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病是什么病 > 导航 > 中医面部养生

中医面部养生

2019-11-06

中医面部辨病术是什么

养生病是什么病。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社会在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养生达人是如何进行中医养生的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医面部辨病术是什么”,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察面,是古老医学流传至今的"望诊"内容之一。这里先说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路过齐国,见到齐桓侯,一看齐桓侯的面部神色有患病的征象,就对他说:"您有病在肌肤,不治就将深入。"桓侯说."我没有病" 。扁鹊出去后,桓侯对左右说:"医生为了挣钱, 竟想诳治没有病的人。"过了五天,扁鹊又见了桓侯,告诉他病已进入血脉。又过了五天,说病已进入肠胃.可齐桓侯仍讳疾忌医,不予理会。又过了五天,扁鹊一望桓侯的气色,便知他已经病人膏肓 ,不可救药了,便回头就跑。桓侯派人追问,扁鹊说:"病在肌肤时,可用汤洗和药熨的办法治愈; 病入血脉,尚可针炙;病在肠胃,也能用酒醪治愈 ;现在病已进入骨髓,连阎王爷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也没有任何请求了。又过了五天,桓侯终于病重而死。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扁鹊确实精于望诊,达到了"望而知之"的境地。这也许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望面察病不仅要仔细观察病人面部的神态、还要端详其面色、面容。

相关阅读

中医特色辨治妊娠病


妊娠病是很多女性都会遇到的一种疾病类型,对于这类疾病很多人都无从下手,所以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其实中医对于治疗妊娠病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辨治妊娠病的吧!

中医特色辨治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长、鬼胎、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这些疾病加以论述,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以及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

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

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滑胎等;

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

治疗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具体治疗大法有三

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益阴为主;

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养血为主;

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热为主。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降气药物,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惟须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补肾系胞法

肾者主精,胞胎赖肾精之养,肾精充则胎有所养。肾主系胞,有提系胞胎之功。故安胎当先固肾系胞。肾虚常见胎前病有:小产、滑胎、胎漏、子淋及妊娠腰酸等。治以补肾系胞,固肾益精。

常用药:熟地黄、山芋、枸杞、杜仲、桑寄生、炒山药、女贞子、菟丝子、肉苁蓉、川断等。

补益脾土法

脾为生化之源,胚胎赖气血之滋养,妊娠之时,必使脾有生气,则胎自安盛。脾虚常见妊娠病有堕胎、小产、恶阻、胎萎不长、子肿、子满等症。治宜补益脾气。

常用药:党参、焦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砂仁、生黄芪、甘草、莲子肉、大枣、人参等。

清热安胎法

“热则胎动”妊娠之际,血聚以养胎,故使血气不足,火气有余,故清热安胎为治之大法。有热胎动常见病有:胎动腹痛、胎漏、胎动下血、妊娠口干、小便不利等症。

常用药:生地黄、元参、麦冬、知母、黄芩、栀子、天冬、炒白芍、当归、甘草等。

补气养血法

胎儿赖母血之营养,血虚则胎失所养,故养血治疗实为安胎养胎之大法。妊娠血虚常见症: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恶阻、胎萎不长等症。

常用药:当归、炒白芍、熟地黄、生地黄、龙眼肉、阿胶、龟板胶、山芋、枸杞、黄精、首乌。

舒肝开郁法

胎之即成,气血既聚也易致郁,妊娠妇人血虚火热有余,加之性情波动,易成肝郁不舒。妊娠肝郁常见妊娠恶阻、子冒、先兆子痫、子悬、子痫等症。治宜育肝阴舒气机,以养育胎儿。

常用药:当归、炒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生地黄、麦冬香附、菊花、天冬、甘草等。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辨治妊娠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中医辨证治疗妊娠病的方法很简单,其病理病机可包括很多个方面的,以上介绍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医说法:“辨汗”能识病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 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胃痛中医辨治偏方


这个胃痛真的是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的。这个胃痛起来是非常的难受的。那么,这个胃痛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胃痛的偏方又有什么?中医是怎样治疗胃痛的?胃痛的病因是什么?赶紧来看看吧!

