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运动提肛 > 导航 > 养生运动提肛

养生运动提肛

2019-10-20

肛膜闭锁

养生运动提肛。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只有作好了平日的养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肛膜闭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概述】

肛膜闭锁(atresia of the anal membrane)又称肛门膜状闭锁,是因肛膜未破,肛门与直肠被一层薄膜完全分隔,不能排粪的先天畸形,在中医学中称为肛门皮包。

【诊断】

无胎粪排出,肛门有薄膜覆盖。穿刺检查,膜的厚度多在0.5cm以内,指诊患儿哭闹时肛区有明显冲击感,一般不需作倒置们摄片。

【治疗措施】

因闭锁位置低,手术操作容易,一经确诊,即可行肛膜切开或切除术。

㈠肛膜切开术:于会阴肛区凹陷处取前后纵切口十字切口切开肛膜,使肛门内外相通。然后扩肛至能放入食指即可。术后早期即需开始扩肛,直到排便正常为止。但有不少人认为,仅单纯切开肛膜,远期效果不好,常常后遗肛门狭窄而再次手术治疗,因此已很少使用该法。

㈡肛膜切除术:切开肛膜,吸尽胎粪后,沿肛缘剪去肛膜,扩肛使肛管能通过食指,稍游离直肠下端粘膜,然后将直肠粘膜松弛地缝于肛周皮肤。术后10天开始扩肛,每周2~3次,直至肛门无狭窄,排便通畅为止。

【病因学】

肛膜闭锁属于低位畸形,是一常见类型,因胚胎后期发育障碍,原始肛与直肠末端之肛膜吸收异常所致。有时可合并向肛前走行的皮下潜性瘘管,肛管直肠发育基本正常,一般不合并其他畸形。

【临床表现】

出生后无胎粪排出,啼哭不安,呕吐,腹胀。在正常肛门位置有明显凹陷,肛管被一层隔膜覆盖。隔膜有时很薄,能透过它看见存留在肛管直肠内的深蓝色胎粪。病儿哭闹时隔膜明显向外膨出,手指触及有明显冲击感,刺激肛周可见括约肌收缩。

ys630.coM延伸阅读

新生儿食道闭锁


很多先天遗传的疾病都是从新生儿身上显现的,所以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非常害怕在新生儿身上发现先天性疾病的。食道是人体消化器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人们吃进嘴巴里的食物,首先都要经过食道才能进入胃部消化。但是如果在新生儿身上发生了食道闭锁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先天性食管闭锁

先天性食管闭锁和气管食管瘘简称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的一种严重发育畸形。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男女发病无差异,主要表现为患婴吃奶时出现呕吐、青紫、呛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病因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因胎儿发育过程受影响,未形成管形所致。目前具体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明确。

三、临床表现

1.

唾液不能下咽,反流入口腔,出生后即流涎、吐白沫。

2.

每次哺乳时,Ⅰ型和Ⅲ型病人由于乳汁不能下送入胃,溢流入呼吸道;Ⅱ型及Ⅳ型和Ⅴ型病例则乳汁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呕吐,呈现呼吸困难、发绀,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食管下段与气管之间有食管气管瘘的Ⅰ型和Ⅳ型病例则呼吸道空气可经瘘道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同时胃液亦可经食管气管瘘反流入呼吸道,引致吸入性肺炎,呈现发热、气急。

3.

由于食物不能进入胃肠道,病婴呈现脱水、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数日内即可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体格检查常见脱水征象,口腔内积聚唾液。并发肺炎者,肺部可听到啰音,炎变区叩诊呈浊音。

四、治疗

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未经治疗,出生后数日即死亡。因此明确诊断后即应尽早施行手术,纠治畸形。术前应注意适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防治吸入性肺炎;给予抗生素药物;保持正常体温。置病儿于半坐位,可减少胃液溢流入呼吸道的危险。于上段食管腔内放入细导管,持续负压吸引,或经常吸除口腔分泌物,以预防或减少口腔分泌物被吸入肺内。肺部炎症或肺不张病例,需维持通气功能和给予氧吸入。

先天性食管闭锁


【概述】

在各种先天性食管畸形中,食管闭锁最常见,约占85%。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中约20%并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另10%并有肛门闭锁。

