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节后饮食养生 > 导航 > 老人养生妙招

排遣老人节后伤感寂寞有妙招

节后饮食养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如何在不同人群的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排遣老人节后伤感寂寞有妙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年时,老年人看到孩子们都回家,感到很开心。假期结束时,老年人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冷清下来,他们容易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一般情况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

对老人来说,儿孙们回到家,让他们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为此,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给父母一定的思想准备。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表示“要离开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儿女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人暗示要走了,比如帮孩子整理书包,向父母告知明天要工作等。

第二: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感,儿女们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下一周的生活和工作安排等。同时,儿女们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的心里有一种慰藉。

最后,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儿女们可以给父母安排一些生活内容,比如让父母去逛逛街,向父母推介一部好电影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落差。

相关阅读

如何消解节后的寂寞


当节日带来的时候,我们总是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欢欢欣欣地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假期。可是,等到节日过去的时候,就好像盛宴散场,曲终人散,大家都各自回归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剩下的总是每年都被剩下的老人,在这个时候,节前节后的心理落差就会凸显出来了。尤其对于寂寞而缺少交际的老年人来说,更加会有节后孤独的感觉。我们怎样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呢?

过年时,老年人看到孩子们都回家,感到很开心。假期结束时,老年人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冷清下来,他们容易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一般情况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对老人来说,儿孙们回到家,让他们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

为此,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给父母一定的思想准备。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表示“要离开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儿女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人暗示要走了,比如帮孩子整理书包,向父母告知明天要工作等 。

第二: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感,儿女们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下一周的生活和工作安排等。同时,儿女们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的心里有一种慰藉。

最后,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儿女们可以给父母安排一些生活内容,比如让父母去逛逛街,向父母推介一部好电影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落差。

老人节食要有度


69岁的李女士最近因为体重下降很快、肺部感染而住院治疗。这段时间里,她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明显减少。在排除了恶性肿瘤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后医生发现,原来李女士患上的是“老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而致病“祸首”竟是半年前体检医生的一句忠告---饮食要以低盐、低脂、低糖类食品为主。

老年人注重饮食控制本是件好事,但如果一味苛求“三低”,食量过少,则很容易患上营养不良症。

营养不良的表现是消瘦

李女士在最初体重下降时,还以为是糖尿病所致,所以没有在意。的确,由于目前对老年人营养缺乏的评价标准尚不完善,而且它的早期临床表现仅为乏力、怕冷、踝部水肿等,所以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连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对老人体重下降现象认识不足。有调查显示,老年营养不良症在住院老人中的患病率高达20%-60%,非住院老人的患病率达5%-10%,而诊出率仅为36%。

营养不良长期被忽视,最终会出现原发病情恶化的状况。那么,老人应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营养不良了呢?一般来说,严格节食的老人,如果出现食欲不振、倦怠,逐渐消瘦,四肢或全身性浮肿,易感冒,反复出现各种感染,血检结果有电解质紊乱、贫血、血清胆固醇偏低或低蛋白血症等状况,就表明老人患上了营养不良症。

节食需要讲科学

像李女士那样,患了三高、冠心病和糖尿病后进行饮食控制是必要的,但事前一定要向医生咨询,弄清楚节食的具体尺度。

一般来说,所有的老年人都应少吃主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纤维等的副食,每日摄入总热量不多于2000千卡。完全素食不可取,只要少食油炸、腌渍、熏烤的食物,不食用动物内脏、控制甜食及冰镇饮品的摄入就够了。

患了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吃碳水化合物,每天以每千克体重摄入20-25千卡热量为限,同时应适当补充肉蛋奶类食物;冠心病患者要在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的同时,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多吃新鲜蔬菜,保证碘、钾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三高老人要少吃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类食物,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4克,还要增加维生素、钙和钾的摄入。

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的老年人,要多吃煮软的谷类、蔬菜和水果,可在菜中多加调料以促进食欲。另外要多喝水,适当运动以改善体质。

服药种类过多也要提高警惕

从临床统计来看,还有3种状况的老人需要格外注意保证饮食摄入量。

一是服用药物种类过多的老年人。因为某些药物,如催眠药会使老人因易困倦、嗜睡而影响食欲,茶碱、甲状腺素等药物本身就会增加能量代谢,影响营养的吸收。

二是嗜酒的老年人。酒精中的热量替代了食物提供的热量,会降低老人食欲,长期下来同样会造成营养不良。

三是心情不好的老年人。因离退休后接触社会少,经济状况变化,或者因丧偶而引起的忧郁、孤独感,容易导致老人食欲不振。这时老人应注意增加营养,必要时可以向医生求助。

老人节食益长寿


人到老年,养心安神、清心寡欲是长寿的“秘诀”,而“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也被视为长寿的重要“秘诀”。

虽然说老年人因受到胃肠道功能减退,牙齿松动及缺齿的影响,食欲和进食量明显减退,迫使老年人不得已而减食,但这种非主动的节食缺乏稳定性,变化较大,并不能算是有效节食,也不会真正有益于延寿。

要想通过节食达到长寿目的,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节食对延寿的重要意义,从行动上采取积极措施,做到科学合理的节制饮食,达到既保障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又不增加机体负荷,“身利”而“寿命益”之目的。

