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黄帝内经中的医疗养生 > 导航 > 壮医中养生的方法

具有综合性质的临床医著 《中藏经》

黄帝内经中的医疗养生。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具有综合性质的临床医著 《中藏经》”,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它是一部综合性质的临床医学著作。旧署华佗所作,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又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

一、内容简介

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

二、医学思想及观点

《中藏经》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

《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扩展阅读

帕金森综合症临床表现有哪些?


我们经常听到帕金森这种医学名词,对于这种症状的表现有又哪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一些有关帕金森症状的一些表现,希望大家对此病症有所了解,来看吧!

1.帕金森病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一般姿势不稳是晚发的症状。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临床表现除了具备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外,尚有突出的锥体束征、小脑萎缩、认知损害等,受累部位范围较广,症状较重,对抗帕金森病药物反应不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多系统萎缩(MSA) 目前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MSA-p和MSA-C型,其中MSA-p型表现为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综合征症状,MSA-c有突出的小脑损害,但无论何种类型,MSA首发症状多为自主神经症状,如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或膀胱残余尿增加),男性有勃起障碍等,可在出现帕金森综合征之前数年即存在。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以假球麻痹、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锥体外系肌僵直、步态障碍和轻度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较早出现步态不稳、跌跤现象。

(3)皮质基底节变性(CBD)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减少、肌阵挛、姿势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上肢多不对称)、皮层复合觉缺失、失用,异己肢感现象等。晚期可出现痴呆、步态不稳和平衡障碍。

(4)路易体痴呆(LBD) 主要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样表现和幻觉。进行性加重的皮质性痴呆是其特征性症状,可伴发失语、失认、失用和空间定向障碍。部分以肌僵直、运动减少、姿势障碍、步态异常和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为首发症状。

3.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各种已知原因,包括血管病、药物、感染、中毒、外伤等所致的帕金森病样表现。

(1)药物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多由服用多巴胺能耗竭剂或具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或钙离子拮抗剂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居多,多出现于用药后3个月内。多数患者症状可逆,停用相关药物数周或数月后症状可消失。表现为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运动减少、姿势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起病较快、进展迅速是其特点。震颤较轻微或不出现,但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较明显,还可出现静坐不能,口、面、颈及肢体的不自主运动。

(2)血管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碎步,步态不稳,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缺乏静止性震颤,半数以上患者有假性球麻痹及锥体束征;以下肢受累为主,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4.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可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和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具有某些帕金森病的特点。常见:

(1)肝豆状核变性 多有肝功损害及肝硬化,发现角膜K-F环和血清铜,铜蓝蛋白低即可确诊。

(2)Fahr病 以锥体外系症状,癫痫,智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需排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继发因素引起的基底节钙化。

(3)Hallervorden-Spatz病 由泛酰酸激酶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多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大脑皮质等多部位受累的表现,MRI检查显示特征性的“虎眼征”。

通过小编的分享,大家对于帕金森症状的表现是不是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有了这方面的症状就要及时的就医诊治为好!

太极拳三中医论的特点


中医是认识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作为人体运动的太极拳当然就离不开中医。中医与太极拳的联系不仅是阴阳论的同根同源,而且中医对人体的研究成果结论及其医疗的原则方针,也成为太极拳的指导方针。拳术两项职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二者都要首先是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要求,每一个拳式的设计及其招术的变化,都是符合或适应生理标准条件为前提的。因此中医学是太极拳拳式及招术变化的重要标准。武术运动本身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和内容。为什么医生都把太极拳做为防病治病特别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做为有氧运动的典范来推广是有根椐的。

早在汉代神医华佗编创《五禽戏〉》就作为体育运动和养生健体的方法。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说明运动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熊戏练其剽悍之性;练虎戏表现威武勇猛的神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现鹿静谧恬然之态;练鸟展翅凌云之势,以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太极拳是仿生的,又是养生的。虽说太极拳作为拳术的本质是技击功能,但首先是养生是健体。因技击是靠强身健体来实现做保证的。当然技击与健身是紧密相联,是绝不可分开的。有人主观的分成技击的架子和健身的架子,这个套路是健身的,那个是技击的。是非常错误的。

