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运动就一定养生吗 > 导航 > 运动就一定养生吗

随手分享的养生帖一定靠谱吗?

运动就一定养生吗。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养生常识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随手分享的养生帖一定靠谱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和朋友聊天,她告诉我最近困惑的很。原来,50岁的她特别喜欢收藏转发养生类的帖子,什么"一杯黄芪水,没想到功效竟然这么强","人体排毒周期"、"一天要喝几杯水"等等养生的帖子收藏了很多。看的帖子多了,她也长知识了,竟然发现很多帖子在"打架",这让她陷入了纠结的旋涡里。

譬如,这个帖子说肠胃不好要少吃水果,可又有帖子说木瓜、苹果又能补气益胃,有的帖子提到"常喝豆浆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个帖子则说"常喝豆浆会导致男性早衰";有的帖子说"洗脸最好用冷水",也有的帖子说"洗脸要用温水"。在收藏的100多条养生帖子中,有的不仅相互矛盾,甚至还和我们正常的生活习惯相悖。

不可否认,一些专业权威的网站出现的帖子对群众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还有一些帖子的作者一般都是专业文章的写手创作的,或者是自媒体作者发的健康类的文章,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阐述问题不是从同一个角度,譬如同一种保健品有的作者写功效,有的作者写弊端,最后归集到一个人手机上就容易让人就无所适从了。

也有一部分养生帖就是专业机构的营销手段,在接受客户需要的营销业务后,机构员工从专业书籍、网站检索上搜寻yS630.coM

精选阅读

小酌养生?这可不一定了


关于饮酒与健康的关系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例如,能够降低冠心病和卒中的患病风险,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尤其是我国酒文化悠久,古人素有“小酌怡情”的雅趣。

然而,日前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零”,换句话说,饮酒的最小伤害剂量是零,也就是不饮酒。

1.饮酒之益被健康风险所抵消

“全球疾病负担2016年酒精研究协作组”是一个跨国研究团队,2018年8月23日,该研究团队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了“195个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费和负担,1990-2016:一项对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性分析”的调查报告。

研究团队对195个国家和地区15岁至95岁人群的饮酒量、酒精相关死亡以及失能调整生命年(一种评价健康负担的参数)进行研究,总共分析了694项基于个体和人群水平饮酒量的数据,以及592项有关饮酒风险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共涉及全世界2800万人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这项研究探讨了饮酒量、戒酒率、酒精消费分布与酒精所致死亡和失能调整生命年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2016年全球范围内,酒精是造成人口死亡以及失能调整生命年的第7大因素,分别占女性和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2.2%和6.8%。但是对于15岁至49岁人群而言,饮酒是首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女性和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3.8%和12.2%。

调查发现,45岁至59岁年龄段的中国男性是饮酒重灾区,饮酒率达到62%。由于中国饮酒率高和饮酒人数多,中国人因饮酒导致的男女死亡数量在全球均位居前列。

同时,这项大型研究也证实,小量饮酒对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不过问题在于,这些保护作用在与所有的健康风险相比较之后被完全抵消。因此,研究认为:零饮酒才是最安全的饮食行为之一。

2.男性饮酒所受损害常大于女性

针对饮酒为何会损害健康和减少寿命,该项研究作出了解释。大家都知道过量饮酒可以造成酒精中毒,但除此以外,酒精造成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而且由饮酒引发的死亡也是复杂的。例如,在15岁至49岁由酒精造成死亡的人群中,前三位致死因素分别是:结核、交通事故损伤和自残自杀;在50岁以上酒精致死的人群中,酒精导致癌症而引发死亡的占了很大比例。

但是,男性与女性在饮酒上受到的健康影响是不一样的。以中国而言,女性饮酒引发的健康负担比男性低很多。中国女性饮酒造成的疾病主要是肝癌,其次是出血性卒中,第三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第四是肝硬化和其他肝病,最后是酒精依赖综合征。从年龄与饮酒量的多少来看,年龄越大饮酒越多,疾病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较之中国女性,中国男性因饮酒而造成的疾病种类更多,一旦患上与酒精有关的疾病,男性的疾病也更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饮酒量过大。中国男性饮酒导致的最严重疾病是出血性脑卒中,此外还有食道癌、结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酒精依赖综合征;交通事故损伤和自残;结核和下呼吸道感染等。

