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黄

2019-10-20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

【www.ys630.com - 颈椎养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关于中医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颈椎黄韧带骨化症”,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概述】

继Elsberg首次报道了黄韧带增生之后,有了许多关于黄韧带皱褶突入椎管及黄韧带增厚的文献报道,人们对位于椎管内的各韧带成分异常造成的椎管狭窄逐渐引起重视。1912年,Le Double率先描述了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现象,1920年polgar又首次报道了黄韧带骨化的X线表现,以后Schmorl、Shore、山口和小泉等陆续有报道。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脊髓造影、CT扫描及MRI检查的不断发展,黄韧带骨化症已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的临床性疾病,并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

对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制动、颈托固定、理疗、药物治疗等。但大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效往往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

通常认为,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时,应行颈椎后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增厚的黄韧带,这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有效措施。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由于黄韧带骨化灶常与椎板缘连续且与硬膜囊粘连,故在手术操作时要十分仔细,防止脊髓损伤及脑脊液瘘的发生,有硬膜囊破损时,应该进行手术修补。

【病因学】

黄韧带骨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同局部力学因素、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众多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使黄韧带的骨附着部负荷异常增强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韧带损伤,而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将导致韧带的骨化。

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情况一样,黄韧带骨化症在日本、东南亚等以食含糖量较高食物(稻谷类)为主的地区及患有糖尿病人群中多发,可见黄韧带骨化与糖代谢等全身情况有关。许多作者提出黄韧带骨化实际上属于脊柱韧带骨化症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该病同遗传因素,如HLA抗原系统、种族差异均有关,曾有1例同卵双生儿同时患有黄韧带骨化并发后纵韧带骨化的报道。

【病理改变】

黄韧带是连接脊柱邻位椎板的韧带,在人体所有韧带中弹力纤维含量最高,外观呈黄色而得名。黄韧带起自第二颈椎下缘,止于第一骶椎上缘,参与椎管后壁组成。其下缘附着于下一椎板的上缘和后上表面以及上关节突的前内侧,上缘则附着于上一椎板的下缘和前下表面以及下关节突的前内侧,再加上椎板上缘略微向前倾斜,使得椎管后壁非常光滑。从后面观,黄韧带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在中线与棘间韧带相互融合,外侧一直扩展到椎间孔并构成后壁,在椎间孔的外侧与小关节囊融合。通常将黄韧带分为两部分,椎板间部及关节囊部,在黄韧带的中线处,几乎每一水平都有小静脉穿过。

黄韧带中弹力纤维的含量高达60%~80%,颈椎段弹力纤维呈纵向排列。当脊椎处于最大屈曲位时可比中立位拉长35%~45%,而最大伸展位时,黄韧带则增厚,并缩短10%。正常情况下由于韧带的预张力作用,当脊椎过伸时不致发生皱褶或弯折(buckle)而凸于椎管。生物力学研究也表明黄韧带被拉长70%时才被破坏,这样黄韧带一方面可保证脊柱在正常范围内自如活动,另一方面又可在外力过大时将能量吸收,从而稳定脊柱并保护脊髓。

黄韧带骨化多开始于其在椎板上缘附着处和上关节突的内侧,并逐渐向上方、两方和中线方向发展,向前发展还可以引起所谓椎弓根肥厚(Hyperostosis of pedicle)。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黄韧带骨化方式主要是软骨内成骨。在病变早期,纤维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显著增生,弹力纤维极度减少。在肿胀的胶原纤维中,有许多纤维软骨细胞及大量岛状骨化灶,骨化灶中有骨小梁及骨髓腔及哈佛管,正常情况下黄韧带的营养血管存在于椎板边缘的中线部及上关节突的前部,当骨化灶正在形成时,可在其边缘发现大量血管组织伴随。

曾有作者发现黄韧带钙化灶中有软骨化生及软骨内骨化,因而考虑黄韧带的钙化和骨化属同一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但绝大多数人认为,黄韧带钙化和骨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病理过程。黄韧带钙化时厚度明显增加,并含有骨砂样或石灰乳样结节,光镜检查为钙盐沉着于纤维或软骨基质中,钙化灶周围有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呈肉芽肿样异物反应,与以骨小梁、骨髓结构为特征的黄韧带骨化是完全不同的。对钙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其为羟基磷灰石、焦磷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结晶体。

颈椎黄韧带骨化形成结节突起,造成由韧带病引起的骨性椎管狭窄。根据黄韧带椎板间部及关节囊部的骨化部位不同,分别造成椎管中央部或神经根管部狭窄、以及椎管中央部及神经及神经根管部同时都有狭窄,压迫局部颈脊髓及神经根,脊髓神经出现神经充血、水肿、直径变细、脱髓鞘等病理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除局部反复受到的轻微压迫之外,还同长期存在的轻度微循环障碍有关。

【流行病学】

黄韧带骨化症为一老年性疾病,以男性发病居多,男女之比为2∶1,50~60年龄组比例较高,并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的趋势。对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率,各家报道相关较大,齐木作了333例X线调查,结果25%有黄韧带骨化现象。

【临床表现】

黄韧带骨化在颈、胸、腰椎均可发病,但颈椎较少见,而以胸椎和腰椎居多且此类患者伴有另外一些脊柱韧带骨化,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骨化等。

