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养生

2019-10-12

苏州七夕的六大习俗

夏季养生六大误区。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关于四季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苏州七夕的六大习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导读:七月七,七夕到,苏州七夕流行着很多有趣的习俗,那么你知道苏州七夕的习俗有哪些吗?下面小编为你介绍苏州七夕的习俗,这些习俗很特别哦!

苏州七夕的习俗

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那么作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之一的苏州,过这个节有些什么习俗?苏州七夕的习俗多:吃巧果、染指甲、拜双星,乞灵巧、祈姻缘、祈种生等。下面小编带你去看看。

1、吃巧果

在这个浪漫的日子里,品尝时令美食巧果是过去苏州人的一大习俗。巧果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形,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吃巧果,以此寄托让食用者心灵手巧的美好愿望。

苏式巧果讲究的酥脆爽口,别看做法简单,制作过程还是很讲究门道的,首先做巧果的豆腐一定要选用老豆腐,不能用嫩豆腐。在搅拌的时候必须将老豆腐彻底打碎拌匀在面粉中。面粉中加了老豆腐后,由于两种食材具有不同的性质,膨胀系数也不同,在油炸的过程中,豆腐会先于面粉被炸熟,并在面皮中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气泡,这样巧果吃起来就会酥脆。

2、染指甲

七夕既然是女儿节,妇女会借此展示自己的美貌。所以就有染红指甲的习俗。古时染指甲用的涂料不是指甲油,而是用凤仙花捣成碎末,再加明矾和水做成的,涂在指甲上晾干,做出来的红指甲颜色特别鲜艳,而且能保持几个月不掉色。

凤仙花是一种极易种植的花卉,有红、白两色。初夏至深秋,次第开放。这种不怎么起眼的草本小花,却受到历朝历代年轻女子的喜爱。因为用它来染指甲,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妩媚靓丽。花汁有杀霉菌、癣菌的功能,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3、乞灵巧

吴地乞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祭拜织女,家家户户入夜后在庭院内摆上供桌,桌上要放瓜果,如果有蟢子爬上去,人就会变巧,反之则变笨。

第二类是缝针或浮针乞巧。相传这天妇女们都要事针线,谁穿针引线多,就代表谁比较聪慧。而浮针则比较有趣,用一只容器把井水和河水合起来,放在太阳下面晒,时间一长,水面上就会结起一张膜。在膜上放一枚针,这时候倒影会呈现出动物或者花草等各种形状,就预示人会变聪明。如果影子是直的,像一根棒,就预示人会变笨。

4、祈种生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吃兰花豆

此外,在太仓等地,还有七夕节吃兰花豆(老蚕豆)的习俗。每年的七夕节这一天,太仓的姑娘们都要洗头发。据说,在这一天取的河水或井水是圣水,用圣水洗发,可以获得圣女的保佑。

七夕还要举行庙会。据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吴郡志》记载,太仓有座织女庙,原本牛郎庙和织女庙是连在一起的,但当地人认为,织女和牛郎一年才能相会一次,因此,牛郎庙被搬到了其它地方。每到七夕这一天,庙会就会非常热闹,人们借此祈求风调雨顺。

6、送健绳

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绳的风俗。传说喜鹊因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急需大量绳子,当初为这对情人说媒的老黄牛,想起民间在端午节给小孩手腕拴彩绳以求健康,取名健绳的风俗,就发动人们献绳。

于是大家相约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绳扔到屋顶或窗台,让喜鹊衔去搭桥。

苏州七夕的习俗已经为你介绍,想要知道更多七夕的习俗,请继续关注。

相关知识

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1、七夕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2、七夕的习俗之看天河

说起七夕的传统习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时节,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闪烁的星带,俗称“天河”。“天河”两边,分别是“织女星”和“金牛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飞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因此,乞巧节前后,细雨淋淋,看不到喜鹊的踪影。人们认为喜鹊聚集“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3、七夕的习俗之配药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七夕吃什么好

