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的酒 > 导航 > 养生的治疗

养生的治疗

2019-10-20

治疗鼻衄的莱菔酒

养生的酒。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治疗鼻衄的莱菔酒”,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那么,鼻衄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治疗呢?治疗鼻衄的药酒方是什么?鼻衄的鉴别诊断的方法是什么?鼻衄的预防方法又有哪些?接下来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配方】

莱菔汁100毫升,酒50毫升。

【制法】

先将酒煎百沸至20毫升,同莱菔汁和合,再煎1、2沸,候凉。

【主治】

口、鼻、耳皆出血不止,鼻衄。

【用法】

1次饮尽。

鼻衄的鉴别诊断

1.咯血

为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经口腔咯出,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及心脏病导致的肺淤血等。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鉴别。

2.呕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当大量呕血时,血液可从口腔及鼻腔涌出,常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症状,全身查体可有阳性体征,可予以鉴别。

鼻衄的预防

平时应注意预防鼻出血的发生,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房间的安静、清洁,温度要适宜。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适当开窗通风换气,温度宜保持在18℃~20℃。因空气过于干燥可诱发鼻腔出血,所以空气湿度应60%。

2.老人平日活动时动作要慢,勿用力擤鼻,对症止咳。

3.饮食要进一些易消化软食,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

4.老年性鼻出血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应定期防治原发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5.对于儿童鼻出血患者应纠正患儿挖鼻、揉鼻、好奇放置异物等易导致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之后,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鼻衄的药酒的治疗方法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相关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治疗的话,请及时的就医哦!以免耽误病情。

扩展阅读

莱菔酒(二)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药酒,因为药酒是采用中草药泡制而成的,对于人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起到调理作用。莱菔酒(二)就是药酒的其中一种,你了解它吗?

莱菔酒(二)——(鼻衄)

鼻衄又名“鼻中出血”、“鼻衄血”。若鼻中出血不止,名为“鼻洪”。该病主要因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偏旺、头风、伤酒肺胃积热、肺肾阴虚、浮阳上越以及外伤等原因所致。肺热上壅者,症见鼻衄而鼻孔干燥;胃热熏蒸者,症见鼻干口臭,烦渴引饮;肝火偏旺者,症见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头风鼻衄,症见血出如注;伤酒肺胃积热者,鼻出血不止,苔黄气粗;肺肾阴虚者,症见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咳嗽少痰;阴虚浮阳不潜上浮而越者,名日格阳鼻衄,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犹弱。以下两种药均以莱菔子入酒为药,莱菔子和胃下气,化痰消食,对于食积胃火上熏所致之鼻衄可能效果更为理想。以下二方可以互参。

(《普济方》)

【配方】莱菔。

【制法】上莱菔不拘多少,每细剉一合,用酒一盏,先煎令酒百沸,再下莱菔,再煎一两沸。

【主治】大衄不止。

【用法】俟温滤去滓顿服。

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对莱菔酒(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饮用药酒时应该定量服用,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鼻衄的偏方


鼻出血又称“鼻衄”,鼻出血多发生于一侧鼻孔。出血量少的,仅鼻涕中带有血丝;如失血过多,会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而弱和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发生了鼻出血,避免过分紧张,尽量保持镇静。现在很多偏方对治疗该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来看一下偏方都是有哪些。

1 清金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热壅盛或伴脾不统血、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者,肺之窍,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不降,上壅鼻窍,损伤脉络,血随气道而致。方中重用桑白皮,泻肺降气;黄芩、山栀炭清热止血;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凉血止血;旱莲草养阴清热;当归、怀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导热下行之功,使之肺热清、气降,则鼻衄自止。

【主治】鼻衄。

【加减】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头晕头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病程较长,失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加阿胶珠、炒白芍,黄芪益气养血摄血。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剂以巩固其效。

