真武汤的成分是:制附子,白芍,茯苓,白术,生姜功效是温肾利水。

   五苓散的成分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效是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真武汤乃使北方之水达于南方。五苓散乃南方之气达于北方。五苓散乃是降阳入阴,真武汤乃是升阴入阳。真武汤:阴之本性是沉降,阴位的阴要上升到达阳位而成离阴。那就需要有气有风去推动阴上行。如果阴位的阴受寒凝,那么上升推力不足,那么会导致阳位阴不足。真武汤之附子即去阴之寒凝,白术运脾,生姜增生发上升之力.五苓散:阳气之本性是上升,阳气要下降入阴位而行成坎阳,那么阳气就要附着在水阴的下降而下降,通过水阴的下降来输送阳气下降入阴位入肾。两者之区别水在表,而血在里。表为阳而里为阴。背为阳而胸为阴。因此五苓散症之汗当在背部和头面。血淤症之汗当在胸腹。前数日治慈航之胸汗如水流,即用血府和膈下逐淤汤服之而胸汗止。

   真武汤和五苓散都是属于中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肾病等的,两者的方子是不一样的,患者在用药时需要请教医生,不可擅自用药,有可能会起到反效果的,中国的中药博大精深,各味药之间的作用也是大不相同的。

Ys630.com相关知识

五苓散


五苓散只从名字来看,它应该是由五种中药组成的,而且其中应该有茯苓,那么其他四种药材是什么呢,而且我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五苓散的组成成分以及它的功效吧。

【方剂名】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

猪苓去皮,十八铢( 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钦开水,汗出愈。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

本方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外有太阳表邪未解,故发热头痛,苔白脉浮;邪热内传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烦渴饮水;由于水蓄于内,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即为水逆证。

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走肠间,而为泄泻;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亦可成为痰饮证,痰饮内停于下,故脐下动悸;痰饮上逆,则吐涎沫;气化不利,阻碍清阳,故头眩;痰饮凌肺,则短气而咳。以上所治虽临床表现不一,但病机都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主证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利水,健脾渗湿,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助阳化气,解表散寒,共为佐药。五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饮自除。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肾炎、心脏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附】胃苓汤(《丹溪心法》)

五苓散平胃散各3g 用生姜、大枣煎汤,空腹送服。

功效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胃苓汤即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因综合了两方的功效,故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适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方歌】

五苓散用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应,利水渗湿又化气,利便解表治水停。

结语:看完上面的文章我们对五苓散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五苓散果真是由五个药材组成的,而且是有茯苓的,古人命名还是很有学问的,相信它的功效大家也记住了,可以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不过使用前最好问问医生,不要盲目乱用。

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真武汤的功效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治疗脾肾阳虚,以及腹痛下痢或者是肢体浮肿等问题,但是必须了解正确的组成配方,其组成药物,包括茯苓芍药,白术以及生姜等。

一、组成

茯苓三钱[9g]芍药三钱[9g]白术二钱[6g]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二、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三、病机

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附子炮,去皮,一枚大辛大热,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四、特色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五苓散有哪些配方?


五苓散功效之多,是用来治疗人体小便不畅,心烦意乱,咳嗽以及气短的症状,还有出现水肿的情况可以用五苓散改善,对头痛发热等症状有改善效果,五苓散的配方有茯苓,泽泻以及桂枝等,可把此方捣散后服用,很多人对五苓散的配方产生疑问,不知道五苓散的配方都有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五苓散有哪些配方。

一.五苓散配方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二.用量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三.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四.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六.方义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

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七.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茵陈五苓散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药物的名称并没有听说过,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药品在生活上是不多用的,主要是用于一些患者小便不顺畅,或者是腹部有些胀痛的感觉。这个药品主要的一些成分是有赤茯苓还有泽泻等一些中草药组成。赤茯苓的形状像是椭圆形的,颜色呈褐色,比较容易分辨。



在中医的治疗结合之下,利用茵陈五苓散可以治疗老人家的高血压问题,使用中药要比西药好很多,中药是从身体的内部慢慢的调理,副作用比较的小,而西药相对副作用比较大。

【药物组成】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属肝气郁滞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饮方寸匕(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治疗组在抗结核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肝泰乐(O.3g)注射液4mL体积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并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口服。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肿大的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正常。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肿大的肝脾明显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肿大的肝脾无明显同缩,肝功能未恢复正常甚至加重。