3.酒精可损害细胞DNA诱发癌症

过去,研究酒精摄入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虽有一些结果,却只是证明酒精可以导致肝脏损害,可能引起肝病变和肝硬化,从而演变为肝癌。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酒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损害细胞的DNA而诱发多种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把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前不久,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帕特尔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证明,酒精可以损伤干细胞的DNA,由此增加癌症发生几率。这是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揭开饮酒和癌症之间的关联。

众所周知,酒精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之一是造成酒精依赖综合征,即酒精成瘾。不过,这只是酒精损害大脑和如同毒品一样让负面行为方式增多的一种表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发现,酒精能杀死成年小鼠大脑中的干细胞。原本大脑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对保持正常的认知功能非常重要。一旦酒精致死大脑中干细胞,就可能让人的认知功能下降,从而导致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疾病,如痴呆、易怒和寻衅斗殴等。

4.酒精摄入量没有安全水平

再来看看这次《柳叶刀》发表的研究,在对195个国家和地区人们饮酒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中,酒精对健康的损害还量化到了每一份酒与健康的应对关系。

一份酒也指一杯酒,其中的乙醇含量为10克(1个单位)。在15岁至95岁的人群中,一天喝一杯酒的人比完全不喝酒的人增加了0.5%的疾病风险;在每天喝两杯酒的人中,这一比例上升到7%;在每天喝五杯酒的人中,这一比例上升到37%。之前不乏研究揭示,不同的饮酒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寿命。

《柳叶刀》就曾发表过一项对19个国家60万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喝一杯酒少活15至30分钟,与吸烟减少的寿命后果相同。每周喝10杯甚至更多的酒会降低个体一年至两年的预期寿命;每周摄入18杯甚至更多的酒,会减少个体4年至5年的预期寿命。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小酌怡情”“小酌养生”难道不对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当你每天喝一杯酒,刚开始时并不能明显体现酒精对健康的损害和对寿命的减少作用,但随着你喝得越来越多,健康和寿命风险就会迅速上升。而且,酒精的综合风险会随着酒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在上述对195个国家和地区2800万人的研究中,即便过去证明的少量饮酒可能对女性缺血性心脏病有保护作用,但饮酒与癌症、伤害和传染病风险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抵消了这种保护作用。

因此,《柳叶刀》此次刊载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酒精没有安全水平,要达到安全水平就得“零摄入”。

主办单位: 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主编:蒋频 编辑:李劲松

(沙坪坝微政务整理自北京日报、网络)

胃靠养,吃的养胃食物不一定就是养胃,也许是伤胃!


在日常生活中,养胃食物有很多,面食、牛奶和山药,但是吃养胃食物吃不对,就不是在养胃,反而是在伤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揭晓答案吧!

1、胃食管返流者不适用米粥

米粥是流质食物,质软易消化,确实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但是,并非所有胃病患者都适合。因为米粥太稀,容易引起返流,出现胃部泛酸加重胃病。对这类胃病患者,更适合半固体或半流质食物。

胃靠养,吃的养胃食物不一定就是养胃,也许是伤胃!

番茄医生提醒,多数胃病患者吃米粥是可以起到养胃作用,米粥不需要咀嚼直接通过胃肠道蠕动就可以快速进入小肠吸收营养,也更容易利用此类营养。所以,对多数胃病患者熬粥熬烂一点,不放太多粗粮,可以减轻胃病。

2、喝牛奶超过2杯易伤胃

大家都知道牛奶能养胃,而且对胃的刺激也相对少。但是,牛奶喝太多也能够增加胃酸分泌,所以喝牛奶一定要适量。按照一个人每日300毫升奶制品适中,早餐与晚上睡前1小时各一杯牛奶即可,午餐喝酸奶。

自身患有急性胃炎或急性发作期,不推荐喝牛奶养胃,还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感。注意一点,乳糖不耐受者喝牛奶容易腹泻,这类人可以将牛奶替换成奶酪或者酸奶。

