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养生

2019-10-30

五花茶身体的“空调”宜夏不宜秋

夏秋交替的饮食养生。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四季养生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花茶身体的“空调”宜夏不宜秋”,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对于环境的热度,空调能帮您降下来,那体内的呢?别怕,五花茶帮您忙!

万变不离菊花、金银花

五花茶,由五种有一定治疗功效的花配伍炮制而成。

五花茶有两种基本花:菊花和金银花。菊花分白菊和黄菊。白菊花清肝明目效果好,眼睛干涩、口干口苦时可用;黄菊清热解毒作用更好,上火、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时可用。

五花茶宜夏不宜秋。

夏季,南方湿热当道,一不小心就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声哑,食欲不振,这正是由于湿热之邪侵犯人体所致。以清热利湿见长的五花茶,便到了用武之时,既清热解毒,又利小便,使湿热之邪排出体外。

五花中的木棉花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利于小便,喝此茶,易致人体水分的流失。且五花茶性味多苦寒凉,苦寒易燥湿,也就是会损伤人体津液,就像秋天干燥的冷空气会导致燥上加燥,耗伤人体肺气津液。故五花茶不宜于秋季饮用。

月季、玫瑰更宜女人

五花茶,为寒凉性茶饮,喝多了容易闹肚子,特别是平时就爱喝热水怕生冷食物的人,甚至一剂都喝不得。

女性朋友对此比较苦恼,喝吧,特殊生理期不舒服;不喝吧,感觉火就要把自己吞没。这时,不妨试试将其中一两味换为月季花、玫瑰花等温性的花,就像在一杯冰水里兑开水一样,平和药性。

根据自己的体质,搭配正确的五花茶,才能更健康。

五花茶有南北之分。

南五花茶则以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和鸡蛋花的配伍为代表,分别取其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热凉血、清热祛湿和祛湿解暑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夏季风热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对出现头晕头痛、鼻涕黄稠、面红目赤、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人有一定疗效,适用于南方湿热体质者饮用。

北五花茶则以罗汉果五花茶为基本方:罗汉果加金银花、菊花、槐花、葛花、木棉花等五花,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解酒去湿、健胃消滞等作用,较适合感冒而易出现皮肤干燥、鼻干咽痒、身体烦热等症状的北方阳盛体质者饮用。

延伸阅读

夏末秋初养生的“五防”


养生导读:处暑不远了,一下子就到了夏末秋初,在这换季之时要注意养生保健。你知道夏末秋初如何养生呢?根据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这时养生要注意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专家认为,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种。夏秋之交,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专家发现,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夏秋保健良药




藿香正气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十一味药物组成。方中藿香辛温,功能理气和中辟秽,外散表邪,内去秽浊,兼治表里,是方中主药。此方具有芳香辟秽、表里双解、散寒除湿、扶正祛邪、升清降浊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胸膈痞满、呕吐泄泻等症。

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除了传统的丸剂外,还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软胶囊和藿香正气滴丸等剂型。
藿香正气系列药物可用于治疗以下多种疾病。

中暑酷暑盛夏人极易发生中暑,出现大汗、口渴、乏力、头晕、胸闷,甚至皮肤灼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此时除立即将患者移到阴凉之处并给予物理降温外,可同时服用藿香正气系列药物,最好选正气水、滴丸或软胶囊等起效较快的剂型,以消暑除湿、和中安胃。

胃肠型感冒在盛夏季节,若疏于防护,最易感受暑湿风寒之邪,引发胃肠型感冒,出现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症状,此时选择有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作用的藿香正气系列药物,恰可切中病机,疗效确切。

急性肠胃炎因饮食不节或不慎感受寒湿之邪,则最易引发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胃炎。藿香正气系列药物有芳香化湿、健脾止泻、和胃止呕等作用,疗效显著。
功能性消化不良夏季,有些人常出现上腹不适,或吃一点东西就感到脘腹饱胀,或伴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异常,这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藿香正气滴丸等系列药物,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减缓的状态,对脘腹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治疗功效。

水土不服夏季外出旅游或探亲,一些人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藿香正气系列有芳香化浊、健脾除湿、和胃止呕等功效,对消除上述症状功效显著。

空调病久处空调房间,若再防护不当,使肠胃受寒湿侵袭,或不知节制饮食,进食油腻过多,则最易使脾胃受伤,引发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等症状。藿香正气系列药物能双解表里、化湿和中,恰可切中病机,疗效确切。

晕车晕船晕车晕船常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在乘坐车船前用药棉蘸藿香正气水敷于肚脐,外盖纱布固定,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水等(儿童酌减),能有效预防晕车晕船。

湿疹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用3~5天。

足癣将患足用温水洗净,擦干,将藿香正气水涂于足趾间和其他患处即可。治疗期间要穿透气性能好的鞋子,并要注意保持足部干燥。

夏末秋初食疗助你祛五火


夏末秋初,常常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疼痛等“上火”症状。秋初正是天高气爽、五谷飘香、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同时,气候开始干燥,所以应保证机体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上火”以食疗祛之,常可收到独特的疗效。

“五火”可借食疗祛

心火: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可用莲子30克,栀子15克,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肺火:可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猪肝300克,菊花30克,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胃火:胃之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可用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肝火: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用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适量冰糖、清水炖服。

肾火: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燥热。可用猪腰子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沙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避免秋燥当对症

牙痛脸肿――清凉解毒:秋燥易使人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脸肿甚至精力不集中、嗜睡的症状,部分中老年人还会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这是胃火上升的表现。对这样的“火”要多吃清凉解毒的食物,如金银花、决明子等,同时多喝水、多吃蔬菜。少食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热量食品。