1、巧果

七夕最有历史的一种食物就是巧果,巧果名字的来源也是源于乞巧。其实我们现在吃巧果就很少了,主要是大多数人都不太会做了,巧果是一种面粉加上一些糖等的配料做成的一种甜饼。有点像我们看到固状电视剧里面经常吃到的点心,但是巧果有很多种形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做成不同的样子。

2、花瓜

古时候,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子们都会把各种瓜果表面雕成花摆上桌来吃,也是一种庆祝乞巧的方式,这种雕成花的瓜果我们就叫做花瓜。其实我们现在吃的果盘一般都是雕成花的,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雕花技术才可以做出来。

3、五子

古时候,七月初七过七夕的时候,女子们都会拜织女,既然是拜祭,自然会摆上一些干果点心之类的,其中有几样是一定会摆上的,有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五种干果就被我们叫做“五子”。所以七夕这天,我们也可以吃“五子”。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

七夕情人节参加七夕情侣活动

大部分一些地方广场在七夕都会举办情侣活动,不知道干嘛的情侣可以报名参加,活动很多,都是见证爱情的,希望情侣们可以玩得开心并接受大家的祝福。

七夕情人节去游乐园欢乐

对于爱玩的情侣,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女孩,带着她一同前往游乐园吧,看她玩耍时的欢乐幸福,这情人节也是过得很开心的,游乐园里玩的设施多,可以花上一整天时间,不怕无聊闲着了,这其中必玩的摩天轮,听说情侣同坐摩天轮到最顶端,一路牵手下来,会一辈子在一起不分离。还有就是鬼屋了,可以大大满足你那大男人的保护欲了吧。

七夕情人节应该有老式的玫瑰烛光晚餐看电影

对于不爱折腾的情侣,就选择经典老式的情人节过法吧,经典的玫瑰花束(看看她喜欢什么颜色就买什么颜色玫瑰花,但绝对不能是黄色)再来浪漫的烛光晚餐(可以自己亲手煮)最后去看一场情侣电影吧。

细数胶东七夕的习俗


导读:说到胶东七夕的习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实胶东七夕的习俗与很多地方不一样:拜七姐神、烙面果子、吃火烧、洗巧头这些习俗你听说过吗?

胶东七夕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那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也是家喻户晓,情感万家。胶东七夕的习俗多,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2、烙面果子

胶东栖霞七月七有这样的风俗,按农时来说,有句农颜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意思是到了农历的六月六田里的谷物开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颗粒已基本饱满,丰收在望。为了迎接丰收,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烙面果子的习俗。

做法是用油、牛奶、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模子(磕子)印成各种样式的面果子,然后在锅中烤烙,名为磕饼。面果子形状大小不一,有圆的,有花、叶、桃等植物类的,有鱼、鸡、猫等动物类。面果子做好后用长线将其串在一起成长串,中间夹上早熟的苹果桃李等瓜果,尾部系上多色花布,挂在新高梁杆上供孩子们玩耍零食,或挂在墙壁为装饰品,或馈赠邻居孩子以示爱戴。

3、吃火烧

另外,栖霞西南部和招远东南部及莱阳西北部三县市交界处一般在7月6日做吃火烧(大和小的在锅里烤钹的面果子)。

为何要在7月6日?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宋太宗曾颁布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掖县、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4、乞求活动

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朗。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望相会的日子。从前民间小女有 生巧牙集体吃乞巧饭,举行请姐姐等乞求活动,以求心灵手巧。

入夜小女们各自拿着长串的预示丰收的小面果子,挂在井台边,围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摆放上用各种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称巧牙,请七仙女品尝并乞求传授手巧心灵。

5、洗巧头

栖霞民间庆七夕的民俗很多,如洗巧头,就是七月初七的早晨,女人不论是青年、中年或老年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了巧头,一年四季头脑清醒,遇事不迷糊。

