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心理养生 > 导航 > 心理养生

心理养生

2019-10-11

心理疾病心理紊乱的原因和表现

【www.ys630.com - 心理养生】

社会压力的增大,各界人士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现象,尤其脑力劳动者,长时间紧张的情绪和脑力的不能及时得到放松,从而出现这种状况很常见。我们来看下小编做出关于心理紊乱状态的表现和原因的介绍。

1、心理紊乱状态表现

(1)、心理问题:表现为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的波动,其思维保持逻辑性,人格保持完整性。心理问题指近期内发生的、反应强度不甚剧烈的和内容尚未淡化的心理紊乱状态。

(2)、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波动较大,可出现思维逻辑错误或间长期的精神折磨而出现人格缺陷,指初始反对剧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淡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沉重心理负担。

(3)、心理疾病边缘:似见为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过于偏离常忐、社交和人格方面改变等。常有不典型的异常心理现象,是心理紊乱的最严重状态。

2、造成心理紊乱的原因

造成心理紊乱的原因按性质可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在心理卫生实践中,应从服务对象的心理紊乱病因综合体中找出经常的和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实际上,单因素产生心理紊乱的案例,且各类原因也不是同等地发生作用。所以,还应进行对主要因素与从属因素的关系作出解释。

扩展阅读

心理疾病治疗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顽固且严重的病人,精神科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如电抽搐疗法。激素疗法,如胰岛素疗法。或采用神经外科手术,破坏大脑额叶上的某一个兴奋点,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升学、就业、失恋、失去亲人等心理压力以及意外刺激处处存在,一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极限,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就会乱,出现失眠、头痛、抑郁、强迫、焦虑、心慌、胃部不适等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形成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一般都有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早期只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最容易矫治的,早期发现,早期正规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康复,所以一旦发现家人有精神症状,应及到正规医院治疗。

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有心理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心理治疗——主要是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苦闷,消除疑虑,有些病人通过心理治无须用药即可康复。药物治疗——西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些人用药不系统、不正确,导致症状反复发作、慢性化,出现肥胖、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于是有专家把眼光转向中医精神医学,发现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有明显的优势,已开发出多种疗效显著、服用方便的中成药。

乔主任强调: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病前都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所以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加强医患联系,应用心理学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功能锻炼,家庭干预指导,制订针对性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精神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可用于失眠多梦、抑郁、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许多患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治疗恢复健康。

心理养生专家提示:一旦发现有精神上的轻微异常,不妨多晒太阳,自娱自乐,放松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情绪低沉。

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在心理咨询中,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现代社会容易出现哪些心理疾病


如今生活、工作压力都非常的大,我们会出现很多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比身体的疾病更加的严重,抑郁症自杀的事件你也听说过吧。那么现代社会容易出现哪些心理疾病呢?下面小编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生活中常见的五大病态心理!

1、癔病性格

癔病性格也称情绪不稳定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即使在非常轻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较严重的情绪冲突表现,他们待人接物凭感情用事,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动作言语都有点夸张,爱表现自己,喜欢博得别人的同情和赞扬。他们的感情和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很容易转变。平时常想入非非,稍不如意就可能暴跳如雷,在遭遇意外事故时,往往惊慌失措,缺乏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仅靠意志控制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待平静下来后,冷静地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认识这种不良性格的危害,同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不可任感情随意发泄。

2、忧郁性格

忧郁是诸多异常性格中最常见的一种,忧郁性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低沉、心胸不开阔,常把一些事实或意见加以夸大,为之烦恼,不能自拔。他们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多来往、好生疑、常孤独;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自怨自艾;对事过于敏感、多愁善感;常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有忧郁性格倾向的人应着重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和困难。更多参加户外活动,敢于对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吐自己的抑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学会分享别人的欢乐,也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

