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0

胁疽

养生食疗。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正确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胁疽”,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名。痈肿之生于胁部者。出《外科理例》卷四。多因足厥阴肝经郁火积聚而发,初起者形大如豆,如梅李,质硬而状平塌,漫肿似疼似痒,不红不热,其成脓多较迟缓,若溃,其脓水清稀,难速愈。早期治宜内服柴胡清肝汤。若溃脓宜改服托里消毒散。应鉴别肋骨结核、慢性骨髓炎所致之流痰、流注。证治参见各有关条。

儿童爱吃零食易得骨髓炎

儿童骨髓炎一般急性发病,也称血源性骨髓炎,多由于儿童干骺端血流丰富而且流速缓慢,使细菌更易在此处沉积,导致感染。

儿童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行感染引起骨、骨髓的炎症,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原发病灶多为各种炎症引起败血症侵入骨髓所致。

小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年前的一天,小本检查发现小腿患骨髓炎,开刀把脓液清除才使体温降下来。

医生很奇怪,皮肤没有破损,也没有感冒引起的身体感染灶,小腿的骨髓炎是从哪里来的?出院后不久,小本的症状又反复发作,再次手术。第三次手术后,医生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小本非常爱吃零食,几乎不吃正餐,医生恍然大悟,长期吃零食,蔬菜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体质很差,免疫力低下,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手术后如果停止使用抗生素,细菌进入机体,抵抗力差的人就容易再次感染。后来,加强营养,改掉坏毛病,小本的病很快就好了。

儿童骨髓炎破坏性大,发展快,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两端。当儿童出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及局部炎性表现(红、肿、热、痛),患肢活动不利,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急性骨髓炎一旦发生则病情进展快,在1~2周内毒力较强的菌种很快将整个骨干侵蚀,不但可引起肢体坏死,久治不愈,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爱吃零食能吃成骨髓炎?

不能武断地不让少年儿童吃零食。但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结果孩子越吃越瘦小。不时地摄取零食,势必使肠胃得不到充分休息,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引起肠胃功能失调。同时,过多地吃甜食,糖在肠道中容易发酵产气,使肚子产生饱胀感,食欲便大受影响。这样孩子就处在似饱非饱的饥饿状态,所需营养不足,阻碍了正常生长。此外,吃零食必用手,有时因手没有洗干净而感染了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肠虫症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每天的营养又如何保证呢!所以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应当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应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

确诊是儿童急性骨髓炎后,应该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对脓肿进行外科清创引流,去除坏死组织,术后应继续应用抗生素3周以上。同时施行全身支持疗法,包括高蛋白饮食、维生素、输血等,患肢进行牵引或石膏制动,达到减少痛苦,防止病理骨折。

对儿童急性骨髓炎的预防首先应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机体受到细菌侵袭。做父母的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如果孩子患上了疖、痈、急性扁桃腺炎等疾病应及早治疗,阻断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Ys630.com相关知识

项疽


病名,即脑疽,出《外科成》卷二,见该条

脑疽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

【详】脑疽 ,病名。出《集验背疽方》。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属虚则又称为脑烁。即指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因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其治初起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虚者宜补气血,托邪毒。详参有头疽条。

治疗方剂

黄连连救苦汤

【来源】 《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黄连1钱,升麻1钱,葛根1钱,柴胡1钱,赤芍1钱,川芎1钱,归尾1钱,连翘1钱,桔梗1钱,黄芩1钱,羌活1钱,防风1钱,金银花1钱,甘草节1钱。

【主治】脑疽、发鬓、发颐及天行时毒,初起憎寒壮热,头面耳项俱肿。对口疽,初起寒热发肿。

【用法】水2碗,煎8分,临服入酒1杯,食后服。

脱疽


脱疽这种病症可能我们甚或中不是特别的常见,但是我们知道这类病症的发生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的病机。那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来接一下吧。

脱疽,病名。指发生于足趾或手指处之疽。临床以足趾为多见。亦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

《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如肢节脱落后渐见新肉护骨者为向愈现象。治宜和营活血,温经通络,或滋阴降火,和营解毒。可选用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

外治宜去腐、生肌、止痛,早期不痛者宜用隔姜灸法,痛者可用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克,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萸等捣敷脚心;如腐烂黑陷,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每日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已色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该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现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临床可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四种类型。在实际治疗时,根据分型,多采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同时又须辨证施治,酌情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

病因病机

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疾病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一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辅助检查: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一、糖尿病性坏疽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二、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4辨证论治内治法

