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食疗养生 > 导航 > 中医食疗养生

中医教你如何食疗养好胃 胃痛难忍 试试中医艾灸治疗

中医食疗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您对养生常识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教你如何食疗养好胃 胃痛难忍 试试中医艾灸治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胃痛是现在很多人易患上的一种疾病了,生活中很多的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出现,因此人们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在胃痛的生活不妨试试针灸的效果,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们看看专家的介绍。

胃痛难忍 中医艾灸治疗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教你迅速缓解胃疼的方法

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4、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5、穴位疗法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民间有言,胃病要靠养。有胃病除了看医院缓解疼痛之外,日常饮食更是要多多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宜清淡、温和,同时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特别是忙于工作而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更要注意养胃。

首先,养胃护胃在饮食上遵循以下4原则

1、软而缓:选择的食物要容易消化的,烹饪时要蒸煮熟透,使食物松软易消化,少吃烘焙、烧烤、质硬的食物,以免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加重胃肠负担。进食速度要缓慢,细嚼慢咽有助消化,不可狼吞虎咽。

2、鲜而淡:食物一定要新鲜,不吃过期或放置过久的食物。烹饪食物要清淡,不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温而洁:食物温度要温暖适宜,不吃不喝冷的、冰的饮食,尽管天气寒冷,但是也应该不吃过烫的食物。食材一定要清洗干净,烹饪食物时也应该注意清洁卫生。

4、少而精:每餐饮食量要少,七八分饱即可,忌暴饮暴食。食物的品种和烹饪要精细易消化,粗糙的、含粗纤维的食物不易消化,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饱胀等。

护胃食疗

●食疗方一:生地瘦肉汤

材料:生地15g、瘦肉250g

制法:煲汤饮用

适用:2-3人量

●食疗方二:鲜百合银耳糖水

材料:鲜百合30g、银耳30g、雪梨1个、燕窝10-30g、冰糖适量。

制法:放冰糖与其他材料炖糖水

适用:2-3人量,有养阴凉血之健胃作用

●食疗方三:玉竹汤

材料:玉竹30g、瘦肉半斤

制法:材料共煲汤

适用:2-3人量,适合大便燥热便秘者。

●食疗方四:土茯苓芡实汤

材料:土茯苓30g、芡实30g

制法:煲汤饮用

适用:2-3人量,适合大便湿热、便溏者,可清热,令大便恢复正常。

精选阅读

胃痛难忍怎么办? 不妨试试艾灸治疗 “胃”你好吗?盘点最伤胃的三个习惯


胃是我们身体器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想身体健康吃得健康就得保证胃的健康运作。然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越来越不好,很多饮食习惯其实是在伤胃的。那么都有哪些饮食习惯是伤胃的呢?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种最伤胃的行为:

常吃“剩”饭 伤胃指数☆☆☆☆

研究发现,剩饭重新加热后再吃则难以消化,时间长了还可能引起胃病。因为淀粉在加热到60℃以上时会膨胀,最终变成糊,这个过程称为“糊化”。人体内的消化酶比较容易将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水解。而糊化的淀粉冷却后,会产生“老化”现象,人体对这种老化淀粉的水解和消化能力都大大降低。

常吃快餐食品 伤胃指数☆☆☆

快餐食品中的油炸作物比较脆、硬,如果没有咀嚼完全就吞咽下去,胃蠕动而使得食物与胃黏膜接触时,较硬的食物就会直接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如果胃黏膜不能及时修复,便会导致炎症、溃疡等形成,而对于胃病患者,则会加重病情。

酒后喝绿茶 伤胃指数☆☆

一般人总以为喝酒后再喝些绿茶能够解酒,事实上绿茶和酒一起饮用会伤身,染上胃炎还算轻的,严重的还有可能患上胃溃疡。因为绿茶的咖啡因含量比较高,咖啡因和酒精相互作用会刺激胃黏膜。

那么,如何呵护好肠胃呢?

