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重在养气 > 导航 > 养生重在养气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养生重在养气。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下文做了具体介绍,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养气训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读者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黄凯钧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养生重在养神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由此可见,养生重在养神。养神具体怎样做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古代人能够长寿是因为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过度操劳,从各个方面保持形体和精神健康。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身体却出现了亚健康,就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醉酒纵欲,生活无规律造成的。

2.精神内守。

思想安静,真气运行通畅,精神守护于内,疾病就不会产生。精神内守主要包括:心情安定而没有恐惧心理,不讲究吃穿,避免不正当的嗜好、欲望,乐于生活。

3.清静养心。

静心能使人长寿,可通过练习各种入静保健法来做到。孙思邈提出的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于排解,自我心理调节,以达到气静神定。另外,也可以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绪。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陶冶性情,驱除烦恼与忧虑,使思想专一而达到静心之目的。

4.良好心情。

七情太过生百病,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若七情反应过于强烈持久,也会引起疾病。

如何保持好心情呢?一是淡泊名利,忘掉个人得失。要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是知足自乐。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特别是学会比下有余,心情才会舒畅。三是不要妄想。总是回忆过去的荣辱悲欢,或事到眼前畏首畏尾,以及期望未来的荣华富贵,都称为妄想,会增添烦恼。四是善于面对逆境。对生活的艰难,以乐观豁达的胸怀面对。五是有童心。六是要心宽。凡事不计较,如此自然快乐。七是要性子慢。性格和缓,不急躁,难得糊涂。八是要耳顺。凡事顺其自然,无论听到什么,收得起,放得下,别太敏感。

5.道德高尚。

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是指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免除敌意,驱除烦恼,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从心理上讲,助人为乐,心怀坦荡,不图回报,自然也就少了心情压抑。使身体得以放松,从而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如果说中医养生重在平衡,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身体调理的趋于平衡。阴阳平衡、正邪平衡、精气神达到和谐的状态。机体内部如果平衡才能共同达到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对于各种生活中的食物身体才应付的来。当然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达到这个平衡。

一、阴平阳秘就是平衡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养生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平衡,就是机体内部的平衡。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平衡造成的结果。

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二、祛邪扶正疏导减压

如何应对这个不平衡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平衡状态调整为平衡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平衡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平衡观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肿瘤疾病的防治中效果卓著,为大众健康做出了贡献。

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调理,养生重在预防


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调理,养生重在预防,三个领域要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状况区别对待哦!

养生和药物的区别

1

养生是治本的,药物是治标的;

2

养生用来修补身体受损的组织,药物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可能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

3

假设老鼠在墙上打了一个洞,药就是用来杀老鼠的,老鼠杀掉了,可洞还在,还会有新的老鼠来,那养生就是用来补洞的;

4

养生针对所有人,药物只针对病人;

5

养生谈不上副作用,药物有副作用,用枪打老鼠时又给墙添了一些洞;

6

养生缓解压力,大部分药物造成了压力;

7

养生提升免疫力,多数药物降低免疫力;

8

养生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药物却增加对养生的需求。

中医提醒:冬季养生重在养肾


冬季这是养生的季节,这是千百年来在民众中流传出来的话语。冬季的时候,天气会变得非常的寒冷,特别是南方地区,天气是非常湿冷的,许多人都会因为气血不足出现手脚冰凉,甚至感染上关节炎症,因此许多人都喜欢温补,其实冬季的养生调理最为重要的是对肾的调理,肾好了,人们其他的毛病也就没有了,因此中医提醒:冬季养生重在养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样才能调理好肾呢?

中医认为,肾气强壮,是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人体衰老与寿命的长和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内经》“肾与冬气相应。”《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欲,伤其肾精。”《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意思是说肾旺于冬,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食辛味之物以润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亦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以上养生家提示我们,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的充坚与否,亦是决定人们延年益寿的关键。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冬属水,其气寒,主藏。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应,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有利于肾的封藏,故冬天宜养精气为先,此时是保养肾气的最佳时节,对性生活有节制,以益长寿。

一、养精保肾

《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意思是说,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的充实与否,也是决定人们能否延年益寿的关键。冬季宜养精气为先,应对性生活予以节制,以益长寿。

二、食补益肾

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冬天气温较低,肾又喜温,肾虚之人通过膳食调养,其效果较好。冬季气温较低,肾又喜温,肾虚之人通过膳食调养,其效果较好。补肾食品有多种,冬季一般可以选用核桃、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温性食物。《千金方》亦云:“冬三月,宜服药酒一二杯,立春则止。终身常尔,百病不生。”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进补时对证用膳,方可见效。肾阴虚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雪蛤、核桃肉,宜选服海参粥、地黄粥、枸杞粥等滋补肾精之品。肾阳虚可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可选服羊肉粥、鹿肾粥、韭菜粥等温肾壮阳之物。此外,单吃羊肉即有一定的补肾效果,如果配合海参食用,则属于“强强联手”,不仅效果更佳,还不会上火。

羊肉海参补肾汤    材料:水发海参30克,羊肉100克,葱、姜、盐适量,水若干。做法:海参和羊肉切成薄片,锅内水烧开后加入葱、姜煮片刻,放入海参、羊肉,煮熟调味即可。

熟地、山萸肉、淮山、杞子、黄精、熟附片、肉桂等都有补肾功效,可根据医生建议按体质虚实确定药物及用量。

三、按摩护肾

自然站立或取坐位,两手相互摩擦至发热,然后分别把手紧贴两侧腰后部,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缓缓推摩,手法应柔和适度,时间不限,以腰部发热为度。此为按命门法。另一方法是揉腹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穴(脐下3横指)按摩30次,直至皮肤温热发红,此法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补肾之元气,提高抗病能力。

四、适当运动,强身健肾

肢体的功能活动主要由肝肾所支配, 因而有“肝肾同源”之说。善养生者,在冬季更重视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抵抗力之效。锻炼时运动量要适当,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关键是持之以恒,方能达到强体健肾的目的。

吸提会阴穴以强肾     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即外生殖器与肛门之间,是任督二脉阴阳交接之处。经常运动会阴穴,即吸气时使会阴穴收缩,呼气时放松会阴穴,可以疏通任督二脉,提升肾气,保持元气。

冬季养生重在养肾,这是说明了肾对于人们的作用非常的大,现在的生活中,因为人们的不加节制,许多人都出现了肾疾病,当人们出现肾疾病的时候,除了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注意,特别是对于床笫之间,人们万万不可任性胡来哦。

中医养生:五粥养心益气


草芪龙苓粥

炙甘草、黄芪、龙眼肉各10克,茯苓粉、大米各50克,白糖少许。将炙甘草、黄芪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茯苓粉、大米、龙眼肉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补气安神,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结代等。

生脉粥

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与大米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生脉口服液1支,调入稀粥中服食,每日2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补气养阴,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疲乏无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淡白无华、舌红苔薄、脉结代而细等。

参粉归芪粥

高丽参粉5克,当归、黄芪、大枣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高丽参粉、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益气养血,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头晕目眩、食欲不振、浮肿尿少、腹胀恶心、舌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而无力等。

三七三子粥

三七5克,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除痰化瘀,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头晕气短、唇甲青紫、苔白腻或有瘀点、脉弦结等。

参附桂枝粥

红参粉5克,附片、桂枝各10克,大米30克,冰糖适量。将诸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待熟时调入红参粉、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温肾通阳,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胸闷、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沉迟等。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