黄韧带的骨化常见于中、下颌椎,以颈5~6与颈6~7,病变范围多为1~2个椎节,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十分少见,而在同一节段内,两侧病灶与单侧病灶的发生率相近。单侧病灶中,以左侧多见。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在临床上表现为颈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患者大多以肢体疼痛。麻木起病,尤以上肢及手指麻木居多,症状加重,出现肿胀、乏力、僵硬、肢体不灵活,伴有颈部疼痛、僵直、活动受限、酸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胸部束带感,下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出现行走不稳,患者描述行走踩棉花样感觉,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受压明显时,出现锥体束症状,腱反向亢进,肌张力增高,膝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等。感觉障碍表现不尽相同,可出现脊髓节段平面性感觉障碍,神经根分布的区域性感觉障碍和脊髓半侧损伤(Brown Sequard)综合征。

【辅助检查】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常与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等类似,不具特征性,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黄韧带骨化阴影常与椎体影像重叠而难以辨别。在侧位片上,可见椎板腹侧或椎板之间有密度增高的骨化块阴影,下缘起于下一椎板上缘,上缘终止于该椎板中1/2处,其形状常为三角形,如骨化灶较小或辨认有困难的,可摄断层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值得提出的是,X线上还常可观察到其他不同部位、不同韧带的骨化现象,有文献表明,在颈椎黄韧带骨化患者中,有近一半发生脊柱不同部位韧带骨化,如胸椎黄韧带骨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除此之外,尚可观察到其他颈椎疾病,如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以及先天性颈椎畸形等。

脊髓造影表现为同骨化水平相一致的完全性梗阻或不完全性硬阻,在X线片上常可见不完全梗阻的压迫来源来自于硬膜囊的后方。

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位于颈椎椎板腹侧的团块状骨化灶,并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颈脊髓,其CT值与骨相同,如作CT脊髓造影检查,可见颈脊髓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进一步判定其受压程度。

MRI检查在MRI的T1及T2加权矢状面图像上,增厚、骨化的黄韧带常低信号影凸向椎管,造成颈椎背侧硬膜囊压迫。颈椎黄韧带退变增厚时,在T1、T2加权时也呈等信号低信号突向椎管,但两者在形态上常不尽相同,黄韧带退变时常为多节段、半圆形阴影,而骨化灶则为单节段三角形影,而且压迫程度更为严重。

有学者指出,黄韧带骨化灶与其他骨组织一样含有骨髓及脂肪组织,在T1加权上也可呈高信号影,并有人对在MRI图像上呈不同信号程度的黄韧带骨化组织进行相应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MIR上是等信号强度区域为肥厚的韧带中增生的小血管,标志着骨化进展期的开始。

尽管在横断面图像上,MRI显示颈椎黄韧带骨化不及CT扫描清晰,但其可直接进行矢状面成像,除显示骨化对脊髓压迫程度之外,还可反映出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情况,判断疾病预后。

【鉴别诊断】

与颈椎黄韧带骨化相比,颈椎黄韧带钙化更为常见,两者在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较为相似,应注意两者鉴别。

yS630.Com相关推荐

颈椎黄韧带增厚的症状


颈椎黄韧带如果变厚变长会导致患者出现颈椎病比的急性的症状表现,它会发生在腰的四五椎板之间,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会使马尾神经受到压迫,这时候会引起腰痛,会引起间歇性跛行等等,危害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颈椎黄韧带增厚的症状

黄韧带肥厚病程长,可有急性加重过程。好发于腰4~腰5椎板之间,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受到压迫。神经根可双侧受累,也可单侧受累。临床症状与腰椎管狭窄的症状相似。常以下腰部疼痛为主,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可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黄韧带是椎管里内侧的一根贯穿国有椎骨的韧带它的曾厚直接造成椎管狭窄。如果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时就应该去专科医院进行治疗了,如果没有症状,平时尽量不要长期低头或者让颈部用力过猛这样也会加重病情。

病因

黄韧带骨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同局部力学因素、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众多因素关系密切。各种使黄韧带的骨附着部负荷异常增强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韧带损伤,而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将导致韧带的骨化。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情况一样,黄韧带骨化症在日本、东南亚等以食含糖量较高食物(稻谷类)为主的地区及患有糖尿病人群中多发,可见黄韧带骨化与糖代谢等有关。许多作者提出黄韧带骨化实际上属于脊柱韧带骨化症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该病同遗传因素,如HLA抗原系统、种族差异均有关。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制动、颈托固定、理疗、药物治疗等。但大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

2.手术治疗

当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时,应行颈椎后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增厚的黄韧带,这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有效措施。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由于黄韧带骨化灶常与椎板缘连续且与硬膜囊粘连,故在手术操作时要十分仔细,防止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有硬膜囊破损时,应该进行手术修补。

颈椎项韧带部分钙化


在人的重要关节部位周围都有韧带分布,就算是在人的颈椎周围,其实也是有韧带分布的,因为韧带是为了让人体颈椎更好的活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对颈椎的保护,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一些颈椎病的发生。其中颈椎项韧带部分钙化就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颈椎项韧带部分钙化的相关知识。

项韧带钙化一般认为由颈部外伤、劳损(如长期低头工作)及颈椎退行性变引起。因项韧带的局部钙化,可对颈椎起到制动和增加稳定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缓颈椎病的发展进程。

意见建议:

如果已出现项韧带钙化,应该尽量避免颈部过劳,以及过度、过多运动,工作时注意维持颈部直立或稍后仰姿势。饮食方面无特别要求和限制。

项韧带位于颈椎后方,维持颈部姿势的稳定是其主要作用,可以限制颈部的过度前屈。而颈椎的项韧带钙化是由其韧带内钙质沉积引起。

病因上来说,可由于外伤和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发生。在颈部外伤时,项韧带可能会被撕裂,会产生广泛的出血,最后导致其钙化。在颈椎间盘及颈椎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则会出现颈椎关节节段性失去稳定,椎体受力不均,并有椎体侧弯或关节突关节移位,容易产生钙化。颈部的软组织慢性劳损,也会导致颈椎的退行性变,造成颈椎项韧带钙化。