中药调养护胃法

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

针灸推拿法

针推法是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显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疗法

一是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温热熟软,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类制品、粗粮等,令大便通畅,脾胃和健。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二是精神调摄。情志刺激可损伤脾胃,故调摄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条件之一,可用各种方法使情志怡畅,如寄情于各种文艺、书、画、花卉、会友清谈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三是运动养胃。适当的运动有养胃健脾之功,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强脾胃健运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

胃痛是现在很多人易患上的一种疾病了,生活中很多的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出现,因此人们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在胃痛的生活不妨试试针灸的效果,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们看看专家的介绍。

胃痛难忍 中医艾灸治疗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中医养生中医教你养胎的好方法


孕期女性心理和生理的交织变化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常说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养胎育婴需调护神气。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养胎——孕妇须调神。

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

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

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1、节欲:

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2、怡情:

侧重于稳定情感。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喜怒哀乐适可而止。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孕妇情绪过分紧张,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增高,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的阻碍胚胎某些组织联合的作用,因而可引起胎儿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也易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有人发现当孕妇情绪激动时胎动就增加,如果激动时间延长,胎动也随之延长,有时甚至可达正常胎动的10倍。往往会引起胎儿循环障碍,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造成胎儿死亡。

3、胎教:

是中医在养胎学范围内所体现的心身医学思想中最富特色的部分,着重强调孕妇的情志对胎儿仪容、智力、性格、品德的影响。北齐徐之才认为“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也”。孙思邈也认为:“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应该“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静”。经过胎教,方能“生子皆良长寿”。明确指出了“胎教”的主要内容是让孕妇在妊子之后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所见所闻皆系良好的感受,做到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绝其嗜欲,避免恶性刺激,使之“外象而内感”,借以促进胎儿的仪容美好,智力发育,使下一代健美聪慧。这些观点正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如环境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表明,调和的色彩,美丽的画图,悦耳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不仅对人的精神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能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且对胎儿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也极为有利。而刺耳的噪声,缭眼的色彩,会使人烦躁,发怒和情绪不安,促使人体内器官功能失调,肌肉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等,这对孕妇和胎儿极为不利。

临产——关系到母子安危的关键时刻。

历代中医十分重视临产时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产科心法》就指出,孕妇足月临盆犹如瓜熟蒂落,是“天生造化……天然之理”,强调分娩是一种生理本能,教育孕妇临产时“不必心慌惊怕”而应消除顾虑,让孕妇作好产前精神准备,沉着临盆。《达生篇》还为孕妇临产归纳了一个“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这里的睡,除了休息蓄积体力外,更深的含义是以放松紧张情绪。忍痛就是要求孕妇临产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紧张心理去战胜疼痛。现代心理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表明,痛觉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同样的痛觉刺激强度,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往往痛觉较小,痛反应轻。

心理养生提示:宝宝的顺利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只有当局者才能切身体会,产后女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影响到宝宝的健康成长。

四款中医食疗养胃秘方大揭露


【导读】四款中医食疗养胃秘方大揭露!医生,都说羊奶养胃,我每天一起来就喝一大杯羊奶,怎么感觉胃这里堵着,饭吃几口就吃不了?医生,我天天喝粗粮做得米糊促消化,怎么胃还是难受?在医院的门诊,市民提供的养胃、治胃偏方五花八门,多多少少都存在些误区,偏方也要考量,并不是人人皆宜。下面小编介绍四款中医食疗养胃秘方大揭露吧!

羊奶、牛奶要嚼着吃

金小晶主任介绍,一般来说,羊奶比牛奶更加温和,对于部分对牛奶不耐受的人(喝牛奶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胃虚寒的人可以适当喝羊奶,但是不管是羊奶还是牛奶,都不建议空腹服用,主张嚼着吃.如果在空腹情况下喝牛奶,由于缺少糖和脂肪类食物的供给,牛奶中的蛋白质就被迫转化为能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由于空腹喝牛奶,牛奶很快被消化,牛奶中的蛋白质还没完全吸收就被排到大肠,长期如此,有损健康。因此,在喝牛奶的同时,一定要吃一些馒头、面包类的食品,因此最好嚼着吃.