【诊断】

经口或鼻腔放入一根细软导管,在上段食管盲端处即受阻不能通入胃内,经导管注入0.5~1.0ml水溶性碘造影剂即可显示上段食管盲端的位置和长度,并可判明上段食管与气管之间有无瘘道。腹部X线检查发现胃肠道内含有气体,则说明下段食管与气管相通,存在食管气管瘘。食管无闭锁,但有食管气管瘘的5型病人,临床上虽无流涎和不能进食的症状,但进食时尤其进流质食物时,如部分食物经瘘道进入气管,即可引起呛咳。瘘道较小者,进食后呛咳可为间歇性发作。有的病人在出生后数年才开始呈现症状。此型病例需作食管镜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未经治疗出生后数日即死亡,因此明确诊断后即应尽早施行手术,纠治畸形。术前应注意适量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防治吸入性肺炎;给予抗生素药物;保持正常体温。置病儿于半坐位,可减少胃液溢流入呼吸道的危险。于上段食管腔内放入细导管,持续负压吸引,或经常吸除口腔分泌物,以预防或减少口腔分泌物被吸入肺内。肺部炎症或肺不张病例,需维持通气功能和给予氧吸入。

手术操作:通常采用右胸侧后切口。切除第4或第5肋骨经肋床进胸或经第4肋间切口进胸。在胸膜外或切开胸膜在胸腔内切断结扎奇静脉。游离下段食管,绕置以细带便于牵拉时在气管后壁显露食管气管瘘。在距气管后壁约3mm处切断瘘管,用5~0缝线3~4针间断横向缝合气管后壁切口,再用邻近胸膜覆盖。保留短段瘘管组织可防止缝合食管气管瘘时气管腔产生狭窄。游离下段食管时操作应轻柔,游离的范围亦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下段食管的血液供应。上段食管血供较为丰富,宜充分游离以获得足够长度与下段食管作吻合术并减少吻合口张力。术前于上段食管内放置一根导管,有助于识别和游离上段食管。明确上、下段食管的长度足以施行对端吻合术后,切除下段食管盲端的顶尖部,显露食管腔,在上段食管壁的下切端用钝法将肌层向上方剥离6~8mm。然后将上段食管壁的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对端吻合术。先在吻合口两端各放置一针牵引缝线,再间断缝合物合口的后壁和前壁,再将上段食管壁的肌层向下牵引缝合于下段食管壁上以覆盖吻合口。

(1)体位及第四肋间切口

(2)切断缝合食管气管瘘

(3)食管对端吻合上段食管壁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全层间断缝合,再将上段食管壁肌层缝盖吻合口

(3)食管对端吻合

上段食管壁粘膜层与下段食管壁全层间断缝合,再将上段食管壁肌层缝盖吻合口

亦可不剥离上段食管壁的肌层。用上、下段食管壁的全层作吻合术。吻合口前壁全部缝合之前将术前经鼻或口腔预置的细导管通过吻合口置放入胃内,用作术后减压和喂食,亦可另作胃造瘘术供术后喂饲食物之用。在胸膜外或胸膜腔内放置引流管。待术后1周左右经食管X线检查证实吻合口已愈合后再拔除引流管。此后即可经口进食。术后3周可开始作食管吻合口扩张术,使吻合口内径达到F24以上。

体重不及2kg的早产儿,一般情况欠佳或并有其他器官严重先天性畸形的病例,需分期施行矫治术。第一期手术时切断、缝合食管气管瘘,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应营养。于上段食管内放入导管作持续负压吸引或作颈段食管造瘘术,以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数周后,待体重增加到3kg左右再施行第二期手术对端吻合上、下段食管。

食管上、下段均为盲端,没有食管气管瘘的病人,食管长度往往不足以作对端吻合术。此型先天性食管闭锁亦需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将近段食管经颈部切口引出,切开近段食管盲端,此流唾液,防止溢流入呼吸道,另经腹部切口作胃造瘘术以供饲食。待儿童长大到3~4岁时再作第二期结肠代食管术。

【病理改变】

按食管闭锁的部位以及是否并有食管气管瘘,先天性食管闭锁可分为五种类型(图1)。

图1 先天性食管闭锁类型

1.食管近段为盲端,远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据Holder统计,此型最常见,约占86.5%。