钙化、骨化和退行性的项韧带多见于颈椎的中下部,项韧带钙化则是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项韧带的局部钙化,可对颈椎起到制动和增加稳定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缓颈椎病的发展过程。如果已经出现项韧带钙化,应该尽量避免颈部过劳,积极过度、过多运动,工作时应注意颈部治理或稍后仰的姿势。

颈椎管狭窄症


【概述】

构成颈椎管各解剖结构因发育性或退变因素造成骨性或纤维性退变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者为颈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最常见,其次为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最少见。椎管狭窄首先见于1900年Sachs和Fraenkel描述采用两节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报道,颈椎管狭窄是后来逐渐认识到的概念。Arnold等于1976年将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诊断】

解剖学和影像学上的颈椎管狭窄,并非一定属于临床上的颈椎管狭窄症,只有当其狭窄的管腔与其内容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研究表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之所以出现临床症状,通常的原因是合并有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管狭窄症可合并各种颈椎伤病,故颈椎管狭窄无论是发育性还是退变性的,都可能是与一种和几种颈椎伤病共存的病理变化。当具有这种病理解剖基础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常由某一其他病因所诱发。如果病因是颈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而压迫颈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则为颈椎病。也即颈椎病是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和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共存的。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同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共存。应明确:(1)骨性或纤维性增生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的管腔狭窄可确定为颈椎管狭窄;(2)只有当狭窄的颈椎管腔与其内容物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3)椎间孔狭窄亦属于椎管狭窄的范畴,临床表现以根性症状为主;(4)颈椎管狭窄和颈椎病并存时,诊断上应同时列出。对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查体和影像学检查,通常不难。

病史 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慢,逐渐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症状。往往从下肢开始,双脚有踩棉花的感觉、躯干部束带感。

体征 查体见患者有痉挛步态,行走缓慢,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重者出现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

X线平片 目前公认的诊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方法主要有两种:(1)Murone法,即利用颈椎标准侧位X线平片测量椎体后缘中点与椎板、棘突结合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即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为发育狭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此径又称发育径,因C2~7的所有径线中,此径最小,它更能表明椎管的发育状况;(2)比值法,即利用椎管矢状中径和相应的椎体矢状中径之比值,3节以上的比值均小于0.75者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侧位片显示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发性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关节突增生等。

CT扫描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CT见硬膜囊及颈脊髓呈新月形,颈脊髓矢状径小于4mm(正常人6mm~8mm),蛛网膜下腔细窄,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见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黄韧带肥厚可达4~5mm(正常人2.5mm)、内褶或钙化,椎间盘不同程度膨出或突出。颈脊髓受压移位及变形,颈脊髓萎缩表现为颈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宽度正常或相对增宽。颈脊髓内可出现囊性变。CT尚可通过测量椎管与脊髓的截面积来诊断椎管狭窄,正常人颈椎管截面积在200mm2以上,而椎管狭窄者最大为185mm2,平均要小72mm2,椎管与脊髓面积之比值,正常人为2.24∶1,而椎管狭窄者为1.15∶1。

MRI检查 表现为椎管矢状径变窄,颈脊髓呈蜂腰状或串珠样改变。T2加权像上可见象征伴随着颈椎管狭窄的软组织水肿或颈脊髓软化的髓内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的横切面图像上定出颈脊髓正中矢状径距和左右最宽横径,求积仪测算出颈脊髓横截面积等均小于正常值。

脊髓造影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表现为,蛛网膜下腔普遍狭窄,背侧、腹侧的多水平压迹于正位片上碘柱呈洗衣板样。退变性颈椎管狭窄表现为,蛛网膜下腔部分或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者呈现串珠状改变,颈后伸时梗阻更明显,前屈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完全梗阻较少见,正位象碘柱呈现毛刷状,侧位象呈现鸟嘴状改变。

对颈椎管狭窄症的确诊,影像学检查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X线平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故强调对颈椎侧位片测定的完整资料应包括:(1)发育性椎管矢状径;(2)椎体矢状径;(3)功能性矢状径Ⅰ:椎体后下缘到下位脊椎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4)功能性矢状径Ⅱ:下一椎体后上缘至自体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5)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6)动态测定颈椎过伸、过屈位功能矢状径Ⅰ和Ⅱ值。功能矢状径反映颈椎管退变状况。

【治疗措施】

对轻型病例可采用理疗、制动及对症处理。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法往往症状获得缓解。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症状较重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在临床的基础上充分借用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术前应明确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部位,做到哪里压迫在哪里减压,有针对性的进行致压节段的减压是原则。对椎管前后方均有致压物者,一般应先行前路手术,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压物,并植骨融合稳定颈椎,达到治疗效果。如无效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3~6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手术。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应合理选择。

前路手术

前路减压手术分为两类:一类为摘除椎间盘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彻底刮除;另一类是摘除硬性突出物减压,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间盘连同骨赘一起切除,或将椎体开一骨槽,并同时植骨。

后路手术

全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可分为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和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

1.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减压术:一般切除椎板不超过3个,术中切断束缚脊髓的齿状韧带。脊髓受挤压较为明显时,可以不缝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个光滑而松懈的脊髓包膜。

2.广泛性椎板切除减压术:适用于发育性的或继发性的颈椎管狭窄患者,其颈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或在10mm~12mm而椎体后缘骨赘大于3mm者,或脊髓造影显示颈脊髓后方有明显压迹且范围较大者。一般切除颈3~7的5个椎板,必要时还可扩大切除范围。如关节突增生明显压迫神经根时,则应部分切除关节突。本术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后颈脊髓后移可间接缓解颈脊髓前方的压迫。但由于术后疤痕广泛形成和收缩,导致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满意,而远期常可症状加重,还可因颈椎后部结构切除广泛而发生颈椎不稳,甚至前凸或后凸畸形。

