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运动疗法 > 导航 > 什么食物可治疗湿疹

什么食物可治疗湿疹

2019-10-13

针灸可治疗声带麻痹,中医辩证三疗法

中医养生运动疗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针灸可治疗声带麻痹,中医辩证三疗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大多数人在对声带麻痹进行治疗的时候,其都会选择针灸的方法。而除了针灸法外,人们还可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予以治疗。

针灸治疗声带麻痹的方法:

(1)主穴取人迎、挟突、天突、大迎,配穴合谷、曲池、太溪、后溪、照海等,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两个,每天一次。

(2)穴位注射:取上述针刺主穴或阿是穴,注射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等,每次选取1~2穴,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治疗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作第二疗程。

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1.金创外伤,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开音。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15g,当归尾10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声带红肿者,加于层纸、蝉衣;痰多胸闷者,加法夏、桑白皮。

2.风邪入络,声户痹阻

治法:疏风宣肺,利喉开音。

方药:六味汤(《喉科旨掌》)加减。桔梗12g,生甘草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僵蚕10g。可加白附子、蝉衣、地龙干等以加强本方解痉通络开音的作用;恶寒头痛鼻塞较甚者,可加桂枝、白芍、石菖蒲等。

3.肝血不足,声户失养

治法:养血荣筋,活络开音。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熟地黄15g,芍药15g,当归10g,川芎10g。可加首乌、杞子、桑椹子、女贞子等以加强本方养肝血的作用;选加全蝎、僵蚕、蜈蚣、蝉衣等以解痉开音。

yS630.Com相关推荐

中医治疗声带麻痹,可用三方法


在临床上,人们在对声带麻痹症进行治疗时,其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中医疗法。而用中医方法治疗声带麻痹,临床上是常用以下方法的。

一、辨证选方

1.金创外伤,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开音。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15g,当归尾10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声带红肿者,加于层纸、蝉衣;痰多胸闷者,加法夏、桑白皮。

2.风邪入络,声户痹阻

治法:疏风宣肺,利喉开音。

方药:六味汤(《喉科旨掌》)加减。桔梗12g,生甘草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僵蚕10g。可加白附子、蝉衣、地龙干等以加强本方解痉通络开音的作用;恶寒头痛鼻塞较甚者,可加桂枝、白芍、石菖蒲等。

3.肝血不足,声户失养

治法:养血荣筋,活络开音。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熟地黄15g,芍药15g,当归10g,川芎10g。可加首乌、杞子、桑椹子、女贞子等以加强本方养肝血的作用;选加全蝎、僵蚕、蜈蚣、蝉衣等以解痉开音。

二、针灸

(1)主穴取人迎、挟突、天突、大迎,配穴合谷、曲池、太溪、后溪、照海等,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两个,每天一次。

(2)穴位注射:取上述针刺主穴或阿是穴,注射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等,每次选取1~2穴,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治疗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作第二疗程。

三:推拿按摩

喉部按摩取人迎、水突、局部敏感压痛点、喉部三条侧线。具体操作方法见"喉关节炎"条。

中医针灸可治疗“功血”


由此可见,中医认为该病是由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或先天不足,绝经气肾气渐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发为功血;或素体阳盛,外感邪热伤及冲任迫血妄行;或七情所伤致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外邪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成功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针灸治疗功血简便易行,安全效佳。

针灸治疗功血,主穴取气海、隐白、三阴交。对于发病急,出血量大,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夹有少量血块,小腹痛疼,患者头晕面赤,口干欲饮,便秘尿赤,舌红或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为主的血热、血瘀证,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加取大椎、曲池、太冲、血海、大敦等穴。大椎穴梅花针重扣出血后,闪火法拔罐15分钟,曲池、太冲、血海毫针直刺施以捻转泻法,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大敦三棱针点刺放血5~6滴,隐白穴施以火柴点灸法(将一根火柴划着后迅速按压于穴位上并马上离开,见穴位处有烫伤为度。一疗程施术一次)。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5次一疗程。

对于脾肾两虚所致的下血甚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而清,伴有神疲气短,面色苍白,或形寒畏冷,腰膝酸痛,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细无力为主的证型,采用缓则治其本的调理冲任,温补中焦,滋补肾气之法。加取脾俞、足三里、关元、肾俞、神阙。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肾俞、脾俞闪火法拔罐15分钟,起罐后与神阙、隐白共施艾条温和灸各20分钟(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5次一疗程。一般施术在辰巳两个时辰(上午7时至11时)效果最佳。

