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年人养生 > 导航 > 老年人失眠

老年人失眠

2019-10-06

老年人容易患情感饥渴症

老年人养生。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不同人群的养生呢?下面是由养路上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容易患情感饥渴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感饥渴症”是用来描述一种对爱情极度渴望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症状。有这种情感障碍的人有点像嗜酒者那样没完没了地追求所谓的新爱,甚至可以冒家庭破碎的风险,去追求爱情的刺激。乐女士便是一名典型的情感饥渴症患者。

今年41岁的乐女士本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近几年,她开始喜欢上了言情小说和都市情感类电视剧。渐渐地,她开始对自己现有的婚姻状况不满,认为自己的婚姻缺乏激情。乐女士幻想着能找一个有浪漫气质的男士,展开一段新的爱情,于是开始着意打扮自己。很快,她身边就多了几个追逐者。不久,她接受了一位有家室的年轻的收藏家的感情。乐女士对那位收藏家投入了全部的感情,那位收藏家却无法忍受她的感情压力,提出分手。乐女士陷入深深的抑郁当中,尽管如此,她还是打算追逐新的情人,直到觉得获得真正的爱情为止。

事实上,像乐女士这样不甘寂寞而想寻找婚外情感刺激或情感满足的中年人大有人在。心理学家发现,情感饥渴症最易发生在步入中年的男女身上,而男性发生情感饥渴症的概率要高于女性。

那么,情感饥渴症为什么喜欢袭击中年人呢?心理学家认为,步入中年之后,夫妻之间感情趋于平淡,儿女们大多长大成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父母表现得亲密、随意,中年人自然而然产生空虚寂寞感,容易产生对情感的新渴求。如果这种渴求处理不当,便会变成一种强烈的、不理性的情感,甚至会变成一种疯狂的情感需要,不顾一切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浪漫爱情。

另外,当今社会很多中年妇女营养摄取较好,不再家务缠身,生活与社交范围也比上一代人广阔了不少,让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年轻的外表与健康的身体易给他们造成一种“自己还很年轻,还可以浪漫一番”的假象,于是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便像年轻人那样去追逐浪漫爱情了。另外,中年人面对青春年华的逝去,产生失落感与危机感,也是他们发生情感饥渴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婚姻心理专家建议,人到中年之后比年轻人更易受情感的伤害,冒家庭破碎的危险去寻求婚外情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他们的爱情往往都是以悲剧收场。因此,中年人应以提高精神生活为主,以平常心来应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假如能多参加文体活动和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扩大精神活动空间,便不易产生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情欲的情况。

扩展阅读

哪些老年人容易患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轻则疼痛不止,重则危及生命,那么哪些老年人容易患静脉血栓,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预防静脉血栓呢?下面为您分析哪些老年人容易患静脉血栓,一起来看看吧。

哪些老年人容易患静脉血栓?

1、高龄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衰减、血液流速减慢,血液凝固度增高,往往呈高纤、高黏状态。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又互相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加之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淤滞,往往易形成静脉血栓。

2、长期卧床者

长期卧床者往往出现血流滞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流动需要一定的流向和流速,才不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液流速缓慢,就会增加血液中有形成分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尤其是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增多,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另外,血液缓慢还可以激活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凝血所必需色浓度而形成血栓。

3、恶性肿瘤

各种恶性肿瘤,在崩解产物中均含有促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的黏滞可使血液流速减慢。血流减慢又可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细胞及纤维蛋白沉积,各种凝血因子增高,又加重血液的凝固度,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患者存在高凝血症,因为低蛋白血症时,花生四烯酸和血浆蛋白结合减少,从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TXA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发生改变,促凝集和促凝血因子增高,抗凝集和抗凝血因子下降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损害,可以引起肾、肺和周围静脉血栓形成。

5、动手术者

术中、术后均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严重的失血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这些因素增加了血液凝固作用,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血流缓慢,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亦很高。