一侧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术 该手术目的在于即能解除颈脊髓压迫、扩大椎管,又能保留颈椎后路大部分稳定结构。手术要点:椎板切除范围从棘突基底部至外侧关节突基底部保留关节突。纵向切除长度为颈2~7。该术式能保证术后颈椎的静力和动力学稳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扩大的椎管容积。CT检查证实,术后硬膜囊从椎体后缘向后移动,脱离椎管前方的致压物。术后形成的疤痕仅为新椎管周径的1/4。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鉴于预后路全椎板切除的许多弊病,各国学者进行了各种椎板成形术。由于日本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较高,成人X线普查为1.5%~2%,所以日本的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岩崎洋明提出一种改良的椎板减压术,称之为椎板双开门椎管扩大术。1984年宫崎在此基础上提出椎板双开门及侧后方植骨术。实验研究证明,开门术后椎管矢状径增大而呈椭圆形,疤痕组织较少与硬膜粘连,故不致压迫脊髓。由于保留了椎板,可以进行植骨融合术,使椎管的稳定性增加。

1.单开门法:将椎板向一侧翻开并将其悬吊于下位棘突尖部,即所谓单开门法。开门的方向根据症状而定。通常取颈部后正中切口,暴露颈3~7椎板,剪去下两个棘突,每个棘突根部打一孔,在铰链侧小关节内缘的椎板处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做一纵行骨槽,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对侧椎板相应位置全层咬开椎板,向铰链侧开门约10mm,将每个棘突用丝线悬吊缝合固定于铰链侧的肌肉和关节囊上,用脂肪片盖住骨窗。

2.双开门法:切除所要减压的颈棘突,而后在正中部切断椎板,在两侧关节内缘,用磨钻或尖鸭嘴钳去除外层皮质作成骨沟,保留底部骨质厚约2mm,两侧均保留椎板内板,做成双侧活页状。棘突中间劈开向两侧掀开,扩大椎管将咬除的棘突或取髂骨,用钢丝固定在两侧掀开的中间部。

棘突悬吊法 显露方法同前,首先咬除部分棘突,使棘突部发缩短,在小关节内缘作双侧全层椎板切开,把最下端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去除,黄韧带亦去除。在靠近最下端的邻近棘突上做一骨槽。在最下端的棘突上用钢丝或丝线,同邻近棘突上骨槽缝合在一起,使之成为骨性融合,两侧放上脂肪。

【病因学】

根据病因将颈椎管狭窄症分为四类:(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退变性颈椎管狭窄;(3)医源性颈椎管狭窄;(4)其他病变和创伤所致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结核、肿瘤和创伤等所致的颈椎管狭窄,但上述各疾患均属不同颈椎疾患类别。

【病理改变】

1.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当遇某些继发性因素,如外伤、节段不稳,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特别是头颈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可能引起椎间关节较大的相对位移,椎间盘突出或破裂,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径的变化。这些瞬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储备间隙本来极少,脊髓或神经根不能耐受这种微小的内径变化而引起损伤。本世纪70年代以来,认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颈椎病性脊髓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临床资料表明脊髓型颈椎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占60%~70%。

2.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该病是颈椎管狭窄中最常见的类型。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逐渐发生退变。退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有密切关系。颈椎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头颅之间,活动较多。所以中年以后易发生颈椎劳损。首先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其次是韧带、关节囊及骨退变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隙不稳,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造成脊髓前方突出混合物压迫脊髓,肥厚的黄韧带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从后方刺激、压迫脊髓。如此导致椎管内的有效容积减少,使椎管内缓冲间隙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引起相应节段颈脊髓受压。此时如遭遇外伤,则破坏椎管内骨性或纤维结构,迅速出现颈脊髓受压的表现,因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更易受损而破裂。

3.医源性颈椎管狭窄

该症是因手术而引起。主要因(1)手术创伤及出血疤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囊粘连并造成脊髓压迫;(2)椎板切除过多或范围过大,未行骨性融合导致颈椎不稳,引起继发性创伤性和纤维结构增生性改变;(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4)椎管成形术失败,如绞链断裂等。

4.其他病变和创伤

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肿瘤、结核和创伤等。但这类疾病是独立性疾病,颈椎管狭窄只是其病理表现的一部分,故不宜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及其他感觉神经纤维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以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尤以手臂部多发。躯干部症状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谓之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障碍 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大小便障碍 一般出现较晚。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体征 颈部症状不多,颈椎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轻压痛。躯干及四肢常有感觉障碍,但不很规则,躯干可以两侧不在一个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区域的感觉减退,而腰以下正常。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仍存在。肛门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显活跃或亢进,Hoffmann征单侧或双侧阳性,这是颈6以上脊髓受压的重要体征。下肢肌肉痉挛侧可出现Babinski征阳性,髌、踝阵挛阳性。四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出现较早、且范围较广泛,尤其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因病变基础为多节段之故,因而颈脊髓一旦受累,往往为多节段。但其平面一般不会超过椎管狭窄最高节段的神经支配区。

【辅助检查】

影象学检查:

一.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用比率法表示更为准确,因椎管与椎体的正中矢状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响。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此时可出现下关节突背侧皮质缘接近棘突基底线的情况。

1.椎体矢状径; 2.椎管矢状径; 3.棘突基底连线

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一般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曲度反张。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或广泛性增生,椎弓根变厚及内聚等。若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则表现为椎体后缘的骨化影。呈分层或密度不均匀者,与椎体间常有一透亮线,这是因韧带的深层未骨化所致。如果合并黄韧带骨化,在侧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区的骨赘,自上关节面伸向前下方,或自下关节面伸向前上方。脊椎关节病时表现为椎体边缘硬化及骨赘形成,而后侧方的骨赘可伸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小关节退行性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半脱位等。

