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女性养生组织 > 导航 > 女性养生组织

婴儿组织细胞增殖症

女性养生组织。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婴儿组织细胞增殖症》,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概述】

组织细胞增殖症(网织细胞增殖症或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系指组织细胞肿瘤性或假性肿瘤性增生而不能归入恶性淋巴瘤的一组疾病。一般包括骨嗜酸性肉芽肿、黄色瘤病及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三者应视为同一病变的慢性及急性过程,其间可以有移行型及中间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病变可为单发或多发,可位于骨骼内或骨骼外。组织细胞增殖症包括其所有变异型是一种全身性疾患。这几种表现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综合征,彼此虽有所不同,但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国内外不少作者报道嗜酸性肉芽肿有转变为黄色瘤者。组织细胞增殖症可分为单发性及多发性。前者即骨嗜酸性肉芽肿,后者又分为慢性型(伴有或不伴有黄脂瘤病)、急性型(儿童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用中间型(过渡型)。有些作者将组织细胞增殖症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多发生于较大儿童和成人,后者在婴儿多见。嗜酸性肉芽肿男性患者较多,常见发病年龄为1~15岁,5~10岁之间尤多。但也可在成年发生。嗜酸性肉芽肿在20岁以上者一般发生于肋骨及下颌骨,20岁下者好发于颅骨。发生在脊椎骨少见。

【治疗措施】

单发病变者搔刮即可达到治愈目的。如病变较大,可在彻底搔刮后植骨,也可给予小剂量放射治疗(3~6Gy)。儿童的脊椎骨病变,经放射治疗后,扁平椎高度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放射治疗可能损伤骨髓,采用时应慎重考虑。

黄色瘤病,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采用放射治疗,使颅骨破坏区修复并硬化,照射眼眶部,使突出眼球退缩;照射碟鞍区,使破坏修复,症状均有改善。

有尿崩症者,给予垂体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比重有所改进。

对弥漫性嗜酸性肉芽肿,应用长春新碱,每3周静脉给予10mg,共8.5个月。

有的作者建议,如用皮质类固醇对黄色瘤病及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无效,可给予氮芥或氨甲喋呤,能暂时改善症状。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可纠正贫血。

【病理改变】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病变为广泛性的网状组织细胞的增生,伴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还可有各种炎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有些组织细胞可转变为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或细胞残余的吞噬细胞。小血管可有纤维素样坏死,晚期可纤维化。组织细胞核大,呈卵圆形、齿轮形或肾形,常聚集成堆或呈条状。

黄色瘤病的主要病变为组织细胞增生,可见网织细胞,泡沫细胞及Touton型巨细胞。泡沫细胞也称黄色细胞,有针状胆固醇结晶。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有的部位有肉芽组织,分化差,可有少数核分裂。组织细胞以后被成纤维细胞代替,形成结缔组织,有的介于泡沫细胞之间,代替肉芽组织。

在同一患者,同一处病变在不同时期,病理可以不同,如开始时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组织细胞肉芽肿。但几年后可转变为以泡沫细胞为主的含脂质肉芽肿,因此不能单纯根据泡沫细胞之有无来确诊黄色瘤病。即使在婴儿网织细胞增殖症,偶而也能见到泡沫细胞,只是因为病变发展较快来不及形成,所以显得稀少。

组织细胞增殖症可合并肺内病变,后者也可单独发生。肺内开始为间质性肉芽肿,随后组织细胞侵入小动脉和细支气管远端,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形成囊肿和大泡以致破裂。肺间质性肉芽肿内有许多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单发性或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全身症状少。开始症状为疼痛,伴随有颅骨、肋骨病变者,局部有肿块、压痛,也可有病理骨折及畸形;伴有股骨病变者,多有跛行。多发性病变一般相继发现。患者可有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亦可伴有肺门病变。脊椎骨原发性嗜酸性肉芽肿偶而可压迫脊髓引起瘫痪。黄色瘤病一般具有三大典型体征,即颅骨缺损、眼球突出及尿崩症,主要为多发性颅骨病变,其中额、顶骨最常见,颞、枕骨次之,一般只具其一,很少同时具备三个典型体征者。除上述临床改变外,还可有发育障碍,肝、脾肿大,皮疹、色斑和牙龈溃疡,齿龈逐步被肉芽组织包绕,齿糟周围呈单囊状或多囊状破坏,最后牙齿松动脱落。临床上经久不愈的慢性齿龈溃疡可能是炎症早期征象之一。