3、软烂的面食才养胃

胃不好多吃面食,因为它好消化,特别是胃酸分泌多的人,多吃面食不但可以助消化,还可以通过面食中碱来中和胃酸,一举两得。

但是在煮食面条过程中,要注意软硬程度。比如馒头、软的面条对胃的刺激才笑,也适合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食用。

4、山药煮法很关键

山药是淀粉类食物,适合胃病患者食用。但是,从成分来看,山药并没有特别养胃的独到之处。最好是蒸的山药比较软,对胃的刺激很小,所以适合胃病患者。

5、苏打饼干要配合流质食物

苏打饼干含有碱性的碳酸氢钠,所以能够中和胃酸,缓解分泌过多引起的烧心。可是苏打饼干要细嚼慢咽,再搭配流质食物一起吃,才能起到养胃作用。

要注意,苏打饼干并不适合当正餐,更适合胃溃疡、慢性胃炎患者恢复期中加餐的选择。一些打折扣养胃饼干的食物,其实真正养胃成分含量偏低,并不能起到真正养胃效果。

生活中吃什么养胃效果好吧!

一忌精神紧张

一个人在紧张、烦恼、愤怒时,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大脑皮质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排空障碍,胃粘膜保护层受损,造成自我消化,形成溃疡。

二忌过度疲劳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受到损害。现代人无所不吃,胃却没有因此变得强大,反而越来越脆弱。许多人喜欢在晚上呼朋唤友,相约吃夜宵,犒劳自己疲惫的身体。殊不知,这可不是个补营养的好时候,吃得越好,胃越遭罪.

胃靠养,吃的养胃食物不一定就是养胃,也许是伤胃!

三忌酗酒无度

酒精本身可直接损害胃粘膜,酒精还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过来加重胃的损伤。

四忌嗜烟成癖

吸烟可促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胃粘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这是一种粘膜保护因子。吸烟还能刺激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加重对粘膜的破坏。

五忌饥饱不均

饥饿时,胃内的胃酸、蛋白酶无食物中和,浓度较高,易造成粘膜的自我消化。暴饮暴食又易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胃壁过多扩张,食物停留时间过长等都会促成胃损伤。

六忌饮食不洁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溃疡病人中,该菌的检出率高达70%-90%,而溃疡病治愈后,该菌亦消失。溃疡病人可通过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触传染,不洁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七忌晚餐过饱

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营养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喜欢吃夜宵或睡前吃点东西,这样做,不仅造成睡眠不实,易导致肥胖,还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溃疡形成。

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


“养生乃长寿之伴侣,健康是长寿的朋友。”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养生常识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科普,这些医生很靠谱,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如何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生酮饮食真的能减 肥吗?怎样科学补钙?……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想知 道。各种社交平台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养生和保健的内容,有的是广告,有的内容互相矛盾,有些人还因 此上当受骗,耽误治疗。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科普,鼓励医生将专业的医学 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大家。

从著书撰文到视频直播,科普方式与时俱进

为了提高医生的科普能力,2016年以来,北京协 和医院举办了两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医院采用科 学、媒体双导师形式辅导参赛者,其中科学导师提供 科学和专业的指导意见,媒体导师辅助医学知识传 播出去。医院还与视频网站合作,对比赛进行现场 直播,第二届总决赛当天,有 60多万人同步在线观 看。在第二届大赛上,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樊华凭借 题为《兄弟!你的“蝌蚪”还好吗?》的精彩演讲,获得 “十大科普演说家”称号。今年6月,樊华参加第三届 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获全国“十佳科普演讲达 人”称号。 像樊华这样热心于健康科普的医生还有很多。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 地,北京协和医院有着强大的科普专家阵容,许多人 还在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 育协会理事会等团体任职。 以前,医生主要通过著书、撰文为大众讲解科普 知识。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使 得科普的渠道更广了,微信公众号、微博……医生纷 纷“触网”。在《健康之路》《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 健康科普电视栏目上,也常常能看到协和医生的讲 解。此外,医院每年还围绕各类疾病开展多种形式 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各类健康大讲堂、近 200场的 义诊咨询活动,直接获益患者数万人;组建了十余个 患友俱乐部,定期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如矮小青少年 增高夏令营、糖尿病患友俱乐部等。

