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道医养生 > 导航 > 太极养生医

太极养生医

2019-10-20

医史

道医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史”,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古代医学不断发展,从萌芽时期经历成熟时期,现代人总结古代医学经验,并不断形成医史,供后人学习。其我们对丛书,大方脉,带下医这些专业术语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医史的相关知识。

丛书

是把各种单独着作汇集在一起刻印的一类书籍。医书中最早汇刻丛书的是元.杜思敬的《济生拔萃》(公元1315年),包括金元医家的着作十九种。凡一家或把师徒等所着医书合刻,称为一家丛书,如《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包括清.张璐、张登、张倬等三人的着作。至于宋.董汲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包括《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等(公元1093年),则系个人的医学丛书。明、清以后,丛书逐渐增多,其中保存了历代的许多珍贵医书。

大方脉

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带下医

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公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着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并出版有《东医杂志》。

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951年),和凝父子所着,系现存最早的法医着作。宋代有《内恕录(着者佚名),《折狱龟鉴》(郑克着于公元1200年),《棠阴比事》(万荣着于公元1213年)等着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1247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此书为古代法医名着,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

方书

指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着作,如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公元1694年),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等。指一般有处方的医书,如刘恕《通鉴外纪》:「遂作方书,以疗民疾。」就是指一般医书,因医书中多载有方剂。又如《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2年),虽以方为书名,实际上包括基础医学及临床分科。

风科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于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妇人

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着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

和缓

即医和兴医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汇讲

指汇集个人单篇着作加以刻即的书籍。如清.唐大烈的《吴医汇讲》,搜集当时医生的单篇着作,随得随印,共十一卷,这实际上是我国早的医学杂志。

疾医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公元1115年-1368年)医学上的四大学派。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医学研究之风兴起。其代表有刘完素(守真)生于公元1110-1200年,他主张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子和)生于公元1156-1228年,他认为治病应着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东垣)生于公元1180-1251年,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生于公元1281-1358年,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医家类方:「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镞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经方派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载有经方十一家,内容包括痹、疝、瘅、风寒热、狂癫、金疮、食禁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些汉代以前的临床医学着作。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着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类书

指分门别类编辑的书籍。医学类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其中清.陈梦雷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代表作。

炼丹术

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公元九、十世纪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于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名、字、甫

名指正名,如张机的机,即是正名,仲景是字。后世的甫字,实际上也是字,如周学海.澄之甫即周学海字澄之的意思。

岐黄

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台称。古代相传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内经》等多系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因此,历代以来,医家多推岐,黄,为医之鼻祖。

清代九科

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全书

指个人着作丛书。如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包括张介宾的多种医书。指汇刻的丛书,如清.崇文斋刻的《仲景全书》(公元1894年刻),包括明.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宋云公《伤寒类证》,清.曹东斋《运气掌诀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分门论述的医书,如明.龚廷贤《济世全书》(公元1620年)。指专题研究的医书,如明.张鹤腾《伤暑全书》(公元1623年)、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公元1748年)。

人痘接种法

是取患者痘浆接种于人,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医学家发明这种方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在国内已成为专业。其方法有四种: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叫做鼻苗,其方法叫做鼻苗法。痘衣法旱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流传于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发明牛痘接种法。

伤寒派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十三科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时方派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食医

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

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着者佚名的《安骥集》(公元906以前?唐.贾诚重校)、明.喻仁、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书目

是记载图书目录的书。我国医书的书目,如明.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公元1644年)、清.凌奂的《医学薪传》(公元1892年)等。又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公元1782年),清.曹禾的《医学读书志》(公元1892年)等,除记载书目外,还对每种书作简要的评介,并考证作者的生平,书的流传修订等,是为医书的书目提要。

四大家

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后者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指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宋九科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太平惠民和剂局

是宋代政府官方举办的一种买卖药材机构。宋代对药材多行官卖,十一世纪后期在京城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制造,出售丸、散、膏、丹和药酒。此后,几经改名,而且不少省、州、县也相继设立。当时把制剂药物的部分称为修合药所或和剂局,把出售药物的部分称为卖药所或惠民局,或太平惠民局。

