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养生穴 > 导航 > 艾灸四大养生要穴是哪些穴

艾灸四大养生要穴是哪些穴

2019-10-12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

春季养生穴。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艾灸中脘穴的作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三、穴位配伍四、中脘穴的日常保健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

1、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2、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刺激中脘穴的方法

1、艾灸中脘穴

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方法是: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到病人觉热,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

2、按摩中脘穴

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

3、“刷”中脘穴

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保持直立姿势,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见效很快,每次饭后都可以做。

一些炒焦的食物、药物有消除食积病症的作用,其中最常用、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焦三仙”来消食积。“焦三仙”其实并不是一味药,而是由三味药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仙”各有自己的本领,其中焦麦芽专门负责消化淀粉类食物的积滞,这类食物包括土豆、红薯、芋头等;焦山楂善于治疗各种肉类食积,而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是兔肉,消化率可达85%以上,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焦神曲则善于消化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使用的时候,可用焦三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连用3天即可见效。

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中脘穴的日常保健

点揉法: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扩展阅读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 心痛 、 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胃痛表现外,还伴有胃部怕冷、喝冷水疼痛加重、喝温水则缓解,以及随气候寒热变化等典型表现。所以,临床上一般采取温胃散寒、通经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艾灸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多用于少腹冷痛、行经腹痛、宫寒不孕等证。

具体做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右手拿起艾条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距离皮肤约3cm,用悬起法灸 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施灸过程中还可以将艾条在穴位附近处做小幅度回旋动作,以缓解局部皮肤温度过高引起的不适。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

患有胃痛的人要调理好平时的饮食,禁忌辛辣生冷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但是想要治疗好胃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饥一顿饱一顿,要少吃刺激肠胃的食物。

中脘穴在哪里?按摩中脘穴有什么作用?


人体的穴位功能主要分表现在3个方面,把经络气息运输到身体表面,是疾病在体表的表现,而且是中医大多疗法施与的部位。今天教大家如何辨识中脘穴,看看按摩中脘穴有哪些好处。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脘穴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99健康网推荐阅读:

按摩天枢穴的作用

按摩气海穴位的作用

很多疾病其实是重在预防,所以平时不妨多多对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可以有效的远离某些疾病。保证身体的健康。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身体当中的穴位对于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穴位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恢复身体的健康。而穴位在身体上面的分布非常广泛,治疗对应的疾病需要针对对应的穴位进行,例如,中脘穴是比较重要的穴位,在治疗中会经常用到,下面就来看看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作用功效】

1、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2、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3、缓解治疗肠鸣、泄泻、便秘、便血、治疗慢性肝炎等;

4、缓解治疗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子宫脱垂等。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有效。

中医艾灸中脘穴缓解胃痛,但是想要治疗好胃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饥一顿饱一顿,要少吃刺激肠胃的食物。

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灸法直论说;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灸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由各个穴位组成,每个穴位对应身体不同的功能,因此,利用穴位原理可以治疗不少疾病问题。例如,中脘穴就是身体上面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对于治疗大部分的疾病有极大的作用,下面就来看看中脘穴的位置在哪,怎么曲取穴呢?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取穴标准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人体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天气炎热,贪凉的市民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很容易发生腹痛腹泻等病症。适当按压足三里穴,可有效缓解腹部不适,是一个好办法。中医专家表示,腹部的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也是缓解胃肠不适的重要穴位。身体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使劲地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此外,中医专家表示,用手掌顺时针缓慢按摩腹部,也可达到舒缓腹部疼痛的效果。

长期腹痛腹泻怎么办?

慢性腹泻,长期腹痛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据估计,这种病约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这种病人的肠道并无结构上的缺陷,仅是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的现象,所以过去被称为结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结肠敏感或粘液结肠炎等。由于这种病没有炎症,而且功能紊乱不只限于结肠,所以近年来被称之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严重的焦虑、恐惧(如恐癌)、心情抑郁、过度愤慨等精神刺激有关。当这些精神因素影响植物神经正常功能时,即可导致结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和失调而发病。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外感寒湿,过度疲劳,可诱发或加重这种病。某些肠道感染(如菌痢)、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等,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也可遗留下肠道易激综合征。腹痛是这种病最突出的症状。部位多在下腹部,特别是左下腹,少数在脐旁。疼痛的特点是吃生冷后发作或加重,排便、排气或腹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由于结肠痉挛,病人常有便秘,粪呈羊粪便或栗子状,常感腹胀不适,屁多。腹泻也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半液状或湖状,有的带有大量白色或透明的粘液,伴有里急后量,鸡鸣泻或餐后泻。便秘和腹泻可交替进行。全身症状有腹胀,厌食,嗳气,心悸,乏力,多汗,潮热,头痛,胸闷,失眠等。