花生、白酒煮鸡蛋,偏方治胃病不靠谱

金小晶主任说,门诊上时不时就有患者问这个偏方行不行,有的说是花生治疗胃疼,有的说是白酒煮鸡蛋治疗胃寒。首先概念就不清,胃病的概念很广,所有胃部不舒服都可以称作胃病,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中医还会按照个体不同进行辨证,如阴虚、气虚、血虚等,需要辨证施治,有不同的适用症和禁忌症,用药治疗尚且如此,平时调理也不可一概而论。就拿花生治疗胃病来说,很多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常常伴有胆囊炎,症状也以胃胀为主,如果这时听信偏方,坚持吃花生,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花生富含蛋白,油性大,犯了胆囊炎的忌口.

粗粮磨成粉好消化

另外,很多人喜欢把粗粮磨成粉或者做成米糊促消化,其实大多数粗粮不太容易消化吸收,把粗粮打成粉属于物理变化,粗粮还要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被分解、吸收,再转变为水谷精微,因此并不是感觉流质的食物就是好消化的,对于胃部不适的人来说,饮食习惯、食物的选择尤其重要。

红枣银耳不是人人适宜

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红枣、银耳、桂圆这些市民,尤其是女性喜欢吃的养颜食物,门诊上也常有患者说自己吃很注意,每天都吃点红枣,隔三差五地煲个银耳汤,其实这些食物本身没问题,关键在于这些都是甜点,反而会刺激胃酸分泌,会加重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中医教你治疗胸闷气短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一切与血脉相关的疾病都与心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人说“胸闷气短”,尤其是夏天更加严重。我们到医院去查,怎么查也没毛病。血相各方面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是天天胸憋气短。那么这个原因在哪儿呢?

咱们中医把人分为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按这个症状来说就是三焦不通了!因为咱们的气是从底下上来,从上头循环下来。这人的情况,往往是底下气不足,上不来了;或者是底下气太大了,上头出不去了。就这两种情况。

先说这个底气不足的人,这种情况往往伴有腹泻,我们叫“上热下寒症”。咱们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好汉经不住三泡稀”嘛!若日久天长了,大家想一想,他的气能足吗?人为什么拉稀?因为固不住!为什么固不住?因为他的气不足,底气不足了,上气能足得了吗?这个毛病找着了就好办了。

像这种人,早晨起来,一定要健脾和胃,把底气吊上来。早餐一定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小米粥、豆浆、玉米,这些黄色的食物可以健脾,把胃气顶上来。

白天用绿豆汤,用半斤绿豆开锅5~6分钟;可以适量地搁点枸杞,30~50粒;熬出来汤以后泡点黄芪,泡个5~6片或7~8片,如果没上火就慢慢加。

白天喝点这水,目的是什么?就是把气给调上来。

绿豆干嘛的?养肝的,泻肝热的。

枸杞是干嘛的?养肝平肾气的。

黄芪是干嘛的?健脾和胃,补脾气的。

脾胃要和了,大便就容易固住了;如果脾胃不和,大便就固不住,它就出现稀汤这些现象。

白天喝点儿这水,把脾气往上吊……气吊上来以后,那么上头气和了、气足了,血液循环充盈了,这人的胸闷气短的现象就没了。这一类是底气不足引起的。

还有一类胸闷气短,是因为腹部气力太大了,这种人往往是平常脾气特暴躁!咱们大家也可能有这经验,生一口气以后就胸闷气短,对吧?

有的人,吵吵架,躺那儿晕过去了,赶紧过去敲敲那儿、敲敲这儿,隔一会儿病人舒出一口气……醒了!就是刚才讲的,里头的气太多了,给胀开了!这种人还往往伴有“大便干燥”。

大便干燥是因为他的气太大,本身就不排气;他再老生气,气都堵在里头了,您想想这个血管受得了吗?必然出现头晕脑胀、胸闷气短的现象。那么这种人一定要先解决大便,把大便通了。

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您想想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都得流通,甭管哪个领域,一旦中间环节不流通了,那个领域就要彻底垮掉了,对吧?

咱们人也是这个概念,甭管哪儿都得流通起来;如果堵在哪儿了,就会出现问题。

大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医里头有一句话,“便秘百病源”,就是一个便秘会引起一百个病来。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认为便秘是一个小事儿!