嘴角烂――吃粗饭:对口角糜烂这样的“火”,应多吃米粉、豆类、小米等粗粮和绿色新鲜蔬菜、肉、牛奶等,并增加进食品种。避免进食辛辣、烧烤和酒等刺激性食物,不吸烟,减少对口腔和肠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过饥。

脸上生痘――清凉祛热:秋燥加上睡眠不足,会虚火上升。很多女孩子还喜欢一边玩一边吃,瓜子、花生、巧克力等热性零食不离手,体内热量堆积太多,脸部发出很多痘痘,有碍观瞻。这样的“火”,大多源自内热,所以吃得越清淡越有利于皮肤状况的改善,特别应该多吃具有清凉祛热功能的食品,如木耳、芹菜、鸭肉、菠菜、兔肉、油菜、山楂等,败火润燥。并要注意劳逸均衡适当,避免疲劳过度。

痔疮――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疮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鱼肉及精细食品吃得多,粗纤维摄入减少,容易使大便干燥。此外,许多人喜欢搓麻将,久坐后活动减少,肛门处的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引起血管扩张容易出现便秘乃至痔疮。对这样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畅,并适当增加运动。

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导读: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是什么?有的人一年四季都感觉睡不醒,总是犯困,真应了那句春困秋乏夏打盹了。那么,这么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吧。

一、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是什么?

春困秋乏夏打盹,这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一种反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春困不是病,是人体对2020春季气候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完全属于生理现象,可以用简单的饮食来调节。其实秋乏并不难理解。2020秋季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的身体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中医认为阳气偏胜,很容易脾气暴躁、易发火,此时,人体实际上是处于过度消耗阶段。秋乏,其实是对2020夏季节造成人体超常消耗后,生理功能恢复时的一种补偿。

下面分别来看一下春困、秋乏和夏打盹三种现象的原因。

1、春困的原因

进入了2020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天气变暖,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很相对的减少,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还有一个原因,春天的日照时间长了,冬天养成的生物钟到了春天就无法完全适应,春天比冬天早起大约一小时,睡眠不足,自然也感觉犯困。

2、秋乏的原因

2020秋季由于炎热变得凉爽机体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而2020夏季巨大的消耗造成的隐患也就显现了,因此说道秋乏,通常也是2020夏季节日对人体的过度消耗以后,生理功能需要进行恢复,而秋乏通常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通过调整睡眠,饮食以及体育锻炼就可以有效的改善。

3、夏打盹的原因

2020夏季容易瞌睡的原因是以为白昼时间相对比夜晚时间长,而且夏天的晚上通常比较燥热,而且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高温通常又让皮肤血管扩张,造成大量血液的流入,都会让机体的消耗增大,因此出现疲乏而产生睡意。此外很多人因为在夏天的夜生活丰富,熬夜等都会让夏天打盹。

夏秋交替 养生重在养收


进入秋季后,阳消阴长。在中医看来,养生应当注意“养收”原则,避免元气外泄。早起有利于阳气舒展,而早睡则有利于收敛阴精,因此秋天应当早睡早起,饮食上要少吃辣椒、茴香等发散性食品。

据专家介绍,进入秋季后,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又干燥,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多过早的增加衣服,以免内热不得宣散,且秋季不宜发汗和催吐,这样会消耗津液使脏腑不安。秋季肺气旺,饮食应当减少辛味食品以防助长肺气,宜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养,避免肺旺而伤肝。

中医将“风、寒、暑、湿、燥、火”称之为“六气”,时令不同感受的邪气也会有所不同,秋季主燥,正气不足的人很容易受“燥”气侵袭,而出现眼干、鼻干、口干、便秘等一系列以干燥为特征的疾病。造成这些症状的最根本原因是夏季流汗多,而秋季干燥的气候又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为了预防“秋燥”侵袭,秋季人们更应该注意多喝水,以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宜食润肺食物如梨水、梨膏、鲜荸荠、麦冬、藕等润肺,或多吃点香蕉、柿子、菠菜、松子、鲜杏仁、花生、南瓜子、银耳、木耳、银鱼、蘑菇、芝麻以润燥。

此外,您还可选择中成药调理身体。同仁堂生产的生脉饮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生脉饮党参方中的党参性质平和,不燥不腻,长期服用,不至助火碍气。对于轻证、慢性疾病及高血压患者用之较宜;重症、急症、血压低则用人参方为宜。

生脉饮处方来源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人参方成分是红参、麦冬、五味子;党参方是用党参替代红参。生脉饮主治因温病热伤气阴,表现为倦怠气短懒言,口渴多汗脉微等症状;或因气阴不足,亡津失水,表现为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症状;或因肺虚久咳,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舌燥,舌红而干,脉虚细等症状。西医诊断为中暑、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以及亚健康状态,凡出现气阴两伤之证,均可服用。

医生特别提醒,在服用该药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热邪尚存,表证未解者,咳而尚有表证未解者忌用;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相关亚健康解决方案:

眼睛常发干发涩(肝经不足,阳气虚)口干舌燥(肾经病)便秘或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中焦气不足,元气大伤)阴虚便秘,胸烦气燥,常吐黄痰(阴气虚)阳虚便秘,脸上无神采,容易疲惫(阳气虚)糖尿病前兆(脾虚)高血压(肝肾损伤)下午1点至3点总感胸闷心慌气短(小肠经病,心脏病前兆)

五花茶身体的“空调”宜夏不宜秋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