胃痛无论是食积、湿热,无论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抑或脾胃虚弱,根本原因均为脾胃运化腐熟水谷功能失职,运化无权,进而导致胃气壅滞、传输无力、通降失司,出现不通则痛。

胃痛中医辨治偏方

寒则凝,温则行。我们可以据此判断,除了胃热炽盛、湿热中阻等实热证胃痛以外,其他证型的胃痛,其病机多为中焦脾胃(阳)气弱运化无力、气滞食阻、邪壅胃腑,从而导致胃气升降失调,凝滞不通而痛。

脾胃之气是什么?脾胃之阳气是也。所以我又总结了四句话,寒则腐熟无能,寒则食滞不化,寒则气机凝滞,寒则湿停碍胃。故曰,胃喜温而恶寒,喜热而怕凉,知者众矣。

所以在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的胃热(或湿热)证象,都可适量选用干姜、高良姜、桂枝等温运脾胃的药。

如果有比较明显的胃寒就用川椒和白胡椒,但是川椒不能用多,白胡椒可以稍微多一点,但是不可一下子开二三十剂药让患者去吃。

温阳药用量开始不要太重,逐次加量,若所用温阳药量太大,因其气味太厚重、浓烈,不仅会伤阴(血)耗散胃气,而且会导致胃络受伤,胃络受损以后,不仅会加重胃痛,甚至于出血,所以说临床上用药需以药知为度、效到且止、缓图建功。

对于食欲不振、纳食不馨,可用小茴香、草果、荜拨等芳香温散开胃之品。胃痛日久,可加肉豆蔻、肉桂,兼补脾肾之阳。

胃病日久损伤脾胃之阳,进而耗及肾阳,须提前预防,使肾阳得到及时温固,为脾胃之阳提供补充,肾的阳气就能源源不断地转输脾胃,脾胃阳气和肾阳是互相转化、互根互用的关系。

胃寒兼有形寒肢冷、小便数者等肾阳不足证象,用制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胃的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根据温阳化胃法,传承唐祖宣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治胃痛要注重鼓舞胃气,就是鼓舞胃的阳气,才能达到和胃降气,胃痛自止的治疗目的。

胃痛的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结语:看完了这么多能够有效治疗胃痛的偏方以及这个胃痛的病因,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相关的认识。所以,想要用这些偏方来进行治疗胃痛的话!还是请在询问医师的情况之下进行治疗和服用,效果会更好哦!

中医望牙辨疾病


窥一斑,知全豹。这在中医理论中多有体现,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帮助辨病,而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牙齿及牙龈情况,也有类似的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中医学里的温病学派就对辨验齿龈十分重视。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齿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如果一个人牙齿发育不好,通常肾也不好。如成人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同时要警惕有无肾脏方面的疾病。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认为,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炎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如果红肿的同时,还伴有牙齿松动、强烈口臭等症状,多为牙周病。患此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有这种倾向,应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牙缝变宽伴随牙龈出血,在糖尿病、甲亢等疾病中常见;如在生病过程中,出现牙齿变黑或有寒冷感、牙齿变长而污垢、齿瓣变黄如豆瓣色,多预示着疾病变得严重,应提高警惕。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的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早预防,如提早服用钙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经常叩齿。另外,牙齿松动脱落和牙齿不洁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调查显示,掉牙多的老年人中风的风险很高。因此,多做咀嚼,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反过来说,心脏本就不太好的人,也更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痤疮的中医辨治


临床主要表现

1.多见于青壮年,一般二十三四岁后逐渐减轻至愈。

2.损害初期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用手挤压时可见乳白色脂栓排出。可有部分丘疹因毛囊口脂栓氧化而变成黑色,称为黑头粉刺。不易排出脂栓,丘疹顶端呈灰白色或白色的称为白头粉刺。发病过程中还可出现炎性丘疹、脓丘疹、脓疱。

3.少数病变可成为结节或囊肿,深居于皮下,可略高出皮肤表面,色红或暗红,较大囊肿表面可有波动感。愈后留浅凹坑状疤痕。

4.皮损好发于颜面,尤以前额、颊部、颏部为主,其次为胸背和肩胛问部,对称分布,轻重可不等。

5.常伴有面部脂溢,出油多,毛孔扩大,头发光泽油亮,头皮屑多。

6.部分女性患者皮疹在月经前加重,吃刺激性、油腻、甜食等可加重皮损。

辨证分型

1.湿热 颜面或前胸、肩背多脂处红色丘疹,黑、白头粉刺,皮脂溢出,伴局部疼痛,心烦,口苦口干,便秘,舌质红,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

2.郁结 皮疹多局限于面部,以红斑、炎性丘疹为主,少量黑、白头粉刺,皮脂溢出不明显,或合并轻微黄褐斑,常伴经前乳胀,腰酸痛,夜寐多梦或入睡困难,多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劳累、生活不规律而加重,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少,脉弦细或沉弦。

治疗方法

1.汤药

(1)湿热证: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野菊花10克,生地15克,苦参10克,赤芍15克,生槐花15克。