提升科普能力,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有些患者肾积水了也不看病,直到身体很不舒服了才来求助医生, 但是肾脏已经出现了难以恢复的损害。”樊华介绍说,很多医生诊断病情 时不知道如何形象地与患者沟通,患者听了医生的诊断也是云里雾里。 “如果把膀胱比作水库,那么前列腺就是水库泄水道中的一块石头,如果 石头‘长大’将水道挡住了,水库库容就会急剧上升,上游的肾脏也会排 水不畅,导致积水。”这样一讲,病人就很容易理解。 樊华的科学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尹佳认为,健 康科普对于大众认识自身疾病尤为重要。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生之间交 流的术语,一般人不容易听懂。很多病比较复杂,人们常常因意识不到

严重性而耽误治疗。医生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 出地向大众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大众才能及时了解自己 的身体状况,这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健康科普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北京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分析,现在人们的生活水 平提高了,但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例如长时间刷手机、 不运动、吃垃圾食品,患慢病的风险越来越高。有些小孩 饮食不健康,又不爱运动,长成了“小胖墩”,成为患慢病的 潜在人群。“所以,向大众普及慢病知识,让他们形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已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认为,做科普不仅要 接地气,更要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想要成为一名合格 的科普人,医生应拥有驾驭艰深科普选题的能力,包括很 好的理解力、表现力和传播力。医生参与其中,综合能力 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加完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我在门诊与患者的交流 方式改变了很多。”樊华表示,参加科普大赛,让自己领悟 到医生与患者交流需要使用浅显的语言,让患者听明白, 同时医生也应重视倾听患者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医患关系。

设置量化指标,调动更多医生的科普积极性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主动去做健康科普,这样才能让 更多人了解专业医学知识并获益。”潘慧除了指导年轻医 生参加健康科普大赛,还参加了许多其他科普活动,例如 撰写健康科普类书籍《矮小症365个怎么办》《矮小儿童营 养百问》等,并在网上长期坚持给患者答疑。 在潘慧看来,做健康科普也是医学界专业人士的责任 所在:“现在,做健康科普的很多,但靠谱的不多,特别是自 媒体,内容泥沙俱下。如果专业医生不站出来,许多伪科 学的知识就会被广泛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 新的媒介和渠道。”北京协和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协和医 院正积极发展医院的自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发出科学的 声音,及时让市面上的伪科学谣言止步。目前,协和医院 有 App、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多科室科普微信公众号等自 媒体,已形成传播矩阵,在市民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 响力。2017年8月开通的“协和医生说”微信公众号,目前 推送文章 140 余篇,平均每周推送 3 次,每次 1 到 3 篇文 章。这些文章均由临床一线热心科普的专家供稿,多篇文 章被国家卫健委的官方公众号转发,点击量轻松过10万。 “做健康科普不应该仅靠医生的情怀,应该成为一种 制度。”潘慧认为,虽然有些医院开始在医生职称评比中设置健康科普的 量化指标,统计科普奖项及成果,但整个医疗行业还没有将健康科普纳 入绩效考核体系,很多医生做科普 凭的是自己的一腔热情。他建议, 有关部门研究将健康科普工作纳 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使医生的科 普工作能得到实在的回报,“有了 制度的支撑,才会有更多医生投入 其中。” (刘瑞琦参与采写)

转载自201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记者 申少铁

耳朵与人的寿命有一定关系


在民间,尤其三姑六婆嘴中,这一个人的耳朵还真是跟福气、长寿挂得上钩的。就连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耳朵与人的寿命有一定关系。

不是吹的,研究证明耳朵大长寿!

