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胃肠养生 > 导航 > 养生类中药

胃肠不好莫服苦寒类中药

春季胃肠养生。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养生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也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去实践的。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胃肠不好莫服苦寒类中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多人的肠胃不好,甚至患上或轻或重的胃病。中医认为,有2类养生中药,若胃不好的人盲目服用,不仅不能治病,还会伤胃,加重胃病。

苦寒类中药

味道较苦,属寒性的药物,如大黄、黄芩、冰片、黄连等,可能导致胃病复发。

例如病人有口疮、牙痛、咽痛等症状,常会选择一些清热的药物。但清热药如黄芩、黄连、大黄、冰片等都属于苦寒药物。

如果有咽喉干痛、脉搏细而快等虚火症状选择了这类药,不能清火反而可能会伤胃。

治疗外感风热感冒常用的柴黄颗粒、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含有黄芩的药物,易伤胃气。因此,有发热口干等风热感冒的症状可短期适量服用,待症状消失后应及时停用。

化痰止咳药多含有黄芩、贝母、瓜蒌等苦寒成分,可能伤脾胃,如牛黄蛇胆川贝液等。此类病人宜选择服用橘红丸类来止咳。

如果有胃病合并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最好不要选择含有罗布麻、黄连等缓解高血压头痛眩晕的药物,可用含有天麻和杜仲的药物替代。

含草决明、泽泻的降血脂药,容易腹泻的病人应慎用,可咨询医生后选择合适的降血脂药。

阻碍消化的中药

特别是治疗心悸、失眠的安神类中成药或中药,如枣仁安神液等,消化不良者不宜服用。可改服刺五加片或安神补脑液等。

此外,脾胃虚寒病人服药时应注意,标有脾胃虚寒者忌服的最好换药,标有脾胃虚寒者慎服的应注意调整用量,密切观察腹痛、食欲和大便的情况,如有异常要及时停药或改服其他药物。

可见,每种养生中药都有各自的功效及禁忌症。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因此,人们在服用中药时,应咨询专业医生。

相关阅读

胃肠功能失调服什么药物


胃肠功能失调服什么药物

1、胃肠功能失调服什么药物

药物治疗,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睡眠。根据病情,可选用下述药物。镇静剂,神经性呕吐,可用维生素B6 10-20毫克,每日三次或100毫克加入50%葡萄糖40毫升静脉注射。呕吐剧烈酌情给予冬眠灵、异丙嗪、吗丁啉等。

解痉止,抗胆碱能药物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痉止痛作用,普鲁本辛等。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可予滑润剂如石腊油、氧化镁、安他乐和植物粘液性物质。中医中药治疗,神经性呕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肠胃紊乱的危害

经常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造成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患者甚至因腹痛腹泻频繁而不敢或者是无法正常上班。反复的腹泻刺激肠粘膜可以引起肠粘膜的病变,如转变为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恶变后果严重。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胃肠紊乱的调理方法

注意食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鲜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注意食用酸碱平衡,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推荐阅读:胃肠功能紊乱你中枪了吗?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得胃病的原因

精神紧张,人在紧张、烦恼、愤怒时,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大脑皮质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排空障碍,胃粘膜保护层受损,造成自我消化,形成溃疡。过度疲劳不管是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受到损害。

晚餐过饱,有些人往往把一天的食物营养集中在晚餐上,或者喜欢吃夜宵或睡前吃点东西,这样做,不仅造成睡眠不实,易导致肥胖,还可因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溃疡形成。酗酒无度酒精本身可直接损害胃粘膜,酒精还能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反过来加重胃的损伤。咖啡浓茶,咖啡、浓茶均为中枢兴奋剂,都能通过反射导致胃粘膜缺血,使胃粘膜的保护功能破坏,而促成溃疡发生。

粗粮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多吃点粗粮对身体好”,已是人人皆知的健康理念。但是科学的食用方法也很重要,一旦吃不对,反而会损伤身体健康。吃粗粮也是有禁忌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哪些人不能吃粗粮。

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纤维素有助于抵抗胃癌、肠癌、乳腺癌、溃疡性肠炎等多种疾病。但是对于粗粮,我们既要多吃,又不宜吃多,因为过食粗粮也有坏处。

对多数人而言,每天摄入的粗粮,占到主食的1/2—2/3即可。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制定,能量摄入越高,膳食纤维的需求量也就越高,以促进肠道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煎服滋补类中药要注意什么?滋补中药有哪些?