针灸治疗功血,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的共同调节达到治疗作用的。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脾为统血之脏,灸法施术于其处有健脾统血之效,故而该穴乃历代医家治疗崩漏的常用经验效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并用能调理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活血化瘀、补气摄血。大椎、曲池凉血清热。太冲与大敦二穴相伍可清肝、凉血、止血、泻热。血海调理血分,祛瘀而生新,与气海配伍可调一身之气血。脾俞、足三里可培补中气、摄血制崩。肾俞为肾脏精气汇聚之处,关元为元气之所在,又是足三阴与冲任之会。刺激二穴可滋补肾气、调理冲任。神阙穴艾条温和灸可以调摄先天,培补后天,调理冲任,滋阴壮阳。

临床应嘱崩漏患者注意卧床休息,戒房事,忌生冷。可以食一些莲藕、红枣、瘦猪肉、山楂、八宝粥之类。对于绝经期妇女应做相应妇科检查以排除肿瘤。

延髓麻痹针灸疗法


脑血管疾病致残率高,延髓麻痹(又叫球麻痹)就是一种中风后的并发症。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病房主任孙远征教授介绍说,延髓在大脑脑干的下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患有延髓麻痹的人通常发音困难,说话不清,不能轻易吞咽食物,以致于反被食物尤其是液体食物呛住。

延髓麻痹在中风(脑卒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病因包括多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合并脑梗死、多发性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脑干空洞症、颅底蛛网膜炎、重症肌无力等。许多病人进食受阻,致使营养供给困难,往往要插入胃管;由于与医生、家人交流有障碍,每每使病人情绪抑郁;而病情严重者因为涉及到呼吸困难,不得不上呼吸机;还有约半数者出现无原因的、难以控制的强哭强笑发作。

目前在临床上,中国针灸协会将延髓麻痹归为可用针灸单独治疗的特色病种,不仅其疗效肯定,而且常可速效。其原理是在咽喉、舌体、颈项等邻近部位取穴。通过针刺近部的穴位及神经刺激点,能使被破坏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起来,并促使病变的神经组织功能逐步恢复。

就具体方法来看,国内普遍采用项针配合各部体针的方法。以黑龙江中医大二院针灸二病房为例,通过针刺双侧的风池、供血、翳明穴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配合双侧吞咽、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穴,局部刺激管理吞咽和发音的肌肉。伴有面瘫,加翳风、地仓、颊车穴;伴有咀嚼障碍加下关、颧蓼穴;伴有强哭强笑者,加神庭、曲差、五处穴;伴肢体瘫痪,加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侠溪、太冲穴等。

同时,该院专家根据中医辨证原则,添加醒脑开窍、补肾填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的几组腧穴,以加强疗效。如患者性情抑郁,可取人中、神庭、哑门、翳风等穴;肾精虚亏加肾俞、三阴交穴;气虚血瘀加关元、百会、足三里穴;痰浊阻窍加廉泉、丰隆、公孙等穴。采用这些腧穴,施以补泻手法,多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针刺操作时,还需讲究施术方法:风池穴针尖微向下,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供血穴直刺约1.5寸,刺向对侧唇处;吞咽穴押手轻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内侧3分,捻转5~10秒后出针;廉泉穴、外金津玉液等穴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捻转10秒钟后出针。项背腧穴可加用电针,每次30分钟,能增强疗效。

由于球麻痹是中风后的并发症之一,所以对中风本身的医治也是十分重要的。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以及嗜好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所以临床治疗延髓麻痹,应配合一些袪瘀通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的方药,针药并用方能加强疗效。