日本高校日前研究发现,耳朵大或家族有长寿成员的人大多寿命较长,且不容易感冒。

得出这一结论的是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老年内科医生广濑信义,他通过调查发现,百岁老人的面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耳朵很大,表现为耳朵整体大和耳垂大两种。

广濑信义认为:“耳朵由软骨组成。软骨覆盖在关节表层,能够减少骨头之间的摩擦。如果软骨不足,容易形成变形性关节症,导致膝关节和股关节因疼痛而无法活动”。也就是说,耳朵大的话,说明他的软骨组织合成频率高,不容易患上变形性关节症,因此能够健康长寿。

耳朵长这样能长寿

在一项科研项目中,研究人员调查了50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1.整体耳廓长

耳廓的长度,科学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一般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8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8.4厘米和8.5厘米。

2.耳垂大

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2.5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在所调查的50位长寿老人之中,耳垂长度在1.8—2.5厘米的有8人,2.6—3厘米的有39人,3.1—3.2厘米的有3人,并且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

不信邪的也可以自己回去观察一下那些长寿的老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耳廓的确有这两个特征。这种耳廓长、耳垂大的现象又叫做“长寿耳征”。不过,耳廓长、耳垂大只是长寿特征之一,不是说耳朵长的人一定都长寿,而耳朵短的人一定就活不长。因为是否长寿,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

下面,小九就给大家分析下耳朵哪些情况属于异常。

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又称为耳褶心征,它的出现,能够提示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所以它也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出现耳褶心征的人可能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确诊。

耳轮粗糙:如耳轮出现粗糙不平的棘突状结构,表示腰椎、颈椎骨质增生,可照x光来加以确认。

耳相血管充盈:说明腰胝椎不好,还有睡眠不好。如果耳部的血管显得特别清晰,一般呈现紫暗色或青紫色,就说明有血管充盈的现象出现。如果耳朵表面皮肤布满血管且明显浮出,就要小心支气管扩张、冠心病、心肌梗塞或高血压。

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耳廓产生结节状、条状隆起、圆圈形凹陷或有纵横交错的线条,表示有肝病、胆结石、肺结核、心脏病或肿瘤。有些癌症患者,会在耳轮出现压痛、血丝、软骨变形或黑色斑点等特征。

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

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

耳郭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

没事儿捏捏耳朵可以赶走5个毛病

1.打嗝按上耳窝。

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就是由于脾胃处虚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饮暴食引起的胃气上逆。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2.牙龈肿痛按耳垂。

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冒出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哦。

3.心绞痛按下耳窝。

下耳窝也就是耳甲腔部位,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方法: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该方法简便有效,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度过危险期。经常刺激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也有保健作用。

4.失眠上下耳窝都要按。

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5.四肢疼痛揉耳轮。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每天一杯红酒心脏更健康 真的靠谱吗


你听过「每天一杯红酒能预防心脏病」的说法吗?大约 23 年前,一项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尽管很多法国人的膳食中含较高脂肪,但他们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个结果,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法国人有饮用红酒的习惯,这是他们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的原因」。那么这个说法是否真的正确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适量饮酒有益心脏健康?

有一些研究表明,适量饮酒有益心脏健康。这里的「酒」是泛指酒精,而非特指红酒。

这些研究认为,酒精有如下好处:

提高「好的胆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水平;

酒精能减少血块的形成;

防止「不好的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对血管造成损伤;

改变血压。

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红酒比其他酒更益于心脏健康。

红酒真的对心脏有利吗?

一些研究认为,可能是红酒中的白藜芦醇起了预防血管损伤、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血液凝结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关于白藜芦醇的研究都是基于动物的,在人身上是否也有相同作用还没有定论。

大鼠身上的实验表明,白藜芦醇或许可以预防肥胖和糖尿病,这两者恰恰是引起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然而,如果要达到和实验中大鼠摄入的白藜芦醇相当的量,一个人每天要喝 1 000 升的红酒。

最近,一项研究甚至提出,白藜芦醇和心血管健康没有直接关系。

他们在 9 年的跟踪调查中,通过记录志愿者尿液中的白藜芦醇估算了他们的白藜芦醇摄入量,发现和他们的死亡、心脏疾病及癌症风险不具有太大相关性。

还有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对白藜芦醇或许不应该太乐观。

有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可能会削弱老年人通过自身锻炼给心脏带来的益处。而且,白藜芦醇只在饮用红酒后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长远看来,这种效用或许并不持久。