滋补类中药有哪些

1、菊花

治疗作用:菊花有很多品种,如雏菊、杭菊、黄菊、白菊、祁菊等。此为贡菊,顾名思义指过去献给皇上的。贡菊有明目、清热、散风的作用。如果受风寒而引起的头痛,泡些菊花茶即可去头风。

用法:泡茶。

2、枸杞

治疗作用:产于宁夏的银川、中宁、中卫的枸杞子为最好。枸杞子有十大美名:气可充、血可补、阳可升、阴可涨、目可明、神可安、肝可滋、肾可养、火可降、风湿可祛。它的主要功能是补肝肾、明目、安神。对于老年人,枸杞子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用法:泡水、煲汤或每天吃十几粒。

3、党参

治疗作用:党参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脾胃虚弱者,服用党参有较好的效果。古人对党参有很好的概括:健脾运而不燥,润肺而不反寒凉,滋胃而不凉,养血而不燥。既滋补又养血。

用法:把党参切成小段,做汤。炖羊肉放党参也很好。整枝党参可以放在瓶子里泡酒。

4、花旗参

治疗作用:花旗参又叫西洋参,它主要产于美国的绿州天脉、加拿大、法国。西洋参与其他参不同,它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有滋阴的作用,服用后不会上火。特别针对中年人,每天吃两三片,对身体很有益处。

用法:泡水、炖肉、直接含服。

4、锅盖要盖严

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盖上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中药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5、时间要适宜

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滋补中药的药效成分损失。

6、服用方法有讲究

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二煎混合,晨起空腹服或晚上睡前服用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以免药效成分损失。此外还要注意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避免某些食物对补药成分的影响。

5、当归

治疗作用:主要产于甘肃岷县、陕西秦岭。它分为当归头、尾、全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不流,“全”活血而不走。血虚引起头疼宜用当归头;身体虚弱可用当归身;筋骨疼痛、手脚麻木可用当归尾。

6、三七

治疗作用:这种药材为三至七年采收,所以叫三七。它的外形如狮子头,主要产地在云、贵、川。少量食用三七可以补血,大量可以活血化淤。

用法:食用时把它捣碎,与鸡、肉一起炖,可以治疗老年人的头风痛、腰肌酸软无力等症。

7、黄芪

治疗作用:黄者,色黄;芪者,长也。它是一种古老的中药。产地在内蒙古、山西。黄芪的主要治疗作用为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四大功能。以治疗中气不足,如胃有下坠感,上气不接下气等症状较好。它还能健脾和胃,所以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用法:泡水喝,泡酒饮用。

8、杜仲

治疗作用:杜仲主要产于四川。功能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男女老少皆可服用,特别是腰膝酸软无力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法:泡水、泡酒、炖肉。

9、天麻

治疗作用:主要产于云、贵、川。它的功能为镇静、散风、止痛。如果受了风,出现头痛、手足麻木,吃了天麻即能止住,所以又叫定风草。它的治疗效果快,可以直接达到病灶。快似一支箭,所以又名“赤箭”。

用法:泡水、泡酒、炖肉。

10、鹿茸

治疗作用:鹿茸分为梅花鹿茸和马鹿鹿茸,产地为吉林省双阳县,它有温肾壮阳、补益精血和安胎的作用。可以治疗阳虚所引起的四肢发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对肾阳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用法:泡水、泡酒、炖肉或直接服用。

煎服滋补类中药要注意什么

1、用具有讲究

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2、水火要相宜

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滋补中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2厘米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0.5厘米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3、辨类煎仔细

