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肠养生 > 导航 > 梨形身材养生方法

梨形身材养生方法

2019-10-20

肠梨形鞭毛虫病

肠养生。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肠梨形鞭毛虫病”,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概述】

肠梨形鞭毛虫病(giardiasis),是由梨形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所致的腹泻、消瘦、营养吸收不良性疾病,遍及世界各地,温暖潮湿地区尤为普遍,全世界感染率1%~30%,儿童感染率更高,达50%~70%,在我国分布亦甚广泛,多数是散在发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常因旅游而感染贾第虫病造成暴发流行,故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治疗措施】

1.灭滴灵(metronidazole,甲硝达唑)小儿剂量每日15mg/kg ,分3次口服,10d为1疗程,休息7d后可重复治疗。

2.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fasigyn)剂量成人2g,1 次顿服,治愈率达88.8%,用药两次治疗者治愈率接近100%,副作用少。

3.硝基吗咪唑(nimorazole)成人剂量每次250mg,每日2次,5d为1疗程,儿童剂量酌减。

【病原学】

梨形鞭毛虫为单细胞原虫、发育过程简单,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生活期:①滋养体:大小约9.5~21m5~15m,形似中间切开的半个梨子,前端钝圆,尾尖细,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形成吸盘,紧昆吸附在肠粘膜上,内侧有两个胞核,体有4对鞭毛,运动灵活。②包囊:椭圆形,大小约8~12m7~10m,成熟包囊含有4个核偏于一端,有厚囊壁。在外界环境中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一般消毒措施不易杀灭。带囊者是主要传染源,一个带囊者,一昼夜可排出包囊9亿之多,通过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造成传播,各年龄组均可受染,而以儿童低蛋白血症,与其它免疫功能不全者受染机会更多。

【临床表现】

感染后潜伏期约12~15d,有的不出现症状,有症状者多以腹泻和吸收不良为主要再现,急性期典型症状是暴发性水泻、恶臭便量较多,腹胀、腹痛、肙气、呕吐、粪便中肉眼看不见脓血,但镜检可找到脓细胞,红细胞及滋养体或包囊一般急性期历时3~4d,但也有的病例迁延不愈,持续数月或反复发作,以致吸收障碍,明显消瘦。

【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 急性期,直接涂片检查,容易找到滋养体或包囊,如找不到病原,最好隔日送检1次,共3次,比连续3d,每日送检阳性率高。

(2)免疫诊断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贾第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1.1%~98.9%,具有快速、客观、操作简便等优点。

②间接血凝(IHA)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具有敏感性高,操做简便,快速,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特殊试剂,是诊断贾第虫病比较好的方法,阳性率达73.4%,缺点是该试验特异性与重复性尚不理想。

③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阳性率比IHA高,达66%~97%,有症状者IFAT阳性率比无症状者,在诊断贾第虫病方面有很强的特异性,无假阳性反应。

④对流免疫电泳(CIE)试验:是检测贾第虫病患者粪内抗原的有效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特殊试剂等优点,其特异性较强,但其敏感性较ELISA与IFAT法为低。

ys630.coM延伸阅读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


【概述】

本病在我国南方省份如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林区均有流行。多在夏秋两季,四月至八月松毛虫盛发时,呈地区性暴发流行。据调查在我国已发现约40种松毛虫,危害较大及分布较广的有6种:赤松毛虫,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芽松毛虫。其中以马尾松毛虫分布最广,危害也最大。

【治疗措施】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十分重要。首先,应有松毛虫的情报制度,及时发现,积极灭虫。暂时禁止去已发生大量松毛虫的林区劳动。若有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时,立即用肥皂水,漂白粉水,5%的尿素溶液或炉灰浸制的碱水洗擦暴露部位。在发痒处用碘酒、氨水涂之。并注意检查有无毒毛,出现异常现象则立即医治。

治疗应采用拔除毒毛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全身或局部发痒者可用10%的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口服抗过敏药如扑尔敏等。局部病灶处可用0.5%~1%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作病灶周围封闭;或封闭加蜈蚣、白芷,蛋清外敷,一日一次,并兼用抗过敏,止痛,消炎的药物。注意受累关节用支具保持于功能位。一般早期及时治疗,一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部分病例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症状明显好转,但仍留有关节的疼痛,肿胀变形,有窦道或瘘管形成,关节强直,丧失劳动能力,则应根据病情可做病灶清除术,关节滑膜的切除术,截骨矫形术,关节的融合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术等,痊愈后病变一般不至复发。

【病因学】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病变,是全身疾病中的一部分。

松毛虫一般有6个龄期。第1~2期的松毛虫还未长毒毛,第3~4期的毒毛尚不发达,5~6期的松毛虫毒毛及毒腺细胞很发达,是致病的时期。该期的松毛虫的胸节有发达的中空毒毛,每根毒毛的毛窝均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进入毒毛管腔。松毛虫成虫时,毒毛立于虫壳外,故虫茧也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即便死虫跌落地面或水中,也极易致病。

松毛虫盛发季节,如在虫区砍柴、割草或在污染的水田中割稻等劳动中,接触了松毛虫活体,尸体,毒毛或污染的衣物,柴草,水等均可发病。已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故命名为松毛虫病。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与皮肤接触后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过敏类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侵犯皮肤及骨关节,有时眼、耳廓也可受累。

发病的机理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毒毛刺入人体的皮肤后,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所致,但动物实验未能证实。又由于在发病的早期用抗过敏药物可迅速控制病情,故有些学者推论发病的机制为变态反应,但也未能得到有力的证实。又有学者认为是感染所致,因在病变关节或皮肤硬结的病变中抽出脓性的液体,曾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病理表现符合低毒性感染,但多数的局部抽出的液体培养为阴性。以上各种的看法,均未能提出本病明确的发病机理,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病理改变】