肠道易激综合征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首先要排除恐癌等思想顾虑,提高治疗信心。生活应当规律,睡眠要充分,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调整神经及内脏功能。腹泻发作期饮食以少渣、易用消化的粥、面等为宜,少食姜、蒜、大葱、辣椒、花椒等刺激性调味品,忌食冷饮冷食、生冷蔬菜和水果,戒除烟、酒。对于以便秘为主的可服普鲁苯辛或阿托品;腹泻可服复方苯乙哌啶;焦虑和肠痉挛时,可选用普鲁苯辛或阿托品;焦虑失眠者可服安定、利眠宁等。艾炙天枢、关元、足三里或腹部自我按摩、热敷,有减轻肠痉挛、止泻、通便的良好作用。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常用加味逍遥丸,脾胃虚弱常用参苓白术散。经过合理安排生活和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或缓解。不过,这种病易于在精神紧张,不定时复发,所以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急性腹泻的急救处理

病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不成形或带脓血样者都称为腹泻。腹泻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多发生于夏季,常因食物不洁、食物腐败变质所致,并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急性腹泻的病因〉

1.细菌或病毒感染,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和肠炎、伤寒、急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及消化不良等。

2.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3.中毒性腹泻如误服砷、汞、毒蕈等有毒物质等。

〈家庭应急处理〉

1.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稀软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充分地补给水分,最好在温热开水中加少量的食盐饮用,也可饮用各种果汁饮料,不可饮用牛奶或汽水等。

2.非感染性腹泻,可用复方苯乙哌啶、黄连素、痢特灵等;感染性腹泻应服用抗生素治疗。

3.腹泻若伴有呕吐或腹泻严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家庭急救要注意九大禁忌!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可随时也会有各种小的意外情况发生,如何准确判断并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急救,成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一、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应尽快去医院查诊。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二、腹部受伤内脏脱出后忌立即复位:脱出的内脏须经医生彻底消毒处理后再复位。防止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三、使用止血带结扎忌时间过长: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1刻钟,并作好记录,防止因结扎肢体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四、昏迷病人忌仰卧:应使其侧卧,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更不能给昏迷病人进食、进水。

五、心源性哮喘病人忌平卧:因为平卧会增加肺脏瘀血及心脏负担,使气喘加重,危及生命。应取半卧位使下肢下垂。

六、脑出血病人忌随意搬动:如有在活动中突然跌倒昏迷或患过脑出血的瘫痪者,很可能有脑出血,随意搬动会使出血更加严重,应平卧,抬高头部,即刻送医院。

七、小而深的伤口忌马虎包扎:若被锐器刺伤后马虎包扎,会使伤口缺氧,导致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生长,应清创消毒后再包扎,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八、腹泻病人忌乱服止泻药:在未消炎之前乱用止泻药,会使毒素难以排出,肠道炎症加剧。应在使用消炎药痢特灵、黄连素、氟哌酸之后再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

九、触电者忌徒手拉救:发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刻切断电源,并马上用干木棍、竹竽等绝缘体排开电线。

跑步腹痛的原因及防治

清晨,跑步运动不分男女老少,河边、公园、大街皆可见到。但是也经常有跑步中或跑步后发生腹痛而就医的实例。中小学生上体育课时,因腹痛而中止运动者更为常见。医生们总结了因跑步引起腹痛的病因。

右上腹痛 这多半是因平时缺乏锻炼而致。缺乏锻炼的人运动时比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需氧量多,因此呼吸急促。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胸腔的负压升高,有利于肝静脉等处的血液回流。当呼吸急促时胸腔负压变小,肝脏血液回流受阻,以致肝脏瘀血,引起肝区痛疼。

