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季节养生法是什么 > 导航 > 养生煲的操作方法

巴氏刷牙法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季节养生法是什么。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氏刷牙法的操作方法是什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刷牙,刷牙的时候主要是早晚各一次,当然患者中午有刷牙习惯也是可以的,保持口腔干净清洁,能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同时也能让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防止口腔出现异味,但是很多人在刷牙的时候不注意方法,造成刷牙不干净,因此有人研究了巴氏刷牙法,那么巴氏刷牙法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氏刷牙法刷牙的操作:

1.正确握法,拇指前伸比"赞"的手势。

2.将牙刷对准牙齿与牙龈交接的地方,刷上颚牙齿时刷毛朝上如图示(刷上排牙齿时刷毛朝上,涵盖一点牙龈,牙刷作水平短距离的运动。) (刷下排牙齿时刷毛朝下,依同样的要领刷。)

3.刷毛与牙齿呈45-60度角,同时将刷毛向牙齿轻压,使刷毛略呈圆弧,刷毛的侧边也与牙齿有相当大的接触。 (牙刷与牙齿呈45~60度角,并轻压向牙齿,使刷毛的侧边也与牙齿接触,但刷毛不可被牙齿分岔。)

4.牙刷定位后,开始作短距离的水平运动,两颗、两颗牙前后来回约刷十次。

5.刷牙时张大嘴,看到上排右边最后一颗牙。然后由右后方颊侧开始,刷到左边;然后左边咬合面、左边舌侧再回到右边舌侧,然后右边咬合面。如此循序的刷便不会有遗漏。(刷牙的顺序有一口诀:右边开始,右边结束。)

6.刷咬合面时,也是两颗两颗牙,来回地刷。

7.上颚后牙的舌侧是较不易刷的地方,刷毛仍对准牙齿与牙龈的交接处,刷柄要贴近大门牙。

刷右边舌侧时刷柄自然会朝向左边,此时我们建议用左手刷右边的后牙舌侧,就顺手多了。

8.此外,刷后牙的颊侧用同侧手,即刷右边颊侧用右手。左边颊侧用左手。同时刷柄可将脸颊撑开,以利视线。)

9.刷完上面的牙齿,再用同样的原则与方法,刷下面的牙齿。

巴氏刷牙法能帮助人们更干净的清洁牙齿,患者在选择巴氏刷牙法的时候,要掌握刷牙的技巧,同时还要选择好的牙刷与适合自己的牙膏。我们知道牙齿是我们重要口腔组成部分,牙齿受到疾病的侵扰时就有很多不适症状,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还会引起很多牙齿疾病。

相关阅读

揪痧是什么 揪痧的操作方法


养生导读:揪痧,是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中医里,揪扯皮肤的方法被称为揪痧或扭痧,可以看作是刮痧的一种简单变形,揪痧是指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揪扯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中医理论,刮痧可以起到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理筋整复等作用。从西医的角度看,体表细小血管中存在较长时间没有代谢循环的血液,受到外力挤压后,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周围细胞组织,产生轻微的创伤反应,既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又能调动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使神经、循环、激素、免疫、排泄等系统活跃起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揪痧的操作方法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

2、操作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水后去夹扯起一部分皮肤向前揪,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依上述手法连续向一定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或发紫发黑(发痧的严重程度表现)但没有皮肤破损为止,此时常发出叭叭的清脆响声,由于外力的夹、挤作用,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夹揪2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瘀痕为度。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揪脖子

揪脖子简单易行,对着镜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揪痧操作。揪痧时,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或蘸唾液后,夹起脖子侧皮肤向前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依上述手法连续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发红或者发紫发黑(发痧的严重程度表现)但没有皮肤破损为止,蘸唾液相比蘸水揪则更容易出痧并可以减少揪痧时的疼痛感。

另外要注意痧条要揪的美观整齐,粗细相同,长短适中,距离均匀,痧条与痧条之间要清晰并且空隙无痧点,给人以美的印象。同时,揪过痧后要放下思想包袱,不必含羞,敞开衣领大大方方的走到人群中和大街上,这样心情反而更舒服,还能带给别人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揪痧注意事项

1、痧痕一般5~7天自动消退,在前一次揪痧所留下的痧痕没完全消退前则不要急于再揪,这样容易使痧痕长时间不消退,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2、揪痧时和刚揪完痧后揪处皮肤会出现火辣辣的疼痛感,并且痧条摸上去会有鼓鼓的感觉,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3、一般发痧严重者痧条会出现紫黑色的泡。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颈部刮痧操作方法


随着现在人对于中医的逐渐重视,像刮痧拔罐这些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病方法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中刮痧在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说颈部刮痧就是治疗感冒的常用方法。不过因为很多朋友仅仅是了解刮痧,而对于刮痧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清楚,因为平时也不敢尝试。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中医,本文将针对颈部刮痧部位操作方法做出分析。

方法/步骤

首先是找准几个穴位。风寒感冒早期应该刺激风府以及风池穴。风府穴在哪里?风府在我们脑袋后缘有块突起的隆骨下方,发际上方一寸的位置(如图)风池穴在哪里?风池有两个,一左一右都在风府两边与之平行的胸锁乳突肌外缘位置。(如图)找准后可以准备刮痧了。

拿刮板要有姿势。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刮板一端,用中指顶住刮板留出另一端三分之一处用来刮痧。