2.食管近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远端为盲端。此型少见,约占0.8%。

3.食管近段及远段均为盲端,不通入气管,无食管气管瘘。此型占7.7%。

4.食管近段及远段均分别通入气管后壁,形成两处气管食管瘘。此型亦很少见,占0.7%。

5.食管腔通畅,无闭锁,但食管前壁与气管后壁相通,形成食管气管瘘,占4.2%。

【临床表现】

食管闭锁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唾液不能下咽,返流入口腔,出生后即流涎、吐白沫。每次哺乳时,1型和3型病人由于乳汁不能下送入胃,溢流入呼吸道;2型及4型和5型病例则乳汁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呕吐,呈现呼吸困难、紫绀、并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食管下段与气管之间有食管气管瘘的1型和4型病例则呼吸道空气可经瘘道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同时胃液亦可经食管气管瘘返流入呼吸道,引致吸入性肺炎,呈现发热、气急。由于食物不能进入胃肠道,病婴呈现脱水、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数日内即可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体格检查常见脱水征象,口腔内积聚唾液。并发肺炎者,肺部可听到罗音,炎变区叩诊呈浊音。

胆道闭锁什么意思


胆道闭锁什么意思

1、胆道闭锁什么意思

胆道闭锁,其病变由肝将胆汁输送到小肠的胆管产生发炎及阻塞,使胆汁无法正常流通,而回流至肝脏,此时即发生胆汁滞流,引起所谓的“黄疸”及肝硬化,正常的肝细胞破坏,且被结疤组织取代后形成硬化,该病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征。先天性胆道闭锁并不少见,至少占有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其发病率约为1:8000-1∶14000个存活出生婴儿,但地区和种族有较大差异,特别好发于亚洲女婴身上。根据数据显示,东方民族的发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为1∶2。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新生儿月龄越小越好,否则可能不耐受手术或预后很差。

2、胆道闭锁的检查诊断

2.1、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每周测定血清胆红素,如胆红素量曲线随病程趋向下降,则可能是肝炎;若持续上升,提示为胆道闭锁。但重型肝炎并伴有肝外胆道阻塞时,亦可表现为持续上升,此时则鉴别困难。

2.2、超声显象检查:若未见胆囊或见有小胆囊(1.5cm以下),则疑为胆道闭锁。若见有正常胆囊存在,则支持肝炎。

2.3、99mTc-diethyl Iminodiacetic Acid(DIDA)排泄试验:可诊断由于结构异常所致的胆道部分性梗阻。在胆道闭锁早期时,肝细胞功能良好,5分钟显现肝影,但以后未见胆道显影。

2.4、脂蛋白-X(Lp-x)定量测定:若出生已超过4周而Lp-X阴性,可除外胆道闭锁;如500mg/dl,则胆道闭锁可能性大。亦可服用消胆胺4g/天,共2-3周,比较用药前后的指标,如含量下降则支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若继续上升则有胆道闭锁可能。

3、胆道闭锁怎么治疗

胆道闭锁不接受外科治疗。仅1%生存至4岁。但接受手术也要作出很大的决心。对婴儿和家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早期发育延迟。第1年要反复住院。以后尚有再次手术等复杂问题。接受手术无疑能延长生存。报告3年生存率为35~65%。长期生存的依据是:①生后10~12周之前手术;②肝门区有一大的胆管(150μm);③术后3个月血胆红素浓度8.8mg/dl。近年Kasai报道22年间施行手术221例。至今尚有92例生存。79例黄疸消失。10岁以上有26例。最年长者29岁。长期生存者中。2/3病例无临床问题。1/3病例有门脉高压。肝功能障碍。多年来认为Kasai手术应用于胆道闭锁可作为第一期处理步骤。待婴儿发育生长之后。再施行肝移植。以达到永久治愈。