6、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以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时,心脏的射血功能减退,不能维持正常血压,血液的流量和流速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流滞缓、血液高凝,使得血液的有形成分和血管壁接触的机会增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心力衰竭患者大多不能平卧,呈半坐位,这种体位不仅可以造成下肢静脉血向心回流障碍,而且平卧时小腿肌肉松弛,不能正常发挥泵的作用,加重了血液缓慢和淤滞,更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骨折者

骨折能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于骨折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骨折的同时常伴有血管的损伤,静脉壁损伤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骨折激活了机体的应激状态,使血液凝固度增强,骨折术后外用石膏托固定并需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流缓慢,均可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8、肥胖者

肥胖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个体而言。有研究结果发现,肥胖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相对危险性分别是非肥胖者的2.5倍和20.2倍,且肥胖女性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度要略高于肥胖男性,肥胖也是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如何预防患静脉血栓?

1、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0g/L时,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应适当应用抗凝治疗。

2、中老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有无明显诱因时,应当到医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存在。

3、年老多病者或术后患者,应鼓励他们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才会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4、老年人要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加强心肺功能,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哪些老年人容易患静脉血栓,老年人如何预防患静脉血栓,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内容,供参考。

过半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


经过调查,我国中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症的不在少数,专家认为,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并注重检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整个病程很漫长,在刚刚发病时人体很难感觉到,故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提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广州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3.7%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约为33.1%,其中男性为43.7%,女性为24.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总患病率为53.7%,男性为39.1%,女性为65.6%。而10年前的一份根据1160例40岁以上广州市内及郊区乡村居住20年以上的男女性人群的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5.9%,女性为19.6%。因此,目前,广州地区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3.3成和4.6成。

研究人员提醒,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80.8%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研究人员提醒,绝经后及老年女性,应注重早期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

骨折后致残率死亡率高女性4倍多

同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9.1%,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为43.7%,在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中占一定比例。

报告指出,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骨量低的人群。从50岁开始,男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且,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后的致残率、死亡率高于女性4倍多。

研究还表明,男性在70~79岁组髋部骨密度值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骨质疏松改变。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力活动缺乏、日照时间减少,饮食中钙、维生素D缺乏等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患病因素。

研究人员提醒,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因此,中老年男性应从50岁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症预防。

老年人孤独容易生病!


由曼哈顿圣・路克―曼斯福医院的罗伯特・凯西博士牵头,以美国北部30所医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追踪调研1200名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症的老人,了解生活条件对其健康有否直接影响。

单独生活的人,第二次发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同伴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在相同的半年时间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并单独生活的患者中,第二次发病的人达16%;而与同伴共同生活的患者,第二次发病者只占9%。

专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互相来往,其良性情绪与信号,肯定对维护心血管功能有益处。心脏病人有人陪伴,可在心脏病猝发时获得他人的救助,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寄托与慰藉。结伴共同生活并非局限于配偶,只要不孤独、寂寞,对心脏即有裨益。

一些怪异又孤僻的老人,不愿与人交往和接触,不妨养个宠物,玩花鸟虫鱼,欣赏名人字画、雕塑。这不仅可调节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下来的作用。

老年人恐惧症


患有恐惧症的人往往与不好的经历有关,而老年人恐惧症的发生也同样有多种形式,有的人是因身体疾病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有的是因为出门受到惊吓而产生的环境恐惧症。但不论是哪种恐惧症,其家人们都应对老年人进行呵护,帮助老人克服心理疾病,或者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其治疗。

老人恐惧症有哪些表现

恐惧症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如:对鬼怪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或对食物的恐惧等。世界上并没有鬼神,但有的老年人自述曾经见过,这实际上是由心理学上所说的错觉和幻觉所造成;有的老年人不敢吃鸡,因为怕得癌症;有的不敢吃鸡蛋,怕胆固醇增高使血管硬化;有的不敢吃花生,因为怕吃到变质的花生也会诱发癌症等。

社交恐惧症即对公众的注视或与他人交往,都感到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羞辱。这种患者会回避在公众场所吃饭,甚至不敢利用公众场所提供的种种方便。

