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贵在于养神

养生之道在于饮食。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不同人群的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养生贵在于养神”,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众所周知,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不能少的补。养神的本质是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至秦汉时代则形成学派,以后绵延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补充和发展。老子、庄子均主张“清静无为”。《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内经·摄生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心寡欲,祛病养生的方法。李东垣的《远欲论》、《省言碱》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 养神是一种观念,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次回归,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慎独其身,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

养神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少私寡欲,心胸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做到少私寡欲应注意两点:一是以理收心,明确私心对人体的危害。二是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

(2)抑目静耳,闲情逸致: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老大例》中说:“养老之药,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眼耳是神气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功能是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弛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扰不宁。要做到抑目静耳,就要用高雅的兴趣爱好,来陶冶自己的志趣。有了高雅的志趣,自然会把浮名虚禄,看得淡若云烟。

(3)和畅情态,调摄七情:“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笑可增进健康,可使人长寿。俗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长戚戚,有损天年;情绪乐观,能安神定气,是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良方。

(4)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

娱乐养神

可以调动某些休止或不常用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也是人们常说的换脑筋。娱乐养神的种类较多,如下棋、垂钓、跳舞、听音乐、看表演、看电影电视等。 休眠养神 多指睡觉,通过休眠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又使身体内部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积蓄精力,复苏体力。休眠养神掌握得当,能促使人体机能再生。

“煳涂”养神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躲避那些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作用不高的事情。不搞无塬则争执和较量,不考虑和计较鸡毛蒜皮的是是非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免受劳心伤神之累。坚持“煳涂”养神,可使人心胸开阔。

扩展阅读

老人饮食贵在变


老年人在摄入营养时应侧重一个“变”字。

三餐求变

一日三餐,每餐的进食时间不同,而人体的生理过程也在变化,故食谱的重点应作相应调整。

早餐:坚持低糖低脂的原则。优选瘦猪肉、禽蛋、蔬菜、果汁、低脂奶等,配以谷物、面食。

午餐: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分解出酪氨酸,进入脑后转化为使人振奋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

晚餐:与上述两餐相反,应以高糖、低蛋白食物为主。这是因为糖类会增加血清素分泌,可防止失眠。

四季求变

春季突出温补,如葱、蒜、韭菜等蔬菜,大虾、瘦肉、禽蛋、鱼、豆类等均是佳品。

夏季首先要注意补足水分和钠、钾、钙等无机盐,含氮物质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蔬菜每天不少于500克,豆腐不少于300克,鸡蛋1个,少量瘦肉。

秋季气候干燥,饮食要点是养阴润肺,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之类为度秋佳品。多喝开水、淡茶或牛奶、豆浆等饮料,少吃辣椒等燥热的食品。