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

太医令

古代太医署或太医院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已有此官职。负责管理太医署、院的行政及业务。其下设太医丞,为太医令的助手。

太医署

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这个机构内分设医学各科,除作为医疗保健外,也有兼管医学教育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

唐代四科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于医药发展的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

五禽戏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于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小方脉(少小)

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校正医书局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书,进行校订印行,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撰、辑

在医书作者之下,有时加一学字,实际上即是编写,学意指学习,谦虚之词。撰,也是编写的意思。辑。是编辑,聚集,如《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清孙星衍等从《证类本草》中摘出成书(公元1799年),称为辑本。

疡医

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医案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医话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医经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医林

即医界。在古代或近代某些行文里,用医林以代表医生的行业。

医论

是一种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着。相当于现代的医学论文集。

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

针灸铜人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用,其方法是铜人内装水,外涂蜡,让学生针某穴位,如取穴准确,则穴中的水流出,否则就不能针入。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

祝由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结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史也在不断进步,并不断形成为现如今的医学通史。现在我们对医史中的专业名词有了相对认识了吧!学习医学怎么能不了解医史呢,赶快来增长见识吧!

ys630.coM延伸阅读

医食同源话茄子


中医认为茄子性顺当苦寒,有散血淤、消肿止痛、治疗寒热、祛风通络和止血等功效。历代流传有不少经验便方,例如:内痔或大便出血:用鲜茄子1-2个,洗净置碗中,加油盐少许,隔水蒸熟服食;口腔炎:用霜后茄蒂烧灰研末,加蜜调敷之;乳头破裂:用秋后经霜老茄子,烧炭存性,研末,用香油调敷。
经科学分析发现,茄子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及矿物质,是一种价廉物美的佳蔬。100克紫茄子含维p高达720毫克,

不仅在蔬菜中出类拔萃,就是一般的水果也望尘莫及。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改善微细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有抑制角苷,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巴西科学家用肥胖兔子作试验,结果食用茄子汁一组的兔子比没有食用茄子汁的兔子的体内胆固醇含量下降10%。美国一家杂志在介绍《降低胆固醇12法》一文中,把食用茄子排在了首位。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咯血、紫癜、坏血病等患者,常食茄子大有裨益。

史克肠虫清怎么吃


人体的寄生虫非常的多,平时在饮食的过程当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就会感染寄生虫,比如说蛔虫,钩虫,鞭虫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在感染寄生虫以后,对于身体的健康危害特别大,甚至容易造成一些比较危重的情况,这时候一定要及时服用肠虫清来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驱虫的作用。

用法用量

口服,驱钩虫、蛔虫、蛲虫、鞭虫,0.4g顿服。2周岁以上小儿单纯蛲虫、单纯蛔虫感染,0.2g顿服。

治疗囊虫病:每天15~20mg/kg,分2次服用。10天为1疗程。停药15~20天后,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为2~3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治疗。

其它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等,每天服400mg,连服6天。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服药前不需空腹或清肠,可嚼服、吞服或研碎后与食物同服。

具体用法

1、人体感染寄生虫,有可能是一种寄生虫的单纯性感染,也可能是几种寄生虫的混合性感染。当出现脐周疼痛,磨牙,进食较多,但是仍然消瘦,营养不良等情况时,最好到医院行粪便集卵检查,确定是否感染有寄生虫以及属于哪种寄生虫感染。

2、当确诊为寄生虫感染后,要根据感染寄生虫的种类选择服用驱虫药物。史克肠虫清属于光谱抗寄生虫药,被肠道吸收很少,并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3、对于单纯性的蛔虫感染(大便集卵在2000个以下的)的2岁以上的患儿,每次服用1片,也就是200mg,可以空腹服药,也可以不空腹服用。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咀嚼,吞服,也可以和其他食物一同进食。