对延髓麻痹患者而言,早期应及时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此时他们尚未忘记自已的咽下习惯,而且咽下肌群也未出现废用性萎缩。训练前后,康复医师要随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家庭成员要做好其口腔护理,加强口腔黏膜、舌及咀嚼肌的按摩,反复促使其发音运动,可提高吞咽肌群的活动能力。同时,力争使他们成功地配合摄食、吞咽的每一环节,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能主动进食的延髓麻痹病人,要从少量食物开始,以糊状物为主,吞咽前先吸气,继之屏气,咽下食物后再呼气。并在喂下一口前,检查病人的口腔是否排空,干的食物应浸透变软后再喂食,喂食后让病人取坐姿10~15分钟,床边备吸痰器,以备急用。根据热量计算每日所需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量,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30%,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5%~60%,可选择的食物有米饭、粥、鸡蛋、猪肝、青菜、胡萝卜等,食物宜加工成糊状,但不可太稀,以防喂食后反流,导致患者窒息及肺部感染的发

声带麻痹的偏方


声带麻痹也叫喉麻痹,它是临床上的一种表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声带麻痹的类型也很多,这样的现象对患者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出现了双侧的声带麻痹严重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上呼吸道的感染,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要进行科学的治疗,下面看看声带麻痹的偏方治疗。

偏方一 辨证选方

1.金创外伤,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开音。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黄芪15g,当归尾10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声带红肿者,加于层纸、蝉衣;痰多胸闷者,加法夏、桑白皮。

2.风邪入络,声户痹阻

治法:疏风宣肺,利喉开音。

方药:六味汤(《喉科旨掌》)加减。桔梗12g,生甘草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僵蚕10g。可加白附子、蝉衣、地龙干等以加强本方解痉通络开音的作用;恶寒头痛鼻塞较甚者,可加桂枝、白芍、石菖蒲等。

3.肝血不足,声户失养

治法:养血荣筋,活络开音。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熟地黄15g,芍药15g,当归10g,川芎10g。可加首乌、杞子、桑椹子、女贞子等以加强本方养肝血的作用;选加全蝎、僵蚕、蜈蚣、蝉衣等以解痉开音。

偏方二 针灸 (1)主穴取人迎、挟突、天突、大迎,配穴合谷、曲池、太溪、后溪、照海等,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两个,每天一次。

(2)穴位注射:取上述针刺主穴或阿是穴,注射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等,每次选取1~2穴,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治疗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作第二疗程。

偏方三 喉部按摩取人迎、水突、局部敏感压痛点、喉部三条侧线。具体操作方法见"喉关节炎"条。

对于声带麻痹的偏方大家应该去多一些了解,这样偏方都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出现了声带麻痹的现象在平时就要注意休息了,不要说过多的话,还有就是饮食上注意,辛辣刺激的食物是要禁吃的,还有就是不要喝咖啡,饮料。

警惕!喉麻痹会引起声带麻痹


喉麻痹,是一种临床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当喉的运动神经(喉返神经)受到损害时,即可出现声带外展、内收或肌张力松驰三种类型的麻痹。临床上因左侧喉返神经行程较长,故左侧声带麻痹多见。

病因按神经遭受损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其中以周围性多见。(一)中枢性:两侧大脑皮层之喉运动中枢有神经束与二侧疑核相连系,故每侧肌肉均接受来自两侧大脑皮层的冲动,因而皮层病变引起的喉麻痹,临床上极为少见。脑溢血、基底动脉瘤、颅后窝炎症、延髓及桥肿瘤''脑部肿瘤均可引起声带麻痹。(二)周围性:凡病变主要发生在喉返神经或迷走神经离开颈静脉孔以至分出喉返神经之前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喉麻痹,均属周围性。颅底骨折、甲状腺手术、颈部及喉部各种外伤、喉部、颈部或颅底良、恶性肿瘤压迫、纵隔或食管转移性肿瘤、鼻咽癌侵犯颅底、肺尖部结核性粘连、心包炎、周围神经炎等均可引起声带麻痹。临床表现(一)单侧不完全麻痹:主要为声带外展障碍,症状多不显著。间接喉镜下见一侧声带居近中线位,吸气时不能外展,发音时声带可闭合。(二)单侧完全性麻痹:患侧声带外展及内收功能均消失。检查见声带固定于旁中位,杓状软骨前倾,患侧声带较健侧低,发音时声带不能闭合,发音嘶哑无力。(三)双侧不完全性麻痹:少见,多因甲状腺手术或喉外伤所致。两侧声带均不能外展而相互近于中线,声门呈小裂隙状,患者平静时可无症状,但在体力活动时常感呼吸困难。一旦有上呼吸道感染,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四)双侧完全性麻痹:两侧声带居旁中位,既不能闭合,也不能外展,发音嘶哑无力, 一般呼吸正常,但食物、唾液易误吸入下呼吸道,引起呛咳。(五)双侧声带内收性麻痹:多见于功能性失音,发音时声带不能内收,但咳嗽有声。声带麻痹与功能性失音的鉴别:(一)声带麻痹多为一侧性,两侧性光见;而功能性失音为两侧声带内收性麻痹。(二)功能性失音均能找到一定的诱音,如生气,悲痛过度等。(三)功能性失音在间接喉镜下检查,让患者咳嗽时,声带活动正常。(四)功能性失音暗示疗法有效。治疗声带麻痹应针对其发病原因进行治疗。单侧非完全性麻痹,发音呼吸无明显障碍,常不须治疗;单侧完全性麻痹,如长时间仍不能代偿,而病人要求改善发音时,可在声带粘膜下注射特氟隆(teflon),可容性胶原纤维或脂肪等使声带变宽,向中线靠拢。双侧外展麻痹,如有呼吸困难,应行气管切开,以后再行手术矫正。

