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六大误区 > 导航 > 正月初十养生

正月初十养生

2019-10-12

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

夏季养生六大误区。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四季养生的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导读:正月初十习俗知多少?2月28日是大年初十,民间传说这天是石头生日,还有贺老鼠嫁女、挂花灯等习俗。具体正月初十习俗有哪些?下面小编盘点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

正月初十习俗

农历大年初十,汉族民间认为是地生日。2015年农历正月初十是2月28日,那么你知道正月初十习俗吗?正月初十习俗有很多,下面小编为你一一盘点。

1、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人们把石头和丰收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

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过去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2、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

而在某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了。有些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

3、挂花灯

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正月初九的晚上,村内新得男丁的家庭便会提前准备好花灯,待到十二点一过,便争先恐后将花灯挂起来。在风俗传统中,抢在初十零点之时挂上头灯,烧上头炷香,这着实是件让人得意的事情。所以,虽说是初十挂灯,但等到天光大亮的时候,社稷坛上早就已经挂了花灯。

4、花灯酒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凡是上一年生育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到社庙和祠堂悬挂花灯。花灯一般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写上一些吉祥的谜语;花灯内点燃油灯,需逐日添油。如果村子里需挂灯的人家多,社庙里没地方挂了,就要另扎灯棚。

花灯酒是大众酒,分为挂灯酒和落灯酒两次,不需主家发帖邀请通知,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亲友和邻居们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花灯酒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社庙和祠堂,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而挂灯人家,则于白天重新挂上更多的新灯带供别人偷取。

5、烤狮子火

在赵县农村,流传着正月初十烤狮子火的民俗。晚饭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燃起一堆柴禾,将家中破旧的无法使用的笤帚、簸箕等统统投入火中焚烧,一些人家还会特意在火中添加一些柏树枝,发出啪啪的响声。

这时,全家老少围着火堆,烤了前面烤后面,边火边说: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牙,牙不疼;烤烤屁股,屁股不疼;烤了全身,百病不生。有的孩子手拿一根棍子,上面插一个馒头,在火堆上烤几下后就吃掉,据说吃了这样的馒头不得病。

6、吃莜面

正月初十,在蒙晋地区有老鼠娶亲,要吃莜面的习俗。根据民间传统,这一天也被称为老鼠娶亲日,吃莜面是为了讨好鼠爷,祈求新年交好运。

正月初十为满族天仓节,这一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将黏米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西部地区的满族及汉族人则将莜面捏成小碗蒸着吃;而内蒙古中西部区的一些汉族人则称正月初十这一天为老鼠娶亲节。

精选阅读

正月初几接财神_正月初几迎财神


导读:正月初几接财神?在中国传统新年里有一个习俗是接财神,很多商人对迎财神都非常重视。那么正月初几接财神?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几接财神

接财神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汉族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为何年初五成为了财神的生日,主要两个出处:一种说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个说法,则与王元宝有关。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富可敌国,靠贩运琉璃发家。王元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正月初五拜财神等对于中国民风民俗有深刻的影响,流传至今。

据民俗专家表示,迎财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流传不息。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以使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而取胜;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关羽以义着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还有的商家干脆将三人一起供奉。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shēnglǐ)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初五接财神只是汉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接财神的正确方法

1、假如你家里有供财神位,那么,你要把财神位搞干净,准备好烛、供品与接财神赐福赐禄疏文,疏文不可马虎,尽量使用开光的正规迎财神疏文。初四晚上11点后就是初五的子时,这个时候是敬财神最好的时间。所以在初四晚上11点后把家里大门打开,并把家里的灯打开(因为财神不入暗堂),于神案前虔诚供奉财神并朗读文疏(慢慢念、一字一字),文疏读毕,将文疏连同纸钱焚化于香炉内(决不可焚化在地面),可以带来一年好财运。

2、假如你家里没有供财神位,假如你有条件到寺庙、道观去的可能,那么你尽量的在年初四的晚上去,晚上11点后开始烧香。烧香的时候,别忘记使用迎财神疏文。当你在烧完香后的时候,要尽量抓紧时间回家,财神赐给你的财运,是要带回家来的,不要到别的地方去。

3、假如你家里有供财神位,假如你没有办法到寺庙去,那么你在家里也一样可以迎财神,那就是在初四晚上11点后把家里大门打开,并把家里的灯打开,准备香烛、供品与接财神赐福赐禄疏文,在大门口面向当年的财神位,参照第一条执行,一样可以迎接财神,保佑一年好财运。

以上就是一些接财神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接财神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导读: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你听说过吗?有人问,粽子不是端午节才吃的吗?粽子除了是端午的节气食物外,在很多地方也是过年的年货之一!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习俗

过年吃粽子,一是冬天气温低,粽子容易保存,二是粽子寓意来年有吃有喝,也有寓意包中的含义。正月初一吃粽子,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吗?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1、信宜