二.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突出表现为,椎弓短小、椎板下陷致矢状径缩短,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正常,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CT显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并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内褶或钙化。脊髓萎缩则表现为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脊髓囊性变于CTM检查时可显影,囊腔多位于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块,其密度同致密骨,形态各异。骨块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完全的或不完全的缝隙。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明显骨化可造成脊髓受压,其厚度多超过5mm,呈对称的山丘状,骨化的密度常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黄韧带的关节囊部骨化可向外延伸致椎间孔狭窄。

三.MRI检查 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尤其当椎管严重狭窄致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能清楚显示梗阻病变头、尾侧的位置。但是MRI对椎管的正常及病理骨性结构显示不如CT,因骨皮质、纤维环、韧带和硬膜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骨赘、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也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因此,在显示椎管退行性病变及脊髓与神经根的关系上不如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显示脊髓的压迫移位,还可直接显示脊髓有无变性萎缩及囊性变。T2加权像能较好地显示硬膜囊的受压状况。

四.脊髓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发现多发病变,对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临床表现同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确诊,必须借助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80%患者可确诊,表现为颈椎管前壁呈条状或云片状骨化阴影,必要时加摄断层片多可确诊。CT扫描可确诊,并可观察和测量骨化物形态分布及其同颈脊髓的关系。对本病的诊断MRI从影像学角度上其图像不如CT扫描。

颈脊髓肿瘤 表现为脊髓进行性受压,患者症状有增无减,从单肢发展到四肢。小便潴留,卧床不起。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同时出现。X线平片可见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变薄、距离增宽,椎体或椎弓破坏。如瘤体位于髓外硬膜下,脊髓造影可见杯口样改变。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脊髓造影通畅。MRI检查可确诊,见颈脊髓呈囊性改变、中央管扩大。

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系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症状先上肢后下肢,呈进行性、强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及膀胱症状。椎管矢状径多正常,脊髓造影通畅。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有轻重不等的颈部外伤史,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椎间盘破裂或突出,而无颈椎骨折、脱位,并存在相应临床表现者。80年代以前,由于检测技术所限,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也较为困难,自磁共振成像问世以来,本病发现率日趋增多,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也不断深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多无困难,诊断依据:

病史

头颈部外伤史,即使是轻微的颈部扭伤。起病急,发病前无症状,起病后出现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

颈椎X线片 可观察到:(1)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2)年轻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椎间隙可无明显异常,但年龄较大者,受累椎间隙可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3)椎前软组织阴影在急性过伸性损伤所致的椎间盘突出中可见增宽;(4)颈椎动力摄片上有时可显示受累节段失稳。

CT扫描 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往往无法依靠常规CT扫描确诊。CTM(脊髓造影 CT扫描)则可较清晰地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椎间盘压迫的影像,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采用此法来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并认为其在诊断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明显大于MRI。

磁共振成像(MRI) 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及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程度,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远远大于CT和CTM。在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可显示清晰影像:(1)中央型:椎间盘从受累椎间隙水平呈团块状突出,压迫颈脊髓前方中央部位,受压脊髓局部可呈弯曲、变扁或凹陷状向后方移位,并有信号异常的表现,其中以信号增强为主,有时可见脊髓内空洞影像;(2)旁中央型:椎间盘呈块状或碎片状向后外侧突出,压迫颈脊髓侧方和一侧神经根,颈脊髓前外侧受压变形,向后方或健侧移位,局部信号增强,神经根向后外侧移位或影像消失。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往往需要结合CTM进行诊断。

肌电图

用于确定神经根损害,对神经根的定位有一定意义。肌电图正常表示神经根功能尚可,预后良好。

【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

颈椎牵引 原无退变的椎间盘突出,经牵引恢复其椎间盘高度,部分突出物有望还纳。牵引方法:采取坐位或卧位,用枕颌带(Glisson带)牵引,重量2.0~3.0kg,一般认为持续牵引比间断牵引效果好,2周为一疗程。牵引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加重病情可能,应慎用。

颈部围邻制动 主要作用是限制颈部活动和增强颈部的支撑作用,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一般可采用简易围颈保护,对严重病例伴有明显颈椎失稳者可采用石膏围颈固定。对牵引后症状缓解者制动有利于病情恢复。

推拿、按摩 虽有不少治疗成功的报道,但推拿,特别是重手法推拿有可能加重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神经根损伤,严重者可在推拿瞬间发生截瘫,因此采用时应谨慎。

理疗 对轻型病例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蜡疗和醋离子透入疗法效果较好。

药物治疗 对症处理,对疼痛剧烈者可采用镇静镇痛药物。

手术疗法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严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颈前路减压术 适用于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环锯减压摘除损伤的椎间盘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效果较好。对原有退变者应同时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免残留可能的致压物。

颈后路减压术 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者。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可采用半椎板及部分关节突切除术,通过减压孔摘除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若伴有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则可采用全椎板减压术。

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 有后侧和前侧两种入路,在治疗颈椎软椎间盘突出中,其入路选择仍有较大争议。Aldrich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单根神经根受损的外侧型髓核脱出,取得良好疗效,术中小关节突切除的范围依神经根和突出椎间盘的关系而定。该法的优点是:(1)操作简便:(2)切口小、创伤小;(3)并发症少,危险性小。但此术仅适用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而对于合并颈椎管狭窄症及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由于减压范围有限,手术效果差,不宜采用此法。