本病骨与关节的病理变化是无菌性炎症表现,受累的骨关节首先出现反应性水肿、充血,滑膜有少量的血性粘稠渗出液,表面粗糙,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继续发展时,则关节滑膜明显增厚,有的可达数厘米,与周围也增厚的结缔组织粘连,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若滑膜及软组织肥厚继续加重,可挤压局部皮肤,影响血供,造成坏死,形成窦道。也可因关节的软骨面粗糙,缺乏血供,软骨下骨破坏被肉芽组织充填。关节间隙变窄,骨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或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

多在有接触史后两天内夜间突然发病,也可延至15~30天发病。该病以全身症状轻,局部表现重为其特点。可无或较轻的全身症状,时有畏寒,食欲不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或伴有38以下的体温,偶而可至39,一般2~3日后好转或消退。区域性淋巴结可肿大,半个月左右逐渐消退,多不破溃。

局部症状表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常见为手、腕、足、踝等处。骨关节受累后,急性期出现关节的肿大,局部红,疼痛,皮温高及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刺疼及阵发性加剧,夜间更重,难以入睡。红肿可以反复发作,以单关节发病为多见,但约有三分之一侵犯多关节。也可表现一个关节的症状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发病。多数患者患处出现直径1~2cm的红晕,中心可及疼痛的结节肿物,部分病例肿胀的结节可有波动感,穿刺可及粘稠血性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若病变呈慢性,可逐渐强直,少数病人可出现难愈的窦道及瘘管,甚至并发化脓性关节炎。

当骨关节受累发病时,也可伴有皮肤受侵犯的各种皮肤表现,如斑丘疹,风团疹,水泡及脓泡,皮下结节,皮下血肿,红肿块等。经治疗后,常在一周内退疹痊愈,少数可至数月形成慢性皮炎。也可有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耳廓炎等。有时伴有剧痛性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高峰期为15~30天,随后软化,病程约为1~3个月。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常遗留功能障碍,甚至不同程度的残疾,有的病程可长达1~2年。

以上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可单个出现,也可两种或多种在同一个病人的身体上存在,但较多见的还是骨关节炎,占30%~90%。

【辅助检查】

60%以上的患者血象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50%~60%的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上,血沉增高者约40%~70%。软组织肿块或关节穿刺液常呈淡黄色或绿黄色粘稠胶状液,偶而带血性。细菌培养多呈阴性。少数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生长。

X线检查:在急性期多为阴性,多数在发病后一个月左右可见骨质改变。发病12天左右,X线片上可表现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密度增高影,皮下脂肪透明度减低,关节囊肿大。以后少数病例在邻近的软组织出现钙化及骨化影。早期骨质疏松,继而骨质边缘模糊,呈虫蚀样破坏,常见于肌腱、韧带附着的骨突区,如股骨的粗隆,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多数病例在骨破坏区有单层细条状骨膜反应,有的呈骨刺样或呈花边状。

慢性性主要是原来小的骨破坏区周围增生硬化,形成边缘清楚硬化的小环形病灶。小管状骨受累表现为整个骨干的增粗。若骨骺或干骺端有破坏可累及骺线;引起骨骺的早期融合。骨质改变中未见有死骨形成的表现。

关节改变除早期表现肿胀阴影及骨质疏松外,可见关节的间隙不对称性狭窄,软骨面不平,变形,有时可见半脱位。软骨下常有骨质的破坏。慢性病变主要为骨质增生及硬化,有关节自行融合的可能,形成关节强直。

阿米巴肠病


【概述】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

【诊断】

对阿米巴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外,重要的是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为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通常以查到大滋 养体者作业现症患者,而查到小滋养体或包囊者只作为感染者。

㈠临床表现:在作诊断时,或肠阿米巴病不应忽视,因阿米巴病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该病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容易反复发作,肠道症状或痢疾样腹泻轻重不等,故对肠道紊乱或痢疾样腹泻而病因尚未明确,或经磺胺药、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疑为本病。

㈡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⑴活滋养体检查法: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急性痢疾患者的脓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净,粪样新鲜、送检越快、越好,寒冷季节还要注意运送和检查时的保温。检查时取一洁净的载玻片,滴加生理盐水1滴,再以竹签沾取少量粪亲,涂在生理盐水中,加盖玻片,然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为酱红色粘液样,有特殊的腥臭味。镜检可见粘液中含较多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较少的白细胞,有时可见夏科一雷登氏结晶(CharcotLeyden crystals)和活动的滋养体。这些特点可与细菌性痢疾的粪便相区别。

⑵包囊检查法:临床上常用碘液涂片法,该法简便易行。取一洁净的载玻片,滴加碘液1滴,再以竹签沾取少量粪样,在碘液中涂成薄片加盖玻片,然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鉴别细胞核的特征和数目。

2.阿米巴培养:已有多种改良的人工培养基,常用的如洛克氏液、鸡蛋、血清培养基,营养琼脂血清盐水培养基,琼脂蛋白胨双相培养基等。但技术操作复杂,需一定设备,且阿米巴人工培养在多数亚急性或慢性病例阳性率不高,似不宜作阿米巴诊断的常规检查。

3.组织检查: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粘膜溃疡,并作组织活检或刮拭物涂片,检出率最高。据报道乙状结肠、直肠有病变的病例约占有症状患者的2/3,因此,凡情况允许的可疑患者都应争取作结肠镜检,刮拭物涂片或取活组织检查。滋养体的取材必须在溃疡的边缘,钳取后以局部稍见出血为宜。脓腔穿刺液检查除注意性特征外,应取材于脓腔壁部,较易发策滋养体。

㈢免疫诊断: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告了多种血清学诊断方法,其中以间接血凝(IHA)、间接荧光抗体(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较多,但敏感性对各型病例不同。IHA的敏感较高,对肠阿米巴病的阳性率达98%,肠外阿米巴病的阳性率达95%,而无症状的带虫者仅10%~40%,IFA敏感度稍逊于IHA。EALSA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有发展前途。补体结合试验对诊断外阿米巴亦有圈套意义,其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他如明胶弥散沉淀素试验、皮内试验等均有辅助诊断的价值。近年来,已有报道应用敏感的免疫学技术在粪便及脓液中检测阿米巴特异性抗原获得成功。特别是抗阿米巴杂音瘤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为免疫学技术探测宿主排泄物中病原物质了可靠、灵敏和抗干扰的示踪式具。