端午节包粽子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但在信宜市的一些乡镇里,过年包粽子是古老的传统,寓意包中。信宜的粽子要用专门的粽叶和粽藤包裹,这两样物件取材自山溪边或山上。每年重阳节前后,居民们就会把粽叶采摘回来晒干,粽藤则需首先去掉身上的尖刺,再割成长条状。除夕晚上,妇女们把粽叶、粽藤拿出来泡上一夜,第二天放进锅里煮一次,完成消毒的准备工作。年初一早上把掺了大米的糯米泡好,吃完午饭就到了包粽子的时间。

粽子的成型最关键的是绑粽藤的环节,如果绑不好,粽子就会歪歪扭扭,煮的时候可能会进水,影响口感。信宜粽子里通常包着猪耳、芝麻等,一口咬下去,清香扑鼻,纯天然的粽叶和粽藤带着丝丝植物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2、广西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广西人的粽子无论从外观还是口感都非常独特!每个粽子至少有两斤重,像婴儿的小枕头,里面一层一层地裹着糯米、绿豆、猪肉,打开棕叶,粽子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让人哈喇子直流。这种粽子,已经完全没有了纪念屈原的意思了。广西人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粽子是广西人最隆重的年货了。每到年前,大街小巷的食品店、超市都出售粽子。奇怪的是关于粽子他们是有许多讲究:如果哪一家当年家里办过丧事,哪一家就不能包粽子,也不能吃粽子,这是板上定钉的事,绝不含糊。

3、温岭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而浙江省温岭市当地的风俗则是过年家家户户包粽子做年糕,当地人喜欢用箬叶包成豆沙粽、肉粽、红枣粽等各式各样粽子。每年的农历8月,温岭人都会前往山里采摘,然后晒干,直到农历12月拿到市场上来卖,粽箬上市了,也就寓意着,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上街买粽箬,以便过年时包粽子。

粽按馅料来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红枣粽、番薯粽等。还有一种长粽,包的时候,粽箬(箬叶)折起来,在里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这种长粽可以吃到二月二,有一种说法是,吃了这种粽,雨打两点都没问题。过去包好粽子烧粽子都是用大镬,用镬灶用大柴爿烧,有时候用道(音)锅,除夕,坐在镬灶前烧粽子,同时兼有守岁的意思。

4、乐清

乐清的大荆地区,选择了过年吃粽子。大荆地处山区,生活比较穷困,历来百姓过大年时,因没有其它的食品可吃,只好利用本地货的鲜番薯,掺点糯米,包扎番薯粽过大年祭祖,以表孝心。从此,随着乡土文化的逐渐凸现,过年吃粽子的习俗,就在大荆人的心里扎根,演绎到今天。

大荆过年的粽子,是用竹箬叶包扎的。可分为番薯粽、米粽、豆粽等。大部分人家,以包扎番薯粽为主,少量包扎点米粽、豆粽。粽子的形状,有尖角锥体、三角锥体、五角锥体或长脚粽、螺丝粽等。烧煮时,有用白滚汤,也有用早稻杆灰汤,称白地粽、淋灰粽。

5、越南

在越南饮食中,粽子是有着最悠久的历史的,地位非比寻常,过年吃粽子的习惯至今未改。越南粽有圆形和长形两种,圆形粽子代表天,长形粽子代表地,寓意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根据馅料的不同,越南粽主要分为三种:咸粽、碱粽、肥肉,其中咸粽是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和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后蘸糖吃,肥肉粽则是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后剥皮切片而食。过年食用的长形枕头粽,即为肥肉粽。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导读:中国传统春节贯穿了腊月到正月,特别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每天都不一样,您知道,春节年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习俗吗?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破五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一些商场或店铺在今天开业,主要是取发之意。愿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闹花灯,猜灯谜。

盘点霜降的六大习俗


养生导读:最近天气转凉,时令也将临近霜降节气。10月23日就是霜降,那么霜降有什么习俗,你知道吗?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霜降的习俗,今天小编就为你盘点霜降的六大习俗。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4、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这段时间的饮食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5、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不但鸭子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着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正月初六吃什么?吃驴打滚


导读: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你知道正月初六吃什么吗?正月初六有送穷的习俗,家里人应给扔穷男孩买驴打滚吃。具体正月初六吃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初六吃什么?吃驴打滚

据说,大年初六这一天被称为马日,有一个习俗就是送穷,即送穷鬼。

穷神,又称穷子。相传穷神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老北京民俗谓:这一天,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又传说福神刘海是北京人,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

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如果两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当穷鬼向外扔的,双方背后均要背个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对方背后筐中者为先扔穷鬼,吉利。

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即从扔穷鬼,抢财神游戏发展而来,惜此活动在辽宁尚有,而北京却很少见到了。该日小贩上街,因是马日,家中应给扔穷男孩买驴打滚吃。

什么是驴打滚?

驴打滚儿又叫豆面糕,是老北京着名的传统小吃之一,成品红、白、黄三色分明。因为最后的制作工序需要裹上黄豆面,就像郊野的野驴撒欢打滚儿时杨起的阵阵黄土,因此得名驴打滚儿。

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

为什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驴打滚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乎,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刚一做好,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正月初十的六大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