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与其他药同煎时黏合煮焦。某些贵重药应另煮,如人参就另切成小片,放人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磨成细粉后调服。

中药煎服方法(煎服须知)


一、煎法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

(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另煎。

(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

二、服法

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总之,要掌握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服药次数: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

3.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如遇患者昏迷,吞咽困难时,宜鼻饲给药。对于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

常备藿香正气水 切记莫乱服


时下,藿香正气口服液、胶囊剂、软胶囊剂遍布街上的大小药店,成为家家户户的常备药。感冒、中暑啦,就喝点藿香正气水吧。这是不少人对藿香正气的认知。其实,中暑、感冒用藿香正气,还是应该慎重从事。

每年从入夏起,藿香正气类防暑药销量节节攀升。但是,藿香正气类中成药不是防暑特效药,人们对其功效存在一定误解。

藿香正气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制成,方剂学里将其归类于祛湿剂,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等。例如,暴雨之后的闷热天气,或者长时间的桑拿天,这时环境湿度往往超过60%,人们会觉得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用藿香正气比较合适。

中暑是因为暑热内侵,临床以高热、大量出汗、疲倦乏力为主要表现,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虚脱。治疗应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类药物药性偏温,可能加重中暑不适症状。而且在烈日曝晒下人体会缺水,而藿香正气具有除湿功效,此时应用反而会火上浇油。

怎样服中药煎剂?


良药苦口,中药煎剂虽然是治疗疾病的良方,但中药煎剂那种令病人不堪回味的苦、涩、腥、辣、咸、麻等味道实再难以下咽。特别是一些长期服中药煎的慢性病人则更是苦难咽。因此服汤药时,有些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不敢下咽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煎好中药后可停一会儿,先憋住一口气,试喝一口,不吐时再将药液全部喝下。或者先喝点生姜汁,然后再服汤药。喝药时除闭往呼吸外,还要做到鼻不闻药气,口不尝药味,一气喝完后再用开水或糖水漱口,也可及时嚼口香糖或山楂片。

中药煎剂是用水煎成的药汁,分头煎、二煎和三煎。为了使药物能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时间浓度,可将三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均匀,分二次早晚喝下。以保证药物对疾病均衡的治疗效果。每次煎出的药量不宜过多或过少,以200毫升左右为宜,如果是发热病人服用清热药或生津止渴药,药汁可多煎一些。

一般服滋补或健胃的中药应在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中药或驱风、祛湿、止痛、消炎解毒等中药宜饭后服。镇静安眠药和药酒宜在睡前服。攻下、驱虫、散结药宜空腹服;急性病可不分时间及时服;某些特殊如鸡鸣散应在早晨3~4点钟服用。

中药一般都宜温服。如解表药温服可助其发汗解表。滋补药有助于温补。但也有些药宜凉服,如治疗热病及解暑的甘草滑石汤清暑益气汤等,以及止吐药都需凉服。中医认为治热以寒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凉而行之,治寒以热温而使之就是古人治病的法则。

服用中药莫忽视“忌口”


病人服用中药后要达到应有的效果,除要保证药材质量合格、药师调剂准确无误外,调剂后向患者认真交代注意事项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向患者交代的几个方面中:煎药方法方面包括:1.煎具的选择。2.煎药用水及水量。3.煎煮火候及时间。4.煎煮的次数及煎出量。5.特殊药物的处理(先煎、后下、烊化等)。以上内容各医疗单位和各中药材的零售企业对此均有交代,并且非常重视,要求非常严格,故笔者对此就不加细述了。而另一个需要交代的方面则是服用中药后的忌口内容。此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患者非常关心的,而患者往往总是得到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的答复,这只是最基本的注意,由于内容太泛泛,患者很难采取重点注意。

笔者在调剂中就遇到患者服用含荆芥的中药方剂后吃鱼,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经查阅,《中医临床用药禁忌手册》中有明确记载荆芥忌食鱼,服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经向病人交代后,病人停食鱼肉症状消除。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特将几种常用中药的忌口内容归纳如下:

1.人参、党参:忌萝卜、绿豆、山楂(《品汇精要》)。

2.地黄:忌葱、蒜、萝卜 (《品汇精要》)。

3.茯苓:忌米醋 。

4.甘草:忌鲢鱼。

5.薄荷:忌鳖肉 。

6.地龙:忌豆腐。

7.火麻仁:忌牡蛎(《药性》)。

8.郁李仁:忌牛羊肉(《得配本草》)。

9.白豆蔻:忌食鱼(《苇航纪谈》)。反驴肉、无鳞鱼(《本草纲目》)。

10.土茯苓:忌铁器服时忌茶(《实用中药辞典》)。

11.大黄:忌冷水(《药性论》)。

12.细辛:忌生菜(《药性论》)。

13.薤白:忌与韭菜同服(《随息居饮食谱》)。

14.仙鹤草:驱绦虫时忌服油、酒类饮食 (《实用中药辞典》)。

15.丹参:忌醋(《本草备要》)。

现代研究丹参不宜与牛奶、黄豆及细胞色素同服,以免降低丹参作用。此外丹参与抗癌药如争光霉素同用可促进肿瘤转移。(《中医临床禁忌手册》)。

16.半夏:忌羊血、饴糖 (《药性论》)。

17.桔梗:忌猪肉(《药对》)。

18.白前:忌猪羊肉、菘菜、饴糖 (《得配本草》)。

19.龙骨:忌鱼 (《药性论》)。

20.肉桂:忌葱(《药性集要》)。

21.代赭石:忌咖啡、茶叶,以免铁质沉淀有碍消化(《中医临床禁忌手册》)。

22.石菖蒲:忌羊血、饴糖(《中医临床禁忌手册》)。

23.何首乌:首乌含鞣质服用时不宜与含铁离子的药品同服,也不宜与磁石、赭石、禹余粮等药同用(《古今中药炮炙初探》)。

忌猪肉、血、无鳞鱼(《首乌传》)。忌葱、蒜(《本草纲目》)。

24.石决明:忌食山桃,食后令丧目也(《雷公炮炙论》)。

25.全蝎:忌冷水(《药性折衷》)。

26.黄连:忌猪肉(《药性论》)。

27.附子:服药时不宜饮酒(《实用中药辞典》)。

28.使君子:服后饮茶易致呃逆(《实用中药辞典》)。

29.威灵仙:恶茶及面汤(《海上集验方》)。

30.骨碎补: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得配本草》)。

31.黄精:忌酸、冷食物(《贵州民间药物》)。

总之,做好调剂后中药忌口的交代对提高中药的疗效、保证安全、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服中药的几种禁忌


中医是一种历史比较久远的疾病治疗的方法,虽然现在西医也是比较流行,不过中医在我们国家还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现在很多的朋友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会选择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在选择中医治疗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服用一些中药的,那么服中药的禁忌是什么呢?

服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①中药配伍禁忌;②孕妇用药禁忌;③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即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生毒副反应,故而禁忌同用。根据中医古籍规定,常见属配伍禁忌的中草药有: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甘草与海藻、甘遂、芫花、大戟,藜芦与人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以及硫黄与朴硝、水银与砒霜、狼毒与密陀僧、巴豆与牵羊、丁香与郁金、乌头与犀牛、人参与五灵脂、牙硝与三棱、官桂与赤石脂等。

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而设。因孕后妇女多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故而相关药物必须忌用。常见孕妇禁忌的中草药有:巴豆、牵牛、大戟、麝香、三棱、水蛭、莪术、斑蝥、虻虫、甘遂、芫花、商陆等;孕妇须慎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大黄、干姜、肉桂、枳实、附子等。

服中药期间的饮食禁忌,也即俗称之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利于提高药效而设,它可分为某一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常山忌葱,伏苓忌醋,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使君子忌茶等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细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以上就是关于服中药的禁忌的一个介绍,所以当我们选择用中医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一些关于中医和服用只要的禁忌,这样才不会在服用的时候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也不会在服用的时候影响到中药的一些功效作用。