急性咽炎的治疗方法,中医辩证治疗法


急性咽炎是一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喉咙炎症,急性咽炎要尽早治疗,严重患者危害可漫即整个咽部,对于人们喉咙健康造成危害。在中医领域,对于急性咽炎往往采取辩证分型治疗方法。

一: 风热证

1: 主证:新病,咽部干燥,焮热、疼痛、异物感,吞咽不利﹑痰涎多。检查见咽黏膜潮红。或伴微热恶风,头痛鼻塞,咳嗽。舌质略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牛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浙贝母10g 银花10g 连翘10g 黄芩10g 蝉蜕6g 僵蚕10g 玄参10g射干6g

二: 风寒证

1: 主证:病初起,咽干微痛,异物感,吞咽不利,咽中痰涎增多。咽黏膜色淡红或带紫色,悬壅垂水肿。伴周身不适,微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涕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处方:桔梗10g 生甘草6g 薄荷6g 荆芥10g 僵蚕10g 防风10g 石菖蒲10g 藿香10g 法夏10g

三: 肺热证

1: 主证:新病,咽痛较重,吞咽时痛甚,伴咳嗽痰黄。咽黏膜充血显著,淋巴滤泡增生肿胀或附有黄白脓点,颌下淋巴结肿痛。或伴发热,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2: 治法:清肺化痰,解毒利咽。处方:连翘10g 栀子10g 黄芩10g 瓜蒌10g 射干10g 银花15g 玄参12g 大黄5g 甘草6g 桔梗10g 天花粉15g 赤芍10g丹皮10g。

四: 咽喉炎,是由细菌引起

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预防咽喉炎,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必须戒烟戒酒。

中医尿频辩证治疗


尿频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常见,一般可以将尿频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特别是后者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治疗尿频的方法有很多,为了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很多患者希望采用中医进行治疗。那么,中医尿频辩证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一、脾肾亏虚

表现:尿频,但无疼痛、无热感,夜间为甚,形寒肢冷,或小腹坠痛,舌质淡,脉细。多见于老年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

治则:益肾补气,祛瘀通淋。

处方:黄芪、党参、王不留行各 30克,熟地、山萸肉、桃仁、赤芍、泽兰各15克,升麻、柴胡各3克。

二、阴虚内热

表现:尿频,以白天为甚,伴下腹胀痛,腰膝酸软,多梦失眠,梦遗,耳鸣,口干,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则:滋肾清心,行瘀凉血。

处方:王不留行30克,山药20 克,黄柏、知母、熟地、山萸肉、桃仁各15克,沙苑子、女贞子、茺蔚子各12克。

三、肝郁气滞

表现:性兴奋或性生活后尿频,伴会阴、小腹、睾丸疼痛,情绪焦虑,舌质暗红,苔少,脉弦。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则:疏肝行气,凉血通淋。

处方:橘核、川楝子、荔枝核、槐花、白芍、丹参、黄芩等各15克,生地12克,柴胡、黄连各5克。

四、湿热蕴结

表现:尿频,伴尿急、尿痛、尿灼热、尿末浑浊滴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常见于尿道炎、膀胱炎或膀胱结石患者。