【疗效】治疗143例,结果治愈110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2~3剂而止者58例,4~6剂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数为3.1天。在无效的8天中,有3例孕妇,1例尿毒症,1例高血压。

2 清热止衄汤

【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栀子、黄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方解】临床所见,以实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热上蒸鼻窍,迫血妄行而致。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栀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断火之源;辅以白茅根、藕节、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清血脉之热,又能疏血中之滞、畅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热上炎之势。诸药配伍,热清衄止。

【主治】鼻衄。

【加减】肺热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加生大黄;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栀子、赤芍,加龙胆草。

【疗效】治疗64例,结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例;显效(出血停止,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7例,好转(出血停止,半年内出血超过2次)3次,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3 安血饮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牡蛎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冲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克。藕节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随药汁送吞。

【功用】凉血止血,平肝潜阳。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节炭凉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生大黄通腑泻热,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则鼻衄可愈。

【主治】鼻衄。

【加减】素有过敏性鼻炎,加荆芥炭、侧柏叶炭各10克;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银花炭12克;血热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烂,加焦栀子10~15克,竹叶、连翘各10克;气虚,加黄芪15~30克,阿胶、当归各6~10克。

【疗效】治疗80例,结果显效50例,有效13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平均服药4剂。

从上面的几个偏方可以看出治疗鼻衄关键是要凉血止血,。既然鼻子出血与肺热有关系,人就应该在饮食,生活上尽量避免导致肺热的情形发生。要少喝酒,少吃辛辣的食物,相反,可以多吃一些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如果使用以上偏方还经常流鼻血,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鼻衄汤


药物组成 白茅根30g 大蓟15g 小蓟15g 藕节l0g 蒲黄炭10g 血余炭15g 川牛膝l0g 白及l0g 仙鹤草15g 丹皮l0g 甘草3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煎2次服用。

适应病证 鼻出血。

病案举隅 宋某,男,22岁,流鼻血2天,出血量多,势如泉涌,色鲜红。碰触鼻部及附近的颜面部或无明显诱因即出血,经塞鼻压迫方能止血,伴有鼻干,口渴欲饮,便秘。检查:鼻粘膜干燥,糜烂,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此为胃火炽盛,以上方加石膏20g,鼻出血时用棉球蘸大黄粉塞鼻,用药2剂后,鼻腔出血停止,再服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1月后随访无复发。

资料来源 皱百仓.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3):29

评 按 鼻衄多为肺热、胃热、肝火引起鼻部血络损伤的结果。本方中大蓟、小蓟凉血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兼能滋阴,仙鹤草收敛止血,二药合用善治上部出血;蒲黄炭、血余炭收敛止血,配以藕节化瘀;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使上炎之火下降;白及止血兼能生肌,使鼻部损伤之血络粘膜愈合。诸药合用融凉血、止血、降逆、生肌于一方,标本兼顾,故能收到满意效果。

鼻衄的刮痧疗法


鼻衄可由局部外伤,如挖鼻孔、撞击等损伤引起或因鼻中隔弯曲,鼻腔和鼻窦炎证或肿瘤,或全身性的原因引起。有的妇女在月经期容易出血,称为倒经,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还有些是因气温高或空气干燥而使鼻出血。临床上鼻出血可以从一侧鼻孔流出甚至从口中和另一侧鼻孔中同时流出。

鼻衄大部分为单侧鼻腔出血,双侧者较少见。如出血部位在鼻腔前段,血液多从前鼻孔流出;鼻腔后段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青少年、儿童的鼻出血多位于鼻腔前端,老年人以后鼻孔出血多见。本病临床分为肺热与胃热2型。

一、肺热

(一)症状

鼻衄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发热等症。

(二)治法

(1)选穴迎香、风池、合谷、孔最。

放痧:少商。(见图7-2-2、图7-2-3、图7-3-1、图7-3-2)

(2)定位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O.1寸(指寸)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3)刮拭顺序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面部迎香,然后刮孔最,最后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再刮头部迎香,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然后刮拭前臂内侧孔最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出痧。少商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胃热