涂上刮痧油。开始刮痧要注意拿住刮板只用那三分之一的部分刮,而且应该向下倾斜四十五度角刮,控制力度,快速平稳刮。刮痧范围要包括整个颈部直到腰椎第一节的大椎穴。两边是从风池分别往下刮。等到刮出三道痧就可以了。每天坚持一次,一般三天之内感冒症状即可消除。

上述就是颈部刮痧操作方法的详细介绍,提醒各位朋友在操作颈部刮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穴位,否则的话是起不到刮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刮痧之后不要受凉,避免邪气入体,只有这些都做到了,刮痧的意义才可以真正的提现出来。

拔罐的操作方法简介


(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导读: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大家都知道人工呼吸是什么,但是你知道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吗?下面教几种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一起来增长知识吧。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人工呼吸适用于窒息、煤气中毒、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溺水及触电等患者的急救。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

1、口对口吹气法

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气体的交换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气体量。对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首先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清洁。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两嘴要对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然后救护人嘴离开,将捏住的鼻孔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呼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16次。

(3)如果病人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时,可对其鼻孔吹气(必须堵住口)即为口对鼻吹气。救护人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进气后,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为最合适。口对口之间,如果有纱布。则放一块叠二层厚的纱布,或一块一层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响空气出入。

2、俯卧压背法

此法应用较普遍,但在人工呼吸中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由于病人取俯卧位,舌头能略向外坠出,不会堵塞呼吸道,救护人不必专门来处理舌头,节省了时间,能及早进行人工呼吸。但对于孕妇、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操作方法:

(1)伤病人取俯卧、位,即胸腹贴地,腹部可微微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使胸廓扩张。

(2)救护人面向其头,两腿屈膝跪地于伤病人大腿两旁,把两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约相当于第七对肋骨处)、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微弯。

(3)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的肩膀与病人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再用力。在这个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肺内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然后慢慢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

(4)按上述动作,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4--16次。

3、仰卧压胸法

此法便于观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气体交换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点是,伤员的舌头由于仰卧而后坠,阻碍空气的出入。所以作本法时要将舌头按出。这种姿势,对于淹溺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伤员不宜使用。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垫,使胸部凸起。

(2)救护人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两旁,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面(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

(3)向下稍向前压,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领与俯卧压背法相同。

在常温下,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所以,进行人工呼吸时,速度要快。一旦病人呼吸顺畅时,也应尽快送到医院详细检查治疗。

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一、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真空拔罐是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那么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选取适当大小的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将真空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部位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气;治疗结束时提一下罐顶活塞即可,每次治疗时间10分钟。在单人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

1、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在治疗中均应取双侧穴位。

2、选取适当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可分为坐位、仰卧、侧卧及俯卧位)。

3、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

4、将负压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内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

5、在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连接器安装方法:先将连接器一端的连接杆大头连接备用前嘴的大孔,再将另一端连接杆小头连接负压枪口,使之成为一体,然后前嘴与拔罐有活塞的一头套在一起,再将拔罐放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6、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一防漏气。

7、治疗结束时提一下活塞即可。

8、拔罐具使用后常规用消毒液,酒精棉擦拭。不可浸泡,水煮或高温处理等。

9、罐疗时拔不上,请检查拔罐内胶塞是否严封,负压枪和拔罐连接是否过紧,负压枪和拔罐是否垂直,负压枪和拔罐提拉时对皮肤压力是否过大。

虽然拔罐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自然疗法,但还是有禁忌,如心脏病患者、血友病、全身高度浮肿、患有皮肤病或伤口者等禁用拔罐;体质消瘦弱小、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使用拔罐时吸附力量宜轻;孕妇使用拔罐须谨慎。

那么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真空拔罐可不是随便就可以操作的。

二、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

1、选择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拔罐为佳。

2、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尤其对须宽衣暴露皮肤的患者应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3、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体脱落。拔罐使用罐体吸附数目多时,罐体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体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拉伤,或因罐体间互相挤压而致罐体脱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块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6、起罐后皮肤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可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增效乳或油,经几个小时或数日即可消除。

7、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如遇异常紧拉、疼痛或严重不适,应立即调整负压(拉动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稍放一点气减压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现晕罐现象参照本书异常反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8、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让患者休息,饮食、饮水后、酒醒后再行拔罐;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用轻手法。

拔罐不易过于频繁,对于起保健效果的拔罐一周可以选择1至2次,对于起治疗效果的拔罐则一周最多1次。同时,拔罐时的留罐时间不易过长,夏季留罐时间在10分钟左右,冬季在20分钟左右。家庭用的真空气罐吸附力不易过大,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三、拔火罐出现水泡是为什么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一般来说,拔罐出现水泡比较多的地方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直肠给药这种治疗方法一般都是用在儿童身上的。因为这种治疗办法不会让儿童感觉到疼痛,孩子就不会哭闹,还会能最快的发挥药物的药效,减轻儿童因为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直肠给药是在儿童排便后治疗将药物送入孩子的直肠内,下面给大家介绍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儿童直肠给药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现将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同是也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更正指导。

一、儿童直肠给药的正确体位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三种体位给药:(1)侧卧位;(2)截石位;(3)俯卧位。临床多以此卧位给药。

二、直肠给药的方法

首先在给药前20--30分钟让患儿排便,这样既可以增加药物注入后的保留时间,也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吸收。然后逗哄患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配合治疗,切记强行给药。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浸泡约5---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巴氏刷牙法的操作方法是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