㈣诊断性治疗:如临床上高度怀疑而经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可给予足量吐根碱注射或口服安痢平、灭滴灵等治疗,如效果明显,亦可初步作出诊断。

【治疗措施】

㈠一般治疗: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输液。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㈡病原治疗:

1.甲硝咪唑或称灭滴灵(metronidazole):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适用于肠内肠外各型的阿米巴病,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400~800mg,口服,1日3次连服5~10日;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0mg,分3次服,连续7日。服药期偶有恶心、腹痛、头昏、心慌,不需特殊处理。妊娠3个月以内及哺乳妇忌用。疗效达100%。

2.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剂量为1日2g;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0mg,清晨1次服,连服3~5日。偶有纳差、腹部不适、便秘、腹泻、恶心、瘙痒等。疗效与灭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碱:对组织内滋养体有有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剂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计,成人每日不超过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6日。

本药毒性较大,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每次注射前应测血压及脉搏,注意心律及血压下降。毒性反应有呕吐,腹泻、腹绞痛、无力、肌痛、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前压痛、心电图异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儿、孕妇,有心血管及肾脏病者禁用。如需重复治疗,至少隔6周。

4.卤化喹啉类:主要作用于肠腔内而不是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对轻型、排包囊者有效,对重型或慢性患者常与吐根碱或灭滴灵联合应用。

碘仿,0.5g,1日3次,口服,连服10日,亦可加用1%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肠。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偶有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对碘过敏和有甲状腺病者忌用。

5.其他:安特酰胺,口服,0.5g,1日3次,连续10日;巴龙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连服10日。以上3药都作用于肠腔内阿米巴。

6.中草药:鸦胆子,取仁15~20粒,装胶囊内口服,1日3次,连续7日;大蒜,1日6g,分次生吃,连续10日;白头翁,15~20g制成煎剂,分3次服,连续10日。

以上各种药物除灭滴灵外,往往需要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方能获得较好效果。

㈢并发症的治疗:在积极有效的灭滴灵工吐根碱治疗下,一切肠道并发症可得到缓解。暴发型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大量肠出血可输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灭滴灵和抗生素治疗下进行。

肠阿米巴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则预后较差。治疗后粪检原虫应持续半年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

【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可分为滋养体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养体期又分为大小二型,大型滋养体大,主要生活在肠壁组织里;小型滋养体小,生活在肠腔内,营共栖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称组织型大滋养体(简称大滋养体),后者又称共栖成囊型小滋养体(简称小滋养体)。

㈠光学显微镜观察:

1.滋养体:

⑴大滋养体:寄生在组织中,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动的大滋养体体积变化较大,直径12~60m,15~30m为常见。其虫体分内质和外质,外质透明,约占全体1/3,内质较浓密,呈颗粒状。运动时外质伸出,常形成单一的伪足,作定向移动即阿米巴运动。先是外质伸出舌状或指状伪足,随即内质流入伪足,使整个虫体向着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在内质中常见被其吞噬的红细胞。以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一个圆形细胞核,呈泡状,大小为4~9m,平均5.3m,核膜内缘一层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核的正中具有一个圆形细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到网状的核纤维。

⑵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生活在肠腔中,以肠道细菌和肠内容物为营养,不吞噬红细胞,在生理盐水涂片中体积较小,直径12~30m,其大小与大滋养体不易区别,内外质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细菌。经铁苏木素染色,细胞核的结构与大滋养体相同。

2.包囊前期:它是小滋养体形成包囊的过渡阶段。此期体积变小,活动停止,新陈代谢降低,细胞质的内含物经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细胞核略有变化,核膜内缘的染色质颗粒较聚集,核仁稍变大,有时位稍偏。整个虫体呈圆形。

3.包囊:圆球形,直径5~20m,囊壁厚约0.5cm,透明,折光性强,不被伊红着色。在低倍镜下,只是圆形的透明体,看不清内部结构。在高倍镜下,隐约可见拟染色体(chromatoid bodies)与反光的圆形核。当用碘染色时,整个包囊呈淡棕色,比较清晰,核数1~4个,偶见8个。在单核或双核包囊中,可见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状拟染色体(可能是多聚核蛋白体)。当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时,拟染色体和糖原泡逐渐消失。铁苏木素染色后,糖原泡在染色过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拟染色体更清晰,呈棍棒状,两端钝圆。

㈡电镜下观察:

1.滋养体

⑴细胞表面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Mccaul等(1977)首先发现滋养体表面有2~3m长的微丝伪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报告,活的滋养体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细的皱纹,间有不规则的突出小梁,还有明显的叶状伪足(lobopodia)以及较长的丝状伪足(filopodia),其数不定。透射电镜观察,这种丝状伪足长度自数m至30m以上,直径达0.1m,其表面有单位膜结构,由质膜的延伸构成。以上两人选我述微丝伪足和丝状伪足似为同物。

透射电镜观察,滋养体的质膜是典型的单位膜,两层较薄的电子致密层(每层厚35~40

血毛虫的症状


血毛虫的症状

1、血毛虫的症状可能出现斑丘疹

毛虫皮炎一般在皮肤接触毒毛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的,毛虫皮炎的主要症状是其损害常见于体表暴露部位,患者的皮肤出现斑丘疹、丘疹,偶尔还可出现风团或大片水肿性红斑。主观症状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刺毛虫皮炎则会引起火灼样刺痛感,松毛虫皮炎还可导致骨关节炎及耳廓炎的发生。常见的毛虫皮炎有松毛虫皮炎、桑毛虫皮炎以及刺毛虫皮炎,它们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应注意加以区分。

2、血毛虫的症状可能呼吸困难,咳嗽

弓形虫:5-10月多发,猪感染后,经3-7天的潜伏期,呈现和猪瘟极相似的症状。猪体温达40℃-42℃,稽留7-10天,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但常饮水。粪先干后变稀,鼻盘干,被毛乱 ,结膜潮红,眼分泌物增多呈黏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咳嗽,气喘;体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量明显。后期,病猪的耳,鼻,四肢内侧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或间有出血点,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最后昏迷或因窒息而死。