中医理论的始祖文集《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药方不多,但关键是提出了认识人体的内求根本大法。内求,就是内观、内视五脏六腑,查血脉怎么流动。办法是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以达人体各器关合诣平衡,达到袪病健身,延年益寿。所以,内求法是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和道路。目前国际上重识中医在防癌艾兹病的方法,看到中医内求治病原理的现实意义。太极拳实施练内,称其为内家拳同样讲内求练内劲。强调用神用意用内力。调神意而内敛,调气而内沉下沉,调身而中正。末练拳先正身,去拙除僵,改努渍外力方式,克服先天自然之能。全身放松,动中求静。练拳举手投足,先动内后动外,先动身后动手脚。以内带外;与人交手,以静制动,让外打内,后发先至。以缓慢揉顺连绵不断的动作,适应呼吸脉賻节律,慢、细、深、匀的呼吸,保证了充足的氧供应人身运动的需要;以一动无处不动,一静无处不静,节节贯穿,周身一家,才能舒通神胫末梢促进微循环,以畅通胫脉,从而强身健体,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武禹襄说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出现散乱毛病和偏差要内求腰腿。中医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查治疾病。太极拳同样靠悟性靠皮肤神胫感觉去掌握拳法要令。以揣摩悟拳听劲而介及神明。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太极拳把人这个整体的各部器关与肢体紧密联在一起,把神意气力内三合,与手脚肘膝腰胯外三合相统一。调动整体之力打击对方。把阴阳对立统一于拳式及其招术变化的全过程之中。摸索与总结出;动静之分合、曲伸之刚揉、沾走之顺背、急缓之应随、诸多矛盾之中的变化规律。并把以揉克刚,刚揉相济,力从人借,用整劲不用单劲,以弱胜强作为拳理拳法的根本特点。从整体上体现了武术的内在规律。可称武术之精髓,是中华武术中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中医讲阴阳之道、升降之道、养生之道、是受《老子》万物源于道思想的影响。太极拳把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引入拳法。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注重气沉丹田的意气神修练,强调神意内敛,以静制动。并以励练内劲基本功,强壮身体内力为基础来增强击打技能。《黄帝内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和阴阳,达到和的壮态病就好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卒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其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陈鑫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太极拳注重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重心稳定平衡,化打合一,做到功防兼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和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论阴阳,调虚实,表里互补,辩证施治。反映在太极拳的技击。不主张冒然出手、主动进功。遇人交手,以静制动,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顶不丢,粘连沾随,以揉化解对方来力。这种以揉化为主的技击方法。正是中医疏导通络,辩施实治方法的移植引用。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太极拳吸收了导引炼丹的合理精神,将气功运用于动功之中。太极拳可称为动气功。根椐动中求静的要求,动作以缓慢揉顺来适合人的生理。如似抽丝蛹动的导引,促使人体气息的变换,增强体能,以养生防病治病。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很多人经过打拳不但增强了体质。而且在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风渴病、骨椎病等有一定疗效。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被公认为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方法。有关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

医史


古代医学不断发展,从萌芽时期经历成熟时期,现代人总结古代医学经验,并不断形成医史,供后人学习。其我们对丛书,大方脉,带下医这些专业术语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医史的相关知识。

丛书

是把各种单独着作汇集在一起刻印的一类书籍。医书中最早汇刻丛书的是元.杜思敬的《济生拔萃》(公元1315年),包括金元医家的着作十九种。凡一家或把师徒等所着医书合刻,称为一家丛书,如《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包括清.张璐、张登、张倬等三人的着作。至于宋.董汲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包括《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等(公元1093年),则系个人的医学丛书。明、清以后,丛书逐渐增多,其中保存了历代的许多珍贵医书。

大方脉

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带下医

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公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着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并出版有《东医杂志》。

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951年),和凝父子所着,系现存最早的法医着作。宋代有《内恕录(着者佚名),《折狱龟鉴》(郑克着于公元1200年),《棠阴比事》(万荣着于公元1213年)等着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1247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此书为古代法医名着,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

方书

指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着作,如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公元1694年),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等。指一般有处方的医书,如刘恕《通鉴外纪》:「遂作方书,以疗民疾。」就是指一般医书,因医书中多载有方剂。又如《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2年),虽以方为书名,实际上包括基础医学及临床分科。

风科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于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妇人

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着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