4、对于感染蛔虫的成人,在服用史克肠虫清的时候,每次需要服用2片,通常服用一次就可以了。

5、对于感染蛲虫的2岁以上的患儿,首次剂量服用2片,一次性服用,可以咀嚼服用,也可以吞服和与其他食物一同服用。通常需要在1周后,需要再次口服半片,以防寄生虫的再次感染。

6、对于感染蛲虫的成人,通常服用2片,即400mg,一次性服用就可以了。

7、对于感染绦虫和类粪圆虫的病人,通常可以每次2片,最好在早上起床后,空腹一次性服用,连服3天。如果一次没有完全治愈,可以在间隔三周后,再进行一次驱虫治疗,服用史克肠虫清的方法同上。

8、对于感染囊虫病的患者,通常采用每天每千克体重15-20mg,分两次服用。一般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

头痛医脚治不寐


《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是中医对睡眠的认识也是治疗失眠的总则。

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醒觉的机制就是中医睡眠的基本定律,这一定律是由人体阳气出入运动决定的。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失眠症,中医称为不寐的基本发病机制就是阳不入阴。实则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致使阳热内盛,虽入夜而不能入于阴中;虚则思虑过度,营养失调,阴血化生不足或暗耗于内,致使阴不制阳,虽入夜而阳尤内扰,不能安合。

按摩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十分有效的,这已被大多数人所公认。一个10分钟的头部保健按摩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按摩多用清利通散之法,能起到平阳气和阴阳的作用。但单纯的头部按摩有效却不能治根,这不是因为失眠有多么顽固,而是我们治疗中没有抓住问题的本和关键平阳益阴。



在临床中,按摩治疗失眠,头部按摩多是辅助,而肝脾肾三经为主的腹部按摩和下肢点穴才是重点。肾为水脏,至阴之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营阴,升清降浊。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阴血而主气机疏泄。三者在阴阳出入节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足之三阴才是治本之地。腹部按摩中摩关元、揉全腹、理胁肋等手法都具有很好的滋肾健脾平肝的作用。而下肢的三阴交、太冲、公孙、太溪、涌泉等穴也都是清阴经之热、调诸经之气的要穴。二者不离根本,相得益彰,才能取得良好的、可持续的效果。

当然,任何治疗都要因人而治。阳亢者制阳为主,阴虚者滋阴为上,体弱者先当健脾。时间、地域、患者各有不同,治法也不尽相同。曾有一个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13岁,正是能吃好睡的年纪,却被失眠困扰得不能好好上学。她常常会在凌晨四五点钟被憋醒。胸闷、气喘、后背胀满的感觉让她十分难受,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有时一周三四天不能去上学。到很多大医院检查了个遍,心、肺、脑、气管、胃肠都没发现异常,唯一的毛病就是X线检查显示胸椎有些紊乱和轻度变形,这大概是课业过重导致的吧。家长很着急,把孩子带到我们医院,希望从调整胸椎来治疗她这怪病。开始,我也是惯性地从脊柱相关的思路入手,整复胸椎。可效果不理想。于是另辟思路发现,孩子发病必在寅卯之时,又得知她出生不久曾患肺炎致使体弱多病,且孩子课业过重,学习压力大,阴血暗耗,乃肺肾阴虚之证。

寅为肺之主时,且寅卯正值平旦,阳出于阴,阴虚不能上承,故而出现喘憋等肺经诸症。我确定了滋补肾经,开通上焦的治疗原则,采用摩腹、分理胸胁、揉关元、擦风门、叩腰骶等手法,同时点揉内关和公孙以开利心胸,点按太溪、照海、涌泉以滋肾益阴。我嘱咐家长每日给孩子用淡盐水泡脚,时间最好在酉时(下午5点至7点),以扶助足少阴之经气。果然,十余次治疗后,小姑娘病情大好,没有再出现失眠的现象。这也是我们运用中医内科著名的金水相生法于按摩临床的一例。