治则:清利湿热。

. 处方:滑石25克,虎杖、土茯苓、蒲公英各15克,黄柏、栀子、扁蓄、瞿麦、赤芍、桃仁、车前子各 10克,大黄、甘草各5克。

以上方剂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患了感冒针灸可治疗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一年四季。下面专家介绍针灸治疗感冒的方法,快来一起看看吧!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以上呼吸道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为其临床特点。流行性感冒则起病急,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较重,上呼吸道症状一般较轻。属于中医学伤风、时行感冒的范畴。

1.风寒感冒:发热轻,恶寒重,鼻塞声重,流清涕,头疼身痛,四肢酸楚,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可以选择风池穴、风门穴、列缺穴。

2.风热感冒:发热重,微恶寒,头胀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浊涕;苔薄微黄,脉浮数。可以选择风池穴、大椎穴、尺泽穴。

3.暑湿感冒:见于夏季,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昏头重,鼻寒流浊涕,胸闷泛恶,食欲减退,腹泻;苔黄腻,脉濡数。可以选择足三里穴、中脘穴。

4.耳穴贴压:肺气管内鼻、咽喉、额。

5.皮肤针:沿背部督脉、膀胱经叩刺至潮红,再拔以火罐。

专家表示,感冒后一定要多喝水,多休息,都可以促进早日康复,若不会针灸者按摩以上穴位也可达到效果。

中医针灸放血疗法


导读:中医针灸现已被用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了。但是对于中医针灸的放血疗法,你了解吗?如果你不了解的话,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的解说吧!

全面认识传统针灸的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这个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等病症。

相传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

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

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1、针具的选择

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

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2、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第二步,依不同的方法进行。

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

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

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地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

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黏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第三步,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做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3、放血疗法的禁忌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针灸治疗高血压,有很多穴位可扎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多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因长期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继发性高血压病多由泌尿系疾患、颅内疾患及内分泌疾患引起。

高血压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症范畴。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头目,头痛头晕;肝喜条达,郁易化火,肝阴耗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素体脾虚。

或饮食不节,更伤脾胃;或忧思劳倦,脾阳不振,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目眩晕,发为本病。

用针灸治高血压的常用穴位有:大椎、肩井、肺俞、梁门、太阳、风池、涌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曲池、中院、丰隆、百会、气海等穴。

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导读】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是宝宝小时候很容易患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会发生肢体疼痛甚至瘫痪。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也有部分病毒侵入了神经系统。那么就让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吧。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湿、热等时行疫毒侵入人体,病久损及肝肾所致。

1.风热袭肺: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热叶焦,肺不市津,筋脉失养,而成疫证。

2.湿热浸淫:湿热蕴结阳明,宗筋弛纵,不能束筋骨利关节,而成疫证。

3.肝肾亏损: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精血亏损,筋脉失养,而成病证。

辩证治疗

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1.肝肾亏损

症状和体征:病久肢体病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皮肤欠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病久不愈,耗伤精血,损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两伤,筋骨失养,筋滚则弛纵不收,骨枯则畸形变异。肌肉久失气血的德养,则萎缩无力、皮肤欠温。舌淡、脉沉细,皆为精亏血少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通络。以背俞穴、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肾俞 肝俞 腰阳关 阳陵泉悬钟 太溪 曲地 足三里

随证配穴:举肩困难者,加肩(骨愚)、肩(骨廖)、巨骨。抬腿困难者,加腰2~5夹脊、群关、环跳。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阴市、梁丘。足外翻者,加商丘、太溪、三阴交。足内翻者,加昆仑、丘墟。脱下垂者,加外关、阳地、阳溪、阳谷。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肝俞、肾俞、太溪相配,补益肝肾。腰阳关为督脉穴,可壮腰益髓通络。阳陵泉为筋之会,绝骨为髓之会,两穴合用可补益筋髓。曲池、足三里为阳明经穴,可调气活血以润宗筋。

2.湿热蕴结阳明

症状和体征:疾病中期,再度发热,肢体疼痛沉重,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呕吐腹泻,舌红,苔腻,脉德细。