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临床表现有发热、中耳炎、复发性细菌感染、贫血和出血。此外,还有肝脾肿大、广泛性无痛性周围淋巴结肿大、溶骨改变及脂溢性湿疹等。

【辅助检查】

嗜酸性肉芽肿位于颅骨者一般表现为内外板溶骨性破坏,骨质似被挖除,周围无硬化或骨膜反应。其状如地图故称地图颅。

脊柱骨因发生病理性骨折,椎体部分压缩呈楔形椎,以后完全压缩,只剩上下缘皮质,椎体高度减少,但在水平方向并不扩散。上下椎间隙保持不变,椎体间不发生自发融合,偶而在椎旁可出现软组织梭形肿块,患椎密度加大,呈圆盘状,故一般将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典型X线表现描写为扁平椎,颅似椎体软骨病。

对于X线片显示扁平椎,在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时应慎重。适合下述标准才能诊断,即:(1)只有一个椎体累及;(2)患椎上下椎间隙正常;(3)压缩椎体密度一致。肺部X线表现似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肺内有弥散网状结节浸润,自肺门向四周呈密集细条状放射,且有弥散性爪状物,严重者呈蜂窝状,肺门增大而纹密。

【预后】

5岁以下儿童单发病变,如在头6~12个月内,病变不继续扩展,其他部位未再发现新的病灶,一般预后较好。如在病程中出现贫血或肝脾肿大,多表示病变趋于恶化。婴儿恶性网织细胞增殖症预后不佳;很少有长期存活者,如同时有肺内病变,死亡率高。

ys630.COm精选阅读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概述】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组织细胞,类似于组织细胞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因为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般为良性肿瘤分期的Ⅱ期(活跃性),所以采用刮除术,可联用局部辅助剂;如切除彻底,一般都能治愈。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骨膜及皮质旁结缔组织正常,骨皮质变薄但连续。肿瘤致密,由胶冻状物质或少量纤维样物质组成,呈皮革样黄色,有时有鲜亮黄色斑点。在此组织旁边可有较软的组织,浅棕或淡红棕色,象骨巨细胞瘤,肿瘤与周围骨界线清晰。

2.镜下所见 细胞丰富,胶原呈涡旋状或迭层状排列。细胞有类圆椭圆核,可顺纤维方向伸长。有丰富的大泡沫状细胞,可孤立或成群存在。多核巨细胞稀少而小,有丝分裂像很少见。在某些区域(大体病理的骨巨细胞瘤区域)可观察到相同于骨巨细胞瘤的结构。

【临床表现】

发病罕见,到目前为止,只有几例报告,因此很难作出准确的性别、年龄和部位的统计。此病一般在成人发病,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也见于骶骨、髂骨和下颌骨。

症状为持续的中等度疼痛和肿胀。

【辅助检查】

X线所见 为溶骨病变,位于长骨的干骺端,表现为圆形偏心性,有时被一骨硬化细线分隔而显得界线清晰,骨皮质变薄,有时轻度膨胀。在较小的骨,如腓骨头,可占据整个骨段,有时部分骨皮质可消失,但无骨膜反应。

【鉴别诊断】

需同非骨化性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概述】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组织细胞性起源的肉瘤,其肿瘤细胞很少全部由组织细胞组成(组织细胞瘤),一般是由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纤维组织细胞瘤)。

【治疗措施】

类似于ⅢⅣ级纤维肉瘤和骨肉瘤。与纤维肉瘤相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在骨上多发,即使在很广泛的切除后仍倾向于局部复发。术前化疗方案与骨肉瘤所用化疗方案相同,几乎半数病例可产生良好的效果。术后化疗方案与骨肉瘤所用化疗方案相同,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因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处理类似骨肉瘤。特别强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切除范围必须是广泛性或根治性的,甚至超过骨肉瘤的切除范围。