服中药禁忌有哪些


中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的,虽然西医在我国流行开来,但是中医在我国的地位也是占据着一部分地位的,现在也是有不少人会选择中医治疗的,而中医治疗一般都是会服用中药的,所以对于一些服中药的禁忌我们是需要知道的。

服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①中药配伍禁忌;②孕妇用药禁忌;③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即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生毒副反应,故而禁忌同用。根据中医古籍规定,常见属配伍禁忌的中草药有: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甘草与海藻、甘遂、芫花、大戟,藜芦与人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以及硫黄与朴硝、水银与砒霜、狼毒与密陀僧、巴豆与牵羊、丁香与郁金、乌头与犀牛、人参与五灵脂、牙硝与三棱、官桂与赤石脂等。

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而设。因孕后妇女多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故而相关药物必须忌用。常见孕妇禁忌的中草药有:巴豆、牵牛、大戟、麝香、三棱、水蛭、莪术、斑蝥、虻虫、甘遂、芫花、商陆等;孕妇须慎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大黄、干姜、肉桂、枳实、附子等。

服中药期间的饮食禁忌,也即俗称之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利于提高药效而设,它可分为某一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常山忌葱,伏苓忌醋,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使君子忌茶等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细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服中药的一些禁忌,我们可以看到在服中药的时候是需要饮食禁忌的,这样会害怕某些食品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的。

中药汤剂热服冷服要根据病情而定


中医导读:我们在服用中药汤剂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趁热服用,认为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其实,中药的冷服或者热服是要根据自己的病情而定才是最正确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对服药方法非常讲究,具体到药液温度就有凉服、温服和热服之别。

凉服:是指将煎好的汤剂放凉至室温(20℃左右)服用。一般清热泻火、解毒通利、祛暑之剂应凉服,如清营汤、白虎汤、导赤散、清瘟败毒饮等宜凉服,这样可以增强药物清降通利的功效。尤其夏季解暑中药,凉服清凉解暑效果更好。另外,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凉一些。

温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放温后(30℃35℃)再服用。因温服能减轻对胃肠道刺激,且苦味会减弱,有利于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热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药液温热(50℃以上但可以耐受)服用。中医讲寒者热之,一般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温中散寒、补虚扶弱、理气活血、发汗解表的药剂应热服,如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宜热服。尤其是发汗解表剂,更应热服以助药力,发汗解表退热。

服药冷热还应考虑季节、地域及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例如寒冷季节时、老人、儿童、孕妇和久病体弱者不宜冷服,否则易损伤脾胃阳气。真热假寒证时应寒药热服,真寒假热证则应热药冷服,否则会出现拒药、呕吐现象。总之,正确适宜的服药方法,对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和减小副作用至关重要。

中药煎服时间是什么?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中医疗法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种疗法,也是中国的国粹,主要都是通过一些中草药而制成的中药,在治疗身体疾病的时候,通过中药的调理,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固本培元,中药煎制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一、 煎药容器以沙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适合,禁止使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15分钟就可以。滋补类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30~35分钟。煎药时要搅拌几次,每贴中药一般煎2次。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药物煎法:1、 先煎:将该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2、 后下:在一般药物煎至预定时间时,再加入煎5分钟左右即可。3、炀冲药:用煎好的药汁冲或者另外用热开水搅拌溶解。4、 另吞:不入汤药,等药煎好了一起吃。

五、与西药同一天吃:一般情况下,西药三餐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吃。中药在半上午或者半下午吃,和西药隔开一二小时就可以。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以及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

中药汤剂在煎制的时候还是非常需要注意火候的,因为如果煮的时间过长或者过短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煎煮质量好不好还会直接的影响到治病的功效,如果自己煎药的时候不是很方便的话,也可以直接买煎好了的药回家喝。

胃肠不好莫服苦寒类中药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