胃肠痉挛 空腹跑步或餐后跑步,运动前吃得过饱或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过多),均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痉挛产生腹痛;运动前食入难以消化的食物,如豆、薯、牛奶、面食等,由于产气过多,引起腹胀,加之剧烈运动,腹压升高,腹膜受到牵拉引起腹痛。此外,腹部着冷或宿便、蛔虫刺激等,均可引起肠痉挛而产生腹痛。

腹直肌痉挛 夏季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机体失盐失水,未能及时补充而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加之疲劳,易导致腹直肌痉挛。

腹部慢性疾病 慢性肝炎、胆囊炎、胃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等患者,剧烈运动时由于病变部位受到牵扯、震动等刺激,发生疼痛;疼痛一般在病变部位。另外,运动时骨骼肌的血供增加,增加的血量主要是从内脏器官抽调来的,因此支配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血液供应不足,于是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致腹痛。

饭后跑步或剧烈运动 运动吞咽了大量的空气,使胃更加扩张,容易产生胃食道逆流,出现嗳气、打嗝、心口烧灼或反胃,发生上腹胀痛。

防治措施:

1.跑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跑步时要由慢逐渐变快。跑前宜少量进食或饮水,饭后不宜立即跑步或运动。

2.出现跑步性腹痛时,一般只需减慢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疼痛可减轻以致消失。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如果疼痛仍未减轻就应停止运动,可口服止痛解痉药,如阿托品片、颠茄片、元胡止痛片等;或针刺或用手指点揉足三里、内关、大肠俞等穴位,均能缓解疼痛。

经常性腹痛腹泻不可忽视

炎症性肠病,对于我国大多百姓而言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然而,记者日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近设立的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了解到,随着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的改变,炎症性肠病这一欧美常见病,近年在我国的发病明显上升,但由于百姓乃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对此病的知晓度很低,常常导致患者漏诊和误诊,在治疗上走很多弯路。

欧美常见病在我国悄然上升

25岁的小林半年前出现腹痛、腹泻和黏液便,他以为是一般的肠炎,也没在意。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明显加重,常常排黏性脓血便并伴低烧、乏力、贫血等,到医院经肠镜等一系列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沙卫红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该病在欧美国家很常见,美国有14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每年有3万多新发病例。近些年,这一欧美常见病在我国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去年就接诊400多个炎症性肠病患者。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可能跟人们的生活习惯、感染、遗传、免疫过度应答有关。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岑荣英认为,过度食用冰箱食物、饮食习惯不良、先天免疫失调等都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肠道微生物感染诱发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所致。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可保护人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害。但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其攻击的对象就不是入侵身体的外来物质,而是患者自己的肠道组织,从而引起炎症性肠病。

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外,炎症性肠病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问题,如关节炎、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发热、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

经常腹痛、腹泻别大意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范围多自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可逆行向上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道糜烂、腹泻、腹痛、排黏液便或脓血便;克罗恩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也可累及空肠、全结肠甚至是口腔、食管、胃等整个消化道,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由于很多疾病都会出现腹痛、腹泻的肠道表现,且炎症性肠炎过去在国内并不常见,因此,该病常被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结肠慢性炎症等,直到症状反复加重或有明显并发症时才意识到诊断有误。

沙卫红提醒,炎症性肠病容易频繁复发,难以治愈,少数患者甚至会因消化道严重受损而出现癌前病变。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控制病情。如患者持续出现腹泻,特别是有黏性脓血便时,应到医院消化科就诊,通过常规的大便、生化免疫、胃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等检查,可作出诊断。尤其是胃肠镜检查,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加做肿瘤指标、小肠镜及全腹CT检查。另外,要排除肠结核的可能。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坚持规范治疗防恶变

炎症性肠病可增加大肠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国外的一项统计显示,左半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2.8倍,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15倍,而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非患者的162倍。岑荣英指出:也就是说,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广、病情越重,癌变率就越高。因此,坚持长期、规范治疗,防止恶变成为关键。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消化道往往很脆弱,因此,患者应限制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注意补充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患者可以通过食谱日志来记录哪些食物可以缓解不适,哪些则加重症状。对于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如虾蟹等),尽量不要食用。

