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刮油食物

2019-11-02

进补八大禁忌 立秋吃什么

立秋吃什么食物养生。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四季养生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进补八大禁忌 立秋吃什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立秋养生:立秋吃什么?

立秋来了,但是天气还是闷热难耐。那么立秋饮食一定要注意,避免诱发其他疾病。立秋吃什么?也许很多人还不太了解,下面盘点立秋养生的各种饮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立秋吃什么?

立秋吃什么?暂时不要吃太多的高蛋白食品,如肉类

经过一个夏天炎热的天气,立秋之后,很多“苦夏”或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不过此时人的肠胃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立秋吃什么?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立秋养生:进补八大禁忌

忌虚实不分

中 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 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 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 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相关阅读

立秋进补注意八忌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立秋后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一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五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六忌重“进”轻“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八忌越贵越补。“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立秋吃什么水果 立秋的饮食禁忌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转凉,但是有时暑气依然逼人,降暑工作还是不能有一点的松懈,那么立秋之后我们应该吃什么水果来降暑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款立秋之后应该吃的水果吧。

 1、柚子

柚子性味酸、寒,可除胀、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柚子以含维生素C丰富而着称,有益于心血管病及肥胖病患者。柚子所含的有机酸,大部分为枸橼酸,而枸橼酸具有消除人体疲劳的作用。

2、山楂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疾病都有显着疗效。

3、柠檬

柠檬味极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等功用,柠檬酸是各种水果中所含有机酸多而命名。高血压、心肌梗塞患者常饮柠檬饮料,对改善症状大有益处。

4、苹果

苹果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现代医学认为,苹果还能预防和消除疲劳,苹果中的钾能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并使之排出体外。食入过量盐分时,可吃苹果来帮助排除,所以吃苹果或饮苹果汁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夏日解暑吃西瓜有八大禁忌


汁多清甜的西瓜是人们在盛夏每天必吃的水果。然而,西瓜不是每个人都可吃的,即使是可吃的人也要讲究科学的吃法。有一些病人,或是在某些情况下,最好不要吃。

一、糖尿病人

西瓜约含糖类5%,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部分果糖,也就是说吃西瓜后会致血糖增高。正常人由于会及时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尿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人则不同,在短时间内吃太多西瓜,不但血糖会升高,病情较重的还可能因出现代谢紊乱而致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人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的量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因此如果一天中多次吃了西瓜,那么应相应地减少吃饭和面制品(碳水化合物)的数量,以免加重病情。

二、肾功能不全者

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排出体内水分的功能大大降低,所以常会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这类病人若吃太多西瓜,会因摄入过多的水,又不能及时将多余的水排出,致使水分在体内超量储存,血容量增多,因此不但使水肿加重,且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故而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少吃或不吃西瓜为好。

三、感冒初期

祖国医学认为,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其初期均属于表证,应采用让病邪从表而解的发散治疗方法。并认为在表未解之前若攻之会加重病情。而西瓜有清里热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吃西瓜会使感冒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

四、口腔溃疡病人

口腔溃疡在中医中被认为是阴虚内热、虚火上扰所致。由于西瓜有利尿作用。若口腔溃疡者多吃西瓜,会使口腔溃疡复原所需要的水分被过多排出,从而加重阴虚和内热,使病程绵延,不易愈合。

五、产妇

产妇的体质比较虚弱,中医认为多吃西瓜会过寒而损脾胃。

六、不宜在饭前及饭后吃

因为西瓜中大量的水分会冲淡胃中的消化液,在饭前及饭后吃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饭前吃大量西瓜又会占据胃的容积,使就餐中摄入的多种营养素大打折扣,特别是对孩子、孕妇和乳母的健康影响更大。而对于想通过节食减肥的人则在饭前吃点西瓜不失是一种减少食物摄入的好方法。

七、西瓜不宜吃得太多

因为西瓜属于“生冷食品”,任何人吃多了都会伤脾胃,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肠抵抗力下降,引起腹胀、腹泻。

八、少吃冰西瓜

虽然大热天吃冰西瓜的解暑效果很好,但对胃的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脾胃损伤,所以应注意把握好吃的温度和数量。最好把西瓜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最下层,这里的温度大约是8-10℃,这个温度口味也最好,每次吃的量不要超过500克,且要慢慢地吃。对于有龋齿(蛀牙)和遇冷后即会感到酸、痛的牙过敏者,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就不宜吃冰西瓜。

寒露养生 这八大养生禁忌要牢记


国庆过后,大家明显的感觉到气温有所下降,早晚的温差较大,那是因为寒露节气的来临。到了寒露时节,人们就要注意保暖了,那么寒露如何养生呢?寒露养生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今天小编的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寒露的习俗以及如何养生好,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寒露是什么意思 2、寒露是几月几号

3、寒露如何养生 4、寒露习俗有哪些

5、寒露养生吃什么好 6、寒露养生吃什么水果

7、寒露养生食谱 8、寒露养生注意事项

9、寒露养生的方法

寒露是什么意思

每年的寒露,从10月8日或9日开始,到23日或24日结束。送走美好的九月,迎来金秋十月,我们从处暑、白露、秋分一路走来,一直在赞美着秋天,到了寒露时节,我们仍旧不会吝惜美好的语言。秋高气爽、日丽风清,星月交辉,依然是我国许多地区这一时期天气的主旋律。此时,南方的人们在开始享受凉爽的秋风之时,北方的人们已在领略深秋的凄美了。

寒露节气时,太阳的直射点已经离开了赤道,由南纬557移至南纬1132,这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由大变小,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气温明显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华南都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这时,许多人开始用寒冷表达自己的感受。