(一)症状

鼻衄伴身热烦躁,血色深红,口渴口臭,牙宣,大便燥结等症。

(二)治法

(1)选穴内庭、二间、巨髎、上星、天枢。

(2)定位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二间: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巨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上星: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天枢:仰卧位,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面部上星、巨髎,再刮腹部天枢,然后刮手部二间,最后刮足

莱菔的功效与作用


莱菔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中药,莱菔可以用来药用也可以用来食用,而且莱菔的功效和作用是相当全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荚、芦萉(《尔雅》),芦菔、荠根(《说文》),罗服(《潜夫论》),萝瓝(《汉书》晋灼注),雹葖(《经典释文》),紫菘(《唐本草》,萝卜(孟诜),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本草图经》),土酥(《蔬食谱》),葖子(《癸辛杂识》),萝白(《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 莱菔 的 新鲜根 。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厚,肉质、大小、色泽、形状不一。茎租壮,具纵纹及沟,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叶丛生,成琴形羽状分裂,长达30厘米,疏生祖毛;茎下部叶琴形羽状分裂,长12~24厘米,顶端裂片最大,先端钝,两侧裂片4~6对,沿叶轴对生或互生,三角状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锐,边缘钝齿状或牙齿状;茎上部的叶渐小,叶片矩圆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浅锯齿或近于全缘;基部具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萼片4,线状长椭圆形,绿色,外面带淡紫色;花瓣4,倒卵状楔形,具长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红色3雄蕊4强;雌蕊1,子房细圆柱形。长角果圆柱形,肉质,在种子处稍向内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呈卵圆形而微扁,直径约3毫米,红褐色。花期3~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化学成份】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维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钙的良好来源。含锰0.41毫克%,硼约7毫克%(干重)。又含莱菔甙。

【药理作用】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较敏感;有血清时,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莱菔根中的酸性物质对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无毒性,对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仅有轻微、短暂之毒性反应。另据报告,根捣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胆石形成而应用于胆石症。

【性味】辛甘,凉,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饮,1~3两;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或捣汁滴鼻。

【注意】①《本草衍义》:"莱菔根,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

【附方】①治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图经》:"莱菔,功用亦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

【临床应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将萝卜用水洗净,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状,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纱布包成纱布卷,一端系以长线,作阴道塞剂。上药时先用1/5000过锰酸钾液冲洗外阴及阴道,拭干后,将萝卜泥纱布卷放入阴道内,线头露于阴道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药后2~3天外阴痒感、热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脓性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治疗5~10次后阴道粘膜充血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连续上药4~7次后,涂片检查滴虫阴性。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唐本草》

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到莱菔的作用还是很多的。还可以利用它来入药治病。对于这些,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会对生活有帮助的。

莱菔子的药用价值_莱菔子的副作用


莱菔子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莱菔子,中药名别名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芦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表面黄棕色、白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2、用法用量

2.1、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2.2、性味:味辛;甘;性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辛。 ②《纲目》:辛甘,平,无毒。 ③《玉楸药解》:辛,热。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温。

2.3、归经: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胃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2.4、药用部位: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植物形态洋“莱菔”条。

2.5、临床应用:用于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等症。用量4.5~9克。

莱菔子的副作用

一般没有特殊副作用。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莱菔子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3、《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4、《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5、《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7、《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8、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9、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12):1963)。

10、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医学集成》清金丸)。

11、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12、治一切食积:山查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13、治气胀气臌: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朱氏集验医方》)。

莱菔子功效


相信很多人对莱菔子并不熟悉,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到这些东西,但实际上所谓的莱菔子,这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当我们才割完这些食物的时候,这些字就被留下来,经过晒干去杂子之后,就形成了莱菔子,而莱菔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功效。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各种高血压等疾病,都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身体保健,当然这不仅仅是说一定要吃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看似普通的莱菔子,就可以达到降压的效果。