认识节食对延寿的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实施热量限制的试验动物要比未实施热量限制的动物普遍显得年轻一些,寿命也延长近1/4左右。

因为,热量限制可显著降低哺乳动物的氧负荷,减轻氧损伤。而动物衰老的重要机制之一便是氧损伤的累积过程,由此降低机体的代谢潜力,削弱脑、心脏、肌肉的正常功能,呈现退行性变与形态上的改变,从而走向衰老。科学家还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节食的重要性,即经常饱食、摄入热量过多的试验动物往往短命,其最大的危险就是脂肪在体内蓄积,引起肥胖,同时加大了机体的氧负荷、增加了氧损伤程度,从而加速了机体的衰老过程。

因此,专家强调指出,人到老年务必要节制饮食,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氧负荷与氧损伤,防止体重继续增长,方能有利于延缓衰老,达到延寿的目的。

了解合理节食要点。有5点是老年人必须注意的:

①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②食物的种类与烹调要合理,不偏嗜、不偏食。

③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而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副食,如瘦肉、豆类、乳类、鱼、蔬菜及水果等。

④富含脂肪的食品及高糖类,如点心、糖果等也应尽量少食,并避免吃零食、夜食。

⑤在烹调上也应以清淡为主,少用油煎炸烹调法。

总之,老年人适当节食有益于防病和健康长寿。

老人爱买药源于寂寞


针对一些老人爱买药的现象,不少有此经历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说得入情入理,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听劝?对此,心理咨询师说,老人这么做,和受冷落有关。

不停买药源于心理暗示。洛阳市心理咨询师杜彬认为,老人不停地买药,与老人的心理有关。他说,目前年龄在60岁-80岁的老人,大多数对如今的生活较为满意,努力延长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这是一些老人不停买药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现在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良药商针对老人的心理,想方设法向老人推销药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买药的客观原因。

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询师表示,目前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

老人不停地吃药,一方面有“自己照顾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关注,以此获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女单纯通过反对或劝说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适得其反。让老人停止乱买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给老人最贴心的支持和关怀,让老人从心理上不再依靠药物,而是依靠子女。

老人的寂寞公车情结


老人、寂寞、公交车这三个词语,你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话,可能多少会有些心酸。由于生活的寂寞,一些持有老年卡的老人把乘坐公交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乘车漫无目的,只想看看窗外热闹的风景。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老人坐的不是车,是寂寞!”

经常乘坐公交车的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前几天记者乘车时偶然碰到了老爷子,交谈中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女、孙辈们由于工作比较忙,只有周末才能来家里看望他。平时没事的时候,老人就喜欢坐着公交车到处逛逛,来排遣生活的寂寞。

“我有老年卡,乘车免费,车上还有许多人给我让座。更主要的是车上很热闹,还可以沿路看看车窗外的风景,我感觉这样解闷。”老王说着,旁边座位上的几位老人也随声附和着,表示赞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老王一样,不少老年人的确已经把乘公交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位老人还说,他哪天也要坐上四五趟公交车,有时感觉实在没事可干,就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不少老人还表示,现在70多岁的老年人如果再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真不知道干点什么好,只能乘公交看风景打发时间。

就此,记者也采访了相关心理专家,他们表示老年人过了“两道坎”,一道是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中走出来,一道是孙辈长大了从繁重的家务中摆脱出来,这时的老年人很容易感到,生活突然失去了重心,虽清闲心里却很空落。

此时,他们更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一些年轻时没有时间去学的兴趣爱好,趁着清闲去学一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人应该相应学习一些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动静结合、健身健脑的本领,从中还可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进行交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这样就能远离孤独与寂寞。

市老龄办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目前开展了不少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活动,比如老年书画协会、老年文艺团体等。各个社区也有一些如老年秧歌队、老年贴布艺术、老年星光之家等团体和场所,专门接纳老年人娱乐健身。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老年人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关注,在一些社会活动中,邀请他们参与,多听听他们的看法,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唠叨揭秘老人寂寞心情


唠唠叨叨是每个老人家的特点,喋喋不休其实是老人们心理、生理功能退化的表现。

首先,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要获得健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丰富刺激。如果缺乏这种刺激,人就会变得呆板而神经过敏。老年人从工作或劳动岗位退下来后,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一些“不顶用”的事情上。譬如热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辈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子女独立后不少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卫功能会使老人坚持己见与习惯,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或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转而对下一代过分关心。

其次,老人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

老年人由于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明显地引起感觉能力降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这种心理活动的反馈就失灵了如看不清东西,就自言自语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张望;听力减退,自己说的话连自己也没有听到,就会重复再说,力求使自己听到;看到别人开口,自己却听不清,就会产生焦虑,再三催问。

记忆力减退,更是老年人反复唠叨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能力的障碍。老年人往往对眼前即事迅速遗忘,看文章,听讲话,必须重复几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立刻又忘了,还以为自己根本没讲过,这样势必重复同样的话语。

总之,对于老人家的唠叨,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宽容,多给予关心和尊重。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排遣老人节后伤感寂寞有妙招》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节后饮食养生”专题。

排遣老人节后伤感寂寞有妙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