医痫丸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医痫丸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生白附子40g 天南星(制)80g 半夏(制)80g 猪牙皂400g 僵蚕(炒)80g 乌梢蛇(制)80g 蜈蚣2g 全蝎16g 白矾120g 雄黄12g 朱砂16g

【性状】为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咸、涩、辛。

【炮制】上十一味,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生白附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定痫止搐。用于诸痫时发,二目上窜,口吐涎沫,抽搐昏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注意】本品含毒性药,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大家看过对医痫丸的介绍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没有觉得很长知识呢,活到老学到老啊,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治疗中风的史国公浸酒方


大家对于这中风的病症应该都不是太陌生,在很多的电影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当然生活中也有。那么,如果遇到中风的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中风的药酒方是什么呢?中风病因病机又是什么?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医门法律》。

【配方】

当归、虎胫骨(酥油炙)、川羌活、川萆、防风各二两,秦艽四两,鳖甲(醋炙)一两,川牛膝(酒浸)、松节、晚蚕沙(炒)各二两,枸杞子五两,干茄根(饭上蒸熟)八两,苍耳子(炒,捶碎)四两。

【制法】

上十三味,用无灰酒在大坛,将绢袋盛药,悬于酒内,密封固。

【主治】

治诸风五痹,左瘫右痪,口眼斜,四肢疼痛。七十二般风,二十四般气,其效不可尽述。

【用法】

候十四日后,开坛取酒,取时不可面对坛口,恐药气冲人面目。每饮一盏,勿令药力断绝。饮尽病痊,将药渣晒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温酒下,忌食动风辛热之物,此药可以常服。

中风的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治疗中风的药酒配方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了吧!这个药酒真的是非常不错的治疗中风的一种手段。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哦!

史克肠虫清怎么吃正确?


人体是很脆弱的,很容易遭受疾病和病菌的困扰。特别是日常如果不注意饮食,经常喜欢生吃东西的人,就可能会受到寄生虫的困扰,而绕虫病和蛔虫病就是肠道经常会出现的。患上此病的人会出现肚子痛、身体消瘦等情况,是需要进行驱虫的。那么,驱虫药物史克肠虫清怎么吃正确?

成份

本品每片含主要成分阿苯达唑0.2克。辅料为乳糖、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十二烷基硫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性状本品为类白色薄膜衣片,出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作用类别

本品为驱肠虫药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

用于蛔虫病、蛲虫病。

规格

每片0.2克

用法用量

口服。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2片,2岁以上儿童单纯蛲虫、单纯轻度蛔虫感染1片,顿服。

不良反应

1. 可见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发热、皮疹或头痛,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 治疗蛔虫病时,偶见口吐蛔虫的现象。

禁忌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小儿禁用。

2. 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蛲虫病易自身重复感染,故在治疗2周后应重复治疗一次。

2. 蛋白尿、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各种急性传染病以及癫痫患者不宜使用本品。

3. 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4.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7.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史国公药酒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史国公药酒,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于史国公药酒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处方】虎胫骨(酒浸1日,焙干酥炙)62.5g 炙鳖甲62.5g 川牛膝62.5g 枸杞子156g 干茄根(蒸熟)250g 当归62.5g 萆薢62.5g 防风62.5g 秦艽62.5g 松节62.5g 蚕沙62.5g 羌活62.5g 无灰酒(优质黄酒)12000ml

【炮制】1. 将上述药材装入绢袋内,放入干净的器皿中;

【功能主治】壮筋骨,祛风湿,舒筋活络。主治半身瘫痪、四肢顽麻、骨节酸痛、风寒湿痹等症。

【用法用量】随量服用,每日早晚2次,不可间断。

【摘录】《证治准绳》

【处方】当归30克 虎胫并掌骨1具(酥炙)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萆薢各60克 秦艽120克 牛膝 晚蚕沙(炒)枸杞子 油松节各150克 白茄根240克(饭上蒸)鳖甲 苍耳子