(一)寒湿阻络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分析:脾肾阳虚,感受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则患肢喜暖怕冷,皮肤苍白;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寒湿内阻,气血不行,多走时气血更加瘀滞不达,故疼痛加剧;寒湿阻络,则跌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阳虚寒盛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二)血脉瘀阻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辨证分析: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三)湿热毒盛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四)热毒伤阴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辨证分析: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热毒内盛,阴虚失养,则趾(指)呈干性坏疽;阴虚则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

(五)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辨证分析: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脾气亏虚,则不欲饮食;舌淡、少苔、脉细无力乃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外治法

(一)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二)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其他疗法手术疗法

(一)坏死组织清除术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二)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三)截肢术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四)植皮术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

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曲池、合谷、内关、肩寥等穴,每次取24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

剧烈疼痛的处理

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一)中药麻醉中麻工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全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单方验方

(一)每日用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分2次口服。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

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预防调摄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避免外伤。

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结语脱疽是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下肢,初起足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加剧,日久患趾(指)变黑坏死脱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肢体失养。应与糖尿病坏疽和雷诺氏病相鉴别。寒湿阻络证,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阳和汤加减;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味;湿热毒盛证,治宜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热毒伤阴证,治宜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方用顾步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结语:这类病症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生病变,所以患者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外治疗法,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戒烟、防寒和防止外伤是本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有头疽


有头疽 (carbuncle) 是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之发兆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历史考证

疽之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何谓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有头疽之名见于全国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以之与无头疽相区别。

病因机理

⒈外感风温、湿热之邪邪毒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⒉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脏腑蕴毒。

⒊内伤精气由于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滞难化。

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如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诊断要点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⒈痈:为发于皮肉之间的疮疡,具局部光软无头,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

⒉无头疽:多发于骨胳及肌肉深部,病灶部位深,初起皮色不变,漫肿、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筋骨。

附注

一、疖病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二、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三、痈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结块范围多为6~9厘米,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四、发也初起无头,红肿明显,边缘不清,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范围较有头疽大,好发于肌肉丰厚之处。

辩证分析

本病多由感受风温湿热之毒,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毒邪凝聚皮肉而成;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成。本病具有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状脓头,继则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以畅泄,结块范围常在9一12厘米之间,甚可达30厘米,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疽毒内陷的特点。

若毒虽盛而正不虚,正邪相搏,反应较剧,初、中期局部及全身症状均较明显。脓溃畅泄,腐肉脱落,则病情停止发展,收口较易,此属实证;中年人多见。若脏腑先自蕴毒,或有消渴病,加之外来毒邪,正虚而毒盛,正气难以化毒,则疮肿难脓难溃难敛,甚则疽毒内陷,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等严重症状,此属虚证;多见于老年及体虚之人,或有消渴病患者。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为原则。

辨证论治

(一)火毒蕴滞

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泻热通腑。

(二)阴虚火炽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以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人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三)气虚毒滞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参考文献

⒈《中医外科学》

⒉ 《中医药学名词》修订版 (内部资料)

中医结合治疗

(一)辨证论治:

⒈成痈期:患部红肿的痛,上有粟粒脓头,伴寒热、头痛等症,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仙方活命饮加减。热毒甚加黄连、黄芩。

⒉溃脓期:疮头腐溃,状如蜂窝,脓液稠厚,或流血水,壮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黄粗,脉弦滑数。清热泻火、排脓托毒。四妙散加减。阴虚热盛者。滋阴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⒊溃后期:腐肉已脱,脓汁已净,肉芽生长,逐渐收口向愈,舌淡薄白苔,脉细无力。益气生肌、养血生肌。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

外治及其他治疗:

⒈成痈期:如意金黄散,或玉露散围敷。

⒉溃脓期:手术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祛腐生肌用五五丹、银灰膏、黄连膏换药。

⒊溃后期:生肌收口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换药。

⒋适当休息,进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

⒌高热者给予退热剂,消渴患者酌情给降糖药物。

⒍口服三黄丸9克,2次/日,或清解片5片,3次/日。

⒎视需要应用抗生类药物。

预防

⒈项、背部生疖,忌挤压,?肖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⒉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⒊患有头疽之后,切忌挤压、碰伤。在头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⒋忌食鱼腥、辛辣等发物或甜腻食物。

治疗阴疽的方剂


二、阴疽治疗后如何护理三、阴疽如何预防

治疗阴疽的方剂

1、治疗阴疽的方剂

治疗阴疽的方剂是阳和汤,阳和汤,出于《外科全生集》:“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增津补髓,强壮筋骨;炮姜、肉桂温中有通;麻黄开腠理;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二者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甘草调和诸药。