(2)郁结证:连翘败毒丸合丹栀逍遥丸加减。连翘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枇杷叶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2.中成药 栀子金花丸3克,每日2次;内热盛者连翘败毒丸6克,每日2次;当归苦参丸6克,每日2次;丹参酮胶囊2~4粒,每日3次;大黄 虫丸6克,每日2次。

3.外用药 颠倒散(大黄、硫黄)用绿茶水或凉开水调成糊状每晚外敷。枇杷叶25克,生侧柏25克,煎水1000毫升,放温后洗脸15~20分钟,每日1~2次。

4.其他疗法 ①蒸汽疗法,可促进脂栓排出。②紫外线照射,可促进脂栓排出,促进炎症吸收。

日常养护

1.皮疹数量多,伴继发感染、结节、囊肿性皮损时,尽早到医院就诊。

2.疹出后勿用手抠或挤压,方法不当易继发感染,甚则落疤。

3.避免长期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和皮质类固醇激素。部分药物外用后局部会出现刺激,宜从低浓度开始用。

4.发作期禁食辛辣刺激及羊肉、冷饮等,缓解期亦应注意少食该类食物及油炸、甜腻等食物。

5.皮脂溢出多者,每日宜温水洗脸,不应超过3次。

别害羞!中医教你通过分泌物辨病


人有很多分泌物,比如说痰涎、呕叶物、带下、鼻涕、耳垢、汀液等等。我们不要小看它们,它们能帮助我们辨别疾病,古人说:“凡病必察其下”,也就是说,医生看病不但要查病人的“五脏”、“六腑”,也必须观察病人的大小便。古人的经验已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承认。现在的医生通过化验病人大小便诊断疾病,在医疗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诊察手段。其实,不仅是大小便,人的其他很多分泌物、排泄物,如痰涎、呕叶物、带下、鼻涕、耳垢、汀液、气味等等,都能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只要留心观察它们的变化,就能对自己或别人的健康状况,做到胸中有数。

汗液

汀液是皮肤汀腺分泌的液体,全身汀腺每天可分泌汀液约500~lOOOml。汀中950/以上是水分,小部分含有尿素、尿酸、乳酸、无机盐等,基本成分与尿液相似。汀与人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调节体温、体液。排泄体内的废物,同时使皮肤表而保持酸性,防止些细菌对人体的

侵袭。中医认为“血汗同源”,汀也是人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内经》明确指出:“汗为心液”,通过汗可以了解病情,对症下药。现代医学认为,无汀或出汀不正常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一、无汗

此种病人常常感到身体某部位或全身皮肤异常干燥,终年不见汀液,有白色皮屑脱落,秋冬季节可见皮肤干裂现象,无汀症多继发于某些全身疾病或皮肤病(如鱼鳞病、银屑病、硬皮病,还见于维生素缺乏,粘液性水肿),有极少数病人是先天性异常所致,也有因药物(如阿托品等)引起的。

枳术丸主治什么病


导读:枳术丸主治什么病?枳术丸是一种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的中成药,那么枳术丸主治什么病?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枳术丸主治什么病

枳术丸为褐色的水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为消食剂,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

【方剂名】

枳术丸

【出处】

《中国药典》

【组成】

枳实(炒)250g,白术(炒)500g。

【制备方法】

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荷叶75g,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

本品为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苦。

【用法】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方歌】

枳术丸以白术君,辅以枳实行气滞,健脾消食又化湿,食少腹满服之宜。

【方解】

方中重用白术健脾和中,助脾运化;枳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荷叶烧饭为丸,升养脾胃之清气,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荷叶与枳实相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使脾健积消。

【功效与作用】

健脾消食,行气化湿。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

【临床运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对老年体弱和小儿的消化不良尤为适宜。还可用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属脾虚气滞而食欲不振者。

【使用注意】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枳术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枳术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枳术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枳术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枳术丸治疗小儿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脾胃疾病,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呕吐、睡卧不宁、大便不调等为主要特征。

曲麦枳术丸最早记载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枳术丸加味而成,是张元素由《金匮要略》枳术汤衍变而来。枳术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且用汤剂,原方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对脾虚气滞食积证,变换枳实、白术用量,即重用白术,又用荷叶烧饭为丸,意在以补为主,再易汤为丸,治以缓消。曲麦枳术丸在其基础上加入炒神曲、炒麦芽,临床用于治疗脾虚停滞、脘腹痞满、倒饱嘈杂、不思饮食。

所以,小儿积滞可以应用曲麦枳术丸加减治疗,燥湿运脾,消积导滞,效果良好。

以上就是枳术丸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中医面部辨病术是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