降压

莱菔子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于麻醉兔、猫及犬,静脉注射时均可引起动物血压下降。研究莱菔子对于家兔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结果表明,莱菔子注射液(1ml相当生药1g)0.3-1.2ml/kg剂量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又明显降低体动脉压。莱菔子降肺、体动脉压强度与酚妥拉明基本相等。增大莱菔子剂量未能使其降肺、体动脉压强度加大,只延长降压时间,比酚妥拉明明显延长。采用持续微量静脉注射能抑制急性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同时减少降低体动脉压的副作用。

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莱菔子生品,和经炒、炙的炮制品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三种制品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条紧张性降低,炒莱菔子和炙莱菔子则使其紧张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种制品均能使胃肌条的收缩幅度增高;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炒莱菔子对小鼠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三种制剂对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虽然莱菔子仅仅是作为一些食物的子,但是它对于人们的,降血压,还有促进肠胃健康,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相比于服用一些药物治疗,莱菔子就更不需要去担心存在的一些副作用,所以生活当中莱菔子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熟知。

莱菔木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莱菔木香散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也很正常,毕竟莱菔木香散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的不多。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处方】莱菔子2两,粟米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巴豆(肥大者)30枚(去皮,于瓦石器内与上3味同炒,候药焦黑色,拣去巴豆不用),木香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气,喘促,腹胁胀满,胸膈不快,痰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用煮莱菔汤调下。或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莱菔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对莱菔木香散的简单介绍,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了解下。莱菔木香散和其他方剂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_莱菔子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药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莱菔子图片、莱菔子的药用价值、莱菔子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莱菔子简介莱菔子图片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莱菔子的药用价值莱菔子的药用附方莱菔子的临床应用莱菔子的食用方法莱菔子的副作用

莱菔子简介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表面黄棕色、白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莱菔子图片

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

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腹泻;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气逆喘满。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3、《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4、《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5、《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7、《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莱菔子的药用价值

【药名】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方法】

1、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菜菔子取净莱菔子,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性味】辛、甘,平。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5~12g。

【禁忌】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莱菔子的药用附方

1、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2、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

3、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4、治一切食积:山查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5、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6、治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寿域神方》)

7、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搐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普济方》)

8、治牙疼:萝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圣惠方》)

9、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

10、治小儿盘肠气痛:萝卜子,炒黄,研末,每服1.5g,乳香汤送下。方中莱菔子消食去胀,祛痰降气,为君药。(《仁斋直指方》)

莱菔子的临床应用

1、原发性高血压

对179例2期原发性高血压用莱菔子片进行治疗,每片0.4g(相当原生药5g)每次4~6片,每日2次,2~5周,结果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70%。另据报导观察治疗467例高血压,总有效率为86.94%。

2、高血脂

炒莱菔子口服治疗高血脂38例,经30天(1疗程)治疗后,血胆固醇下降率为38%,甘油三醋下降率为50%,服药期间除4例出现大便偏稀外,无不良反应。

3、老年性便秘

莱菔子(文火炒煮)30~40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治疗32例老年性便秘,总有效率90.6%。另有报导炒莱菔子120g研细末,盐开水送服,每次10g,每日2次,连服3日治气滞便秘

4、崩漏症

莱菔子每日120~150g,水煎分3次服用,治崩漏症11例,痊愈7例,显效3例,无效1例。

5、治疗黄揭斑

莱菔子文火炒至微鼓,略见焦斑,闻有香气取出略冷,去皮取仁碾碎,饭前冲服,每日2~3次,每次6~9g,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黄褐斑83例,痊愈28例(33.7%),显效42例(50.6%),好转13例(15.6%),总有效率为100%。

6、治疗湿疹

莱菔子60g,放置于热沙锅中炒10分钟,取出研末。若皮损渗出液较多或伴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损处,待渗液和脓水干燥后,改以麻油调药粉成糊状外搽,一日多次。治疗湿疹24例,均有效,未复发[19]。