冬季天气寒冷,进食的要点是“保阴潜阳”,即多吃点敛阳护阴的食物,如胡麻仁、藕、木耳等。狗肉、羊肉等高热量食物也不可冷落。另外,应多吃些新鲜蔬菜,以免维生素缺乏。

长寿秘诀在于祛淤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如何才能长寿就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如何才能长寿,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大而概之要养生祛病,但是具体如何才能做到长寿呢?中医认为重点在于祛淤,那么最好的祛淤方法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
长寿的秘诀在于祛淤
长寿的秘诀在于祛淤,那么什么是淤?所谓淤,指血液凝滞,气血不通。《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什么是血与气?实则是异名同类,都来自脾胃中的水谷之精气、清气以及肾中精气。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古来既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的说法。因此,想要做到长寿,秘诀就在于祛淤。
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
所谓气乃百病之长,血乃百病之胎,《调经论》也指:“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同上述,气血是人体保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气血不畅有淤,则脏腑不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反过来看,患病者气血有何变化?自上个世界80年代以来的各项研究表明,长年积病、身患怪症的人,气血不畅,身必有淤。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身体不管哪个部位发生病变,都会对其他的部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气血的畅通与否与身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故而有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的说法。
两大祛淤方法,让疾病绕道而行
在明白气血对人体健康,保持长寿的重要性后,怎样才能做到保持气血通畅,使自己“百毒不侵”呢?这需要从两大方面着手:调气活血,强健脾胃。
祛淤方法一:调气活血
人活一口气,血为生命之本,要想有效祛瘀,保持长寿,远离疾病,一定要注意调气活血。正如《素问.五藏别论》中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其中“五藏”指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相应的五气。五气不顺,则会造成相应器官的生理受损。之余血,其为气之母,血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是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活动之本,所以说气血是生命之本,人体一切健康的体征均来自于气血的丰盈。那么如何调气活血呢?
调气活血的方法有很多种,例举如下:
1.饮食调节
在中医中,气血多同时不足,故调气活血多同时进行,调气活血祛瘀在饮食上可多吃些补血活血的食物,首推莲藕、红糖、黑枣、红酒、桂圆、红豆、山楂、黑木耳、黑豆等食物。此外,如韭菜、陈醋、红糖、刀豆、苔菜、茄子、牛肉、鸡肉、鲢鱼、粳米、山药、人参等等食物亦有良好的效果,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吃寒凉、冷冻之物,如凉茶、冷饮、寒性瓜果等。
2.简易方药
在中医中,当女性出现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为其开一味中药,叫做当归,当归也是补气血的良好药材。此外给大家推荐一款简易方药,内容如下:当归、元胡、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玫瑰花各9克,水煎服,每周两次,可有效调气活血。但是月经期、妊娠期、有出血倾向的人不要用这些药。
3.经络疗法
气血的运行离不开人体经络,故打通人体经络亦可有效调气活血,按摩则是使经络畅通的良好方法。所以对应于身体有淤不通的朋友来说,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按摩,可有效消散淤血。
4.生活起居
无论饮食、方剂还是按摩最终都要归于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规律。对于很多久坐大军来说,十人十淤,所以一定要“站”起来,多参加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此外,还要注意避寒保暖,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是情绪平稳,避免抑郁、压抑。
祛淤方法二: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活血祛淤的前提在于气血充足,所以要想有效祛淤,首先要调和强健脾胃。如何健脾胃?主要在于节饮食,所谓“早饭好,午饭饱,晚饭早”。这里需要把握住三点:定时、定性、定量。所谓定时饮食意即三时三餐按照规律进食,尤其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早餐尤为重要,在上午10点,下午三点时,也可少量进食。定量饮食顾名思义,指餐饮不宜过度,给脾胃造成负担,每餐以七到八分饱为宜。定性饮食指的是饮食内容的搭配不能太随意,三餐主食以谷物为主,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蔬菜和肉类搭配,但建议尽量以温性、平性食物为主,炎热季节或热性疾病患者可适量进食寒凉性食物,而寒凉季节或患有寒凉疾病的患者可以进食一定的温热食物。

老人多养神 身心健


休眠养神通过睡眠可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又使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积蓄精力,复苏体质。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保证睡眠8小时,所积蓄的精力可供活动8小时。但如果气候和环境条件复杂或劳作过重,往往会酿成过度疲劳和体内某些器官失调。因此,一定要劳逸结合。

娱乐养神可以调动某些休止或不常运作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脑筋”。娱乐养神的种类较多,如下棋、垂钓、跳舞、听音乐、看电影、电视等。情趣爱好能把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凝聚成意志,不但使人精神焕发,还能使人放松身心。

闭目养神双目微合可切断摄入眼睛的景象,让大脑得到净化。老年人长期坚持闭目养神,可促进脑、心神经和细胞的活化作用,有益于解除疲惫感。

“糊涂”养神在生活中,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躲避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不搞无原则的争执和较量,不计较鸡毛蒜皮的是是非非,让脑筋和心情松弛下来,免受劳心伤神之患。坚持“糊涂”养神,可使人心胸开阔,也能减轻人体植物神经的紊乱。

防中风 养神3分钟再起床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心血管专家表示,中风分为两种,其中,缺血性中风特别容易在清晨前后发作。所以,晨起时做好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

专家解释道,这与24小时内血压节律性波动有关。人在睡觉时,大脑皮层受到抑制,感觉功能减退,失去对循环变化精确的适应能力。所以当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醒来时,如果“闪电式”地从卧位变为坐位,甚至下床活动,就很可能因为血压迅速变化,机体却反应迟钝而引起脑部急性缺氧缺血,出现跌倒状况。有统计显示,在中风和猝死的病例中,有25%左右的人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刹那发病的。

所以,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身,应在床上静卧3分钟。千万不要晃动头部,身体要保持原来的姿势,闭目养神,并适当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四肢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的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避免引起头晕。慢慢坐起后,稍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起到药物很难达到的预防作用。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养生贵在于养神》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养生之道在于饮食”专题。

养生贵在于养神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