治疗腹痛腹泻特效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艾灸涌泉穴的作用


导读:艾灸涌泉穴的作用。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穴位,即可按摩也可艾灸。那么艾灸涌泉穴的作用有哪些?艾灸涌泉穴的作用,下面一起来看看。

艾灸涌泉穴的作用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撅、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腑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扬,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艾灸涌泉穴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失眠,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疗效。若要养肾,也也可艾灸涌泉穴。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是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有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就是说:肾经之气来源于足下,并涌灌向全身各处。坚持艾灸涌泉穴,可益气补肾,改善身体阳气不足的现状。

艾灸涌泉穴的方法

1、悬灸法:将艾灸点燃后放于涌泉穴上方约2~3厘米左右施灸,以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两侧涌泉穴各灸5~10分钟。隔日灸1次。

2、按摩法:患者睡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用手掌擦涌泉穴,使局部产生热感,每次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高血压患者擦热涌泉穴后,再用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揉。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按摩、艾灸后会出现口干、小便增多及味臭等现象,属正常反应。若口干舌燥现象明显,则要减少艾灸的次数或缩短施灸时间,也可饮用少许淡盐水。

艾灸能健身、防病、治病,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艾灸。那么哪些人适合艾灸?那些人不适合艾灸呢下面具体来看看。

艾灸适宜人群

1、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

2、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艾灸不适宜人群

1、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2、女性例假期间不可艾灸。

以上就是艾灸艾灸涌泉穴的作用,你清楚了吗想要知道了解更多经络穴位,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艾灸神阙穴的作用


艾灸神阙穴的作用

1、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2、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3、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4、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5、艾灸神阙穴能够慢慢感觉到腹部的温热,有很好的温脾肾、调阴阳、补气血的作用。调理好脾胃对于养肝有很好的作用,能够补足肝血,柔肝养肝。而肝肾同源,补肾也能够养肝。几乎人体的一切腹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温灸神阙穴来加以调理和改善。

6、如果担心烫伤或不习惯温灸,也可以用按摩法来调理神阙穴,同样能够为肝脏增加动力,促进身体的气血循环。

具体的做法是:先把两手手掌相对揉搓至热,然后把左手整个手掌覆盖在肚脐上,再把右手放在后腰部位与肚脐相对的位置,轻轻按摩一会儿。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把两手交叠,掌心对准自己的肚脐,稍稍使力按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再顺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整个按摩过程要动作轻缓,力度适中,按摩时用手掌带动肚脐部位的皮肤,以达到腹部微热的感觉为宜。按摩的范围一开始在神阙穴位置,然后可以神阙穴为中心。扩大到整个腹部,从而更好地疏肝破郁。

用按摩神阙穴的方法调肝时,一定要注意按揉的次序,不能乱揉。为了达到最好的凋肝效果,一定要先泻后补。逆时针按揉为泻法,顺时针按揉为补法。按摩神阙穴最好的时间是在晚上睡觉前,长期坚持就能够很好地疏肝理气。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早上起床后也进行按摩,对于健康很有好处。但皮肤有损伤或腹部有急性炎症的人不宜进行按摩。

艾灸神阙穴的注意事项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神阙穴,能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达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功效。那么灸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5、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6、孕妇禁用;脐部有损伤或发炎者禁灸!

艾灸神阙法的常用方法

1、艾炷(或艾条)直接灸。

2、神阙隔姜(或隔盐)灸。用艾柱或者艾条灸比较简单,到药店买来艾柱或艾条(无经验者最好使用艾条),点燃艾条后对准神阙穴,距离神阙约两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时间10—15分钟即可。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由于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效。隔盐灸时可将纯净干燥的或者炒过的食盐填平肚脐,用艾条灸之。

《类经图翼》说:”纳炒干净盐满脐上,以施灸“,意在避免盐粒受热**引起烫伤。此法古代广为应用。《附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千金要方·卷七》治少年房事多短气:”盐灸脐中二七壮。“《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另外,对于便秘、拉稀、月经不调、老人膝关节僵硬疼痛都有一定的疗效。此法还多用于治疗伤寒阴症或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平时用此法灸1~2壮(燃完一个艾柱为一壮)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艾灸中脘穴的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