颈椎间盘溶核术 由法国的Bonafe和Lazorthes提出并首先作了研究。适用于需要手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尤其年轻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数周无效则可选用此法。虽有不少学者报道该法疗效不亚于外科手术治疗,但诸多因素限制其广泛应用:(1)该法采用颈前路穿刺途径,而颈前方解剖结构密集,如血管神经束、气管食管束等,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危险性;(2)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有损伤脊髓的潜在危险性。

【病因学】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由颈部创伤所致。致伤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可由前方、后方、侧方撞击致伤,而以车尾撞击(Rear-end collision)引起的颈部过伸-加速损伤(Extension-acceleration injury)所致的椎间盘损伤最为严重。一般认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发生的,但亦可见于原无明显退变的椎间盘。

【病理改变】

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退变的颈椎间盘受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结果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导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

Taylor通过尸体解剖指出,创伤性颈椎间盘损伤最具特点的病理征象是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而有别于椎骨钩突裂隙和椎间盘中央裂隙等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征象。颈椎间盘软骨板裂口常呈线性裂缝,接近椎骨终板,并与之平行,同时常累及椎间盘周围纤维环,靠近椎体边缘,表现为边缘损伤(Rim lesion)。软骨板裂隙与纤维环板层结构裂隙相互延续,裂隙内常有出血,髓核可通过裂隙突出。

颈椎间盘损伤多发生于上三个颈椎间盘,急性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颈3~4间隙多见,主要原因是:(1)颈椎过伸性损伤时切应力大,颈3~4间隙较下位颈椎更接近于着力点;(2)颈3~4小关节突关节面接近水平,更易于在损伤瞬间发生一过性前后移位,类似于弹性关节。

颈脊髓由于齿状韧带作用而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易引起颈脊髓受压。颈脊髓受压后变细变软,并可在早期形成空洞,脊髓损伤区域不大,但不少患者可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状态。

颈脊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横形进入椎间孔,颈椎后外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髓核易从该处突出,即使突出物很小也会引起神经根受压。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大多数病例有明显头颈部外伤史,有的可因轻微损伤起病,甚至伸懒腰亦可诱发。临床表现因压迫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压迫组织不同,本病可分为三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A:侧方型; B:中央型; C:旁中央型

1.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外侧和钩椎关节内侧,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由该处通过的颈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压迫症状。

症状 (1)颈痛、僵硬、活动受限,犹如落枕;(2)颈部过伸时可产生剧烈疼痛,并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3)一侧上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

体征 (1)颈部处于僵直位;(2)病变节段椎旁压痛、叩痛,下颈椎棘突间及肩胛内侧可有压痛;(3)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和Spuring试验阳性;(4)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支配肌肉可有萎缩及肌力减退现象。

2.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压迫脊髓双侧的前面而产生脊髓双侧压迫症状。

症状 (1)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下肢往往重于上肢,表现为行走不稳;(2)病情严重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3)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体征 (1)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2)感觉异常,深浅感觉均可受累,依椎间盘突出节段不同感觉异常平面的高低而异;(3)四肢肌张力增高;(4)腱反射亢进,可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病理征如Hoffmann、Openheim征阳性。

3.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偏于一侧而介于颈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除有侧方型症状、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不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此型常因剧烈的根性疼痛掩盖了脊髓压迫症,而一旦表现脊髓压迫时,病情多较严重。

【鉴别诊断】

1.颈椎病

无明确外伤史,或在外伤前即有颈椎病的症状,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可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影像学显示骨赘和椎间盘共同构成致压物,且往往以前者为主。

2.颈椎管内肿瘤

无外伤史,起病一般较缓慢,影像学可提供重要的鉴别依据,髓内肿瘤分辨较容易,髓外肿瘤与椎间盘有明确界限。

3.肩周炎、胸腔出口综合征

主要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肩周炎仅有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而无神经功能异常。胸腔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酷似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但颈椎MRI却未见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胸片可显示胸腔上口狭窄或颈肋等。

颈椎综合症药膳方


颈椎综合症是常见疾病,发病以40—50岁者为多见,临床表现以一侧肩、臂、手的麻木疼痛,或以麻木为主,或以疼痛为主,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检查时,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内上角部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僵硬。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综合症

急性期

[临床表现] 颈部疼痛,痛可向头、肩、臂、手指等部位放射;有触电、发凉、沉重等感觉。肩关节不灵活,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严重时疼痛像刀割或烧灼。舌质暗红、苔微黄腻、脉弦略数。

[食疗药膳]

1.桑枝丹参煲鸡:老桑枝6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母鸡 1只重约750克。将鸡去毛及内脏,与老桑枝、丹参、川芎一起加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鸡肉。

2.独活乌豆汤:独活12克,乌豆100克,宽根藤30克,清水4碗煎至1碗,加米酒少许,去渣温服。

3.当归五加皮粥:当归20克,五加皮15克,羌活6克。上药水煮,去渣取汁,人粳米100克煮粥食。

缓解期

[临床表现] 急性症状缓解后,肩、臂、手指等有触电、沉重、发凉感觉,肩关节活动不灵等症状存在,但无明显剧烈疼痛,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细。

[食疗药膳]

1.千斤拔狗脊煲猪尾:千斤拔50克,狗脊30克,猪尾1条,水 5碗煎至1碗,饮汤吃猪尾。

2.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约250克,煲汤服食。

3.乌鸡酒:乌雄鸡1只,白酒2500克,先将乌鸡去毛及内脏,洗净,用酒煮鸡。煮至酒约剩一半即可。每次饮20—30毫升,饮后再食葱、姜、粥等。

4当归杞子粥:当归15克,杞子30克,党参30克,金英子20克,狗脊20克,粳米100克。上药水煮,去渣取汁400毫升,入粳米煮粥食。每日1—2次。

针灸颈椎会有后遗症吗


现在人都不爱运动,而长期坐着,这样很容易出现颈椎方面的疾。颈椎疾病虽然说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是会经常出现脖子酸痛等不舒服。针灸颈椎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快速的缓解脖子酸痛的症状。不过有的人会担心有什么后遗症。下面,我们来看看针灸颈椎会有后遗症吗?