7、偏头痛

莱菔子、白芷、菊花、钩藤、地龙、生姜、细辛、蔓荆子、决明子、粉葛、川芎水煎服,治疗偏头痛。

8、散瘀血

跌打损伤,皮下瘀血而无破皮者,莱菔子研末,用萝卜或萝卜叶、橘汁调敷患处。

9、降气祛痰

单用莱菔子研末,每次3g,水冲服,1日3次,或配苏子、白芥子、橘红、蝉蜕水煎服,治疗咳嗽气喘,痰多胸闷,食欲不振。

10、对肠麻痹的作用

大剂莱菔子,另合以郁李仁、火麻仁、瓜萎、炒莱菔子、枳壳、厚朴等治愈肠麻痹;单用莱菔子研末外用,用于治疗术后腹胀,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有明显疗效。

莱菔子的食用方法

1、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用法: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

功效: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

2、大黄莱菔子茶

材料:莱菔子,大黄,木香。

做法:取炒莱菔子10克,大黄、木香各6克,捣碎,共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300毫升泡闷15分钟,分23次温饮。每日1剂。

功效:消滞,除胀,通结。

禁忌:腹痛、腹胀而大便正常,无积滞者忌用。

莱菔子的副作用

气虚弱者应谨慎服用。此外,莱菔子最好经过炒、煎两道工序处理,这样可避免引起恶心等症。

以上就是一些莱菔子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莱菔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不同的功效,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调理。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味中药:莱菔叶,它具体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萝卜杆(《滇南本草》),莱菔菜(《本草从新)》,萝卜缨(《本草再新》),莱菔甲(《现代实用中药》),萝卜甲(《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 莱菔 的 根出叶 。冬季或早春采收。风干或晒干。

【性状】干燥根出叶具有旋卷、多皱纹的长叶柄,羽状裂片卷曲收缩,通常弯曲成团状,黄绿色;质地干脆,易破碎,有香气。以干燥、质轻、黄绿色、有香气而不霉蛀的为佳。

【性味】辛苦,平。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消食,理气。治胸膈痞满作呃,食滞不消,泻痢,喉痛,妇女乳肿,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散剂,鲜者捣汁。

【注意】《次片新参》:"气虚血弱者禁用。"

【附方】①治初痢:莱菔苗叶阴干,随色之红白用。赤者砂糖调服,白者糖霜调服。(《本经逢原》)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唐本草》

相信通过本篇文章对莱菔叶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关于莱菔叶的功效和药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莱菔子是什么


莱菔子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对它在选择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进行,莱菔子是什么呢,它也叫做萝卜子,它的使用比较广泛,常见就是炒莱菔子,这样的使用方法,使得莱菔子在功效和作用上,都是比较多,对人体各方面调理,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是不错之选。

那对莱菔子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它有着更多的认识,但是在使用莱菔子的时候,是不能随意的,否则对身体各方面,都是没有太多的帮助。

莱菔子是什么:

莱菔子,别名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拉丁文名:Semen Raphani。

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类圆形或椭圆形,略扁,长2至4毫米,宽2至3毫米。种皮薄,表面红棕色、黄棕色或深灰棕色,放大镜下观察有细密网纹,种子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黑色种脐。可用于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

药用价值

性味:性平,味辛、甘。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满。

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临床习用于治疗实(食、湿、积滞)证。然而,该品并非仅仅是消食除胀,对虚证用之,获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气味又不峻,无偏胜之弊,不可囿于“冲墙倒壁”之说,有破气之嫌(实则是平气之有余),而弃之不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以上就是对莱菔子是什么详细介绍,它的药用价值比较多吗,而且在对改善人体一些疾病上,效果非常不错,那使用莱菔子的时候,需要注意适量进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则对身体也是没有太多好处的。

治疗鼻衄的莱菔酒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