胆道闭锁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胆道闭锁的症状和黄疸的表现有些相似,故很容易被误诊。但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症状,过一段时间可自然消退,而胆道闭锁不仅不会自愈,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需要和黄疸相区别的是,胆道闭锁的具体表现为先是出现黄疸,通常不消退且日益加深。皮肤变成从黄色变成金黄色甚至褐色。巩膜也出现黄色的症状,至晚期泪液及唾液也呈黄色,接着大便的颜色从正常的淡黄色变成浅黄色,逐渐变成偏白色,以后成为陶土样灰白色,期间会有反复的现象。小便也变为深黄色继而为浓茶色。胆道闭锁如果不治疗的话,患儿到3、4个月时营养发育还可以是很正常的,但病程到5、6个月时患儿的发育会变得缓慢,出现精神萎靡的表现,同时腹部明显变大,出现腹水,肝脾也会肿大。

引起胆道闭锁的原因是什么

1、病因尚无明确结论,早期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与胚胎期第4~10周胆管系统发育停顿或紊乱有关。然而,对大量流产或早产儿胆道系统的解剖却并未发现过胆道闭锁,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证据支持此病为后天形成。

2、部分病儿出生时有正常黄色大便,数周后才出现灰白色大便及黄疸,也提示这些病儿胆道梗阻出生后才发生。此外,病理检查发现肝脏组织呈炎症性变化,肝门及胆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发生微小脓灶或局限性坏死,胆管闭塞处肉芽组织形成。通过对肝外胆道闭锁和新生肝炎的对比病理研究,发现两者肝组织病变相似,仅程度不同。

肛窦炎


【概述】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常是肛管直肠部位感染性疾病的发源病灶,因症状不重,易被忽视。

【诊断】

1.疼痛 肛门处不适感和隐痛,排便时加重。

2.粪便中常带有粘液和血。

3.肛乳头肥大时可脱出肛门外。

4.肛门指诊检查 括约肌紧张,肛窦及乳头硬结及触痛。

5.肛门镜检查 肛窦、肛乳头充血和红肿。

【治疗措施】

1.液状石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也可30毫升每日1次口服。

2.热水坐浴,每日1~2次。

3.切除炎症肛窦和乳头,术后第三天开始用手指扩肛。

【病因学】

肛窦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而引起感染,以致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窦引流不畅。感染不易控制,引起肛乳头发炎和肥大。

​肺动脉闭锁的治疗方法?


肺动脉闭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多发于孩童身上,是指肺动脉中的左右分叉三者中发生闭锁,会导致心脏发育不全,患上此病的朋友们要及时就诊,需要动手术,否则影响比较严重,下面就来了解下肺动脉闭锁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吧。

伴有室间隔缺损又称假性总动脉干,为法洛四联症中最严重类型,由于肺动脉瓣闭锁或缺如,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没有通道,肺动脉干本身亦可能闭锁或发育不良。左、右两侧心室的血液全部注入主动脉肺循环的血液来自动脉导管或支气管动脉。室间隔完整多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右室壁很厚,三尖瓣口很小;由于右心室为一盲腔,收缩时血液返回右心房;自腔静脉回到右心房的血液只能通过未闭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而进入左心房、左心室和主动脉。肺循环的血液来自动脉导管或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

经诊断即应手术治疗。外科大多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生后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以延迟动脉导管闭合时间。先行体-肺动脉分流术,或同时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瓣切开术;第2阶段在3~5岁时建立右室到肺动脉的血流通道,闭合房间交通和心外分流。

肺动脉闭锁手术效果:

在新生儿期行姑息性手术的患儿,单独行肺动脉瓣切开术的存活率为27%,单独行体-肺动脉分流术的存活率为30%,同时施行上述两种手术的存活率为79%。

早期手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分流术后吻合口大小不当。在第1次分流术后,有25%因吻合口太小需在一个月内再次手术。其次,右心室腔与冠状动脉之间的心肌冠状动脉窦交通、右心室高压、年龄及左心室功能,也是早期死亡的因素。姑息性手术后未做矫治术的3年生存率为50%,5年生存率小于30%。

根治术的早期死亡率为25%,死亡原因主要是左室功能不全。应用带瓣心外管道主要并发症是管道狭窄,需再次手术更换。长期生存的患儿心功能可恢复到Ⅰ~Ⅱ级。

再做手术时也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看看患者适不适合做手术,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情,如果时机不成熟那就平静的等待,听取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进度。同时也需要身边的朋友们给予鼓励的

肛膜闭锁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