针灸属于中医科常规的治疗措施之一,主要是针对于疼痛性疾病,以及常见的内科杂症的辅助治疗,常规是不会有后遗症的。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后,注意避风,短期内不要洗澡。如果针灸期间出现了晕针等反应的话,需要即刻停止治疗,密切观察即可,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针灸可治疗颈椎病,主要是改善颈椎病的一系列的症状。颈椎病的症状主要有颈部的不适感、疼痛以及一些颈肩的放射性疼痛,严重可出现头昏、全身不适感。通过针灸可改善这些症状。针灸的作用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通过针灸改善局部的气血,可达到治疗效果。

颈椎、腰椎类的疾病都是我们的脊柱产生了问题,同时造成了周边的神经还有软组织受压迫而生的炎症、麻木及头晕眼花的不适症状。针灸及一些保守的相关治疗都是缓解了炎症,短时间能产生一定的好效果,但真正的脊柱问题一点也没有解决。颈椎病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改正不正确的一些不良好习惯。如长时间看书玩电脑造成颈椎不的活动,睡觉喜欢高枕等等。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拍个CT检查后对症治疗。缓解的办法有热毛巾热敷,睡低枕头,加强身体锻炼。疼痛非常不适的话建议到正规医院点滴血塞通消炎,

芩黄喉症胶囊主治什么?


芩黄喉症胶囊是一种普通的药物,其实很多人都用过,这种药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当然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尤其到了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的原因,人们经常会出现喉咙肿痛,患者平时说话和吃东西都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就可以吃芩黄喉症胶囊帮助治疗了。

芩黄喉症胶囊主治什么?

芩黄喉症胶囊,是由黄连、人工牛黄、栀子、郁金、大黄、黄芩浸膏、冰片组成。那么,芩黄喉症胶囊有什么功效?

芩黄喉症胶囊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经试验证明其安全有效,可以放心使用。

芩黄喉症胶囊建议一次2粒,一日3次,使用时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

最后,提醒孕妇是不建议使用该药,若有必要使用请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芩黄喉症胶囊一种中成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属于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物。如果是咽喉红肿厉害或者有化脓的话,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

芩黄喉症胶囊是中成药,功能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情况和症状是可以服用的,关键是要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剌激的。

是咽喉部黏膜充血引起,一般与会有异物感、咳嗽等。

指导意见:

建议日常饮食注意清淡保暖避免受凉禁忌烟酒等,口服一清颗粒,利咽灵,阿奇霉素等

经常吃辛辣食物是会引起咽喉疾病的。

指导意见:

说的药是中成药,轻微的是可以的。如果严重一点就不行,要配合抗菌药一起使用。

上述情况应该是由于平时不注意饮食引起的,有可能会引起疼痛肿胀,像这种情况使用药物期间是绝不允许喝酒的

指导意见:

这个药物一般适用于祛火的,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颈椎脊髓空洞症该怎么办?


现在的社会,患有各类疾病的人群增多,因此重视生活质量成为的关键。当然,一旦患有病症,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因为,只有正确的治疗方式才能够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况。那么,当出现 颈椎脊髓空洞症时我们该怎样进行治疗呢?下面就来具体的介绍一下。

1.感觉症状

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该症状也可为两侧性。

2.运动症状

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创伤,晚期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脊髓空洞症的治疗:

一、内科治疗:口服注射相关苭物,部分脊髓空洞症病人可缓解症状。

二、手术治疗:对合并环枕畸形或蛛网膜粘连造成四脑室出口阻塞者以及空洞扩展过快过大引起严重瘫痪者可试行手术减压引流以改善脊髓空洞症症状局限性空洞可考虑手术切除。

三、对症处理:可给予相关苭物、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E等;痛觉消失者应防止外伤烫伤或冻伤,防止关节痉挛要辅助按摩等。

四、同位素60钴和深度X线照射治疗,能使病理过程停止进行,部分症状得到改善,特别是早期脊髓空洞症病例,对营养失调性损害的效果尤佳。

2.其他治疗

包括维生素B族、血管扩张剂、神经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等,均可应用。尚可根据病情采用体疗、理疗、针刺疗法,以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当出现劲椎脊髓空洞症时该怎样进行治疗。一般除了药物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通过医疗措施来进行控制病情。当然, 颈椎脊髓空洞症是属于肌肉受损类的疾病,需要及时的发现,不然就会造成瘫痪的后果。

肩关节韧带损伤


很多80后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都是靠劳动力来赚取生活费用,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非常艰苦,生活条件远远不如现在,长期的体力工作给身体带来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身体机能在衰退,很多疾病突然袭来,肩关节韧带损伤也是一种。一起来了解下肩关节韧带损伤应该怎么办吧。

不注意发生肩部韧带拉伤需要先到医院做一下检查,主要是肩关节的MRI检查,目是为了查看一下有没有肩袖损伤以及撕裂,如果检查出可以通过肩关节镜手术进行修复肩袖的损伤。若是没有发生撕裂,可以做保守治疗,通常可以自动好。

由于肌体的结构有自愈性,但是需要一段时间,不能马上就好。通常伤筋动骨需要最少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也只是大概的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拉伤情况来定。再就是恢复的时间与年龄也有关系,若是年纪较轻,那么,恢复起来自然要快一些。