证候分析: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主德润全身之宗筋。湿热蕴结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腹泻。湿热阻滞阳明筋脉,宗筋弛纵,则转侧不利。湿热侵犯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则肢体疼痛沉重。湿热熏蒸于里,则汗多。湿热蕴结,缠绵不去,正邪相争,故见再度发热。热扰神明,则烦躁不安。舌红、苔腻、脉儒细,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三明交

随证配穴:上肢转侧不利者,加肩隔、合谷、外关。下肢转侧不利者,加环跳、阳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内经 》曰:治痿独取阳明,故以手足阳明经的曲池、足三里两穴,清热化湿,疏通经脉,儒养宗筋。阴陵泉、三明交属足太阴经穴,善于健脾利湿。

3.风热挟湿袭肺

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症状和体征:发热汗出,头痛,咳嗽咽红,全身不适,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疾病初起,风热扶湿袭肺,肺失宣降,故见发热咳嗽、头痛汗出、全身不适。咽红等。热挟湿邪伤及脾胃,脾胃升降失调,故见恶心呕吐、纳呆食少、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数,为热邪袭肺之象。脉濡为扶湿之征。

治法:宣肺散邪。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合谷 列缺 曲池 风池

随证配穴:高热者,加大椎。肢体疼痛者,加外关、足三里。腹泻不止者,加中院、足三里。呕吐甚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列缺可宣肺解表。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散风通络。曲地清泻湿热毒气。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取穴同体针,常用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复方当归液或加兰他敏注射液等。10%葡萄糖应注射肌肉丰满处穴位,每穴可注射10ml,其他药物用量依病情增减,每次选2~4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限目1次。

2.耳针:肺、神门、皮质下、颈椎、胸椎、腰能推。中等刺激。每次3~4穴,每日1次,留针30min.

中医教你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

3.皮肤针:取脊柱两侧及腰部,大椎、阔道、命门、腰阳关、足三里。用皮肤针轻度扣刺。

小儿麻痹症是对宝宝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家长一定要多学习这些相关知识,用针灸这种传统的方法来对宝宝进行治疗,这样才会保证宝宝的健康。

中医介绍针灸治疗之火针治疗法


导语:针灸中火针治疗是一个很奇特的治疗方法,一根小小的火针,可调节五脏六腑,可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与药物相比,火针疗法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疗程短、安全性高的特点与优势。下面凤凰中医专家介绍火针的历史渊源、作用机理、治疗范围和禁忌等。

火针疗法属于针灸范畴,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刺入腧穴或某些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火针疗法,被称为燔针、焠刺,对火针的针具、刺法以及其适应症、禁忌症有初步描述。《千金要方》首次称为火针,进一步记述了火针的操作技巧,并扩大了治疗范围。火针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历代火针疗法都有所发展,但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其中以贺氏火针和师氏火针最有影响。通过医学专家推广,使这一古老疗法焕发出新的活力。几十年来,中医专家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坚持应用火针治疗各种疾病,其中的温通法即火针疗法。在阐发火针治疗原理、规范火针操作方法的同时,扩大了施术区域和适应症范围,将火针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专家们在不断改进,改进火针针具、完善操作方法、注重辨病施针、因病选用针具、经络学与解剖学结合、各种刺法综合运用等。

集毫针和艾灸之功效于一身

既然是针灸,为什么要用火烧针呢?火针有什么特殊的功效呢?专家解释,火针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借火之力取效,集毫针和艾灸之功效于一身,直接激发人体经气,内温脏腑而壮阳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在局部方面,火针可温通经络,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使瘀结得消、寒湿得散、热毒得泻、疼痛得除。因此,临床上采用火针局部取穴治疗各种疮痈、瘰疬、带状疱疹等,效果既快又好。

在整体方面,火针淬刺之后,通过局部刺激和经络的传导感应,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阴阳、气机,既恢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又能使阴阳相对平衡。如不少人局部或全身疼痛,是因为引起疼痛的主要是寒邪之气,而火针具有的热力可温其经脉,鼓动人体阳气上升,以达到驱散寒邪、调和脉络、疼痛自止的整体功效。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火针疗法能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功能调整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与细胞修复。

火针治疗要听从医生安排

中医认为,风动则痒。火针具有疏散外风、熄灭内风、行血止痒的作用。火针治疗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风邪从表而出;又可以使局部气血流动正常,腠理得养而瘙痒自停。