【病理改变】

1.肉眼所见 皮质骨常中断,肿瘤组织为髓样的,或是坚硬、苍白的(胶原化区域),常见因脂肪堆积或坏死所致的黄色区域,或因含铁血黄素所致的黄棕色区域。

2.镜下所见 肿瘤组织分组织细胞性结构为主区域和以纤维细胞性结构为主区域,完全由前者的(组织细胞瘤)组成的很少见,一般是这两种成分联合存在(纤维组织瘤)。组织细胞性表现为大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球形、卵圆形或轻微梭形,细胞质丰富,染色深,嗜酸性,无清楚的边界,而且有大的细胞核,轮廓不规则,核膜厚,染色质团块轮廓清楚,核仁体积大,一些细胞有丰富的胞浆,其内有着色良好的细微颗粒,有一偏心性核,象横纹肌母细胞成分。常见巨细胞内含数个不典型核(肉瘤性巨细胞),并常见无不典型核的巨细胞(反应性巨细胞)。常见具有吞噬行为(含铁血黄素,红细胞)的肿瘤细胞以及呈泡沫状胞质的肿瘤细胞。组织细胞性表现占优势的地方,组织富含细胞,这些细胞多形性明显,体积巨大,核畸形,常有不典型的分裂像。在主要或全部是梭形细胞的其它区域,有时胶原化明显,细胞稀少,核较尖,染色质浓厚,多见旋涡或板层状结构,常有坏死区,尤其是在肿瘤周缘,坏死区内常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粒细胞比较少)。

【临床表现】

本病不少见。好发于男性,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

常位于长骨,依次为股骨、胫骨和肱骨,象骨肉瘤一样,较常发生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与骨肉瘤不同的是此病更容易从干骺嘀蜮骨干干骺端向骨干侵犯,由于患者一般是成人,因此可侵及骨骺。有时可仅发生于骨干,或仅在短骨和扁平骨见到。

一般在患者就诊时,症状(疼痛和肿胀)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有时可在1~2年以上。

【辅助检查】

X线所见 放射影像表现与纤维肉瘤和骨肉瘤相比较,更类似于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纯溶骨性病变,可融合成片,可相当巨大,边界模糊。由于缺乏肿瘤性成骨和骨膜反应性成骨或由于放射影像的假像,其皮质骨显得变薄了,但未被肿瘤穿透,但动脉造影、CT、MRI及手术所见可证实其皮质骨被肿瘤所穿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骨膜反应很少见,可在骨干部位和年轻患者中见到。

【鉴别诊断】

在影像学上,须同纤维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淋巴瘤、溶骨性骨转移瘤鉴别。在组织学上,须同纤维肉瘤(梭形细胞多,鲱骨样结构)、骨肉瘤(肿瘤性成骨)鉴别,在纤维肉瘤和骨肉瘤中见到的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区域,须进一步研究。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不肯定或不明确的情况下,诊断必须基于充足而大量的组织学切片。此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还包括癌的骨转移,它们较长的细胞排列成模糊的板层状结构,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细胞也可有上皮样外观,并可聚集为成组的小泡状。

朗格罕组织细胞肉瘤如何预防?


朗格罕组织细胞肉瘤,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其实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些病症的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开有害物质,同时要提高身体的看病能力以及免疫力。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 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肿瘤发生的一些相关因素在发病前进行预防。很多癌症在它们形成以前是能够预防的。1988年美国的一份报告详细比较了国际上恶性肿瘤相关情况,提出许多已知的恶性肿瘤其外部因素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即大约80%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而预防。继续追溯,1969年Higginson医生所作的研究总结出90%的恶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选择制作的食品、活动的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2.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 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3、促进身体提高抵御癌瘤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肿瘤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样有好处。另外有研究显示适当活动不仅增强人体免疫系统,而且通过增加人体肠道系统蠕动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在这里我们主要认识饮食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的一些问题。

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概述】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toma,MFH)多发生于深层软组织,首先由OBriea和Stoat所报道,原发于骨内者甚为少见。1972年Feldman和Norman提出将此瘤作为一种独立的骨肿瘤类型,以前常将骨内MFH误认为骨肉瘤、纤维肉瘤、骨巨细胞瘤或骨转移性癌等。

【治疗措施】

此肿瘤为高度恶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极低。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生存率有了提高。如作手术彻底切除加长期化疗,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57~67%。放射治疗一般无效,仅可试用于不能手术者。

【病理改变】

(一)大体所见 肿瘤均为溶骨性灰白色,伴以散在出血、坏死灶,呈现灰红或灰褐的多彩状,少数发生囊性变。

(二)镜下所少 此瘤由发生间变的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所构成,现时可见有良恶性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无钙化灶,组织细胞呈圆形或近圆形,核为圆形或肾状,有明显的异形性,富于胞浆,并有吞噬现象。泡沫细胞中含细胞碎屑和含铁血黄素等。纤维母细胞疏密不一,细胞呈漩涡状或车辐状排列,细胞体积较大,卵圆形,核明显异形性,多核巨细胞有良恶性之分。前者很象破骨细胞或杜顿(Touton)巨细胞,恶性者为瘤巨细胞。

【临床表现】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0∶8。发病部位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之干骺端为多见。最常见症状为局部的疼痛和肿胀,起病缓慢,可从几周到几个月。

