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留意不适感觉

夏季服用阿胶养生。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服用中药留意不适感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43味中药会引起不良反应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已知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有243味。国家药品监管局有关专家说,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功能主治相同或相近的中药,由于所含成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银翘解毒片对于外感风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外感风寒则加重病情;川贝止咳露能对症治疗风寒感冒咳嗽,但对肺热咳嗽则反而加重病情,这些都应该引起患者的关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滥用中药和滥用抗生素危害同样大,很多人认为中药性情平和、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有的人长期服用某几种药,有的人模仿别人用药,还有的人认为中国几千年一直都在用中药,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可随便服用,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突出。

据了解,随着滥用抗生素的后果逐渐为老百姓知晓,黄连素、牛黄解毒片、银翘片等中药抗菌素开始受到追捧。对此专家提醒,应该及时纠正民间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的观念。科学证明,临床广泛使用的甘草,使用不当会出现水肿、头痛、高血压,而被视为补品的人参,长期超量服用也会导致胸闷、烦躁、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症状。

多方面原因造成中药不良反应

据专家介绍,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为,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等,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研究发现,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量不当: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药性偏性: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可纠正机体病理之偏,但运用不当,则雪上加霜。来源品种不同:不同产地、品种的中药差别很大。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生半夏有毒,而经炮制后的法半夏则毒性大减或甚微。煎煮不当: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减毒,但也有相反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中药污染:中药保管不善引起霉变或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用药途径不当:作为肌注用的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个体差异: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中药配伍不当: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

服用中药后留心不适 专家提醒患者,在服用中药后,要留心身体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果有,要及时向医生咨询。中药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很多,包括:神经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循环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呼吸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消化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肝功能损害等;泌尿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血液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的部分中药

人参:用药不对症致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牙痛,畏光,自汗,下肢酸痛,恶露不绝。

天麻:内服致过敏性水肿,头晕,乏力,胸闷,面部浮肿。

五味子:煎服或内服糖浆剂致过敏,心慌气短,胸闷难受,全身瘙痒,周身荨麻疹,心动过速,早搏。

巴豆:误食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

小春花:内服致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综合征等锥体外系症状。

山菠萝:煨食7天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剧烈头痛并呕吐。

山药:生品外敷致过敏,颈、胸、背部瘙痒,心烦不安,坐卧不宁。

北豆根:煎服过量致中毒,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压下降,颅神经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生大黄致原有眼溃疡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仙人掌:外敷致接触性皮炎。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药服用禁忌


二、中药什么时候服用三、哪些中药不宜长期服用

中药服用禁忌

1、中药服用禁忌

在喝中药的时候,我们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辛辣的食物,如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鱼腥的食物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不然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如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发物的食物一般会促进疾病的恶化,所以我们在吃中药的时候最好也不要吃发物类的食物,如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

吃中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油腻的食物我们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吃,不宜消化,有损脾胃,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吃中药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酸涩类的食物,会刺激肠胃,酸过多则对肠胃有刺激,故胃酸过多、胃肠溃疡患者禁食。

2、中药的炮制

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中药用药的原则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中药什么时候服用

1、服药应该避开进食的时间,从饭前半小时到饭后1个小时都不要服中药,以防食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

2、有三类药物通常严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疗胃溃疡、胃黏膜糜烂时,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药,来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内壁产生一层保护膜,这类药物应尽可能选在饭前空腹服用。

3、一些泻下的药物,如治疗便秘的大黄等,也应该空腹服用。

4、滋补类药物也多建议空腹时服用。

5、安神药应该选择在睡前约1小时服用。

6、驱虫药也应该在睡前服用,利用晚上时间充分杀虫。

哪些中药不宜长期服用

1、朱砂有安神镇静、清心解毒之功效,是历代中医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药品之一。若长期或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系统、心血管、泌尿系统等造成一定危害。

2.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分解后会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的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

3.乌头类药物属温经通阳之品,常用来治疗痹证。乌头类药物中毒一般在服药后1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症状。

4、有些服中药治病的病人由于治病心切,想要“药头下重点”,有些病人治愈后还继续服用中药,为的是“去根儿”,结果某些症状却久治不愈。结果证明他的症状是由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的。

留意这些情况 可能你不适合推拿


推拿,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推拿的适应证十分广泛,涉及骨伤、内、妇、儿、五官、神经科疾病,同时亦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主要有对颈、肩、腰、腿等部位疼痛以及失眠、头疼、头晕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由于推拿对各种疾病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大街小巷的推拿按摩店可谓遍地开花。医生对病人进行的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实施的。而一些没经过正规培训的人胡乱按摩则会产生种种隐患,他们往往不会考虑受者的病理情况,难以把握禁忌证,这样轻则伤害皮肤、软组织,重则伤到神经、骨骼,甚至导致瘫痪及死亡。

推拿常见的禁忌证有:严重的心、脑、肺部疾病或极度疲劳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局部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的患者;骨结核,骨髓炎,严重的骨质疏松,骨折的初期,关节脱位复位后初期患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3个月以上;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

以上的禁忌证多是指某些病症不适宜采用推拿疗法,在推拿的适应证治疗中,同样要注意手法力度以及推拿时间。许多患者认为推拿力量越大越好、时间越长越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论中有法从手出,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所以推拿力量要适度、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和人体经穴疲劳,就像吃药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出现的耐药和副作用过大一样,疗效反而会很差。在临床上推拿一般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成人全身推拿最多半小时至45分钟。

中药应该如何服用?