和缓

即医和兴医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汇讲

指汇集个人单篇着作加以刻即的书籍。如清.唐大烈的《吴医汇讲》,搜集当时医生的单篇着作,随得随印,共十一卷,这实际上是我国早的医学杂志。

疾医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公元1115年-1368年)医学上的四大学派。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医学研究之风兴起。其代表有刘完素(守真)生于公元1110-1200年,他主张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子和)生于公元1156-1228年,他认为治病应着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东垣)生于公元1180-1251年,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生于公元1281-1358年,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医家类方:「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镞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经方派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载有经方十一家,内容包括痹、疝、瘅、风寒热、狂癫、金疮、食禁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些汉代以前的临床医学着作。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着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类书

指分门别类编辑的书籍。医学类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其中清.陈梦雷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代表作。

炼丹术

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公元九、十世纪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于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名、字、甫

名指正名,如张机的机,即是正名,仲景是字。后世的甫字,实际上也是字,如周学海.澄之甫即周学海字澄之的意思。

岐黄

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台称。古代相传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内经》等多系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因此,历代以来,医家多推岐,黄,为医之鼻祖。

清代九科

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全书

指个人着作丛书。如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包括张介宾的多种医书。指汇刻的丛书,如清.崇文斋刻的《仲景全书》(公元1894年刻),包括明.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宋云公《伤寒类证》,清.曹东斋《运气掌诀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分门论述的医书,如明.龚廷贤《济世全书》(公元1620年)。指专题研究的医书,如明.张鹤腾《伤暑全书》(公元1623年)、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公元1748年)。

人痘接种法

是取患者痘浆接种于人,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医学家发明这种方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在国内已成为专业。其方法有四种: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叫做鼻苗,其方法叫做鼻苗法。痘衣法旱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流传于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发明牛痘接种法。

伤寒派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十三科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时方派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食医

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

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着者佚名的《安骥集》(公元906以前?唐.贾诚重校)、明.喻仁、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书目

是记载图书目录的书。我国医书的书目,如明.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公元1644年)、清.凌奂的《医学薪传》(公元1892年)等。又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公元1782年),清.曹禾的《医学读书志》(公元1892年)等,除记载书目外,还对每种书作简要的评介,并考证作者的生平,书的流传修订等,是为医书的书目提要。

四大家

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后者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指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宋九科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太平惠民和剂局

是宋代政府官方举办的一种买卖药材机构。宋代对药材多行官卖,十一世纪后期在京城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制造,出售丸、散、膏、丹和药酒。此后,几经改名,而且不少省、州、县也相继设立。当时把制剂药物的部分称为修合药所或和剂局,把出售药物的部分称为卖药所或惠民局,或太平惠民局。

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

太医令

古代太医署或太医院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已有此官职。负责管理太医署、院的行政及业务。其下设太医丞,为太医令的助手。

太医署

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这个机构内分设医学各科,除作为医疗保健外,也有兼管医学教育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

唐代四科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于医药发展的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

五禽戏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于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小方脉(少小)

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校正医书局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书,进行校订印行,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撰、辑

在医书作者之下,有时加一学字,实际上即是编写,学意指学习,谦虚之词。撰,也是编写的意思。辑。是编辑,聚集,如《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清孙星衍等从《证类本草》中摘出成书(公元1799年),称为辑本。

疡医

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医案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医话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医经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医林

即医界。在古代或近代某些行文里,用医林以代表医生的行业。

医论

是一种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着。相当于现代的医学论文集。

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

针灸铜人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用,其方法是铜人内装水,外涂蜡,让学生针某穴位,如取穴准确,则穴中的水流出,否则就不能针入。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

祝由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结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史也在不断进步,并不断形成为现如今的医学通史。现在我们对医史中的专业名词有了相对认识了吧!学习医学怎么能不了解医史呢,赶快来增长见识吧!

三中医食疗 击退熬夜后各种症状


现在有很多人的生活规律非常的乱,常常熬夜不睡觉。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熬夜给人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医食疗养生的秘方,帮助“夜猫子”赶走一些熬夜留下的“后遗症”,一起看看学学吧。

中医食疗:吃走夜猫子“后遗症”

熬夜会令肌肤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过分丢失、血液循环变差、新陈代谢紊乱,尤其是频繁的熬夜之后,肌肤自然黯淡、发黄,缺乏生动的光彩,并加速衰老的进程。此时,你迫切需要对肌肤进行深度保养。

·熬夜症状:一宿未过,镜子里的人已是肤色晦暗、面如土灰,细看看,眼角还有几丝鱼尾纹。

中医支招:菊花蜜汁

菊花不仅清肝明目,祛毒散火,制成饮料喝还能润泽肌肤,延缓衰老。做法如下:

取鲜菊花30克,蜂蜜适量。把鲜菊花用水煮开,熬至浓汁以后,再加入少量炼蜜制成膏。每晚取15克用白开水冲服。

另外,皮肤在得不到充足睡眠的情况下,会出现营养的流失,因此,在晚餐时多补充一些含维生素c或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例如猪蹄或肉皮冻,有利于皮肤恢复弹性和光泽。多数的水果中都富含维生素c,或者口服1~2片维生素c片也行。

如果做好准备要熬夜,晚餐应少食辛辣食品,防止皮肤中的水分过度蒸发。敏感性皮肤的女性更应尽量少食易引起皮肤敏感的海鲜。酒精类饮料能帮我们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却对皮肤的养分吸收和保养大打折扣,因而尽量少用,而多饮用些鲜榨果汁或豆浆、纯净水等较为适宜。

睡眠不足、尤其是晚11点到凌晨3点不睡,容易导致体内阴阳不平衡,使得阳气上浮,出现各种“热气”的表现,比如牙疼、易怒、口疮、便秘,甚至痘痘找上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其中常见的主要是心、肝的实火。

熬夜症状:空气干燥,工作繁忙,劳碌一天后再熬夜很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的症状。

中医支招:薄荷、枸杞

熬夜后上火最好不要靠喝清热解毒的凉茶来败火,因为熬夜容易耗阴,所以才导致“上火”,为了人体“阴”的恢复,此时,应该多喝具有滋阴清热的茶饮,如薄荷、枸杞、金银花、麦冬等花草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银花、麦冬易伤胃并会引起腹泻,不适宜长期饮用,一旦症状有所缓解,就不要再饮用了。而薄荷、枸杞性质温和,可以长期作为保健茶饮用。

另外,还可以多吃苹果、梨、萝卜、黄瓜等蔬果。对于喜欢吃海鲜的人来说,在此期间最好放弃享受美食,以免造成吃海鲜类食物“火”上浇油的情况。

熬夜的人通常最需要的是睡眠,然而他们也常常容易被失眠纠缠上;熬夜,然后补觉,这意味着他们的睡眠没有规律,睡眠的觉醒节律经常被打破,生物钟紊乱,很容易从另一个方面破坏人脑的睡眠节律,最终引起生物钟紊乱性失眠。

熬夜症状:终于坚持着做完工作,可当晕晕乎乎地倒在床上时,大脑却一片清醒,失眠了……

中医支招:酸枣仁

虽说熬夜很累,可由于压力、兴奋,常会使得人体循环紊乱,反而失眠。酸枣仁具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镇静助眠的功效,非常适合因熬夜导致的虚烦不眠,如果能事先煮好酸枣仁粥及百合酸枣仁,等到工作完喝上一些,对于安眠极有帮助。

酸枣仁粥味美、方便,无任何副作用。制作方法:将炒酸枣仁3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粳米1~2两洗净后放入药液中煮粥,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服用。

另外,还可用新鲜百合300克,清水泡24小时,取出洗净,然后将酸枣仁10克煎水去渣,加入百合,煮熟食用,治失眠疗效很好。

提神--咖啡不如西洋参

香浓的咖啡是多数人在加班时帮助提神的好帮手。但是,在熬夜时最好别喝咖啡。因为咖啡因虽然提神,但也容易引起失眠,还会相对地消耗体内与神经、肌肉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缺乏b族维生素的人本来就比较容易累,更可能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晚上加班常会用眼过度,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甚至使人患上干眼症。眼肌的疲劳还会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因此,熬夜时注意护眼是个大问题。

va:素有“护眼之必需”之称,是预防眼干、视力衰退、夜盲症的良方,多吃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青红椒、芒果、红枣等深色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视网膜视紫红质的再生。

vb:是视觉神经的营养来源之一,vb1不足,眼睛容易疲劳;vb2不足,容易引起角膜炎。可以多吃些芝麻、大豆、鲜奶、小麦胚芽等食物。

枸杞子:清肝明目的疗效较好,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b1、b2、c,钙、铁等,是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

给“夜猫子”的几点养生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夜生活日益常态化,这使得夜间工作人数急增,这种“黑白颠倒”的作息制度会导致肾上腺皮脂激素分泌紊乱而损害身体健康。为此,专家提醒经常熬夜加班、上夜班或喜欢夜生活的“夜猫子”,要从饮食、心理、锻炼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利于身体的自我保健。