X线表现 病灶呈灶样缺损的透亮区,多有完整边缘,好发于干骺端,经常可见有皮质破坏,并穿透到软组织中去。无明显骨膜反应。X线征象类似于其他原发或继发的恶性肿瘤,无特征性,全身骨扫描和CT检查有助于肿瘤鉴别的来源为髓内或骨外。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概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

【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

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根治性切除虽为最佳治疗方法,但有导致功能障碍与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于复发,其中单骨型为21%,多骨型可高达36%。手术方法和进路选择,应根据原发部位、侵犯范围和功能损害程度灵活掌握,原则上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术中,对儿童及病变广泛者,宜采用经口插管全麻。病变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术切口有多种,可以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应用。①Caldwell-Luc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累及上颌骨、鼻腔、眶下壁、筛窦和蝶窦者;②病、神经纤维瘤病及颌骨肥大症等相鉴别。

结缔组织增生症


结缔组织增生症就是瘢痕疙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问题,也是一种会给人的皮肤健康以及人的形象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的皮肤问题。当然,瘢痕疙瘩并不是没有办法进行治疗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护理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瘢痕疙瘩的症状体征、饮食保健以及预防护理。

一、症状体征

常见于青壮年,两性均可累及。前胸、上背和上臂等处为好发部位,有时也见于臀部,女性病人还可见于穿耳环处。皮损表现为境界清楚、高出于皮面的瘢痕性斑块、结节甚至肿块,形状可不规则,有时边缘呈蟹足状向外扩展。皮损在增生期常呈红色,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以后颜色可转暗,静止期的皮损甚至可接近正常肤色。有时较大皮损边缘区处于增生期而呈红色,但皮损中央因处于静止期而颜色接近正常肤色。病人常自觉痒痛,因局部摩擦、压迫或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可产生刺痒或刺痛感。有些病人皮损局部过度敏感,即使轻微刺激也引起明显不适感(图2)。

二、饮食保健

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和甜食,降低油脂分泌,可以减少毛孔阻塞几率,防止皮肤感染。柑橘类食物要完全禁食,因此类食物可以明显刺激瘢痕产生瘙痒。属于中医的发物,也要忌口。如鲜笋类、牛羊肉,鲤鱼,蟹类等等。其它辛辣食品,酒类也是属于忌口范围。还有一些不同的食忌,譬如南瓜、海鲜、大蒜、葡萄、鸡肉等等也是属于忌口的,但是本人以为只要你食用某些食品后,身上的瘢痕没有什么异常的反应,应该就不属于忌口的范围。当然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可能出现的反应也会不同,如果你食用某些食物之后,瘢痕反应很强烈的话,即便是海带,也是要忌口的。

三、预防护理

造成瘢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烧烫伤、外伤、创伤、痤疮(青春痘)、打耳孔、打预防针,都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及瘢痕疙瘩。它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于瘢痕形成前、形成间尚未成熟阶段,主要目的是尽量去除各种造成瘢痕增生的因素,减少瘢痕的生长,预防瘢痕对机体造成的各种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时注意尽量减少对患处的机械、化学、热力的刺激,避免反复牵拉、摩擦溃破,感染的发生。平时注意防止创伤、烧烫伤、打耳孔、纹眉线等以免损伤真皮,特别是免役功能差的部位,如胸前,肩背等处。平时常吃含碱类食物如海带等。因为这些食物长期食用有改善其瘢痕体质的功能。治疗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而且较原有瘢痕范围更加增大。

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属于身体上的EBV病毒导致了患者出现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这种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发生的时候,对于临床上的发病情况,主要的特征就是患者的身体上的发热,咽喉炎,还有就是肝脾淋巴结肿大,可是这种疾病怎么治疗呢。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生长是比较特殊的,所以病毒分离是否能的困难。但在培养淋巴细胞的时候,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或者是电镜法去检测出来这种疾病的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本病以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可表现为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关节型、肾炎型、神经型、心脏型、再障型、低热型等。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的范围是比较多的,在发生了这样的疾病的时候,主要都是一些孩子或者是青少年比较多见的。他们传染途径也是很多。建议在治疗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时候,及时配合医生的诊治措施,平时做好生活保养措施才行。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髓活动普遍亢进的血液病。本世纪初开始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不经治疗可于1~2年内因血栓形成、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亡。部分病人可在晚期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有一定的难度。譬如静脉放血,有些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放射性核素对肝、肾有较严重的损害;造血抑制性药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蓄血证、瘀证和症积等范畴。古代也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温疫论补注蓄血》云: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与现代临床所见颇为相似。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报道始见于70年代初,但大多数则见于80年代以后。由于本病发病率不高,国内报道本来就不多,而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则更少。到1990年上半年为止,临床文章仅22篇,其中有15篇均为个案报道,病例数在2例以上的报道仅7篇,累计病例共67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对中医药治愈本病的机理研究尚未得到重视,实验室研究亦不多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他们以活血化瘀作为治疗原则,从微循环变化、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骨髓中异常红系祖细胞、骨髓间细胞的变化等各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工作,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机制、治疗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20年来发表的20多篇临床报道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嗜酒和恣食肥甘等。其主要病机为血瘀,而导致血瘀的因素,各家的临床所见、认识也不相一致,但归结起来无外痰热、肝火、热毒诸方面。