如果中医上面广泛运用茵陈五苓散来治疗老人家的三高问题的话,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关中药的问题,不要自己去尝试,不要自行买回来煎服,不能对症下药只会加重病情。及时的就医检查和坚持调理是患者最应该去做的,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真武汤中药方剂


真武汤中药方剂是一种中药,并不是喝了真武汤的人就变得会武功了,会变得很能打,真武汤的功效并不是这样的,真武汤的用法,想要了解真武汤的功效以及真武汤的组成的朋友们,不妨跟着小编继续往下看。

方剂名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温阳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肿。全身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解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方用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梅尼埃病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温阳利水保安康。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于真武汤一定也有所了解了,文中还提到了附子汤,小编在最还再次提醒大家要注意真武汤和附子汤的区别,虽然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还是有所不同的,有需要的朋友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真武汤,中医方剂名。那么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名】

真武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温阳利水保安康。

【方解】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方用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

【功效与作用】

温阳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肿。全身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配伍特点】

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梅尼埃病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加减化裁】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文献摘要】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以上就是真武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加减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真武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加减真武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加减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焦白术4钱,吴茱萸4钱,附子3钱(炙),茯苓4钱,延胡索3钱,槟榔2钱,白芍2钱,炮姜3钱。

【功能主治】年老偶感寒邪,头痛恶寒,而不发热,腹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此方以姜、附、吴茱萸温中,以延胡、槟榔行气,以焦术、茯苓益脾,少佐白芍敛阴和营。中宫温暖,则腹痛自止矣。

【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三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芍药3分,白术3分,五味子(炒)3分,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细辛(去苗、叶)1分,干姜(炮)1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少阴证。2-3日不已,至4-5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呕或咳。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4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处方】熟附子1-1.5g,茯苓2-3g,红花2-3g,黄耆2-3g,白术1.5-3g,人参1.5-3g,赤芍1-2g,当归1-2g,川芎1-2g,地锦草5-9g。

【功能主治】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主新生儿硬肿症,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型。

【注意】对体重大低的(如2公斤以下)新生儿应酌情减量。

【摘录】《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方剂是按照中医理论为某一种或几种病症专门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对其有所了解。

猴枣散和保婴丹有什么区别?


猴枣散是一种普通的药物,这种药的最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另外还具有活血祛痰的作用,比如人们经常会出现呼吸道疾病,患者会经常咳嗽,而且容易咳出痰来,这时候就可以吃猴枣散帮助治疗,而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把猴枣散和保婴丹搞混淆,其实这两种药截然不同,主要有下列这些区别。

猴枣散和保婴丹有什么区别?

猴枣散由茯神、薄荷、钩藤、双花、防风、神曲、麦芽、天竺黄、甘草、梅片、珍珠、琥珀、猴枣制成。适应症:清热化痰,安神消积。小儿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痰鸣,不思饮食,烦躁易惊,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症。

猴枣散临床主要用于高热、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有里热症状者。一般的感冒不宜用猴枣散,更不能当保健品长期服用。否则会损伤人体元气,抑制小孩长高,影响身体发育。猴枣散在1997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列入全国中医急诊科必备药。在国内有文件规定,猴枣散只能在抢救时应用。既然被列入急救药,就表明了不能随便使用。

保婴丹乃古法配方,纯粹由天然中药制制炼,对防治婴孩疾病,使之活泼健康,确有特殊效。保婴丹为经验儿科要药,保婴丹选用燕窝、珍珠、琥珀及上等正药配制而成。保婴丹主治:疏风清热,化痰定惊,小儿感冒,风寒袭表,食滞化热所致发热恶寒,喷嚏流涕,咳嗽有痰,肠胃不适及夜啼易惊等,睡眠不宁、不思饮食、气咳痰多、胃气过多、痾呕吐乳及夜啼惊跳。

猴枣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猴枣散的主要成分:天竺黄、天麻、詹南星、体外培育牛黄、珍珠、猴枣、薄荷脑、僵蚕、冰片等。

1、天竺黄:味甘,寒,无毒。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2、天麻: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

3、胆南星:治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抽搐,大人气虚内热,热郁生痰。

4、猴枣:治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

5、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6、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7、体外培育牛黄:名贵中药材,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其清热之性又治咽喉肿痛、口舌热疮。

真武汤合五苓散有什么区别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