春夏季节服阳和汤,还可考虑仿肾气丸补中有泻之制方思路,泻肾浊,潜肝阳,笔者衍生出“泽苓阳和汤”,以阳和汤原方加泽泻8g,茯苓8g,猪苓8g,牡丹皮8g,白芍12g,以泽泻、茯苓、猪苓泻肾浊,牡丹皮泻肾热,白芍柔肝潜肝阳,以抵消阳和汤的温补造成的肝肾阳亢火旺之副作用。对于肺火旺盛的患者,笔者衍生出“桑麦阳和汤”以预防阳和汤温补太过造成的患者口干口渴等现象,在阳和汤的基础上加味桑白皮6-12g,麦冬6-12g,以桑白皮清肺热,麦冬滋肺阴,即可抵消阳和汤温燥伤肺之副作用。

2、阴疽在西医上是哪些疾病

阴疽主要指外科系统疾病中致病因素为“寒邪”和“痰瘀”、病情迁延难愈、临床表现属阴证的疾患,以区别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外科感染性阳证疾病。“阴疽”疾病范围广泛,分布于现代的普外科、骨科、乳腺科、皮肤科等多个外科专业领域内,如现代的肿瘤、慢性溃疡、骨髓炎、窦道瘘管、非哺乳期乳腺炎、甲状腺结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难治性皮肤病等。

3、阴疽的症状有哪些

初起兼头痛、发热、恶寒、肢体拘急等表证者,溃后忽见表证,初起或溃后欲呕,而别无表证者,溃后但恶寒而不发热者,阳气虚也,溃后见晡热、内热证者,阴血虚也,大患久溃,或脓血去多,忽见发热恶寒,面赤烦躁,口虽渴而喜热饮者,此血虚发躁,溃后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或舌上燥黄如金色者,乃肾水枯竭,心火炎炽,溃延日久,病患脾虚气滞者,好饮之人,每发酒毒,如阴疽状,发无定处。初起漫肿,内似结核,不红或淡红,重着板痛,多有兼头晕发热汗出呕吐之证。

阴疽治疗后如何护理

1、治疗阴疽过程中,要多些向护士和医生请教,应根据阴疽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药物,阴疽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身体素质变差,从整体上评估阴疽患者的身体状况,以获取最好的治疗方法,运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阴疽患者可以适当运动,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阴疽使患者心慌气短。

2、对于身体的病情,阴疽患者必须要多加注意,在症状出现后,阴疽患者要及时就医,如果身体出现了病变,患者可能在某些部位会有结节,不仅要知道如何治疗阴疽,还要知道一些与健康有关的知识,阴疽患者可以多种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最大的疗效,阴疽会给患者的家里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内分泌可能失调,阴疽会有掉发的现象,阴疽使患者晚上很难有深度睡眠,辗转反侧都睡不着,阴疽患者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情与治疗,消除焦虑等负面情绪。

阴疽如何预防

1、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2、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3、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4、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有头疽的偏方


有头疽这种疾病主要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它一般是出现在项后和背后,形状是跟一些小耳朵一样,但是它会出现成长的趋势,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的情况的。对于有头疽这种疾病,患者应该在发现它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去治疗它,再去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

偏方一

【处方】牛膝120克、藤黄15克、松香1000克、没药120克、猪胆20只、生姜1000克、葱2000克、凡士林适量、2%苯甲酸钠适量。

【制法】先将姜、葱捣汁,放锅内煮沸;再取猪胆汁连同上药(先研末)一起放入和匀;再加入广胶90克、适量凡士林及2%苯甲酸钠即成。

【用法】外用。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有头疽)。

偏方二

【处方】生地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参3克、黄芪13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托毒。

【主治】阴虚型有头疽(痈)。

【方解】阴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糠尿病患者,治拟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本方用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玄参养阴清热;黄芪、角刺、穿山甲托毒外出。

偏方三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草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荣,消热托毒。

【主治】正虚型有头疽(痈)。

【方解】正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者。本方益气养血以扶正;配以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皂角刺、穿山甲等祛热托毒以达外邪。

通过文章对于治疗有头疽偏方的介绍,相信患者朋友应该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治疗有头疽这种疾病了。有头疽这种疾病,如果能够采用正确的治疗偏方,很快就可以让肿块散失,所以建议各位朋友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医学常识。

胁疽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