3、血毛虫的症状可能淋巴结肿大

锥虫:7-9月多发,猪体温达40℃以上,间歇热,严重贫血,消瘦,呼吸和心跳加快,水肿,淋巴结肿大,有的衰竭昏迷而死,有的突然倒地死亡,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孕猪发病后2-5天内流产死胎。

牛血虫病治疗有哪些

1、方法一

牛血孢子虫病或红血球孢子虫病是一种以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非常严重的血液原虫病。边缘红血球孢子虫和中心红血球孢子虫都是牛血液原虫病特异的虫体。因此可采取制止病源扩散的方法。

2、方法二

蜱、牛虻、螫蝇、蚊子等吸血的昆虫是血孢子虫病的传播媒介。其中,蜱是最主要的传播者。另外,血孢子虫病还可经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外科手术器械和不合理地接种疫苗而感染。可采取消灭传播媒介的方法。

3、方法三

患血孢子虫病的牛,采用哌鲁得啉、喹啉或氯奎宁(Aralen)结合广谱抗生素和四环素等药治疗,均可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病牛经治愈后,机体可产生持久性的带虫免疫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病情,继而趋于治愈。

血毛虫预防和治疗

1、预防

若发现本群羊只中有个别发病羊只,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健康羊只灌服康乐之星胶囊(主要成分:青蒿、陈皮)15千克体重1粒,每天1次,连服3天,一般多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发生。

2、治疗

以发病羊体重50千克为例:颌下水肿羊只,用碘酊消毒水肿部位,用三棱针穿刺放水。处方:10%葡萄糖500毫升、原虫净(主要成分:黄色素、咪唑苯眯,规格5毫升:25毫克)3支混合1次静脉注入。牲血宝10毫升(主要成分:右糖酐铁、硒)颈部肌肉注射。中药:当归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40克、苍术20克、泽泻20克、神曲30克。(以补血补气,健脾健胃,为治疗原则)水煎灌服,以上处方连用3天。3天后多能康复。10-25千克体重病羊一般不发生颌下水肿,主要以贫血,衰弱无力为主要症状。此类羊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处方(15Э搜?0/5原虫净1支肌注、牲血宝5毫升肌注。康乐之星胶囊1粒灌服。

3、因本病无疫苗可防,故主要以用药治疗为主。本病以每年秋夏季高发。要适时预防,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羊的体质,提高羊的抗病能力。

血吸虫肠病


【概述】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现在已知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及湄公血吸虫(S.mekongi)。此外在人体尚见有牛血吸虫(S.bovis)、梅氏血吸虫(S.matteei)梭形血吸虫(S.spindalis)等寄生的病例。

【诊断】

㈠病史:与流行区疫水有接触史应考虑到有患血吸虫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贯、职业与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无症状无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

㈡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发病前1个月左右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的病人,长期发热,并伴有下列特征者应考虑急性血吸虫病的可能:①有尾蚴皮炎病史、肝肿大与压痛、腹泻等。②血中白血球总数与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③乙状结肠镜发现直肠粘膜充血、水肿、黄色颗粒状虫卵结节。

2.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慢性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或过去症状早被遗忘,而且这些症状也很难与本病联系作为诊断参考。在流行区凡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便血、肝脾肿大、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青壮年新近有癫痫发作、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发作、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现象,如巨脾、腹水或呕血以及侏儒症等患者,均应考虑有血吸虫病的可能,并进行病原检查加以证实。

㈢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从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孵出毛蚴可能诊和考核疗效。但轻度感染者,晚期患者及语治疗未愈合,粪中卵数很少,检出率低,故粪检阴性不能排除血吸虫病。

⑴直接涂片法:检出效果甚低,只能发现感染度较重的早期患者。挑取脓血粘液部分作涂片,可增加检出机会。

⑵沉孵法:

①自然沉淀法:此法优于直接涂片法,但粪中虫卵少的患者仍是漏诊。以竹棒挑取粪便约30g(鸡蛋大小)放放烧杯内,加少量清水,以玻璃调成糊状,再加较多清水稀释粪便。置铜丝筛于锥形量杯上,倾粪液入筛过滤,再以少量清水中洗筛内粪渣1~2次。在锥菜量杯内加清水至杯口处,静置20分钟,倾去上层液体留下粪渣,如此反复换水至上液变清为止。倾去最后一次上层液后,用吸管取少量粪渣作涂片3张镜检虫卵。

②毛蚴孵化法:如用自然沉淀法镜检阴性者可进一步用此法。将粪渣全部倾入250或125ml的三角烧瓶内,加清水距瓶口约1cm。(适宜的酸碱度为pH7.2~7.6)。置烧瓶于20~30℃有灯光的孵箱内,如室温高达20℃以上,可置室内向光处孵化。经4小时扣开始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毛蚴呈灰白色,点状,常在近水面处作直线运动,经24小时仍无毛蚴发现始可认为是阴性。

2.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按常规将乙状结肠镜或直肠镜由肛门插入,先肉眼观察肠粘膜的改变。急性期以充血水肿为主,慢性期则粘膜苍白、肥厚及瘢痕形成。各期均可见典型的小结、小斑。然后夹取疑含虫卵结节的粘膜病变组织,压于两载玻片之间镜检。对未经治疗的患者,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确诊价值;对有治疗史的患者的,则只有查见活卵或近期变性卵才有诊断意义。

㈣免疫诊断:

1.环卵沉淀反应试验:是以血吸血整卵为抗原的特异免疫血清学试验。卵内毛蚴或胚胎分泌排泄的抗原物质经卵壳微孔渗出与试样血汪肭的特异抗体结合,可在虫卵周围形成特殊的复合物沉淀,在光镜下判读反应强度并计数反应卵的百分率称环沉率。常规法用载波片或凹玻片进行,加样本血清后,挑取适量鲜卵或于卵(100~150个,从感染动物肝脏分离),覆盖2424mm盖片,四周用石蜡密封,置37℃恒温中48小时后,低倍镜观察结果,必要时需观察72小时后的反应结果。典型的阳性反应为泡状、指状、片状或细长卷曲状的的折光性沉淀物,边缘整齐,与卵壳牢固粘连。阴性反应必须看完全片,阳性者观察100个成熟卵计算环率及反应强度比例。分级强度判读: 为卵周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小于卵周面积的的1/4,片状沉淀物小于1/2,细长曲带状沉淀物不足卵的长径。 为泡状、指状淀物总面积大于卵周积1/4,片状沉淀物大于1/2,曲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卵的长径。 为泡状、指状沉淀物大于周积的1/2,片状物面积等于或超过卵的大小,曲带状沉状物超过卵长径数倍。

血吸虫干卵抗原片(或膜片)环卵沉淀试验是所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改良方法,利用环卵抗原活性物质的耐热特性,将分离的纯卵经超声和热处理,定量滴加、烤干固定载玻片或预制的聚乙烯薄膜片。此种干卵膜片,保存时间较长(4℃半年),已有市售商品。试验时只需加入血清试样,湿盒内孵育,判读结果与常规法相同。干卵膜片法还具有简化操作规程,提高卵抗原的规范要求,并可长期保存等优点。

2.尾蚴膜反应:取受试者2滴血清10条左右的尾蚴在玻片上混和后,加盖玻片封以石蜡,置25℃恒温中经24小时后在低倍镜下观察,阳性反应为尾蚴周围有胶状膜形成。血清灭活后反应减弱,保存3天以上的血清需加补体,目前认为此反应是部分依赖补体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新感染病例本试验早期诊断价值较大,阳性率为95%以上。在无再感染机会的情况下,尾蚴膜反应抗体可自然下降,而造成较多的假阴性,故对基本消灭地区的陈旧感染不宜以本试验为查病方法。在感染禽类尾蚴的稻田皮炎患者,可出现交叉反应,应避免在稻田皮炎发生季节进行试验。其转阳性时间较环卵沉淀反应为迟,故应用考核疗效的参考价值不大。

3.虫卵抗原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血凝阳性反应粪便检阳性为早,且敏感性高。高戊二醛固定人O型红细胞或绵羊红细胞,经鞣酸处理后,再用冻干血吸虫卵冷浸抗原液致敏,然后冰冻干燥,经冻干后的抗原在4℃下可保存1年以上。试验时在耳垂或手指采血6滴,仅需一滴血清分别以不同稀释度,在血凝板上和2.5%红细胞悬液一滴摇匀,室温下静置15~3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受检血清有相应虫卵抗体,则出现凝集反应。稀释度1∶10阳性有诊断意义,阳性率95%以上,反应强度愈大,粪检查易检出。低滴度阳性可能出现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3.5%。与肺吸虫的交叉反应较高,可达14%~84.2%。由于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对肺吸虫抗原在补体结合试验中不存在交叉反应,可借此予以鉴别。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简便,识别结果迅速,是大规模现场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之一。

4.血吸虫循环抗原(CAg):最早是在日本血吸虫患者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之一。

感染鼠血清中检出了循环抗原。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循环抗原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已取得少少可供参考的结果。检测循环抗原为寻找考核血吸虫病疗效的方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该法仍在探索阶段。

【治疗措施】

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有吡喹酮、呋喃丙胺、硝硫氰胺等药物,但目前吡喹酮为首选药物。

㈠吡喹酮:为一种新的广谱抗蠕虫药,对人体3种主要血吸虫和丝虫均有杀虫效果。动物实验性治疗结果,可认为吡喹酮是毒性低、疗程短和疗效高的抗血吸虫药。治疗剂量成人为每次10mg/kd,1日3次,间隔4小时,疗程2日。或采用每次20mg/kg,1日3次,1日疗法。总剂量为60mg/kg,儿童总剂量为日70mg/kg,分3次服用,疗程1日。急性血吸虫病剂量与疗程加位,即日10mg/kg/次,1日3次,连服4日,总剂量为120mg/kg。吡喹酮副作用轻而短暂,于服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主要有头昏、头痛、乏力、轻度腹痛等,不需处理,于停药后数小时内消失。个别患者肝功能试验谷丙转氨酶可增高。少数患者出现早搏,但治疗前后心电图与脑电图均未见有规律性变化。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有显著疗效。粪便孵化于第18~20日内阴转,近期疗效达100%。

㈡呋喃丙胺:该药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一定杀灭作用。各地实践经验认为,呋喃丙胺20天疗法具有较高疗效。目前采用缓解肠溶片剂型,每天剂量60mg/kg(成人每天不超过3g),疗效10天,总剂量为600mg/kg。其该药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偶有便血者。肌痉挛为呋喃丙胺的特殊副作用。精神神经症状,主要见于晚期血吸虫病肝动物代偿失全的患者,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沉默寡言、抑郁淡漠,意识模糊或哭笑无常、幻听幻视等,少数患者在疗效中出现轻度肝、肾功能损害,停药后迅速恢复。

㈢硝硫氰胺:系广谱驱虫药,目前主要采用微粉胶囊型,颗粒直径3~6m,总剂量6~7mg/kg,等分3份,每晚服用1次,疗效3日。远期粪检阴转率可达80%左右。急性血吸虫病用总剂量10mg/kg,6日疗程,一般于开始服药后8~24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远期粪检阴转率可达80%。本药的副作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多见,如头昏、头痛、眩晕、乏力、嗜睡或失眠、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多法和肌肉颤动等。少数可出现精神症状以及消化系统症状。对于肝功能代偿不良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急性肝炎恢复期未满1年和慢性肝炎、精神病史、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心、肾等慢性疾病而体质虚弱者禁用。

【病原学】

㈠成虫:虫体呈圆柱体,外观似线虫。雌雄异体,雄虫色灰白,较为粗短,长12~20mm,宽0.5~0.55mm,有口吸盘与腹吸盘各1个,腹面有合抱雌虫的抱雌沟,在腹吸盘后背部有睾丸7个;雌虫较难虫细长,圆柱形,暗褐色,口、腹吸盘不及雄虫显著,虫体长12~26mm,宽0.3mm,有发达的生殖系统,如卵巢、卵黄腺等。

