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饮食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 导航 > 饮食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分析经络养生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饮食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分析经络养生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经络畅通,全身轻松!近年来经络养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人们也在不断探寻这方面的养生知识;不管是针灸、拔罐还是刮痧,随便哪一种自然疗法,都要了解经络;而经络与生理功能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温馨提示:经络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所以要想生理功能正常运行,还希望大家多注重经络养生。

相关阅读

经络都有哪些生理功能?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中医针灸的常识,经络都有哪些生理功能?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中医针灸 经络都有哪些生理功能?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中医针灸的常识,经络都有哪些生理功能?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人体的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所谓的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人体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了解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循行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人体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经络循行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气血与经络的关系

1.气血是经络最主要的功能

以此实现人体整体的物质能量交换。根据生物学基本原理,任何生命的基本活动都是物质交换。例如:人的呼吸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天”之间的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及功能,实现了“人”与“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进行的。现代医学生理学已知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担当体内的物质运输重任。而担当物质交换的毛细血管(直径~8微米)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0~50微米,它们中间充满了细胞外液,血液与细胞之间并不能直接进行交换。

2.经络是气血的通道

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通道,通道则是经络。如果经络不通即将於阻形成疾病。这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例如:血瘀滞到心脏就是心梗,肺气不通就会导致肺部的疾病,如 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形成肺癌。肾主纳气,如果经络不通,无法收敛,固摄不住肾脏中的精液,精液不足,无法转化成血液,会导致肾脏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导致瘫痪。

3.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在人体静止时,血液归于肝脏收藏,如果经络於阻,血液回不到肝脏,会导致肝血虚,血压不正常,心脑供血不足以及肝脏疾病。所以经络不通、气血供应不及,会导致五脏六腑受损直至功能瘫痪,导致人体机能死亡。

气血的四虚

1.气虚

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给这类胖子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做“脂人”。

2.阳虚

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为“肥人”。

3.痰湿

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意思是说,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软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

4.湿热

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这类胖子圆乎乎的,浑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

气血不足的食疗法

1. 气虚食疗法

益补食品:牛肉、羊肉、枸杞、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忌食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忌食食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

2. 血虚食疗法

补益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忌食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忌食物品:荸荠、大蒜。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特别适合因血热而长“痘痘”的患者食用。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特别适合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表现为肌肤干燥。

从五行看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渗透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概括脏腑病变的某些发病和传变规律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1)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2)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都有他脏的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有他脏的制约,因而亦使其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此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诸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的规律来加以说明的。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分析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WHO提出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为疲劳,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佳、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等;躯体方面多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悸、自汗、关节肌肉酸楚疼痛、性机能障碍等。国内学者归纳为一多和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与疲劳相关

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方面,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心主血脉的重要保障,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疲劳。

肝病及肾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阐述了肝肾在痿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痿证的早期主要表现也是疲劳,说明疲劳与肾有关。

肝病及肺

体力的产生亦与肺相关,肺和心的气血旺盛、循环正常则精力充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气的生成要依赖肺的呼吸运动来完成,而肺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则又依赖气机的调畅。肝可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无疑会对肺的主气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疲劳。

肝与精神情绪有关

情志活动虽属于心的功能,但也与肝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精神情志的变化与血的盈亏有关,《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强调了情志与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精血充足和气机调畅。肝藏血,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血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因此,亚健康的精神情志异常,实质上是肝脏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

肝与睡眠有关

肝体阴用阳,《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强调睡眠与阴阳之气的循行有关。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气的调畅是阴阳各循其常的前提条件。《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上述医家均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失眠的发生亦与情志的失常息息相关,《张氏医通》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肝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藏血舍魂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容易影响心神而病不寐。

总之,亚健康状态的异常表现均与肝有密切联系。因此,从肝论治亚健康状态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具有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

中医解说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本文导读:肝肾同源,我们通常将肝肾放在一起治疗,那么,肝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解说肝与肾之间的关系。


肝肾同源 ,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精血互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 精血同源 。

2、阴液互养

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肝主疏泄和藏血,体阴用阳。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五行学说而言,水为母,木为子,这种母子相生关系,称为水能涵木。

3、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

4、同具相火

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胆和三焦等。故曰: 相火寄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但胆为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格致余论 相火论》)。由于肝肾同具相火,所以称 肝肾同源 。


总之,因为肝肾的阴液、精血之间相互资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而精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且又同具相火,所以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又因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所以肝肾同源又称 乙癸同源 。

因此,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常肝肾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肾同源理论为依据的。此外,肝肾同源又与肝肾之虚实补泻有关。故有 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医宗必读 乙癸同源论》)之说。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肝、肾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家知道肝肾的关联了吧。

分析经络养生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