广场恐惧症即对公众场所的恐惧。患者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安全”地方,例如家里。他主要怕自己无法自我控制,无力逃往安全地方。

恐惧症老人要注意什么

1、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后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增强患者免疫能力,为杜绝恐惧症患者复发打下基础。

2、一旦发现家人有行为异常症状要及早到精神专科就诊,不要避讳就医,更不要被疾病所吓倒,只要找对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规律性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3、在选择治疗方式上忌讳得病乱投医,有时不正确的治疗不但缓解不了症状有可能加重病情,对以后的治疗更为不利。

4、对于拒绝求医,认为自己没病的患者,家人不要盲目听从,要督促患者尽快找精神科医生明确诊断;对于拒绝治疗的患者,可在医生的配合下,耐心劝说,让患者树立信心,逐渐接受治疗。

6、注意日常保健,我们都知道如果患者经常睡眠不规律,生活没有秩序,饮食不讲究,这会对患者的病情影响是很大的。

7、在治疗期间,家人要对精神病人关心爱护,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减少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同时注意要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不要让患者老盯着他的病。

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要常运动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种病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赵伯伯69岁,近来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头痛。开始比较轻,他也不在意。可现在越来越痛,夜里还有好几次脚“抽筋 ”,痛得睡眠都受影响。到附近医院去检查,医生告诉他可能是骨质疏松,配了点止痛药和补钙药。

医生建议赵伯伯积极治疗,可先服药试试。另外,赵伯伯这样的老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延长锻炼时间。

这类老人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低盐、清淡膳食,注意营养要丰富。每天应保证1瓶牛奶。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疗了2个星期,骨痛、抽筋没有得到缓解,你可以再去找医生开一些针药,帮助调节你身体内部骨钙含量。

对患有骨质疏松症老人而言,这种慢性病发生与缺少运动很有关系,骨组织是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导致其不容易丢失钙质,骨组织中的骨小梁结构会排列得比较合理而不容发病。

有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体内骨密度要比不爱运动的同年纪老人的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跤,这就有可能有效地预防骨折的发生。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


老年人常常出现眼睛红肿涩痛、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及舌尖糜烂等,民间俗称“上火”。祖国医学称之为“火性炎上”,而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目赤肿痛谓之“肝火”,咽喉肿痛谓之“肺火”,牙龈肿痛称为“胃火”,口舌生疮称为“心火”,等等。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祖国医学认为,首先是体质上的原因。老年人正气虚弱,各种病邪容易侵入机体,病邪滞留体内,容易“郁而化火”。第二,老年人易出现阴液亏虚,阴虚火旺,虚火上升。因此,老年人“上火”往往是“虚火”、“实火”一起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颇为困难。第三,饮食及生活习惯方面的原因,如老年人的口味差,喜欢吃油炸、焦枯或辛辣的食物,而这些食物积滞于胃肠,容易化热化火。此外,老年人牙齿的咀嚼功能差,喜欢吃精细的食物,摄入的纤维素太少 再加上老年人的肠道蠕动功能差,腺体分泌减少,易导致便秘,中医称之为阴虚液亏,“无水行舟”,是虚火内燥的常见表现。

老年人要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是预防“上火”的关键。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各种感染的机会。如不要用手揉擦眼睛,积极防治沙眼;有牙病者应注意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炸、煎烤及熏制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辛辣厚味的调味品,如姜、葱、辣椒、胡椒、大蒜、肉桂、丁香等等。豆腐能清火,且易于消化,可以多加食用。容易发生便秘的老年人,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品,坚持作腹式呼吸运动或腹部按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短期服用蜂蜜或麻仁等润肠通便的中成药。

老年人大多阴虚火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服用一些滋阴降火类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对预防老年人“上火”有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流泪