㈡虫卵:淡黄色,椭圆形,无卵盖,卵壳均匀,壳的一侧有一小棘,位于卵的中横线与顶端之间,壳外常附有粘液与粪便渣滓,内含毛蚴。虫卵大小(70~100)(50~65)m。

【病理改变】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对人体均可引起一定的损害,但以虫卵对人的危害最著。主要引起大肠和肝脏的病变。虫卵沉着在人的肠壁组织中,其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这是发生慢性因血吸虫肝、肠病变的根本原因。肉芽肿形成和发展的病理过程与虫卵发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虫卵尚未形成毛蚴时,其周围的组织无反应,或仅有轻微的反应;卵内毛蚴形成发育时,组织遂开始出现炎症反应;卵内毛蚴成熟后,自毛蚴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分泌物(虫卵可溶性抗原)引起组织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卵集存处常有血管内膜炎并形成嗜酸性脓肿;感染严重时亦可形成嗜中性粒细胞脓中。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内常含有成族的虫卵,故引起的损害较其他血吸虫严重。

肉芽肿反应可破坏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瘢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有助于破坏虫卵和清除虫卵,并使用虫卵渗出的抗原局限于虫卵周围以减少或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全身损害。随意感染过程的发展,宿主的肉芽肿反应可出现调节现象,表现为肉芽肿反应的强调逐渐减弱。这种现象是虫卵可溶性抗原而不是成虫抗原所诱发。宿主产生免疫调节后,对虫卵的破坏能力仍持续增强,这在保护宿主方面有重大意义。

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虫卵等既有阶段性特异的抗原,也有某些共同抗原,而宿主则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可在宿主体内形成复合物。当抗原过剩时,形成的可溶性复合物可能引起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造成血管损害,目前认为急性出血吸虫病及血吸虫肾脏损害均属这类病变。

虫吸虫病变多局限于痔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分布范围之内,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小肠病极少,仅见于重度感染者。早期变化可见直肠粘膜有许多黄色或棕色的细颗粒,为虫卵沉积和由此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并进一步发生坏死而形成嗜酸性脓肿。其表面的肠粘膜坏死脱落后,形成肤浅溃疡,边缘充血,大量虫卵由此进入肠腔。临床上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中可检出大量虫卵。急性炎性变化消退后,继以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变化主要为肠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部分粘膜损坏脱落或因营养不良而萎缩,故此时粪检时阳性的机会反而减少。部分粘膜增殖形成息肉。由于重复感染和成虫不断产卵,虫卵在肠壁分批沉积,引起病变新老不一,因此肠粘膜可杂有黄褐色细颗粒、溃疡和息肉形成等。血吸虫病变所形成的息肉有转变为癌肿的可能。严重的肠部病变愈合后可产生肠腔狭窄。此外虫卵还可引起脾、脑、肺等部位的病变。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我国以及日本、菲律宾等地。所解放初期调查,此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13个省、市、区,其发布之广,几乎波及江南产粮区的大部分土地。估计患者约1000万人,受威胁者1亿人口以上。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常和政府动员和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到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据1989年报道,过去有373个县血吸血病流行,现已有263个县达到卫生部颁发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患者总数的94%已被治愈,原有钉螺面积减少了80%。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已达到部颁布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目前我国血吸虫患者仍有150万,其中晚期患者5.5万。

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

㈠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血吸虫病患者及其保虫宿主的动物,如黄牛、水牛、猪、狗、猫、羊、兔、鹿、鼠类、猴等,可因粪便中排出的虫卵而成为传染源。在保虫宿主中以水牛及黄牛感染血吸虫病者较为普遍。

㈡传播途径:传染源含卵的粪便落入水体,而水全中有钉螺孳生及人们有机会接触疫水,这三点构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㈢易感者:不论何种年龄、性别和种族,对日本血吸早皆有易感性。但以15~44岁感染率为最高。体内已有血吸虫寄生的人,对再感染可有部分获得性免疫力,是为伴随免疫。

【临床表现】

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到2~3天内,尾蚴侵入处出现蚤咬样红色点状皮疹,为尾蚴皮炎,有瘙痒,数天后自退。尾蚴行经肺部时可引起咳嗽、咳血。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而多样化,视虫卵沉着部位、感染轻重和机体反应而异。按其病程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

㈠急性因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大部发生在过去无免疫性而新近有大量尾蚴感染者,主要是常与疫水接触之故。患者感染史较明显,且多数有尾蚴皮炎史。其全身主要症状有发热及过敏反应,皆由虫卵毒素和组织破坏后的代谢产物所引起。因虫卵在肠道大量沉积造成急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腹痛、腹泻的占半数以上。腹泻每日2~3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粘液。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并可发现黄色小颗粒(为虫卵结节),此为急性期独特的病理变化。发病的初期部分病例可仅有便秘。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内大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部泡胀,有柔韧感和压痛,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少数患者并有腹水形成,这是由于急性虫卵结节所产生的炎症渗液以及虫卵引起肝脏内广泛病变,使肝内血流不畅,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肿大等。

㈡慢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患不一定有急性发作病史。流行区农民自细一河水接触,有小量多次反复感染,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由于感染程度不同,慢性血血吸虫病有无症状和症状之分。

1.无症状患者:轻度流行区以无症状患者占大多数,其健康情况和劳动力可不受影响,仅于集体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偶然发现。城市中所见的血吸虫病多数也属此类,患者大多既无症状亦无阳性体征,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肝或脾脏肿大。