喝酒预防心脏病,划算吗?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都从未推荐过人们通过每天饮酒来预防心脏病。

所谓「适量饮酒」,是指:

健康的女性和 65 岁以上的男性,每天饮酒不要超过 1 份;

65 岁以下的男性,每天饮酒不要超过 2 份。

1 份的饮酒量相当于 355 mL 的啤酒或 148 mL 的葡萄酒或 44 mL 的烈酒。

但是,喝酒容易上瘾,稍不注意就会过量。如果纵酒或酗酒,带来的确定风险远远大于不确定的益处。

过量饮酒有风险:

增加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肝脏损伤和肥胖的风险;

酒精与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经常过量饮酒会引起心肌病。

有心衰或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及孕妇,更不能饮酒。不要期待通过饮酒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还有些老百姓还喜欢自己在家酿酒,这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虽然自己酿酒好像更健康,但酿酒过程非常复杂,条件控制不当,可能产生有害的甲醛,造成食物中毒。正规厂家生产酒类时,有专门的仪器测试有害物质,但家里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

切记这些食物一定不能生吃


【导读】生吃食物在当前社会确实是不少人喜欢进行的一种饮食方式,追求那鲜嫩感觉,很多常见的食物会进行生吃,却不想,长时间生吃食物会造成免疫力下降,让你丢失性命并不是夸张的事情。下面小编就为您带来这篇切记这些食物一定不能生吃,希望切记这些食物一定不能生吃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吃鱼片!日本、韩国饮食方式的传入,生吃鱼片成了当前很多人喜欢做的事情,喜欢吃的人会乐此不彼的吃这些生鱼片,对于不喜欢吃的人来说,则会避而远之,毕竟这样的食物实在难以下咽。

吃任何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味蕾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保健身体,吃生鱼片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看起来是追求时尚,却不想,在这样的生鱼片中有很多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会在人们食用的时候进入到身体中,随即寄生在胆囊内,时间长、积累的数量多,会引起胆囊发炎、肝胆异常、胆部出现堵塞,使得肝细胞出现坏死,进而会诱发肝硬化、肝癌。在生吃鱼片的时候,还会造成感染,一些常见的寄生虫,例如,异形科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等会引发寄生虫病,会大大的伤害健康。

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表明,肺吸虫成了生吃鱼片时候不得不防的病症,这种寄生虫会依附在食物中,在摄入的时候,进入到身体,人体感染上了肺吸虫会咳嗽、胸痛甚至会引起胸部积液和胸膜炎。

在吃生鱼片的时候不妨食用一些醋,这是因为生鱼片中有一种叫做副溶血型弧菌,这种物质被身体吸收后容易导致食物中毒,而这种物质对于酸味较为敏感,在食醋中浸泡3分钟就会死亡。因而,在吃生鱼片的时候,搭配食醋无疑是最好的。

生吃牛肉!牛肉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吃牛肉是很多人喜欢做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吃牛肉能够很好的强壮肌肉。这是因为在牛肉中有极少的脂肪,脂肪要是过多会导致身体脂肪含量增多,容易造成肥胖,可以说吃牛肉是很多运动达人喜欢做的事情。

而在当前,西餐的盛行,很多人对于西餐是过度的喜欢,特别是五分熟的牛肉更是非常的喜欢,带着血丝的牛肉,吃进嘴里是那么的鲜嫩,甚至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会吃三分熟的牛肉,那种牛肉让他们大呼过瘾。却不想,这样的生牛肉、半生不熟的牛肉要是吃多了,对于健康是有伤害的。首先,在生牛肉中有很多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会带来很多疾病,在生吃牛肉的时候,会让这些寄生虫进入到身体中,会积聚在血液中、肝脏里,影响到正常的代谢。

最后,就是在生吃牛肉的时候,牛肉中的营养物质很难被身体吸收,以其中的蛋白质来说,甚至会被肠胃排斥。因而,不要为了一时的享受而吃生牛肉。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2养生常识频道《随手分享的养生帖一定靠谱吗?》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运动就一定养生吗”专题供您欣赏!

随手分享的养生帖一定靠谱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