另外还有七夕之夜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脉脉言情的习俗。

胶东的七夕习俗很有趣,想要知道更多七夕的习俗,请继续关注。

揭秘浙江各地七夕习俗


导读:你好奇浙江各地七夕习俗吗?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浙江人过七夕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杭州人七夕要赛巧,金华人流行杀公鸡,宁波要用槿叶洗头今天小编为您介绍浙江各地七夕习俗。

浙江各地七夕习俗

1、杭州;七夕赛巧

坎山镇有个千年古寺地藏寺,当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发地来到地藏寺宿山祈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坎山百姓过七夕的另一内涵则是七夕赛巧文化。

家家户户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杆,上面挂着花边,八仙桌上也放着精美的花边,桌子中间摆放着时令水果藕断丝连的莲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结束后便是女孩们的赛巧活动。穿针引线,挑织花边,姑娘少妇现场比试,其乐融融。

2、金华:杀公鸡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这天,农家少女会取黄荆柴及乌桕叶捣汁洗发,让一头秀发乌黑发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设香案陈列瓜果糕点于庭院,遥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们会静卧葡萄架或梧桐树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姑娘们还会用指甲花涂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3、衢州:冲洗净身

每年七夕,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村民都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抬佛,热闹地举行庆祝活动。当天,村民都要用水冲洗自己身体,以求净身,意思是:消灾,老佛保佑,万事平安。关溪村七月七民俗庙会始于明代,这一民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周边村民每逢此时,也来关溪村参加民俗活动。

4、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5、台州:石塘小人节

在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七夕节被称为石塘小人节,长辈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织女)为未满16岁的孩子祈愿。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6、宁波:槿叶洗头

每逢七夕,宁波民间有妇女拜织女、乞巧、对月穿针、槿叶洗头、听悄悄话、印巧果等习俗,宁波各地方志均有相关记载。明代嘉靖《鄞县志》:七夕妇女陈瓜果乞巧。明嘉靖《镇海县志》:七夕妇女用槿叶汁燂(温水)汤梳栉,庭院陈瓜果乞巧。清代雍正《慈溪县志》:七夕妇女陈瓜果乞巧。清代康熙《象山县志》:七夕妇女陈瓜果乞巧等。

7、温州:送巧食

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废。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系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七夕节,温州民间有吃麻巧和红豆饼的习俗。爷爷奶奶们会把亲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给孙儿孙女们,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状,祝愿孩子们长大都有一双巧手。过去,温州人凡在这一天出生的,也会给取一个带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8、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嘉兴,每年七夕,人们都会赶来参加七夕香桥会,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搭成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并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在祭祀牛郎织女后,便将香桥焚化,象征着二人已经走过香桥,欢喜相会。

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

浙江各地七夕风俗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想要知道更多更具体的七夕习俗,请继续关注。

有趣的宁波七夕的习俗


导读:宁波七夕的习俗花样多又有趣:妇女拜织女、槿叶洗头、听悄悄话、走仙桥你听说过这些习俗吗?在七夕来临之际,不妨来了解宁波七夕的习俗吧。

宁波七夕的习俗

每逢七夕,宁波民间有妇女拜织女、乞巧、对月穿针、槿叶洗头、听悄悄话、印巧果等习俗,宁波各地方志均有相关记载。

1、拜织女

七夕这天,妇女们聚集于宗祠或自家明堂内,在浩瀚星空之下,摆设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是用纸糊的,案上用茶、酒以及五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和瓜子作供品,寓意早生贵子;陈列瓜果、巧果、胭脂花粉、纸制的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鲜花等,琳琅满目,称为贺双星。姐妹们在香案扎制上下功夫,暗比高下,看谁制作得精巧。

2、印巧果

宁波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中要数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称乞巧果,款式繁多。宋朝时宁波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均含七夕乞巧之意。有模拟神话中牛郎与织女相会时脸上泛起幸福微涡笑靥儿花纹的巧果;有模拟天上织女织布梭的梭形面果;有模拟传说中牛郎掷给织女的牛拐子的三角形巧果。