【制法】上用无灰酒一大坛,将绢囊盛药,悬于酒内封固,候十四日开坛取酒。

【功能主治】治风湿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100~150毫升,勿令药力断绝,饮尽病愈。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通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史国公药酒的作用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这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更好的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史克肠虫清说明书


史克肠虫清,在平时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对于多种寄生虫都有很好的治疗的作用,它能够导致寄生虫营养亏竭。能够促进寄生虫排出,它的有效率非常的高,对于有些寄生虫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是非常好的一种治肠道寄生虫的药物。

用法用量

口服,驱钩虫、蛔虫、蛲虫、鞭虫,0.4g顿服。2周岁以上小儿单纯蛲虫、单纯蛔虫感染,0.2g顿服。

治疗囊虫病:每天15~20mg/kg,分2次服用。10天为1疗程。停药15~20天后,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为2~3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治疗。

其它寄生虫如粪类圆线虫等,每天服400mg,连服6天。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服药前不需空腹或清肠,可嚼服、吞服或研碎后与食物同服。

注意事项

(1)少数病例有轻度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等不良反应,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2)2岁以下小儿及孕妇禁用。

(3)急性病、蛋白尿、化脓性或弥漫性皮炎、癫痫等患者以及授乳妇女不宜应用。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病患者慎用。

(4)少数病人服药后可能在3~10日始出现驱虫效果。

(5)在治囊虫病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发热、荨麻疹等反应,反应程度与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机体反应有关。重度感染患者必须住院治疗,进行脑脊液及眼底检查,并密切观察。必要时可酌情给予地塞米松,20%的甘露醇。对皮肌型囊虫病无须处理。

不良反应

1.可引起脑炎综合征,多为迟发性反应。

2.少数病例有口干、乏力、思睡、头晕、头痛以及恶心、上腹不适等症状。但均较轻微,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

3.少数病人可出现药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损害;可出现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4.治疗猪囊尾蚴病时用药剂量较大,疗程较长,反应一般出现在服药后2~7天,有头痛、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癫痫发作等,这些症状与囊虫死亡释放异性蛋白等因素有关,须采取相应措施(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颅压、抗癫痫等治疗)。

禁忌证

1.过敏体质,对本品有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者禁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2岁以下儿童禁用。

4.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金元时期中医发展史


金元时期 (公元1115~1368年 )

*金国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公元1279~1368年

关于金、元朝

金及元在形成强势王国之前,都是宋代时期东北境外的游牧民族。金国由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后来势力壮大,并

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迁。从此南宋北金对峙百余年。蒙古游牧民族也在短期内征服广泛地区,建立强大帝国。1234年蒙古军队消灭金国,继而在1279年占领南宋。这段时期中国完全由外族统治,历史学家称为金元时期。

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1167-1227)与其他游牧部族结合为单一联盟国,形成的强大军队横扫亚洲各国,远至波斯及韩国。他的继成者窝阔台(1227-1241)继续侵吞欧洲大陆。

成吉思汗的孙儿忽必烈在1279年消灭南宋,建立中国元朝,并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短暂,短短百年间共有九位君王历任,政权被削弱及分散。中国官员乘机篡改朝代,著名红巾军起义,于1368年将元朝灭亡。

金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模式基本上与宋朝相同,但已逐渐失去惜日的繁荣。 朝廷一方面打击学者及艺术家,影响到文化及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异族通婚、农民缴纳重赋等。平民百姓怨愤非常,一些宗教组织乘机冒起反抗。

正面影响方面,蒙古统治者严格控制医疗事业的执行,并立法禁止某些毒药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乌头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蒙古人也协助开辟了中亚欧地区的贸易,著名意太利探险家马可.勃罗,是首位成功从欧洲乘船航行到亚洲大陆的欧洲人。

他多次往返亚洲与欧洲大陆从事贸易及探索旅游。当时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医家的创新

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为基础,结合临证实践,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家们开始自成一说,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出现不同的学派。以下是金元时期的重要医学家及他们的学说。