痰热 嗜酒及恣食肥甘,痰湿偏盛,与热搏结,化燥灼津,以致血行不畅,脉络受阻而成瘀血。

肝火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血受熏灼,凝结瘀塞,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运行;肝郁化火,火灼津液致瘀证,肝热与血瘀互结而成。

热毒 热毒火邪,蕴伏营血,阳明热盛,弥漫三焦,津液被劫,营阴受损,肝风内动,导致气血两燔之候。

除上述以外,临床上还可见有气虚、阴虚等兼证之病例。

从20多篇临床文章来看,虽然在临床论治上大致都从瘀血入手,但各家对本病的辨证角度不尽相同,认识有所偏重,可归纳为以下二型。

1.肝火血瘀 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痛,口渴引饮,肢体麻木,齿鼻时衄。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2.热毒血瘀 面色潮红,目赤神烦,口干不欲饮,胸闷,便秘,皮肤有灼热感,颈胸部皮肤有红丝赤缕。脉洪数,苔黄起刺,舌质红绛。

临床上主要以上述两型多见。此外,还有湿热血瘀及气虚血瘀诸型,但不多。除头身红紫夹有瘀斑外,湿热血瘀型兼有头昏作胀,大便不畅,纳差,苔黄厚腻,舌红绛,脉滑数等证;气虚血瘀型兼有眩晕,身困乏力,精神倦怠,脉象沉细等证,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1。疗效标准

全国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现根据临床所见,疗效标准定为以下三级:

显效:症状及体征(紫绀、粘膜充血等)基本消失。血象检查,主要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降至正常值范围,而其他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尚未降至正常。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血象检查,主要指标有部分明显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范围,其他指标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

无效: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趋于恶化。

2.分型治疗

(1)肝火血瘀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木通各10~15克,甘草10克,鸡血藤15克,青黛12克(后下)。

加减:瘀血明显加桃仁、红花、川芎;重度瘀血加三棱、莪术;阴虚加玄参、麦冬;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便干结加大黄(泡茶饮);口渴烦躁加金银花、地丁草、草河车;治疗后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加草河车、连翘、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剂药除青黛外,其他药先煎2次,去渣,然后混合2次药液,加入青黛,再煎15分钟左右,约30O毫升,1日内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每日1剂。

疗效:共有9例患者,经上方治疗后,显效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大黄?虫丸等加减。

(2)热毒血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金银花30克,大黄1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加减:热盛伤阴加玄参、麦冬;热毒甚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兼有湿热加川朴、佛手、半夏、茯苓;热人营血,紫斑较重加广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黄芩;腹部痞块(脾脏肿大)加鳖甲、柴胡、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用上方或类似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共11例,均为个案,结果都获满意疗效。

常用成方:清瘟败毒饮、桃红四物汤、卷柏鳖甲煎等。

至于湿热血瘀一型,可用桃红四物汤加清热利湿之品(如银花、萆解等);气虚血瘀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黄、丹参、赤芍等)治疗,均有满意疗效。

3.专方治疗

(1)降红汤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30克,半枝莲25克,赤芍25克,川芎20克,虎杖20克,漏芦50克,丹参50克,黄柏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黄药子15克,青黛5克,雄黄粉1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共治疗2例,一例共服药近100剂,临床症状缓解。半年后,连续4次血象检查均属正常范围,随访5年,病情稳定。另一例治疗3个月后,连续3次复查血象,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随访2年,病情稳定。

(2)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虫10克,水蛭3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约50剂,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除白细胞略高外,余皆属正常范围。随访3年,未复发。