增加营养是关键

夜班族要保证有足够的热能摄入,长夜班者在夜班期间可以吃点夜宵。夜班族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是非常必要的,诸如牛奶、蛋类、瘦肉、豆制品等。吃些清淡可口、细软的饭菜,补充含丰富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蛋黄、鱼子等;多吃一些水果或新鲜果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一些复合维生素补充剂也是有好处的。

补足睡眠是重点

睡眠障碍是困扰夜班族的一个大问题。夜班族不得不夜里上班,白天睡觉,但是白天的睡眠常常会受到日光、噪音等的影响,这使得夜班族每日劳动后体力和脑力损耗得不到补偿,从而造成他们疲劳感的加重,甚至出现食欲下降、焦虑、烦躁的出现。因此,熬夜后应赶紧休息,不要夜以继日地连轴转。即使精神再充沛,也应及时补充睡眠,午饭后也应安排午睡,以利于恢复体力,振作精神。

心理障碍莫忽视

作息时间的颠倒不仅会给夜班族带来一系列的生理问题,长此以往,其心理问题也会凸现出来,诸如睡眠障碍、抑郁症等。很多夜班族常因为作息时间的颠倒,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难尽做丈夫、妻子、儿女、父母之责,一些矛盾由此而生;随着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由此产生诸如社会信息隔绝,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减少,心理得不到适当的释放等问题。因此,尽量消除心理负担,不要过度担忧和恐惧上夜班,应当面对现实,树立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昂的情绪,这样有助于消除压力。

身体锻炼不可少

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兴趣,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体能锻炼。熬夜时如果感到精力不济或者犯困,切勿勉强硬撑,最好适时休息;如果因工作需要不能休息,也不要靠咖啡、浓茶和香烟的刺激保持清醒,因为咖啡因可刺激大脑分泌兴奋性物质,容易导致失眠,还会使血脂浓度升高,危害心血管健康,而香烟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最好就地做些简单活动,如原地慢步走、打太极拳、揉捏太阳穴,或做些弯腰、踢腿、转脖等活动四肢和头颈的体操。

心脏预激综合症的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


心脏预激综合症是房室传导出现的异常现象,也是心律失常中不常见的一种疾病,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就是心电图,表现出来的症状通过心电图能够很好的确诊。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心率过快。

(一)房室旁道

①pr间期(实质上是p-δ间期)缩短至0.12秒以下,大多为0.10秒。

②qrs时限延长达0.11秒以上。

③qrs波群起始部粗钝,与其余部分形成顿挫,即所谓预激

④继发性st-t波改变。

上述心电图改变尚有分为a,b两型的,a型的预激波和qrs波群在v1导联均向上,而b型v1导联的预激波和qrs波群的主波则均向下;前者提示左室或右室后底部心肌预激,而后者提示右室前侧壁心肌预肌,这种分类方法虽然受到预激是不同部位旁路所致的多变qrs波群的限制,但有助于区别旁路的心室端在左或右,前或后,因而沿用至今。

(二)房结,

房希旁道pr间期少于0.12秒,大多在0.10秒;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这种心电图表现又称为短pr,正常qrs综合征或l,g,l(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

(三)结室,

束室连接pr间期正常,qrs波群增宽,有预激波。

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预激表现大多消失,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发房扑或房颤时,qrs保持预激特征的不少见,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畸形宽大的房扑或房颤;心室率大多超过200次/min,甚至可达300次/min,房扑时可呈1:1房室传导,并可能辨认房扑波,房颤时心室律不规则,长间歇之后可见到个别qrs波群形态正常(可能为旁路不应期延长,房室结内隐匿传导作用消失后,冲动全部或大部经房室结传导所致),并可能辨认房颤波,心室率极快时,还可伴有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

除上述心电图特征外,心电向量图可作为诊断依据,其特征是各个面上QRS环起始部分运行缓慢成一直线,持续可达0.08秒,以后突然转向并以正常速度继续运行,QRS环运行时间可超过0.12秒,希司束电图和体表或心外膜标测(mapping)有助于鉴别各项顶激和进行旁路的定位,在确诊旁道是否参与心动过速折返环方面起重要作用。

四月中医调阴阳养生经


导语:四月天气转暖,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开满枝头,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这时候花粉过敏的人们日子就比较难过了,应该加以预防。另外,四月最主要是养肾,对一年的健康都有好处。