为什么便秘呢?像这种人便秘它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肺热”,肺主大肠嘛,肺跟大肠相表里。肺热,大肠吸水的,水分少,大便就干燥了。就跟咱们和泥似的,水搁少了,泥就干燥;水搁多了,泥就太稀。这种便秘的人常常伴有“爱吃辣椒”的现象,如果爱吃辣椒的人有便秘,一定要他把辣椒忌了,绝对不要再吃了。

然后通大便,用绿豆配甘草,每天晚上睡觉前吃点白萝卜,把大便通了,这气通了慢慢就好了!

还有一种便秘是什么?

就是脾胃蠕动差,它不叫便秘,它叫“排便困难”,大便并不是干燥,就是排便没劲儿,排不下来……这典型的是“脾”不好。

这两种情况都能引起“心火过大”,现在好多报道也证明了这个,不少名人不都死在便盆上头了吗?为什么?大家想一想,排便的人用力时哪儿最用力?都是上边用力!大便干,他排不下来,一使劲,就容易心血膨胀。

这两个症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甭管您是便秘型的还是排便困难的,就是在胳膊左大臂内侧,你们自己去找,从上头往下捋,会有一两个点非常疼,有人有两个,有人有一个。把这个点找出来,白天没事儿坐那儿去捏,把这点给捏不疼喽!这是什么经络?这是心经!刚才讲了,心脏里头气堵住了,出不来,造成胸闷气短。这儿就是排气的地方!如果这儿堵住了,气淤在里头,它永远排不出来,造成他胸闷气短。咱们把这气道给打开,把这气放出来,不就行啦?所以白天没事儿经常捏捏这儿,去给它放松下来。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法,慢慢的会让胸闷气短现象全都解决了

中医如何治疗舌癌


舌癌使舌头的疾病,这个疾病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就像舌苔上长了什么东西一样,可能不是很上心,但是后来就会出现溃烂,那个时候就有点晚了,中医治疗舌癌还是有一手的,中医如何治疗舌癌呢?

第一,辨证论治:同是一种肿瘤,由于每个患者体质有别,早、中、晚分期不同,并发症不同,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中医在治疗时,会对症下药,既有固定不变的主方,又有灵活加减不断变化的药物,一人一方,辩证施治,这是中医几千年的精髓,既科学又合理。这正是中医怎么治疗舌癌的鲜明特点之一。

第二,安全无毒副作用:中医治疗,无手术事故及麻醉意外之风险,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遗症之痛苦,无放化疗之毒副反应;而且药物为全天然中草药。

第三,中医着眼于全身调理,重在治本:这是中医怎么治疗舌癌优势中西医难以比拟的一点。中医抗癌名家、三联平衡疗法之父袁希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可简而概括为“虚、瘀、毒”(三联);针对虚、瘀、毒,通过中医调理达到扶正补虚、消痰化瘀、攻毒散结之目的。最终使患者的气血阴阳恢复,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平衡(简称三联平衡疗法)。

第四,易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最好的优点是可以不必待在气氛压抑的医院里而是在家治疗,在家人的关怀、鼓励和照顾下康复。

舌癌在生活中以前的时候是老人患有的疾病,现在年轻人也会患有率额,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治疗,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希望大家健康。

中医如何治疗失眠


失眠现在在生活中几乎已经是如影随形了,你想甩都甩不掉,有的时候吃了安眠药是不管用的,似乎身体上已经产生了抗体一样,但是治疗失眠还是有办法的,中医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研究的,中医如何治疗失眠?和大家分享一下。

调理五脏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引火归根、心肾相交

这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治疗方案最终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进行辨证施治。

调节情志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遵循昼夜节律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中医学者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失眠方案。

调理肝脾

此种中医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治疗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中医是中国一直都传承的,所以治疗失眠的效果是不错的,可能时间比西医的时间长一点,但是副作用是很小的,有的西医在治疗完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会失眠的,还是通过中医治疗是能除本的。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中医教你如何食疗养好胃 胃痛难忍 试试中医艾灸治疗》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中医食疗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中医教你如何食疗养好胃 胃痛难忍 试试中医艾灸治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