(3)卷柏鳖甲煎

组成:鳖甲10克,甲珠10克,瘙虫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红花m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卷柏3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48剂,另加牛黄解毒片3片,每日2次,每周用2日。随访10个月以后,血象检查均属正常范围。

4.经验

郭士魁医案

宋,男,47岁,1年来头痛眩晕,口干内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逐渐增高(由80/60毫米汞柱至130/100毫米汞柱左右)。舌质紫黯,舌苔黄褐厚腻,脉沉弦而数。查:红细胞613万/mm3,血色素20.5克%,骨髓相增生明显活跃。中医辨证为肝热上冲,瘀血内滞。治以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芎各15克,藕节、白茅根、鸡血藤各30克,栀子、桃仁、红花各9克,三棱、莪术各18克,银柴胡12克,银花25克,丹皮5克,芦荟2克,青黛3克(冲)。

连服23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血压降为99/60毫米汞柱,红细胞降为490万/mm3,血色素降到17.9克%,但出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龙胆草,去芦荟,续服3个月,症状消失,血象及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按:本病进展期多属肝热血瘀的实热证,宜寒凉直折,务使大便变稀通畅,实热外泄方可取效。如不泻,可加大黄。但如出现脾虚之象,则需减苦寒药之量,酌加党参。青黛凉血泄火效佳,但临床使用时,应后下另煎(即先煎它药,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钟)效果可靠。出现血色素下降而白细胞增高时,宜加清热解毒之剂,如地丁草、蚤休、白花蛇舌草等。

5.用药规律

我们对所有发表的、且可资统计的组方用药(包括个案)共14首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药 物

11~20

6

黄芩、青黛、栀子、当归、甘草。

2~5

龙胆草、鸡血藤、柴胡、泽泻

5~10

4~9

丹皮、红花、川芎、黄柏。

1~2

芦荟、黄连、木通、木香。

2~4

3~4

桃仁、知母、丹参、白花蛇舌草、水牛角、黄芪、鳖甲、桂枝、大黄、双花。

2

半枝莲、三棱、莪术、牛膝、山甲、紫草、地龙、瘙虫、白术。

1

黄药子、虎杖、漏芦、雄黄。

1

1

白芍、狗舌草、马兰根、扳兰根、石斛、女贞子、旱莲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薇、葛根、厚朴、枳壳、卷柏、半夏、茯苓、生姜、大枣、天麻、陈皮、菖蒲、菊花、僵蚕、胆星、蒲公英、玄参、水蛭、生蒲黄、五灵脂、夏枯草、茵陈、藕节、白茅根、银柴胡、羚羊角、萆薢、玉泉散、人中白。

从表中可见:共设计81味药物,目前中医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清肝泻火、活血化瘀为主。清肝泄火用当归龙荟丸,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为主。而破瘀力较强的三棱、莪术、水蛭、蟅虫等药虽也有人使用,但相对较少。

6.其他疗法

针灸

体针

取穴:①复溜、阴谷;②大敦、太冲;③足三里、太白;④行间。

操作:均取双侧穴位。第一组针刺用补法;第二组针刺用泻法;第三组用艾条灸。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每日戍时(19~21时)治疗1~3组穴位,每日1次。并嘱患者每晚丑时(1~3时)用木圆针,自疗行间穴5分钟,用泻法。

疗效:针刺治疗1例。本例患病7年余,曾用多种西药及放血治疗,效果不明显,针灸治疗4个月后,病情好转,续治3个月,诸症悉除。血常规检查:红细胞550万/mm3,白细胞8700/mm3,血小板19。6万/mm3,红细胞压积50毫升,血尿酸1.7毫克%。经随访2年,病未复发。

7.其他措施

静脉放血:每1~3天放血200~500毫升。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病或血栓形成病史,每次不超过200~300毫升。

有高尿酸血症者应嘱多饮水、利尿,服别嘌呤醇及碱性药物;有血栓形成者,选用抗凝药。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4000/mm3)者。现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的主要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致使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治疗,因而对此颇感棘手。西医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激素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在停药以后,白细胞往往会重新跌落。

中医一般把本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土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1965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之后,70~80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达4000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一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本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受影响。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

热毒 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医一般认为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大部分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血瘀 根据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瘀的临床症状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一般以头昏眩晕,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之以其他见症,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型。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部分病人兼有瘀血征,活血法常用作辅助治疗,甚至有人专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辨证分型大致有如下四型:

1.脾肾阳虚 面色黄咣白,精神不振,失眠,头昏,倦怠气短,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黎明即泻,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际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2.肝肾阴虚 眩晕、倦怠,耳鸣,面色少华,心烦失眠,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3.气血两虚 头晕,少气懒言,倦怠疲乏,面色滞暗或咣白。舌胖色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4.气虚血瘀 神疲懒言,腹满纳差,面色晦暗,或咣白无华,头发枯槁稀疏,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无力。

尚有一些其他分型,如湿温型,但为数不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等,则由于气血、阴阳的偏衰而有所侧重,上述分型基本可概括之。

1.疗效标准

目前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评判标准基本趋于一致,综合如下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白细胞总数上升50%或2001~3000/mm3,总数达4000/mm3以上。

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40%或501~2000/mm3,总数未达4000/mm3。

无效:自觉症状未改善或暂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30%或500/mm3以下。

2.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鸡血藤30克,补骨脂15克,炮甲珠10克,仙灵脾30克,黄芪30克,茯苓18克。

加减:偏脾虚者加白术或淮山药;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官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3例,显效5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5%。

常用成方:可选温肾汤。

(2)肝肾阴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制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淮山药30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陈皮9克,当归9克,炙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共治疗30例本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常用成方:可选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加味、当归补血汤合左归丸或二至丸合地黄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60克,肉桂6克,升麻6克,炙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可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各15克,红花8克,鸡血藤30克,赤芍2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山楂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谷芽15克。

加减:肾阳虚加肉桂10克,制附片15克,肉苁蓉15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加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千里光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贯仲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中药3~5天。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23例,其中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常用成方:可以四物汤合归脾汤进行加减。

3.专方治疗

(1)升白片

组成:补骨脂30克,淫羊藿15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克。每日3次,每次5片,2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22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46例为肿瘤化疗所致),显效164例,有效3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9%。

(2)升白饮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5克,鸡血藤15克,土茯苓15克,焦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炙山甲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

加减:阴虚加生地、龟版;阳虚加巴戟天、仙茅;心血不足加酸枣仁、夜交藤;湿热加黄柏、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天复查血象。

疗效:本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120例,显效8例,有效10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3)升白冲剂

组成:1号方:鸡血藤300O克,炒白术1500克,女贞子1500克,黄芪1500克,补骨脂1500克,灵芝600克,?麻根800克。2号方:鸡血藤1500克,白术750克,女贞750克,黄芪750克,补骨脂750克,灵芝300克,?麻根350克,虎杖1000克,紫丹参1000克,五灵脂500克,没药300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烘干,加白糖、淀粉适量做成颗粒冲剂,小袋分装,每包30克,开水冲服91日3次,每次1包。先服1号方4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则改用2号方,总疗程为2~3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01例,显效76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

(4)复方龙枣汤

组成:仙鹤草90克,小红枣50克,赤小豆50克,黄精30克,山楂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20克,当归20克,补骨脂20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肝气郁积加三棱、莪术、制香附、郁金、丹参;脾肾阳虚加附子、仙灵脾;肾阴不足加生地、萸肉、首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时加红糖30克,黄酒10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96例,显效8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6%。

(5)二至地黄汤

组成:熟女贞15克,旱莲草15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加减:偏肾阴虚者加龟版、阿胶;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78例,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

(6)升白汤

组成:生白芍25克,当归25克,生首乌25克,补骨脂25克,虎杖25克,地骨皮25克,生黄芪50克,鸡血藤50克,仙灵脾15克,鹿角胶(烊化)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因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患者32例,2个疗程后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4.经验

刘惠民医案:

尹,女,42岁。1975年1月28日初诊:头晕疲惫,两腿沉重,乏力,腰酸,食欲不振年余。多次查血白细胞波动于3000/mm3左右,低时只有1000/mm3,曾用各种升白药物,均无明显效果,时有肢体麻木不适,失眠多梦。面色黯黄乏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心脾两虚,肾气不足。治拟健脾益气,养心和血,补肾。

处方: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山药31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2克,远志12克,柏子仁15克,炒酸枣仁25克,狗脊(去毛)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25克,当归15克,丹参18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服用10余剂后,症状逐渐减轻,白细胞逐渐上升至6500~7500/mm3,复查多次,稳定在5000/mm3以上,以后又间断陆续服药40余剂。

按:本症病机多归咎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故治疗也多采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等方法。本例发病原因不明,且有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症状,故除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之剂外,还加用了酸枣仁等养心之药,收到了较好效果。

5.用药规律

我们选择了疗效在85%以上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的专方共33首,统计出的用药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20