气候特点:

四月是春季最后的阶段,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清明在节气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义。自古以来,这一天便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清明又称踏青节,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谷雨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古代称:雨生百谷,说明此节气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气转暖,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开满枝头,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这时候花粉过敏的人们日子就比较难过了,应该加以预防。此季节还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等。所以应依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传染病是这一时期的关键。

养生原则:以补肾、调节阴阳虚实为主。

从中医养生来说,清明前后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游》诗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从防病来讲,在这段日子里,天气阴凉,应以补肾、调节阴阳虚实为主。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

多食菠菜、荠菜、葱、水果、山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腻、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鱼、海虾等。

推荐养肾食疗:山楂枸杞焖兔肉

用料:山楂、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红枣4个。

制法:红枣去核,兔肉切块,用开水脱去血水。诸料共入砂锅,加清水煮沸后改小火煲2-3小时,调味。

功用: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山药健脾益肾,山楂活血化瘀,红枣健脾益血,兔肉补益中气。此款食疗方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低脂肪、低胆固醇,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作用。

五中医传统方 除狐臭吃出体香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造出体香?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介绍几个中医传统方子,可令香气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专家观点:想要香体 先要祛除浊气
说起中药香体,很多人会想到《红楼梦》中薛宝钗使用过的冷香丸,其原料来源极为难得,即将春天的白牡丹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600克收集研磨,加上雨水那天的雨水、白露那天的露水、霜降那天的霜,小雪那天的雪各50克调匀,再混合蜂蜜、白糖各适量,做成龙眼大的丸子,藏在梨花树下,使用时用黄柏水调和服用。服用之后能让身体散发出幽香,但是它的功效主要是清除体内的胎毒,香体只是一个意外收获。
按照传统观念,中药香体方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祛除体内的痰湿浊气,让皮肤更加红润光滑,或是有些药物确实有芳香物质,服用后经过新陈代谢,将香气从身体散发出来。但总体上来说,体香不仅是一种身体状态的反映,还是整个身体机能健康运转的一个表现。所以,想达到体香的目的,要先祛除身体的浊气,让气血充盈、经脉功能正常。
●专家荐方:体质不同 香体方各异
肺胃有热致身臭者如意方
《医心方》中记载,如意方制法为:甜瓜子、松树根、大枣、炙甘草各等份,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6~9克,温开水冲服,一般20天后即有效果,30天后则身体香,100天后衣服、床帏均有香气。尤适用于肺胃有热或下焦湿热所引起的身臭者。

有汗臭者贵人挹汗香方
此方出自《必用全书》,是一种操作比较简单的方子。具体方法是:丁香40克,川椒60粒。将丁香研成细末;川椒打碎,混合拌匀,用绢袋盛装,佩戴于胸前,能绝汗臭、香身。尤适用于体有汗臭者。
有狐臭者治狐臭方
治狐臭方是《本草纲目》中的方子,重点是祛除身体的臭气,对增加香气作用不是很大。方法简便易行:将小龙眼核6个与胡椒14粒研成细末,遇腋汗出时即用药擦腋下,能除狐臭。
无疾病者香身散
香身散是《备急千金翼方》中的方子。具体方法是:取冬瓜子、松根白皮、大枣各30克,共研为末,每次用酒送服1克左右,每日2次。适用于任何人群,平时服用能香身。
既香身又美肤者香身丸
香身丸制作比较复杂,参与的药物众多。具体方法是:大枣肉(大枣去核)、肉桂、冬瓜仁各100克,松树皮500克,白蜂蜜1000毫升。将枣肉研成枣泥;肉桂、冬瓜仁、松树皮(两层白皮,不用外层粗皮)研极细末,与枣泥相拌,用蜂蜜调和为丸,每丸如龙眼大,每日早晚各服2~4丸,久服能香身、美容、白嫩肌肤。
此外,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香身的目的,即用六种药物泡茶喝,或做成丸剂服用,或洗浴皆可,这六种药物为:木香、苍术、丹皮、丁香、五加皮、茉莉。泡茶时,各取5克冲饮,半个月开始有效;做丸剂时,各取50克研为细末,用蜂蜜200毫升搅拌为丸,每丸重约2克,每天1次,每次4丸;洗浴时,每次各取20克煎水500毫升,冲进盆池泡澡1小时,每周2次。

具有综合性质的临床医著 《中藏经》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