3、躁狂性格

具有躁狂性格的人,周期性地出现双向情绪变化,一段时间(数天到数月)情绪持续高涨或持续低落。高涨时,心情愉快、遇事乐观、兴趣广泛、藐视困难、口齿伶俐、自视颇高、脾气暴躁,甚至会有攻击和破坏性行为;情绪低落时,消极悲观、少言懒动、思想迟钝、自怨自艾,对一切都没兴趣,睡眠、食欲、性欲都有减少,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这种人应当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调节自我心理。情绪高涨时,适当控制自己,或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情绪低落时,要鼓励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可以相应做一些轻微的或者持续力稍短的工作。另外,平时应注意提高文化修养。

4、分裂性格

具有分裂性格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冷漠、孤僻、害羞、胆怯、缺乏进取心。这种人一般不愿意直接与现实接触,喜欢苦思冥想,对他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敌对情绪或攻击性。他们懦弱,从小怕黑暗、雷电、昆虫等,甚至有时会产生幻觉,仿佛听到有人在强迫他们做事。他们工作不安心,办事缺乏信心,总感到不如他人,对前途感到渺茫。他们很难合群,比如客人来了,会躲进屋内,不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爱清洁,生活懒散、不修边幅,料理自己的能力较差,活动均以自我为中心。

分裂性格者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也难以享受到人间丰富的情感欢乐。为此,这种性格的人应当鼓励自己多活动、多表现、多交往,消除一切多余的顾虑,杜绝毫无根据的惧怕,即使与人的交往中受到怠慢、冷落,也不要灰心,自己总要坦诚待人。

5、偏执性格

偏执性格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负很盛,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独行,很轻易地否定别人的言行。因此免不了和别人经常发生争吵,并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即使在事实非常明显的情况下,也要强词夺理或推委于客观原因。这种性格的人又喜欢嫉妒,喜欢挑人家的小毛病,不承认别人的成绩。有时不定期地表现为过分敏感,多疑又多心,总以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因此,经常造成误会,人际关系紧张。

具有偏执性格的人,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弱点,须加强自我修养,对人通达谦逊,对己严格要求,多加检点。同时,在思想上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观念,一切从事实出发,待人接物随和一些,不强加于人。

心理疾病具体症状的分析及其特点


心理疾病是因个人和外界的某些因素引起的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心理疾病的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

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

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养生专家提示:一旦发现有心理上的轻微异常,不妨多晒太阳,自娱自乐,多食用些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情绪低沉。

心理学与生活如何预防老人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疾病如何预防

l、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心理疾病如何克服老年人的心理依赖症?


一些老人们发现,自己对儿女的依赖心理越来越重,一天不见就急得什么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发现,依赖心重、黏人,不仅给家人带来困扰,也会导致老人的衰老进程加速,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研究表明,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包括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各脏器功能不断降低,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

其实,老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他们的“服老”心理造成的。

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理功能的自然老化,老人会自觉买东西不能走远路了,爬几级楼梯就气喘等等。另一方面,这个阶段老人大多面临着离退休,经济能力萎缩、社会地位降低,随之降低的是自信心、安全感、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背景,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赡养。同时,自信心的降低,让他们更可能封闭自己,在生活上依赖亲人,不敢锻炼身体、不敢走出去与人交往,这又导致身体和心理机能都更快“生锈”,如此恶性循环。

怎样改变依赖的现状呢?

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老人的自信心。

首先,认知实验发现,老人除了动作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逊于年轻人,在处理生活问题的成绩接近、甚至优于年轻人。衰老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没有较大的疾病,80岁之前是完全可以自理的。所以,老年朋友不需要觉得自己老了,就诸事不宜了。就像许多卓越的老科学家、老专家,都是因为勤于动脑、活动,所以才越老越精神的。

其次,子女一定要帮父母制订“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并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去做最想要做的事情、去最想去的地方、买最想买的礼物、交最想要结交的好友。老年人也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会自己找乐子,这样子就不会总是过分牵挂子女,依赖子女的照料了。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2养生常识频道《心理疾病心理紊乱的原因和表现》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心理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心理疾病心理紊乱的原因和表现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