刘完素 - 火热论

完素(1120-1200),河间人(今河北河间),他的医学主张又称河间学派。刘完素曾三次拒绝金政府的招聘,贡献一生在民间行医。他对《黄帝内经》极为重视,不断研究,结合自己的经验,译注了《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等著作。

刘完素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 学说有独到的研究。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医师必须通晓五运六气学说,把它运用到医疗过程中。

他针对当时伤寒病证(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流行,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倡立了火热病机学说。认为各种证候的出现与火热有关,据此刘完素在伤寒病证的治疗中,善用寒凉药物如肉桂、熟地、麻黄及薄荷等,以清热为主。后世亦称之为寒凉派。

药物的产生和发展史


养生导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

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热闹台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的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和捕鱼时,也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有关地理物产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关治疗痈疽药物如何罗之鱼,食之己痈,有关防疫药物如青耕乌、珠鳖鱼、三足鳖,食之可以御疫的记载,就是我们祖先从动物食物中发现动物药的旁证。



在我国一些史书上,如《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以及西汉贾陆的《新语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记巽记》中有关神尝百草的传 说和古谚,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

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中药一词的出现确是近代的事情。我国长期以来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首见《汉书》。为什么以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药,治病草也。五代时韩保异也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药最多也。这就是说,虽然中药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不同种类,其中以植物药最多,所以自古相沿袭,就把中药称为本草,同时记载中药理论知识的文献书籍,也多以本草命名。近百年来,由于西洋医药学的传入,为了区分两种医药学,始有中医、中药之称。

所谓中药,是指中医用以防病治病的物质,包括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中药的应用既不同于一般天然药物,更不同于西药,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中药从采集加工、炮制、制剂到临床应用,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的特色。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知识由早期的口耳相传,习习相因,师学相承,到有文字之后,才逐渐出现了有关记载药物知识的专书。从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中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以来,经过后世医药学家的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涌现出大批各有特色本草学著作。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做为防病治病有效武器长盛不衰的历史见证。

中药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如人参、鹿茸、附子、黄连、当归、大黄、甘草、黄芪等,都是驰名中外的药材,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据近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所载,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多达5767种,医药部门统计,目前开发可供临床使用的中药已超过8000多种。中药的应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方法,运用中药治疗疾病必须首先进行辩证,找出发病原因,抓住疾病本质,才能确立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结合药性特点,遵循方剂组成配伍法度,才能筛选药物,组成方齐。

前人把它概括为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法从证论立,方从法出。只有通过上述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施治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中药区别于西药、天然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的应用还有着特殊的加工方法,这就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对原药材必须经过挑拣修制,除去杂质及非用药部分,再切制成片、段、丝、块等不同形状的饮片,并通过蒸、炒、炙、煅不同的加工过程,才能入药用,这就是中药的炮制加工。

“用药如用兵”:医须妙用本草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草学说,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反复揣摩而感悟出治疗疾病的规律,发现中医学玄机所在,并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祖国医学立足于不败之地。药物本能补偏救弊,促使机体阴阳之平衡,须知药物虽能治病,亦能产生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尤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尤其是辨证不确,施药不当,对人不但无益,反而殆害无穷,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病由世间之物所生,必然就有世间之物可治。所以医者须知药物之寒、热、温、凉、四气五味之别,作为施药之根本。掌握药物升降浮沉之规律,如代赭石不知其重,海浮石不知其轻,医之过也。除此当知药物采集的时间,炮制的方法及制成药物剂型的不同,其疗效有别。药物配伍组方之巧妙,在于所选药物能针对疾病的本质,敌中要害为准绳。除知配伍七情外,当十分清楚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临床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剂型的药物,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用量对疗效有着很大关系,必须严格掌握,药量不及则药不中病,量过大反伤人正气,药量当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具体病情而制宜。病有在上、中、下、四肢、骨髓之不同,服药因此而有空服、饱服及晨夕之别。因饥饱晨夕之殊,有气血阴阳盛衰之异,伺其机而服药,得其宜而效捷。