老人家常流眼泪不是眼泪过多,主要是眼睛干燥。眼部的表面就像板壁一样,如果没有擦上一层蜡,表面就不是那么滑。老人没有润滑剂,润滑剂跟眼泪不一样,有了这种润滑剂眼泪就可以非常平均的分布在眼球外面。但是,如果润滑剂不足够的话,眼泪分泌就不平均,有一个地方是湿的,有一个地方是干的,干的地方感觉好像有一颗沙在眼球里面,所以掉眼泪。老年人流泪,主要是反应式的掉眼泪,主要是眼睛干燥,特别是在北京,风沙特别大,天气也比较干燥,所以,掉眼泪的机会很大。

要注意饮食,要多吃清淡,就是蒸、煮、泡的都比较好,油的不是很好,老人家吃的比较清淡些比较好,要多吃胡萝卜(维生素A),还有一种枸杞子,对眼球里面的视网膜,有很好帮助,特别是对感光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很大的帮助。在老鼠上面实验,发现老鼠吃过枸杞子发现它对光的反应比较好,主要是光恢复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枸杞子是有效的,一般来说是泡茶渴,每天泡30克到50克,放在茶怀里面,用开水泡枸杞子,泡10-15分钟,把水喝掉,把枸杞子吃掉。

怎样解决:第一要控制饮食,特别要多喝水,多吃清淡些比较好,另外要保护眼睛,在街上要戴眼镜。因为,风刮在眼球里面刺激了眼睛,会干燥的比较历害。白天要戴墨镜,可以保护眼睛。另外看电视,一般来说不要看的时间太长,如继续看下去会特别疲劳,有时看40分钟,45分钟要休息一下,起来在屋子里面走走,看看窗外,再继续看下去也可以。一次看30-40分钟比较合适,一般电视台的节目30-40分钟后就会播广告,有意的休息片断,所以,30分钟休息5分钟这是最合适的,如果你视力差的一般看电视一天不要超过2个小时,如果视力健全的看3-4小时也没关系。

维系老年人情感的天平


我父亲今年62岁,最近身体状况不好,情绪也不太好,有点事很容易着急上火,还很难平复。前几天,就因为一点小事和我母亲吵了一架。其实我父亲脾气一向很好,这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但现在就是控制不住。这是怎么了?

着急的儿子小赵

小赵:

您父亲的情况其实是很多老年人面临衰老时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种是隔绝心理。老年人一旦退出社会中心,常会产生空虚失落感。子女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对老人的生活照顾不周,精神安慰更少,使老人和外界接触的愿望无法实现,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疏远和隔绝感。

其实,晚年是人生的收获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生最自由,充满智慧,能充分与家人和朋友共处的大好时光。老年人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但这样也能够有时间去做一些自己以前想做而一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或者是结交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

隔绝心理会产生抑郁心理。老年人人际交往较少,子女又成家立业远离自己,一旦老伴去世,更是严重的打击,导致孤独情绪产生。长期的心理折磨,会造成老年抑郁的倾向。这些老年人多数情感内向,另一些人则有较明显的疑病、依赖和冲动倾向。

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多数情况下,认真、耐心地倾听,对老人来说已经足够。同时,老年人也要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种恐怖心理。一些老年人疾病缠身,在生理痛苦反复折磨下,心理失去平衡,会产生害怕再患重病的恐怖感。这时,他们会一改平日对身体的漠视,对局部出现的一点症状都害怕、紧张万分。

这种对衰老的恐惧,更深的意义上讲是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健康与病痛、生与死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健康、生是自然的,病痛、死也是自然的。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活得更加充实。因此,老年人应该多想想年龄增长带来的积极的一面,积极地、全面地去看待衰老,来化解对老化的恐惧。

此外,老人心理中容易忽略的,还有负罪心理。随着老年人住院次数的增加,给子女的照料带来困难,增加了子女的负担。因此,老年人出现需要照顾又怕增加子女负担、拖累子女的心理矛盾,形成负罪心理。

的确,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感觉不太舒服的事情。老人往往对照顾自己的人有负疚感,他们不会像婴儿那样理所当然地依赖别人。然而,万事都应顺其自然。既然到了不得不依赖别人的地步,那就享受别人的关心、照顾和帮助吧。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年人容易患情感饥渴症》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年人养生”专题。

老年人容易患情感饥渴症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