其实,火针疗法可以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如肾阳虚患者有腰痛、阳痿、遗精等症状时,用火针点剌肾俞、命门等穴,可起到益肾壮阳的作用,脾胃阳虚者有胃脘寒痛、胃下垂等症状,火针点刺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温运中焦,升提阳气,祛除寒邪。心阳虚者有胸痛、心悸等症状,火针刺心俞、内关以及心前区等部位,可壮心阳、益心气等。

虽然火针疗法还有祛腐排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生肌敛疮、解痉止挛等作用,但专家提醒大家,不是人人都适应于火针治疗的,如银屑病、扁平疣等急性皮肤病发作阶段不宜使用火针;面部慎用火针;年老体弱者和小儿及孕妇应慎用火针;精神过于紧张以及醉者禁用火针;危重症患者,如心肝肾严重器质性损害者、糖尿病患者等慎用火针。自己是否适应于火针治疗?专家特别建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听从大夫安排,在专业人士的操作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耳鸣,中医辩证治疗耳鸣


耳鸣简单来说就是听觉系统出现问题,在没有外界声音的刺激下耳朵里出现嗡嗡的杂音,或是其他一些奇怪的声音。耳鸣患者往往还伴有头晕等其他并发症。中医在治疗耳鸣方法主要是辩证治疗。

一: 肝火上扰型

1: 此型患者发病多较突然,症状比较重,耳鸣声较大,与情绪情志变化关系密切,常常在郁怒之后发生或加重。多伴有口苦、心烦、头昏、头痛、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的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型为肝火上扰清窍而致,法应清肝泻热通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胆草、黄芩、山栀、当归、泽泻、生地、木通、柴胡、菖蒲、蔓荆子、磁石。

二: 痰浊上壅型

1: 此型病程一般较长,耳鸣、头昏、头沉、头重、头闷,耳内胀闷、堵塞感明显。可伴有胸闷,纳呆,舌质多较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此型为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治法应该化痰降浊、和胃开窍,多选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僵蚕、菖蒲、生苡仁、白芷;可适当选择1~2味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尾等,通过祛瘀以助通窍,也符合中医久病多瘀的理论;如有痰浊化热征象,可加黄芩、黄连、栝蒌、枳实。

三: 脾胃虚弱型

1: 患者多表现出精神差,疲乏无力,头昏,劳累后症状加重,纳差,舌质淡,苔薄白或厚,脉弱。治以健脾益气,升阳通窍,可选择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八珍汤一类方剂。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升麻、葛根、柴胡、陈皮、半夏、当归、菖蒲。

四: 肝肾不足型

1: 此型病程较长,据临床情况来看,多为老年人发病。耳内犹如蝉鸣,鸣声一般不会很大、很响,可伴有腰膝酸软、眼花、眼干涩等肾经不足之症,兼症往往表现不明显,舌质红,少苔,脉细。对于老年人耳鸣,又无其他兼症表现时,多可归于此型中。治疗以补肾益精、滋阴潜阳为主,方选耳聋左慈丸,常用药物有生熟地、山萸肉、山药、菖蒲、牛膝、菟丝子、覆盆子、蝉衣、磁石、神曲、葛根、柴胡。

2: 临床常可见到耳鸣伴有比较明显的心火上炎的症状,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生疮,舌尖红,脉细数。在青年人中多见,一部分老年人也可发生。此为肝肾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扰乱清窍所致。治疗上应侧重于清心火,其次滋肾阴,方选导赤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黄芩、黄连、淡竹叶、木通、灯芯草、菟丝子、麦冬、覆盆子、酸枣仁。

五: 风热侵袭型

1: 此型患者,起病较急,但症状通常不会很严重,耳鸣音调较低沉,耳内有胀满、堵塞的感觉,多有自语增强的特点。常伴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经表症。西医诊断多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可见充血、内陷,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一证型的治疗,应采用刘元素的“耳聋治肺”的观点,从肺论治,用疏风、宣肺、通窍法治疗,银翘散一类的方剂都可。常用药物有双花、连翘、桔梗、杏仁、荆芥、防风、蝉衣、菖蒲,痰多加栝蒌,鼻塞加辛夷、苍耳子、白芷。

六: 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

多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主要表现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而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在临床上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状。

针灸可治疗声带麻痹,中医辩证三疗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