黄芪、鸡血藤、当归。

501~1000

8~17

补骨脂、甘草、丹参、大枣、党参、淫羊霍、女贞子。

201~500

3

虎杖、白术、山萸肉、黄精、枸杞、熟地、陈皮、穿山甲。

1~2

干地黄、白芍、黄芩、焦山楂、乌药、胎盘粉(紫河车)、三七。

100~200

2

阿胶、茯苓、首乌、升麻、巴戟天、泽泻、茜草、赤小豆、柴胡。

1

土茯苓、焦神曲。

100

2

骨碎补、石韦、赤芍、红花、鹿角片、川芎、广木香、三棱。

1

仙鹤草、米仁、旱莲草、山药、丹皮、龟版、黑小豆、扁豆、苦参、公丁香、五灵脂、云母石、鸡子黄、地骨皮、肉桂、潼蒺藜、菟丝子、远志、枣仁、桂圆、干姜、蔻仁、通草、厚朴、藿香、茯苓皮、香附、郁金、滑石、人参叶。

从上表可见,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使用最多的中药是组成当归补血汤的黄芪、当归二味药及活血药鸡血藤,其次仍是其他各类补益药和活血药。

6.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分2组。甲组: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乙组:a.大椎、脾俞;b.足三里、三阴交。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上二方选其一,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多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6~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显效3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8% 。

②艾灸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

操作:隔姜灸。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cm,厚约0.2~0.3cm薄片,艾炷大小约半个红枣。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3壮。灸完后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泡。每日1次,连续治疗9天,每隔3天查血1次。

疗效:共治疗114例,结果显效51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2%。

(2)单方验方

①人参制剂

组成:人参。

用法:人参制成注射液,每天4ml;或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3~4片,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229例,显效120例,有效28例,无效81例,总有效率为64.6%。

②刺五加片

组成:刺五加。

用法:每天服3次,每次4片,视病情持续治疗1~3月。

疗效:共治疗患者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

(3)食疗

煮鹌鹑蛋

组成:鹌鹑蛋

用法:鹌鹑蛋煮熟,每天晨服5枚,服用1~3周。

疗效:共治疗患者74例,显效40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7%。

7.其他措施

应停止接触有害药品及放射线。预防感染或积极使用抗菌素控制已发生的感染。尚可配合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

先天巨细胞病毒婴儿寿命


先天性的巨细胞病毒一般是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或者怀孕前就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然后胎儿在母亲体内被感染后引发的一种疾病,先天性的巨细胞病毒其实就是大家最常见的黄疸,先天性的巨细胞病毒虽然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家长一定要定期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智力,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宝宝有什么不适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巨细胞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途径:

①经胎盘或宫颈感染胎儿,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②出生时经产道吸入被活化病毒污染的分泌物;

③吃了含有病毒的乳汁;

④输血时感染。应当注意的是:尿液、唾液及其它体液也容易成为传染源。

新生儿先天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新生儿中,大约有25%的病儿是先天性感染,病情有轻有重。其中50%的病儿在出生时就会出现典型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有肝脾肿大、黄疸、瘀点状皮疹、小头畸形,其次为脉络膜视网膜炎、男孩腹股沟疝、脑积水、溶血性贫血、肺炎等。黄疸、肝脾肿大和出血现象,可在之后不同的时间里自行消失,但神经系统后遗症稍后才明显,且不易消失。

严重感染的病儿死亡率可达30%,主要是由于多器官损伤、严重肝功能不良、出血、并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死亡,大多发生在新生儿时期。存活下来的病儿,90%会留有各种伤残,包括精神、运动落后,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视力异常,语言表达能力障碍,学习困难和瘫痪。

也有一些病儿在出生时没有症状,这种预后比较好,其中也有10~15%的病儿在出生后2年内才出现上述后遗症,但程度较轻。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查和诊断

一般来说: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的特异性抗体有IgG和IgM阳性。如果是IgM阳性证明是近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并且正在感染。如果是IgG阳性表明是以前一段时间之前有感染过,现在体内已有抗体。

如果您的宝宝现在是IGM阳性(有些也存在假阳性,要经过详细的化验分析),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用更昔洛韦治疗至于要多长才能治愈就不能确定了,要医院根据宝宝每天的情况和治疗过程才能知道。

至于宝宝没有明显的症状,说明病毒可能潜伏在机体内,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再次活动,引发再次感染,但不存在后遗症。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以根据监床表现如黄疸、肝脾肿大、瘀点,以及母亲在怀孕时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确诊。确诊有困难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化验帮助诊断,如培养尿液、唾液中的病毒、检验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的抗体等。

婴儿组织细胞增殖症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