3、凤穿牡丹纹样的金团

在宁波民间的七夕祭品里,有一种宁波独有的供品,那便是印有凤穿牡丹纹样的金团。凤,象征女性;牡丹,喻富贵人家。凤穿牡丹图样隐含了将待嫁的少女嫁入富贵之家的期盼。

4、槿树叶爿滰头

宁波老话牛郎织女碰头,槿树叶爿滰头。(滰在宁波方言中是洗的意思)七夕前一天,女子摘槿叶子,外加上橘子叶、紫苏等,放置于天井之中,承接织女之泪--露水,称天孙水,又称七夕水。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

5、喜蛛结网

往昔七夕,在宁波坊间,妇女把活蜘蛛安于盒内,于次日观看,如见喜蛛结网,意味着乞得巧了。七夕过后,姑娘们要将自己所制作的小工艺品、小玩艺,彼此相赠,以示情谊。

6、走仙桥

也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7、葡萄架下听悄悄话

在宁波农村,七夕这一天,少女会独自一人去葡萄架下或生长茂盛的南瓜、茄子田塍里蹲着,敛声屏气,凝神谛听,依稀能听到织女的洗碗声,或许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相会时低声密谈。未婚少女在遐想双星的浓情蜜意之余,趁机祈求牛郎织女保佑自己日后嫁个如意郎君,赢得纯真的爱情。

8、悬挂西瓜灯

旧时宁波人乞巧喜欢用瓜灯助兴,宁波民间有将七月称为瓜月的。宋代庆元(宁波)知府吴潜《鹊桥仙》: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制作瓜灯先将西瓜的瓤肉挖掉,再在西瓜的外皮上雕刻各种精美的浮雕图案,瓜内点上蜡烛,别具一格的观赏灯具就算制成了。

9、月下乞巧

乞巧游戏分赛巧和桐叶卜巧两种。赛巧女孩对月穿针线,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姑娘们手执彩色丝线对着月影灯影将线穿过针孔,谓之赛巧。所谓卜巧,即以桐叶在水中投射的影子叩问自己是巧是笨。如桐叶之影像花、像云、像字或其他美丽形状,谓乞得巧。如针影或粗或直,无花或云的形态,则属乞得拙。

10、吃童子鸡

七月初七,镇海、北仑一带人家都有吃新鸡的习俗,宁波老话:七月七,吃新鸡。相传双星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俩便能长相厮守,为了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遂有吃公鸡这一奇特的习俗,顺便也秋补一下。宁波老话讲好看是戏,好吃是鸡,老宁波认为,七月七吃新鸡,跟冬令进补同理,年轻人吃新鸡长身体,老年人吃新鸡强筋骨。

11、做巧芽汤

宁波民间尚有做巧芽汤的习俗,先于七月初一将谷种或绿豆放入小盒中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七夕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给儿童吃,称巧芽。

12、相思雨

指望年年七夕天气总是风清月白、群星璀璨,显然是奢望。每逢七夕下雨的年份,虽然无法展开乞巧、赛巧、卜巧等活动,但老宁波会在斜风细雨中承接七夕雨水,宁波民间认为,七夕雨水乃双星相会时织女泣涕零如雨所致,称相思雨或相思泪,属圣水。人们集聚圣水,宝爱备至,以备经年炊饮、濯发或沐浴之用。

七夕有穿针乞巧的习俗


导读:七夕有穿针乞巧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朝。那么穿针乞巧是什么?该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这可以求得美满姻缘哦!

七夕有穿针乞巧的习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七夕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随着时代与地域的不同,七夕节这一天开展的活动也有着多种变化。不过,其中有一项竞赛性的游戏自始至终延续不绝,永远属于节日的中心环节之一,那便是月下穿针。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依其说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夜晚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的风俗,包括宫廷中都年年开展这一活动。

另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由之可知,这一风俗至晚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已经确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汉代。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龄女孩更是乐此不疲。为何?其实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法:一种是喜蛛应巧,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的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月七日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

苏州七夕的六大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