2.有症状患者:乙状结肠与直肠为血吸虫病病变的主要部位,故腹泻与痢疾样大便颇为常见。其轻重则因感染而异通常以轻者为多,患者偶有腹泻,每日2~3次,间或便中带血。重者可有腹绞痛、里急后重感、痢疾样大便等。乙状结肠因虫卵沉着及纤维化而增厚,并有压痛。粪便中容易找到血吸虫卵。另外增厚的大网膜、肠系膜和肿大的肠系膜或腹腹后淋巴结也常因虫卵沉着,肉芽肿形成,伴有纤维化而缠结成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痞块,其质硬而固定,以下腹部为多。患者大多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力减退。患者肝脾切见肿大,在早期肝大于脾,表面光滑,稍硬。感染较轻者可停于这一阶段而不再进展,重症而病程长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脏渐见缩小,但仍可扪及,特别是左叶,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而后脾脏渐呈充血肿大。

㈢晚期血吸虫病:由于反复感染,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肝硬化。门静脉压增高引起腹水,脾脏显著肿大,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等。部分患者常发热、腹痛、腹泻和下痢、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并常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儿童若感染严重,能影响发育,可形成侏儒症。部分患者经常发热,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虫卵病的毒素对肝组织的破坏有关。此外,性机能往往减退,男性有性欲减退和阳瘘,女性则有闭经和不孕。此乃严重肝脏损害引起全身营养不良和对激素灭能作用的减弱,使垂体机能受到抑制,性腺及其他内分泌腺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致。患者面容苍老而消瘦,外观较其实际年龄为大,常有面部褐色素沉着。晚期时肝脏反见缩小,表面不平,质坚硬,脾脏渐呈充血性肿大。

【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有发热、肝肿大压痛、腹痛、腹泻等症状,需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败血症与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并发肺部异位病变时需与粟粒性结核鉴别。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应与无黄疸型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较明显,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阳性。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应与阿米巴痢疾以及慢性菌痢鉴别,前者粪便孵化毛蚴阳性。晚期血吸虫病有巨脾与腹水者不易与门脉性以及坏死性肝硬化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下痢史,黄疸、蜘蛛痣、肝掌较少见,肝功能减损较轻。

【预防】

㈠消灭传染源:治疗患者病畜,加强粪便管理,避免新鲜粪便污染水源。如建造无害化粪池;或粪尿混合加盖贮存,使尿素分解为氨,可以杀死虫卵。粪便中加生石灰或碳酸氢胺也可杀死虫卵。

㈡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灭螺应根据钉螺生态特点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改变钉镙孳生环境,结合物理和化学药物灭螺方法。物理灭螺方法有铲草、火烧、土埋等。化学灭螺药物有氯硝柳胺、五氯酚钠、烟酰苯胺等。

㈢个体防护: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如必须在疫水中作业时则须采取防护措施,皮肤涂抹防护药物,如氯硝柳胺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乳剂,或穿防水胶鞋、塑料防护裤等。

肠梗塞是什么病


肠梗塞这种疾病主要的因为肠胃的废弃物没有排放出来引起的肠胃堵塞,这会导致患者出现营养物质无法吸收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的,这种情况没有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对于肠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会导致肠胃的压力增大的,建议大家应该要了解肠梗塞的治疗方法。

肠梗阻疾病如果不能够积极治疗的话,也是可以导致患者死亡的。所以对于肠梗阻疾病,及时而积极的治疗是康复的关键。但是不管引发肠梗阻是何种原因促成,只要导致了肠梗阻疾病,都会表现出其最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患者肠道里面的内容物在通过肠道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阻碍,甚至是肠道内容物不能够正常地通过肠道。肠梗阻在腹部疾病当中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

肠梗阻疾病是机械性的,这种原因引起肠梗阻很有可能是粘连或者是因为压迫所引起的。因为当患者肠道出现了粘连之后会使得患者的肠道发生一定程度的折叠扭转,这样一来,肠梗阻情况就势必要发生了。这种肠道粘连可以是先天性的粘连,同时也可以是因为腹部手术而导致的肠道粘连,这一点需要多加注意。

肠道本身的原因也是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肠梗阻的,比如说一些人在患有肠炎这种疾病之后,就去做了吻合手术,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肠道狭窄,又或者是导致患者的肠套叠,这样一来就使得肠梗阻这个疾病的发病几率有所大大提高。

肠梗阻疾病的发病原因也可以是动力性的,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麻痹性的肠梗阻,这种肠梗阻最容易发生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腹部手术之后,因为患者在术后很可能就发生腹膜炎又或者是腹部之处的其他损伤,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患者的肠道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引起患者体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在平时多做一些适当的腹部按摩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刚吃饱的时候千万不能做按摩腹部的动作。

哪些病需要做肠镜


现在各种各样的检查,但是这并不稀奇,主要的目的就是检查一下我们身体的状态,以及身体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检查结果,比如很多人肠胃不舒服,时不时的会有腹泻,腹胀,以及大便秘的现象,这个时候要到医院去做检查,通常需要做的就是肠镜检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虽然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患者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什么样的人需要做肠镜

操作技巧

单人操作由于协调性好、更便于一些特殊手法的运用,使检查效果更好,在不同的肠段进镜方法上有以下几种技巧:

1、

直乙结肠、乙降结肠移行部:通过不断旋镜循腔及拉直镜身,使降乙以下肠管基本套在30cm的镜身上。旋镜的目的是视肠腔变化将肠腔的走向转至视野的上方或下方,再作上下钮调节(有时需调节左右钮)暴露肠腔进镜。反复回拉结合摇镜、抖镜可以使镜身取直,把过长的、游离的乙状结肠套叠在镜身上,为下一步顺利进镜打下基础。

2、

旋转式进镜:当肠腔在视野内且无明显转向时,不要直接向前送镜,而采用旋转式进镜。这里所讲的旋转式进镜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旋镜,方法是右手握住镜身,不断小幅度沿镜身纵轴左右旋转镜身同时进镜,作者将这种进镜方法总结为旋转式进镜。其优点是可以将手部力量准确传递到内镜前端,防止镜身在体内成弓状弯曲,从而避免拉长游离肠管引起异常疼痛,预防袢曲形成;还能减轻右手进镜的力量,更轻松地完成操作。原理犹如持针灸针穿刺皮肤:直接进针需用力,且很易使针弯曲,如轻轻旋转则容易保持直线进入。此法简单、实用,特别适合在通过降、乙状结肠时使用。