肩部韧带拉伤在恢复过程中,根据伤情可以有一些活血化淤的药,若是疼痛较为严重,也需要搭配一些镇痛类的药,这样可以帮助拉伤尽快恢复。自理能力也就相对可以提高。但是这也不能代表就可以自愈了,发生肩部韧带拉伤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医治方法。

1、

对于想要缓解一下韧带拉伤的症状,就必须要控制一下饮食了,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比如说西红柿还有茄子就是非常有营养的,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够有效缓解一下韧带拉伤的疼痛。

2、

对于想要缓解一下韧带拉伤的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骨头汤来提高骨头的韧度,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缓解一下由于拉伤所带来的疼痛,这件是非常重要的。

3、

而且想要缓解一下韧带拉伤的症状,就必须要控制一下饮食,而且千万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辛辣刺激的食物还有一些特别油腻的食物,糖分特别高的食物,对人体伤害都是非常大的。

骨化三醇胶丸的作用


骨化三醇胶丸,它主要适用于女性绝经期出现骨质疏松的治疗,另外对于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营养不良症,也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在术后如果出现甲状腺机能下降,也可以使用这样的药物来治疗,在用药方面要听从医嘱,一定要十分严格的控制用量,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这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

骨化三醇胶丸的作用

骨化三醇胶丸的治疗作用并不是单一的,适用于以下症状:绝经后出现的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特发性及假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型佝偻病。有以上症状的患者需用药前应该先咨询医生,看是否适合用药。

骨化三醇胶丸虽然可以用于以上症状的治疗,但是应该排除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与高血钙有关疾病的患者;对该药品有过敏症状的患者;有维生素D中毒迹象的患者。以上人群属于骨化三醇胶丸用药的禁忌人群,不建议用药,如有不适症状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其他替代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的用法用量

是需要十分严格控制的,因为若是药物过量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其他的伤害,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衍生物,若是药物过量的话可能会发生高钙血症,从而出现食欲减退、头痛、呕吐、便秘等症状,严重还看会导致肾皮质、心肌、肺和胰腺等组织的转移性钙化,若是出现药物过量的情况,应该立即停药,并采取洗胃或是催吐的方法防止药物进一步的吸收,也可以用液体石蜡促进粪便排泄,若是血钙持续增高,应该采取措施适当进行利尿。由此可见,药物过量会带来不可预估的伤害,所以应该控制好药物剂量,严格遵照医嘱进行用药,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不良反应

由于骨化三醇能产生维生素D的作用,所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维生素D过量相似,如高血钙综合症或钙中毒 (取决于高血钙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偶见的急性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头痛,呕吐和便秘。慢性症状包括营养不良,感觉障碍,伴有口渴的发热,尿多,脱水,情感淡漠,发育停止以及泌尿道感染。

长达15年临床使用本品治疗所有适应症,结果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包括高钙血症在内的发生率为0.001%或更低。

并发高钙和高磷血症的病人(浓度大于6mg/100ml或1.9mmol/l)可能发生软组织钙化,这些表现可通过放射学检查而观察到。肾功能正常的病人,慢性高钙血症也许与血肌酐增高有关。由于骨化三醇的生物半衰期较短,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停药或减量数天后升高的血钙即回复正常范围,这一过程要比维生素D3快许多。

对敏感体质的病人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韧带断了严重吗


人们每个关节位置都有一个东西在链接两个骨头,这就是韧带,所以很多人问韧带断了严重吗?如果韧带断裂的话,是会对人们日常活动带来影响的,具体的影响大小要看韧带断裂的程度,因为有些韧带撕裂是可以通过诊治和复接来治疗的。具体的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一、韧带断裂

生活中,普通人的韧带损伤常见于踝关节、膝关节、掌关节、指关节。韧带断裂一般是因为在剧烈活动中,急速做出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导致相关韧带被动牵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断裂。韧带断裂往往伴有扭伤和骨折。韧带损伤后应及时诊断治疗和复接。伤后应马上采取制动、局部降温以延缓和减轻肿胀和出血和感染,同时镇痛,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鉴别诊断

韧带断裂的鉴别诊断:

1、

韧带挫伤:一般是因为在活动中,做出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韧带损伤程度不严重,会出现红肿。

2、

韧带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损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情况。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多发于腰、踝、膝、肩、腕、肘、髋。

3、

韧带拉伤:脊椎动物中,韧带是使各骨块相互连结的结缔组织的索状物,与弹性纤维紧密并行。韧带拉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见青紫区。

三、缓解方法

1、部分断裂:

关节内无积血,外翻位X线片显示内侧关节间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闭、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早期锻炼股四头肌或用踝上长腿石膏托固定于膝内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干后可开始股四头肌锻炼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断裂:

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如韧带断裂,可直接缝合;如骨附着处撕脱,可用钢丝贯穿法固定或直接缝合于骨膜及软组织上。如有撕脱骨片,则用钢丝或螺丝钉固定。如合并半月软骨损伤,应予以切除。合并前膝交叉韧带损伤者,应先修补。术后石膏固定4―6周。

3、陈旧性损伤:

积极坚持股四头肌锻炼,以增加关节稳定性。经积极锻炼后,关节仍不稳定者可行手术修补。用阔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受伤机会很少,很少需要手术治疗。

4、膝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合并胫骨棘撕脱骨折者,可用膝过伸和后推胫骨使之复位,用长腿石膏固定4―6周。对于未能复位者,应及时手术修补。将骨折片用钢丝固定。单纯韧带断裂者,用石膏固定。对陈旧性损伤,以保守治疗为主,经锻炼后,关节仍不稳定,亦可考虑手术修补。后交叉韧带可不修补。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