每次吃药医生总是会叮嘱什么药在什么时候吃,一次的剂量又是多少,饭前还是饭后等等一系列用药方法。每种药都有不同的特性,医生会根据它的药性来安排我们的用药方法。这样的现象一般是西药的服用方法。那么大家知道中药是怎么服用的吗?正在为服用中药而苦恼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不像西药,只需分时、分量,它在煎煮方法、服法、用量、服用时间、服用温度等方面都有讲究。

首先,服用中药有温度要求。中医将外感风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归入寒证,要热服药汁,才能达到趋赶风寒、健脾温中的目的。而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如肺炎、支气管炎、风热感冒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红、便秘等,宜凉服或冷服。对于一般的汤剂,如滋补类中药,温服即可。

其次,服药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性来定。一般情况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与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对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及其他一般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宁神安眠的药宜在睡前服。

再次,内服丸剂、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当然,中药的服法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要求,那就需要听从医生的嘱咐了。

最后,要注意服药后的护理。例如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不出汗,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西药有所不同,正在服用中药或者打算采用中药治病的朋友们都记住以上的方法了吗?中医上一直说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是药三分毒,药在治愈我们身体疾病的时候,它也默默的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危害。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中药黄芪服用方法


黄芪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大众化的中药材。黄芪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补气,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一味有着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的中药材,因此在中医温补的药方里基本上都能看见有一味黄芪。今天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重要黄芪的服用方法有哪些。

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不过一定要刚烧开的开水,那样才能够泡出药味,不过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药效而以,有点浪费药才,建议应以煎煮为主那样效果更佳。

黄芪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能直接用来入药,还可以添加在各种粥汤里面作为食疗的主要药材,而且用黄芪直接泡水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黄芪不同的服用方法所需要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上面具体的介绍,与其他药材配伍请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身体不适?九种感觉说明经络不通


众所周知,阿是穴的取穴原则就是哪里疼痛就以哪里为穴,治疗的效果常常不错。这说明人体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经络不通,就会发出很多不舒服的信号来求救。现在就来看看,如果经络不通,人体还会发出哪些不舒服的求救信号。

1、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2、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中药服用多久有效果


二、怎么喝中药才能不苦三、煎中药要注意什么

中药服用多久有效果

1、中药服用多久有效果

专家表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时间不太好确定。具体的还是要看你这种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果病情比较轻的话,不用喝太久,如果病情比较重需要。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看你服药的效果,再对处方进行相应的变化。一般需要连服三个疗程,七天为一疗程,每服药物早晚各喝一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病未好,就断续坚持治疗,如果病好了就该立即停药!

另外,由于中药调理在时间上相对会漫长一些,所以在调理期间应注意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喝中药时间有讲究

对于中药的喝药时间,专家解释: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一般中药方剂皆选在两餐之间服食,即上午九至十点,或下午三至四点各服一次,如须服用三次,可在临睡前再加服一次。但急性重病则不拘时间、次数,应根据医师的医嘱,尽快服药或频服,有的甚至可每隔1~2小时服1次,或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3、喝中药到底不能吃什么

3.1、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

3.2、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

怎么喝中药才能不苦

1、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2、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3、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4、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5、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6、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煎中药要注意什么

1、中药煎煮之前可别洗: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2、用凉开水而非自来水:浸泡中药最好用凉开水,而不是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的氯会与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中药的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药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的叶、花、草,浸泡时间可缩短为20分钟。浸泡时水要没过药材4~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水要没过药材2~3厘米。

3、用砂锅或搪瓷锅:煎煮中药切忌使用铁锅、铝锅。因为在加热过程中,铁、铝等成分会与中药中的鞣酸及其他有机酸结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改变药物性能。因此煎药一般选用砂锅或搪瓷锅,这两者的材质较为理想,化学性质稳定;锅底平整,导热均匀且保温好,药物的有效成分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中药应该如何服用呢?