从字的表面来解释,其实寒露的寒就是寒冷的意思,而露则表示了在近地面层的水汽会凝结成露水的现象。但从气象角度来看,寒露节气和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一样,所表示的热量变化意义比它的水分变化意义更为明显,应该说,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气温转变,季节转换的进程。

或许在南方人们都会有这样的语文,在寒露这个节气,早晨或者是傍晚我们怎么没有见到露水呢?其实也好理解,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出自黄河流域,此时,江南气温还偏高,出现露水的时间要比北方晚。

从寒露到它后面的节气霜降虽然只有短短的15天,但却是一年中气温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间,若是一场冷空气过后,日平均温度下降8℃、10℃很常见。因此这个时节是我国许多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寒露和白露的区别

在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更好的准备农事工作,就把一年详细的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由字面上可知,既然是二十四节气那每个节气当然都有其特点。今天小编就以寒露和白露为例子来解说吧,感兴趣的不妨往下文看看。

解惑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白露过后,温度就会变的很低,并且温差较大,气候冷暖多变,特别是在早晨和傍晚的时候,气温都会比白天要低的很多很多,更加感觉到有几分的凉意。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非常容易的受凉,从而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秋天病菌繁殖活跃,加之气候比较干燥,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寒露后入夜更是寒气袭人。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

只要人体的脚部受凉,那么就会引起很多的疾病,包括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而且人体的抵抗力也会因此有所下降。所以足部保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寒露起居饮食

(1)饮食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2)起居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古代的劳动人们,之所以将一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是为更好的早农事上早做准备。在建立新中国之前人们都是以农历为历法计算的,那么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里寒露换成阳历在2015年在几月几号呢?我们一起来瞧瞧吧。

解惑

寒露:2015年10月8日。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广东中秋节吃什么 八大美食推荐


导读:广东中秋节吃什么?广东人把中秋节称为月光诞,过节有很多美食是必吃的,如柚子、田螺、菱角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广东中秋节吃什么。

广东中秋节吃什么?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进行拜月光的仪式。粤式的中秋滋味,离不开田螺、芋头、柚子、菱角这些富有岭南传统的赏月食品。下面小编带你看看广东中秋节吃什么。

1、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是目前最大的一类月饼,它起源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其特点是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为2:8,皮馅的油含量高于其它类,吃起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

按照口味分有咸、甜两大类。按照月饼馅分有:莲蓉月饼、豆沙月饼、五仁月饼、水果月饼等。月饼馅料的选材十分广博,除用芋头、莲子、杏仁、榄仁、桃仁、芝麻等果实料外,还选用咸蛋黄、叉烧、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桶饼、陈皮、柠檬叶等多达二三十种原料。

2、鸡

广东人向来无鸡不成宴,吃全鸡取家的谐音,意味着吃鸡起家,全家团圆。除此之外,全鸡也是广东人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新鲜的葱油鸡、白切鸡最受大家喜爱。

公鸡和母鸡在吃法上略有不同,母鸡一般用来炖汤,而公鸡适合快炒。因为母鸡脂肪含量较高,肉中的鲜味物质容易溶于汤中,炖出来的鸡汤味道鲜美。反之,公鸡的肉质较紧致,很难熬出浓汤。人们吃公鸡更喜欢细嫩的童子鸡,这时更要旺火快炒,保持其鲜嫩美味。

3、菱角

常见的菱角黑色壳、两头尖,外形像一只黑鹰。因被寓为棱角分明、锋芒毕露,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俐。不过,菱角往往因其形象不讨好而被小孩子拒吃。

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味甘、平、无毒,皮脆肉美,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4、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在挑选柚子时,可通过看、闻、叩,购买上尖下宽、表皮薄而光润、色泽呈淡绿或淡黄、芳香浓郁、外皮有弹性的柚子。

5、猪仔饼

中山沙溪人过中秋,有食猪仔饼、煲粥的习惯。在物资匮乏年代,贫困家庭买不起月饼,就用糙米饼和猪仔饼替代。

褐色的糙米饼用黏米碎成粉末,混合片糖制成,大约1厘米厚,直径约10厘米,中间嵌一小块薄肥肉,味道甜腻。猪仔饼用面粉制成小猪形状,装在小猪笼里售卖,被亲切地称为小朋友月饼。

6、田螺

清代陈勉襄的《羊城竹枝词》中写道: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南方在中秋时气候仍温暖,不似北方已入寒秋,正是摸田螺的好季节,所以炒螺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味。

岭南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而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田螺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在广州地区,不少家庭在中秋节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7、芋头

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中秋节吃芋头必须一家大小一起吃,大芋头代表大人,小芋头代表小孩,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此外,在中秋节吃芋头,还寓意辟邪消灾。

中秋吃芋和以芋头祭拜祖先有个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公元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统治残酷,百姓惨遭屠杀。为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人谐音,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成风,至今犹存。

8、糍

又到一年一度中秋节,广东恩平城乡有不少家庭,除了吃月饼之外,还要做一种叫叶包金的糍来吃。而吃叶包金是当地过中秋节的另一大习俗,说是吃了叶包金,能常年行好运。

叶包金最初叫叶仔糍,因打开好像个药膏,又有人戏称之为药膏糍;后来人们看见糍呈金黄色,好像树叶包着一块黄金,于是干脆叫叶包金。

广东中秋节吃什么?以上美食是广东人中秋节必备的,中秋节这天不妨试试这些食物吧!

进补八大禁忌 立秋吃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