3、

结肠脾曲:如脾曲过度扭曲而使脾曲呈锐角,仅可见屈曲的皱襞遮盖住整个肠腔,此时盲目滑镜可引起病人疼痛,肠壁损伤,甚至造成穿孔。可改右侧卧位循腔进镜,或通过旋镜将皱襞转至视野的下方,将内镜前端送至皱襞处,左手将大旋钮向下旋转,镜端压住皱襞,同时钩拉、稍许退镜,使脾曲钝角化,暴露肠腔顺势进镜,同时左手回复角度钮。肠镜过肝曲困难时,亦可采用此法。

4、

升结肠:当内镜前端刚过肝曲,常常是升结肠肠腔暴露充分,但进镜困难,甚至不进反退。多因为手部力量不能传递到内镜前端,肠镜在横结肠内呈弓状下垂。此时应先行退镜拉直镜身,请助手按压患者脐部,并用力向剑突肋弓方向推顶,以抵御结肠的下垂,再行进镜可获成功。

检查注意事项

1、

检查前一天禁止吸烟。

2、

要有成人亲友陪伴,术前取下假牙,女士去妆。(胃镜)

3、

检查前两天进食容易消化饮食半流质如稀饭,禁食含粗纤维类食物。

4、

检查前一天米汤、牛奶、豆浆等流质饮食,检查当天禁食。

5、

检查后24小时内禁食辛辣食物,12小时内不能饮酒。

6、

检查后24小时内不得驾驶机动车辆、进行机械操作和从事高空作业。

肠蛔虫型蛔虫病


孩子肚子痛不容小觑,要及时注意。因为很有可能是肚子里的蛔虫在作怪。今日要和大家说的这个儿科疾病就是肠蛔虫型蛔虫病。有关于肠蛔虫型蛔虫病的病症,还有肠蛔虫型蛔虫病的治疗,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症状

脐腹疼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不思饮食,或嗜异食,便下蛔虫,面色黄滞,严重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形体消瘦,肚腹胀大,舌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

治则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中成药

化虫丸:每袋6g。饭前或临睡前用温开水或糖水送服。每服6~9g,每日1~2次。3岁以下小儿酌减。使君子丸:小蜜丸:每30粒3g;水丸:每袋18g。小蜜丸:每服剂量:1岁1g,2岁1.5g,3岁2g,温开水送服。水丸:每服6~9g,每日1次,空腹砂糖水送服,服药4小时后方可进食,勿食过饱。

方药

使君子散(《医宗金鉴》)加减。使君子、芜荑、苦楝皮、槟榔、甘草。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腹胀满,大便干者,加大黄、玄明粉;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小儿蛔虫病的防治

一、治疗

1、驱虫治疗

甲苯咪唑是治疗蛔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为广谱驱虫药,能杀灭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等。副作用小,偶见胃肠不适、腹泻、呕吐、头痛、头昏、皮疹、发热等。亦可用复方甲苯咪唑。

枸橼酸哌嗪安全有效的抗蛔虫和蛲虫药物,阻断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冲动传递,使虫体不能吸附在肠壁而随粪便排出体外,麻痹前不兴奋虫体,适用于有并发症的患儿。毒性低,大量时偶有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震颤、共济失调等,肝肾功能不良及癫痫患儿禁用。在肠梗阻时,最好不用,以免引起虫体骚动。

左旋咪唑为广谱驱肠虫药。口服吸收快,由肠道排泄,无蓄积中毒。对钩虫、蛲虫也有效。副作用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偶有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损害、皮疹等,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阿苯达挫广谱杀虫剂。2岁禁用。

2、并发症的治疗

胆道蛔虫症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驱虫、控制感染及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驱虫最好选用虫体肌肉麻痹驱虫药。内科治疗持久不缓解者,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解痉、止痛等处理,疼痛缓解后可予驱虫治疗。完全性肠梗阻时应即时手术治疗。

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手术治疗。

二、预防

1、普及卫生知识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2、降低人群感染率

广泛给易感人群投药,但蛔虫病的感染率极高,应隔3~6月再给药。

3、人粪便及污水处理

人粪便无害化处理后再当肥料使用,提供对污水处理的卫生设施,才是最重要的长期预防蛔虫病的最有效措施。

结语:我们小时候都被要求吃过打虫药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印象。的确,小时候喜欢玩,到处跑,周围的细菌很多,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也未必干净,所以很容易肚子里长蛔虫。这个病症需要及时治疗,家长们也要多多注意孩子的健康!

肠风下血是什么病?


我们现在治疗疾病首先想到就是去看西医,因为这么多年以来,西医一直都是以见效快著称。但是古人留下的中药材,同样也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很多疾病,而且副作用很低,只不过见效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医当中,所谓的肠风下血到底是指什么样的疾病呢?

肠风下血:中医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肠风为便血的一种,指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其证便前出血如注,颜色鲜红,肛门不肿痛,或见腹痛、肠鸣。临床所见多为实证,常用凉血泻热,息风宁血法治疗。方如槐花散、阿胶丸方、玉壶丸方、玉屑丸方、木香丸方、加减四物汤等。

肠风下血丸

处方来源 《医学正传》卷五。

药物组成

干柿饼(烧存性)2两,乌梅(烧存性)2两,油瓶箬(已酒过1年者,或2-3年者尤良,烧存性)2两,槐花5钱(炒焦黑),百药煎1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代之),枳壳5钱(麸炒黄色)(或加槟榔5钱)。

主治 肠风下血。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以醋汤送下。

疾病诊断

(1)指大肠久积风冷所致的便血。《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大肠中久积风冷,中焦有虚热,……风冷热毒,搏于大肠,大肠既虚,时时下血,故名肠风也。

(2)指因风邪而便纯血鲜红的病症。《证治汇补》:“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其证便前出血如注,颜色鲜红,肛门不肿痛,或见腹痛、肠鸣。

(3)指以湿热为主因的下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

肠梨形鞭毛虫病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