中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宝贝,在古老的中国,还没有西药之前,一直使用中药的方子治疗疾病。中药有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不能丢弃它。现如今还是有很多人在用中药方子,那么喝中药要注意哪些呢?中药怎么喝才最好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宝贵知识,虽然说现代的西医能够快速的治疗疾病,并且不会如同中药那样具有苦味。但是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恢复身体健康,那么中药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中医在搭配中药的时候,讲究的一个原则就是四气五味,也就是说根据不同中药的药性还有味道来组成中药方子。常见的药性有寒性、良性、温性以及热性,而味道就更别说了,酸甜苦辣咸这些都是。如果是服用五味偏重的重要或者是寒凉性的重要,那么最好不要在饭前,也就是空腹的时候服用,否则容易对患者的胃粘膜造成伤害。

作为患者需要明白,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治疗肝脏、肾脏以及肠道方面疾病的中药,那么在饭前的时候服用;但是如果是治疗咽喉疾病以及头晕脑胀等方面的中药,最好选择在饭后的时候喝;如果一些泻药、滋补药材还有驱虫药,那么在空腹服用效果最佳;如果是具有安神效果的中药,那么最好在睡前的时候喝。所以说,喝中药的时间应该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还有药物的作用特点来决定,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喝中药的时间。

在日常实际用药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变化而随时调整用药情况,所以说,药方并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中药材。如果患者是长期服用中药的,这对于身体就很不利。老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所以说无论是什么药,吃多了对于身体还有胃粘膜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小编建议,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那么最好在饭后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这个阶段服用药物,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药物对于患者胃粘膜的直接刺激,能够有效的保护我们的肠胃。

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精华,可以说已经深入我们中国人的骨髓,但是随着西医的传入,这个古来的精华已经逐渐被大家遗忘,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相信中医,有的还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小编希望大家能从心里面去真正了解中医,了解我们的文化并且真正相信它。

中药打粉怎么服用


现在虽然西药在市场上的销售范围更大,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喝中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中药可以调理身体,而且由于都是药材,所以不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很多人外出的时候都会携带一些中药打粉,这种打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效果,而且携带也方便。那么,中药打粉怎么服用呢?

1.有些药材打粉后更好吸收

不同的药材适合不同的剂型,有的药材需要浸泡煎煮才能发挥发挥药效,因此适合煎煮或泡水成汤剂后饮用;而有些药材药效则需要打成粉末,做成散剂后服用吸收更好,煎药时可能药效就不能全部发挥出来。

大部分中草药都是可以打粉使用的,有些中药作为保健食疗品来说,打粉吃的确效果比煎水、泡水吃更好。比如当归这味药材,在很多中药汤剂里都会用到,而医生一般在开药时,还会在药房后注明“打碎”,否则煎药时可能药效就不能全部发挥出来。而如果老百姓拿当归来熬汤或是做其它用途,光是颗粒都会比较硬,不仅难以发挥药效,口感也不是很好,这时候,打成药粉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打粉使用的效果,甚至比原药更优,不过打成粉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尽量冲服

中药打成粉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的优点,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图方便,干吃打出的粉剂。这样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把药物的吸收分解提取过程都交给了胃。

打粉的中药除了建议大家冲服外,还可以在煮粥和煲汤时用,但使用时要注意药性。例如黄芪,将药物放入汤中同煮服用,吸收就比吃粉剂要好得多。

3.干燥储存

打粉的药物在储存时,要保持干燥,可冷藏或冷冻,但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以免药效打折扣。建议在低温、干燥的地方冷藏,一些名贵药材建议冷冻保存,但不要超过1~2年。

4.味道浓郁的中药打粉不适合久存

晋献春教授表示,比如当归、沉香、黄芩、薄荷、柴胡等有浓重气味的中药,其发挥药效靠的是浓烈的味道,存放久了药效就会发散掉,如果专门用来治疗的话,效果就没那么好。所以,这类有浓重气味的药不适合打粉久存。

除了味道浓郁的中药不宜打粉久存,还有哪些药物不适合打粉?中医认为花类的药物,如金银花、菊花等以及灵芝等药材不宜打粉。灵芝打成粉会像棉絮一样,含纤维素多的植物茎类药物也不适合打粉。虫草等贵重药材在做成粉的过程中,会流失一部分,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损失,还会影响服用的剂量。

5.需煎煮中药不能随意打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唐洪梅主任药师提醒,需煎煮中药不能随意打粉。中药成分复杂,煎煮过程化学反应较多,医师开具的处方对煎煮都有特殊的要求:如先煎(质地坚硬的中药为了易于有效成分溶出;有毒中药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泡服。只有按照这些特殊要求去操作,才能保证该方药的疗效。

服用中药的小常识


专家认为,吃中药不但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还要注意服药次数和服药温度,这样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据介绍,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

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提醒: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2、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3、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4、首先,不同的体质状态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身体肥胖而多痰者应少吃食肥肉、油腻、煎炸的食物;孕妇忌食狗肉、兔肉、雀肉、茄子、螃蟹等;产妇忌食杏子等。

其次,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忌口要求,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水肿病人宜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又如患痈、疮、肿、疥、痔疮、高烧的病人,禁忌食用温热性的易诱发疾病的食物,如:羊肉、虾、辣椒、带鱼、鸡肉、狗肉、鹿肉等。

其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忌口要求。许多药物在服用时都要禁忌辛辣、生冷、油腻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这是共同的。但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如在服用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

5、另外,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的发散解表药,不与滋补药同时服用。例如: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等不要与六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药同时服用。清热泻火药原则上也不与具有滋腻、温热大补作用的药物同用。

服用中药留意不适感觉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