古今以来,凡是大医治病不仅精于辨证,且对本草学说无不精通,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立法严密,配伍精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世医家都十分推崇,如桂枝汤原本治疗太阳中风症,若倍用白芍加饴糖则为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之虚劳病。重用桂枝则变为治疗奔豚之气以助阳祛寒。妙在药物剂量之变化。至于桂枝汤服法,更有讲究。方后云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便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其中妙在于服药时间及方法的选择,运用某些性猛攻破之剂或有毒药物时,其效害仅毫厘之差,不识其效望而生畏,不明其害则祸不旋踵,当慎之,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勇取蔓陀罗之猛毒,药王孙思邈巧用水蛭之猛,医圣张仲景善用附子、乌头、巴豆之俊,以其启病于须臾。如用桂枝茯苓丸以行瘀化癥,本方服法规定严格,每日服兔屎大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可见本方用量极轻。用大乌头煎以驱寒止痛时,方后注明:不至稍增;不可一日再服目的在于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以防逐邪伤正或毒性累积性中毒。仲景配方特点:病有万变,药亦万变加减灵活。如治疗痞症,根据寒、热、虚、实之不同,列举了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并非一概而论,其妙在于辨证施药。又如麦门冬汤主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于大队滋阴药中加化痰之半夏一味,使之津生痰除,阴生火敛。唐容川谓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症,添一症则添一药,易一症则易一药。是对仲景的高度概括,被后世医家称之为医圣。脾胃学家李东元垣甘温除大热的补中益气汤本为升阳益气,妙用陈皮,使静者之气微动便升。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了以前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发展了血瘀致病的理论,一首血府逐瘀汤适应症广泛,疗效令人叹为药止。近代医家蒲辅周在立法用药上,贯彻了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的精神。其旨在于治疗用药量的准确掌握,应当中病即止,体现了度和量的概念。可见前贤用药配伍精妙、法度严密,实为医之楷模。

相反,一些庸医则不知医之责任重大,更不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孤陋寡闻,道听途说。诊病按寸不及尺,对本草学说一知半解,处方用药杂乱无章,自以为药量大作用强,名贵之药治大病,肆用参茸,滥施滋补,误人多矣。清代名医徐灵贻对此恶习深恶痛绝,指出夫人参用之得当,能补益元气,拯救危险。然不可谓天下之死人皆能生之也。其为气盛力厚,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皆能补塞乃不审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人参者,乃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所以医生用药关系重大,必须认准证候,掌握分寸,即所谓行方智园、胆大心细正如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下咽,阴盛则亡。所以陶弘景说至于汤药一物有缪,便性命及之,医者必须慎之,切忌主观妄为,应当药症相宜,施治得当,翼可取效桴鼓,解人之难也。

医痫丸的说明书


神经功能的紊乱会给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许多工作压力大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这是生活在当今社会当中在所难免的一件事情。对于治疗,我们切勿讳疾忌医,服用正规科学的药物可以有效帮助您治愈神经系统疾病。今天,我们就为您推荐一种叫做医痫丸的药物,下面来看看介绍。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医痫丸

商品名称:医痫丸

【适应症/功能主治】祛风化痰,定痫止搐。用于诸痫时发,二目上窜,口吐涎沫,抽搐昏迷。

【规格型号】3g*20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本品含毒性药,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有 效 期】0 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658

【生产企业】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成份】 生白附子40g 天南星(制)80g 半夏(制)80g 猪牙皂400g 僵蚕(炒)80g 乌梢蛇(制)80g 蜈蚣2g 全蝎16g 白矾120g 雄黄12g 朱砂16g

【性状】为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味咸、涩、辛。

【贮藏】密闭,防潮。

上述内容对于医痫丸做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您现在是否对于该药物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呢?治疗神经功能疾病一定要严格选择药物,治疗过程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能盲目使用药物。相信通过正规治疗,您能很快恢复健康的身体。

医史的延伸阅读