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运动养生 > 太极拳养生 > 导航 > 太极拳养生

太极拳与腑脏经络的关系

太极拳养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运动养生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太极拳与腑脏经络的关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无论中医学还是太极拳,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都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是其核心部分,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和谐。而且在五脏与形体外窍之间,五脏与情志活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稳和谐,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要害所在。同时保持优良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固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利用动作导引、调息吐纳、神意锤炼等,对脏腑功能正常、内外关系和谐来进行保健防病的。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太极拳讲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气随意走,进而推动血液运行,也就是做到拳论中提到的气遍周身不少滞,另一方面静心养气,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宁静。据近代人探索,在练习太极拳时,圆活舒展的动作,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弛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落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展转的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落出入,从而调剂了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肝之疏泄,别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同时脾主肌肉,消化汲取正常了,肌肉骨骼的营养得到了补给,加之运动导引又可使肌肉及骨关节得到锤炼,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疾痛得以康复。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落功能。肺若有病则咳,多痰、呼吸不畅,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太极拳运动第一要求深、长、细、匀地自然呼吸,进而要做到 气沉丹田,这样可以锤炼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使肺活量加大。太极拳要求 腹内松净气腾然,这祥可能加大毛孔通气量、开发卫气,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主假如阴阳气血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全身水液代射障碍。太极拳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隙,第一要动作导引对肾进行了自我按摩,运动后消化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又通过气之吐纳修练,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也对肾中之元阴、元阳进行了补给,即所谓练后天补先天的作用。同时通过导引三焦气机升落出入加强,有利于肾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优良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 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这样可以排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气由经络--经筋--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相关阅读

太极拳


依稀记得,从张三丰那部电视里,我们知道了太极。从此的一发不可收拾。太极拳,我们深知它看似柔和无比,但是其中蕴含的借力打力等等武术却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又有哪些特点呢?练习打太极拳的要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太极拳位列其中。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 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 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总结: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以及打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着广泛的传播性。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源自于黄帝轩辕氏,历史悠久,不过,对于原始太极拳的练习技巧却十分的讲究,其中包含的知识很多,对于一些比较喜欢练习太极拳的朋友而言,一定要在此时对于原始太极拳相关的知识做一些认识。才是比较合理的。


原始太极拳其实在我们进行练习的时候,都是包含了一些动、静、快、慢这四个主要的部分构成的。新拳谱在进行编排的时候,删去了一些看起来有重复的动作,进行次序布置的时候,也是做出了一些十分有必要的调整,将它们做成了动、静、快这三个部分。

动部原有十三个动作组成,称前十三式。整理时删去了几个技击动作,增加了几个养生动作,成为系统完整的养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转还阳功法”,仍有十三组动作。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也有十三组动作组成,称后十三式。慢部老拳谱上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这次整理时,把它作为静部的收势。

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颏皆通。(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

对于原始太极拳的知识,我们一定要清楚的予以了解才可以,因为这种原始太极拳道法高深,且讲究比较多,在我们练习的时候,只有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动静结合的理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希望能够给爱好者们练习原始太极拳带来帮助。

太极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亮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由此可睹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的说亮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而太极拳理论以是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稳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拥有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治疗学中有冷热、黑幕、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有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回应治法。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黑幕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黑幕分亮、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里外运动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与类比象进行推演、回类人体的脏腑中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其具体方法以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中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由此可晓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摄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来人体里环境的平稳,便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入门太极拳如何练 太极拳练习推荐


开始学太极拳时,不要追求太多招式跟着比划完了事,要前了解太极拳的每个动作的精髓,解开初步动作的入步门坎,一个起势动作也要做到全身布满足气,也就是全身用意不用力的状态。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是好记的,动作记住后,主假如太极拳的状态要有,比如很一样的“站立”,也要前松静,不要有压力感,心情保持愉悦的状态,必定要要把整个身体调整好。

每个“站立”的姿势,也就是立品中立,放松而不停垮,因为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我们的身体会自然停垮的,踮腔熊熔松开的时候,就像一把伞一样的把自己撑开,全身的每一个关节都好像很自然地摆放平稳的,一点也不用力撅掏浑锌。用心体会“起势”这个动作。

竖立时身体的要求,腰以上的脊椎要向上垂直拉,腰以停的脊椎要向停垂直拉,这样使身体形成一个上停对称平稳的状态,开始摆不好这个姿势,适当地用点力也是可以的,为以后能随意动作打好基础。

竖立停蹲时头部不要乱动,“顶头悬”也就是让轶葜钥汜自己感觉始终顶着一个东西的,腰部以停的脊椎柱全度让它成一条直线,全度做的垂直地面。脊柱拉直,肩膀全度停沉,锁骨往两边拉。这个动作就叫“翻胯”芟坳葩津,初学不好调整,多练习。

对于初学者,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要求反复练习,要求有动作的意力来摆好每一个姿势,每个部位的用力,都是有技巧的,不要冲动地拉和翻。初学者有可能不太习性,也许会有疼痛的感觉,只要不伤着就是可以的。

太极拳与气功的差异


气功和太极拳对身心的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好处,长期的运用锤炼身体有着出其不意的成效,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延年益寿,气功与太极拳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式样,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式样,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

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假如:

1、随着社会的进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太极拳,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锤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拳也拥有健身作用这方面来讲,和气功有着相同之处。

2、从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汲取了武术多家拳法的优点,而且汲取了古代导引、吐呐等养生功法的精华,使气功锤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复要式样。

3、从气功锤炼的要求来讲,太极拳锤炼也讲究意念的引导,要求心静、体松,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从这一角度讲,也可将太极拳列为气功功法之一。

4、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说亮各自锤炼中显现的现象。

虽然气功与太极拳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的形成和进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1、从形成和进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进展起来;而气功主假如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进展起来的。

2、从锤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假如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式样;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锤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拥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3、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地,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功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复要式样,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式样。

太极拳与腑脏经络的关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